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花生间作下根系互作强度对土壤钾素活化吸收的影响
1
作者 周东英 孙悦馨 +8 位作者 苏慧杰 李世贤 董奇琦 张元春 张鹤 王婧 王晓光 于海秋 赵新华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共10页
[目的]探究玉米/花生间作根系互作对土壤钾素活化吸收的影响,为间作提高土壤养分吸收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根箱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根系互作强度(不分隔、部分分隔和完全分隔)及钾素供应水平(不施钾和正常施钾)对玉米/花生间作植... [目的]探究玉米/花生间作根系互作对土壤钾素活化吸收的影响,为间作提高土壤养分吸收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根箱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根系互作强度(不分隔、部分分隔和完全分隔)及钾素供应水平(不施钾和正常施钾)对玉米/花生间作植株和根际土壤pH、有机质含量及各钾组分变化的影响,以揭示间作系统对钾素活化和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较不施钾,正常施钾显著增加了作物根际土壤中全钾(8.28%~15.85%)和有机质含量(22.35%~55.78%),促进植株生长,尤其在玉米中表现更加显著。与完全分隔处理相比,不分隔处理下玉米表现出更强的互作效应。在不施钾条件下,玉米/花生根系不分隔显著增强了根际土壤缓效钾的活化和有机质的沉积,玉米植株钾素积累较根系完全分隔增加34.61%,提高了间作系统生产力。部分分隔处理则增强了花生的互作效应,根际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较完全分隔分别显著增加20.24%和11.10%,从而提高花生产量。[结论]玉米/花生间作系统通过根系互作,促进了土壤钾素的获取,提高了作物钾素积累和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互作 间作系统 钾组分 系统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肥力及胡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殷明 高玉红 +6 位作者 徐鹏 晁长艳 吴兵 剡斌 王一帆 卢培娜 刘宏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63-1573,共11页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为探明生物炭在甘肃省冷凉旱作农业区胡麻生产上应用的潜力与价值,本文采用田间裂区设计,基于3年定位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单作胡麻、单作豌豆和胡麻||豌豆间作)与生物... 生物炭作为一种土壤改良剂,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为探明生物炭在甘肃省冷凉旱作农业区胡麻生产上应用的潜力与价值,本文采用田间裂区设计,基于3年定位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单作胡麻、单作豌豆和胡麻||豌豆间作)与生物炭添加(0、10和20 t·hm^(−2))对农田土壤肥力状况及胡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不施生物炭,施用生物炭总体可以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综合肥力指数,间作模式配施20 t·hm^(−2)生物炭时,这些指标的表现总体最优。施用生物炭提高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子,胡麻和豌豆产量在单作模式下的增幅分别为5.85%~7.25%和12.04%~16.86%,在间作模式下的增幅分别为9.64%~19.79%和14.47%~19.78%;间作系统土地当量比>1,土地利用率提高,间作优势显著。施用生物炭提高了间作系统胡麻含油率和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降低了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含量。通径分析表明,土壤pH、碱解氮和速效钾对作物产量的间接影响大于直接影响,土壤有机质、全氮和速效磷对作物产量的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综上所述,连续3年施用生物炭后,施用20 t·hm^(−2)生物炭处理土壤肥力总体有所提高,但作物产量和品质较施用10 t·hm^(−2)生物炭有所降低。因此,连续多年添加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但过多的生物炭累积会降低作物产量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胡麻||豌豆间作系统 土壤肥力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豆禾间作系统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王召明 陈翔 +6 位作者 赵杰 赵晨 邱雯婧 付娟娟 张晓严 谢海桃 魏荣博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82-1990,共9页
为探究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对豆禾间作草地牧草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的调控效应,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与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Leyss.)间作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生物炭[B_(0)(0t·hm^(-2))和B_(8)(... 为探究生物炭和氮肥配施对豆禾间作草地牧草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的调控效应,本研究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与无芒雀麦(BromusinermisLeyss.)间作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生物炭[B_(0)(0t·hm^(-2))和B_(8)(8 t·hm^(-2))]与氮肥[N_(0)(0 kg·hm^(-2))、N_(120)(120 kg·hm^(-2))、N_(180)(180 kg·hm^(-2))]处理,系统分析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其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与氮肥(B_(8)N_(120)和B_(8)N_(180))配施提高了初花期和盛花期间作系统鲜干比和株高,对紫花苜蓿的茎叶比、茎节数和节间长均无显著影响,而B_(8)N_(225)则抑制盛花期鲜干比。与B_(0)N_(0)相比,B_(0)N_(120)和B_(0)N_(180)处理下,紫花苜蓿一级分枝数分别在初花期和盛花期提高21.28%,19.74%和28.31%,14.56%(P<0.05),但B_(0)N_(225)处理未表现出增效作用,生物炭配施进一步放大了氮肥的促进作用。无芒雀麦的株高和分蘖数均表现为“低氮促进、高氮抑制”的规律。B_(8)N_(120)与B_(8)N_(180)增加了间作系统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降低了中性洗涤纤维和木质素含量。综上,生物炭与氮肥(B_(8)N_(180))配施能够有效地改善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间作系统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肥 间作系统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草系统中枣树对不同方位紫花苜蓿和鸭茅生长的影响
4
作者 张英豪 刘楚波 +3 位作者 周坤 郭家存 刘世鹏 孙娈姿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3-212,共10页
提高种间促进作用和降低种间竞争是实现果草系统生态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果树的竞争力强于牧草,但果树对果园中不同方位牧草生长的影响及主要限制因素尚不明晰。本研究在陕北黄河滩红枣主产区延川,以紫花苜蓿和鸭茅分别开展果园生草,... 提高种间促进作用和降低种间竞争是实现果草系统生态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果树的竞争力强于牧草,但果树对果园中不同方位牧草生长的影响及主要限制因素尚不明晰。本研究在陕北黄河滩红枣主产区延川,以紫花苜蓿和鸭茅分别开展果园生草,测定枣树不同方向上不同距离处牧草生物量、光合有效辐射、土壤养分和水分含量。结果表明:果园中牧草的生长存在空间差异性,位于枣树南面牧草的生物量最高(苜蓿22.57 g·m^(-2),鸭茅174.57 g·m^(-2)),东西次之,北面最低(苜蓿14.29 g·m^(-2),鸭茅71.84 g·m^(-2))。同时,距离枣树越近,牧草受到抑制程度越大。在不同方向上,牧草的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差异,南面最高、北面最低。在各个方向上,距离树干越近,土壤氮磷养分含量有所增加,而土壤含水量和光合有效辐射减少,同时紫花苜蓿和鸭茅的根冠比呈增大趋势。这些结果揭示,不同方向上牧草生长差异主要是由果树对光照的竞争所致;随着距离的缩短,果树对牧草的主要竞争因素是水分,其次是光照,在土壤养分方面未发生明显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鸭茅 果草复合系统 种间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相生相克作物对香葱根系内生微生物群落的塑造特征
5
作者 殷彦 周润澈 +4 位作者 孙妍 庞良琼 鲍彩虹 陈肯 杨尚东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3,共9页
为解析间作相生相克作物对香葱生长及抗性的作用机制,设置C:香葱单作处理、F:相克处理组合(香葱/豌豆间作)和H:相生处理组合(香葱/番茄间作),比较分析香葱间作不同作物对根系内生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unclassified_f_Xanthom... 为解析间作相生相克作物对香葱生长及抗性的作用机制,设置C:香葱单作处理、F:相克处理组合(香葱/豌豆间作)和H:相生处理组合(香葱/番茄间作),比较分析香葱间作不同作物对根系内生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unclassified_f_Xanthomonadaceae、独岛杆菌属(Dokdonell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unclassified_f_Alcaligenaceae、德沃斯氏菌属(Devosia)细菌是香葱间作相生相克作物体系下香葱根系排名前5的共有优势内生细菌属;同时,嗜酸菌属(Acidovorax)细菌是相克处理组合:香葱/豌豆间作体系下,香葱根系中特有的优势内生细菌属。单镰刀菌属(Fusar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Plectosphaerella、unclassified_o_Helotiales、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真菌是香葱间作相生相克作物体系下香葱根系排名前5的共有优势内生真菌属;赤霉属(Gibberella)和Acrocalymma属真菌是相生处理组合香葱/番茄间作体系下香葱根系中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Dactylonectria和漆斑菌属(Myrothecium)真菌是相克组合处理(香葱/豌豆)间作体系下香葱根系中特有的优势内生真菌属。结果表明,香葱间作不同作物塑造了香葱根系相异的内生微生物群落,香葱间作相生作物体系中,香葱根系中形成了具有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性功能的内生微生物群落;而香葱间作相克作物体系中,香葱根系中形成了以病原微生物为主体的内生微生物群落,这可能是香葱间作不同作物产生相生相克现象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生相克 间作 内生微生物 土壤生态系统 根际微生物 根系 香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红芸豆带状间作的产量效应及根系形态与土壤酶活性
6
作者 张辰煜 葛军勇 +5 位作者 褚俊聪 王星宇 赵宝平 杨亚东 臧华栋 曾昭海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9-469,共11页
为明确豆禾间作系统的产量及其与作物根系和土壤酶学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在河北省张北县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以燕麦单作、红芸豆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燕麦和红芸豆带状间作模式的产量效应、根系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 2年试... 为明确豆禾间作系统的产量及其与作物根系和土壤酶学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在河北省张北县开展了2年大田试验,以燕麦单作、红芸豆单作为对照,研究了燕麦和红芸豆带状间作模式的产量效应、根系特征以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 2年试验中,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1.07和1.08,且燕麦的偏土地当量比为0.63和0.72。间作模式的净收益与2种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但产投比均大于单作模式。间作燕麦在拔节期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均低于单作,但在灌浆期均高于单作;间作红芸豆根系形态参数在2个土层随生育期进程均由优势逐渐变为劣势。间作对燕麦各时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提高了红芸豆开花期和鼓粒期0~10 cm和10~20 cm两个土层土壤C、N和ALP获取酶活性。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显示,燕麦的产量主要受到根系特性影响,而红芸豆主要受土壤酶活性影响。由此可见,燕麦‖红芸豆模式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可以提升系统生产力,且燕麦和红芸豆产量变化作用路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红芸豆 带状间作 产量 根系特征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紫花苜蓿对1年生和2年生中国沙棘水碳平衡和生长的影响
7
作者 代永欣 刘永强 +2 位作者 刘思宇 宋雯 王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41,共10页
为探究中国沙棘间作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的种间水分、养分竞争及互惠关系,以1年生和2年生中国沙棘为研究材料,分别设置单作、间作(间作紫花苜蓿)、间作排除遮荫(用钢丝网隔离紫花苜蓿,排除其遮荫影响)共3个处理,测定2023年7月(干旱时期... 为探究中国沙棘间作紫花苜蓿林草复合系统的种间水分、养分竞争及互惠关系,以1年生和2年生中国沙棘为研究材料,分别设置单作、间作(间作紫花苜蓿)、间作排除遮荫(用钢丝网隔离紫花苜蓿,排除其遮荫影响)共3个处理,测定2023年7月(干旱时期)和9月(湿润时期)的土壤含水量、枝条凌晨和正午水势、叶片全氮含量和光合指标、枝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和幼树生长等指标。结果表明:7月,与单作相比,1年生沙棘间作和间作排除遮荫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和枝条凌晨水势均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分别降低22.04%和19.12%,枝条凌晨水势分别降低76.32%和71.05%,且间作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枝条韧皮部NSC含量分别降低85.82%和33.17%;2年生沙棘间作和间作排除遮荫处理的枝条凌晨水势、枝条韧皮部和木质部NSC含量均无显著变化,间作处理的叶片全氮含量和NSC含量分别提高11.67%和74.24%,间作排除遮荫处理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24.76%和11.56%。9月,与单作相比,复合系统中1年生和2年生沙棘的土壤含水量和枝条凌晨水势均无显著变化,1年生沙棘间作和间作排除遮荫处理叶片NSC含量分别降低52.09%和41.55%,2年生沙棘叶片NSC含量无显著变化;1年生沙棘间作和间作排除遮荫处理的1年生枝枝长分别降低66.96%和57.76%,1年生枝基径分别降低53.64%和45.06%,2年生沙棘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1年生枝枝长、比叶质量分别与净光合速率、7月韧皮部NSC含量显著正相关,7月韧皮部NSC含量与叶片全氮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综上,2年生沙棘复合系统中种间水分竞争明显缓解,促进了沙棘对氮的吸收,进而提升了植株光合作用和NSC储藏,更有利于沙棘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苜蓿复合系统 中国沙棘 定植年限 种间水分关系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幼树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对枣苜间作系统苜蓿产量及土壤碳排放量的影响
8
作者 张淑婷 王进斌 +3 位作者 李田甜 庞林斌 赵雅茹 陈国栋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9-66,共8页
本试验通过研究枣苜间作系统中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碳排放量、水热状况及苜蓿产量的影响,以确定高产低碳的氮肥施用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0 kg·hm^(-2)(N0)、80 kg·hm^(-2)(N1)、160 kg·hm^(-2)(N2)和240 kg&#... 本试验通过研究枣苜间作系统中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碳排放量、水热状况及苜蓿产量的影响,以确定高产低碳的氮肥施用量。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0 kg·hm^(-2)(N0)、80 kg·hm^(-2)(N1)、160 kg·hm^(-2)(N2)和240 kg·hm^(-2)(N3)]对间作苜蓿土壤CO_(2)排放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苜蓿产量、干物质变化的影响,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N3(240 kg·hm^(-2))处理的间作苜蓿CO_(2)排放量最高,N0(0 kg·hm^(-2))处理间作苜蓿CO_(2)排放最低,CO_(2)排放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的土壤温度随着时间推移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土壤温度主要受到季节变化的影响。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N2(160 kg·hm^(-2))处理的间作苜蓿土壤含水量最高,是N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苜蓿的产量、干物质重及干鲜比。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的碳排放量,而适宜的施氮量(N2)有利于提高枣苜间作系统土壤含水量、苜蓿产量。因此,从环境保护与高产需求的角度出发,N2处理的氮肥用量更有利于减少间作苜蓿土壤碳排放,并提高苜蓿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间作系统 苜蓿 土壤碳排放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西北地区大豆玉米间作不同行比配置对大豆生长、产量及间作系统的影响
9
作者 朱冠雄 高祺 +7 位作者 华方静 田艺心 朱金英 李春燕 王春雨 曹鹏鹏 王士岭 高凤菊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0-979,共10页
为筛选鲁西北地区大豆玉米间作适宜的行比配置,进一步促进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单作大豆(SS)和单作玉米(SM)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行比配置处理(4S2M、4S3M、4S4M、6S3M、6S4M),分析不同行比配置对大豆干物质积累... 为筛选鲁西北地区大豆玉米间作适宜的行比配置,进一步促进大豆玉米带状间作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单作大豆(SS)和单作玉米(SM)为对照,设置5个不同的行比配置处理(4S2M、4S3M、4S4M、6S3M、6S4M),分析不同行比配置对大豆干物质积累、光合参数等生长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及不同行比配置对间作系统生产力、土地当量比、竞争比率及实际产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4S4M模式下,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参数、群体产量及品质表现最优,间作系统生产力、土地当量比、竞争比率、实际产量损失均表现最高,经济产值为31 581.10元/hm~2,最具间作优势。4S4M模式为鲁西北地区大豆玉米间作最佳行比配置,适宜在鲁西北及相似生态区域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间作 行比配置 间作系统生产力 土地当量比 竞争比率 实际产量损失 间作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健 段馥梅 +3 位作者 高伟 白明涛 王鹏远 李晓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为了筛选适宜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中黄30、陕豆125等12个具有一定耐阴性和抗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与玉米行比为4∶2)下,... 为了筛选适宜延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中的大豆品种,选用齐黄34、中黄30、陕豆125等12个具有一定耐阴性和抗倒性的大豆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大豆与玉米行比为4∶2)下,齐黄34、秦豆2018、宝豆6号和汾豆93植株较高,株型收敛,丰产性好,产量分别为2595.45、1946.55、2041.50、1884.45 kg/hm^(2);效益较高,群体产值分别为39611.06、35314.25、34200.99、35010.92元/hm^(2),可扩大示范推广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大豆品种 农艺性状 产量 陕西延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宾阳县桑园复合种植试验初探
11
作者 马向阳 文小淋 +6 位作者 秦川 凌伟明 苏韦灵均 贾雪峰 蓝必忠 李乙 李燕飞 《蚕学通讯》 2025年第2期79-83,共5页
为促进桑园套种间作发展,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协调耕地“非粮化”与桑园发展的矛盾,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果桑园套种生姜、果桑园套种玉米、叶用桑园套种玉米3种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益。结果表明,果桑园套种生姜经济效益最佳,对桑叶产量影响... 为促进桑园套种间作发展,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协调耕地“非粮化”与桑园发展的矛盾,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果桑园套种生姜、果桑园套种玉米、叶用桑园套种玉米3种复合种植模式及其效益。结果表明,果桑园套种生姜经济效益最佳,对桑叶产量影响最小。本文提出了桑园复合种植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桑园复合种植模式创新和技术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 生态循环 种养模式 复合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2”式双辣一粮高效周年套作模式
12
作者 赵培光 高灿 胡长稳 《中国果菜》 2025年第8期56-60,共5页
济宁市金乡县是驰名中外的大蒜之乡、辣椒之乡,常年种植大蒜、辣椒等经济作物,粮经争地明显。为破解粮经争地难题,本文系统阐述了“3-1-2”式双辣一粮高效周年套作模式,即3行大蒜间作1行辣椒,畦埂间作2行玉米。该模式可在稳定经济作物... 济宁市金乡县是驰名中外的大蒜之乡、辣椒之乡,常年种植大蒜、辣椒等经济作物,粮经争地明显。为破解粮经争地难题,本文系统阐述了“3-1-2”式双辣一粮高效周年套作模式,即3行大蒜间作1行辣椒,畦埂间作2行玉米。该模式可在稳定经济作物收益的同时,提升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实现每667 m^(2)约产大蒜1400 kg,辣椒410 kg,玉米420 kg,产值约2.4万元,较传统种植方式平均每667 m^(2)增收1000元,达到粮食稳产保供、农民增收致富的双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辣椒 玉米 高产高效 周年 套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化种植对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9
13
作者 田慎重 管西林 +5 位作者 宁堂原 孙涛 张玉凤 边文范 董亮 高新昊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9-634,共16页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 多样化种植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生态服务功能和土壤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粮食供给紧张和耕地短缺背景下,多样化种植在提升我国耕地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对多样化种植的理解多集中在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发挥生态功能等方面,对其提升耕地质量的作用关注较少,特别是多样化种植如何通过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来提高耕地质量和维持土壤健康方面的理解还较为局限。本文在总结多样化种植的内涵及对促进耕地土壤健康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作用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多样化种植对改善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以提升耕地质量为核心发展多样化种植亟需关注的方向和研究重点,以期为多样化种植在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策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种植 耕地质量 土壤健康 轮作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带宽间作模式下不同玉米花生行比对花生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梁满 沈一 +3 位作者 刘永惠 沈悦 张旭尧 陈志德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目的】明确相同带宽条件下不同玉米花生种植行比对花生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为构建适宜行比的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为对象,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3.6 m的... 【目的】明确相同带宽条件下不同玉米花生种植行比对花生光合特性和系统产量的影响,为构建适宜行比的玉米花生带状间作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以玉米花生带状间作系统为对象,设置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3.6 m的总带宽,行比分别为2∶6、4∶4、6∶2),研究不同行比对间作花生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叶片光合参数、产量构成和玉米花生系统产量的影响。【结果】3种间作模式的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均小于单作,其中2∶6种植模式在花生生育后期的叶面积指数较4∶4和6∶2分别提高30.07%和44.19%,等带宽间作体系下相对较少的玉米行比可以增加间作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保持花生叶片较高的光合能力,从而获得产量优势。间作显著降低了玉米的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以及花生的单株饱果数和百果重,系统产量以2行玉米6行花生的种植模式最高,为13749.9 kg/hm^(2),3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且综合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结论】在玉米花生等带宽间作模式下,花生行比的增加缓解了玉米的荫蔽效应,改善了花生的光合能力,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稳粮增油、均衡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花生 行比 光合特性 系统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花生间作对根系生理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邱江梅 吴海宁 +8 位作者 黄志鹏 贺梁琼 李忠 钟瑞春 韩柱强 蒋菁 黎冰 唐秀梅 唐荣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896,共8页
为探明甘蔗/花生间作对根系生理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设置了甘蔗单作、花生单作、甘蔗/花生间作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根系浸提物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间作甘蔗根系分泌的总氨基酸及根... 为探明甘蔗/花生间作对根系生理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本文设置了甘蔗单作、花生单作、甘蔗/花生间作模式,系统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根系浸提物和根际土壤养分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间作甘蔗根系分泌的总氨基酸及根系浸提液中的总糖显著高于单作,间作花生根系分泌的总糖显著高于单作。间作甘蔗根际土壤的碱解氮(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AN)、有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AP)、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AK)和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显著高于单作甘蔗,间作种植显著降低了花生根际土壤的有效磷、速效钾和pH。间作和单作甘蔗的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差异不显著,间作花生的过氧化氢酶显著高于单作花生。根系分泌的酚酸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总糖与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根系浸提液中的有机酸与pH呈显著正相关,氨基酸与SOM呈显著负相关、与AK呈极显著负相关。脲酶与AK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与SOM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甘蔗/花生间作主要影响根系分泌氨基酸、总糖和酚酸的代谢活动,且可显著提高甘蔗的土壤有效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系统 根系分泌物 根系浸提物 土壤养分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引黄灌区不同带距及水肥处理对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汤英 徐利岗 +2 位作者 何新林 李金娟 李金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0-247,252,共9页
为明晰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对不同带距和水肥供给条件的响应特征及其效应,在宁夏引黄灌区选取玉米-大豆2∶4间作种植模式,研究带距(A)、灌溉定额(W)、施肥量(F)对玉米、大豆及间作系统的生理指标、净同化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为玉... 为明晰玉米大豆间作系统对不同带距和水肥供给条件的响应特征及其效应,在宁夏引黄灌区选取玉米-大豆2∶4间作种植模式,研究带距(A)、灌溉定额(W)、施肥量(F)对玉米、大豆及间作系统的生理指标、净同化率、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的影响,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显示:A对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主要在拔节期和灌浆期(贡献率分别为75.6%~83.7%、52.4%~81.3%),W在抽穗期(贡献率为91.4%~92.5%);A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主要在开花期(贡献率为97.9%~99.3%),W在结荚期(贡献率为70%)。T6(A2W3F1)处理有利于玉米净同化率(NAR)和叶面积指数(LAI)升高,在试验的高水高肥对大豆LAI呈负相关。三因素对系统产量和经济效益影响显著,排序为W>A>F;A和W的3个水平对玉米产量和系统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且A2>A3>A1,W3>W2>W1,F水平对大豆产量影响不显著;各因素水平对系统经济效益贡献率为A2>A3>A1、W3>W2>W1和F1>F3>F2,A2的效益比A1高25.2%、W3比W1高32.3%、F1比F2高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距 水肥耦合 玉米大豆间作系统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氮素养分吸收利用研究 被引量:72
17
作者 李少明 赵平 +2 位作者 范茂攀 高世昌 郑毅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72-574,共3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及相应单作不同时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物学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和生物学产量增加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间作玉米氮素养分吸收量比相应单作提高57 53%,生物学产量提高47 02%.而...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及相应单作不同时期氮素吸收利用及生物学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的氮素吸收利用和生物学产量增加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间作玉米氮素养分吸收量比相应单作提高57 53%,生物学产量提高47 02%.而大豆的吸氮量只比相应单作降低1 21%,生物学产量降低14 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氮素养分利用 生物学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条件下水分在作物间的分配与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8
作者 高阳 段爱旺 +2 位作者 刘浩 刘战东 申孝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81-285,共5页
了解作物在地上和地下与水分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间作系统的性能是很重要的。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对间作系统内水分在作物间的分配与利用的研究成果作了简单的综述,包括水分在间作作物间的分配、间作条件下作物需水量的估算模型和间作条... 了解作物在地上和地下与水分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间作系统的性能是很重要的。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对间作系统内水分在作物间的分配与利用的研究成果作了简单的综述,包括水分在间作作物间的分配、间作条件下作物需水量的估算模型和间作条件下的根系吸水模型。指出了此项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其今后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系统 水分利用 资源 水分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行距对大豆/玉米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竞争力的影响 被引量:33
19
作者 赵建华 孙建好 +1 位作者 陈亮之 李伟绮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29-235,共7页
为探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种植行距对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资源竞争的影响。在固定带宽的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设置10,20,45,60和70 cm 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分析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变... 为探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种植行距对间作作物生长及种间资源竞争的影响。在固定带宽的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设置10,20,45,60和70 cm 5个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分析间作系统的间作优势、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随间作玉米行距增加,间作优势增加,70 cm行距间作优势最大,达4 271.4 kg·hm^(-2)。Logistic生长拟合曲线表明:随玉米行距增加,大豆生物累积量减小,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缩短,玉米生物累积量最大值出现在D45处理下,达43 471.1 kg·hm^(-2),D45处理达到最大日生长速率峰值的天数最长,达130 d,且生长后期日生长速率持续高于其它处理;共生期内,伴随作物生长,大豆相对于玉米的资源竞争力A_(sm)逐渐降低,共生后期,表现为随间作玉米种植行距增加,大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力A_(sm)逐渐减小。综合分析表明: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玉米是强竞争力作物,玉米种植行距为45 cm,有利于大豆和玉米的生长及产量形成,大豆和玉米种间竞争力较弱,可作为河西灌区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间作玉米的最佳行距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行距 大豆/玉米间作 间作优势 种间相对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间作中大豆根系生长及氮磷养分吸收的特点 被引量:18
20
作者 尹元萍 张雅琼 +4 位作者 申毓晗 赵志勇 谢世清 杨生超 梁泉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305-2310,共6页
设计大豆与玉米3种行比的间作,在红壤田间条件下研究大豆根系性状、氮、磷养分吸收特点和叶绿素值的变化,为探索玉米/大豆科学、合理间作促进氮磷等养分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根系存在显著... 设计大豆与玉米3种行比的间作,在红壤田间条件下研究大豆根系性状、氮、磷养分吸收特点和叶绿素值的变化,为探索玉米/大豆科学、合理间作促进氮磷等养分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根系存在显著的互作。与净种相比,间作大豆的生长在苗期受到的抑制作用显著,表现在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和根干重降低,根冠比提高;进入花期后,抑制作用减弱;生物量随行比增加而提高。间作条件下大豆氮、磷总量减少,吸收效率降低,而利用效率升高。间作的玉米吸收的氮、磷超过净种时的吸收量,氮增加30%~44%,磷增加14%~16%。对间作而言,小行比大豆植株氮、磷吸收量先升后降,大行比反之。从间作的大豆根系性状及氮、磷营养高效利用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和分析,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以2∶4的行比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 间作 根系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