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创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历程与经验——以大学外籍教师的引入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函颖 刘雨心 陈峥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6,I0006,共14页
一个国家对于世界人才的吸引力与经济实力有关,人才友好型生态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创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全面西化到本土化的两极发展阶段;制度重塑中的显性排他阶段;主动国际化的形式平权阶段... 一个国家对于世界人才的吸引力与经济实力有关,人才友好型生态系统的构建尤为重要。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创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的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从全面西化到本土化的两极发展阶段;制度重塑中的显性排他阶段;主动国际化的形式平权阶段;“共生社会”的体系化建设阶段。这一过程累积的关键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共识性“国际人才理念”是人才中心建设的价值取向,政策法令及其执行模式是人才中心建设的制度保障,国立大学与私立大学是人才中心建设的主体机构,第三方机构是人才中心建设的重要推力与生态系统,文化心理的双重性是人才中心建设的“双刃剑”。中国在创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时应继续坚定对外开放的“国际人才理念”,加强政府引导下多主体协作的系统性谋划与落实,并重视文化软实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高校 大学外籍教师 世界重要人才中心 大学国际化 共生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格局与中国行动方略——基于2003-2023年ARWU排名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杰 王儒雪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4,共9页
一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与质量,是该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强弱的显著标志。无论是传统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还是新兴高等教育后发国家,都纷纷谋划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俨然已成国际潮流。在此情形之下,研判与把握世界... 一国拥有世界一流大学的数量与质量,是该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强弱的显著标志。无论是传统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还是新兴高等教育后发国家,都纷纷谋划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俨然已成国际潮流。在此情形之下,研判与把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格局,既是总结与分析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与实践成效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要求。本研究以2003-2023年ARWU的排名数据为基本依据,采用简单赋值法和中位数处理法,并引入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格局进行刻画与描绘。研究发现:2003年以来,ARWU排行榜前500名大学的国际分布总体趋向分散;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效显著,上升势头迅猛;与美国相比中国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缺乏世界顶尖大学,而且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梯队尚未形成。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要坚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初心使命、增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战略定力、筑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自信根基以及激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基层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国际格局 中国方位 行动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发展中国家何以实现赶超?——后发优势理论视角下金砖国家卓越计划的实施经验及启示
3
作者 郭鑫 冯倬琳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8,共13页
金砖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启动形式多样的卓越计划,标志着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这些卓越计划显示出金砖国家高等教育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共识,具体表现在寻求替代性关键表征先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面上成效... 金砖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启动形式多样的卓越计划,标志着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这些卓越计划显示出金砖国家高等教育充分利用后发优势的共识,具体表现在寻求替代性关键表征先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面上成效、依托全球化引入国际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和借鉴多样化的成功路径三方面。但随着建设进程的深化,金砖国家在后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包括西方范式体系与本土特色存在冲突、内外部资源条件存在限制及质量建设存在难度。根据后发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经验可以判断,中国已从早期扩张积累阶段逐步迈入后期质量突破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推广价值,自身未来的新阶段规划应注重弱化结构化标准,加强本土高水平资源培育,并聚焦于形成能够获得国际认同的中国特色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金砖国家 卓越计划 后发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孔子思想的普遍主义精神与超越性维度
4
作者 黄裕生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34,159,160,共18页
在儒家流变史上,由早期的周孔并称到孔子被确立为儒家唯一代表性人物,并获称“万世师表”,而在域外,儒家甚至被等同于“孔子主义”,这传达出了孔子在儒家发展史上的突破性地位。孔子对周公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1)把教育确立为具... 在儒家流变史上,由早期的周孔并称到孔子被确立为儒家唯一代表性人物,并获称“万世师表”,而在域外,儒家甚至被等同于“孔子主义”,这传达出了孔子在儒家发展史上的突破性地位。孔子对周公的突破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1)把教育确立为具有独立价值的事业,从而开创了独立的教育事业;(2)确立了仁爱原则而发现了普遍的人自身;(3)基于仁爱原则确立起超越血缘亲情的本相伦理;(4)两个世界的划分与取舍。基于这些突破,孔子确立起了具有超越维度与普遍主义精神的“新儒学”,才开创了具有教化力量的教育事业,从而开启了承担人类普遍性原则的文化自觉与历史使命,进而开辟出了具有世界史意义的长时段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的仁爱 普遍的自己 本相伦理 两个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分析
5
作者 任缙 高婷婷 +1 位作者 陈心蕊 王亚飞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2,共11页
基于2011—2021年我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将2016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事件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检验“双一流”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产学研... 基于2011—2021年我国三大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将2016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事件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DID)检验“双一流”建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产学研合作、产业集聚、数字化转型在上述影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双一流”建设本身未能直接显著提升企业TFP,但其与产学研合作、产业集聚等机制的协同作用能有效扭转上述结论,表现出“双一流”建设对企业TFP的积极赋能效应;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揭示,在具有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自主创新、非国有控股、规模较小、知识产权保护度弱和市场化程度低的企业中,“双一流”建设的赋能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上述结论强调了优化协同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揭示了如何最大化激发“双一流”建设对企业TFP积极影响的优化路径。这为深入理解“双一流”建设对实体经济的真实影响、优化政策实施、推动高等教育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中国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全要素生产率 产学研合作 产业集聚 数字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规划——基于12所世界一流大学战略地图的透视
6
作者 陈玥 董海霞 张峰铭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5,共14页
世界一流大学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为主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一流大学统筹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系统性规划。对全球12所世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战略地图分析发现,大学可持续发展依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逻辑... 世界一流大学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为主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一流大学统筹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系统性规划。对全球12所世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战略地图分析发现,大学可持续发展依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逻辑和意识与实践相互作用的行动逻辑,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整个战略系统,在充分保障人力资源、组织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前提下,通过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参与和校园运营为核心行动推动大学可持续发展。整体而言,世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战略呈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全局耦合性、主体的多元协同性、行动的跨学科性和资源的结构契合性四个特征。鉴于此,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大学整体战略规划、将可持续发展行动嵌入大学功能结构体系、将可持续发展资源引入大学治理能力建设,这既是应对可持续发展危机的必要之举,也是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客观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 战略地图 战略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及其世界文学价值
7
作者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进入21世纪以来,更呈现出多线交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进入21世纪以来,更呈现出多线交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度再塑造,“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则成为跨文化遗产利用的典范。所有这些塑造出一个整体性的“徐志摩形象”,构建出一个活跃的世界文学网络。徐志摩形象所提供的世界文学价值是融入式的、亲和的、建设性的;其全球传播从东方出发,深入到西方文学的内部,打破了西方学界只有一个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体系的妄念,将世界文学引向多系统、多中心的格局,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世界文学 《再别康桥》 剑桥大学 中国文学全球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就业力悖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韩双淼 庞淑杰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提升毕业生就业力是各国政府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及其所伴随的就业危机的战略选择,并为中国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配问题提供了破解路径。就业力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厘清其在短期职业准入能力... 提升毕业生就业力是各国政府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及其所伴随的就业危机的战略选择,并为中国新时期高等教育人才供给与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失配问题提供了破解路径。就业力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厘清其在短期职业准入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就业能力、个人回报和社会回报间的差异性意涵。研究以具有强“专业—职业”对应性的工科为例,基于对某研究型大学的31位工科应届毕业研究生和15位工程类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半结构式访谈,凝练不同利益主体对于就业力的共识与差异,勾勒出“教育—求职—就业—终身发展”链条中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筛选中所呈现的差异化逻辑,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就业力悖论”。应以具有动态适应性和效益最大化特征的就业力为牵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之间的适配性,实现高等教育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并增强高等教育与工作世界的有效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力 高校人才培养 工作世界 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教育理论建设必须走中国式道路——以尝试教学理论的成长和发展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邱学华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9,共12页
我国教育理论建设必须走中国式道路。为国为民、持之以恒、敢于创新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建设的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建设的肥沃土壤。中华哲学思想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建设的源头活水。课堂教学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建... 我国教育理论建设必须走中国式道路。为国为民、持之以恒、敢于创新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建设的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建设的肥沃土壤。中华哲学思想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建设的源头活水。课堂教学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建设的试验田。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建设的内在灵魂。依靠群众边研究边推广是中国式教育理论建设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人类世界 宇宙 教育哲学 尝试教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一流大学促进创新高地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全球34个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
10
作者 姚昊 韩妮 蔡三发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9,41,共15页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枢纽,世界一流大学在推动全球创新高地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基于2014-2022年全球34个国家的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GMM动态面板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世界一流大学对促进创新高地建设的影响。研... 作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枢纽,世界一流大学在推动全球创新高地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基于2014-2022年全球34个国家的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GMM动态面板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世界一流大学对促进创新高地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世界一流大学显著促进了创新高地的形成,并展现出长期边际效益递增的趋势。在此过程中,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声誉与雇主声誉对创新高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到高校学术声誉及公共教育财政投入的门槛效应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特征。因此,推动创新高地建设应重视一流大学在创新体系中的支撑与辐射作用,“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要“扩容”和“提效”双向并举;促进一流大学产教融合,构建学科群与产业集群的互利共生关系;针对世界一流大学促进创新高地建设中呈现出的门槛效应特征,应分阶段优化财政投入结构与声誉提升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创新高地 高等教育贡献 学科集群 创新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itors-in-Chief
1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I0004-I0004,共1页
Editor-in-Chief:Xinhe Bao Professor,Presiden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Academician of 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TWAS),Honorary Fellow ofthe R... Editor-in-Chief:Xinhe Bao Professor,Presiden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AS),Academician of 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TWAS),Honorary Fellow of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HonFR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Academy Sciences Editor Chief Royal Society Chemistry Xinhe Bao university Science Technology China world Academy Scien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地区、大学世界竞争力协同提升:韩国“全球本土化大学30计划”探索
12
作者 凌磊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科技引领作用不突出,高等教育尖端人才培养的功能不明显,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效能不显著。2023年4月,韩国政府出台了《先行者:韩国大学大胆革新“全球本土化大学30计划”促进方案》... 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滞后于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科技引领作用不突出,高等教育尖端人才培养的功能不明显,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效能不显著。2023年4月,韩国政府出台了《先行者:韩国大学大胆革新“全球本土化大学30计划”促进方案》,在未来10年内大胆创新,遴选30所与科技产业联系紧密、引领行业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以大学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纽带,协同提升韩国国家、地区与大学的全球竞争力水平。从打破学科“协作壁垒”,构建部门“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大学间“共同成长体系”三维目标出发,突破全球化一体化、加速信息化背景下韩国大学发展的瓶颈与困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全球本土化大学30计划 大学改革 世界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教学治理的创新使命:基于世界一流大学政策文本的分析
13
作者 眭依凡 江润杰 夏琪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1,44,共10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带来技术创新赋能教育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层次的技术治理挑战。研究对QS 2024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强中77所顶尖高校的政策、方针和指南文本,进行梳理、编码与深度解析,发...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带来技术创新赋能教育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引发了深层次的技术治理挑战。研究对QS 2024世界大学排名前100强中77所顶尖高校的政策、方针和指南文本,进行梳理、编码与深度解析,发现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校教学治理需着力建构三重标准,“根植生态重构:技术驱动力量释放与教学模式变革”“立足风险防控:贯彻伦理规范建设与加强应用风险治理”“强化制度规约:深化主体责任落实与共治机制建设”。基于此,研究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催生了治理框架创新、治理体系创新和政策迭代创新的创新使命,并从学生技术素养培育、教师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提升以及高校治理框架创新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实施建议,为我国高校教学人工智能化转型及其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高校教学 世界一流大学 教育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学术使用——基于55所世界一流高校的调查
14
作者 和鸿鹏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9-135,共7页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虽问世不久,但已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学术伦理问题的担忧,这迫切需要制定相关规范指导技术的合理使用。调查发现,在QS排名前70位的世界一流高校中,已有55所高校出台涉及生成...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虽问世不久,但已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使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学术伦理问题的担忧,这迫切需要制定相关规范指导技术的合理使用。调查发现,在QS排名前70位的世界一流高校中,已有55所高校出台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学术使用的规范或指南。然而,鲜有中国内地的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制定相关规范。基于规范文本,分析世界一流高校关注的学术伦理问题,剖析其应对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具体策略,最后提出规范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学术使用的若干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世界一流高校 学术规范 学术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国战略视域下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方位与建设路径研究
15
作者 武建鑫 路丽娜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世界一流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对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顺利推进,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然而,当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转换思维逻辑,将“... 世界一流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在全球知识经济时代对国家竞争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关系着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顺利推进,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然而,当下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需要转换思维逻辑,将“从过去看现在”转向“站在未来看现在”,即基于2035和2050年的战略目标和社会形态来思考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如何高质量发展。面向国际社会共同塑造的未来愿景,与其说是通过高等教育体系的系统改进来应对不确定性,不如说是依托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与担当直面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从纵向看,中国在建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了高水平发展,凭借优异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开始跻身世界学术中心;从横向看,中国在建世界一流大学仍需高质量涵养,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重大原始创新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面向未来,中国在建世界一流大学同时肩负“自身强”与“强国家”双重使命,任重而道远。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教育管理部门和办学者需要一种“内省”的方式,采取更为大胆的做法,通过重新勾勒一流大学建设新路来引领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世界一流大学 历史方位 建设新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双一流”大学本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实证画像研究
16
作者 周照林 张传剑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22,共8页
“双一流”大学中的本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既是青年学子的卓越代表,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效的具象化。基于构建的IEO-HFC耦合分析框架,利用多源异构数据,对42所“双一流”大学中的本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进行的实证画像研究。回答了“哪... “双一流”大学中的本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既是青年学子的卓越代表,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效的具象化。基于构建的IEO-HFC耦合分析框架,利用多源异构数据,对42所“双一流”大学中的本科国家奖学金获得者进行的实证画像研究。回答了“哪些学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他们具有哪些特征?”的研究问题。在画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国奖获得者实践发展的逻辑。一是通过对院系评审文本的分析发现,院系国奖评审指标体系体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争创一流的理念,学习成绩要素存在重复评价现象,且其所占评审权重很大。二是通过对教育部本专科国奖名单的分析发现:(1)获奖者年级数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年级获奖学生基数更大,国奖名额分配制度隐匿化设计;(2)男、女获奖者数量无显著差异,男生获奖者占比和招生占比均呈现同步上升趋势。三是通过对高校互联网国奖新闻报道分析发现:(1)基于积极昂扬的精神内核形塑良好结构化惯习;(2)运用惯习实践和资本转换实现资本系统性积累;(3)介入多元延伸的场域拓展建构惯习与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大学 本科生 国家奖学金 多源异构数据 实证画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研究型大学参与世界人才中心建设的时代诉求与关键路径
17
作者 钟云华 黄小宾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101,共11页
加快世界人才中心建设需要研究型大学的积极参与,这是知识生产驱动的现实需求、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全球人才博弈的内在需求。为响应这些时代诉求,我国研究型大学应立足教育流、科技流和人才流“关键三角”关系,以知识共享与创设... 加快世界人才中心建设需要研究型大学的积极参与,这是知识生产驱动的现实需求、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全球人才博弈的内在需求。为响应这些时代诉求,我国研究型大学应立足教育流、科技流和人才流“关键三角”关系,以知识共享与创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输送等方式参与其中。但在实际参与过程中,研究型大学仍然面临着学科知识交融相对滞后与知识生产主体优势式微、科技创新输入与输出衔接过程不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集聚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等参与难题。为此,应通过重塑知识生产主体竞争优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优化拔尖创新人才作用基础等关键路径,进一步强化教育流、科技流和人才流之间的“三位一体”发展,助推研究型大学积极参与到我国世界人才中心建设浪潮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世界人才中心 教育科技人才 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教育强国目标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
18
作者 郭菲 靳天宇 刘惠琴 《研究生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自主科学确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是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基于对教育强国“三大属性”与“六力特质”的理解,本文提出了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标准,构建了以“六力特质”为评价维度,... 自主科学确定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标准是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基于对教育强国“三大属性”与“六力特质”的理解,本文提出了基于教育强国“六力特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标准,构建了以“六力特质”为评价维度,以高校五大职能实现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与治理体系完善程度为评价内容的综合评价体系及指标,并探讨了该框架在“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建设和成效评价等阶段的应用价值,以期为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建设标准、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三大属性 六力特质 “双一流”建设 一流大学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快创新中心城市的一流大学支持能力建设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江淮 孙冬卿 宗晓华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26,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来看,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国家科技创新竞争的决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从发达国家发展历史来看,世界一流大学已成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国家科技创新竞争的决定力量。相比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我国创新中心城市数量明显低于对应经济规模应有的水平,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一流大学对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撑能力不足是其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世界一流大学数量偏少、大学布局与创新中心城市空间偏离、大学对企业的创新溢出效应不足以及人才培养重心过低等问题,从而阻碍了我国创新高地的建设。因此,必须加快建设以世界一流大学群体为支撑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尽快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赢得中美战略竞争的主动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高地 世界一流大学 创新中心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春林 王聪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39,共8页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经过三十年的实践探索,其政策方向和内容随着时代变化在不断变迁。引入历史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从结构分析范式和历史分析范式深入探究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总体上呈现... 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经过三十年的实践探索,其政策方向和内容随着时代变化在不断变迁。引入历史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从结构分析范式和历史分析范式深入探究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变迁的制度逻辑。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策总体上呈现出渐进变迁特征,变迁方式以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背景-制度”结构是政策变迁的决定性因素,“变量-制度”结构、“行为-制度”结构是政策变迁的关键性因素,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践中的重大事件构成政策变迁的“关键节点”,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和适应性预期导致政策变迁呈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最后,提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保持政策供给强度”“充分考虑利益诉求,更加重视公平”“政府政策引导,高校分类和特色发展”等三个方面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政策变迁 历史制度主义 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