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ovel AgNPs/MOF substrate-based SERS sensor for high-sensitive on-site detection of wheat gluten 被引量:1
1
作者 Linglin Fu Yanzhuo Du +3 位作者 Jinru Zhou Huan Li Minzi Wang Yanbo Wang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2期681-687,共7页
Gluten,known as the major allergen in wheat,has gained increasing concern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resulting in an urgent need for accurate,high-sensitive,and on-site detection of wheat gluten in complex food syst... Gluten,known as the major allergen in wheat,has gained increasing concerns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resulting in an urgent need for accurate,high-sensitive,and on-site detection of wheat gluten in complex food systems.Herein,we proposed a 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substrate-based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sensor for the high-sensitive on-site detection of wheat gluten.The detection occurred on the newly in-situ synthesized AgNPs/MOF-modified SERS substrate,providing an enhancement factor(EF)of 1.89×10^(5).Benefitting from the signal amplification function of AgNPs/MOF and the superiority of SERS,this sensor represented high sensitivity performance and a wide detection range from 1×10^(-15)mol/L to 2×10^(-6)mol/L with a detection limit of 1.16×10^(-16)mol/L,which allowed monitoring the trace of wheat gluten in complex food system without matrix interference.This reliable sandwich SERS sensor may provide a promising platform for high-sensitive,accurate,and on-site detection of allergens in the field of food saf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allergy GLUTEN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Metal-organic framework DNA recogn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wheat germ-rich diet preserves bone homeostasis by reg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plasma metabolites in aged rats
2
作者 Luanfeng Wang Zebin Weng +8 位作者 Tong Chen Yu Li Ling Xiong Haizhao Song Fang Wang Xiaozhi Tang Bo Ren Xuebo Liu Xinchun Shen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6期3582-3594,共13页
Bone loss caused by age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leading health risk factors worldwide.Wheat germ(WG)is consists of high amounts of bioactive peptides,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and dietary fibre.Currently,WG has bee... Bone loss caused by age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leading health risk factors worldwide.Wheat germ(WG)is consists of high amounts of bioactive peptides,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and dietary fibre.Currently,WG has been proven to possess strong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 ammatory properties.We recently explored the beneficial effects and relevant mechanisms of a WG-rich diet(2.5%and 5%WG,m/m)on bone homeostasis in aged rats.Our results showed that 5%WG supplementation for 12 months effectively attenuated ageing-induced microstructural damage and differentiation activity changes in the femur.The 5%WG supplementation also signifi cantly increased the levels of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P<0.01),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OD)(P<0.05),and decreased infl ammatory cytokine levels(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and interleukin-6(IL-6))(P<0.01).Furthermore,the WG-rich diet reshape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enhancing 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producing microbes and reducing infl ammation-related microbes.In addition,metabolomics analysis showed that 5%WG supplementation improved plasma metabolites related to bone metabolism.Conclusively,our study purports long-term WG-rich diet may preserve bone homeostasis by reg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plasma metabolites in aged r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germ Bone homeostasis Gut microbiota METABOLITES Age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lorization of wheat bran arabinoxylan: A review on nutritional and materials perspectives
3
作者 Muhammad Bilal Dandan Li +5 位作者 Chong Xie Runqiang Yang Zhenxin Gu Dong Jiang Xueming Xu Pei Wang 《Grain & O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2024年第3期196-208,共13页
Wheat bran, a principal byproduct of flour milling, stands as an abundant source of dietary fiber, yet its economic potential remains under-exploited in current forage applications. Arabinoxylan(AX), constituting the ... Wheat bran, a principal byproduct of flour milling, stands as an abundant source of dietary fiber, yet its economic potential remains under-exploited in current forage applications. Arabinoxylan(AX), constituting the core of dietary fiber, emerges as a versatile compound with multifaceted functionalities. Its nutritional significance,coupled with its role in cereal food processing, has prompted a surge of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valorization of wheat bran AX. Moreover, the hydrolyzed derivative, arabinoxylan oligosaccharides(AXOS), demonstrates prebiotic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fering potential avenues to mitigate the risk of chronic disease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valorization of wheat bran AX in terms of the processing and nutritional properties of AX. Moreover, multiple novel applications of AX in the materials area, including biodegradable food packaging films, delivery of bioactive substances as nanoparticles, and the manufacture of food emulsifiers, are also highlighted to extend the utilization of AX. This review underscores the immense potential of wheat bran AX, advocating for its exploitation not only as a nutritional asset but also as a primary ingredient in advanced materials. The synthesis of nutritional and materials perspectives accentuates the multifaceted utility of wheat bran AX, thereby paving the way for sustainable valorization pathways. By unraveling the latent potential within AX, this paper advocates for the holistic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wheat bran in diverse, value-added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bran ARABINOXYLAN NUTRITION Biodegradable films NANOPARTICLES Food emulsifie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antioxidant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in flour milling fractions from hard red winter wheat
4
作者 Lauren Renee Brewer Jittawan Kubola +1 位作者 Sirithon Siriamornpun Yong-Cheng Shi 《Grain & Oi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2024年第2期71-78,共8页
Mature wheat kernels contain three main parts:endosperm,bran,and germ.Flour milling results in multiple streams that are chemically different;however,the distribution of antioxidant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has not bee... Mature wheat kernels contain three main parts:endosperm,bran,and germ.Flour milling results in multiple streams that are chemically different;however,the distribution of antioxidant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has not been well documented in terms of conventional milling by-product streams.In this study,multiple analyt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phenolic compound compositions of hard red winter wheat(whole ground wheat),the parts of a wheat kernel(bran,flour,germ),and wheat by-product streams(mill feed,red dog,shorts)for the first time.For each mill stream,phenolic compounds(total,flavonoid,and anthocyanin contents)were determined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were evaluated with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y,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FRAP),and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assays.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were observed in phenolic concentrations among fractions of bran,flour,and germ milled from the same kernels and noted that germ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antioxidant properties,whereas bran contains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and anthocyanins.Mill feed was high in phenolic content(5.29 mg FAE/g),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866 mg/g),and antioxidant activity(up to 75% DPPH inhibition and 20.26μmol FeSO_(4)/g).Th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on distribution of antioxidants and phenolic compounds provides insights for future human consumption of commonly produced co-products from flour milling,and for selecting and using different milling fractions to make foods with improved nutritional proper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Milling streams ANTIOXIDANTS Phenolic acids Flavonoid ANTHOCYAN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锈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病防控中的作用
5
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8 位作者 王万军 张文涛 白斌 李玲 张勃 孙振宇 黄瑾 张耀辉 骆惠生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6-232,246,共8页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主要流行小种变化情况,发现自1993年以来随着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的实施,主要流行小种出现间隔时间由不足2年延长到4.8年,最高出现频率由1980年的87.3%(CYR19)下降到2018年的38.5%(CYR34),抗锈冬小麦品种在陇南越夏区推广应用后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控制效果明显。持续开展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应用,将会为持久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保障甘肃省及中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锈病 陇南越夏区 抗病品种 防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与补灌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耐旱性评价
6
作者 孙宪印 吕广德 +9 位作者 亓晓蕾 徐加利 孙盈盈 米勇 牟秋焕 尹逊栋 张继波 王瑞霞 钱兆国 高明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0,共8页
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从不同小麦品系中筛选耐旱性强且具有高产稳产特性的基因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2—2023年在泰安市农业科学院马庄试验农场开展田间试验,以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系为材料,设置自然干旱和补灌条件2个处理,以旱地与... 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从不同小麦品系中筛选耐旱性强且具有高产稳产特性的基因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2—2023年在泰安市农业科学院马庄试验农场开展田间试验,以1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系为材料,设置自然干旱和补灌条件2个处理,以旱地与补灌条件下产量为基础,采用平均产量(MP)、几何平均产量(GMP)、抗旱系数(DRC)、抗旱指数(DRI)和干旱耐受指数(STI)共5个抗旱性指标对不同品系进行比较和抗旱性分级。结果表明,对比不同品系的干旱指标数值的大小与位次变化,V7、V14、V2和V12基因型排名靠前,具有高产、稳产特点。同时STI、GMP、MP指标与旱地产量和补灌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表现出较好的产量一致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基因型的耐旱及高产稳产特性。综上,在干旱与补灌条件下,STI、GMP、MP和DRI指标可用于耐旱高产基因型的鉴别和分级,综合利用5种抗旱指标筛选出耐旱高产品系分别为V7、V14、V2和V12,各品系抗旱性级别分别为1、2、2级和1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基因型 干旱胁迫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耐旱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抗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杨虓 陈德来 +3 位作者 刘自成 李静 施万喜 孟建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 为研究陇东旱地育成冬小麦品系的抗旱性与抗旱功能基因的关系,以6个旱地冬小麦新品系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年、2022—2023年2个生长季在陇东学院西峰旱作农业试验站设置雨养无灌溉(CK)、旱棚防雨(干旱胁迫)和调控灌溉3个水分处理,测定各品系冬小麦产量,评价其抗旱性,并分析了抗旱相关功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和供水充足(含水量为70%田间持水量)情况下,6个小麦品系产量差值变化不一致,品系C(‘1576-2-0-2’)和品系D(‘15119-1-0-2’)两年试验结果的差值均最小,其余4个品系差值均超过平均差值。由雨养无灌溉试验结果可知,2022年为大旱年份,品系C、D的产量在6个供试品系中分别位居第1和第3,抗旱系数分别为0.89和1.02;2023年为相对丰水年,品系C、D的抗旱系数分别为0.77和1.12,说明这两个品系对气候异常不敏感,抗旱性良好。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6个小麦品系在灌浆期干旱胁迫下旗叶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TaCRT-D基因在6个品系中的表达水平最高,Wdreb2、XTH-7A、WIip19、TaCRT-D在品系C、D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品系。田间试验结果与PEG-6000高渗溶液模拟发芽期和苗期干旱胁迫的鉴定结果相一致,表明6个品系中‘1576-2-0-2’和‘15119-1-0-2’品系抗旱性强,且干旱胁迫下灌浆期旗叶中抗旱功能基因TaCRT-D的表达量可以作为冬小麦早期世代抗旱选择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早期世代 干旱胁迫 抗旱基因 育种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M32的小麦籽粒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设计
8
作者 姬虹 李康 +3 位作者 宋东方 王万章 李保谦 冯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1,共8页
为满足联合收获机小麦含水率在线检测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小麦籽粒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使用STM32F103RCT6嵌入式芯片作为硬件开发平台,采用同侧圆弧电容式含水率检测传感器作为采集终端,经过电路与STM32单片机处理后,将RS... 为满足联合收获机小麦含水率在线检测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小麦籽粒含水率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使用STM32F103RCT6嵌入式芯片作为硬件开发平台,采用同侧圆弧电容式含水率检测传感器作为采集终端,经过电路与STM32单片机处理后,将RS485采集的数据通过4G发送到云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的M2M双向数据传输设备,实现串口设备的无线长距离数据传输,进而实现远程数据通信管理,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性。台架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性能可靠,检测含水率最大绝对误差为0.87%,最小绝对误差为0.07%,其平均绝对误差为0.29%,相对误差值均小于10%,平均相对误差为4.7%,系统含水率检测值与实际含水率检测值拟合,R^(2)=0.9685能够满足联合收获机谷物含水率在线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籽粒 联合收获机 含水率 在线检测 STM32 同侧圆弧电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混尿素配施有机肥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率、产量及土壤供氮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李常英 安静 +2 位作者 窦京海 丁美丽 杜娇娇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3,共9页
本试验以‘泰农18’为供试小麦品种,进行2年(2022、2023年)的田间肥料试验。基于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7∶3掺混,设置无氮对照(CK)、普通尿素处理(CU)以及有机肥(F)替代掺混尿素(M)比例分别为0、25%、50%、75%、100%处理(分别记为M100F0、M... 本试验以‘泰农18’为供试小麦品种,进行2年(2022、2023年)的田间肥料试验。基于普通尿素与控释尿素7∶3掺混,设置无氮对照(CK)、普通尿素处理(CU)以及有机肥(F)替代掺混尿素(M)比例分别为0、25%、50%、75%、100%处理(分别记为M100F0、M75F25、M50F50、M25F75、M0F100),共7个处理,研究等氮条件下有机肥不同比例替代掺混尿素一次性施用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产量以及土壤供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普通尿素处理(CU)提高了冬小麦生育前期表层(0~30 cm)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使得该阶段小麦长势较佳,但硝态氮与铵态氮淋溶量也较高,导致此后土壤有效氮含量迅速下降,因此冬小麦氮肥利用率(NUE)、产量均较低。与CU相比,掺混尿素配施有机肥处理延长土壤氮素的供应周期,降低氮素淋溶及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腐植酸组分转化,提高小麦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率及产量。2年NUE平均以M50 F50处理最高,2022、2023年较其他施肥处理NUE分别增加1.51%~21.48%、8.90%~22.64%。综上,本试验条件下采用50%有机肥替代掺混尿素可提高土壤供氮性能,从而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为最佳有机肥替代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掺混尿素 有机肥 冬小麦 氮肥利用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玉米间作畦沟分灌作物根系生长特征研究
10
作者 苗庆丰 温雅琴 +2 位作者 倪东宁 史海滨 李瑞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0,50,共5页
为探究小麦玉米间作与畦沟分灌灌水模式下作物根系的生长分布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试验以间作常规畦灌模式为对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沟灌玉米前期不灌溉,经历了水分亏缺的锻炼,在水势梯度作用下,刺激了根系的生长发育,下扎深度明... 为探究小麦玉米间作与畦沟分灌灌水模式下作物根系的生长分布特征及对产量的影响,试验以间作常规畦灌模式为对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沟灌玉米前期不灌溉,经历了水分亏缺的锻炼,在水势梯度作用下,刺激了根系的生长发育,下扎深度明显大于畦灌玉米;常规畦灌小麦表层0~60 cm垂向根干质量密度要显著大于畦沟分灌,根系更为发达。同时期沟灌玉米根系量要显著大于畦灌玉米,拔节期和抽雄吐丝期0~25 cm处平均值大22.76%和16.13%;常规畦灌小麦水平方向根干质量明显高于畦沟分灌小麦,且沟灌玉米灌水后随生育期延长,差异性减弱。受沟灌边行玉米的根系生长影响,常规畦灌小麦产量较畦沟分灌高9.92%;受根系生长补偿效应的刺激作用影响,沟灌玉米产量较常规畦灌高13.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畦沟分灌 根系生长特征 产量 小麦 玉米 灌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羊肚菌菌粮制备工艺优化及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分析
11
作者 顾丹丹 董雪 +3 位作者 张金秀 王晓茹 赵宗硕 王立安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7-245,共9页
以小麦粒为原料,羊肚菌为发酵菌株,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制备小麦羊肚菌菌粮(fungus fermented wheat,FFW)。以粗纤维含量和非淀粉多糖(NSP)含量为评价指标,料液比、基质起始pH、接种量、发酵天数为考察因素,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小麦羊肚菌菌... 以小麦粒为原料,羊肚菌为发酵菌株,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制备小麦羊肚菌菌粮(fungus fermented wheat,FFW)。以粗纤维含量和非淀粉多糖(NSP)含量为评价指标,料液比、基质起始pH、接种量、发酵天数为考察因素,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小麦羊肚菌菌粮制备工艺,并分析菌粮的营养成分、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为:料液比为1:0.9(g:mL)、基质起始p H为7.0、接种量为5块(直径0.8 cm的菌丝块)、发酵天数为10 d,该条件下制备的小麦羊肚菌菌粮粗纤维含量为4.09%,NSP含量为9.31%。与发酵前相比,小麦羊肚菌菌粮表面出现孔洞,沟壑增多,褶皱加深,菌粮的蛋白质含量提高了78.79%,碳水化合物含量降低了17.79%;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增加了43.70%、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DF降低了19.24%、总膳食纤维TDF在发酵前后变化不明显。发酵后菌粮的持水性、吸附不饱和脂肪酸能力、吸附饱和脂肪酸能力和溶胀性分别增加了77.84%,11.49%、25.00%、26.00%;在模拟人体胃和小肠的环境下对胆固醇吸附率分别提高了86.29%、290.14%。发酵后菌粮的总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和羟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了41.29%、14.54%、490.68%、10.80%。该工艺制备的小麦羊肚菌菌粮可显著提升小麦的营养价值、理化性质和抗氧化活性,本研究为开发小麦羊肚菌菌粮新产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肚菌 菌粮 固态发酵 工艺优化 营养成分 理化性质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功能区农田土壤和冬小麦籽粒重金属镉富集特征及风险评价
12
作者 薛志伟 黄青青 +1 位作者 穆心愿 杨春玲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3,共7页
冬小麦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了解和掌握当地小麦生态环境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河南省北部工业区、旅游区、生活区、农业区为对象,在小麦收获期进行调查取样,通过土壤和小麦点对点采样、实验室检测和数据统计分析,对土壤和小麦籽... 冬小麦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了解和掌握当地小麦生态环境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河南省北部工业区、旅游区、生活区、农业区为对象,在小麦收获期进行调查取样,通过土壤和小麦点对点采样、实验室检测和数据统计分析,对土壤和小麦籽粒的重金属镉含量和风险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土壤镉含量范围为0.13~1.23 mg·kg^(-1),其对应小麦籽粒镉含量范围为0.01~0.17 mg·kg^(-1),小麦籽粒中重金属镉含量低于对应土壤中重金属镉含量。工业区、旅游区和生活区个别点土壤和小麦籽粒镉含量超标。工业区和生活区土壤镉和小麦籽粒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旅游区和农业区土壤镉和小麦籽粒镉含量呈不显著正相关。生活区样点小麦籽粒对土壤重金属镉的富集系数均值最高(0.149),其次为工业区和旅游区(分别为0.136和0.135),农业区最低(0.111)。农业区小麦籽粒镉单项污染评价和综合污染评价结果均为未受污染,旅游区小麦籽粒镉综合污染指数达警戒水平,工业区和生活区为轻度污染。综合评价,河南省北部整体生态环境适合小麦种植生长,小麦籽粒重金属镉污染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不同功能区 农田土壤 籽粒 重金属镉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剂拌种对沿淮地区旱作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纪力 李传哲 +4 位作者 董青君 钟平 孙春梅 邵文奇 陈川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0-43,共4页
旱作模式中小麦生产力较低,通过拌种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生长质量,促进稳产增产。以郑麦618为供试材料,在沿淮地区旱作种植模式下,进行了自配药剂(A1)、自配药剂(A2)、27%苯醚·咯·噻虫(A3)3组药剂拌种及1组不拌种试验,研究了其... 旱作模式中小麦生产力较低,通过拌种技术可以提高小麦生长质量,促进稳产增产。以郑麦618为供试材料,在沿淮地区旱作种植模式下,进行了自配药剂(A1)、自配药剂(A2)、27%苯醚·咯·噻虫(A3)3组药剂拌种及1组不拌种试验,研究了其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拌种比较,A1、A2使小麦叶色浓绿,A3无显著差异;A1、A2、A3成熟期时的第1节间长度分别增加-12.3%、-6.2%、10.8%,株高分别增加-1.6、-1.1、1.7 cm;成熟期时A1生物量增加显著,A2、A3则无显著差异;最终产量上,A1、A2、A3分别增产6.6%、1.8%和-2.8%。通过拌种处理可以提高小麦生产力,保障小麦生产安全,本试验中A1表现最优,具有壮苗及增产效应,适合在沿淮地区旱作模式中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旱作 拌种 壮苗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曲线动态模拟与分析
14
作者 李伟绮 孙建好 +5 位作者 李春杰 赵建华 汤莹 吴科生 陈亮之 杨新强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47-52,共6页
利用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动态数据和Logistic生长曲线,为小麦和蚕豆单作与间作体系下作物间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单作和间作体系的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处理因作物间的竞争生长速... 利用小麦间作蚕豆体系作物生长动态数据和Logistic生长曲线,为小麦和蚕豆单作与间作体系下作物间相互作用提供科学依据。对不同氮水平下小麦、蚕豆单作和间作体系的生物量动态变化规律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处理因作物间的竞争生长速率比均呈竞争恢复的抛物线趋势,2种施肥处理的单作蚕豆均早于间作蚕豆达到最大生长速率,小麦成熟后对蚕豆的竞争减小,蚕豆的生长速率增强;相同种植模式下施氮处理对蚕豆的生物量累积起关键作用,间作和氮缺乏的环境下,能激发蚕豆的生物固氮效应,促进蚕豆地下部生长和根瘤数量增多。综上所述,施氮和间作改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的积累,在小麦间作蚕豆生长前期,小麦有较强的氮肥利用优势,进而对蚕豆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累积产生影响,反映了作物的生长潜力及对养分资源的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小麦/蚕豆间作 生物量 生长曲线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麸酶解对全麦面团和馒头品质特性的影响
15
作者 李晓月 李振华 +3 位作者 孙雪原 王洪尧 龚魁杰 孙琳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5期38-44,共7页
选取纤维素酶、戊聚糖酶及其复合酶对麦麸进行改性处理,测定酶解前后麦麸和全麦粉物化特性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复合酶处理使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降低29.5%,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低聚糖含量、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占比、持水性和持油性分... 选取纤维素酶、戊聚糖酶及其复合酶对麦麸进行改性处理,测定酶解前后麦麸和全麦粉物化特性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复合酶处理使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降低29.5%,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低聚糖含量、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占比、持水性和持油性分别升高59.5%、635%、125.0%、5%和25.6%,复合酶处理组的回生值最低,粉质质量指数最高,且该组面团结构更均匀且疏松多孔。添加酶解麦麸制作馒头,其感官和质构特性都得以改善,其中复合酶处理的馒头品质最佳,与对照组相比,比容、弹性、回复性和感官评分分别提高25.1%、18.8%、42.9%和15.0%,硬度和咀嚼度分别降低23.0%和21.0%。综上,酶解处理可改善麦麸品质,纤维素酶和戊聚糖酶复合处理效果最佳,可以此复配小麦粉制得高品质的全麦粉及全麦馒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麸 酶解 全麦 面团 馒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麸皮粉对面包品质和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16
作者 魏益民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58,共6页
麸皮是人类重要的膳食纤维素来源。和普通面包相比,全麦面包存在形状、质构,以及口感上的差异,影响消费感受。改善全麦粉面包的口感是提高全麦粉产品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国产强筋小麦品种生产的面包粉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种类... 麸皮是人类重要的膳食纤维素来源。和普通面包相比,全麦面包存在形状、质构,以及口感上的差异,影响消费感受。改善全麦粉面包的口感是提高全麦粉产品消费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国产强筋小麦品种生产的面包粉为原料,通过添加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麸皮粉,借助C-Cell图像分析仪,分析麸皮纤维对面包微结构的影响程度;研究面包形状、内部结构等微结构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麸皮纤维主要通过降低面包气室厚度、气孔直径、气孔的数量或面积使面包体积缩小、亮度降低,影响面包的感官特性。改善结构和口感是提高全麦面包消费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包 全麦面包 麸皮粉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黑胚病抗性研究
17
作者 李新华 张珂 +3 位作者 欧行奇 王紫娟 欧阳娟 张帅垒 《农学学报》 2025年第2期8-13,共6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黄淮麦区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的黑胚病发病情况及抗性表现。通过收集该地区33个小麦品种的种子,统计了不同品种籽粒的黑胚率、病粒率,分析了病情指数,并对其黑胚病抗性进行了分级。研究发现,不同供试小麦品种(系)黑胚率存在... 本研究旨在了解黄淮麦区主要栽培小麦品种的黑胚病发病情况及抗性表现。通过收集该地区33个小麦品种的种子,统计了不同品种籽粒的黑胚率、病粒率,分析了病情指数,并对其黑胚病抗性进行了分级。研究发现,不同供试小麦品种(系)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各小麦品种黑胚率在6.17%~63.17%之间。‘百农607’、‘百农207’、‘山农17’、‘山农116’、‘伟隆169’和‘新麦45’的籽粒黑胚率低,病情指数轻,均为小麦黑胚病轻感类型;‘周麦36’、‘周麦28’、‘高麦6号’、‘囤麦127’、‘安科1602’和‘矮抗58’籽粒黑胚率高,病情指数重,均为小麦黑胚病高感类型。黄淮麦区不同小麦品种黑胚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该地区小麦种植提供了关于品种选择和病害管理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减少黑胚病的发生,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 黄淮麦区 黑胚率 病情指数 抗性分级 抗性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RES-Wheat模型的沧州地区冬小麦需水量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周丽丽 梁效贵 +2 位作者 高震 廖树华 周顺利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320-1328,共9页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应用为农田水资源分析和水分管理措施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本研究以CERES-Wheat模型为基础,通过情景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华北平原沧州地区冬小麦1981—2014年产量、大田蒸散量(ET)、作物蒸腾(EP)、土壤蒸发(ES)...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应用为农田水资源分析和水分管理措施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本研究以CERES-Wheat模型为基础,通过情景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华北平原沧州地区冬小麦1981—2014年产量、大田蒸散量(ET)、作物蒸腾(EP)、土壤蒸发(ES)、水分生产率(WP)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建立了ET与WP定量化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出了WP达到最大值的经济蒸散量为435 mm;利用ET多年平均值与多年平均降雨量差值计算出了T0(不灌溉)、T1(拔节期灌水75 mm)、T2(拔节期、扬花期各灌水75 mm)、T3(起身期、孕穗期和扬花期各灌水75 mm)4个水分处理不同产量目标下冬小麦多年平均的需水量分别为189 mm、264 mm、298 mm和319 mm,对应的平均产量分别为4 144 kg?hm?2、7 293 kg?hm?2、7 301 kg?hm?2和8 245 kg?hm?2;采取地膜覆盖等栽培管理措施扣除土壤蒸发,T0、T1、T2、T3水分处理可分别节水80 mm、71 mm、71 mm和70 mm。在此情况下,利用EP多年平均值与多年平均降雨量之间的差值计算出不同水分处理下冬小麦多年平均的需水量分别为109 mm(T0)、193 mm(T1)、227 mm(T2)和249 mm(T3)。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沧州地区冬小麦水分定量化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CERES-wheat模型 蒸散量 水分生产率 需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前后山东省优质专用小麦品质气候区划研究
19
作者 王娜 李楠 +5 位作者 南镇武 刘开昌 王宗帅 薛晓萍 孟维伟 王旭清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6,共7页
小麦品质气候区划是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因地制宜生产优质小麦的重要前提。山东省是北方典型的强筋和中筋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山东省气象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小麦品质区划结果亟待更新。本研究采用小麦品质区划... 小麦品质气候区划是充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因地制宜生产优质小麦的重要前提。山东省是北方典型的强筋和中筋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区,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山东省气象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小麦品质区划结果亟待更新。本研究采用小麦品质区划农业气候指标对山东省122个气象站点1981—2020年小麦季气象条件(温度、降水和日照时数)进行综合打分,利用ArcGIS插值法得到气候变暖前后山东省小麦品质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前后,山东省普遍为强筋小麦适宜区和强筋中筋小麦过渡区,但气候变暖后,山东省的强筋小麦适宜区大幅缩小,强筋中筋小麦过渡区扩大,主要体现在鲁中和胶东半岛南部地区。小麦季≥0℃积温增加及5月(开花-灌浆期)气温日较差下降是导致小麦季农业气候指标综合得分下降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可为及时调整山东省强筋和中筋小麦适宜种植区及实现品种和生态区的双向适应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优质小麦 气候区划 关键生育期 气象要素分值 ArcGIS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组成和结构的影响研究
20
作者 王晓辉 朱婷伟 +2 位作者 孟凡聪 陈复生 郭兴凤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30,共8页
大豆蛋白加入小麦粉中改善面制品营养品质的同时也会对面团的面筋蛋白组成和结构产生影响。醇溶蛋白是小麦面筋的主要组分,赋予面团黏性和延伸性。为探究大豆蛋白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的影响,将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大... 大豆蛋白加入小麦粉中改善面制品营养品质的同时也会对面团的面筋蛋白组成和结构产生影响。醇溶蛋白是小麦面筋的主要组分,赋予面团黏性和延伸性。为探究大豆蛋白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的影响,将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大豆浓缩蛋白(soy protein concentrate,SPC)、质构化大豆蛋白(texturized soy protein,TSP)分别以不同比例添加到小麦粉中制成面团,分离醇溶蛋白,通过内源荧光光谱、紫外光谱扫描及酸性聚丙烯酰胺电泳等方法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小麦粉面团相比,添加8%(质量分数,下同)的SPI、SPC、TSP后,面团中醇溶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下降了9.65%、9.85%、5.97%;添加8%的SPI后,面团α-醇溶蛋白比例增加0.79%,β-,γ-醇溶蛋白比例无显著性变化,ω-醇溶蛋白比例下降2.27%;添加8%的SPC后,面团α-醇溶蛋白比例下降1.42%,β-醇溶蛋白比例下降1.59%,γ-醇溶蛋白无显著性变化,ω-醇溶蛋白比例增加3.25%;添加8%的TSP后,面团α-醇溶蛋白比例下降1.47%,β-,γ-醇溶蛋白比例无显著性变化,ω-醇溶蛋白比例增加1.12%。添加SPI和TSP均能使面团中醇溶蛋白肽链伸展,α-螺旋含量降低;添加SPI使面团中醇溶蛋白β-转角含量降低;添加SPC对面团中醇溶蛋白结构无显著影响。综上,添加大豆蛋白使面团中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下降,肽链结构伸展,蛋白组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醇溶蛋白黏附在麦谷蛋白骨架的状态,增大面团拉断力,缩短面团拉伸距离。该研究建立了一种探究面团中醇溶蛋白组成和结构的方法体系,为植物源蛋白在面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醇溶蛋白 面团 紫外光谱 圆二色谱 酸性聚丙烯酰胺电泳 拉伸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