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红曲固态发酵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研究
1
作者 刘雅娜 马新瑜 陈勉华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101,共6页
实验探究了硫酸锌和变温培养在不同发酵时间对红曲霉发酵产物的影响。以实验室保藏的功能红曲菌株C008为实验菌株,选择红曲色素和莫纳可林K的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添加10.0 mmol/kg的硫酸锌和变温培养对红曲米的收率、色价、色素和... 实验探究了硫酸锌和变温培养在不同发酵时间对红曲霉发酵产物的影响。以实验室保藏的功能红曲菌株C008为实验菌株,选择红曲色素和莫纳可林K的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添加10.0 mmol/kg的硫酸锌和变温培养对红曲米的收率、色价、色素和莫纳可林K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前者对收率、色价、橙色素产量的提高效果更优,且大幅提高了橙色素在红曲发酵产物中的占比;而后者显著提高了莫纳可林K的产量,为空白组的5.6倍以上;两组的最佳发酵时间均为20 d。两种因素同时改变的实验组与单因素结果基本一致,但其对于收率和橙色素产量的提高效果更显著。该研究为开发兼具着色性能的功能红曲新产品提供了参考,在提高橙黄色素产量的同时,保持功能活性因子的积累不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红曲色素 莫纳可林K 硫酸锌 变温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和低酸处理的冠突曲霉对固态发酵茶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张拓 戴宇樵 +3 位作者 李琴 杨婷 罗金龙 沈强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96,共11页
为探究高温和低酸处理的冠突曲霉对固态发酵茶理化特性及品质的影响,分别以60℃高温水浴、pH 3低酸溶液处理冠突曲霉48 h,用其制备固态发酵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电子舌等检测方法对发酵茶的理化成分、儿茶素及氨基... 为探究高温和低酸处理的冠突曲霉对固态发酵茶理化特性及品质的影响,分别以60℃高温水浴、pH 3低酸溶液处理冠突曲霉48 h,用其制备固态发酵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及电子舌等检测方法对发酵茶的理化成分、儿茶素及氨基酸组分、挥发性成分、呈味响应值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组和低酸组茶叶感官评分分别为90.02分和91.08分,均高于对照组;高温组和低酸组茶叶的水浸出物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茶多酚和黄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温组和低酸组茶叶的苦味及涩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组茶叶样品共检出6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高温组59种、低酸组63种、对照62种,重要呈香物质(气味活力值>10)分别为11种、14种和13种。综上,采用pH 3低酸溶液与60℃高温水浴处理的冠突曲霉均可有效改善固态发酵茶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低酸 冠突曲霉 固态发酵茶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量平衡模型的大曲发酵升温机理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赵玉杰 靳光远 +2 位作者 唐群勇 吴建峰 徐岩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8-25,共8页
中国白酒产业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制曲在内的关键工艺采用基于经验式的直接改造,关键工程学机理的缺乏导致无法进行理性设计。该研究从大曲升温机理角度,对曲房固态发酵热量的产生与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跟踪记录大曲发酵过程参数,... 中国白酒产业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包括制曲在内的关键工艺采用基于经验式的直接改造,关键工程学机理的缺乏导致无法进行理性设计。该研究从大曲升温机理角度,对曲房固态发酵热量的产生与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跟踪记录大曲发酵过程参数,简化大曲发酵过程生化反应,构建大曲热量平衡模型。通过模型计算,整个曲房发酵过程产生的热量,经水分蒸发途径散热占比54.22%,墙壁和微弱气体流动散热占比42.00%,由室内空气升温引起的热量变化可以忽略,剩余3.77%为累积热量部分,其与大曲升温呈正相关(R^(2)=0.85)。经验证,大曲温度变化模型的平均误差为5.05%,R^(2)=0.94。基于模型探讨了调控水分参数对大曲温度产生的影响,表明了水分控制对于调控大曲温度的重要性。初步探讨从数学建模的角度为未来大曲生产的调控与优化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智能曲房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中国白酒 数学建模 发酵热量 大曲温度 热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C的豆粕固态发酵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5
4
作者 丁艳华 韩博 +2 位作者 张洪运 李亚龙 曲文娟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6,共5页
为了在豆粕固态发酵过程中给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达到良好的发酵效果,对温度变化复杂的发酵环境进行实时的温度监测和控制。采用PLC对发酵罐的温度进行PID闭环控制,设计以37℃为目标值的试验。结果表明,发酵的豆粕中多肽含量... 为了在豆粕固态发酵过程中给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繁殖条件,达到良好的发酵效果,对温度变化复杂的发酵环境进行实时的温度监测和控制。采用PLC对发酵罐的温度进行PID闭环控制,设计以37℃为目标值的试验。结果表明,发酵的豆粕中多肽含量、ACE抑制活性在终点时分别达到4.45 g/kg,53.2%,分别比自然发酵状态下提高5.7%和9.92%,温度控制系统有效提高了豆粕发酵产物的质量。研究为面向生产的豆粕固态发酵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固态发酵 温度控制 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ZigBee网络的智能变电站设备温度综合监测系统 被引量:30
5
作者 李小博 黄新波 +3 位作者 陈绍英 甘景福 刘青胜 潘卓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8-21,32,共5页
针对当前变电站常规测温手段实时性能差、受安装环境限制大、无法实现对封闭设备等测温的难题,将ZigBee组网技术运用于智能变电站测温系统中,通过Pt100温度传感器、ZigBee自组网技术,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刀闸、母线、电缆、变压器外壳、... 针对当前变电站常规测温手段实时性能差、受安装环境限制大、无法实现对封闭设备等测温的难题,将ZigBee组网技术运用于智能变电站测温系统中,通过Pt100温度传感器、ZigBee自组网技术,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刀闸、母线、电缆、变压器外壳、线路导线等多个监测点温度的实时监测,经辽宁省电力公司现场数据分析,系统运行可靠、稳定,有效保障了变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变电站 无线测温 状态检修 ZIGB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发酵高温豆粕制备多肽饲料的最优发酵工艺条件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晓艳 于纯淼 +2 位作者 国立东 杨国力 杨庆余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5-289,共5页
以高温豆粕为原料,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法制备多肽饲料的最优发酵工艺。首先对影响固态发酵多肽得率的培养基组成进行了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固态发酵培养基为:豆麸比2∶1,加水量110%,加蜜量4%。然后对影响固态发酵中... 以高温豆粕为原料,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法制备多肽饲料的最优发酵工艺。首先对影响固态发酵多肽得率的培养基组成进行了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的固态发酵培养基为:豆麸比2∶1,加水量110%,加蜜量4%。然后对影响固态发酵中多肽得率的发酵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A)确定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5%,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73 h,在此条件下多肽得率为46.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豆粕 多肽 枯草芽孢杆菌 固态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固态发酵法生产大豆多肽饲料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刘晓艳 杨国力 +3 位作者 国立东 孟丹 连莲 王文侠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56,共6页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米曲霉和酿酒酵母混合菌株固态发酵法生产大豆多肽饲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分泌蛋白酶降解基料中的蛋白质,使其分解成小肽;利用米曲霉将淀粉和纤维素降解为简单糖类物质;利用酿酒酵母分解糖类,产生醇香味,增...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米曲霉和酿酒酵母混合菌株固态发酵法生产大豆多肽饲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和米曲霉分泌蛋白酶降解基料中的蛋白质,使其分解成小肽;利用米曲霉将淀粉和纤维素降解为简单糖类物质;利用酿酒酵母分解糖类,产生醇香味,增加多肽饲料的适口性。以高温豆粕为原料,研究了发酵培养基组成、接种菌配比、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发酵豆粕中多肽得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豆麸比为8:1(m:m),加蜜量为2%,混菌菌种比(枯草芽孢杆菌、米曲霉、酿酒酵母)为5:1:1(V:V:V),加水量为120%,接种量为25%,发酵温度为34℃,发酵时间为96 h。最终发酵物中多肽得率达54.89%,发酵产物中多肽含量为21.47%(干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豆粕 多菌种 固态发酵 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注入选育类胡萝卜素高产菌株及其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绍 李琦 +2 位作者 刘卉琳 贾涛 谢达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44-248,共5页
为获得类胡萝卜素高产菌株,利用N+注入方法对黏性红圆酵母菌RM-1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当注入能量为10keV时,最适诱变注入剂量为2.0×1014ion/cm2,筛选所得突变株RM-21产类胡萝卜素的能力明显提高,较出发菌株增加了60.85%。传代结... 为获得类胡萝卜素高产菌株,利用N+注入方法对黏性红圆酵母菌RM-1进行诱变处理,结果表明,当注入能量为10keV时,最适诱变注入剂量为2.0×1014ion/cm2,筛选所得突变株RM-21产类胡萝卜素的能力明显提高,较出发菌株增加了60.85%。传代结果表明,传代10次突变株RM-21遗传性状稳定,可作为工业生产菌种。以玉米粉和稻米为原料,对突变株RM-21固态发酵产类胡萝卜素进行条件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当m玉米粉:m稻米=3:1,含水量75%时,固态发酵最适条件为:葡萄糖4.0g/L、NH4NO32.5g/L、初始pH6.0、接种量10%。在此基础上,对固态发酵产类胡萝卜素进行变温培养研究,结果表明,在96h的发酵时段中,0~84h温度控制在33℃,85~96h温度控制在28℃,类胡萝卜素产量达到7.04μg/g(以干基计),比恒温发酵提高了20.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注入 类胡萝卜素 黏性红圆酵母 固态发酵 变温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醅种子温度对食醋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管彬彬 赵杰文 +1 位作者 金鸿娟 林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4-78,共5页
研究了镇江香醋醋酸发酵过程中醋醅种子池温度对被接种池醋醅品质的影响。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44个种子池醋醅翻醅前的中层温度,得出当种子温度〈44℃时,对应的被接种池醋醅不挥发酸含量高,适合冬季生产,当种子温度控制在45~46℃时... 研究了镇江香醋醋酸发酵过程中醋醅种子池温度对被接种池醋醅品质的影响。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44个种子池醋醅翻醅前的中层温度,得出当种子温度〈44℃时,对应的被接种池醋醅不挥发酸含量高,适合冬季生产,当种子温度控制在45~46℃时,对应的被接种池醋醅总酸含量高,适合于夏季生产。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种子池醋醅翻醅2h后上、中、下层的温度变化,建立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及误差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模型定量预测被接种池醋醅的总酸及不挥发酸含量,结果表明,BP—ANN模型效果较好,预测总酸及不挥发酸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63和0.9041。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对醋醅种子进行优化,从而提高被接种池醋醅的总酸含量或不挥发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醋醅 温度传感器 固态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化力白曲霉的复合诱变及固态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志军 李敏 +4 位作者 刘延波 刘宁 葛少华 潘春梅 孙西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0-85,共6页
采用紫外线及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技术对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Nz 3.602进行诱变选育。对诱变致死率进行测定,确定最佳诱变条件为:15 W紫外灯照射12 min,ARTP处理40 s。对突变菌株进行透明圈法初筛、糖化力测定法复筛... 采用紫外线及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技术对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Nz 3.602进行诱变选育。对诱变致死率进行测定,确定最佳诱变条件为:15 W紫外灯照射12 min,ARTP处理40 s。对突变菌株进行透明圈法初筛、糖化力测定法复筛,最终得到产酶能力较高的突变菌株B5。其糖化酶酶活为1050.32 U/g,较出发菌株糖化酶酶活提高85.53%,并且遗传稳定性较好。以菌株B5为研究对象,经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固态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佳固态发酵条件为:糠壳添加量15%,原料含水量70%,接种量12%,培养时间5 d,培养温度30℃。该条件下糖化酶酶活为(1254.17±6.14)U/g,比优化前提高了1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化酶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 固态发酵 响应面法 白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爆纤维素固态同步糖化发酵乙醇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洪章 李佐虎 陈继贞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5期78-81,共4页
应用固态发酵技术,探讨限制乙醇发酵的关键性因素及解决措施,同时在外界周期刺激强化生物传质新思路指导下进行固态发酵新技术的研究。乙醇补料发酵实验证明了影响同步糖化发酵的主要原因是纤维素酶解温度不适宜;变温刺激(37~42℃)与... 应用固态发酵技术,探讨限制乙醇发酵的关键性因素及解决措施,同时在外界周期刺激强化生物传质新思路指导下进行固态发酵新技术的研究。乙醇补料发酵实验证明了影响同步糖化发酵的主要原因是纤维素酶解温度不适宜;变温刺激(37~42℃)与恒温培养(37℃)乙醇发酵的比较说明了变温刺激可缓解温度不适宜的矛盾;纤维质原料经过同步糖化发酵后被酵母菌消耗并转化为乙醇的主要是纤维素,而增加的是微生物菌体蛋白质。因此,纤维素乙醇固态发酵的蛋白质富化技术处理和固态发酵技术的应用,为乙醇联产饲料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固态发酵 变温刺激 同时糖化发酵 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限节点的WSNs非均匀分簇算法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韩进 陈树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9-22,共4页
针对常规分簇路由算法不能有效解决节点位置、能量、频段受限的固态发酵温度检测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中节点过早死亡和能耗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非均匀分簇路由协议。首先,根据网络规模选择固定数目的簇... 针对常规分簇路由算法不能有效解决节点位置、能量、频段受限的固态发酵温度检测无线传感器网络(WSNs)中节点过早死亡和能耗不均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的非均匀分簇路由协议。首先,根据网络规模选择固定数目的簇首节点,然后,引入PSO算法和非均匀分簇机制,以簇首节点覆盖范围和簇内节点与簇首之间平均欧氏距离作为评价函数的影响因子,选取一组最优簇首。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有效改善了受限节点无线测温网络"热区"效应,均衡了节点能耗,显著延长了网络生存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温度检测 无线传感器网络 粒子群优化 非均匀分簇 网络生存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杏仁酱油发酵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媛 蔺立杰 +2 位作者 吕佼 王建中 王丰俊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40-242,246,共4页
本文采用低盐固态发酵法酿造山杏仁酱油,分别研究了盐水原料比、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酱醅氨基氮含量的影响。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影响因素及水平,然后,通过L9(34)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的发酵工艺是:盐水原料... 本文采用低盐固态发酵法酿造山杏仁酱油,分别研究了盐水原料比、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对酱醅氨基氮含量的影响。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影响因素及水平,然后,通过L9(34)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的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最佳的发酵工艺是:盐水原料比为4∶2(v/m),发酵温度为45℃,发酵时间为5d,在此条件下发酵制得的酱油的氨基氮含量为0.563g/100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杏仁酱油 低盐固态 氨基氮 发酵温度 发酵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的温度分段调控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建峰 龚永华 +1 位作者 刘华梅 冯建波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0-33,共4页
试验研究温度分段控制对豆粕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的影响。选用普通饲料豆粕为原料,米曲霉作为发酵菌种,在对菌株生长性质和蛋白酶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以豆粕蛋白水解度为测定指标,对影响菌株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温度因素进行了分... 试验研究温度分段控制对豆粕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的影响。选用普通饲料豆粕为原料,米曲霉作为发酵菌种,在对菌株生长性质和蛋白酶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以豆粕蛋白水解度为测定指标,对影响菌株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温度因素进行了分段研究,并运用混料设计法对不同温度的不同时间段进行了优化预测及验证。结果表明:在用米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的过程中,通过温度分段控制,可以达到生产多肽饲料的目的(豆粕蛋白水解度10%以上),并得到了最优发酵条件:0~33.5 h、26℃;33.5~50 h、23℃;50~65 h、45℃,在此条件下,豆粕蛋白的水解度为19.5%。温度分段控制对固态发酵生产豆粕多肽饲料影响明显,可大幅度提高豆粕蛋白的水解度(比原有工艺提高了1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固态发酵 多肽饲料 温度分段调控 混料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盐固态原池淋浇发酵酱油技术的探讨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宝忠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26-28,30,共4页
对原池淋浇发酵酱油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控制点做了详细的论述。对目前一些生产企业原池淋浇酱油生产工艺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及操作方法。在节约原料、提高原料利用率、改善酱油风味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技术,并从... 对原池淋浇发酵酱油生产工艺中的关键控制点做了详细的论述。对目前一些生产企业原池淋浇酱油生产工艺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措施及操作方法。在节约原料、提高原料利用率、改善酱油风味等方面提出可操作性技术,并从原理上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池淋浇 低盐固态发酵 酱油 生香酵母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脉冲固态发酵反应器测控系统设计
16
作者 刘健 李冬兵 杨基础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9-103,共5页
为了解决固态发酵反应器的测控问题,利用LabVIEW软件编程,以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数据采集卡及计算机为硬件平台,构建了基于虚拟仪器的固态发酵反应器测控系统,由计算机控制软件自动完成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及过程控制。解决方案由测... 为了解决固态发酵反应器的测控问题,利用LabVIEW软件编程,以传感器、信号调理模块、数据采集卡及计算机为硬件平台,构建了基于虚拟仪器的固态发酵反应器测控系统,由计算机控制软件自动完成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及过程控制。解决方案由测控对象、硬件架构和软件设计3部分组成。实验结果表明,压力脉冲填充床固态发酵反应器的测量和控制系统为固态发酵的研究和过程控制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反应器 虚拟仪器 测控系统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高温豆粕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舒宇 杨瑞金 +3 位作者 金妙仁 徐张贤 张燕鹏 郑婷婷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94-199,共6页
利用从江西传统食品豆渣菌中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对高温豆粕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以酸溶蛋白含量为指标,对影响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高温豆粕过程中蛋白水解的3个主要因素——发酵时间、初始含水率和发酵温度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从江西传统食品豆渣菌中分离得到的枯草芽孢杆菌,对高温豆粕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以酸溶蛋白含量为指标,对影响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高温豆粕过程中蛋白水解的3个主要因素——发酵时间、初始含水率和发酵温度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豆粕初始含水率55.6%、发酵温度38.0℃、发酵时间102.5h。在该优化发酵条件下得到的发酵产品的粗蛋白含量为50.65%,酸溶蛋白含量为23.34%,水溶蛋白含量为49.92%,胰蛋白酶抑制剂活力为0.252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豆粕 固态发酵 枯草芽孢杆菌 酸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辅酶Q10红曲固态发酵工艺的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佳梅 蒋雅君 +3 位作者 郑亚凤 吴芳彤 郑宝东 田玉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0-156,164,共8页
【目的】以籼米为原料,优化富含辅酶Q10红曲的固态发酵工艺。【方法】采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以影响红曲色价和辅酶Q10含量的4个关键固态发酵条件(初始pH、接种量、籼米初始含水率、亚油酸添加量)为自变量,以红曲色价... 【目的】以籼米为原料,优化富含辅酶Q10红曲的固态发酵工艺。【方法】采用Box-Ben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以影响红曲色价和辅酶Q10含量的4个关键固态发酵条件(初始pH、接种量、籼米初始含水率、亚油酸添加量)为自变量,以红曲色价和辅酶Q10含量为响应值对上述4个关键发酵条件参数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红曲分段控温发酵策略。【结果】初始pH、接种量、亚油酸添加量对红曲色价和辅酶Q10影响显著(P<0.05),而籼米初始含水率对红曲色价和辅酶Q10影响不显著(P>0.05),优化确定的红曲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pH6.0,红曲霉接种量12%,籼米初始含水率50%,亚油酸添加量64mg/kg。辅酶Q10红曲固态发酵的温度控制策略为:30℃6d→34℃5d→28℃4d。【结论】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所制红曲的色价、辅酶Q10含量分别为4 521.69U/g和387.23mg/kg,较优化前分别提高38.10%和8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曲 辅酶Q10 固态发酵 发酵条件 温度控制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分进化优化的非均匀分簇算法 被引量:2
19
作者 章力 徐保国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4期95-99,104,共6页
针对固态发酵无线测温系统中传感器节点位置、能量等受限因素导致能量消耗不均而过早死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进化改进的非均匀分簇算法。该算法省去了LEACH协议中每轮频繁选簇的机制,而是从系统的稳定性出发,一次性选择固定数目... 针对固态发酵无线测温系统中传感器节点位置、能量等受限因素导致能量消耗不均而过早死亡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进化改进的非均匀分簇算法。该算法省去了LEACH协议中每轮频繁选簇的机制,而是从系统的稳定性出发,一次性选择固定数目的簇首,采用差分进化算法优化节点覆盖率。同时,采用能量差异化匹配策略,合理地分配簇首节点与普通测温节点的初始能量,延长网络寿命。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改善了"热区"问题,均衡了能耗,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网络的生命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无线测温系统 差分进化算法 能量差异化匹配 非均匀分簇 网络生存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固态发酵制备豆粕多肽饲料中试试验探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韩坤坤 罗世龙 +6 位作者 张成 张榴萍 何立军 单树森 艾荣新 吴平 马海乐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3-77,共5页
研究运用自主开发的一套高温发酵技术,采用实验室筛选驯化的一株优良高温芽孢杆菌,配合自主研制的滚筒固态发酵设备,将800 kg左右的豆粕与发酵种子液混合进行高温(55℃左右)固态发酵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在发酵15 h左右高温发酵豆粕多肽... 研究运用自主开发的一套高温发酵技术,采用实验室筛选驯化的一株优良高温芽孢杆菌,配合自主研制的滚筒固态发酵设备,将800 kg左右的豆粕与发酵种子液混合进行高温(55℃左右)固态发酵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在发酵15 h左右高温发酵豆粕多肽含量提高近1倍,发酵52 h时粗蛋白含量提高5.90%,发酵后豆粕的尿素酶活性明显降低,16种氨基酸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试验证明使用该高温固态发酵技术与滚筒固态发酵设备进行发酵豆粕工业化生产具有可行性与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粕 高温固态发酵 中试试验 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