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汽车除霜的计算流体力学仿真
被引量:6
1
作者
周安勇
王树桂
刘旌扬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1-53,共3页
文摘
采用STAR-CCM+软件建立了除霜系统仿真模型,并对某款车型2种方案的除霜风管进行了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分析,确认方案2优于方案1。对方案2前风挡玻璃霜层厚度进行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在20 min时A区、A′区霜层已经有90%以上除尽,35 min时B区霜层已经超过95%除尽,满足GB11555—2009法规要求。试验结果中霜层的融化趋势和分布与仿真结果相吻合,验证了仿真结果精确性。
关键词
车窗玻璃
霜层
计算流体力学
仿真
Keywords
Window glass
Frost layer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
Simulation
分类号
U463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某汽车发动机舱散热性能仿真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安勇
王树桂
刘旌扬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19,共4页
文摘
利用star ccm+软件,通过有限元仿真,对海马公司某款汽车4个工况的发动机舱散热性能进行仿真模拟。根据流场计算结果对发动机缸体及排气歧管等高热源件周围的流场细节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最后通过实车热平衡试验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仿真模拟具有足够精度,可为研发过程节省试验费用,并缩短研发周期。
关键词
发动机舱
散热性能
有限元仿真
热平衡试验
Keywords
Underhood
Heat dissipation
FE simulation
Heat balance test
分类号
U464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仿真技术在汽车结构侧面碰撞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文
刘钢
刘旌扬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38,共4页
文摘
结合海马A平台车系在C-NCAP中的表现,同时考虑侧面碰撞胸部及腹部的得分状况,合理运用计算机仿真手段对侧面耐撞性能进行优化设计,使该平台车型在C-NCAP碰撞标准四星的基础上提升到C-NCAP五星,同时更大程度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
关键词
侧面碰撞优化设计仿真
Keywords
: Side crash, Optimization design, Simulation
分类号
U461.91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汽车液压动力转向器台架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秦全权
刘旌扬
郝金良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40-43,共4页
文摘
以汽车齿轮齿条液压动力转向器为例,针对该总成空载转动力矩试验、转向力特性试验、逆向疲劳试验、正转耐久试验、温度交变密封试验和噪声试验等6个项目的台架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各项目的试验目的、试验方法和结果、试验设备的配置及与现有试验标准的差别等,为修订汽车动力转向器行业标准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液压动力转向器
台架试验
标准
Keywords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 gear,Bench test,Standard
分类号
U463.43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基于模态分析的汽车转向盘怠速抖动优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谯万成
张铭成
刘旌扬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7-30,共4页
文摘
针对某轿车怠速开空调转向盘抖动的问题,对转向盘和排气系统模态进行分析,发现该车转向盘和排气系统在约束条件下的模态参数与发动机的2阶点火频率相一致。调整了其转向盘和排气系统的模态,并针对优化后转向盘进行了振动试验。结果表明,转向盘X方向的振动由0.90 m/s2降为0.31 m/s2,Y方向的振动由1.05 m/s2降为0.28 m/s2,Z方向的振动由1.62 m/s2降为0.45 m/s2,怠速抖动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
转向盘
怠速抖动
模态分析
Keywords
Steering Wheel
Shake during idle
Modal analysis
分类号
U463.4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行人柔性腿保护仿真分析及改进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圣波
刘钢
黄肖颖
葛红剑
马惠珍
机构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与信息学院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项目部
海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出处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5-401,共7页
基金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1MS059)
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0-129)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科研团队“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技术与服务”科研成果资助。
文摘
为了车辆顺利出口东盟,根据新车研发的需要,以东盟国家新车评价体系:ASEAN-NCAP(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 for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下腿型保护满足限值为目标,搭建柔性腿(Flexible Pedestrain Legform Impactor,Flex-PLI)碰撞有限元模型并计算求解。针对车辆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通过仿真验证可行,最后通过实车验证测试,试验结果验证了仿真的可靠性,为行人小腿保护开发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
ASEAN-NCAP
行人保护
柔性腿
仿真分析
试验
Keywords
ASEAN⁃NCAP
Pedestrian protection
Flex⁃PLI
Simulation analysis
Test
分类号
U463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优化设计
被引量:26
7
作者
周安勇
侯蕾
刘旌扬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9,共4页
文摘
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性能对整车NVH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关键点进行动刚度分析,可以为车辆NVH性能改进提供理论参考,同时有利于缩短开发周期及降低开发成本。以某款车型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详细工程设计阶段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分析的基本原理、分析方法及评价标准,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利用NASTRAN进行模态频率响应分析,并结合该车型动刚度计算结果对相对薄弱点进行结构优化设计。通过动刚度锤击试验与CAE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后者的准确性,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该车中低频NVH性能。
关键词
白车身
接附点
动刚度
优化设计
Keywords
BIW, Attaching point, Dynamic stiffness, Optimization
分类号
U463.821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轿车白车身试验模态与计算模态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文
李猛
金永磊
刘旌杨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4-38,共5页
文摘
以某车型白车身为研究对象进行模态试验,确定了其模态参数。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其自由模态。通过白车身模态试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对比可知,二者相关性较差。对计算模型进行灵敏度分析,确定以车身钢板厚度为修改参数修改白车身模型,修改后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可作为后续NVH仿真分析的基础模型。
关键词
轿车
白车身
模态参数
相关性分析
Keywords
Car
BIW
Modal parameter
Correlation analysis
分类号
U463.82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某SUV车型进气系统改进设计
被引量:2
9
作者
吴超群
刘凌豪
华伟杰
赵伟静
梅望林
机构
武汉理工大学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0-52,共3页
文摘
针对某SUV车型进气背压过大的问题,采用Fluent软件对其进气系统进行建模,通过试验对该模型校准后进行流体力学仿真。同时,将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边界条件应用在Virtual.Lab中对进气系统的声学性能进行了预测,以系统背压和消声性能为目标对进气系统的结构进行了改进设计。对改进后的结构进行制样和评价,结果表明,进气背压和进气效率显著改善,进气系统的声学性能有所提高。
关键词
进气系统
背压
高频管
结构改进
声学性能
Keywords
Air intake system, Back pressure, High frequency tube, Structure improvement,Acoustic performance
分类号
U464.234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优化车辆进气系统降低车内加速噪声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文
张铭成
刘旌扬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21,共4页
文摘
针对国产某轿车在加速行驶时车内噪声过大的问题,诊断出该车进气噪声对车内加速噪声贡献较大。基于赫尔姆兹共振消声原理对该车的进气系统进行了优化,并校验了进气管各谐振腔的消声效果。结果表明,调整进气管NO.3谐振腔后,转速为2 000 r/min和3 300 r/min时的车内噪声比优化前降低了2~3 dB(A);转速为1 500~4500 r/min时,车内噪声曲线线性度较好,优化效果明显。
关键词
进气系统
车内噪声
谐振腔
Keywords
Intake System
Interior Noise
Resonator
分类号
U461.4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某乘用车加速车内轰鸣声的测试诊断与降噪整改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钢
王圣波
臧泽楠
杨依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项目部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与信息学院
出处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79-1484,共6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G07B00)
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1MS059)
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17ZD-23)资助。
文摘
基于轰鸣声的产生机理和传递路径,阐述了不同路径轰鸣声相应的控制策略。针对某乘用车的加速车内轰鸣声问题,介绍了基于传递路径对轰鸣声进行诊断时,不同路径相应的排查方法;并在确定该问题来自进气系统的结构传递路径后,进一步分析出:中冷器支架处有对应频率的模态,所以发动机激励在此处被放大,并与车身声腔模态耦合,最终形成了车内的轰鸣声;进而明确对中冷器安装支架结构和中冷器隔振进行优化的方案,提高中冷器支架模态,提升隔振效果,减小能量传递,消除模态耦合,使问题得以解决,对乘用车的轰鸣声控制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乘用车
轰鸣声
路径分析
结构传递
模态耦合
测试诊断
Keywords
Passenger car
Booming noise
Path analysis
Structural transfer
Modal coupling
Testing and diagnosis
分类号
TH122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U467.493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基于悬置结构传递路径优化车内轰鸣声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钢
王圣波
杨依
臧泽楠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项目部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与信息学院
出处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8-201,共4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G07B00)
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17ZD-23)。
文摘
根据传递路径分析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工况测试识别车内加速轰鸣声的主要频次和成分,诊断出后悬置拉杆在89Hz左右产生结构振动耦合,造成加速过程中车内轰鸣声。通过CAE仿真手段对后悬置拉杆进行结构优化避频,在端头位置增加380g质量块后,有效的改变后悬置拉杆Z向固有频率从88Hz下降到79Hz,达到了预期效果。方案经验证后表明汽车悬置系统是动力总成振动噪声的主要结构传递路径,针对悬置系统进行刚体模态优化避频,可降低结构路径对激励源的放大作用,使得加速车内轰鸣声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
车内噪声
轰鸣声
结构路径
后悬置
Keywords
Interior Noise
Roaring Sound
Structure Path
Rear Suspension
分类号
TH16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TH122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U467.493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点焊焊接分流案例分析
13
作者
周安勇
黄金先
刘旌扬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11年第6期79-82,共4页
文摘
通过几个案例对生产现场因各种形式的焊接分流引起的脱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点焊
焊接分流
案例
脱焊
Keywords
Spot welding
Shunting during welding process
Case
Sealing off
分类号
TG453.9
[金属学及工艺—焊接]
题名 电动机械制动(EMB)系统
被引量:7
14
作者
蔡峰
吴昂键
毕大宁
刘旌杨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
出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38-40,共3页
文摘
电动机械制动(EMB)系统采用电机-机械制动装置,能快速精确的提供车轮所需的制动力。结构设计是电动机械制动器设计的关键。本文提出了5种可能的电动机械制动器结构,并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包括直流电机-行星齿轮减速器-滚珠丝杠结构;盘式力矩电机-行星齿轮减速器-滚珠丝杠结构;步进电机-行星齿轮减速器-滚珠丝杠结构;直流力矩电机-行星齿轮减速器-滚珠丝杠结构;直流力矩电机-差动螺纹结构。
关键词
电动机械制动系统
工作原理
结构
Keywords
Electronic-mechanical Brake
Working Principle
Structure
分类号
U463.5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DVE闭环系统中驾驶人模型分析与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伟强
赵云飞
刘志强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技术中心
江苏大学汽车 与交通工程学院
出处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21,共3页
文摘
对DVE(Driver,Vehicle and Environment)闭环系统中典型驾驶人模型进行分类分析,在总结现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驾驶视角的驾驶人行为模型,运用MATLAB/Simulink工程软件,建立DVE闭环系统仿真模型。仿真和试验结果证明:所建模型充分考虑了驾驶人前视效应,道路跟随效果较好,符合驾驶人实际驾驶特征。该模型可为以后驾驶行为特征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关键词
驾驶人模型
分类
视角
闭环仿真
Keywords
Driver model
Classify
Heading angle
Closed-loop simulation
分类号
U467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U491.254
[交通运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题名 基于整车侧面碰撞的对标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圣波
李路才
刘钢
谯万成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6-561,共6页
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G07B00)
文摘
介绍了汽车碰撞对标分析的基本过程和内容,并针对一汽海马某车型的侧面碰撞进行了对标分析.通过车身变形模式、车身加速度和速度、车身侵入量3个指标的对比,验证了CAE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及侧面碰撞仿真模型的精度,为该车型后续碰撞安全性能开发的仿真分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轿车
侧面碰撞
对标
仿真
Keywords
vehicle
side impact
benchmarking
simulation
分类号
U467.14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基于某车型的UN R127行人保护分析及优化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圣波
葛红剑
杨婷
刘钢
马惠珍
机构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工业与信息学院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49-1254,共6页
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G07B00)
海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17ZD-23,Hnjg2020-129)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团队成果资助。
文摘
某汽车进口国2018年起,将UN R127行人保护法规纳入该国强制性法规,因此需对某款常年出口车型进行UN R127行人保护性能评估,以便顺利通过法规认证。通过有限元方法,对该车型进行行人保护仿真分析,仿真腿型碰撞满足法规要求,但头型存在不满足法规的区域,为此针对不满足法规的区域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可行的整改方案,制作样件并进行实车试验,最终一次性通过UN R127法规试验认证,并将风险点仿真优化后的数据与试验进行对比,偏差为1.9%,表明搭建的有限元模型的可靠性,为后续车型行人保护设计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行人保护
UN
R127
头型碰撞
有限元
优化
试验验证
Keywords
Pedestrian protection
UN R127
Headform impact
Finite element
Optimization
Test verification
分类号
U270.14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U461.91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车辆液压动力转向油泵台架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锋
颜尧
刘旌扬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国家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出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4-48,共5页
文摘
针对某液压动力转向油泵(叶片泵)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其流量、压力及转速间的耦合关系,并对比分析了不同企业标准的差异,提出了增加压力/流量动态特性试验的必要性。通过试验台架进行了流量/压力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曲线与所建油泵数学模型吻合较好,能够为转向油泵和模型优化及转向系统匹配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
液压动力转向油泵
数学模型
流量压力特性
Keywords
Hydraulic powering steering pump, Mathematical model, Flow pressurecharacteristic
分类号
U467.4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车门抗凹陷性能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谯万成
羊定侯
贺方平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5-18,共4页
文摘
根据车门抗凹陷性能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传统抗凹陷性仿真分析方式与改进后的仿真分析方式这两种分析结果,并基于车门抗凹陷性试验与两种仿真分析的数据相关性,寻求更加准确的抗凹陷性仿真分析方式。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改进后的仿真分析方式与试验结果更接近,更能反映外覆盖件承受凹陷变形的能力,同时能够大大节约试验成本和时间。
关键词
车门
抗凹陷
仿真分析
试验
Keywords
Car door, Dent resistance, Simulation analysis, Test
分类号
U463.834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
题名 轿车加速车内噪声的降低
被引量:7
20
作者
谯万成
张铭成
机构
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
出处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2-25,共4页
文摘
针对某轿车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加速车内轰鸣声问题,通过ODS试验和模态试验,找出支撑梁和后悬置支架共振是造成加速车内轰鸣声的主要原因。在支撑梁上加装动力吸振器,同时提高后悬置支架的模态,然后将支撑梁和后悬置支架装到轿车上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发动机转速为2 150 r/min和3 500 r/min时,驾驶员右耳的噪声处分别下降了2 dB和4 dB,加速车内轰鸣声得到了明显改善。
关键词
轿车
加速
车内噪声
部件优化
Keywords
Passenger car, Acceleration, Interior noise, Component optimization
分类号
U461.4
[机械工程—车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