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分型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胡琦 王运律 +3 位作者 邓頲 孙思明 章晓鹰 杨协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49-751,共3页
目的:探讨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血细胞减少程度、既往药物治疗和机体免疫水平等因素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总结病史,并运用免疫比浊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7例肾阳虚证和23例肾阴虚证CAA患者... 目的:探讨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血细胞减少程度、既往药物治疗和机体免疫水平等因素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总结病史,并运用免疫比浊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7例肾阳虚证和23例肾阴虚证CAA患者血清补体C3、C4含量、免疫球蛋白(Ig)含量以及外周血(PB)T细胞亚群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①CAA肾阳虚和肾阴虚组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病程、血细胞减少程度和既往用药均无差异。②两组血清C3、C4含量和T细胞亚群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前者C3、C4含量明显降低,后者CD8+细胞高表达且血清C3含量与PBCD8+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30),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0·31),P<0·05。两组Ig含量以及NK细胞表达均降低且无组间差异。结论:CAA中医辨证分型和免疫指标血清补体C3、C4含量和T细胞亚群CD4+、CD8+表达水平密切相关,但与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血细胞减少程度、既往用药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慢性 辨证分型 中医药 补体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毒素“二次打击”顽固性低氧血症大鼠ARDS模型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玉梅 卫洪昌 +2 位作者 俞小宛 李静 韩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35-2239,共5页
目的:研究经内毒素"一次打击"和"二次打击"后致急性肺损伤(ALI)大鼠,建立稳定和可靠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动物模型,并探讨其意义和理论依据。方法:大肠杆菌脂多糖(LPS)较大剂量(10mg/kg)静脉注射或气管滴入... 目的:研究经内毒素"一次打击"和"二次打击"后致急性肺损伤(ALI)大鼠,建立稳定和可靠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动物模型,并探讨其意义和理论依据。方法:大肠杆菌脂多糖(LPS)较大剂量(10mg/kg)静脉注射或气管滴入致伤大鼠,复制"一次打击"ARDS模型;LPS小剂量(1mg/kg)腹腔注射致伤大鼠后,再予中等剂量LPS(5mg/kg)气管滴入,建立"二次打击"ARDS模型。连续3d动脉血气分析,结合肺湿重/干重比值(W/D)及肺组织病理观察,评价3种ALI/ARDS模型异同。测定血浆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IL-1、IL-10水平,探讨LPS二次打击法可能致病机制。结果:(1)单次LPS打击(无论是静脉注射或气管滴入)仅引发大鼠ALI和一过性低氧血症,LPS二次打击法可以引发大鼠更为持久的低氧血症和特异性肺损伤,是较为理想的ARDS的动物模型。(2)LPS二次打击法引发的ARDS发病机制与全身失控性炎症反应与肺的特异性损伤有关。结论:LPS二次打击法可建立更为稳定可靠的符合诊断指标的大鼠ARDS模型,并能更好地反映肺损伤的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肺损伤 脂多糖类 大鼠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血流感染1例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雯霞 陈君灏 +2 位作者 陈晨 李玲霞 张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8-330,共3页
嗜水气单胞菌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其感染类型在临床上可分为肠道内和肠道外感染,前者主要表现为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后者主要为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对于肝硬化及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该菌可侵入血液,引发血流感染,可表现为发... 嗜水气单胞菌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其感染类型在临床上可分为肠道内和肠道外感染,前者主要表现为腹泻等胃肠炎症状,后者主要为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对于肝硬化及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该菌可侵入血液,引发血流感染,可表现为发热、寒战、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预后差,病死率为33%~70%[1]。血培养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本文报道胆总管恶性肿瘤伴碳青霉烯类耐药嗜水气单胞菌血流感染1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 血流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HLA-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章晓鹰 陈建杰 陈兰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838-840,共3页
目的 :了解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HLA 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方法 :用基因芯片分型方法分析比较 6 1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与 14 6例正常人HLA A、DRB1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HLA A位点中的HLA A0 2、11、2 4与HLA DRB1位点中的HLA DR... 目的 :了解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HLA 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方法 :用基因芯片分型方法分析比较 6 1例慢性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与 14 6例正常人HLA A、DRB1等位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HLA A位点中的HLA A0 2、11、2 4与HLA DRB1位点中的HLA DRB1 12、0 9、0 4为正常人群常见等位基因。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组HLA A0 2 (43 4 %vs 2 9 1% ,OR :1 87,P =0 0 0 5 ,95 %CI:1 2 1 2 89)与HLA DRB1 0 7(13 9%vs5 1% ,OR :3 0 0 ,P =0 0 0 2 ,95 %CI:1 4 8 6 0 7)、HLA DRB1 0 8(16 4 %vs6 8% ,OR :2 6 7,P =0 0 0 3,95 %CI:1 4 0 5 0 8)、HLA DRB1 11(12 3%vs 5 8% ,OR :2 2 7,P =0 0 2 5 ,95 %CI:1 11 4 6 4 )的出现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在HLA A位点中 ,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组的纯合子比例较正常组有升高趋势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LA A0 2与HLA DRB1 0 7、0 8、11可能是乙肝后肝硬化的易感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A HLA-DRB1 乙肝后肝硬化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喹诺酮类耐药福氏志贺菌的相关耐药基因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雯霞 张珏 +2 位作者 陈洪友 屠丽红 陈敏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了解2010—2014年上海市各区县医院139株福氏志贺菌的耐药性,探讨福氏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环丙沙星E试验条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采用PCR法检测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 目的了解2010—2014年上海市各区县医院139株福氏志贺菌的耐药性,探讨福氏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环丙沙星E试验条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采用PCR法检测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的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同时对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基因qnrA、qnrB、qnrS和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变异基因aac(6')-Ib-cr进行筛选。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福氏志贺菌对氨苄西林、链霉素、四环素、萘啶酸的耐药率都达到了90%以上,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达到了40.3%,同时有30.2%菌株对头孢吡肟产生了耐药。gyrA和parC基因的突变率分别为98.6%和97.8%。gyrA基因存在Ser83、Asp87和His211 3个位点的突变,parC基因只检测到Ser80 1个位点的突变;共检测到9株qnrS和6株aac(6')-Ib-cr喹诺酮耐药质粒。结论上海地区福氏志贺菌耐药情况严重。QRDR相关基因突变率高,Asp87的突变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起着主导作用,而耐药质粒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菌 喹诺酮类 耐药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肿瘤患者血流感染病原分析及血糖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陈祝俊 丁志敏 +4 位作者 马晓路 王砚春 胡昊昀 卢仁泉 郭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27-935,共9页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治疗结果与感染病原密切相关,同时血糖对该类患者病情发生、发展亦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BSI时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并探讨合并...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治疗结果与感染病原密切相关,同时血糖对该类患者病情发生、发展亦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合并BSI时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并探讨合并BSI时血糖检测的临床意义、变化趋势及其对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434例患恶性肿瘤合并BSI及同时期409例患恶性肿瘤未并发BSI患者的临床特征,统计患者合并BSI病原菌情况、空腹血糖、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等指标,并收集患者的随访信息。采用SPSS 26.0、Graphpad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恶性肿瘤合并BSI最常见病原菌前3位是大肠埃希菌(29.4%)、肺炎克雷伯菌(13.8%)、铜绿假单胞菌(4.8%)。8.5%的患者存在两种及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最终与致死有关菌株100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仍列前3位,分别占21.0%、12.0%和10.0%。生存分析显示两种及以上病原菌混合感染与单一感染相比预后较差(P=0.000)。恶性肿瘤合并BSI患者症状初期空腹血糖水平(中位数为7.39 mmol/L,四分位区间为5.95~9.88 mmol/L)显著高于未发生BSI患者(中位数为5.97 mmol/L,四分位区间为5.25~7.06 mmol/L,P=0.000)。疾病初期空腹血糖水平判定患者发生BS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18,高于经典诊断标志物PCT(AUC=0.708);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AUC=0.76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BSI初期空腹血糖水平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HR=3.067,95%CI:1.375~6.838,P=0.000)。此外,BSI初期空腹血糖变化程度越大,患者死亡风险越高(HR=2.150,95%CI:1.125~4.109,P<0.01)。结论:临床怀疑BSI患者应结合病原菌分布使用抗生素,并监测血糖水平以早期了解感染情况,采取干预措施,使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血流感染 血清葡萄糖 病原分布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药理学视角下山奈酚靶向BCL-2抑制肺癌的机制研究
7
作者 陈建栋 吕盈盈 +3 位作者 徐正 张苗 刘路遥 王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25年第8期1373-1380,共8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中药栀子中活性成分山奈酚对肺癌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获取栀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并结合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的肺癌相关靶点信息,通过绘...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中药栀子中活性成分山奈酚对肺癌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获取栀子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靶点,并结合Gene 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的肺癌相关靶点信息,通过绘制韦恩图确定栀子与肺癌治疗相关的交集靶点。进一步通过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分析筛选出核心靶点,并利用Metascape平台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 dock软件评估栀子的有效成分与靶标蛋白的结合亲和力。实验方面,通过CCK-8实验评估细胞增殖能力,通过细胞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并通过Western blot和RT-qPCR检测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蛋白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山奈酚表现出显著的与肺癌关键靶标B淋巴细胞瘤-2(BCL-2)的结合能力,且能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和RT-qPCR的结果进一步证实山奈酚能够促进E-钙黏蛋白(E-cadherin)增加,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降低,同时降低炎症因子表达。结论栀子活性成分山奈酚在通过靶向BCL-2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等能力的同时,逆转了EMT进展同时抑制了肺癌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从而阻止肺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 山奈酚 肺癌 BCL-2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