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峡库区消落带主要草本植物功能性状特征 被引量:9
1
作者 高婷 陈淼 +3 位作者 党成强 黄慧敏 董蓉 陶建平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93-2503,共11页
三峡库区消落带环境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不同高程生境经受水淹的时间和深度不同。本研究选取消落带3个典型样地,通过分析37种主要草本植物各器官的功能性状,比较不同生活型和不同科别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通过探讨消落带植物功能性状、性... 三峡库区消落带环境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不同高程生境经受水淹的时间和深度不同。本研究选取消落带3个典型样地,通过分析37种主要草本植物各器官的功能性状,比较不同生活型和不同科别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通过探讨消落带植物功能性状、性状间权衡关系对不同高程(对应不同的淹水环境)的响应,获取不同高程生境的植物生长及资源利用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生活型的植物功能性状中,多年生植物的叶干物质含量(LDMC)和细根组织密度(FRTD)显著高于一、二年生植物(P<0.05),不同科别的植物功能性状中,除比叶面积(SLA)外,其余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随着高程降低,植物的平均SLA和比根长(SRL)先减小后增加,株高(H)和茎干物质含量(SDMC)、LDMC表现出降低的趋势;3)综合考虑各高程的所有物种,SDMC与H、LDMC及FRTD显著正相关(P<0.05),SRL和细根的比根表面积(SRA)均与H、SDMC、FRTD显著负相关(P<0.05);4)不同高程的植物功能性状间关联表现出趋同性,尤其在中间的两个高程吻合度较大。以上结果说明:消落带草本植物形成不同的性状组合适应环境;在淹水时间较长的低高程生境中,植物表现出"低投入-快速回收"的生长策略,而较高高程生境中的植物则对组织构建有较大的投入;不同生境的植物功能性状间关联的趋同性,体现了消落带草本物种间已表现出趋同适应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区 异质性 高程梯度 植物类别 性状间关联 生长策略 趋同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河流生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45
2
作者 陈淼 苏晓磊 +5 位作者 黄慧敏 高婷 党成强 董蓉 曾波 陶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2-201,共10页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库区流水生境的大幅度减少及垂直落差最高可达30 m的消落带的形成,使库区支流生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因此对库区河流生境质量评价十分必要。基于水文情势、河流形态和河岸带生境3个方面18个指标的河流生境评价指标体系... 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库区流水生境的大幅度减少及垂直落差最高可达30 m的消落带的形成,使库区支流生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因此对库区河流生境质量评价十分必要。基于水文情势、河流形态和河岸带生境3个方面18个指标的河流生境评价指标体系,对三峡库区36条重要支流254个样点河段进行河流生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4.72%的样点河流生境质量处于优等,30.31%为良好等级,49.61%为一般等级,15.35%为较差等级,没有最差等级的样点。对于表征河流生境状况的水文情势、河流形态和河岸带生境3个类别,254个河段总体上河岸带生境状况最好,其次为水文情势,河流形态最差。从总体上来看,三峡库区支流生境质量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河岸带植被状况、消落带宽度、人为干扰、河床底质状况、水文情势自然性等为主要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库区支流 生境质量评价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长期水淹条件下耐淹植物甜根子草的资源分配特征 被引量:9
3
作者 姚洁 曾波 +2 位作者 杜珲 潘晓娇 苏晓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7347-7354,共8页
为研究历经三峡水库长期水淹的驯化后,不同海拔高程之间相同种源的甜根子草的生物量分配特征是否发生改变,进而探讨该物种对水淹胁迫表现出的适应性进化特征,试验于2008年初选育相同种源的甜根子草同龄幼苗栽植于三峡水库消落区甜根子... 为研究历经三峡水库长期水淹的驯化后,不同海拔高程之间相同种源的甜根子草的生物量分配特征是否发生改变,进而探讨该物种对水淹胁迫表现出的适应性进化特征,试验于2008年初选育相同种源的甜根子草同龄幼苗栽植于三峡水库消落区甜根子草种植试验示范区,并考察了2012年、2013年不同海拔高程甜根子草植株的形态和生物量特征。试验共设置3个海拔高程,即水淹高程168、172m和不受水淹对照高程176m。试验结果表明:(1)较低高程的甜根子草植株较矮小细弱,168m高程的甜根子草植株主茎长和主茎基径显著低于对照176m高程(P<0.05);平均节间长度随高程的降低而缩短;与之相反,主茎长/主茎基径随高程的降低而增大。(2)甜根子草的叶片厚度、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叶鞘长均随海拔高程的降低而减小;与之相反,比叶面积随高程的降低而增大。(3)水淹前,甜根子草近端成熟节间的质量密度随高程的降低而增大;水淹后,其地上存活茎段基部成熟节间的质量密度在各高程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甜根子草历经三峡水库长期水淹的驯化后,生物量分配特征在不同海拔高程之间发生了改变,表现出了相应的驯化特征。相较于高高程的甜根子草植株而言,低高程的植株生长缓慢,采取低株高下的高向生物量投资策略;对叶的物质投资大部分分配到叶面积的增加、叶鞘的伸长生长和叶片的直立生长上,以加强植株的光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甜根子草 水淹强度 生物量分配 形态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植物物种组成及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3
4
作者 齐代华 贺丽 +2 位作者 周旭 刘成 闵鹏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66-970,共5页
以三峡库区典型区域的消落带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内5个不同海拔段的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采用α多样性指数及β多样性指数进行测度,探讨该区消落带水淹梯度上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共有298种维管植物,隶属... 以三峡库区典型区域的消落带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内5个不同海拔段的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采用α多样性指数及β多样性指数进行测度,探讨该区消落带水淹梯度上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共有298种维管植物,隶属于82科175属,种类较少;优势种组成变化明显,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总体均表现为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均匀度指数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β_T与C_N随海拔升高呈基本相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消落带 Α多样性 Β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在差异性水淹环境中的分布格局 被引量:11
5
作者 何蕊廷 杨康 +5 位作者 曾波 李瑞 牛汉刚 史邵华 阿依巧丽 苏晓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4-842,共9页
人工水库修建引发的差异性水文节律是决定消落区植被群落格局的主要因素,高强度水淹环境中水淹胁迫是影响植被的重要因子而低强度水淹环境中物种竞争是影响植被的重要因子。为了探究差异性水淹环境中三峡水库消落区植物的水淹耐受能力... 人工水库修建引发的差异性水文节律是决定消落区植被群落格局的主要因素,高强度水淹环境中水淹胁迫是影响植被的重要因子而低强度水淹环境中物种竞争是影响植被的重要因子。为了探究差异性水淹环境中三峡水库消落区植物的水淹耐受能力及光资源竞争能力(植物株高)对植被群落分布格局的影响,对三峡水库典型消落区不同水淹强度下生长的植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典型消落区调查共发现有植物41种,其中高耐淹低竞争能力型植物4种,其生物量在所有物种生物量中的占比达70.99%,低耐淹高竞争能力型植物23种,其生物量占比为28.02%,低耐淹低竞争能力型植物14种,生物量占比不足1%,消落区内无高耐淹高竞争能力型植物物种分布;(2)高耐淹低竞争能力型植物在水淹强度大的消落区区域占优,低耐淹高竞争能力型植物在植物物种竞争压力大的消落区区域占据主导,低耐淹低竞争能力型植物在消落区中仅有零星分布;(3)消落区植被生物量格局随着高程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研究差异性水淹环境对三峡水库消落区植被分布的影响,可以为深入理解消落区植被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和大型水库消落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水位消落区 水淹胁迫 物种竞争 水淹耐受 光资源竞争 植被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环境下6种常绿阔叶林树种苗期的叶片功能性状 被引量:39
6
作者 王玉平 陶建平 +1 位作者 刘晋仙 何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29,共7页
研究不同光环境(旷地、林窗、林下)下缙云山常绿阔叶林6种常见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不同演替阶段物种的叶片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光照较弱的林窗和林下,树种的比叶面积(SLA)、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N:P比... 研究不同光环境(旷地、林窗、林下)下缙云山常绿阔叶林6种常见树种的叶片功能性状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不同演替阶段物种的叶片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在光照较弱的林窗和林下,树种的比叶面积(SLA)、叶片氮含量(LNC)和叶片N:P比显著高于光照充足的旷地,叶干物质含量(LDMC)变化趋势与SLA相反,叶片磷含量(LPC)在3种光环境下无显著差异;2)演替前期种具有较高的SLA,LNC和LPC,而演替后期种的LDMC和N:P比显著高于演替前期种。随光照的减弱,演替前期种的LPC无显著差异,而演替后期种则呈下降趋势;3)在3种光环境下,LNC与LPC,SLA正相关,LDMC与LPC,LNC,SLA负相关,N:P比与LPC负相关,而与LNC无显著相关性。随光照的减弱,SLA-LDMC,LPC-N:P及LNC-LPC性状关系沿共同斜率或Y轴截距发生了显著的变异,表明研究材料主要通过增大SLA,LNC及维持较高的N:P比来适应低光环境,不同演替阶段物种适应策略不同;叶功能性状间的权衡关系沿光资源梯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绿阔叶林 叶片功能性状 适应策略 光环境 演替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热带木本植物各器官凋落物分解特性 被引量:13
7
作者 刘文丹 陶建平 +3 位作者 张腾达 钱凤 柴捷 刘宏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850-4858,共9页
植物因资源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生态对策以获取养分进行代谢,具有不同的植物功能性状,从而可把植物凋落物分解特性与生态对策联系起来。为探究中亚热带地区木本植物凋落物分解特性与生态对策的关系,选取两种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物种的地... 植物因资源条件的差异形成不同的生态对策以获取养分进行代谢,具有不同的植物功能性状,从而可把植物凋落物分解特性与生态对策联系起来。为探究中亚热带地区木本植物凋落物分解特性与生态对策的关系,选取两种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物种的地上、地下各器官凋落物(包括细根、粗根、细枝和叶片),采用分解袋法在两种土壤基质中(砂岩与石灰岩)进行为期2a(凋落叶片为1a)的分解实验,同时进行交叉实验。分解1a及2a的各器官凋落物间分解常数的关系采取Pearson相关性分析,并用SMA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植物各器官凋落物间的分解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分解1a后的细根与粗根、细根与细枝及分解2a后的细根与粗根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而比较常绿植物及落叶植物凋落物在两种土壤基质和两种物种来源分解1a后的差异,除枝条外落叶植物凋落物的分解常数都大于常绿植物,在0.05置信水平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性。植物各器官凋落物间的分解具有一致性,不同生活型植物的各器官间的分解速率在不同物种来源或不同土壤基质中都表现出相似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底物质量 物质循环 植物功能性状 植物经济型谱 生态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土壤厚度降低和水分减少对两种草本植物混种后光合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赵雅洁 李周 +3 位作者 宋海燕 张静 梁千慧 刘锦春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75-1486,共12页
土壤"厚薄不均"和"岩溶干旱"是影响喀斯特地区植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关键生态因子,深根植物和浅根植物由于根系生态位的互补可能会缓解资源减少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以盆栽深根植物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土壤"厚薄不均"和"岩溶干旱"是影响喀斯特地区植物生存、生长和繁殖的关键生态因子,深根植物和浅根植物由于根系生态位的互补可能会缓解资源减少对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以盆栽深根植物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和浅根植物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为对象,研究土壤厚度降低、水分减少及土壤厚度和水分双重资源减少对两种草本植物混种下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高资源水平下,混种后苇状羊茅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与单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黑麦草的Pn、Gs和Tr低于单种,WUE显著高于单种(P<0.05)。2)随着资源的减少,不管是单种还是混种,苇状羊茅和黑麦草的P_n、G_s和Tr大体上均呈降低的趋势,黑麦草的WUE呈上升趋势,且混种后降低或升高的幅度明显低于单种;而苇状羊茅的WUE由单种时升高变为混种时降低。3)在低资源水平下,混种后苇状羊茅的P_n、G_s和T_r高于单种,WUE低于单种;黑麦草的P_n、G_s和T_r与单种无显著差异,WUE低于单种。研究表明,在干旱和土壤贫瘠日趋严重的喀斯特地区,通过深浅不同根系的植物混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分和土壤资源缺乏对植物光合作用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干旱 土壤异质性 光合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生态位互补 深根植物 浅根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石灰岩地区3种林分林下枯落物持水能力比较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欣 陶建平 +1 位作者 黄茹 王永健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712-717,共6页
通过对重庆石灰岩地区慈竹林、柏木林、女贞林3种林分林下枯落物调查及其风干和持水试验,比较了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吸持降水能力的强弱。结果表明:慈竹林下枯落物厚度最大(5.83cm),而后依次为女贞林(1.77 cm)和柏木林(1.60cm);3种林分... 通过对重庆石灰岩地区慈竹林、柏木林、女贞林3种林分林下枯落物调查及其风干和持水试验,比较了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吸持降水能力的强弱。结果表明:慈竹林下枯落物厚度最大(5.83cm),而后依次为女贞林(1.77 cm)和柏木林(1.60cm);3种林分林下枯落物的储量为慈竹林(13870kg·hm-2)和柏木林(11780kg·hm-2)大于女贞林(5130kg·hm-2);自然含水率为慈竹林(188.3%)和女贞林(194.9%)大于柏木林(150.4%);最大吸水率为女贞林(229.8%)>慈竹林(195.3%)>柏木林(155.6%);风干时间以慈竹林最长;最初4 d的失水速率为女贞林>慈竹林>柏木林;最大吸水速率为慈竹林>女贞林>柏木林。从而推断,各林分单位质量枯落物的吸持降水率为竹林(慈竹林)>阔叶林(女贞)>针叶林(柏木);单位面积枯落物总的吸持降水量为慈竹林>柏木林>女贞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地区 植被枯落物 持水能力 自然含水率 最大吸水率 风干时间 失水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两种草本对干湿交替和N添加的生长响应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周 高凯敏 +2 位作者 刘锦春 梁千慧 陶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372-3380,共9页
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干旱"和频繁的变水环境成为喀斯特地区植被生长和分布的重要选择压力,是该地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障碍因子。N沉降也会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草本植物对干湿交替和... 喀斯特地区的"岩溶干旱"和频繁的变水环境成为喀斯特地区植被生长和分布的重要选择压力,是该地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主要障碍因子。N沉降也会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难以预测的影响。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草本植物对干湿交替和N添加的生长响应,以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水分受控实验,研究了5种不同水分处理[对照组(CK)、干旱组(D)、1周干湿交替处理组(DW-1)、2周干湿交替处理组(DW-2)和3周干湿交替处理组(DW-3)]与N添加(N+、N-)对两种草本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植物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株高、叶面积、总根长和根体积等生长指标和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降低,根冠比增大。不同程度的干湿交替对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补偿效应,但这种补偿效应的大小随着干旱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N添加对植物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有显著地促进作用,株高、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生物量较对照组显著增加,但这种促进作用随着干旱历时的增加而减弱,可能与土壤水分状况有关。同时,N添加还影响着植物生物量的分配,在促进两种植物地上和地下生长的同时,还促进了植物根冠比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 干湿交替 N添加 生长状况 生物量积累和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齐代华 周旭 +3 位作者 孙治宇 贺丽 闵鹏 冯图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8-736,共9页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科、属的组成及区系特征,以期为该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并对保护区植物区系的起源做一定的探究。结果表明: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68科277属904种,温带性质科占...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科、属的组成及区系特征,以期为该保护区的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并对保护区植物区系的起源做一定的探究。结果表明: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68科277属904种,温带性质科占总科数的63.63%.温带性质属占总属数的89.17%,表明保护区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对特有属的分析显示.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与横断山脉植物区系有密切联系;与其他地区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保护区与阿坝漫则塘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关系最近,与巫溪阴条岭自然保护区关系最远,这说明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演化的重要推动力可能为青藏高原的剧烈隆升,另外,全新世气候变暖以及现代气候影响也可能是造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系组成 地理成分 聚类分析 洛须白唇鹿自然保护区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喀什市克孜勒河与吐曼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12
作者 阿依巧丽 李斯琪 +3 位作者 韦良焕 古丽戈娜.阿布都热西提 张文河 曾波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88-93,共6页
为调查新疆喀什市境内克孜勒河和吐曼河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该2条河流喀什境内的流域上分别设置了5个采样点,并对每个采样点采集到的水样进行了浮游植物物种鉴定及水体中浮游植物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克孜勒河和... 为调查新疆喀什市境内克孜勒河和吐曼河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该2条河流喀什境内的流域上分别设置了5个采样点,并对每个采样点采集到的水样进行了浮游植物物种鉴定及水体中浮游植物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克孜勒河和吐曼河喀什段流域水体中,硅藻藻类物种数最多,其次是绿藻和蓝藻.2本次调查中,吐曼河各采样点的水体中浮游植物叶绿素a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克孜勒河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这说明吐曼河水体中藻类生物量大于克孜勒河中的藻类生物量,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吐曼河已经开始受到污染,但其污染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及检测.若不及时对吐曼河流域加以保护与治理,很有可能影响其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水体质量也会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多样性 叶绿素A 克孜勒河 吐曼河 新疆喀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枫杨幼苗对土壤水分“湿-干”交替变化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的响应 被引量:23
13
作者 王振夏 魏虹 +4 位作者 吕茜 李昌晓 周珺 高伟 陈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88-897,共10页
以盆栽1年生枫杨幼苗为实验材料,通过人工设置土壤水分来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土壤水分对枫杨幼苗的光合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等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常规供水、常规供水-轻度干旱-复水、水淹、水淹-轻度干... 以盆栽1年生枫杨幼苗为实验材料,通过人工设置土壤水分来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不同土壤水分对枫杨幼苗的光合参数、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等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常规供水、常规供水-轻度干旱-复水、水淹、水淹-轻度干旱-复水,3个处理期分别为前期(0—33 d)、中期(34—63 d)、后期(64—78 d)。结果表明,不同的水分处理显著地影响了枫杨幼苗"表观性"的气体交换、光合色素含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特性,但相较而言对枫杨幼苗"内在性"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影响较小,且影响的结果和程度因处理组和指标而异。78 d时,除胞间CO2浓度(Ci)、叶绿素a/叶绿素b、光化学猝灭值(qP)和非光化学淬灭值(qN)外,水淹组(FL组)的各项指标在4个处理组中都为最低值;"湿-干"交替组(FD组)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及总叶绿素含量则表现出先降低复水后显著增加的趋势;DR组的变化趋势与FD组类似,但变化的幅度较FD组小。研究发现,枫杨幼苗面对不同水分状况呈现出了一定的敏感特性,但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其无论是从光合、水分利用还是叶绿素荧光特性方面都表现出积极的响应,较能适应干旱、水淹、"湿-干"交替等多种环境胁迫,且在胁迫解除后能够迅速恢复生长,可以考虑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植被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水分交替 枫杨幼苗 光合参数 光合色素 叶绿素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苇叶片化感作用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14
作者 刘成 陈晓德 +3 位作者 吴明 贺丽 叶小齐 范庭兴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2-190,共9页
采用砂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0.025,0.050和0.100gDW/mL)芦苇叶水浸提液对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在试验过程中(O~45d),随芦苇浸提液浓度升高,加拿大一枝黄花基径和株高的累积生长量显著下降,死亡... 采用砂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0.025,0.050和0.100gDW/mL)芦苇叶水浸提液对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在试验过程中(O~45d),随芦苇浸提液浓度升高,加拿大一枝黄花基径和株高的累积生长量显著下降,死亡数随浓度升高明显上升;叶绿素含量随处理时间持续降低,且浓度越高叶绿素含量越低,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之势;低浓度时,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处理时间持续上升,但当浓度继续升高,则二者均呈先升高后降低之势;过氧化氢酶活性(CAT)和丙二醛(MDA)含量随芦苇叶浸提液浓度升高而上升,且二者随处理时间呈持续升高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系活力随处理浓度升高而降低,且该趋势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加剧。可见,随浸提液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芦苇对加拿大一枝黄花化感胁迫效应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 芦苇 加拿大一枝黄花 抗氧化酶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土层厚度异质性对草地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周 赵雅洁 +3 位作者 宋海燕 张静 陶建平 刘锦春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023-2032,共10页
喀斯特地区破碎陡峭的地形地貌和严重缺乏的土壤资源,使得该地区的土壤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强烈的异质性。土壤是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的主要途径,土壤分布的不均匀会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因此,选择重庆典型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 喀斯特地区破碎陡峭的地形地貌和严重缺乏的土壤资源,使得该地区的土壤分布在空间上具有强烈的异质性。土壤是植物获取水分和养分的主要途径,土壤分布的不均匀会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和分布。因此,选择重庆典型喀斯特山地草地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不同土层厚度生境中(0~15cm、15~25cm和>25cm)草地的群落结构、物种分布和优势种生长状况等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草地群落的优势种主要是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的草本植物,随生境土层厚度增加,群落的优势植物中逐渐有木本植物的出现,群落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也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越来越稳定;2)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随生境土层厚度改变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3)非禾本科植物,主要是菊科和豆科的物种数目和重要值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禾本科物种数目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重要值无明显变化;4)优势种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的株高、叶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均随土层厚度增加而表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可见,随生境土层厚度增加,喀斯特草地的群落结构表现出越来越成熟和稳定的趋势,优势种的生长受到显著促进,但各科的优势度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未发生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层厚度异质性 草地群落 物种多样性 物种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华柳对镉的积累及其亚细胞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媛 魏虹 +4 位作者 马文超 张雯 曾成城 周翠 王婷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8-55,共8页
【目的】探讨Cd在秋华柳各器官及叶片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特征,为深入了解秋华柳的耐受解毒机制,进一步指导其在Cd污染地区的植物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式,设置CK(0 mg·L^(-1)Cd^(2+))、T_1(2 mg·L^(-1... 【目的】探讨Cd在秋华柳各器官及叶片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特征,为深入了解秋华柳的耐受解毒机制,进一步指导其在Cd污染地区的植物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式,设置CK(0 mg·L^(-1)Cd^(2+))、T_1(2 mg·L^(-1)Cd^(2+))、T_2(10 mg·L^(-1)Cd^(2+))、T_3(20 mg·L^(-1)Cd^(2+))、T_4(50 mg·L^(-1)Cd^(2+))5种Cd处理浓度,测定秋华柳各营养器官和0、6、12、18天叶片中亚细胞组分的Cd含量。【结果】1)不同浓度Cd处理下,秋华柳根部积累的Cd含量远高于茎和叶,表明秋华柳通过根系对Cd的滞留效应,可降低Cd向地上部分的转运,从而减少Cd对地上部分的毒害。2)时间和浓度处理均显著增加秋华柳各亚细胞组分中的Cd含量,但细胞壁和细胞质中Cd含量的增幅远大于细胞器,且其亚细胞组分中Cd含量的分布为细胞壁>细胞质>细胞器,表明细胞壁的固定和液泡的区室化均为秋华柳的重要解毒作用,但细胞壁对Cd的结合和固定作用占主导。3)相同处理时间下,与CK相比,低Cd浓度处理时,细胞壁组分中的Cd含量显著增加,而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细胞壁组分中的Cd含量及百分比呈降低趋势,细胞质组分中的Cd含量及百分比显著增加。同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秋华柳细胞质组分中的Cd含量百分比上升,而细胞壁组分中的Cd含量百分比下降。高Cd含量和长时间胁迫时,细胞壁对Cd的固定能力有所下降,而液泡的区室化作用显著提高,这可能是秋华柳耐受高Cd含量和长时间胁迫的一种策略。4)时间和浓度的交互作用对秋华柳亚细胞组分中Cd含量的增加效应大于单一时间处理或单一浓度处理效应,表明在Cd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双重影响下,秋华柳细胞壁的固定作用和液泡的区室化作用更加显著。【结论】1)器官水平上,秋华柳通过根系对Cd的滞留效应限制其向地上部分的转运,从而降低Cd对地上部分细胞器的毒害,增强秋华柳对Cd的耐受能力。2)在亚细胞水平上,细胞壁固定和液泡区室化是秋华柳对Cd胁迫的重要解毒机制,且以细胞壁的固定作用占主导地位,这是秋华柳为确保其核心细胞器免受Cd毒害而产生的耐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华柳 亚细胞 区室化 解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喀斯特不同土壤生境下黑麦草对水分胁迫的生长和光合生理响应 被引量:14
17
作者 张静 李素慧 +6 位作者 宋海燕 陈金艺 王佳敏 李若溪 杨静 陶建平 刘锦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40-1248,共9页
以多年生草本黑麦草为对象,模拟喀斯特生境土壤特征设置浅而宽(Shallow and wide,SW:30×30×5 cm^3)和深而窄(Deep and narrow,DN:10×10×45 cm^3)两种土壤容器,以正常降水量为对照供水(W100%),设减水50%(W50%)和减水... 以多年生草本黑麦草为对象,模拟喀斯特生境土壤特征设置浅而宽(Shallow and wide,SW:30×30×5 cm^3)和深而窄(Deep and narrow,DN:10×10×45 cm^3)两种土壤容器,以正常降水量为对照供水(W100%),设减水50%(W50%)和减水70%(W30%)共3种水分处理进行盆栽实验,探究了两种不同土壤生境中土壤水分变化对黑麦草生长及光合生理的影响,以进一步理解喀斯特地区植物的适应对策。结果显示:(1)SW生境对水分变化敏感,随供水减少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轻度减水下植物叶面积增大,光合速率提高,地上部分生长得到促进,但水分严重减少对其生长和光合生理有抑制作用,但地上质量分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却显著升高;(2)DN生境保水能力较好,随供水减少土壤水分含量下降较为平缓。叶片相对含水量、气孔导度和比叶面积在各水分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严重减水条件下总生物量、地上质量分数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有回升。研究表明:浅而宽生境中植物倾向于通过提高地上部分的生长,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并向地上部分分配较多生物量来应对水分胁迫;而深而窄生境中植物会充分利用土壤空间条件,促进根系的生长来提高对水分的吸收,从而维持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 干旱 地上生长 生物量分配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分解与细根生长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微 胡凯 +1 位作者 党成强 陶建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00-109,共10页
本文综述了细根在凋落物层的觅食行为与策略,细根生长与凋落物数量、质量及分解过程的关系,细根生长与凋落物分解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等以期为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细根对凋落物分解的作用机制以及凋落物分解对细根生长的影响提供依... 本文综述了细根在凋落物层的觅食行为与策略,细根生长与凋落物数量、质量及分解过程的关系,细根生长与凋落物分解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等以期为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细根对凋落物分解的作用机制以及凋落物分解对细根生长的影响提供依据。一方面,凋落物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细根生长,地上凋落物的数量影响细根的觅食行为,并驱动细根在凋落物层的生长动态,凋落物质量的差异也对细根的生长产生影响,不同性质的地上凋落物对细根的生长是促进还是阻碍主要取决于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养分以及多酚含量的正平衡或负平衡;另一方面,生长进入凋落物层的细根通过根际激发效应、养分吸收以及共生真菌等作用综合影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生活的细根对凋落物分解的激发效应主要表现在根系分泌物控制微生物群落的活力及组成,进而加速或抑制凋落物分解;N的有效性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处于分解后期的凋落物层中生长的细根,通过吸收凋落物表面矿化形成的大量无机N,避免过量的N对微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不利影响;根系的共生伙伴——菌根真菌也对凋落物的分解产生重要影响,这与真菌类型及其分泌的酶和有机酸有关。未来该领域应注重全球变化背景下细根生长对凋落物分解作用机制以及细根的分支结构与其获取凋落物层养分功能的联系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分解 细根生长 根系觅食 菌根真菌 地下生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水淹对牛鞭草后期干旱胁迫光合生理响应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韩文娇 白林利 +3 位作者 李昌晓 崔振 燕江伟 秦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5712-5724,共13页
水淹和干旱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两种主要环境因子。三峡库区消落带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人工水文节律,呈现以年度为周期的"水淹-落干"交替变化的水文变动特征,在消落带生长的植物因此受到水淹和干旱交替胁迫的双重影响。为了... 水淹和干旱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两种主要环境因子。三峡库区消落带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人工水文节律,呈现以年度为周期的"水淹-落干"交替变化的水文变动特征,在消落带生长的植物因此受到水淹和干旱交替胁迫的双重影响。为了探究库区蓄水对消落带植被干旱耐受性的影响,以当年生牛鞭草扦插苗为试验对象,设置对照组(CK)、表土水淹组(SF)、全淹组(TF)、对照-干旱组(CD)、表土水淹-干旱组(SFD)、全淹-干旱组(TFD)6个处理组,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牛鞭草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淹和干旱胁迫均对牛鞭草光合特性造成显著影响;(2)水淹胁迫阶段,与CK组相比,牛鞭草SF和TF组净光合速率、气孔限制值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下降,胞间CO_2浓度显著上升;(3)干旱胁迫阶段,牛鞭草CD和SFD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显著低于CK组,TFD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等指标与CK组无显著差异;(4)复水阶段,各处理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等指标均与CK组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前期水淹并未增加牛鞭草对后期干旱胁迫的敏感性,牛鞭草对水淹和干旱胁迫均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有助于牛鞭草对库区消落带生境变化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消落带 牛鞭草 光合特性 水淹 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输入对中亚热带不同森林细根生物量及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微 伍小刚 +1 位作者 胡凯 陶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391-3401,共11页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凋落物输入的改变对森林生态系统地下生态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中亚热带森林中,细根进入凋落物层生长是一种常见现象,然而凋落物量的改变对细根生长影响的研究较少。通过对中国中亚热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及常绿...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凋落物输入的改变对森林生态系统地下生态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中亚热带森林中,细根进入凋落物层生长是一种常见现象,然而凋落物量的改变对细根生长影响的研究较少。通过对中国中亚热带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及常绿阔叶林这3种典型森林进行地上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实验,研究不同凋落物处理水平下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及形态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地上凋落物去除(LR)分别导致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细根总生物量显著降低40.3%和37.5%,而凋落物添加(LA)使常绿阔叶林中的细根总生物量明显提高了19.4%。不同层次的细根生物量对凋落物处理的响应不同,从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的改变对细根的垂直分布的影响加剧。LA处理明显提高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层的细根生物量百分比(相比对照提高了10.6%)以及降低7.5—15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百分比(相比对照降低了10.4%)。凋落物层中生长的细根生物量和凋落物层厚度呈高度线性相关(R^2=0.742,P<0.01),并且和凋落物层生物量也呈显著线性相关(R^2=0.521,P<0.01)。3种森林类型细根的根长密度(RLD)和比根长(SRL)变化趋势与细根所处的层次紧密相关,而不同凋落物处理对它们的影响均不明显,说明细根对养分的获取策略表现为在养分丰富的凋落物层和表土层投资更多的生物量和更活跃的代谢,而不是改变细根形态的表型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处理 细根生物量 细根形态 凋落物层 亚热带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