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产量性状和生理生态指标差异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振华 张喜英 +3 位作者 陈素英 裴冬 孙宏勇 卢香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75-79,共5页
以河北省30多年来不同年代广泛种植、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分析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生理生态指标,研究了冬小麦品种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更替,冬小麦产量水平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粒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 以河北省30多年来不同年代广泛种植、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分析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生理生态指标,研究了冬小麦品种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更替,冬小麦产量水平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粒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起主要作用;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年代间没有显著变化,对产量提高所做的贡献并不明显;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收获指数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株高的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后,冬小麦地上部分生物学产量没有随株高的降低而减少;品种更新对蜡质含量、SPAD值、叶水势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年代冬小麦品种的比叶重和灰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灰分含量与产量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品种 产量 产量性状 生理生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肥地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朱翠林 李锐宁 +4 位作者 张保军 张正茂 赵永萍 王玉玲 韩思明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5,共5页
为了探明密度对旱肥地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旱地高肥条件下,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系)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各品种(系)的苗高、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高;而单... 为了探明密度对旱肥地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旱地高肥条件下,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系)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各品种(系)的苗高、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高;而单株总分蘖数、次生根数、单株鲜质量、干质量等则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各密度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中秆大穗型品种(系)的农艺性状表现不如高秆中穗型品种(CK);成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多,且各密度间差异显著;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各密度间的差异大小却不尽相同;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基本苗315万/hm2的产量最高,其与基本苗420万/hm2时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可见密度对调节旱肥地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肥地 种植密度 大穗型品种 冬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穗型小麦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23
3
作者 庞红喜 亢福仁 +3 位作者 王成社 李景琦 邹淑芳 赵强 《西北农业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78-81,共4页
选用具有代表性的 6个大穗型小麦品系和 2个多穗型品种配成 2 8个组合 ,采用 Griffing交配设计 ,研究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及亲本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 ,冬季分蘖、春季分蘖、穗数的一般配合力达显著水平 ,以加性效应为主 ,遗传力较... 选用具有代表性的 6个大穗型小麦品系和 2个多穗型品种配成 2 8个组合 ,采用 Griffing交配设计 ,研究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及亲本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 ,冬季分蘖、春季分蘖、穗数的一般配合力达显著水平 ,以加性效应为主 ,遗传力较低 ;株高、穗长、小穗数、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显著水平 ,加性、显性效应较重要 ,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遗传力较高 ,选择效应较大。大穗型小麦品系穗部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 ,但群体结构性状的效应值为负 ,品种 (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穗 农艺性状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磷对不同穗型小麦光合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4
作者 彭正萍 李春俭 门明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826-830,共5页
采用石英砂培养的方法 ,研究了拔节期和挑旗期缺磷对大穗型小麦CA932 5和多穗型小麦晋麦 2号 (JM2 )生长后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 (Pn)、蒸腾速率 (Tr)、气孔导度 (Cs)、细胞间隙CO2 浓度 (Ci)和气孔限制值 (Ls)等光合生理性状 ,光合产物... 采用石英砂培养的方法 ,研究了拔节期和挑旗期缺磷对大穗型小麦CA932 5和多穗型小麦晋麦 2号 (JM2 )生长后期旗叶的净光合速率 (Pn)、蒸腾速率 (Tr)、气孔导度 (Cs)、细胞间隙CO2 浓度 (Ci)和气孔限制值 (Ls)等光合生理性状 ,光合产物积累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1)缺磷降低两品种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气孔限制值 ;相反 ,细胞间隙CO2 浓度呈上升趋势 ,说明光合速率的降低受非气孔因素的限制 ;(2 )两种缺磷处理不影响两品种的旗叶面积 ,但降低了干物质的积累量和籽粒产量 ;供磷时 ,JM2的旗叶面积虽小 ,但光合速率较高 ;(3)成熟期 ,供磷和两种缺磷处理的JM2植株干重均显著高于CA932 5 ,除拔节期缺磷的JM2籽粒产量明显高于CA932 5外 ,前者挑旗期缺磷及供磷的籽粒产量与后者比差异不显著 ;(4 )大穗型CA932 5主要靠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获得高产 ,而多穗型JM2由较高的单株成穗数和成穗率来提高产量。缺磷显著降低JM2的单株成穗数及CA932 5的穗粒数和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合生理特性 产量 穗型 磷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不同穗型超高产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选择思路 被引量:48
5
作者 王志芬 吴科 +5 位作者 宋良增 王守瑰 范仲学 张凤云 朱连先 张福锁 《山东农业科学》 2001年第4期6-8,共3页
通过对我省现有小麦超高产材料进行分析表明 ,小麦由高产 (666 7m2 产量 50 0kg左右 )到超高产(666 7m2 产量大于 60 0kg)主要是因穗数的增加。在超高产大穗型品种中 ,对产量起首位作用的是穗数 ,而多穗型品种起首位作用的则是穗粒数。... 通过对我省现有小麦超高产材料进行分析表明 ,小麦由高产 (666 7m2 产量 50 0kg左右 )到超高产(666 7m2 产量大于 60 0kg)主要是因穗数的增加。在超高产大穗型品种中 ,对产量起首位作用的是穗数 ,而多穗型品种起首位作用的则是穗粒数。在超高产材料的选育中 ,大穗型材料应该重视多穗性的选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小麦 大穗型 多穗型 产量构成因素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深度对半干旱区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郭宁 李文斌 +1 位作者 沈玉芳 李世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04-507,共4页
为给旱地作物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旱地小麦品种长武134为试验材料,采用隔离式上下两层土培装置,模拟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上干下湿"的土壤水分环境,研究了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施肥深度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 为给旱地作物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旱地小麦品种长武134为试验材料,采用隔离式上下两层土培装置,模拟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上干下湿"的土壤水分环境,研究了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下施肥深度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水分胁迫下施肥深度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不同。相同水分胁迫处理下,株高表现为上层施肥处理>下层施肥处理>未施肥处理;叶面积表现为下层施肥处理>上层施肥处理>未施肥处理;上、下层施肥处理间地上部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差异不明显,但均显著高于未施肥处理;穗数增加是施肥增产的主要原因。上层和下层施肥分别提高和降低了根冠比,但不影响收获指数。说明水分胁迫条件下施肥可促进小麦植株生长和产量提高,不同性状对施肥深度的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水分胁迫 施肥深度 生物学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小麦农艺性状、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陈旭 张秋丽 +4 位作者 周锋利 顾远帆 沈纯 王依明 李秀玲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2016年第2期65-69,共5页
以'扬麦11'为材料,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的生育特点、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后期追氮比例2次施用穗肥,小麦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小麦高峰苗数、成穗数降低,茎蘖成穗率、理论产量... 以'扬麦11'为材料,在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的生育特点、产量与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后期追氮比例2次施用穗肥,小麦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小麦高峰苗数、成穗数降低,茎蘖成穗率、理论产量、实产提高。总施氮量为270 kg/hm^2,肥料运筹方式为基追比4:6,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4:1.67:2.16:2.17,成穗率、穗粒数、产量最高,嘉定、浦东最高实产分别为5 625.30 kg/hm^2和5 166.3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农艺性状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氮肥 施肥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对冬小麦穗部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哲清 赵万春 杜军志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36,共4页
采用裂区设计,对6个冬小麦品种在3种灌溉模式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和主茎的穗部性状进行研究,以探索灌溉模式对冬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以及不同性状与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模式下,冬小麦主茎的穗长、穗颈节长、穗颈节直径、... 采用裂区设计,对6个冬小麦品种在3种灌溉模式条件下的籽粒产量和主茎的穗部性状进行研究,以探索灌溉模式对冬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以及不同性状与籽粒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模式下,冬小麦主茎的穗长、穗颈节长、穗颈节直径、穗粒数、产量的差异均不显著;不同品种间,冬小麦穗长、穗颈节长、穗颈节直径差异极显著,穗粒数、产量差异显著。说明灌水模式对冬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小于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对穗部性状起决定作用。小麦产量与穗粒数呈正相关(y=4.873 93+0.001 39x),穗长与穗粒数呈负相关(y=86.184 9-4.292 84x),穗颈节直径与穗粒数呈正相关(y=2.567 15+0.014 55x),穗颈节长与穗粒数呈正相关(y=32.731 05+0.619 15x)。在所有组合中,以采用底墒水模式、选用陕538小麦品种产量最高,为8 17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模式 穗部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不同类型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凡 韩勇 +2 位作者 薛鑫 董军红 杨春玲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9期1441-1444,共4页
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和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和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4个播种期(10月5日、10月12日、10月19日、10月26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出苗所需天数延... 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和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和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4个播种期(10月5日、10月12日、10月19日、10月26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出苗所需天数延长,总生育天数缩短,株高下降,最高茎蘖数减少,而有效穗数以10月12日播期处理最高;弱春性小麦(郑麦9023和04中36)在第3播期(10月19日)产量达到最高,为7 369.5 kg/hm^2,而半冬性小麦(西农979、矮抗58)以第1播期(10月5日)产量最高,为6 835.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不同类型小麦 农艺性状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穗小麦品种(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庞红喜 宋哲民 屈益民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8-32,共5页
运用多元相关、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对一些大穗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等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单位面积冬季总茎数、穗数和群体平均单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464*和0.730*,3个... 运用多元相关、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对一些大穗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等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单位面积冬季总茎数、穗数和群体平均单穗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92*,0.464*和0.730*,3个性状均被选入最优方程;②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是:单位面积穗数(Py=1.356)>群体平均单穗粒重(Py=1.218)>每穗粒数(Py=0.907)>千粒重(Py=0.395)>每穗小穗数(Py=-0.377);③提出将群体平均单穗粒重作为衡量大穗小麦的综合量化指标,将“穗足、穗大、穗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性状 大穗 产量构成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年际与地区间气象因素变化与高产小麦产量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志芬 朱连先 +7 位作者 范仲学 张凤云 吴科 宋良增 王守瑰 朱伯良 徐明振 高华强 《山东农业科学》 2001年第2期3-7,24,共6页
以济南和龙口为例 ,对我省不同地区和年际间的气候变化对高产小麦 ( 6 6 6 7m2 产 45 0~ 70 0kg)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穗型高产小麦群体建成的数量和质量与其所处的光温资源条件有关 ,大穗型品种的群体数量建... 以济南和龙口为例 ,对我省不同地区和年际间的气候变化对高产小麦 ( 6 6 6 7m2 产 45 0~ 70 0kg)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穗型高产小麦群体建成的数量和质量与其所处的光温资源条件有关 ,大穗型品种的群体数量建成主要受冬前光温资源的影响 ,越冬后的光温资源主要影响其穗粒数和千粒重 ;光温资源对多穗型品种的效应则主要通过单株成穗率的变化进行表达 ,而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小麦 大穗型 多穗型 气象因素 山东 产量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穗型小麦增穗措施 被引量:2
12
作者 卢布 李广贤 王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14896-14897,共2页
针对大穗型小麦分蘖成穗困难的问题,进行了连续多年的田间试验。结合大穗型小麦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试验结果,总结出"高肥力、早播种、窄行距、适播量、控旺长"的组合增穗措施。
关键词 大穗型小麦 增穗措施 超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参数度量在棉花区试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德祥 李淑英 +4 位作者 夏静 孙建夫 韩文兵 江本利 丁东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03年第2期177-178,181,共3页
简明介绍了非参数分析方法 ,并运用该方法对安徽省棉花区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参试品种D1 80丰产性、稳产性较好 ;皖杂 3号丰产性较好而稳产性较一般 ;绿杂棉 1号丰产性较差 ,稳产性较好。
关键词 棉花 品种区域试验 数据分析 非参数度量 应用 稳产性分析 丰产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喷施天达-2116对冬小麦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文平 胡喜巧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6-68,共3页
为改善小麦穗部性状,减少不孕小穗数,构建合理的产量构成因子。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叶面喷施天达-2116(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天达-2116能够增大籽粒体积,籽粒饱满指数增加;基部和顶部... 为改善小麦穗部性状,减少不孕小穗数,构建合理的产量构成因子。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叶面喷施天达-2116(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冬小麦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天达-2116能够增大籽粒体积,籽粒饱满指数增加;基部和顶部的穗粒数增加;提高产量,增产幅度达2.25%-9.38%。其中,以叶面喷施500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喷施 天达-2116 冬小麦 穗部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春莲 李科江 +2 位作者 马俊永 曹彩云 刘荣香 《河北农业科学》 2007年第3期66-68,共3页
在长期定位施肥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长期施用秸秆与化肥在2006年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在施用不同量的化肥和秸秆处理下产量差异明显,施用化肥的增产幅度远远大于施用秸秆肥,而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小麦的增产作... 在长期定位施肥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长期施用秸秆与化肥在2006年对冬小麦产量及其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在施用不同量的化肥和秸秆处理下产量差异明显,施用化肥的增产幅度远远大于施用秸秆肥,而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小麦的增产作用最大;通过对穗部性状分析结果发现,秸秆与化肥配施对小麦的显著增产作用主要来源于小麦穗密度的增加,而穗粒重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 秸秆 化肥 冬小麦 产量 穗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穗型品种小麦高产栽培条件下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超 张林 《农业科技通讯》 2010年第5期99-103,共5页
通过对我市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所用的品种类型作材料,分析了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在700kg/667m2超高产栽培中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互间的影响表现,指出在700kg/667m2高产栽培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主导作... 通过对我市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所用的品种类型作材料,分析了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在700kg/667m2超高产栽培中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互间的影响表现,指出在700kg/667m2高产栽培中条件下,不同穗型品种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重来实现的。大穗型品种超过35万穗/667m2因穗粒数剧烈下降而穗粒重表现明显下限趋势,中穗型品种超过45万穗/667m2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明显下降,穗粒重也表现出大幅度降低。但在各品种适宜的群体穗数范围内,中穗型品种穗粒重最稳定。在700kg/667m2小麦高产创建中,中穗型品种小麦为首选品种,其次是多穗型品种,在栽培中确保合理群体穗数,主攻穗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不同穗型 品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7
作者 周延辉 朱新开 +1 位作者 郭文善 封超年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93-297,共5页
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小麦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小麦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小麦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配置。为探究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的合理产量结构配置,本研究通... 小麦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小麦产量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小麦产量由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小麦产量的高低取决于产量构成因素的配置。为探究稻茬小麦中高产水平下的合理产量结构配置,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获取2001-2011年稻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文献,并对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偏相关分析显示,3个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大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大小顺序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根据中高产水平小麦产量结构的特点,在稻茬小麦的选育与栽培过程中,应以穗数为主导因素,协调穗数与穗粒数的关系,稳定千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茬小麦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大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小麦区试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马庆 张玉坤 +2 位作者 刘兴舟 王勖 杨杰 《农学学报》 2021年第2期6-11,共6页
揭示安徽省淮北地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和大田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2014—2019年度参加安徽省小麦区试半冬性组的284个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 揭示安徽省淮北地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为小麦高产品种选育和大田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2014—2019年度参加安徽省小麦区试半冬性组的284个品种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程度由强到弱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都比较大,贡献由大到小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产量构成三因素均与产量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且在适宜范围内有利于产量的提高。根据分析结果和安徽淮北地区的生态条件,在合理控制穗数群体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稳定提高千粒重是获得小麦高产的关键。在产量水平9000 kg/hm2以上的高产育种和大田生产中,目前最佳的产量因素构成为:穗数600万675万穗/hm2,穗粒数35粒以上,千粒重4147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分析 穗粒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