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5篇文章
< 1 2 8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ctive Current Alloca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 Improvement of Low Voltage Ride Though for Doubly Fed Induction Wind Turbine Generation System 被引量:36
1
作者 LI Hui FU Bo +2 位作者 YANG Chao ZHAO Bin TANG Xianhu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I0004-I0004,22,共1页
为满足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的测试要求及其电气模型一致性评估需要,提出考虑向电网注入无功电流的双馈风电机组LVRT的控制策略。在阐述风电机组LVRT测试要求及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推导双馈发电机(doubly... 为满足风电机组低电压穿越(low voltage ride through,LVRT)的测试要求及其电气模型一致性评估需要,提出考虑向电网注入无功电流的双馈风电机组LVRT的控制策略。在阐述风电机组LVRT测试要求及控制原理的基础上,推导双馈发电机(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定子侧及网侧变流器输出无功电流极限表达式,研究电网电压跌落深度和发电机总输出有功功率对其无功电流极限值的影响规律,进而提出DFIG在LVRT期间的无功电流分配算法和改进的有功、无功功率控制策略。最后,以某实际2 MW双馈风电机组为例,分别对风速为5和12 m/s、电网电压对称跌落至20%和50%工况下的LVRT运行性能进行仿真比较和样机测试。与传统LVRT控制方法的对比表明,所提改进控制策略能更好地满足风电机组LVRT的测试要求。样机测试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改进控制策略和仿真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涡轮机 发电系统 控制策略 无功电流 分配算法 低电压 异步 双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挖掘多功能并网逆变器潜力的电能质量综合治理策略 被引量:1
2
作者 肖白 赵雪纯 +3 位作者 高宁远 杨士伟 吕会森 董光德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40,共8页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发电并网带来的电能质量问题和逆变器容量利用率低的情况,提出一种挖掘多功能并网逆变器(MFGCI)潜力的电能质量综合治理策略。采用Louvain社团发现算法对目标电网进行分区,并按照无功灵敏度最大原则确定各区域...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发电并网带来的电能质量问题和逆变器容量利用率低的情况,提出一种挖掘多功能并网逆变器(MFGCI)潜力的电能质量综合治理策略。采用Louvain社团发现算法对目标电网进行分区,并按照无功灵敏度最大原则确定各区域主导治理节点。建立基于G1-改进拉开档次法(ISD)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估模型。构建考虑MFGCI不同剩余容量的电能质量综合治理双层优化模型,上层模型以新能源并网有功功率削减量最小为目标,下层模型以治理后的电能质量最优为目标。利用遗传算法和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双层优化模型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是正确的、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新能源发电并网 电能质量 多功能并网逆变器 综合治理 双层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源-机-网协同视角下电力电子并网装备同步控制方法综述
3
作者 查晓明 李锡林 +3 位作者 黄萌 田震 梁军杨 刘浴霜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7-1526,共20页
发展新能源发电并网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高比例电力电子并网装备接入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形态。然而,电力电子系统的同步机制由装备同步控制主导,受电源特性、装备能力、互联网络三者的共同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源-机-网... 发展新能源发电并网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高比例电力电子并网装备接入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形态。然而,电力电子系统的同步机制由装备同步控制主导,受电源特性、装备能力、互联网络三者的共同影响。因此,有必要从源-机-网协同视角出发,考虑电力电子并网装备对资源的调控能力、并网装备间的交互作用,梳理并网装备同步运行的内在机制。首先,综述新能源发电输出特性对同步控制的影响及针对性的改进控制方法;其次,综述考虑并网装备物理资源约束下的同步控制方法;再次,梳理考虑弱电网交互下的并网装备同步控制和多机协同方法。由此,引出电力电子并网装备同步控制需考虑的“源-机-网”三方面协同视角,并提出新型同步控制构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网同步控制 多变流器协同控制 电力系统同步稳定性 新能源发电集群 源-机-网协同 跟网型变流器 构网型变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电系统动态稳定性及源网振荡分析
4
作者 徐建源 白恩铭 +2 位作者 钟建英 林莘 王超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4-2747,共14页
海上风电机组网侧换流器以跟网型为主,弱交流系统与海上风电在控制时间尺度上的交互易引发宽频域振荡。为了分析新型电力系统下源网动态稳定性及其振荡特性,以国内海上风电场实际运行参数为参考,建立海上风电场的统一幅相模型;运用模态... 海上风电机组网侧换流器以跟网型为主,弱交流系统与海上风电在控制时间尺度上的交互易引发宽频域振荡。为了分析新型电力系统下源网动态稳定性及其振荡特性,以国内海上风电场实际运行参数为参考,建立海上风电场的统一幅相模型;运用模态分析法求解其弱阻尼模态及参与因子,探究弱交流系统下轴系扭振频段对海上风电阻尼特性的影响;分析交流海缆特性及锁相环带宽对源网动态稳定性的影响,求解不同海上风电场容量下源网阻尼特性差异,进而探究风场运行功率及控制方式对系统运行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弱交流系统是引起海上风电场弱阻尼的主要因素,而锁相环带宽的选择是改善振荡特性的关键,在定功率控制下系统呈现出的阻尼相对较弱,弱电网下源网相互作用关系增强。分析结果可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源网振荡 幅相建模 弱交流系统 阻尼特性 耦合机理 海底电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联络分区与临界惯量计算的新能源新增容量决策方法
5
作者 李世春 杨跳 +3 位作者 石明达 刘蒙恩 刘佳昌 李振兴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7,共9页
为应对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引发的系统频率失稳问题,提出基于联络分区与临界惯量计算的新能源新增容量决策方法。首先,将大型电力系统区域划分,对与研究系统直接连接区域的电网等值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研究系统的等效惯量;接着,从频率安... 为应对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引发的系统频率失稳问题,提出基于联络分区与临界惯量计算的新能源新增容量决策方法。首先,将大型电力系统区域划分,对与研究系统直接连接区域的电网等值计算,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研究系统的等效惯量;接着,从频率安全约束的角度出发,根据同步机组一次调频的线性化模型求解出临界惯量,结合电网等效惯量大于临界惯量约束条件计算新能源最大新增并网容量;然后,考虑电网未来同步机组退役和更高质量频率运行要求下的不同情况;最后,通过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仿真,验证所提对新能源新增并网容量计算方法的合理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新增并网容量 区域电网等值计算 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 临界惯量 频率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网型逆变电源多回路耦合失稳机制分析
6
作者 周一辰 徐宏伟 +3 位作者 李永刚 张艺菲 王子杰 李金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226-5240,I0025,共16页
跟网型逆变电源控制系统内部回路间耦合复杂,参数影响导致系统失稳时,失稳参数影响的具体回路以及回路间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此,该文提出适用于分析跟网型逆变电源的嵌合转矩法,揭示参数影响下系统多回路耦合失稳机制。首先,建立跟... 跟网型逆变电源控制系统内部回路间耦合复杂,参数影响导致系统失稳时,失稳参数影响的具体回路以及回路间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此,该文提出适用于分析跟网型逆变电源的嵌合转矩法,揭示参数影响下系统多回路耦合失稳机制。首先,建立跟网型逆变电源各控制环节代数微分方程模型,同时,提出锁相环状态空间模型变换方法,形成适用于转矩分析法的2阶微分方程结构;其次,建立保留回路结构的嵌合转矩拓扑图,推导跟网型逆变电源各回路所提供阻尼转矩的计算公式;然后,提出跟网型逆变电源回路间互激、竞争理论,设计参数影响回路溯源方法;最后,溯源关键参数影响下的回路间互激、竞争路径,揭示逆变电源多回路耦合的失稳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网型逆变电源 多回路耦合 嵌合转矩法 溯源路径 互激竞争 失稳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的船舶岸电并网自适应控制
7
作者 徐合力 吴启洋 高岚 《中国航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7,126,共9页
为提高传统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的船舶岸电系统频率的稳定性,引入惯量和阻尼自适应变化的控制策略。首先通过虚拟同步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小信号模型分析出惯量和阻尼对频率的影响,然后根据有功功率和角频率的暂态过程,列举出系统在非稳态... 为提高传统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的船舶岸电系统频率的稳定性,引入惯量和阻尼自适应变化的控制策略。首先通过虚拟同步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小信号模型分析出惯量和阻尼对频率的影响,然后根据有功功率和角频率的暂态过程,列举出系统在非稳态不同阶段下惯量和阻尼的需求,以此设计一种使惯量和阻尼能随负载变化而自适应调整的控制方式,从而有效抑制岸电频率波动。仿真试验表明:与惯量和阻尼为定值的传统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相比,虚拟同步发电机自适应控制对岸电频率的调节有着更小的超调量、更短的调节时间和更优的调节精度,能有效改善系统的调频特性;且可以提高从岸电向船电转移有功功率的平滑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岸电 自适应虚拟同步发电机 惯量和阻尼 并网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机柔直接入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
8
作者 崔学深 刘勇鑫 +2 位作者 刘其辉 申旭辉 汤海雁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
在全直流风电场中单台大容量双馈风电机组(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经电压源型换流器接入中压直流汇集网的应用背景下,为确保DFIG在直流汇集系统电压跌落后持续可控并网运行,提出一种基于机网两端压频协调控制的直流低电... 在全直流风电场中单台大容量双馈风电机组(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经电压源型换流器接入中压直流汇集网的应用背景下,为确保DFIG在直流汇集系统电压跌落后持续可控并网运行,提出一种基于机网两端压频协调控制的直流低电压穿越控制方法。通过理论分析阐述交流并网时电压跌落后频率的刚性不可调是定子磁链出现暂态直流分量以及定转子绕组产生过电流的主要原因,进而充分利用单机接入柔直电网的DFIG系统内部交流电压与频率柔性可调的特点,通过定子电压与频率的机网协调控制避免定子磁链暂态直流分量的产生,从而消除在交流并网时难以解决的定转子瞬态过电流现象,保障DFIG系统持续可控运行。同时,采用加装直流卸荷电路的方法解决转子侧换流器直流电压升高的问题。最后,通过单台5MW交流并网和柔直并网的DFIG系统仿真对比,验证基于压频协调控制的直流低电压穿越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直流汇集 单机柔性直流接入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 直流低电压穿越 压频协调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比例新能源并网下配电网控保协同技术综述
9
作者 秦文萍 魏琦 +3 位作者 蔡逸天 韩肖清 燕铮 赵凯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5-380,共16页
【目的】高比例新能源经电力电子器件并网给电力系统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进一步提高了对继电保护的要求,由此提出的控保协同技术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此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方法】首先概述了新能源并... 【目的】高比例新能源经电力电子器件并网给电力系统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峻挑战,进一步提高了对继电保护的要求,由此提出的控保协同技术对于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此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方法】首先概述了新能源并网换流器的发展及应用;其次,介绍了控保协同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最后,综述了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后配电网中的控保协同方案,并对新型电力系统配电网控保协同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结论】为相关科研人员及相关企业提供详尽的学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配电网 控保协同 构网型控制 稳定运行 新能源并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跟网型风电机组“虚拟惯性常数”常数化计算方法
10
作者 李世春 石明达 +3 位作者 张业丽 杨跳 刘蒙恩 李振兴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针对跟网型风电机组“虚拟惯性常数”无法聚合求解系统等效惯性常数以及不能构建完整的SFR模型问题,提出跟网型风电机组“虚拟惯性常数”常数化计算方法。首先,建立具有最相近风机转子动能变化量的目标函数,并考虑动能变化关键节点和动... 针对跟网型风电机组“虚拟惯性常数”无法聚合求解系统等效惯性常数以及不能构建完整的SFR模型问题,提出跟网型风电机组“虚拟惯性常数”常数化计算方法。首先,建立具有最相近风机转子动能变化量的目标函数,并考虑动能变化关键节点和动能变化动态过程的约束条件。其次,根据虚拟惯量响应过程动能变化阶段相异特征,分段求解具有“等效惯量和能量支撑”效果的常数化“虚拟惯性常数”,实现系统等效惯性常数的可聚合求解。最后,通过建立系统频率响应模型,结合时域仿真法和相关评价指标验证了计算结果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网型风电机组“ 虚拟惯性常数”常数化计算 等效能量变化 电力系统等效惯性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PNN-多策略融合红尾鹰算法实时优化的改进滑模频率偏移孤岛检测方法
11
作者 李斌 姚军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68-2978,I0087,共12页
孤岛检测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关键功能之一,传统滑模频率偏移法(slip-mode frequency shift,SMS)的检测时间较长,且存在检测盲区,对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多策略融合红尾鹰算法... 孤岛检测是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的关键功能之一,传统滑模频率偏移法(slip-mode frequency shift,SMS)的检测时间较长,且存在检测盲区,对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多策略融合红尾鹰算法实时优化的改进滑模频率偏移孤岛检测方法。首先,针对复杂的传统SMS方程,提出一种对数与符号结合的扰动函数,简化检测过程;其次,设计一种混沌映射、非线性因子和麻雀警戒机制等融合策略以改进红尾鹰算法(red-tailed hawk,RTH),并采用改进红尾鹰算法(improved red-tailed hawk,IRTH)优化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同时,提出一种BP-IRTH(back propagation-improved red-tailed hawk,BP-IRTH)方法,采集电压频率、有功和无功功率等信号,通过BP-IRTH实时优化扰动系数;然后,分别对该方法的工作原理、检测盲区和优化设计进行分析论证;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兼顾电能质量,同时极大缩短了检测时间,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模频率偏移法 孤岛检测 红尾鹰算法 实时优化 单相光伏发电并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流相位的多端口光伏直流汇集系统故障区段辨识方法
12
作者 和敬涵 陈想 +2 位作者 李猛 杜晓通 闫诗琪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0-529,共10页
多端口光伏直流升压汇集并网系统分支多、线路短,故障发展快、电流峰值高,故障区段的快速可靠辨识困难。为实现系统的快速故障隔离与恢复,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频电流相对相位的极间故障区段辨识方法。首先,构建不同区段故障后的暂态等效网... 多端口光伏直流升压汇集并网系统分支多、线路短,故障发展快、电流峰值高,故障区段的快速可靠辨识困难。为实现系统的快速故障隔离与恢复,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频电流相对相位的极间故障区段辨识方法。首先,构建不同区段故障后的暂态等效网络,并利用换流器出口等效并联电容与限流电感的串联谐振条件简化等效网络,得到高频电流间的相关性特征。然后,将相关性定量为相位差分布表征,并利用汇集支路与送出线间特定频段电流的相位差分布差异构建故障区段辨识判据,辨识结果采用逻辑量形式输出。最后,通过仿真对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最快能在故障后2 ms内可靠选线,有较强的抗噪性和耐过渡电阻、分布电容能力,方法简单实用,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并网 相关性 相对相位 故障分析 大型光伏电站 故障区段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同步型构网变流器并网系统暂态同步稳定性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鹏飞 田震 +4 位作者 查晓明 黄萌 王伟 杨冬梅 刘文飞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9,共19页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力系统使系统呈现低惯量、弱支撑特点。功率同步型构网变流器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运行特性,可提供频率和电压主动支撑能力。但不同于同步发电机,变流器中电力电子器件过流和过热耐受能力有限,由限流控制引发的功...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电力系统使系统呈现低惯量、弱支撑特点。功率同步型构网变流器通过模拟同步发电机运行特性,可提供频率和电压主动支撑能力。但不同于同步发电机,变流器中电力电子器件过流和过热耐受能力有限,由限流控制引发的功率同步型构网变流器多控制环交互作用显著,其引发的暂态同步失稳与闩锁问题严重影响了功率同步型构网变流器并网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和主动支撑能力的发挥。而功率同步型构网变流器同步环呈现出的高度非线性特性使其并网系统暂态同步稳定性难以分析与量化,给暂态同步稳定性的优化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功率同步型构网变流器并网系统在不考虑故障限流时的暂态失稳问题,以及考虑故障限流作用下的暂态失稳与闩锁问题,对系统建模、分析与稳定边界量化方法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基于暂态失稳与闩锁问题的分析与归纳结果,对功率同步型构网变流器并网系统的暂态同步稳定控制方法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未来功率同步型构网变流器并网系统的暂态同步稳定分析与控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变流器 并网系统 暂态稳定 电网故障 故障限流 闩锁 同步发电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下核电机组涉网运行风险评估综述 被引量:1
14
作者 翟常营 顾秋斌 +4 位作者 马红星 侯可馨 姜毅 李岩 谢庆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3-187,共15页
核电是构建清洁低碳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但新型电力系统存在惯性水平降低、抗扰能力减弱等特征,这些变化对核电机组涉网运行带来的风险尚不清晰。为此,首先归纳了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介绍了新型电力系统对核电机组运行稳定性的影响... 核电是构建清洁低碳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但新型电力系统存在惯性水平降低、抗扰能力减弱等特征,这些变化对核电机组涉网运行带来的风险尚不清晰。为此,首先归纳了新型电力系统的特征,介绍了新型电力系统对核电机组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其次,介绍了核电厂的基本运行特性及其安全运行准则,分析了核电机组与电网间的相互作用效果。然后进一步探讨了新型电力系统下核电机组的涉网风险,并介绍了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风险评估方法。最后,针对新型电力系统下核电机组的涉网风险展开讨论并提出优化运行建议。研究可为新型电力系统中核电机组的涉网运行安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核电 风险评估 不确定性风险 涉网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场和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协同参与的受端电网分阶段调频控制策略 被引量:2
15
作者 闫克非 李国庆 +2 位作者 张儒峰 姜涛 辛业春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6,共9页
针对大规模新能源和直流接入导致的受端电网惯量水平低和一次调频能力弱的问题,提出风电场与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参与受端电网调频的协同控制策略。提出基于调频能力系数的风电场自适应虚拟惯量和下垂控制策略,实现风电场差异化调频;... 针对大规模新能源和直流接入导致的受端电网惯量水平低和一次调频能力弱的问题,提出风电场与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参与受端电网调频的协同控制策略。提出基于调频能力系数的风电场自适应虚拟惯量和下垂控制策略,实现风电场差异化调频;采用自适应下垂控制实现受端换流站调频功率在其余各换流站之间的合理分配,减小功率支援对交流电网频率稳定的影响;设计多调频资源协同配合的分阶段调频控制策略,通过建立受端电网频率响应模型进一步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通过仿真验证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在改善受端电网频率稳定性的同时,减小了对风电机组运行状态的影响,且避免了其他交流电网的频率安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 风电场 受端电网 频率支撑 分阶段调频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级式隔离型中压直挂光储混合级联并网系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菁月 刘闯 +3 位作者 朱帝 裴忠晨 郭东波 蔡国伟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34-1443,I0016,共11页
为了提高双级式隔离型中压直挂光储(double-stage isolated medium-voltage direct-linked PV-battery,DIMDPVB)并网系统的功率密度,扩大其稳定运行范围并实现自适应相间功率平衡,提出一种单级式隔离型中压直挂光储混合(single-stage is... 为了提高双级式隔离型中压直挂光储(double-stage isolated medium-voltage direct-linked PV-battery,DIMDPVB)并网系统的功率密度,扩大其稳定运行范围并实现自适应相间功率平衡,提出一种单级式隔离型中压直挂光储混合(single-stage isolated medium-voltage direct-linked PV-battery-hybrid,SIMD-PVBH)级联并网系统。首先,采用单级式隔离型DC/AC变换省去中间直流环节解耦电容,提高系统功率密度,并利用全桥翻转模块实现高电压增益子模块拓扑;其次,通过光储混合级联方案解决局部光伏遮挡导致的相内功率变换单元过调制问题,扩大系统稳定运行范围;然后,综合考虑光伏中压大功率并网与多路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运行需求,采用一种相间共直流母线-相内多直流母线的接线方式,该方式在实现多路MPPT运行的基础上还具备自适应相间功率平衡能力;最后,搭建了一套10kV/1.5MW的仿真系统,验证了所提出的SIMD-PVBH级联并网系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储混合级联 中压直挂并网 单级式 隔离型DC/AC变换 功率平衡约束 功率调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并网系统近工频振荡的自适应阻尼控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晰 翟文辉 +3 位作者 田晓煜 亢朋朋 宋朋飞 谢小荣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3-53,共11页
风电并网系统在部分线路由于故障、检修等因素退出时,存在有功出力骤变诱发近工频耦合振荡的风险,且不同线路退出后,拓扑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振荡频率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阻尼控制的振荡抑制方法。首先,分析中国某... 风电并网系统在部分线路由于故障、检修等因素退出时,存在有功出力骤变诱发近工频耦合振荡的风险,且不同线路退出后,拓扑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振荡频率变化。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阻尼控制的振荡抑制方法。首先,分析中国某实际风电场的近工频振荡现象,归纳发生振荡的风险场景;然后,阐述自适应阻尼控制的“即测-即辨-即控”结构,包含基于二阶RLC电路等效的振荡特征辨识方法、全工况阻尼控制参数优化设计策略;最后,通过电磁暂态仿真验证了自适应控制对目标系统振荡模式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所提自适应控制技术能够实现多样化场景中近工频振荡的快速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阻尼控制 近工频振荡 宽频振荡 振荡抑制 风电并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风电并网的热泵储电系统储能过程动态特性及控制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冀 徐润伊 +2 位作者 陈彦奇 沈非凡 黄晟 《电气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9,共12页
风力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对电网稳定性构成挑战,热泵储电系统作为一种以热储为核心的新兴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可通过高效的热电转化实现能量储存与释放以适应风电波动。基于布雷顿循环原理,利用Simulink/Simscape仿真平台,构建应用于... 风力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对电网稳定性构成挑战,热泵储电系统作为一种以热储为核心的新兴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可通过高效的热电转化实现能量储存与释放以适应风电波动。基于布雷顿循环原理,利用Simulink/Simscape仿真平台,构建应用于风电并网的热泵储电系统储能过程的动态仿真模型,分析以转速控制为目标的不同控制策略对热泵储电系统动态响应能力的影响,提出热泵储电系统在风电并网过程中的并网控制策略,研究了在风电输入功率波动时热泵储电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及风电并网过程中的调节能力。结果表明,储能净耗功为10MW的热泵储电系统在采用闭环控制策略时,响应时间更短,输入功率调节深度超过80%;热泵储电系统能够维持并网功率在5MW且波动幅度小于1%,系统净耗功与输入功率残差标准差为2.5W。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布雷顿循环原理的热泵储电系统闭环控制策略,并建立动态仿真模型验证了该系统在风电并网中优异的动态响应特性,为其在平抑风电并网功率波动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泵储电系统 动态模型 控制策略 风电并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衡电网下并网逆变器双序功率控制阻抗建模及稳定分析
19
作者 谢佳骏 邹志翔 +4 位作者 薛明军 杨黎明 陈琦 刘志仁 王政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8-127,共10页
选取带双二阶广义积分器锁相环的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平衡电网下的双序电流控制和外加功率环(对称正序控制、正序负序控制、平均有功-无功控制)的控制方法,并探究双序相角下的频率耦合现象。在利用谐波线性化方法完成锁相环、... 选取带双二阶广义积分器锁相环的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平衡电网下的双序电流控制和外加功率环(对称正序控制、正序负序控制、平均有功-无功控制)的控制方法,并探究双序相角下的频率耦合现象。在利用谐波线性化方法完成锁相环、电流环与功率外环的小信号分析后,推导出并网逆变器双序导纳模型。利用广义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借助特征根灵敏度分析法横向比较了3种功率控制方法在不平衡电网下的稳定性,并纵向对比了有无功率外环控制的系统变化。通过建立系统参数变化与判稳矩阵在关键频段特征根幅相特性的映射关系,可以为系统稳定性设计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硬件在环实时仿真平台完成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正序负序控制相较另2种功率控制方式存在更高的失稳风险;对要求纯正序电流并网的工况,添加功率外环控制可有效提升系统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平衡电网 并网逆变器 双序控制 功率控制 阻抗建模 稳定性分析 硬件在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气分型的区域风光出力互补规律评价与并网容量优化方法
20
作者 张璟 万皓 +6 位作者 高洁 朱非林 卢鹏 刘为锋 徐斌 樊宇堃 钟平安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22,共12页
【目的】风光互补发电存在波动性和间歇性,给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带来巨大挑战。现有研究多单一分析风光出力或容量配置,缺乏基于天气分型的综合风光出力互补规律评价与并网容量优化的研究。【方法】针对此问题,研究基于青海省2020... 【目的】风光互补发电存在波动性和间歇性,给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效率带来巨大挑战。现有研究多单一分析风光出力或容量配置,缺乏基于天气分型的综合风光出力互补规律评价与并网容量优化的研究。【方法】针对此问题,研究基于青海省2020年气象数据,计算并归一化处理风光出力并构建风光出力矩阵。采用K-means算法划分天气类型,通过波动互补率和爬坡互补率指标,分别从波动性和爬坡性两个方面评估不同天气类型下的风光出力互补特性。此外,从多个时间尺度对区域的逐日、逐月风光互补特性开展定量评价。最后,建立风光并网容量比例优化模型,采用蛇鹫优化算法和枚举法相互参证的方式对波动互补率和爬坡互补率进行优化,以确定最佳风光并网容量比例。【结果】结果表明:(1)青海地区的风光出力季节差异显著,夏秋季节两者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可以形成有效的互补发电系统。(2)不同天气类型对风光互补性影响显著,晴朗天气下风光互补性较弱,多云或突变天气下互补性相对较强。(3)所有天气类型的爬坡互补率均值为20.74%,远高于波动互补率的均值1.84%,表明风光联合出力可以有效降低出力爬坡率,增强系统的可靠性。(4)不同天气类型下,优化风光并网容量比例可以最大化互补率指标,实现最佳互补效果。【结论】研究结果能够有效揭示不同天气类型下的风光出力互补特性,并确定最佳风光并网容量比例,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规划、建设和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出力互补特性 天气分型 风光并网容量比例优化 K-MEANS聚类 蛇鹫优化算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