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饮食行为干预的效果评价
1
作者 王宇 王永双 +2 位作者 刘盈 徐楠 许洪伟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08,共6页
目的 探究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实施饮食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76例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按病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饮食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循证证据的饮食行为干... 目的 探究对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实施饮食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 将76例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按病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饮食指导,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循证证据的饮食行为干预。结果 干预组36例、对照组35例完成研究。干预12周后,干预组饮食行为的主动进食能力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挑食、不良进食习惯维度评分,胃肠道症状及孤独症症状严重程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实施基于循证证据的饮食行为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饮食行为问题,缓解胃肠道症状,减轻疾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学龄前 饮食行为 挑食 不良进食习惯 胃肠道症状 饮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佳木斯市残疾儿童的登记管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徐磊 姜志梅 +3 位作者 吕智海 康贝贝 马冬梅 车立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40-342,共3页
残疾儿童是指在生理功能、心理和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缺陷,丧失部分或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14岁以下儿童[1]。残疾儿童类别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2]。... 残疾儿童是指在生理功能、心理和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缺陷,丧失部分或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14岁以下儿童[1]。残疾儿童类别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2]。残疾严重地威胁着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等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儿童残疾的预防、治疗、康复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及社会各阶层对残疾儿童的关注程度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儿童 多重残疾 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残疾 视力残疾 精神残疾 言语残疾 孤独症儿童 生活自理能力 肢体残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长介导干预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楠 许洪伟 +3 位作者 范洪媛 王宇 王怡欢 张玲玲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66-1970,共5页
阐述家长介导干预在孤独症谱系障碍中应用的相关理论模型,综述家长介导干预相关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实施家长介导干预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开展家长介导干预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家长介导干预 理论模型 影响因素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儿童日常生活活动康复护理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被引量:41
4
作者 历虹 王金凤 +3 位作者 马冬梅 刘盈 吴娇妍 庞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研究探讨脑性瘫痪(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ADL)康复护理评定量表在脑性瘫痪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中的信度与效度。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7年9月到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儿童256例,采用脑瘫儿童ADL康复... 目的:研究探讨脑性瘫痪(脑瘫)儿童日常生活活动(ADL)康复护理评定量表在脑性瘫痪儿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中的信度与效度。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7年9月到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痉挛型脑瘫儿童256例,采用脑瘫儿童ADL康复护理评定量表、儿童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Wee FIM)、Gesell婴幼儿发展量表进行评定。ADL量表信度和二级类目分信度检验采用Kappa一致性分析方法;ADL与Wee FIM、Gesell同步效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脑瘫儿童ADL康复护理评定量表9个二级类目的整体Kappa值为0.869,信度优;二级类目分信度中,Kappa值最高项目为床上运动翻身0.914,最低项目为认知交流0.833;评估者间信度为0.702-0.875,信度中到优。脑瘫儿童ADL康复护理评定量表和Wee FIM、Gesll的比较研究得出两者相关性良好,P<0.01。结论:脑瘫儿童ADL康复护理评定量表具有很高的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较好,与Wee FIM量表、Gesell量表有良好的关联效度。采用ADL康复护理评定量表对脑瘫康复护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可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康复护理 ADL量表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54
5
作者 庞伟 李鑫 +1 位作者 范艳萍 陈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项)、足印分析法、10m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 test,10MWT)、1min步行测试(1 minute walk test,1MWT)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跨步长和步宽、10m步行时间及1min步行总距离均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任务导向性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与青少年版)》核心分类组合简明通用版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邱霞 姜志梅 +4 位作者 孟静 郭岚敏 朱俊丽 周瑾 马冬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9-273,285,共6页
目的:应用脑性瘫痪《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与青少年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Children and Youth Version,ICF-CY)核心分类组合简明通用版描述脑瘫儿童功能,研究其临床实用... 目的:应用脑性瘫痪《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与青少年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Children and Youth Version,ICF-CY)核心分类组合简明通用版描述脑瘫儿童功能,研究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脑性瘫痪儿童40例,于入院24h内分别采用脑性瘫痪ICF-CY核心分类组合简明通用版、PEDI量表进行评定。检测脑性瘫痪ICF-CY核心分类组合简明通用版重测信度和评定者间信度均采用Kappa检验,检测内部一致性信度采用Cronbachα系数,检测与PEDI的同步效度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结果:脑性瘫痪ICF-CY核心分类组合简明通用版身体功能、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三个领域的24个类目的重测信度kappa值为0.856—1.000,信度优;身体功能、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三个领域的24个类目的评定者间信度kappa值为0.696—0.900,信度中到优;身体功能、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三个领域的24个类目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0.7,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身体功能、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三个领域的24个类目与PEDI有负强相关性(P<0.01)。结论:采用脑性瘫痪ICF-CY核心分类组合简明通用版身体功能、活动与参与、环境因素3个领域描述脑性瘫痪儿童的功能可靠、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与青少年版) 核心分类组合 简明通用版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性瘫痪《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与青少年版)》核心分类组合介绍 被引量:13
7
作者 邱霞 姜志梅 +6 位作者 张霞 吕智海 庞伟 郭岚敏 孙颖 王立苹 马冬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2-227,共6页
1脑性瘫痪《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与青少年版)》核心分类组合的开发背景1.1 ICF-CY产生背景世界卫生组织于2001年5月正式发布《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 1脑性瘫痪《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与青少年版)》核心分类组合的开发背景1.1 ICF-CY产生背景世界卫生组织于2001年5月正式发布《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为不同国家和学科提供一种统一的、标准的语言和框架来描述健康状况和与健康有关的状况^([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DISABILITY 开发背景 限定值 身体结构 综合版 临床评定 环境因素 不随意运动 FUNCTIO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9
8
作者 王永峰 李晓捷 +1 位作者 吕洋 孙奇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核心稳定性 粗大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组式手-臂双侧强化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儿童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灿 姜志梅 +4 位作者 王亚男 孙艳秋 汤敬华 李雪梅 冯欢欢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9-202,共4页
目的探讨小组式手-臂双侧强化训练(HABIT)对痉挛型偏瘫儿童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入院的符合标准的痉挛型偏瘫患儿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试验组(n=10)。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训练,试验组采用... 目的探讨小组式手-臂双侧强化训练(HABIT)对痉挛型偏瘫儿童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6年9月入院的符合标准的痉挛型偏瘫患儿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试验组(n=10)。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作业治疗结合小组式HABIT每天1 h,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Carroll双上肢功能评定量表(UEFT)、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 FIM)和中文版儿童生活质量量表(Peds QL^(TM))3.0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UEFT评分、Wee FIM评分和Peds QL^(TM)3.0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t>3.970,P<0.01),且试验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306,P<0.05)。结论小组式HABIT可改善偏瘫儿童的上肢精细功能和双手协调能力,提高儿童的功能独立性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小组式手-臂双侧强化训练 功能独立性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组式作业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7
10
作者 庄妍 庞伟 +1 位作者 孙颖 汤敬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探讨小组式作业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其认知功能变化的评估结果。方法 2015年3~9月,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 目的探讨小组式作业疗法对痉挛型脑瘫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观察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其认知功能变化的评估结果。方法 2015年3~9月,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小组式作业疗法,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评定及P300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后P300的潜伏期较治疗前显著缩短(t〉7.778,P〈0.001),P300波幅较治疗前显著增大(t〉5.808,P〈0.001),观察组均优于治疗组(t〉0.461,P〈0.05)。两组治疗后韦氏幼儿智力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t〉5.944,P〈0.00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3.472,P=0.001)。结论小组式作业疗法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认知功能。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作为认知功能变化的评估工具应用于临床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小组式作业疗法 认知功能 事件相关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胃肠道问题 被引量:21
11
作者 丛妍 姜志梅 +3 位作者 王浩 朱俊丽 周雪 刘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胃肠道问题的关系。方法 2014年7月~2015年8月,对172例明确诊断的ASD儿童采用自制行为问题调查表进行筛查,比较ASD儿童胃肠道症状期间和没有胃肠道症状期间的运动行为频率、声音行为频率、行为问题... 目的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胃肠道问题的关系。方法 2014年7月~2015年8月,对172例明确诊断的ASD儿童采用自制行为问题调查表进行筛查,比较ASD儿童胃肠道症状期间和没有胃肠道症状期间的运动行为频率、声音行为频率、行为问题频率、行为问题强度。结果胃肠道症状期间,运动行为频率(F=67.4,P〈0.001)、声音行为频率(F=43.6,P〈0.001)、行为问题频率(F=79.4,P〈0.001)、行为问题强度(F=65.7,P〈0.001)显著高于没有胃肠道症状期间。结论较无胃肠问题的ASD儿童而言,有胃肠道问题的ASD儿童更易发生行为问题;行为症状可为ASD儿童胃肠道问题的筛查提供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胃肠 行为 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康贝贝 徐磊 +5 位作者 范艳萍 吕美萱 赵彦博 庞伟 许秋霞 王瑞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6-558,共3页
目的:探讨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纳入的3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并联合应用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 目的:探讨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纳入的30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观察组(n=1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并联合应用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两组儿童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速度(MWS)、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分别对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儿童BBS评分、10m MWS、GMF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而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悬吊运动训练系统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提高其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运动训练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儿童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气质类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其家庭环境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郭岚敏 姜志梅 +6 位作者 张秋 张晓月 庞伟 孙瑞雪 李兰兰 周雪 王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2-417,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气质类型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家庭环境差异,深入探讨ASD儿童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对其行为问题的影响,为ASD儿童临床诊断和早期家庭干预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 目的:比较不同气质类型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家庭环境差异,深入探讨ASD儿童气质类型及家庭环境对其行为问题的影响,为ASD儿童临床诊断和早期家庭干预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1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及门诊明确诊断的3—7岁ASD儿童,根据3—7岁儿童气质问卷(PTQ)将ASD儿童分为易养型组(E组)、难养型组(D组)、启动缓慢型组(S组)以及中间型组(I组)共4组,每组30例。采用孤独症行为检查量表(ABC)、重复刻板行为检查量表(RBS-R)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所有观察对象全面评估。结果:①D组和S组的感觉、交往、语言、自理、刻板、强迫,以及固定行为得分显著高于E组和I组(P<0.05);D组躯体以及自伤行为得分显著高于E组、S组以及I组(P<0.05)。②D组和S组的家庭矛盾性与控制性得分显著高于E组和I组(P<0.05);E组和I组的家庭亲密度、成功性、组织性、娱乐性以及知识性得分显著高于D组和S组(P<0.05)。③ASD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维度M1、M3、M4、M5以及M6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家庭环境维度M2、M7呈显著正相关。结论:①不同气质类型ASD儿童行为问题:难养型最突出;易养型最轻;启动缓慢型较易养型和中间型突出。②易养型和中间型ASD儿童家庭环境优于难养型和启动缓慢型ASD儿童。③积极的家庭环境可改善ASD儿童行为问题;消极的家庭环境加剧ASD儿童行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气质类型 行为问题 家庭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脑功能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雪梅 姜志梅 +4 位作者 郭岚敏 吕智海 祝丽玲 张士岭 李海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8-141,146,共5页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经脑电生物反馈(EEGBF)治疗后脑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符合诊断分型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平均年龄7.32岁;按照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方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 目的:探讨痉挛型脑瘫患儿经脑电生物反馈(EEGBF)治疗后脑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符合诊断分型标准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平均年龄7.32岁;按照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方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除采用与对照组相同方法外,加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每周训练5次,疗程为3个月。采集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脑电波,包括θ波、β波、α波、SMR波、θ/β比值、α/SMR比值,经仪器自身分析处理测评干预前后患儿脑电波的变化。同时对两组干预前、后进行中国比内智力测试和注意力变量检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θ波均值明显下降(P<0.05),β波均值明显升高(P<0.05),θ/β功率比值明显下降(P<0.05);α波均值明显下降(P<0.05),SMR波均值明显升高(P<0.05),α/SMR功率比值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θ波均值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β波均值、θ/β功率比值、α波均值、SMR波均值及α/SMR功率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智力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注意力变量各观察指标分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脑功能生物反馈治疗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生物反馈 脑性瘫痪 儿童 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11
15
作者 吕仁华 李晓捷 +4 位作者 范艳萍 吕洋 孙颖 康贝贝 张鑫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0-313,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偏瘫型脑瘫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3~10月,30例偏瘫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神经肌肉激活技术30 min,每周5次,共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粗大...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偏瘫型脑瘫患儿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2015年3~10月,30例偏瘫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神经肌肉激活技术30 min,每周5次,共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的D区、E区,Fugl-Meyer评定中的平衡功能部分,以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 D区、E区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显著优于治疗前(t〉7.31,P〈0.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08,P〈0.05)。结论神经肌肉激活技术能进一步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偏瘫 神经肌肉激活技术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 步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16
作者 孔祥颖 宋福祥 +3 位作者 历虹 许洪伟 王亚男 刘洋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86-1088,共3页
目的探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孤独症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PECS为指导的康复护理。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使用心理... 目的探讨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在儿童孤独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孤独症患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PECS为指导的康复护理。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使用心理教育量表(PEP-3)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与各自治疗前相比PEP-3评分均有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沟通与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PECS指导的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患儿社交功能和语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痉挛型脑瘫患儿Bobath球上仰卧起坐训练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17
作者 孔祥颖 宋福祥 +3 位作者 庞伟 吴馨凝 张帅 王永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11-813,共3页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Bobath球上仰卧起坐训练的疗效。方法:3—6岁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例)及对照组(n=3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5d,观察组在Bobath球上进行仰卧起坐训练,每次5—10m...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Bobath球上仰卧起坐训练的疗效。方法:3—6岁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0例)及对照组(n=30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周5d,观察组在Bobath球上进行仰卧起坐训练,每次5—10min,对照组在三角垫上进行仰卧起坐训练每次5—10min。两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检查进行评估。结果:对照组治疗后腹直肌MMT分值为5.80±1.34,观察组为7.80±1.81;对照组治疗后腹内外斜肌MMT分值为5.89±1.54,观察组为8.10±1.54。结论:Bobath球上的仰卧起坐训练能显著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腹肌力量,有利于促进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bath球 脑性瘫痪 仰卧起坐训练 徒手肌力检查 腹肌肌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下肢姿势维持辅助器具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雨 历虹 +2 位作者 闫诗笛 姜明霞 许洪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14-15,35,共3页
目的提高脑瘫患儿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制下肢姿势维持辅助器具进行功能锻炼。干预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目的提高脑瘫患儿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制下肢姿势维持辅助器具进行功能锻炼。干预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定。结果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自制下肢姿势维持辅助器具用于脑瘫患儿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儿童 辅助器具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并发症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康复器的研制及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杜佳音 范艳萍 +2 位作者 李鑫 孙艳秋 庞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30-432,共3页
目的探讨脑瘫儿童下肢康复器的研制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9月本院收治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4)和实验组(n=14)。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式对患儿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下肢康复器训练,共3个月。结... 目的探讨脑瘫儿童下肢康复器的研制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9月本院收治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4)和实验组(n=14)。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式对患儿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下肢康复器训练,共3个月。结果治疗前,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GMFM-88评分及BBS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6.124,P<0.001);实验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2.329,P<0.05)。结论下肢康复器训练可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下肢康复器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腕手矫形器治疗脑瘫患儿拇指内收初探 被引量:8
20
作者 李晓捷 吕智海 +2 位作者 王立苹 时人杰 张士岭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10年第3期243-244,共2页
目的观察腕手矫形器治疗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的效果。方法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加腕手矫形器治疗拇指内收异常姿势。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 目的观察腕手矫形器治疗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的效果。方法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加腕手矫形器治疗拇指内收异常姿势。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ROM、FMFM均提高(均P<0.05)。结论腕手矫形器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外展活动度,提高精细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拇指内收 腕手矫形器 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 精细运动能力测试量表(FMF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