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APK信号通路的中医药干预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彭金婵 谢胜 +7 位作者 王光耀 刘柱 陈南 杨成宁 严静 曾耀萱 钱锦程 黎丽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006-3015,共10页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产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疾病,以发热、寒颤、气促、意识改变为特征,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严重并发症。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连年居高,存在医疗资源耗... 脓毒症是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产生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疾病,以发热、寒颤、气促、意识改变为特征,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严重并发症。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连年居高,存在医疗资源耗费大、预后不佳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经济负担。因此,探索高效、安全、廉价的新型治疗方法十分重要。本病发病机制复杂,其中炎症反应失衡是脓毒症的主要发病机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是受环境因素或炎症因子等激活的信号通路,介导增殖、分化、炎症反应和凋亡等功能,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目前,抗生素、液体复苏、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治疗脓毒症的主要方法,虽然能遏制部分病情的进展,但部分治疗效果欠佳。大量文献证实,中医药干预脓毒症具有显著优势,其通过多途径、多靶点调控MAPK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加强免疫防御而有效治疗脓毒症,是脓毒症目前的研究热点。然而,目前仍缺乏对中医药调控MAPK信号通路治疗脓毒症的系统综述。故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数据库脓毒症相关文献,系统性总结MAPK信号通路与脓毒症的关系及中医药在其中的作用,为脓毒症的治疗及开发新药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MAPK信号通路 中医药 炎症因子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性脑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分布规律及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姚春 黄良江 +5 位作者 黄国初 王萌 付蕾 张荣臻 龙富立 姚凡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531-2535,共5页
目的:分析肝性脑病患者证候特征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1043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人口学信息、常见中医诊断分布情况、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中医... 目的:分析肝性脑病患者证候特征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性脑病患者1043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人口学信息、常见中医诊断分布情况、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中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1043病例中,男821例(78.72%),女222例(21.28%),男女比例3.7∶1。年龄<30岁16例(1.53%),30~40岁76例(7.28%),40~50岁174例(16.68%),50~60岁342例(32.79%),≥60岁435例(41.7%)。前5位的中医诊断分别是肝厥(23.49%),肝癌(21.00%),鼓胀(16.68%),积聚(15.05%),黄疸(12.94%)。前5位的证型分别是肝气郁结(21.57%),肝胆湿热(18.98%),气滞血瘀(15.82%),痰浊阻窍(12.66%),肝肾阴虚(11.41%)。青中年的HE患者以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证为主,大于60岁的HE患者则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占63.45%。不同年龄段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常见证素依次为气滞(37.93%),痰湿(21.96%),热蕴(19.94%),血瘀(17.35%),浊毒(8.92%),阴虚(8.53%),寒凝(7.48%),气虚(6.90%),血虚(3.93%),风邪(3.07%),其他(3.07%)。结论:HE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肝气郁结证最多,其次是肝胆湿热证;HE好发人群与性别、年龄有关,且性别、年龄对中医证型具有一定倾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 中医证型 证候要素 证候特征 肝气郁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调控NF-κB通路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及中医药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佳丽 孙平良 +3 位作者 肖团有 王荣 陈怒戈 李忠海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95-1901,共7页
溃疡性结肠炎是常见的肠道慢性炎症反应,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ulcerative colitis related colorectal cancer,UCRCC)呈逐年上升,现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生主要是持续的炎症反应刺激肠道黏膜,最终导致癌变的发生... 溃疡性结肠炎是常见的肠道慢性炎症反应,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变(ulcerative colitis related colorectal cancer,UCRCC)呈逐年上升,现已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生主要是持续的炎症反应刺激肠道黏膜,最终导致癌变的发生。NF-κB通路是诱导机体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侵袭及抑制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发现中医药在治疗UCRC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和抗氧化活性,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相关,中医药调控UCRCC的分子机制与miRNA调控NF-κB通路存在相关性。故本文就miRNA调控NF-κB通路干预UCRCC之间关系及中医药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NF-ΚB通路 UCRCC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生存森林构建中医药干预的IgA肾病蛋白尿风险预测模型
4
作者 翁雪莹 卢登勇 +5 位作者 石晓冬 吴慧敏 陈宇珊 左金巾 罗芳 钟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313-2320,共8页
目的基于随机生存森林算法构建中医药干预的IgA肾病蛋白尿风险预测模型,筛选IgA肾病蛋白尿预后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129例确诊为IgA肾病的临床资料,按照60%、40%的比例随机划分成训练集与测试集,在训练集中运用随机生存森林算法构... 目的基于随机生存森林算法构建中医药干预的IgA肾病蛋白尿风险预测模型,筛选IgA肾病蛋白尿预后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129例确诊为IgA肾病的临床资料,按照60%、40%的比例随机划分成训练集与测试集,在训练集中运用随机生存森林算法构建中医药干预的IgA肾病蛋白尿风险预测模型,利用VIMP法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并在测试集中采用time-dependent ROC曲线(tdROC)对模型预测性能进行验证。结果据VIMP值表明IgA肾病蛋白尿预后风险因素依次为eGFR、高血压、中医药干预、24 hUPRO>1 g、肾小球硬化比例、Lee分级、肥胖、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低蛋白血症、贫血、年龄、性别。eGFR与发生持续蛋白尿风险率呈非线性负相关。肾小球硬化比例>0.3时与持续蛋白尿风险率呈近似线性正相关。结论该中医药干预的IgA肾病蛋白尿风险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能,可判断经中医药干预的IgA肾病患者蛋白尿预后,有助于临床随访监测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A肾病 随机生存森林 中医药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分析鉴别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候的核心症状 被引量:2
5
作者 古联 王伟涛 +4 位作者 黎冬梅 刘声莹 宋潇宵 彩虹 苏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37-2845,共9页
目的旨在阐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候的发生率,并明确不同证候的核心症状。方法纳入1011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别在起病72 h内、起病第7、14天,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中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通过R4.2.3软件进行中... 目的旨在阐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候的发生率,并明确不同证候的核心症状。方法纳入1011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分别在起病72 h内、起病第7、14天,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中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通过R4.2.3软件进行中医证候与症状的网络分析。结果分别在起病72 h、第7、14天,痰证的发生率均为最高(54.10%、51.18%、49.39%),其后依次为风证、火热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风证发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χ^(2)=15.619,P<0.001)。在44条中医证候条目网络中,TZ-5(脉象)中心性指数(strength=2.4)最高,位于网络最核心。在不同中医证候的网络分析中,TZ-5(脉象)(strength=1.91)位于痰证网络的中心,FZ-1(起病)(strength=1.61)位于风证网络的中心,火热证中HRZ-2(舌苔)(strength=1.37)位于网络的中心,XYZ-1(舌质)(strength=1.18)位于血瘀证网络的中心。结论痰证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最主要证候,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可以明确不同证候的核心症状以及症状之间的相互关联,为缺血性中风辨证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中风 中医证候 症状 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177例失眠患者的中医体质状态研究及睡眠质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姚飞翔 王平 刘礼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003-3013,共11页
目的研究失眠患者中医体质状态及睡眠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所纳入的177例在2014年10月-2018年6月间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进行基本信息采集,中医体质辨识,建立研究数据库并完成严格核查... 目的研究失眠患者中医体质状态及睡眠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所纳入的177例在2014年10月-2018年6月间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治未病中心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进行基本信息采集,中医体质辨识,建立研究数据库并完成严格核查校对后用SPSS23.0软件进行频次分析来统计各指标的构成比,χ^(2)检验分析不同变量之间构成比的差异性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来对失眠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结果患者以复合体质者居多,单纯体质者较少,且以"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的"组合"体质最多见,其次为"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及"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两种"组合"。另外,九种单一体质在这177例失眠患者中出现的频率为:血瘀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气郁体质>痰湿体质>特禀体质>阴虚体质>湿热体质>平和体质。把睡眠质量分解为"是否难入睡""、是否睡眠浅"及"是否多梦"3个层次后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难入睡"与年龄、输血史及口苦症状相关,且年龄及输血史为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29、4.324,P<0.05),口苦症状为保护性因素(OR值为0.375,P<0.01);"睡眠浅"与婚姻状态、夜尿情况相关,且二者皆为保护性因素(OR值分别为0.253、0.243,P<0.01);"多梦"与气郁体质相关,且气郁体质为保护性因素(OR值为0.535,P=0.051)。结论广西地区失眠患者多为复合体质,尤以合并有血瘀体质的复合体质者最为常见,与睡眠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输血史""婚姻状态""气郁体质"及"婚姻状态""气郁体质"及"口苦症状""夜尿情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中医体质 LOGISTIC回归分析 流行病学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杞强精颗粒对小鼠精原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7
作者 甘典辉 夏冰雨 +3 位作者 李鑫 赖克道 宾彬 唐爱存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76,共6页
目的观察参杞强精颗粒含药血清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小鼠精原细胞(GC-1spg)氧化损伤以及铁死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左卡尼汀阳性组、参杞强精颗粒组,灌胃给药7 d后,采集含药血清。将... 目的观察参杞强精颗粒含药血清对过氧化氢(H_(2)O_(2))诱导的小鼠精原细胞(GC-1spg)氧化损伤以及铁死亡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左卡尼汀阳性组、参杞强精颗粒组,灌胃给药7 d后,采集含药血清。将小鼠精原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空白血清组、左卡尼汀含药血清组、参杞强精颗粒含药血清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制备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各组给药干预24 h,细胞计数试剂-8(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铁离子比色法检测细胞内铁离子水平;比色法检测细胞内Caspase-3与Caspase-9活性;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测定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mRNA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细胞内ROS、MDA和铁离子水平显著升高,CAT、GSH、SOD活性显著降低,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显著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参杞强精颗粒含药血清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提高,细胞内ROS、MDA和铁离子水平降低,CAT、GSH、SOD活性升高,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RT-PCR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参杞强精颗粒含药血清组GPX4 mRNA表达上调,ACSL4 mRNA表达降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杞强精颗粒对氧化应激损伤和铁死亡的小鼠精原细胞具有显著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及抑制氧化应激损伤和铁死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杞强精颗粒 含药血清 小鼠精原细胞 氧化应激损伤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以方测证的哮喘冷哮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8
作者 王静 何春艳 +2 位作者 余勇 冉志玲 李伟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22-1933,共12页
目的探讨哮喘发作期冷哮证大鼠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冷哮组、射干麻黄汤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腹腔注射+雾化吸入卵清蛋白致敏液建立哮喘模型,其中冷哮组及射干麻黄汤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游... 目的探讨哮喘发作期冷哮证大鼠模型的构建和评价方法。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冷哮组、射干麻黄汤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腹腔注射+雾化吸入卵清蛋白致敏液建立哮喘模型,其中冷哮组及射干麻黄汤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游泳+饮冷+外寒刺激”方法进行证型造模。实验从第14 d开始,射干麻黄汤组予以射干麻黄汤药液灌胃,持续14 d。从宏观及微观层面综合对冷哮大鼠模型进行评价。结果①造模后哮喘组及冷哮组哮喘行为学评分均明显升高,体重增长缓慢,出现气道高反应,同时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v,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均明显增多,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AQP5)表达下降,脾脏Th1/Th2比值下降而Th17/Treg比值升高,全血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以及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下降。此外,冷哮组还表现出明显的冷哮症状,体重增长较哮喘组更迟缓,且冷哮组全血黏度、全血低切相对指数增加更明显。②射干麻黄汤能减轻冷哮大鼠的哮喘行为学评分及中医证候表现,使体重增长明显增加。同时射干麻黄汤还能减轻冷哮大鼠气道高反应,使BALF中EOS百分比明显下降,减轻肺组织损伤和炎性细胞浸润,增加冷哮大鼠AQP5表达水平,调节Th1/Th2、Th17/Treg免疫失衡,降低冷哮大鼠全血黏度各指标、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结论本实验采用腹腔注射联合雾化吸入卵清蛋白致敏液+游泳+饮冷+外寒刺激制备冷哮大鼠模型,具备冷哮证候特征,符合哮喘病理改变,证实了造模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动物模型 冷哮证 病证结合 以方测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阳复元方调控组蛋白去甲基化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机制
9
作者 张鼎 李方存 +4 位作者 姜明贺 周珂青 孙春英 秦红玲 胡跃强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99-1505,共7页
目的:观察温阳复元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模型的影响,以阐明其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奥拉帕尼组、温阳复元方组,每组9只,除假手术组,其余组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奥拉帕尼组给予灌胃奥拉帕尼25 ... 目的:观察温阳复元方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模型的影响,以阐明其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奥拉帕尼组、温阳复元方组,每组9只,除假手术组,其余组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奥拉帕尼组给予灌胃奥拉帕尼25 mg/kg,1次/d;温阳复元方组给予灌胃温阳复元方药液2.5 g/kg,2次/d,连续给药7 d。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情况;比较各组大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多聚核糖聚合酶1(PARP-1)、赖氨酸脱甲基酶5B(KDM5B)、三甲基化组蛋白H3赖氨酸4(H3K4me3)的阳性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奥拉帕尼组和温阳复元方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脑组织白色梗死灶减少(P<0.05),脑组织中细胞形态较为规整,胞质并未完全破裂,水肿化减少,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减少(P<0.05),p38 MAPK、PARP-1及KDM5B阳性蛋白表达下降(P<0.05),H3K4me3阳性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温阳复元方可抑制PARP-1/p38 MAPK信号轴调控组蛋白去甲基化,减少CIRI后神经元凋亡,发挥脑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阳复元方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多聚核糖聚合酶1/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轴 组蛋白 细胞凋亡 去甲基化修饰 效应机制 脑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升降气机浅析中医对人体认知与辨证论治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吉武 李双蕾 +1 位作者 唐爱华 陈文辉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1689-1692,共4页
文章基于中医气化的理论内容,以气机升降为认识角度,对人体的中医认知方法略加分析,浅析寒温之论的升降认识,药物气味和组方用量的应用原则,以及治疗的时效性问题,从而助于灵活运用中医辨识人体与辨治疾病的不同方法,利于进一步理解和... 文章基于中医气化的理论内容,以气机升降为认识角度,对人体的中医认知方法略加分析,浅析寒温之论的升降认识,药物气味和组方用量的应用原则,以及治疗的时效性问题,从而助于灵活运用中医辨识人体与辨治疾病的不同方法,利于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中医气化的理论与运用,以期挖掘中医经典指导临床实践,提高中医临床辨治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理论 辨证论治 治则治法 中药气味 病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对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用药规律的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彭卓嵛 陶丽芬 +2 位作者 蓝斯莹 蔡林坤 李桂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69-2275,共7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搜集并筛选近十年发表与中医药治疗UC相关的文献,对证型和药物信息进行提取、规范,构建数据库并应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本研究...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搜集并筛选近十年发表与中医药治疗UC相关的文献,对证型和药物信息进行提取、规范,构建数据库并应用聚类分析、关联规则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结果本研究共提取方剂243首,药物188种,高频用药为甘草、白术、黄连、党参、白芍等28种,以补虚药及清热药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先,五味则偏苦、甘味,用药大多归脾胃经。运用Modeler 15.0软件在S≥14%,C≥90%,L≥1.0条件下挖掘出28个药物关联规则,聚类出6个组方并与各证型相对应。结论UC证型分布以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脾气虚证、寒热错杂证为主。核心用药多味苦、甘,入脾胃经,功效上以补虚、清热、理气、收涩、渗湿、温里药为主。组方多为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经典方加减而成,药物配伍上体现了从脾论治的治疗思想,清热除湿、调气理血并重,后期注重补火助阳,多药相合,多法并用以标本兼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证型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分期序贯治疗对哮喘大鼠气道重构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其抑制剂表达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钟李英 王力宁 +5 位作者 张程和 姚勇志 蒙春雪 高冲 刘利明 李韶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622-2629,共8页
目的: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哮喘分期序贯治疗对哮喘大鼠气道重构时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抑制剂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即正常组(Z组)、哮喘组(X组)、序贯治疗1组(A1组)... 目的:利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哮喘分期序贯治疗对哮喘大鼠气道重构时肺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抑制剂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即正常组(Z组)、哮喘组(X组)、序贯治疗1组(A1组)、序贯治疗2组(A2组)、序贯治疗3组(A3组)、孟鲁司特钠组(M组)、布地奈德组(B组),除Z组外,其余各组均以卵蛋白(OVA)辅以氢氧化铝为佐剂,与第1、8、15天注射致敏,22天后隔天雾化吸入卵蛋白8周激发哮喘,建立哮喘模型。从实验第8天开始,A1组急性期麻杏二陈汤灌胃,缓解期和稳定期胃饲生理盐水;A2组急性期麻杏二陈汤灌胃,缓解期胃饲金水六君煎加减,稳定期胃饲生理盐水;A3组急性期麻杏二陈汤灌胃,缓解期胃饲金水六君煎加减方,稳定期胃饲六味地黄颗粒;M组激发后雾吸沙丁胺醇,缓解期和稳定期胃饲孟鲁司特钠;B组激发后雾吸沙丁胺醇,缓解期和稳定期雾吸布地奈德,X组以生理盐水胃饲代替,干预7周后分别运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SD大鼠进行MMP-9、TIMP-1定位、定量表达的分析,拟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上探讨哮喘大鼠肺组织MMP-9、TIMP-1表达影响的生物学机制。结果: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均显示:1与正常组比较,哮喘组大鼠肺组织中MMP-9及TIMP-1表达含量明显增高;2与哮喘组比较,各治疗组对哮喘大鼠肺组织中MMP-9及TIMP-1的表达均有所降低。结论:1哮喘时,MMP-9及TIMP-1表达升高;2中药分期序贯治疗具有通过降低哮喘大鼠肺组织中MMP-9及其抑制剂的表达,调节两者比值,达到阻止气道重构的作用,这可能为其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气道重构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中医分期序贯治疗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枢经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13
作者 谭良源 农章嵩 +5 位作者 杨培培 甘小凤 唐宏亮 符维艳 陈晶晶 王开龙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41-1748,共8页
目的:基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探讨枢经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大鼠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及镇痛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假推拿组、推拿组和抑制剂组,每组10只。采用L5脊神经... 目的:基于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探讨枢经推拿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PP)大鼠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及镇痛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假推拿组、推拿组和抑制剂组,每组10只。采用L5脊神经结扎模拟NPP病理变化。于术后第1天对假推拿组、推拿组和抑制剂组进行干预,连续干预14 d,其余3组不予干预。采用测痛仪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缩足潜伏期(PWL)和机械缩足阈(PWT);干预14 d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B)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离子钙接头蛋白分子1(Iba1)、甘露糖受体C型1(CD206)、T细胞共刺激分子B7-2(CD86)、HMGB1蛋白及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结果:术后第3天模型组、假推拿组、推拿组和抑制剂组大鼠PWL和PWT均显著低于同期的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而推拿组和抑制剂组大鼠PWL和PWT均在第7天开始升高且高于同期的模型组和假推拿组(P<0.01)。与模型组和假推拿组比较,推拿和抑制剂干预后大鼠脊髓Iba1、CD86、HMGB1蛋白及mRNA表达量和血清IL-1β含量均显著减少(P<0.01),CD206蛋白及mRNA表达量和血清IL-10含量则显著增加(P<0.01)。结论:推拿的抑炎镇痛机制可能与下调HMGB1的表达来调控小胶质细胞从M1型向M2型转换,进而抑制神经炎症反应和痛觉敏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经推拿 神经病理性疼痛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小胶质细胞 极化 炎症 镇痛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剂量DEN诱导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的比较
14
作者 张日云 吴凤兰 +3 位作者 毛德文 王明刚 裴浩 李飞燕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9-179,共11页
目的 使用3种不同剂量的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模型,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稳定、经济的PLC动物模型。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低剂量组(50 mg/kg... 目的 使用3种不同剂量的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建立大鼠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模型,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稳定、经济的PLC动物模型。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低剂量组(50 mg/kg)、中剂量组(70 mg/kg)、高剂量组(200 mg/kg)。正常组6只,其余组各13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低剂量组第1~4周,每周腹腔注射2次,第5~12周,每周注射1次;中剂量组每周腹腔注射1次,连续16周;高剂量组仅第1周给药1次。随后观察各组大鼠至16周。通过生存率、病理学检测、生化检测、肝脾指数计算、免疫组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等检测方法验证模型的建立及优化评价。结果 正常组大鼠存活率为100%,低剂量组为46.15%,中剂量组为69.23%,高剂量组为84.61%。肉眼观察正常组大鼠肝组织未见异常;低剂量组大鼠肝颜色变深,表面较粗糙,可见少量癌结节,质地稍硬;中剂量组大鼠肝表面粗糙,可见多个小的癌结节及散在块状占位性结节,质地坚硬;高剂量组大鼠肝颜色变浅,表面稍粗糙,未见明显癌结节。苏木素-伊红(HE)染色显示低、中剂量组肝组织结构紊乱,细胞异型性大,肿瘤细胞形成,高剂量组肝小叶结构不清晰,肝细胞呈不同程度的水肿、变性、坏死,未见明显肿瘤细胞形成。与正常组对比,低、中、高剂量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均有升高;低剂量组ALT、AST升高显著(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中剂量组ALT、AST、TBIL均显著升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高剂量组的ALT、AST、TBIL虽有升高,但升高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相比,低剂量组凝血功能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INR)明显增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均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中剂量组血清APTT、PT、INR、AFP水平显著增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高剂量组血清PT、AFP水平增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血浆APTT水平略有升高(P>0.05),差异无显著性;中剂量组肝、脾指数均升高(P<0.05),低剂量组脾指数升高(P<0.05),高剂量组肝指数升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低、中、高剂量组肝组织AFP光密度值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低、中剂量组均可成功诱导PLC大鼠模型,但中剂量组的病理改变和生化检查结果更符合人体肝组织从肝损伤发展至肝纤维化、肝硬化最终为肝癌的发病机理,且给药次数更少,大鼠存活率更高,能建立更经济实惠的优效PLC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二乙基亚硝胺 造模方法 大鼠 模型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调节受损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型及其与尿微量白蛋白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文辉 李双蕾 +3 位作者 赵伟 秦彦 粟麟 何智勇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7期721-724,共4页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尿微量白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IGR人群224例,血糖正常者60例,两组均采用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资料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时对IGR各体质类型与微量白蛋白...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人群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尿微量白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IGR人群224例,血糖正常者60例,两组均采用中医体质量表问卷资料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同时对IGR各体质类型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224例IGR人群中,平和质有8例(占3.6%);气虚质42例(占18.6%);阳虚质4例(占1.8%);阴虚质38例(占17.0%);痰湿质60例(占26.8%);湿热质28例(占12.5%);血瘀质34例(占15.2%);气郁质10例(占4.5%);无特禀质人群。其中,血瘀质、痰湿质IGR人群的MAU患病率明显高于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痰湿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和血瘀质可能为IGR人群的主要体质类型,瘀血质、痰湿质IGR人群的MAU患病率显著增高,提示发生血管病变风险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调节受损 中医体质 尿微量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3/STAT3/Th17轴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机制及清解化攻方的干预作用
16
作者 冯敏超 罗芳 +3 位作者 秦百君 唐曦平 李凯 陈国忠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2-797,802,共7页
目的:研究IL-23/STAT3/Th17轴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机制及清解化攻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逆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SAP大鼠模型,分别设置空白组、模型组、不同剂量清解化攻方给药组和阳性对照组,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ELISA... 目的:研究IL-23/STAT3/Th17轴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机制及清解化攻方的干预作用。方法:逆胰胆管注射牛磺胆酸钠建立SAP大鼠模型,分别设置空白组、模型组、不同剂量清解化攻方给药组和阳性对照组,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ELISA检测血清脂肪酶、α-淀粉酶、炎症指标,结合RT-qPCR、IHC、Western blot和IF技术,阐明清解化攻方保护SAP大鼠胰腺组织的作用机制。结果:清解化攻方各剂量组SAP模型大鼠血清中α-淀粉酶、脂肪酶、IL-1β、IL-6、IL-17、IL-23、TNF-α、TGF-β的含量均显著降低,且中剂量组效果最优(P<0.05);IHC和RT-qPCR结果显示,清解化攻方中、高剂量组SAP大鼠模型胰腺组织中IL-23、STAT3、IL-17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另外,Western blot结果表明,清解化攻方中剂量组SAP大鼠IL-23、STAT3、p-STAT3、IL-17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IF检测显示,清解化攻方各剂量均能抑制SAP大鼠Th17细胞的分化,其中中剂量抑制效果最显著(P<0.05)。结论:清解化攻方通过调控IL-23/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抑制Th17细胞分化,发挥保护胰腺组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解化攻方 IL-23/STAT3信号通路 TH17细胞分化 重症急性胰腺炎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单体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防治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刘柱 王佳巍 +3 位作者 彭金婵 徐明瑶 黎丽群 谢胜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7-335,共9页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凋亡、调节代谢等参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有独特优势,其中通过多途径、多效... 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AMP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通过调节炎症反应、改善线粒体功能、调节细胞自噬、抑制细胞凋亡、调节代谢等参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医药治疗脓毒症有独特优势,其中通过多途径、多效应、多靶点调控AMPK信号通路是其重要的作用机制之一。通过AMPK信号通路防治脓毒症的中药单体包括黄酮类(山柰酚、槲皮素、木犀草素、异槲皮苷、葛根素、柚皮素、高丽槐素)、酚类(姜黄素、原花青素、红景天苷、锦葵素、双去甲氧基姜黄素)、多糖类(黄芪多糖)、萜类(白桦脂酸、橙花叔醇、青蒿素、青蒿琥酯)、内酯类(白术内酯Ⅲ)、生物碱类(石蒜碱)、苷类(人参皂苷Rg3、栀子苷)、木脂素类(芝麻素、罗汉松脂素)等,这些中药单体能够通过激活或抑制AMPK信号通路,进而影响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抗氧化应激,从而防治脓毒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单体 AMP活化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脓毒症 黄酮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 多糖类化合物 药理活性 器官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作用机制实验研究进展
18
作者 范清华 周珂青 +2 位作者 吴晓燕 伍叙州 胡跃强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113,共12页
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属樟科常绿乔木植物,以其树皮入药,其主要含有挥发油、多酚类、多糖类、黄酮类、黄烷醇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神经细胞凋亡,神经保护以及改善脑缺血再灌注等作用。随着现代医学... 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属樟科常绿乔木植物,以其树皮入药,其主要含有挥发油、多酚类、多糖类、黄酮类、黄烷醇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抑制神经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神经细胞凋亡,神经保护以及改善脑缺血再灌注等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发现该药在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CNSD)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肉桂及其制剂已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因此,肉桂治疗CNSD成为热点研究方向之一。目前,肉桂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有全面的概括与总结,因此,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肉桂治疗CNSD实验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为肉桂的临床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作用机制 活性成分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再生可塑性研究
19
作者 易姣君 石鹏 周宾宾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3-1148,共6页
目的:通过电针刺激脊髓损伤(SCI)大鼠督脉穴、足阳明胃经穴,探讨“同病异治”理论指导下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将120只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督脉电针组、足阳明胃经电针组、混合电针组... 目的:通过电针刺激脊髓损伤(SCI)大鼠督脉穴、足阳明胃经穴,探讨“同病异治”理论指导下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将120只斯泼累格·多雷(SD)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5组:督脉电针组、足阳明胃经电针组、混合电针组、损伤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每个组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前组、治疗后7 d组、14 d组、21 d组,每亚组6只,以脊髓损伤运动功能评价工具BBB评分直观角度观察SCI大鼠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以免疫组化、透射电镜微观形态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结果:与损伤对照组比较,足阳明胃经电针组、督脉电针组和混合电针组随着时间的增加,BBB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各时间点和损伤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混合电针组升高最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SCI细胞出血、炎症、脂肪变逐渐减少,SCI细胞形态逐渐修复。结论:不同经络、穴位在不同时间点的电针刺激可改善SCI大鼠BBB评分,减少出血、炎症渗出及脂肪变性,修复细胞形态,促进脊髓神经细胞再生,证明中医“同病异治”理论在神经再生康复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同病异治 电针 足阳明胃经 督脉 脊髓损伤 神经可塑性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灵仙方通过调节胆道菌群与炎症因子对胆囊结石形成的相关性研究
20
作者 甘苡榕 俞渊 +6 位作者 陈金梅 李承积 杨文 庞浇安 刘春丽 肖丽君 滕金豪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4-649,共6页
目的: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胆道菌群进行测序分析,探究与胆囊结石形成相关的主要菌群,大黄灵仙方(DHLX)调节的主要菌群以及大黄灵仙方对胆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灵仙方组,正常组和大... 目的: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胆道菌群进行测序分析,探究与胆囊结石形成相关的主要菌群,大黄灵仙方(DHLX)调节的主要菌群以及大黄灵仙方对胆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灵仙方组,正常组和大黄灵仙方组各15只,模型组20只;采用高脂致石饲料复制胆囊结石豚鼠模型,造模同时灌胃给药,连续干预8周后,采集豚鼠胆汁、胆囊组织样本,计算各组豚鼠胆囊结石成石率,HE染色检测胆囊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ELISA检测胆汁总胆固醇(T-CHO)、总胆汁酸(TBA)、LPS、IL-6、TNF-α,采用16S rDNA检测胆道菌群的变化;采用Pearson统计学方法检测胆道菌群与胆汁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正常组豚鼠成石率为8.3%,模型组成石率为90.8%,大黄灵仙方组成石率为36.4%;HE染色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豚鼠胆囊黏膜增厚,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紊乱,炎症细胞大量浸润。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灵仙方组胆囊黏膜柱状上皮细胞排列整齐,黏膜增厚程度较模型组减轻,部分炎症细胞浸润;ELIS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豚鼠胆汁中T-CHO、LPS、IL-6、TNF-α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P<0.01),而TBA含量则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灵仙方组胆汁中LPS、IL-6表达量均显著减少(P<0.01);16S rDNA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ce指数及Chao1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灵仙方组Chao1指数明显升高(P<0.05);胆道菌群在属水平上主要由伯克霍尔德菌属、鞘脂菌属、短波单胞菌属、戴尔福特菌、假单胞菌属组成;相关性分析表明:总胆固醇与Methyloversatilis的丰度呈负相关(P<0.05),总胆汁酸与伯克霍尔德菌的丰度呈正相关(P<0.05),与红假单胞菌属、根瘤菌属、Phreatobacter的丰度呈负相关(P<0.01),LPS与红假单胞菌属的丰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胆道结石形成的过程中存在胆道菌群紊乱,胆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胆固醇、胆汁酸、LPS参与结石的形成,DHLX能够调节菌群的丰度变化,使菌群结构趋向正常状态,同时减轻胆囊炎症反应,预防胆囊结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菌群 胆囊结石 炎症因子 大黄灵仙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