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中医药治疗肿瘤中扶正祛邪与免疫的关系 被引量:26
1
作者 许荣忠 李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1858-1859,共2页
目的:讨论中医药治疗肿瘤中扶正祛邪与免疫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和归纳相关文献资料,从中医理论中的免疫思想、中医扶正祛邪治则与肿瘤患者的免疫学关系、扶正祛邪方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中医药治疗肿瘤,如能... 目的:讨论中医药治疗肿瘤中扶正祛邪与免疫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和归纳相关文献资料,从中医理论中的免疫思想、中医扶正祛邪治则与肿瘤患者的免疫学关系、扶正祛邪方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中医药治疗肿瘤,如能切中病机、准确辨证、恰当用药,能够起到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从而控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并在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良好作用。结论:对肿瘤治疗中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进行探讨有助于提高中医在肿瘤治疗中提高免疫的理论基础,可用以指导临床,有利于中医药抗肿瘤在细胞学、分子生物学角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扶正祛邪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不同治则对非小细胞肺外周血免疫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许荣忠 方志红 +2 位作者 吴建春 骆莹滨 李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0年第11期87-91,共5页
目的通过研究扶正(益气养阴方)、祛邪(清热解毒方)、扶正祛邪(益气养阴解毒方)3种治则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亚群、B细胞等免疫指标的作用,探究不同治则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平行对... 目的通过研究扶正(益气养阴方)、祛邪(清热解毒方)、扶正祛邪(益气养阴解毒方)3种治则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亚群、B细胞等免疫指标的作用,探究不同治则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平行对照的实验设计,将16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纳入研究,完成益气养阴方组(A组)39例、清热解毒方组(B组)46例、益气养阴解毒方组(C组)49例,分别给予相应的中药汤剂,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12周)后观察对外周血免疫指标影响。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3、CD8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CD4、CD4/CD8、CD3-CD16/56+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A组和C组能够明显降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D8水平(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提示益气养阴方与益气养阴解毒方可通过降低CD8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A、B、C 3组对CD3、CD4、CD4/CD8、CD19、NK细胞均无明显的调节作用(P>0.05)。结论扶正和扶正祛邪治则均可调节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预防肿瘤复发与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不同治则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贝母皂苷甲对肺癌细胞A549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3
作者 王茜 赵凡尘 +5 位作者 吕祥 吴建春 张博 王媛媛 方志红 李雁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908-2913,共6页
目的:探究土贝母皂苷甲(TBMS1)对肺癌细胞A549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细胞增计数剂盒和细胞集落形成试验检测了TBMS1对肺癌细胞A549细胞株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实验检测了TBMS1对A549细胞株... 目的:探究土贝母皂苷甲(TBMS1)对肺癌细胞A549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细胞增计数剂盒和细胞集落形成试验检测了TBMS1对肺癌细胞A549细胞株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实验检测了TBMS1对A549细胞株自噬流的影响,并采用免疫荧光对结果进行了验证;WB实验对自噬核心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mTOR)信号通路进行检测,对其机制进行初步分析。结果:TBMS1能够显著抑制肺癌细胞A549的细胞活力,并且呈现出浓度依赖性的抑制作用;集落形成试验结果显示,TBMS1可以抑制肺癌细胞A549的增殖,减少集落的形成;WB检测结果显示TBMS1增加了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的形成,诱导了肺癌细胞A549的自噬,并促进了螯合体1(SQSTM1)的降解;TBMS1可能是通过mTOR信号通路促进了细胞自噬。结论:TBMS1通过诱导肺癌细胞A549自噬,促进SQSTM1的降解,抑制了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了mTOR的活性,导致细胞的自噬流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贝母皂苷甲 肺癌 肺癌细胞A549 自噬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信号通路 自噬流 螯合体1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通以治癌”论卵巢癌辨治思路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龙 田建辉 +1 位作者 姚嘉良 杨蕴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1,共4页
因癌肿本身及干预方式等因素影响卵巢癌诊疗前后常伴随诸多身心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转归。田建辉主任医师认为肿瘤发病为患,咎由身心不通,主张以通窍、通气、通神等途径恢复机体身心通态。笔者有幸侍诊,现从“奇邪”走空窍... 因癌肿本身及干预方式等因素影响卵巢癌诊疗前后常伴随诸多身心不适症状,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转归。田建辉主任医师认为肿瘤发病为患,咎由身心不通,主张以通窍、通气、通神等途径恢复机体身心通态。笔者有幸侍诊,现从“奇邪”走空窍、从虚论治重脾肾、久病入络通为用、神机调复邪难存等角度论述“通以治癌”理论指导下田师辨治卵巢癌的遣方组药规律,并附验案1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通以治癌 用药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结肠癌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与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刘见荣 管宇 +3 位作者 可飞 李文 罗梅宏 侯风刚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1-1205,1315,共6页
目的:观察人结肠癌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形成及密度,阐明VM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理论依据。方法:体外三维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HCT116、LS174T和HT29,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VM... 目的:观察人结肠癌细胞中血管生成拟态(VM)的形成及密度,阐明VM与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切入点和理论依据。方法:体外三维培养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HCT116、LS174T和HT29,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VM形成情况,计算VM密度;采用划痕实验观察4株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小室法观察4株细胞的侵袭能力;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VM密度与肿瘤细胞迁移距离和穿膜细胞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CT8和HCT116细胞在体外三维培养条件下均能够形成VM,其密度分别为(6.75±0.957)和(5.75±0.957)个/视野;LS174T和HT29细胞则不能形成VM。划痕实验,HCT8、HCT116和LS174T细胞在图片上的迁移距离分别为(3.833±0.831)、(3.967±0.975)和(0.817±0.333)cm,HT29细胞无迁移趋势。Transwell小室法,HCT8、HCT116、LS174T和HT29细胞在高倍视野下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71.6±4.506)、(22.4±1.517)、(0.6±0.894)和(0.2±0.447)个。VM密度与迁移距离呈正相关关系(r=0.934,P<0.05),VM密度和Transwell侵袭实验中的穿膜细胞数亦呈正相关关系(r=0.853,P<0.05)。结论:人结肠癌细胞中存在VM现象,VM可能与结肠癌的迁移、侵袭能力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血管生成拟态 三维培养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重编程介导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的研究评述 被引量:5
6
作者 吴建春 钱俏红 +2 位作者 方志红 骆莹滨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9-135,共7页
近十年免疫疗法在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导致肿瘤治疗的范式转变。然而大多数患者并不能从中获益,如何提高患者免疫治疗的应答率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免疫疗法的成功有赖于机体免疫效应细胞的活化及杀伤效应。然而,在肿瘤微... 近十年免疫疗法在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导致肿瘤治疗的范式转变。然而大多数患者并不能从中获益,如何提高患者免疫治疗的应答率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免疫疗法的成功有赖于机体免疫效应细胞的活化及杀伤效应。然而,在肿瘤微环境严苛的代谢和营养应激下,免疫细胞的功能常处于紊乱状态,导致抗肿瘤免疫应答受损。因此,通过靶向肿瘤代谢重塑免疫微环境,恢复抗肿瘤免疫应答,有望在与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中取得协同效应。本文着重探讨代谢重编程及其代谢产物如何调节抗肿瘤免疫应答,旨在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重编程 肿瘤微环境 肿瘤免疫微环境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源性抑制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茜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3-78,共6页
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一组异质细胞,在肿瘤相关免疫抑制中起关键作用。MDSCs通过免疫抑制作用,使肿瘤逃避免疫监控。肿瘤组织中MDSCs的浸润与患者预后不良及治疗的抵抗密切相关。MDSCs在转移中发... 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一组异质细胞,在肿瘤相关免疫抑制中起关键作用。MDSCs通过免疫抑制作用,使肿瘤逃避免疫监控。肿瘤组织中MDSCs的浸润与患者预后不良及治疗的抵抗密切相关。MDSCs在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MDSCs在远处器官建立转移前微环境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综述了MDSCs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MDSCs参与转移前微环境形成的相关机制,并对MDSCs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价值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源性抑制细胞 肿瘤 转移前微环境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络病学说”分析虫类药在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5
8
作者 陆鑫熠 任建琳 +4 位作者 吕祥 张莹瑄 张功 王慧 吴杏黎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6期938-944,948,共8页
“络病学说”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病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其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等机制研究与治疗均有理论指导意义。“络病”在形态与功能上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微血管、微循环概念相似;瘀阻络脉与... “络病学说”作为重要的中医基础病机之一,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其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等机制研究与治疗均有理论指导意义。“络病”在形态与功能上与现代医学中的肿瘤微血管、微循环概念相似;瘀阻络脉与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类似,故运用“通络法”抗肿瘤具有充足的理论依据。虫类药是动物药的别称,作为通络药的代表,善于搜刮剔络,在肿瘤的防治中起到了活血化瘀通络、攻毒散结通络、搜风解毒通络以及补益培本通络等作用。通过梳理“络病学说”的起源、发展与成熟阶段的主要思想内涵,整理并总结现代肿瘤治疗中“络病学说”的相关研究与应用,并分析虫类药在通络法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开展中医络病防治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病理论 虫类药 肿瘤 通络法 肿瘤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免疫治疗及其相关标记物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9
9
作者 张博 吴建春 +1 位作者 骆莹滨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581-585,共5页
肿瘤免疫治疗作为新的治疗手段,改变了肿瘤的治疗模式,逐步发展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但是免疫治疗应答率有限,寻找精准的肿瘤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作为靶标或检测及评价指标有助于摆脱此困境,探索更加有效的... 肿瘤免疫治疗作为新的治疗手段,改变了肿瘤的治疗模式,逐步发展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但是免疫治疗应答率有限,寻找精准的肿瘤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作为靶标或检测及评价指标有助于摆脱此困境,探索更加有效的免疫治疗模式可以使患者获益更多,同时应注意预防及应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治疗将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曙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免疫治疗 生物标志物 治疗现状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元固本方抑制肺癌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并延长生存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素芳 向卉楠 +2 位作者 王丽新 方志红 李雁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8期2004-2009,共6页
目的:观察培元固本方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H1299肺癌小鼠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100只C57BL/6纯系小鼠随机分10组,每组10只。分别是正常组、Lewis肺癌对照组、Lewis肺癌+顺铂组、Lewis肺癌+高剂量组、Lewis肺癌+中剂量组、Le... 目的:观察培元固本方对Lewis肺癌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H1299肺癌小鼠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将100只C57BL/6纯系小鼠随机分10组,每组10只。分别是正常组、Lewis肺癌对照组、Lewis肺癌+顺铂组、Lewis肺癌+高剂量组、Lewis肺癌+中剂量组、Lewis肺癌+低剂量组、H1299肺癌对照组、H1299肺癌+高剂量组、H1299肺癌+中剂量组和H1299肺癌+低剂量组。正常组、对照组和顺铂组给予0.2mL/(只·d)生理盐水,观察组分别给予0.2mL/(只·d)高、中、低剂量(4.496g/mL、2.248g/mL和1.124g/mL)的培元固本方,连续灌胃15d。实验结束后,测量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小鼠的免疫器官重量、肝肾功能、瘤重和皮下瘤体积并计算抑瘤率,计算H1299肺癌腹水种植瘤模型小鼠生存率,绘制生存曲线图。结果:高、中剂量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且低剂量组的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5),顺铂组的胸腺指数(P<0.01)和脾脏指数(P<0.05)均明显下降;培元固本方组的肝肾功能均正常,顺铂组肝肾功能均不正常,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50%和42%,与荷瘤对照组比较瘤重减轻(P<0.05),皮下瘤体积缩小(P<0.05),顺铂组的抑瘤率为73%,与荷瘤对照组和培元固本方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低剂量组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47%、55.3%和45%,生存期与荷瘤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结论:培元固本方安全无肝肾毒性,且高、中剂量的培元固本方还具有抑制肿瘤生长、提高免疫能力和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元固本方 肺癌 抑瘤作用 生存期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蠲瘤散结方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和糖酵解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艳霞 吴建春 +1 位作者 骆莹滨 李雁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3,I0001,I0002,共8页
目的研究蠲瘤散结方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和糖酵解得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不同浓度蠲瘤散结方(2、4、6、8、10、12 mg·mL^(-1))处理A549细胞24 h和48 h后的细胞活力。将A549... 目的研究蠲瘤散结方对肺腺癌A549细胞增殖和糖酵解得影响,并探讨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不同浓度蠲瘤散结方(2、4、6、8、10、12 mg·mL^(-1))处理A549细胞24 h和48 h后的细胞活力。将A54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蠲瘤散结方低、高(3、6 mg·mL^(-1))浓度组,加药干预24 h,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A549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A549细胞周期;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葡萄糖消耗量、乳酸生成水平;测量仪检测细胞上清液酸碱度(potential of hydrogen,pH值);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eal-time RT-PCR,RT-q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的蛋白激酶B(phosphorylation protein kinase B,p-AKT)、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葡萄糖转运体1(facilitative glucose transporter,Glut1)、己糖激酶2(hexokinase2,HK2)、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isozyme type M2,PKM2)、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 A,LDH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使用AKT激活剂后,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液液中葡萄糖消耗量、乳酸生成水平;pH测量仪检测细胞上清液pH值;CCK-8检测A549细胞增殖,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KT(p-AKT)、Hif-1α、Glut1、HK2、PKM2、LDH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蠲瘤散结方抑制A549细胞增殖(P<0.05),与对照组比较,蠲瘤散结方低、高(3、6 mg·mL^(-1))浓度组细胞克隆形成率降低(P<0.05,P<0.01),G0/G1期细胞比率下降(P<0.05,P<0.01),细胞上清液中葡萄糖消耗量以及乳酸生成量下降(P<0.05,P<0.01),AKT(p-AKT)、Hif-1α、Glut1、HK2、PKM2、LDH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P<0.01)。使用AKT激活剂后,与蠲瘤散结方高浓度组比较,蠲瘤散结方联合AKT激活剂用药组细胞上清液葡萄糖消耗量和乳酸生成量上升(P<0.05,P<0.01),pH值下降(P<0.05),细胞增殖活力上升(P<0.05),AKT(p-AKT)、Hif-1α、Glut1、HK2、PKM2、LDHA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上升(P<0.05)。结论蠲瘤散结方对A549细胞的增殖和糖酵解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K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蠲瘤散结方 肺腺癌 增殖 糖酵解 A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斑蝥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迁移、黏附、管腔形成能力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内皮细胞钙黏着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余涛 刘曼曼 +4 位作者 李丹 刘见荣 余清清 侯风刚 李琦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2-235,共4页
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作为我国自行研发的抗癌药物已在临床应用多年,其抗癌活性强,不良反应小,靶点多。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的生成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促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和活化在... 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作为我国自行研发的抗癌药物已在临床应用多年,其抗癌活性强,不良反应小,靶点多。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的生成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促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和活化在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斑蝥素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迁移 细胞黏附 管腔形成 血管生长因子受体 皮细胞钙黏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灌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微波热疗治疗癌性腹水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建春 李明花 +2 位作者 殷晓聆 徐静 李雁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0期2388-2390,共3页
目的:观察腹腔灌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微波热疗治疗癌性腹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癌性腹水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腹腔穿刺放尽腹水,观察组于腹腔内注入榄香烯注射液后进行微波热疗,每周2次,连续2周;对照组单... 目的:观察腹腔灌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微波热疗治疗癌性腹水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癌性腹水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腹腔穿刺放尽腹水,观察组于腹腔内注入榄香烯注射液后进行微波热疗,每周2次,连续2周;对照组单纯腹腔内注入榄香烯注射液。4周以后,评价两种方法对癌性腹水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7.8%,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具有显著性;KPS评分及体重的稳定率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生存期方面,观察组的中位生存期和3个月、6个月、1年的生存率均优于对照组,其中6个月、1年的生存率上二者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均未出现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害,仅少部分出现恶心呕吐、发热、腹痛等不良反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灌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微波热疗可以控制癌性腹水,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且不良反应轻微,对于癌性腹水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 微波热疗 癌性腹水 腹腔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总胆红素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茜 吴建春 +2 位作者 骆莹滨 方志红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24-230,共7页
目的:研究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炎症细胞之间的关系,探讨血清TBIL对NSCLC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以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12... 目的:研究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炎症细胞之间的关系,探讨血清TBIL对NSCLC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以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就诊的NSCLC患者33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电话、门诊复诊等方式进行随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NSCLC患者血清TBIL水平在不同性别中存在差异,男性高于女性(P<0.05),但在不同年龄、有无吸烟史及患病时间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不同淋巴浸润程度、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和不同肿瘤分期中,血清TBIL表达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TBIL、白蛋白、谷草转氨酶水平与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当女性患者TBIL>9.85μmol/L时,患者无病生存期相比TBIL≤9.85μmol/L时延长,男性患者TBIL水平与无病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根据TBIL水平将患者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组,男性患者淋巴细胞比例在TBIL高水平组较高,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在高水平组较低;女性患者淋巴细胞比例在高水平组较高,NLR、CD3、CD4细胞比例在高水平组较低(P<0.05)。结论:血清TBIL在NSCLC早期患者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进展期患者,有望成为NSCLC的治疗指导依据;TBIL与中性粒细胞和NLR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共同在肺癌免疫调节中发挥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胆红素 氧化应激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正祛邪治则及其联合化疗对Lewis肺癌小鼠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雁 方志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1年第10期2176-2178,共3页
目的:探讨中医扶正祛邪不同治则及其联合化疗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和抗转移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Z)、荷瘤(HL)、扶正(F)、祛邪(Q)、扶正祛邪(FQ)、扶正加化疗(F+)、祛邪加化疗(Q+)、扶正祛邪加化疗(FQ+)及单纯化疗(H)等9组... 目的:探讨中医扶正祛邪不同治则及其联合化疗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抑瘤和抗转移作用。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Z)、荷瘤(HL)、扶正(F)、祛邪(Q)、扶正祛邪(FQ)、扶正加化疗(F+)、祛邪加化疗(Q+)、扶正祛邪加化疗(FQ+)及单纯化疗(H)等9组。采用肩背部皮下进针瘤块植入法制备Lewis肺癌小鼠模型。观察瘤重抑制率、肿瘤体积、肺转移结节抑制率,药物毒性及联合用药效应。结果:与荷瘤组比较,各治疗组均可减少肺部转移灶,且F+、Q+、FQ、FQ+、H组有显著抑瘤作用;各用药组未见明显毒副反应;经金氏公式计算,中药联合化疗q值在0.85<q<1.15之间,提示两者有协同作用,可提高抑瘤率。结论:中医扶正祛邪不同治则有较好的抑瘤和抗肿瘤转移作用,不良反应较小,与化疗联用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则 扶正 祛邪 化疗 抑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受体(TCR)组库多样性及其在肺癌防治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罗斌 楚小鸽 +1 位作者 于盼 田建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39-943,共5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晚期肺癌的标准治疗,但在转移防治中尚无明确突破。T细胞受体(TCR)是识别癌细胞表面新生抗原的关键“信号感受器”,我们从TCR组库多样性及其识别肿瘤抗原机制的角度,总结了基因工程编辑的T细胞受体T(TCR-T)细胞...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晚期肺癌的标准治疗,但在转移防治中尚无明确突破。T细胞受体(TCR)是识别癌细胞表面新生抗原的关键“信号感受器”,我们从TCR组库多样性及其识别肿瘤抗原机制的角度,总结了基因工程编辑的T细胞受体T(TCR-T)细胞疗法在肺癌防治中的研究进展,以期提高肺癌转移防治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库 T细胞受体(TCR) 肿瘤转移 免疫治疗 免疫正常化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五运六气探讨乳腺癌患者先天运气与后天发病的关联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宇立 朱为康 +6 位作者 李雁 骆莹滨 沈婷 陆俊骏 毛俊华 朱笛忻 徐悠畅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8期2788-2793,共6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先天运气学特征分布情况与后天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仁济医院和上海市中医医院住院的乳腺癌患者954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乳腺癌患者的出生日期在不同季节、天干、岁运、主气、客气...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先天运气学特征分布情况与后天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上海市仁济医院和上海市中医医院住院的乳腺癌患者954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乳腺癌患者的出生日期在不同季节、天干、岁运、主气、客气、司天之气、在泉之气、运气相合特点的分布差异性。结果:乳腺癌患者的出生日期在不同天干、岁运和主气分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性。出生日期天干为丁年,岁运为木运,主气为阳明燥金时段者,更易罹患乳腺癌;出生日期天干为辛年,岁运为水运,主气为少阴君火时段者,不易罹患乳腺癌。另外,出生在非平和之年者(天符年、同天符、太乙天符、小逆年、不和年、天刑年、非平气之年),罹患乳腺癌的概率显著高于出生在平和之年(岁会年、同岁会、顺化年、平气之年)者。结论:人群乳腺癌后天的发病与先天的运气学禀赋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运六气 乳腺癌 岁运 主气 客气 运气相合 关联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磨玻璃结节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髓源性抑制细胞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婧瑶 骆莹滨 +2 位作者 吴建春 张博 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693-698,共6页
目的:探究血清炎症因子及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直径≤1 cm的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可能影响肺结节大小及进展的临床指标和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目的:探究血清炎症因子及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在直径≤1 cm的肺磨玻璃结节(ground-glass nodule,GGN)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可能影响肺结节大小及进展的临床指标和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肺GGN直径≤1 cm的患者111例,根据肺结节大小分为微小结节组(直径<5 mm)、小结节组(直径为5~10 mm),其中微小结节组36例,小结节组75例。检测各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以及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的比例,分析组间差异。后续每半年随访1次,以影像学显示肺GGN直径增大2 mm及以上或出现新的GGN为研究终点,分析可能影响肺GGN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小结节组较微小结节组患者MDSCs的比例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肺结节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Cs是影响肺GGN进展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DSCs表达水平的截断值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MDSCs低水平表达组(MDSCs<4.57%)较高水平表达组(MDSCs≥4.57%)疾病稳定期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MDSCs表达水平与肺GGN大小相关,可能是影响肺GGN进展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结节 磨玻璃结节 炎症因子 髓源性抑制细胞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数据挖掘的大肠癌晚期中药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靖琳 陈文婷 +2 位作者 任建琳 陶灵佳 臧明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63-1465,共3页
目的:通过临床数据挖掘观察晚期大肠癌患者用药的聚集现象,客观地探索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首先利用EXCEL统计数据库各味药的用药频次,对高频中药进行性味归经与药效频次的统计,然后将晚期大肠癌患者长期服用的基础方分别纳入扶正组与祛... 目的:通过临床数据挖掘观察晚期大肠癌患者用药的聚集现象,客观地探索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首先利用EXCEL统计数据库各味药的用药频次,对高频中药进行性味归经与药效频次的统计,然后将晚期大肠癌患者长期服用的基础方分别纳入扶正组与祛邪组,最后运用SPSS21导入数据,运用系统聚类法对高频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选取用药频次在前30的高频中药,按药性统计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温性,寒性,平性,凉性;按药味统计频次,依次为甘味,苦味,淡味,辛味,酸味,涩味;按药物归经统计频次,依次为脾经、胃经、肺经、肝经、肾经等;按药效统计频次,依次为补虚药、理气药、消食药、利湿化痰药等;扶正组与祛邪组各形成三个聚类方,配伍以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为主。结论:治疗晚期大肠癌多以温性、归脾胃经、补虚药为主,以扶正抗癌为治疗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数据库 晚期大肠癌 用药规律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相关性调节性B细胞介导淋巴管生成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曾海伦 刘星 +2 位作者 唐宇飞 朱思维 侯风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2-236,共5页
目的:通过共培养模型,验证结肠癌相关性Breg细胞促进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结肠癌细胞CT26及MC38与B细胞构建共培养模型,诱导结肠癌相关性Breg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CD19+IL-10+Breg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结肠癌相关性Bre... 目的:通过共培养模型,验证结肠癌相关性Breg细胞促进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利用结肠癌细胞CT26及MC38与B细胞构建共培养模型,诱导结肠癌相关性Breg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CD19+IL-10+Breg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结肠癌相关性Breg细胞条件培养基中VEGF-A、VEGF-C和VEGF-D的分泌水平。利用划痕实验及管腔形成实验检测Breg条件培养基干预后淋巴结内皮细胞SVEC4-10的迁移及管腔形成能力。结果:与24 h共培养体系相比,Breg^(CT26)诱导组[(4.90±0.05)%vs.(27.63±1.12)%]和Breg^(MC38)诱导组[(5.85±0.86)%vs.(24.27±2.27)%]在48 h共培养体系中能诱导更多的Breg细胞,且结肠癌相关性Breg诱导组VEGF-A和VEGF-C的表达水平与空白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管腔形成实验及划痕实验结果表明,结肠癌相关性Breg细胞能增强SVEC4-10的成管和迁移能力。结论:在肿瘤微环境中,结肠癌细胞通过诱导B细胞向Breg细胞转化,上调VEGF-A和VEGF-C分泌水平,增强SVEC4-10的成管和迁移能力,从而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B细胞 结肠癌 淋巴管生成 淋巴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