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1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差异与融通: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外电视艺术比较——访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院长苗棣教授 被引量:10
1
作者 苗棣 杨乘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3-57,共5页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四。苗棣教授以“中外电视艺术比较”作为主要研究范畴,着重考察了全球化视野中中外电视在生产体制、交换机制、类型化、模式化生产等方面存在着的诸多差异性;深入阐发了合理运用这些差异性,取... 本文系“电视艺术理论名家系列访谈”之十四。苗棣教授以“中外电视艺术比较”作为主要研究范畴,着重考察了全球化视野中中外电视在生产体制、交换机制、类型化、模式化生产等方面存在着的诸多差异性;深入阐发了合理运用这些差异性,取长补短,保障中国电视本土化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类型引进 核心竞争力 体制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科学理论建构与中国都市化进程——上海交通大学2012城市科学秋季论坛会议综述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士林 耿波 +12 位作者 唐亚林 张立群 刘新静 高小康 周武忠 陆邵明 王郁 严明 姜晓云 周捷 聂翔宇 王真 周继洋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8-27,共10页
城市科学是关于城市化或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层本质、整体特征及当代形态的理论体系。城市科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建构对解决当代中国都市化进程的"中国问题"意义重大,如大都市治理能力建设、城市层面的空间公平问题、城市设... 城市科学是关于城市化或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层本质、整体特征及当代形态的理论体系。城市科学理论体系的合理建构对解决当代中国都市化进程的"中国问题"意义重大,如大都市治理能力建设、城市层面的空间公平问题、城市设计能力、新城新区建设、后都市空间的文化生态、城市品质提升及代表城市文化根基的记忆场所的拯救等问题,都将通过对城市科学的系统研究得以解决,另外,传统农耕文化与江南娱乐精神对当代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科学 中国问题 城市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传媒艺术 被引量:8
3
作者 张晶 于隽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对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建构性的观点:不同意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的"文学终结论",也不主张恪守文学的原有疆界。德里达和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依据是印刷时代让位于电信时代,本文认为印刷文化只是文学... 本文对文学与传媒艺术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建构性的观点:不同意德里达和米勒等人的"文学终结论",也不主张恪守文学的原有疆界。德里达和米勒"文学终结论"的依据是印刷时代让位于电信时代,本文认为印刷文化只是文学的媒体之一种,文学并不会因为印刷文化退居其次而消亡。文学可以推溯到文字产生之前的口头谣谚,也可以延展到后印刷文化的任何时代。文学是无法终结的。电子传媒可以产生更多的文学样式,可以改变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也可以使文学得到更为直观的表演。传媒时代自有传媒时代的文学形态。文学的属性在于语言美感和内在视像,同时,以文学运思为其连结纽带。传媒艺术不仅是图像呈现,而且要有内在意蕴,无论是叙事性的讲述,还是抒情性的画面,都需要用文学性的运思来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文学和传媒艺术的深度融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传媒艺术 文学终结 语言美感 文学运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游牧民族文学生态——评析《中国诗歌通史·辽金元卷》 被引量:1
4
作者 董希平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69-70,共2页
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的辽(公元916~1125)、金(公元1115~1234)、元(公元1206~1368)三朝,其独特的游牧文化形态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观,仅就诗歌而言,又是数千年中国诗歌发展史独具特色的一段。
关键词 中国诗歌 游牧民族 文学生态 辽金元 通史 还原 中国文化史 诗歌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刘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125-128,共4页
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国际化发展需求和文化自觉三方面阐述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并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测试和开展文化导入的问卷调查。根据对测试结果和问卷数据的分析,... 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英语国际化发展需求和文化自觉三方面阐述英语专业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并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的测试和开展文化导入的问卷调查。根据对测试结果和问卷数据的分析,提出英语专业进行中国文化导入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英语专业教学 跨文化交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里求斯华人客家话的历史传承及演变类型 被引量:1
6
作者 邢欣 郭安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毛里求斯华人以客家人为主,客家话是当地华人的祖语。该国因没有单一的原住民族群和主体语言,形成了多样化移民族群、多语并存的社会语言结构,华人祖语的传承也呈现出独特的方式和类型。我们在资料收集和随机访谈基础上,归纳出当地客家... 毛里求斯华人以客家人为主,客家话是当地华人的祖语。该国因没有单一的原住民族群和主体语言,形成了多样化移民族群、多语并存的社会语言结构,华人祖语的传承也呈现出独特的方式和类型。我们在资料收集和随机访谈基础上,归纳出当地客家话传承的3种连续统演变方式:(1)客家话代际连续统演变,按代际流利度分为7个等级,目前家庭客家话传承处于递减式微中;(2)多语习得连续统演变,以语言习得种类多少为等级分为单语人、双语人和多语人连续统,其中双语和多语掌握者在语种选择上又形成差异;(3)客家话传承与普通话发展连续统演变,包括客家话→客家话+普通话→普通话3个演变过程。由此总结出当地客家话的独特传承类型——多语融合类型,并从家庭、学校教育、文化和传播4个影响因素揭示了这一传承类型的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里求斯华人 客家话 华语传承 连续统演变 传承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视剧的家国同构性 被引量:22
7
作者 杜莹杰 周振海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9-192,共4页
中国电视剧秉承家国一体化和政治伦理一体化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家庭和国家两个叙事空间中再塑镜像人物,在日常生活视角和国家宏大叙事中演绎家庭的悲欢离合与民族、国家的盛衰巨变,以"家"的模式表达国家意志,家和国就成为了相... 中国电视剧秉承家国一体化和政治伦理一体化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家庭和国家两个叙事空间中再塑镜像人物,在日常生活视角和国家宏大叙事中演绎家庭的悲欢离合与民族、国家的盛衰巨变,以"家"的模式表达国家意志,家和国就成为了相互指涉的表意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艺术 中国电视剧 家国同构 剧像演绎 叙事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逐灰暗 点亮生活——对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的若干思考之一 被引量:5
8
作者 倪学礼 李杰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2-75,共4页
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在题材、风格、旨趣乃至意义的选择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这些动向构成了当今影视批评对象的主体,包含了若干隐秘的文化符码。本文分析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城市叙事的异化阐释,终极关怀和人文意绪的缺位,... 近年来,中国影视剧创作在题材、风格、旨趣乃至意义的选择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这些动向构成了当今影视批评对象的主体,包含了若干隐秘的文化符码。本文分析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城市叙事的异化阐释,终极关怀和人文意绪的缺位,审丑化泛滥引发的对社会认知的误导。兼及影视剧叙事的伦理边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剧创作 城市叙事 终极关怀 审丑化 主流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新文学出版的勃兴与繁荣 被引量:4
9
作者 逄增玉 孙晓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1-206,共6页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出现报刊出版的一次大繁荣和勃兴,一批著名报刊、杂志和书店应运而生,其中文学刊物和出版占据相当分量,若干报刊和综合类杂志也辟有文艺副刊,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东北解放区创作和关内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重版,构...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出现报刊出版的一次大繁荣和勃兴,一批著名报刊、杂志和书店应运而生,其中文学刊物和出版占据相当分量,若干报刊和综合类杂志也辟有文艺副刊,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东北解放区创作和关内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品重版,构成东北解放区文学出版的主体,它们不仅带来东北解放区文学的一度繁荣,也大量行销到关内,是中国和东北现代文学史、出版史上的重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解放区 新文学 报刊杂志 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鸿声 王晓云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8-81,134,共5页
审美教育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今天,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对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进行净化与优化,是审美教育当... 审美教育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今天,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对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进行净化与优化,是审美教育当下面临的主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大众文化 艺术教育 审美教育 审美感知力 艺术创作 艺术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国家的想象与中华民族的认同——论五四文学与抗战文学中的乡土叙事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晨怡 张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2-156,共5页
在近代中国由"乡土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文学特别是乡土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语境和时代精神的变化,从五四到抗日战争,乡土文学的叙事主题经历了一个由"启蒙"到"救亡"的变化。五... 在近代中国由"乡土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文学特别是乡土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历史语境和时代精神的变化,从五四到抗日战争,乡土文学的叙事主题经历了一个由"启蒙"到"救亡"的变化。五四时期的乡土叙事,不仅是对农民自身的启蒙,也是对在"乡土中国"之上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召唤。而抗战文学正是通过对"救亡"的叙述,最终完成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重构和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 五四文学 抗战文学 乡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富贵杭州到诗境杭州——杭州城市想象的文学传统 被引量:2
12
作者 耿波 季蕾 严威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68,共8页
城市想象是城市呈现于个体的方式。隋唐以来,杭州的城市想象呈现两大传统,"富贵杭州"与"诗境杭州"。"诗境杭州"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白居易、苏东坡等杭州城市建设者是按照诗化、美化、盆景化的标准来建... 城市想象是城市呈现于个体的方式。隋唐以来,杭州的城市想象呈现两大传统,"富贵杭州"与"诗境杭州"。"诗境杭州"的形成,一方面得益于白居易、苏东坡等杭州城市建设者是按照诗化、美化、盆景化的标准来建设城市;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士人文化传统在中唐之后实现转型,形成了远离政治但又不离弃现实的"得其中间"的诗性精神。杭州以其独特的城市山林形态迎合、承载了这种诗性精神。明清至今,"富贵杭州"的城市想象日益凸显,当代杭州城市形象建设亟需倡扬"诗境杭州"的想象传统给予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贵杭州 诗境杭州 城市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国古代的根隐喻 被引量:29
13
作者 刁生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80-183,共4页
水是中国古代极为典型的根隐喻。以水比德、以水喻道、以水论政、以水谈兵等以自然之水隐喻社会人事的做法是中国古人基本的思维习惯和修辞倾向。而从本质上来说,以水为喻之思维模式和修辞倾向来源于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古代最为基本的思... 水是中国古代极为典型的根隐喻。以水比德、以水喻道、以水论政、以水谈兵等以自然之水隐喻社会人事的做法是中国古人基本的思维习惯和修辞倾向。而从本质上来说,以水为喻之思维模式和修辞倾向来源于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古代最为基本的思想观念。它决定了中国古人在组织行文时,常常表现出以自然喻人事的叙述模式,而水则由于其本身所特有的各种属性而备受古人的青睐,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的根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根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芮良夫毖·小序》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姚小鸥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5-147,共3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收有韵文一篇,共二十八支简,满简书写三十字左右。整理者依内容及古书命名惯例,名之为《芮良夫毖》。赵平安教授等认为《芮良夫毖》当为《尚书》类文献,但笔者认为当属《诗经》类文献。依据《毛诗序》分"...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收有韵文一篇,共二十八支简,满简书写三十字左右。整理者依内容及古书命名惯例,名之为《芮良夫毖》。赵平安教授等认为《芮良夫毖》当为《尚书》类文献,但笔者认为当属《诗经》类文献。依据《毛诗序》分"大序""小序"推理,《芮良夫毖》前之"序"可称为"小序",为先秦《诗序》之遗存。而对比"小序"再考《芮良夫毖》正文,可确认其中有《诗经》诸篇常见之笔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芮良夫毖·小序》 先秦 《诗序》之遗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外宣领域外语人才需求规格的思考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佐文 朱燕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29-131,共3页
本文通过对国内多家主流对外宣传媒体的外语人才状况、外语人才需求、外语人才培养意见和建议的调查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对中国外宣领域外语人才需求规格,从现实和长远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尤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外语教育的规划布局和... 本文通过对国内多家主流对外宣传媒体的外语人才状况、外语人才需求、外语人才培养意见和建议的调查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对中国外宣领域外语人才需求规格,从现实和长远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尤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外语教育的规划布局和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有的放矢、切实可行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宣领域 外语人才 需求规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街》对中国儿童教育节目的启示 被引量:2
16
作者 哈澍 武晶平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2-163,共2页
关键词 教育节目 中国儿童 芝麻 寓教于乐 儿童本位 儿童节目 节目风格 儿童电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媒艺术的审美属性 被引量:26
17
作者 张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4,共8页
传媒对艺术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电子科技使传媒形成了与以往任何的艺术样式都不可同日而语的艺术形态。当代美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体现了美学的转向,却不足以建构当代美学的内在机理,艺术作为人的... 传媒对艺术的影响是划时代的。电子科技使传媒形成了与以往任何的艺术样式都不可同日而语的艺术形态。当代美学与日常生活有着不解之缘,"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体现了美学的转向,却不足以建构当代美学的内在机理,艺术作为人的审美之维还是当仁不让地应该成为美学研究的主要角色。传媒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整合性概念,是在与传统艺术相对举意义上提出来的,它为当下的审美活动提供了最主要的对象和审美经验。传媒艺术固然包括了传统艺术的内容,但是传媒艺术的时代性特征,又是我们探讨新的审美方式的逻辑起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的形式创造特征是显性的,欣赏者在面对艺术品的时候,所感悟到和鉴赏的首当其冲是艺术家的形式创造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形似"并非艺术家的首要追求。而传媒艺术供我们观赏的图像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摄录,又在运动着的时空中被播放,因此,就显得异常真实。与传统艺术相比,主体的形式创造因素在欣赏者面前淡化退居其后。距离感的消解,审美主体对于对象的融入,在传媒艺术的审美过程中是普遍的。传统美学主张"无利害"的审美,也就是远离欲望,传媒艺术的审美则是和欲望密切相关的。在传统艺术中,娱乐的功能只是诸多功能之一,而且决不会占有首要的位置;而在传媒艺术中,快感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审美需要,娱乐提供了最为普遍、广受欢迎的快感资源。传媒与生活密切相关,但传媒不能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在日常生活的呈现不能取代美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艺术 传统艺术 审美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觉文化时代文学何为?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晶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3-95,共3页
关键词 文化时代 文学 后现代文化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特征 视觉图像 审美方式 方式转变 视觉文化 主要特征 主导形式 社会现实 思想家 尼古拉 视觉性 美学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体文学源流与《招魂》的文体性质 被引量:2
19
作者 姚小鸥 孟祥笑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8-154,287,共7页
与《诗经》相比,《楚辞》各篇的文体性质相对复杂,《招魂》即为其例。历代学者都曾注意到《招魂》文章结构的特殊性,但皆未明确指出其赋体文学的性质。从文章结构和其他审美特征来看,《招魂》符合《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和《文心雕龙.... 与《诗经》相比,《楚辞》各篇的文体性质相对复杂,《招魂》即为其例。历代学者都曾注意到《招魂》文章结构的特殊性,但皆未明确指出其赋体文学的性质。从文章结构和其他审美特征来看,《招魂》符合《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和《文心雕龙.诠赋篇》中所述赋体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一篇经典的早期赋作。《招魂》的出现既有时代环境的因素,也是《楚辞》内部诸文体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它对当时及后世的赋体文学创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招魂》 文体性质 赋体文学 源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节现状及其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与对策调查报告 被引量:6
20
作者 耿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6-45,58,共11页
"洋节"是对外来节日的俗称。在当代中国节日文化中,"洋节"已越来越成为热点问题,对"洋节"现象的把握,深入实证的社会调查是关键。调查揭示出,人们在对洋节的认知、期待心理与过节原因、如何过洋节等方面... "洋节"是对外来节日的俗称。在当代中国节日文化中,"洋节"已越来越成为热点问题,对"洋节"现象的把握,深入实证的社会调查是关键。调查揭示出,人们在对洋节的认知、期待心理与过节原因、如何过洋节等方面的真实情形与人们的惯常观念有很多大的出入。其中,人们对"洋节"的期待没有舆论宣传的那么高,人们通常是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本位出发参与"洋节"等。调查显示,媒介文化在"洋节"问题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在内涵上能够互补、共建是人们所普遍认同的"洋节"发展的必然走向。为实现"洋节"的健康发展,应从搁置节日文化中、西有别的思维,引导中西节日从各自文化本位向节日公共文化转变;改变扬中抑洋的节日施政方略,中西统筹,创制中西互补的中国特色的节日体系;超越官民博弈,着眼中层社会,在生活多样化的自觉选择中释放节日创新活力等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 传统文化 文化建设 “洋节” 中西文化交流 互补 节日公共文化 民俗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