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地区白菜型冬油菜与春油菜的SSR和InDel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方彦 杨刚 +7 位作者 孙万仓 王丽萍 张树娟 杨建胜 刘林波 刘自刚 曾秀存 武军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6,共6页
为了合理评价北方地区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抗寒育种及组合配制提供依据,从252对标记中筛选出9对SSR和36对InDel标记对感温性、抗寒性、品质等性状差异明显的19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5... 为了合理评价北方地区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抗寒育种及组合配制提供依据,从252对标记中筛选出9对SSR和36对InDel标记对感温性、抗寒性、品质等性状差异明显的19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2.15个;有效等位基因变幅为1.05~3.27个,平均为1.70个.Shannon指数的变幅范围在0.1217~1.2695间,平均值为0.5803;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范围为0.0499~0.6377,平均值为0.3081.通过NTSYS计算遗传相似系数GS并按加权配对法(UPGMA)聚类,结果表明19份材料的GS变异在0.52~0.86之间.在GS为0.605水平上可将19份材料按两室与多室性划分为I-1和I-2两大类群,I-1类群在GS为0.655水平上可按冬春性分为II-1、II-2两个亚类群.在GS为0.71水平上,可将冬性材料划分为4个小群.聚类结果表明北方地区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冬、春性品种间及春性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远,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遗传多样性 SSR IN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春化基因BrFLC序列变异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刚 孙万仓 +10 位作者 王丽萍 曾秀存 刘自刚 李学才 方彦 武军艳 王凯音 侯献飞 钱武 马骊 刘海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2,共6页
为寻找与冬春性相关的变异,以开发冬春性品种分子辅助标记,采用巢式和半巢式扩增法,对感温性和抗寒性强弱不同的5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Br FLC基因的第4外显子至第7外显子进行了特异性扩增。除Br FLC5无扩增结果外,其余3个基因均得到扩增... 为寻找与冬春性相关的变异,以开发冬春性品种分子辅助标记,采用巢式和半巢式扩增法,对感温性和抗寒性强弱不同的5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Br FLC基因的第4外显子至第7外显子进行了特异性扩增。除Br FLC5无扩增结果外,其余3个基因均得到扩增。序列比对结果发现,3个Br FLC在第4外显子至第7外显子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等位变异,发生的主要等位变异有SNP和Indel两种类型。Br FLC1变异与冬春性相关性不大,与冬春性关系密切的变异主要发生在Br FLC2和Br FLC3上。Br FLC2中检测到1个Indel类型和5个SNP类型变异位点与冬春性有关。Br FLC3中检测到1个Indel类型和16个SNP类型变异位点与冬春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春化基因 BrFlC基因 序列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叶片结构和光合特性对冬前低温的响应 被引量:15
3
作者 许耀照 曾秀存 +6 位作者 张芬琴 孙佳 孙万仓 武军艳 方彦 刘自刚 孙柏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32-441,共10页
为明确白菜型冬油菜在冬前低温下叶片结构特征、光合作用特性及其抗寒性,本研究在0℃和–7.6℃自然低温条件下,选用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超强抗寒)和天油4号(弱抗寒),测定并比较其叶片气孔性状、解剖结构和光合、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为明确白菜型冬油菜在冬前低温下叶片结构特征、光合作用特性及其抗寒性,本研究在0℃和–7.6℃自然低温条件下,选用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超强抗寒)和天油4号(弱抗寒),测定并比较其叶片气孔性状、解剖结构和光合、荧光参数的日变化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冬前温度下降,2个白菜型冬油菜叶片气孔密度、气孔面积、气孔周长、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均变小,细胞间隙变大,叶片变薄;P_n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无光合"午休"现象;叶片的P_n、G_s、T_r和CE均降低,而C_i均升高,说明是非气孔限制引起P_n降低。白菜型冬油菜在冬前低温条件下发生了光抑制现象,表现为F_m和F_v/F_m下降,F_o上升。与超强抗寒品种陇油7号相比,弱抗寒品种天油4号叶片气孔密度和气孔面积均较大,气孔总周长较长,叶片较厚,P_n、F_m和F_v/F_m均较高,说明冬前低温条件下,天油4号光合能力较强,光抑制程度较弱。白菜型冬油菜在冬前低温条件下的叶片气孔密度越大、气孔面积越大、气孔周长越长、叶片及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越厚,光合能力越强,地上部生长越旺盛,品种抗寒性越差。本研究为冬油菜抗寒种质创新和育种提供了部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叶片结构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参数 低温 抗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冬油菜机械化生产农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54
4
作者 马霓 李云昌 +3 位作者 胡琼 李俊 李光明 张春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51-456,共6页
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南方冬油菜区进行了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筛选和鉴定,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本文综述了在油菜机械直播和机械移栽、抗倒伏措施及理想株型构建、施肥技术、病虫草害化学防治... 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方向,近年来在南方冬油菜区进行了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油菜品种筛选和鉴定,农机和农艺配套技术试验示范。本文综述了在油菜机械直播和机械移栽、抗倒伏措施及理想株型构建、施肥技术、病虫草害化学防治、化学催熟技术、机械收获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机械化生产 农艺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稻-油菜轮作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5
作者 张立成 邵继海 +5 位作者 林毅青 匡晓琳 张卉灵 卿纯 马力 姚帮松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4-210,共7页
水稻(Oryza sativa L.)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轮作是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耕作制度,其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和增强土壤生产力,且能改变土壤生态环境。轮作栽培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作物生长具有益的作用,而土壤中微生... 水稻(Oryza sativa L.)和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轮作是中国南方地区常见的耕作制度,其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农业土地利用率和增强土壤生产力,且能改变土壤生态环境。轮作栽培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作物生长具有益的作用,而土壤中微生物的变化是土壤生态环境改变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可为水稻和油菜轮作栽培对土壤质地的影响能够提供理论依据,对维持良好的土壤环境生态系统和农田可持续耕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浏阳(短期试验:3 a)和安仁(长期试验:30 a)两地的稻-稻-油菜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稻-稻连作土壤作为对照比较,分别于2015年7月、10月和2016年4月取样测定稻-稻-油菜轮作和稻-稻连作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表明:就所测得的浏阳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而言,稻-稻-油菜轮作比稻-稻连作分别高出16.99%、15.26%、32.33%,安仁土壤则分别高出26.38%、20.18%、35.74%;就所测得的浏阳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而言,稻-稻-油菜轮作比稻-稻连作分别高出34.63%、17.80%、33.81%,安仁土壤则分别高出14.29%、15.31%、14.58%。采用Biolog ECO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浏阳和安仁两地稻-稻-油菜轮作和稻-稻连作土壤平均吸光值(AWCD)变化趋势相同,稻-稻-油菜轮作土壤AWCD值大于稻-稻连作,表明稻-稻-油菜轮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稻-稻-油菜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指数,而对均匀度和优势度指数影响不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3个不同时期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以糖类、羧酸类、氨基酸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油菜 连作 轮作 土壤微生物 生物多样性 土壤碳 土壤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活性分析 被引量:25
6
作者 曾秀存 孙万仓 +10 位作者 方彦 刘自刚 董云 孙佳 武军艳 张鹏飞 史鹏辉 孔德晶 张腾国 何丽 赵彩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00-1408,共9页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是一种在逆境条件下清除细胞内氧自由基、增强植物抗逆性的关键酶。本研究根据已发表植物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的同源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扩增超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的DNA,获得APX基因开放...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是一种在逆境条件下清除细胞内氧自由基、增强植物抗逆性的关键酶。本研究根据已发表植物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的同源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扩增超强抗寒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的DNA,获得APX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753 bp,编码250个氨基酸残基,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APX蛋白的典型特征。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与已报道的大白菜的APX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99%,该酶蛋白具有高度的进化保守性,其保守序列属于植物的POD超家族,APX相对分子质量和理论等电点依次为27.7 kD和5.58;APX基因无信号肽,是一个亲水性蛋白,可推测其定位于细胞质中;二级结构预测表明陇油7号的APX是由不规则卷曲和α-螺旋组成的稳定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酶活性分析显示,该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受低温胁迫诱导,表明该基因在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适应低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低温 APX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APX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G模拟水分胁迫下白菜型冬油菜芽期根系特征及抗旱性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米超 赵艳宁 +5 位作者 刘自刚 孙万仓 刘海卿 方彦 李学才 武军燕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9-235,共7页
本试验采用砂培法,以18%(w/V)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研究18份白菜型冬油菜芽期根系特征,并结合盆栽试验研究根系特征与抗旱性关系。结果显示,水分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侧根数、根重、根冠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根长影响相对较小... 本试验采用砂培法,以18%(w/V)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研究18份白菜型冬油菜芽期根系特征,并结合盆栽试验研究根系特征与抗旱性关系。结果显示,水分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侧根数、根重、根冠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根长影响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侧根数、相对根长与相对活力指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白菜型冬油菜抗旱评价的辅助指标。不同来源的材料在根系侧根数、根重、根冠比方面差异显著,可作为区别不同来源材料抗旱性强弱的指标。对材料抗旱性进行聚类分析,在距离10时18份材料可以分五个类群,其中A类抗旱性最强,平均相对侧根数72.90%、平均相对根长100.37%、平均相对根重79.60%、平均相对根冠比119.93、平均相对活力指数0.64。根据相对活力指数及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3份白菜型冬油菜:宁油2号、陇油7号和平油1号。对比分析盆栽试验,幼苗期总生物量干重与根冠比、根系干重、地上部干重、主根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芽期PEG胁迫下根系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早期生长活力较好的材料在盆栽试验有较高的生长势。早期采用模拟干旱的方法可以筛选抗旱性较强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PEG 抗旱性 根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的克隆及其在低温条件下的表达 被引量:28
8
作者 曾秀存 刘自刚 +7 位作者 史鹏辉 许耀照 孙佳 方彦 杨刚 武军艳 孔德晶 孙万仓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36-643,共8页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逆境条件下清除细胞内活性氧的关键酶,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是该酶系中最主要的活性氧清除剂,与植物的抗逆性关系密切。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十字花科植物Cu/Zn-SOD基因的编码区设计引物,采用RT-PCR...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逆境条件下清除细胞内活性氧的关键酶,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是该酶系中最主要的活性氧清除剂,与植物的抗逆性关系密切。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十字花科植物Cu/Zn-SOD基因的编码区设计引物,采用RT-PCR克隆超强抗寒冬油菜陇油7号Cu/Zn-SOD的cDNA序列,该基因全长459 bp。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与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Cu/Zn-SOD基因同源性高达99%,编码1个亲水性稳定蛋白,无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具有胞质Cu/Zn-SOD超基因家族特有的序列特征和保守结构区域。半定量RT-PCR以及SOD酶活性分析表明,低温诱导条件下Cu/Zn-SOD基因差异表达,在白菜型冬油菜适应低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强抗寒冬油菜陇油6号品种低温诱导蛋白的SDS-PAGE分析以及蛋白串联质谱技术鉴定表明,Cu/Zn-SOD是受低温诱导表达的抗逆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CU Zn—SOD基因克隆 低温 表达分析 SOD活性 低温诱导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不同生态区白菜型冬油菜农艺性状变化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海卿 孙万仓 +6 位作者 刘自刚 王治江 袁金海 方园 郭仁迪 米超 陈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4-704,共11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生态地区的生长发育特性,明确冬油菜北移的适应区域,扩大冬油菜的种植区划,本研究通过分析18个冬油菜品种在17个不同生态区5 a的农艺性状变化,用适定性参数法、变异系数法分析其稳定性,用隶属函数... 为了进一步研究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生态地区的生长发育特性,明确冬油菜北移的适应区域,扩大冬油菜的种植区划,本研究通过分析18个冬油菜品种在17个不同生态区5 a的农艺性状变化,用适定性参数法、变异系数法分析其稳定性,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种植,能够安全越冬的地区农艺性状均很优良,且优于胡麻和春油菜等同类型的其他油料作物;品种间、年份间变化不明显,稳定性高。影响冬油菜农艺性状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其次是海拔、纬度、越冬率等。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极端低温低、低温来临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这些气候特点决定了冬油菜农艺性状在不同的生态地区间差异十分明显。与冬油菜原种植北界甘肃省天水市(北纬34°6′)相比,在北纬36°以北的高纬度地区(气温较低)白菜型冬油菜的株高、分枝部位明显降低,分枝数减少;且因花期冻害存在分段结实的现象,突出的表现为主花序长,而主花序角果数少且分布不均匀。但这些地区籽粒灌浆期相对低温,灌浆期较长,且昼夜温差较大,降低了呼吸消耗,因此角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北纬43°77′)、塔城市(北纬46°74′)、拜城县(北纬41°82′)等极端寒冷的地区,由于冬春季积雪覆盖,减弱了冬季冻害和春季干旱,反而农艺性状优良,是发展冬油菜的潜在产区。因此,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种植是可行的,能够安全越冬的地区冬油菜均能正常生长,农艺性状优良,且由于角粒数和千粒重存在潜在优势而使冬油菜具有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冬油菜 生态地区 高纬度地区 温度 农艺性状 角粒数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性质改良剂对镉锌污染水稻土的修复效果及评价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青 徐明岗 +2 位作者 罗涛 孔庆波 王煌平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4期541-546,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石灰、有机肥、海泡石3种不同改良剂对水稻土培养的小油菜生物量、镉锌吸收量、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小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inn)连种3季的生物产量都显著提高,对镉锌的吸收量降低,其中以...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石灰、有机肥、海泡石3种不同改良剂对水稻土培养的小油菜生物量、镉锌吸收量、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小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inn)连种3季的生物产量都显著提高,对镉锌的吸收量降低,其中以石灰和有机肥配施的效果最好,增产170%以上;单施改良剂降低小油菜对镉锌的吸收以石灰的效果较好,海泡石的最差。小油菜对镉的吸收系数大于锌的吸收系数,说明镉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比锌大,施用石灰降低吸收系数的效果最好;施有石灰的使小油菜中镉、锌含量达到食品卫生标准;改良剂对镉的后效好于对锌的后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剂 小油菜 水稻土 吸收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和春油菜杂交后代抗寒性与植物学特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丽萍 杨刚 +10 位作者 孙万仓 张正丽 王月 董红业 赵艳宁 孔德晶 鲁美宏 杨宁宁 刘自刚 方彦 武军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1-296,共6页
对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和陇油9号与优质白菜型春油菜品种Parkland杂交后代群体的感温性(冬春性)、植物学特性、越冬率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杂交组合的F1代植株全部表现为冬性,可见冬性为显性,F2代和BC1冬春... 对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和陇油9号与优质白菜型春油菜品种Parkland杂交后代群体的感温性(冬春性)、植物学特性、越冬率等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杂交组合的F1代植株全部表现为冬性,可见冬性为显性,F2代和BC1冬春性发生分离,F2代冬春性均符合4∶1的分离,而BC1中以Parkland为轮回亲本时,后代冬春性符合1∶1的分离,以陇油7号和陇油9号为轮回亲本时,后代冬春性之比为4∶1。(2)以越冬率为抗寒指标分析发现陇油7号×Parkland杂交后代的抗寒性比陇油9号×Parkland杂交后代抗寒性强,这与冬性亲本抗寒性强弱一致,各世代抗寒性强弱依次是:以冬性为轮回亲本的BC1>F2>F1>春性为轮回亲本的BC1。(3)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越冬率与冬春杂交后代主要生物学特性紧密相关,相关程度依次为:心叶色>生长习性>冬春性>叶色。分析得出,植株形态特征与抗寒性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心叶为紫色、叶色深绿或浅绿、匍匐或半直立生长的幼苗,其越冬率较大,抗寒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杂交后代 冬春性 生物学特性 灰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气候因子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3
12
作者 丛日环 张智 鲁剑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94-903,共10页
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 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高海拔区、长江中游二熟区、长江中游三熟区和长江下游)冬油菜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产量数据分析不同种植区油菜产量的气候限制因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油菜生育期内平均气温为13.2℃,≥0℃积温为3620℃,昼夜温差7.8℃,总日照时数984h,太阳辐射量为2631 MJ·m^-2。油菜生育期内热量资源呈现增加的趋势,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7℃,而昼夜温差每10年缩小0.21℃;而日照资源则逐年降低,每10年日照时数降低45h。油菜全生育期总降水量平均为680 mm,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长江流域气象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平均气温和≥0℃积温与产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长江中游二熟区生育前期(9月-11月)和长江中游三熟区生育后期(3月-5月)平均气温每增加0.1℃,油菜分别减产53和40 kg·hm^-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增产,其中长江上游低海拔区后期昼夜温差每增加0.1℃,产量增幅为39 kg·hm^-2;降水量与产量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尤其是后期降水量每增加10 mm,油菜减产约12~39 kg·hm^-2。从整个生育期来看,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高海拔区)主要影响油菜产量的气象因子为昼夜温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长江中游二熟区主要受气温、积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的影响;长江中游三熟区的限制因子为气温和积温;而长江下游则受到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油菜 长江流域 昼夜温差 降雨量 日照时数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不同生态区的生育期变化及复种潜力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海卿 孙万仓 +5 位作者 刘自刚 侯献飞 钱武 马骊 刘林波 王凯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0-200,共11页
研究北方不同生态区白菜型冬油菜的生育期差异,可为合理安排后茬作物、提高复种指数、优化种植制度提供依据。本研究以18份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为材料,分析17个不同生态区冬油菜5年的生育期变化。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种... 研究北方不同生态区白菜型冬油菜的生育期差异,可为合理安排后茬作物、提高复种指数、优化种植制度提供依据。本研究以18份不同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为材料,分析17个不同生态区冬油菜5年的生育期变化。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在北方地区种植,总体表现为生育期在品种间、年份间差异较小,相差1~5 d左右;不同抗寒性的品种生育时期存在差异,抗寒性强的品种表现出越冬期延长(枯叶期提前,返青期推迟),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过渡期相对缩短,花期缩短,但籽粒灌浆期、成熟期延长。而不同生态地区间生育期差异较大,突出地表现为华北等气温较高的地区,播期较迟,收获期高温逼热促早熟,生育期较短,为240~270 d;而最冷月平均气温较低的甘肃河西地区、极端低温较低的新疆地区及高海拔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生育期较长,为270~300 d。影响北方冬油菜生育期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其次为纬度、海拔等,随着纬度、海拔的升高,温度降低,冬油菜生育期延长。冬油菜5月下旬到6月中上旬收获,收获后可复种向日葵、糜子、谷子、荞麦、早熟马铃薯等,可实现一年二茬,提高复种指数,具有较大复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北方生态区 生育期变化 复种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微微生物菌剂对乙草胺油菜药害的缓解效果及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然 江慧 +1 位作者 李黎 李俊凯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82-86,共5页
为了探索益微微生物菌剂拌种缓解乙草胺油菜药害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盆栽法测定了益微拌种对乙草胺油菜药害的缓解效果,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益微拌种对油菜叶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和谷胱甘肽转移酶... 为了探索益微微生物菌剂拌种缓解乙草胺油菜药害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盆栽法测定了益微拌种对乙草胺油菜药害的缓解效果,采用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益微拌种对油菜叶片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并采用GCMS法检测油菜植株中乙草胺的残留量。结果表明:乙草胺的施用量为840~1 680 g/hm^2时,对油菜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用益微拌种处理后,均能显著缓解乙草胺对油菜的药害,当乙草胺用量为1 680 g/hm^2、拌种量为25 g益微拌1 kg油菜种子时,油菜的株高、鲜质量恢复率分别为79.31%和178.57%。与单用乙草胺处理相比,先用益微拌种后喷施乙草胺,油菜植株中GSH含量增加,GST活性提高,同时乙草胺残留量极显著降低。说明益微微生物菌剂能提高植株中相关抗逆酶的活性,促进乙草胺的降解,从而显著缓解乙草胺对油菜的药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草胺 油菜 药害 微生物菌剂 益微 缓解效果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肥不同施用方式对双低油菜产量和硒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黄光昱 李必钦 +3 位作者 陈永波 胡百顺 刘淑琴 秦邦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2期3018-3020,3025,共4页
以双低杂交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种"德新油59"为原材料,研究叶面喷施、淋根施用两种人工富硒方式对油菜产量和含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低油菜上进行富硒栽培有显著效果。叶面喷施硒肥方式油菜含硒量显著高于淋根... 以双低杂交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种"德新油59"为原材料,研究叶面喷施、淋根施用两种人工富硒方式对油菜产量和含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双低油菜上进行富硒栽培有显著效果。叶面喷施硒肥方式油菜含硒量显著高于淋根施硒肥方式,在油菜初花期后喷施硒肥,能明显提高油菜硒含量。适量硒能有效促进油菜生长,提高油菜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硒肥 施用方式 产量 硒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油菜绿肥生物量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胡敏 李小坤 +2 位作者 王振 游秋香 鲁剑巍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4期657-660,共4页
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了从2016年1月18日至3月9日共8个播种时期,研究不同播期对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绿肥生物量、养分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为确定晚播油菜绿肥适宜播种时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1月18日至2月16日期间播种,油... 通过大田试验,设置了从2016年1月18日至3月9日共8个播种时期,研究不同播期对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绿肥生物量、养分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为确定晚播油菜绿肥适宜播种时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1月18日至2月16日期间播种,油菜绿肥的鲜、干重没有显著差异,鲜重为18~20 t/hm^2,干重为2.6~3.3 t/hm^2,2月中旬后,随着播期的推迟,油菜生物量显著降低。地上部碳含量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氮、磷、钾含量以2月上、中旬播种的最高,表明生育期70~80 d的油菜绿肥养分含量较高。在1月18日至2月9日,油菜地上部碳、磷积累量分别达到1 295~1 472、7.35~8.10 kg/hm^2,2月中旬后随播期推迟逐渐降低;氮、钾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2月16日、2月9日积累量达到最大,分别为氮74.55 kg/hm^2和钾72.75 kg/hm^2。播期显著影响油菜生物量及养分积累量,试验条件下为保证油菜鲜草产量,在不影响前茬作物的前提下应适当早播;但从绿肥翻压养分积累来说,播期并不是越早越好,而是在2月上中旬播种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绿肥 播种时期 生物量 养分积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越冬过程生理指标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学贤 黄镇 +3 位作者 丁娟 刘璐 卢虹 徐爱遐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2-88,共7页
以抗寒性不同的4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陕西关中地区自然越冬过程中叶片和根部的形态特征以及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品种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超强抗寒冬油菜陇... 以抗寒性不同的4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陕西关中地区自然越冬过程中叶片和根部的形态特征以及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品种抗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超强抗寒冬油菜陇油6号和陇油7号冬前地上部生长较慢,地下部生长较快,干物质积累较多。表现叶片数、叶长及叶面积均小于天油2号和天油4号;但根长、根茎粗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干湿质量比均明显大于天油2号和天油4号。在越冬过程中(最低温度从5℃→0℃→-5℃→0℃→5℃),相对电导率、MDA、POD活性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CAT活性整体表现为先升后降后又上升继而下降的规律。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在-5℃时达最大值,POD活性在0℃时达到峰值,CAT活性在0℃时达到高峰值。在同一温度时期内,MDA含量与CAT活性则表现为叶片高于根,而POD活性表现为叶片低于根。同一品种,在越冬过程中,叶片和根各生理指标变化趋势一致。陇油6号和陇油7号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在各时期均显著低于天油2号和天油4号,POD活性(除越冬前期5℃)、CAT活性在各时期均显著高于天油2号和天油4号。隶属函数分析表明,陇油6号、陇油7号的隶属函数综合值明显高于天油2号和天油4号,说明生理指标结合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可以准确鉴定品种的抗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越冬期 生理生化指标 抗寒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小油菜染色体核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丁秀琦 梁顺祥 +1 位作者 许永财 谢琴芬 《中国油料》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7-59,共3页
我国白菜型油菜北方小油菜冬、春不同生态型3个品种的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皆为2n=20,相对长度最短为6.74%(门源油菜),最长为15.77%(关中油菜)。染色体核型公式为代2n=20=12m+6s... 我国白菜型油菜北方小油菜冬、春不同生态型3个品种的染色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皆为2n=20,相对长度最短为6.74%(门源油菜),最长为15.77%(关中油菜)。染色体核型公式为代2n=20=12m+6sm+25t(2SAT)。3个品种冬、春生态型间的染色体臂比总数、着丝粒指数、最长与最短染色体比值及染色体组长度存在一些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小油菜 染色体 核型 白菜型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春油菜果喙生长与其生产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丁秀琦 丁润昕 李兰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6-28,共3页
通过不同品种(系)的田间小区试验及剪喙处理,研究白菜型春油菜果喙生长状况、叶绿素含量及生产力。结果表明:果喙长度在开花后14d基本定型,平均果喙长度占果身长度的38.9%。叶绿素含量为叶片大于果喙,果喙大于果壳,果喙叶绿素... 通过不同品种(系)的田间小区试验及剪喙处理,研究白菜型春油菜果喙生长状况、叶绿素含量及生产力。结果表明:果喙长度在开花后14d基本定型,平均果喙长度占果身长度的38.9%。叶绿素含量为叶片大于果喙,果喙大于果壳,果喙叶绿素含量平均为果壳叶绿素含量的2.7倍以上。剪喙后,角果长度、宽度、果壳干重、角粒数、千粒重和角粒重均呈下降趋势。剪喙时间愈早,对角果生长及其生产力的影响程度愈大。开花后14d剪喙处理的角粒重下降率为2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春油菜 果喙 生长特性 生产特性 油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后期喷施细胞分裂素(BA)对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初报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灶长 黎开金 +1 位作者 霍光华 牛太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22-128,共7页
BA作为最成功的人工合成细胞分裂素,在农艺试验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未见在油菜上应用的报道。本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BA可以显著地增加单株角果数,改善主花序着果性状,提高角果的粒壳比,从而有效地提高菜籽产量。在不同的处理中,以... BA作为最成功的人工合成细胞分裂素,在农艺试验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未见在油菜上应用的报道。本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BA可以显著地增加单株角果数,改善主花序着果性状,提高角果的粒壳比,从而有效地提高菜籽产量。在不同的处理中,以20×10^(-6)的BA分别于开花期前后喷施,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达15.96%。此外,BA处理对促进侧芽成枝也有积极的作用。而BA对角粒数、粒重等性状是否有促进方面的效应,则尚需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氨基嘌呤 油菜 产量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