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93篇文章
< 1 2 1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cooling structure on thermal behavior of copper plates of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mold 被引量:2
1
作者 孟祥宁 朱苗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2期318-325,共8页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element model of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mold was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cooling structure on thermal behavior of copper pl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element model of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mold was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effect of cooling structure on thermal behavior of copper pl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hot surface is mainly governed by cooling structure and heat-transfer conditions. For hot surface centricity, maximum surface temperature promotions are 30 ℃and 15 ℃ with thickness increments of copper plates of 5 mm and nickel layers of 1 ram, respectively.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without nickel layers is depressed by 10 ℃ when the depth increment of water slots is 2 mm and that with nickel layers adjacent to and away from mold outlet is depressed by 7℃ and 5 ℃, respectively. The specific trend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ransverse sections of copper plates is nearly free of cooling structure, but temperature is changed and its law is similar to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MOLD copper plate cooling structure thermal behavio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Weighted Multiple Models Adaptive Controller in the Plate Cooling Process 被引量:10
2
作者 DONG Zhi-Kun WANG Xin +2 位作者 WANG Xiao-Bo LI Shao-Yuan ZHENG Yi-Hui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44-1150,共7页
关键词 冷却过程 控制方法 自动化系统 误差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ui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single inclined circular jet impingement for ultra-fast cooling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丙兴 谢谦 +1 位作者 王昭东 王国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2960-2966,共7页
The flui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le bunch inclined jet impingement were investigated with different jet flow velocities,nozzle diameters,jet angles and jet-to-target distances for ultra-fast cooling technolog... The flui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ngle bunch inclined jet impingement were investigated with different jet flow velocities,nozzle diameters,jet angles and jet-to-target distances for ultra-fast cooling technolog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ak pressure varying significantly from nearly 0.5 to above 13.4 kPa locates at the stagnation point with different jet diameters,and the radius of impact pressure affected zone is small promoted from 46 to 81 mm in transverse direction,and 50 to 91 mm in longitude direction when the jet flow velocity changes from 5 to 20 m/s.However,the fluid flow velocity is relatively smaller near the stagnation point,and increases gradually along the radius outwards,then declines.There is an obvious anisotropic characteristic that the flow velocity component along the jet direction is about twice of the contrary one where the jet anlge is 60°,jet diameter is 5 mm,jet length is 8 mm and jet height is 5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t plate ultra-fast cooling inclined circular jet impact pressure fluid flow velo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 of Water-Cooled Gun Barrel During Burst Firing 被引量:1
4
作者 樊黎霞 胡志刚 赵建波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The thermo-mechanical stress and deformation of water-cooled gun barrel during burst firing are studied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The problem is modeled in two steps: 1) A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analysis is f... The thermo-mechanical stress and deformation of water-cooled gun barrel during burst firing are studied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The problem is modeled in two steps: 1) A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analysis is first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determine temperature evolution and to predict the residual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burst firing event; 2) The thermo-mecha- nical stresses and deformation caused by both the residual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 gas pressure are then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dual temperature field tends to a steady stat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rounds. The residual temperature field has much effect on the gun barrel stress and deformation, especially on the assembly area between barrel and water jacket. The gage between the barrel and water jacket is the critical factor to the thermo- mechanical stress and deform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will be very useful to develop the new strength design theory of the liquid-cooled gun barr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机械分析 武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凉水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5
作者 宋金民 刘树根 +13 位作者 郭嘉欣 罗冰 李智武 张本健 金鑫 陈骁 叶玥豪 王佳蕊 张玺华 杨迪 陈延贵 李柯然 王斌 罗平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28-1742,共15页
【目的】中二叠世全球发生重大气候变化,该转变过程对四川盆地茅口组一段(以下简称茅一段)的影响尚不明确。【方法】通过剖面实测、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微区碳氧同位素和团簇同位素等分析,恢复四川盆地茅一段的古... 【目的】中二叠世全球发生重大气候变化,该转变过程对四川盆地茅口组一段(以下简称茅一段)的影响尚不明确。【方法】通过剖面实测、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微区碳氧同位素和团簇同位素等分析,恢复四川盆地茅一段的古温度,探讨凉水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结果】茅一段主要为灰黑色泥岩—泥质灰岩—灰岩韵律层,宏观上呈现“眼球—眼皮状”构造,沉积建造具四段式结构;岩石结构多为灰泥支撑,不含早期胶结物和内碎屑,古生物类型以双壳、介壳、苔藓虫和钙藻等异养型生物为主。利用生物壳体和全岩δ^(18)O值、ω(Mg)/ω(Ca)比值恢复的古温度T_(1)集中于7.07℃~11.84℃,T_(2)集中于13.84℃~14.15℃,T_(3)集中于8.02℃~12.88℃,团簇同位素(Δ_(47))模拟恢复的古温度为19℃,古温度随着四段式结构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稀土元素δEu普遍呈负异常特征,与全球性冰期事件对应良好,δEu随古温度增大而增大,均指示凉水沉积环境。【结论】全球性的古气候变化和区域性的“两台一凹”的沉积格局联合控制了茅一段凉水沉积物在组构、古生物组合、韵律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凹陷内具有黏土矿物含量高、泥岩—泥质灰岩—灰岩韵律层发育完整、底栖有孔虫和介壳繁盛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茅口组一段 凉水沉积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热流密度射流冷却实验研究
6
作者 张鹏 许伟聪 +1 位作者 赵力 龙强 《低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7,共8页
开展了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射流冷却实验测试,探讨了射流流量和入口温度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该射流冷却系统的极限散热性能。结果表明,流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单相换热阶段的传热系数,进而降低了壁面温度,同时,增加流量能够延迟核态沸... 开展了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射流冷却实验测试,探讨了射流流量和入口温度对换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该射流冷却系统的极限散热性能。结果表明,流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单相换热阶段的传热系数,进而降低了壁面温度,同时,增加流量能够延迟核态沸腾的发生,延缓系统进入两相换热区域。较低的入口温度也能够延迟核态沸腾的发生,并提高极限热流密度。因此,通过优化工质流量和入口温度,能够有效提高射流冷却系统极限热流密度,最高达到1042 W/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热流密度 射流冷却 去离子水 沸腾 电子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通道并行串联式液冷板下锂电池温升特性数值分析
7
作者 刘顺新 许令平 +2 位作者 张建兴 曾光 李昊阳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96-1506,共11页
在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散热方式中,液冷散热系统具有明显优势,但不同的液冷板、不同的液冷结构形式,对液冷散热系统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为解决锂电池的热安全问题,借助ANSYS FLUENT对容量为280 Ah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数值分析,构建起基于Bern... 在锂电池储能系统的散热方式中,液冷散热系统具有明显优势,但不同的液冷板、不同的液冷结构形式,对液冷散热系统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为解决锂电池的热安全问题,借助ANSYS FLUENT对容量为280 Ah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数值分析,构建起基于Bernardi生热率、流体动量守恒方程和能量守恒方程的锂电池三维瞬态生热模型,模拟锂电池组高倍率工作状态下温度场的变化,研究在该状态下一种双通道并行串联式液冷板的三种不同连接方式的降温效果,分析冷却液流速、冷却液初始温度以及液冷板流道高度对锂电池组降温效果的影响,获得该液冷板的最优降温方案。结果表明,在三种连接方案中,第三种正反交替式连接方案锂电池组散热性能最佳,且使得电池组受热更均匀;基于第三种连接方案,增加冷却液流速,锂电池组的最高温度随着冷却液流速的增加,由开始阶段的快速下降转变为缓慢下降;降低冷却液进口温度,锂电池组最高温度明显下降;分析对比不同高度的冷却液流道,适当增加流道高度能有效提升液冷系统散热性能。基于本研究,在该液冷板结构作用下,适当增加冷却液流速、降低冷却液进口温度、增加液冷板流道高度能得到在该液冷板结构下的最佳降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电池 液冷板 液冷系统 液冷结构 散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巷道下方岩层注水风流降温效应数值模拟
8
作者 张小艳 李临川 +2 位作者 刘浪 王璇 李星格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4-755,共12页
为了研究采煤巷道下方岩层注水对风流降温的影响,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建立岩层注水风流降温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分析不同注采通道布置和注水参数对巷道内风流温度的影响以及围岩的温度变化,对比相同条件下不同注水时间下的降温效应... 为了研究采煤巷道下方岩层注水对风流降温的影响,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建立岩层注水风流降温的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分析不同注采通道布置和注水参数对巷道内风流温度的影响以及围岩的温度变化,对比相同条件下不同注水时间下的降温效应。结果表明:在注水通道垂直距离上,注水通道离巷道越近,降温范围到达巷道附近围岩的速度越快,垂直距离从15 m到25 m时,1号巷道末端风流温降从25.24℃减少到24.85℃;方案2巷道内右侧风流的降温效应最优,注水10 a时巷道风流平均温度下降到28℃左右;当注水流量从5 kg/s到15 kg/s时,巷道末端风流温度相差1.37℃,注水温度从15℃到25℃时,巷道末端风流温度相差2.08℃;随着注水时间的增加,巷道进风侧的低温区域沿风流方向不断向回风侧扩展,巷道内风流温度的下降集中在注水前期,注水2 a时温降占整体温降的90%左右。研究成果为矿井岩层注水风流降温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热害 巷道降温 数值模拟 岩层温度 岩层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耦合水冷促进CO_(2)转化
9
作者 安春国 王宗群 +6 位作者 赵梓江 苗井泉 张斌 石荣桂 屈会格 吴昂键 张浩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3-199,共7页
CO_(2)的捕集、利用与封存被广泛认为是碳减排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也是我国应对“双碳”目标挑战的重要手段。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具有能量效率高、结构简单、启停时间短、耗能低等优点,在CO_(2)转化利用中是极具潜力的技术手段。然而,... CO_(2)的捕集、利用与封存被广泛认为是碳减排的主要技术路线之一,也是我国应对“双碳”目标挑战的重要手段。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具有能量效率高、结构简单、启停时间短、耗能低等优点,在CO_(2)转化利用中是极具潜力的技术手段。然而,滑动弧等离子体在活化分解CO_(2)过程中存在气体温度过高(4000~6000 K),加剧CO_(2)分解逆反应进行问题,导致转化率受限。为此,开发了一种水冷旋转滑动弧等离子体反应器,创新性地利用冷却抑制CO_(2)分解逆反应机制有效提升CO_(2)转化效果,并探讨了不同水冷强度下的CO_(2)分解反应行为。通过对等离子体下游的气体温度进行测量,确定了不同冷凝强度及不同工况下的等离子体宏观气体温度变化情况,系统考察了进气流量(2~8 L/min)和冷却强度对水冷反应器中CO_(2)分解转化率和能量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冷的引入显著降低了反应区的气体温度,抑制了高温导致的CO_(2)逆反应,从而提高了CO_(2)转化率和能量效率。在无水冷条件下,气体温度达到461℃,而中等和强水冷下分别降低至282℃和222℃。此外,水冷系统的加入将反应器的稳定时间从400 s降低到150 s,并提高了反应的稳定性。水冷的加入显著降低了CO_(2)分解逆反应的速率,由于VT弛豫过程得以抑制,振动激发能级能量水平得以提高,因此CO_(2)转化效果得以提高。最佳实验工况为中等水冷强度(冷却水流量4.8 mL/s)和进气流量4~5 L/min,此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CO_(2)转化率(9.5%~11.5%)和能量效率(26.0%~29.5%)。证明了水冷在抑制高温逆反应、提高CO_(2)转化性能中的有效性,为等离子体CO_(2)转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动弧等离子体 CO_(2)分解 水冷 高温逆反应 气体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喷超细水雾抑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
10
作者 刘旭东 姜雪 +1 位作者 韩浩 张培红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152,共8页
为探究侧喷位置对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LIBs)热失控传播的影响,搭建了氮气和水的双相流超细水雾(NWM)试验平台,通过改变NWM在LIB模块侧方的施加位置,对比分析了不同侧喷位置NWM的冷却作用、衰减热辐射作用及窒息作用,以及... 为探究侧喷位置对锂离子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LIBs)热失控传播的影响,搭建了氮气和水的双相流超细水雾(NWM)试验平台,通过改变NWM在LIB模块侧方的施加位置,对比分析了不同侧喷位置NWM的冷却作用、衰减热辐射作用及窒息作用,以及施加位置不同时NWM抑制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传播的主导机制.结果表明:火焰对LIB模块热失控的传播具有促进作用.极耳位置施加NWM抑制LIB模块热失控传播的效果更加显著,且以窒息和衰减火焰热辐射为主导作用;在中间位置施加NWM,其抑制热失控传播的主导机理为冷却LIB模块表面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热失控 氮气 超细水雾 冷却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能用280Ah风冷电池包流道结构和导流板的协同优化
11
作者 刘顺新 李昊阳 +2 位作者 张建兴 曾光 许令平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06-1817,共12页
传统风冷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冷却均匀性差和局部过热问题限制了其在高功率密度应用中的表现。针对该问题,基于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原理,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流道结构和一种新型风冷导流板。利用仿真软件Fluent,... 传统风冷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冷却均匀性差和局部过热问题限制了其在高功率密度应用中的表现。针对该问题,基于流体力学和传热学原理,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流道结构和一种新型风冷导流板。利用仿真软件Fluent,结合Bernardi生热理论、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及流固耦合边界条件,对双“Z”型和双“U”型流道结构的热性能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选定双“Z”型流道结构进一步分析导流板的有无配置、不同孔边长及入口风速对电池组温度场和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导流板可以有效优化流量分布,提升电池组内部温度的均匀性;降低导流板孔边长能够显著降低最高温度。增大入口风速同样能改善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并平衡内部温差。本工作开发的新型微多孔板风冷热管理单元,能够快速释放方块状电池在大倍率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显著提升储能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冷系统 导流板 流道结构 温度流速分布 散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尼板增强振荡水柱式浮标波浪能采集理论与仿真分析
12
作者 杜小振 王文秀 +3 位作者 郭东兴 李驰骋 刘晓彤 范开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459-4466,共8页
波浪进入浮标中空气室形成振荡水柱捕获波浪能,同时浮标受到波浪冲击作用产生垂荡和摇晃,削弱水柱相对位移。采用含增重环的双层凹面阻尼板抑制浮标运动和增强气室压强。基于微振幅波理论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阻尼板增强振荡水柱式浮标波... 波浪进入浮标中空气室形成振荡水柱捕获波浪能,同时浮标受到波浪冲击作用产生垂荡和摇晃,削弱水柱相对位移。采用含增重环的双层凹面阻尼板抑制浮标运动和增强气室压强。基于微振幅波理论和牛顿第二定律推导阻尼板增强振荡水柱式浮标波浪能采集理论模型,计算浮标垂荡位移和气室空气压强特性。借助AQWA软件建立阻尼板和振荡水柱浮标有限元仿真模拟,模拟波浪对浮标水动力影响。采用Fluent软件的流体体积方法和明渠造波方法实现了气室压强仿真并与理论计算比较,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仿真结果表明阻尼板可有效增加附加质量和浮标惯性,抑制浮标运动,从而提升气室水柱的相对运动。理论计算气室空气压强参数,为阻尼板振荡水柱式浮标波浪能采集系统和绿色低碳能源转换结构设计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板 波浪能 水动力分析 振荡水柱 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式永磁调速器水冷散热分析
13
作者 刘显茜 刘禹 +1 位作者 韩以强 谭波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134,共9页
针对盘式永磁调速器水冷过程中存在散热不充分,导致永磁调速器性能下降的问题。在以往磁热耦合和多参考坐标系的数值计算建模方法上,进一步引入流体体积两相流模型,建立了盘式永磁调速器水冷两相流散热数值计算模型。经过与实验对比,验... 针对盘式永磁调速器水冷过程中存在散热不充分,导致永磁调速器性能下降的问题。在以往磁热耦合和多参考坐标系的数值计算建模方法上,进一步引入流体体积两相流模型,建立了盘式永磁调速器水冷两相流散热数值计算模型。经过与实验对比,验证了该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并通过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冷却水流量和主要结构对其散热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吻合较好,计算结果与实验最大误差小于4.5%。增大冷却水流量可提高散热效果,在25 t/h时铜盘平均温和最高温约为75℃和87℃,继续增加流量对散热性能无提升。在冷却水流量9 t/h时,控制出口数量和出口面积变化,对散热效果影响显著、出口数量为5、截面面积为475 mm^(2)时,散热效果达到最佳。增加中间孔数量可有效改善散热效果,当中间孔数量增加至36个后,继续增加中间孔数量对铜盘最高温无明显影响。研究结果为盘式水冷永磁调速器散热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具有一定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调速器 两相流 数值模拟 水冷散热 流体体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穿孔隔板的蓄冷水罐蓄放冷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时子博 邹同华 冯咏春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2,共8页
为了解决供冷系统中冷量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通过软件模拟蓄冷水罐蓄、放冷特性,研究穿孔板位置、穿孔板孔径和开孔率对罐内斜温层厚度和蓄、放冷效率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孔板结构可以减小斜温层厚度,提高蓄、放冷效... 为了解决供冷系统中冷量供需不匹配的问题,通过软件模拟蓄冷水罐蓄、放冷特性,研究穿孔板位置、穿孔板孔径和开孔率对罐内斜温层厚度和蓄、放冷效率的影响,并通过试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孔板结构可以减小斜温层厚度,提高蓄、放冷效率;所研究的蓄冷水罐效果最佳时,孔板的孔径为20 mm、开孔率为40%,设置于蓄冷水罐中间位置,相较于孔板置于下部,蓄、放冷效率分别提高5.2%和5.4%;相较于开孔率为30%,蓄、放冷效率分别提高3.2%和2.1%;相较于开孔率为50%,蓄、放冷效率分别提高6.7%和5.4%。研究结果可为蓄冷水罐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冷水罐 孔板 斜温层厚度 蓄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算法在高温高压水空化特性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许博 胡鸿飞 王海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7,共12页
针对高温高压流动工况下,空化状态判断困难、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有效提取压力脉动信号中的有效信息的问题,以孔板为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水的空化实验,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AVMD)算法。该算法通过结合中心频率法... 针对高温高压流动工况下,空化状态判断困难、传统分析方法难以有效提取压力脉动信号中的有效信息的问题,以孔板为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水的空化实验,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AVMD)算法。该算法通过结合中心频率法、遗传算法、功率谱熵和相对能量等技术,自适应地确定变分模态分解算法中的超参数并有效去除信号中的噪声成分,提高了空化特征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AVMD算法能够精确捕捉到高温高压水流经孔板时空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识别空化起始点、转捩点以及空化强度的变化;当高温高压水流经孔板后,压力脉动的无量纲频率在0.04~0.35、压力脉动的无量纲幅值在0.014~0.067时,空化现象开始出现;随着空化强度增加,管内压力脉动幅值和频率整体呈增大趋势;空化起始转捩点及空化严重转捩点与入口压力和工质入口过冷度密切相关。AVMD算法能够有效提高空化特性分析的精度,尤其是在复杂流动条件下的空化预测,为压水堆核电站冷却剂系统和高压蒸汽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水 空化特性 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 孔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电池包液冷系统结构设计及流道结构优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高庆云 周鹏 +1 位作者 刘竹丽 秦东晨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2,共9页
针对不同放电倍率下电池包对液冷系统的温控需求,设计了单进双出并联流道,并提出四置液冷板的冷却方案,以压降和流量均匀性为目标对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冷却时,电池包模组间最大温差的差值... 针对不同放电倍率下电池包对液冷系统的温控需求,设计了单进双出并联流道,并提出四置液冷板的冷却方案,以压降和流量均匀性为目标对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冷却时,电池包模组间最大温差的差值不超过0.08℃,冷却效果均衡,电池间温度一致性高。采用四置液冷板冷却时,2.5 C放电倍率下,模组间放置冷板相较于电池包侧面放置冷板最高温度低1.27℃,最大温差低1.1℃。对流道结构优化后,各流道流量最大偏差从20%下降到2.4%,压降下降了30%。优化后流道结构与蛇形流道散热性能相比,最高温度降低了2.22℃,最大温差降低了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单进双出并联流道 温度一致性 四置液冷板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二冷比水量下24Mn钢连铸坯枝晶生长热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凯伦 潘栋 +4 位作者 郭庆涛 仲红刚 张宇 张翔宇 徐佩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3-230,共8页
基于数值-物理耦合仿真原理,采用连铸坯枝晶生长模拟装置对不同二冷比水量下的24Mn钢凝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二冷比水量的增大,铸坯表面及中心温度显著降低,表面回温现象加剧,铸坯凝固速率增大,而凝固坯壳厚度变化不明显。在... 基于数值-物理耦合仿真原理,采用连铸坯枝晶生长模拟装置对不同二冷比水量下的24Mn钢凝固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二冷比水量的增大,铸坯表面及中心温度显著降低,表面回温现象加剧,铸坯凝固速率增大,而凝固坯壳厚度变化不明显。在二冷比水量0.45 L/kg条件下铸坯中心等轴晶率增大,可达58.7%,而在二冷比水量0.73 L/kg条件下铸坯中心元素偏析减轻,碳偏析为1.079。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发现在连铸坯凝固过程中S、P最容易在枝晶前沿偏聚,形成枝晶偏析,而通过增大二冷比水量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大枝晶偏析,减轻宏观偏析,改善铸坯成分均匀性。本研究有效建立了连铸工艺与铸坯组织、偏析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为24Mn钢高质量连铸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4Mn钢 二冷比水量 耦合模拟 枝晶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变浸没式液冷系统研究
18
作者 万积清 柯文 +1 位作者 徐世杰 朱冰 《中兴通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7,共6页
数据中心机柜功耗密度在不断提升,传统风冷散热已难以满足其未来高密度高效的散热需求。围绕最前沿的相变式液冷技术,首先对冷板式和浸没式相变液冷的技术原理、核心架构和技术参数进行分析与比较,接着从5个维度对液冷的冷却液介质进行... 数据中心机柜功耗密度在不断提升,传统风冷散热已难以满足其未来高密度高效的散热需求。围绕最前沿的相变式液冷技术,首先对冷板式和浸没式相变液冷的技术原理、核心架构和技术参数进行分析与比较,接着从5个维度对液冷的冷却液介质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分类、特性对比、分子结构、材料兼容和市场应用挑战,最后针对立式和卧式两种技术架构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并逐一探讨相变浸没液冷面临的两大难题。相变液冷冷却技术代表着未来超高密度散热的发展趋势,未来有望与风冷等基础散热技术深度融合,形成多技术耦合的新型冷却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板式液冷 浸没式液冷 相变浸没式液冷 数据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船舶海水开式冷却系统管网水力特性仿真研究
19
作者 张晓阳 刘毅 +3 位作者 潘锦平 马军 周炫 张宇伦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2,共7页
为验证某大型船舶海水开式冷却系统自身阻力及运行工况对各类冷却末端用户供水流量和压力的影响。通过兆龙消防工程CAD软件,建立冷却系统管网三维模型,计算管网流场及水力特性,分析不同工况下冷却用户的流量及压力偏差。通过对冷却供水... 为验证某大型船舶海水开式冷却系统自身阻力及运行工况对各类冷却末端用户供水流量和压力的影响。通过兆龙消防工程CAD软件,建立冷却系统管网三维模型,计算管网流场及水力特性,分析不同工况下冷却用户的流量及压力偏差。通过对冷却供水系统管网的优化分析,得出用户数量、用户冷却水流量、泵布置位置、水灭火系统上下环管破裂情况、管路阻力等对系统管水力特性和流量、压力分配比例的影响。目前系统配置的20台海水冷却泵全部开启可支撑管网系统正常工作,满足各冷却用户的冷却水流量需求;环状管网结构比较有利于分散管网上的水流和路径,对于抵抗局部管网破裂这类事故有较高的韧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船舶 冷却水系统 水力特性 仿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极出口可变结构对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性能影响
20
作者 刘懿 杨旭东 +2 位作者 雷基林 何述超 周杰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78,共10页
设计了一种阴极出口可变结构的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模型,其具有单独的冷却流道,阴极出口的面积是可变的,在增强冷却效果的同时可有效调节电池内部的水平衡。为了突出出口可变结构的特点... 设计了一种阴极出口可变结构的空冷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模型,其具有单独的冷却流道,阴极出口的面积是可变的,在增强冷却效果的同时可有效调节电池内部的水平衡。为了突出出口可变结构的特点,同时计算了原始结构和出口可变结构的单电池模型。在0.6 V的输出电压下,出口可变结构模型的平均温度相比原始结构模型降低6℃,平均水含量相比原始结构模型增加了0.78。在负载电流密度为1.046 A/cm^(2)时,出口可变结构模型的功率密度相比原始结构模型提高了2.20%。并且在高温干燥环境下,挡板高度为1.1 mm的出口可变结构模型其功率密度比挡板高度为0.3 mm的模型高出了2.30%。结果表明,出口可变结构可以通过改善电池的冷却性能和保水性能来提高电池性能,并且在复杂环境下具有更好的环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 水热管理 保水 冷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