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1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庆市输入性卵形疟原虫curtisi和wallikeri亚种分子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谭妍 罗飞 +4 位作者 李志峰 向尧 许静茹 蔡娇娇 李迎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4-822,共9页
目的为了解重庆市输入性卵形疟原虫curtisi和wallikeri亚种的分子特征,对卵形疟病例的卵形疟原虫Cox1、Cytb、Tra、Dhfr、K13基因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3年确诊的卵形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样,PCR扩增卵形疟原虫Cox1、C... 目的为了解重庆市输入性卵形疟原虫curtisi和wallikeri亚种的分子特征,对卵形疟病例的卵形疟原虫Cox1、Cytb、Tra、Dhfr、K13基因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3年确诊的卵形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样,PCR扩增卵形疟原虫Cox1、Cytb、Tra、Dhfr、K13基因的部分片段,利用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区分2个亚种,分析卵形疟curtisi和wallikeri亚种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以及氨基酸突变位点等多态性。结果以ssrRNA区分26例卵形疟(curtisi亚种14例;wallikeri亚种12例)与Cox1、Cytb、Tra基因分类结果一致。Cox1基因在145、153等13个位点呈现二态性,仅在528、862位点氨基酸M176I、I288V变异,单例N337H变异。Cytb基因亚种间发现12个位点发生碱基置换,仅248号氨基酸M248I突变。Tra基因发现49个核苷酸二态性位点,致18个氨基酸突变,curtisi型样本中poc1型比poc2型多PINTINPINTIN和TITPIS氨基酸单元。Dhfr基因突变率较高,25%样本出现S58R突变。K13基因亚种内不呈单态,1例样本为杂合。结论确认了重庆市输入性卵形疟在Cox1、Cytb、Tra、Dhfr、K13基因片段中curtisi和wallikeri亚种间的二态性位点、突变位点,丰富了输入性卵形疟原虫两个亚种基因多态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卵形疟 curtisi亚种 wallikeri亚种 Cox1 CYTB Tra DHFR K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14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的鉴定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瑾 魏庆宽 +8 位作者 徐超 肖婷 黄炳成 孔祥礼 王龙江 王用斌 许艳 尹昆 孙慧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91-995,共5页
目的对山东省14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进行鉴定分析。方法收集14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快速疟疾诊断试纸条检测(RDT)、血涂片镜检、NP-1993常规巢式PCR鉴定和卵形疟原虫wallikeri(P.ovale wallikeri)亚种的特异性PCR检测。PC... 目的对山东省14例输入性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进行鉴定分析。方法收集14例输入性疟疾病例,进行快速疟疾诊断试纸条检测(RDT)、血涂片镜检、NP-1993常规巢式PCR鉴定和卵形疟原虫wallikeri(P.ovale wallikeri)亚种的特异性PCR检测。PCR扩增产物测序后,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 14例患者RDT检测结果:泛疟原虫(非恶性疟)阳性12例,阴性2例;镜检结果,13例卵形疟原虫,1例间日疟原虫;NP-1993常规巢式PCR结果,14例样本4种疟原虫引物扩增结果均为阴性。P.ovale wallikeri亚种的特异性PCR检测结果:14例样本均能扩增到P.ovale wallikeri亚种特异性条带780bp。Blast分析测序结果,检索结果为P.ovale wallikeri亚种。结论 14例镜检阳性、NP-1993常规巢式PCR检测阴性的输入性疟疾病例均确诊为P.ovale wallikeri亚种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疟疾 卵形疟原虫wallikeri亚种 巢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养温度对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8762分裂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展 姚国强 +4 位作者 刘凯龙 张晓源 裴启林 李民 张和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8,共7页
双歧杆菌在增殖培养中存在营养充足但增殖受限的情况,因此探究其增殖过程中的分裂周期至关重要。该研究选择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8762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探针对菌体细胞进行标记,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该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分裂进程及膜结... 双歧杆菌在增殖培养中存在营养充足但增殖受限的情况,因此探究其增殖过程中的分裂周期至关重要。该研究选择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8762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探针对菌体细胞进行标记,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该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分裂进程及膜结构完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μmol/L荧光染料标记下,菌株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状况,满足分裂过程的指标测定。此外,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各世代细胞群体的分布存在差异,表明菌体分裂过程持续进行,且各世代菌体分裂不同步,高温下“6”世代的群体数量相较于37℃上涨了142.31%。菌株的生理状态受到培养温度的影响较大,高温下膜结构完整性损失比例增大了168.82%。该研究揭示了双歧杆菌增殖分裂过程中的荧光信号变化及菌体细胞活性的差异,为高活性乳酸菌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 荧光示踪 分裂周期 膜完整性 菌体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与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复合发酵对发酵乳品质的改善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志忠 刘立伟 +6 位作者 刘志刚 陈海丽 崔红 杨波 张佳琪 乌日更 姚凯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8,共10页
为评估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CZ-03(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subsp.thermophilus CZ-03)与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LGG-08(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lactis LGG-08)复合发酵对发酵乳品质的影响,采用这两种菌株对牛乳进行复合发酵,分析... 为评估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CZ-03(Streptococcus salivarius subsp.thermophilus CZ-03)与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LGG-08(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lactis LGG-08)复合发酵对发酵乳品质的影响,采用这两种菌株对牛乳进行复合发酵,分析其流变学特性、质构特性以及活菌数。利用多频扩散波谱法详细研究复合发酵乳的微观结构及其动态变化,评估其稠度、硬度、内聚性和黏度指数。结果显示,在贮藏初期(0~14 d),复合发酵乳的胞外多糖质量浓度从204.7 mg/L增加至233 mg/L,显著高于单菌株发酵乳。此外,复合发酵乳在整个贮藏期间的活菌数显著高于单菌组,显著提升了产品的贮藏稳定性和益生功能。复合菌株的使用显著改善了发酵乳的流变学和质构特性,尤其在黏度和持水性方面。与单一菌株发酵的样品相比,复合发酵乳能更有效地形成稳定的凝胶结构。这些发现为益生菌发酵乳的产品开发和健康功能提升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并为发酵乳的生产及贮藏特性评估提供了创新视角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 益生菌发酵乳 品质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沙棘亚种代表株系在寒地黑土区综合性状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蕊 唐克 +5 位作者 吴雨蹊 张莉莉 房磊 李鹏举 侯帅 王明洁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8-44,共7页
为比较分析不同沙棘亚种间生长表现,筛选优良沙棘品种,选择蒙古沙棘亚种、杂交沙棘亚种及中国沙棘亚种3个沙棘亚种,每个亚种中分别选择2个雌株品种和1个雄株品种共9个典型优良沙棘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比较其物候期、生长性状、果实... 为比较分析不同沙棘亚种间生长表现,筛选优良沙棘品种,选择蒙古沙棘亚种、杂交沙棘亚种及中国沙棘亚种3个沙棘亚种,每个亚种中分别选择2个雌株品种和1个雄株品种共9个典型优良沙棘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比较其物候期、生长性状、果实性状等指标,并通过综合指数E值计算,以主栽品种深秋红为对照,筛选适合黑龙江省黑土区栽种的优良沙棘品种(系)。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品种深秋红,杂交沙棘亚种,晚黄、旭日在9月中上旬成熟,单株产量最高,分别为7.26和6.88 kg,进入结果期后,各项生长指标与对照品种相近,树势较好。中国沙棘亚种ZX2019-01、ZZ2019-02,在8月中下旬成熟,单株产量最低,分别为0.45和0.38 kg,各项生长指标低于杂交沙棘与对照品种,树势较差。中早熟蒙古沙棘亚种丘依斯克成熟期最早,在8月初成熟,果实个大,产量低,单株产量低于对照品种与杂交品种,为1.54 kg,树势最差,各项生长指标均低于其他材料。3份雄株沙棘品种中,开花散粉期差异不大,在4月中下旬,杂雄优1号各项生长指标均高于其他2份雄株材料,树势最好,蒙古沙棘雄株树势最差。以生长指标、果实性状指标为衡量标准,构建隶属函数,通过综合指数计算,杂交沙棘亚种3个品种综合指数分别为2.634 2,2.720 0及1.113 2,高于蒙古沙棘与中国沙棘。因其树势强,产量高,晚熟挂果时间长等特点适宜作为黑龙江省经济林与经济生态林建设品种,蒙古沙棘因其果大,无刺可作为观光采摘园建设品种,而中国沙棘虽然果小,产量低,但抗逆性好易成活,适合作为生态林或者生态经济林建设用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亚种 寒地黑土 综合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源对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培养过程中细胞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张晓源 刘凯龙 +6 位作者 杨展 李民 张怡 刘光中 张和平 张文羿 姚国强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214-221,共8页
双歧杆菌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同生理状态的细胞亚群,影响菌体的代谢活性和活菌数的提高,因此本文以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8762(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infantis B8762,B8762)为研究对象,明确其在不同碳源下细胞亚群间的生长性能差... 双歧杆菌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不同生理状态的细胞亚群,影响菌体的代谢活性和活菌数的提高,因此本文以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8762(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infantis B8762,B8762)为研究对象,明确其在不同碳源下细胞亚群间的生长性能差异。本实验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别将乳糖、蔗糖和麦芽糖作为碳源进行高密度发酵后的B8762菌体进行亚群分选,比较分析不同细胞亚群的碳代谢和生长性能差异,以评估培养碳源对菌体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碳源培养的B8762菌体活菌数和浊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存在不同代谢活性亚群。其中乳糖、蔗糖和麦芽糖培养的活细胞亚群果糖-6-磷酸磷酸酮解酶(Fructose-6-phosphate phosphoketolase enzyme,F6PPK)活性较损伤细胞亚群分别提高了1.47倍、2.42倍和2.83倍,且经重培养后蔗糖培养活细胞亚群活菌数达(2.46±0.01)×109 CFU/mL,显著高于其他亚群(P<0.05)。总的来说,相较于乳糖和麦芽糖,蔗糖作为碳源时菌体细胞活性最好,为活性优势细胞群体调控培养和制备高活性菌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碳源 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 细胞亚群分选 细胞代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瓜亚种间遗传图谱构建及果实相关性状QTL定位
7
作者 李炯 徐彬其 +6 位作者 梁梓兴 曹振强 侯冰冰 洪宇 程蛟文 胡开林 崔竣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7-1605,I0001-I0008,共17页
苦瓜是我国传统的瓜类蔬菜,品种资源遗传背景狭窄,亟需通过野生种质资源拓宽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小果型野生亚种自交系NJ与普通亚种自交系Tan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基于重测序bin标记遗传图谱,利用MQM(Multiple-QTL model)方法对果长、... 苦瓜是我国传统的瓜类蔬菜,品种资源遗传背景狭窄,亟需通过野生种质资源拓宽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小果型野生亚种自交系NJ与普通亚种自交系Tan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基于重测序bin标记遗传图谱,利用MQM(Multiple-QTL model)方法对果长、果径、果形指数、果形、果重5个性状进行QTL定位。相关性分析表明,除果径与果形、果形指数与果重外,各性状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重测序基因分型产生1921个bin标记,其中1563个被整合到亚种间遗传图谱,覆盖11条染色体,总遗传距离为1556.91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00 cM。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间比较显示苦瓜两个亚种在MC08号染色体存在一个约11 Mb的倒位区域。共有7个QTL达到了LOD检测阈值,其中果长2个(qFL5.1、qFL7.1)、果形指数2个(qFSI1.1、qFSI4.1)、果重2个(qFW5.1、qFW6.1)、果形1个(qFS5.1);果长qFL5.1、果形qFS5.1、果重qFW5.1形成一个一致性的主效QTL区间。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苦瓜两个亚种基因组的变异特征以及为亚种间种质创新和果实相关性状基因挖掘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亚种 遗传图谱 果实相关性状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生长及发酵特性研究
8
作者 裴志雯 胡炜 +3 位作者 刘梓璇 刘小鸣 赵建新 陈卫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9-66,共8页
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因其优良的发酵和产香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我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菌株资源,但是目前针对我国特色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菌株的生长代谢特性研究较少。该研究对分离自我国但位于进化树不同分支的... 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因其优良的发酵和产香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我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菌株资源,但是目前针对我国特色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菌株的生长代谢特性研究较少。该研究对分离自我国但位于进化树不同分支的4株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菌株进行生长及发酵特性分析,表明在碳源利用方面仅CCFM1095和CCFM1308可以代谢利用半乳糖;在氮源利用方面仅有CCFM1015可以利用酪蛋白;CCFM1095为8种氨基酸营养缺陷性菌株。牛乳体系氮源组成限制了菌株生长发酵,除CCFM1015外其余菌株发酵缓慢。因此CCFM1015具有作为快速发酵剂的潜力,CCFM1095具有优良的乳糖利用能力,CCFM1038具有对氨基酸的高效利用能力,为后续菌株发酵条件改善及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 乳糖 酪蛋白 氨基酸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新疆分离株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9
作者 刘丹丹 李金荣 +10 位作者 高函雅 李姝怡 彭菲 徐李依娜 王馨 郝宝山 买占海 阿得力江·吾斯曼 赛福丁·阿不拉 刘建华 张伟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2-1351,共10页
【目的】探索采用马/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诱导小鼠感染模型的条件及方法,为马腺疫新药研发及其他相关研究奠定试验基础。【方法】选择昆明小鼠100只,将马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新疆株(SEE-M)和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新疆株(LXY019)分别设置相应... 【目的】探索采用马/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诱导小鼠感染模型的条件及方法,为马腺疫新药研发及其他相关研究奠定试验基础。【方法】选择昆明小鼠100只,将马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新疆株(SEE-M)和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新疆株(LXY019)分别设置相应梯度浓度感染小鼠,测定菌株感染小鼠的最低完全致死量(minimum complete lethal dose,MLD)。将3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Ⅰ组:SEE-M株感染;模型Ⅱ组:LXY019株感染;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每组10只,分别以80%MLD浓度的相应菌株感染小鼠建立马腺疫感染模型,观察小鼠死亡情况。通过对小鼠脏器系数、内脏载菌量、血清炎性因子及组织病理学等进行检测,验证小鼠感染模型的构建情况。【结果】马源和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感染小鼠的MLD分别为1.875×10^(9)和8.750×10^(8) CFU。以80%MLD的马源和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感染小鼠建立马腺疫动物模型,死亡率分别为60%和70%,体重呈下降趋势。小鼠感染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模型Ⅰ、Ⅱ组小鼠肝脏、肺脏、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模型Ⅰ、Ⅱ组小鼠各脏器组织均表现为马链球菌马亚种感染阳性,其中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的载菌量显著高于心脏和脑(P<0.05);模型Ⅰ、Ⅱ组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模型Ⅰ、Ⅱ组小鼠内脏均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出血、结构被破坏、内脏细胞坏死脱落等病理变化。【结论】以1.5×10^(9) CFU马源马链球马亚种和7×10^(8) CFU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感染小鼠可成功建立马腺疫动物模型,小鼠感染模型各内脏均会被侵染,其中对肺脏、肝脏、脾脏、肾脏的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结果为马腺疫的防治及靶向药物研发奠定试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链球菌马亚种 马腺疫 动物模型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婴儿肠道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的遗传差异及益生特性分析
10
作者 耿欣雅 安美玲 +3 位作者 张瑞瑞 孙芳芳 孙海龙 倪永清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121-132,共12页
本研究通过培养法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检测,从西北地区150份婴儿粪便样品中分离并鉴定出23株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infantis,B.infantis),分离率仅为10.67%,并对其基因组、益生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基因... 本研究通过培养法结合聚合酶链式反应基因检测,从西北地区150份婴儿粪便样品中分离并鉴定出23株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infantis,B.infantis),分离率仅为10.67%,并对其基因组、益生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基因组分析表明,B.infantis的平均GC含量、基因组长度、编码序列数量分别为59.81%、2.61 Mb、2273;基于核心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分析表明,相同地理宿主来源的菌株具有较高遗传相似性,其菌株系统发育更相近。不同菌株基因组中与植物源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基因存在差异。碳水化合物代谢实验结果表明,绝大部分B.infantis菌株能够代谢低聚半乳糖、低聚果糖、菊糖等益生元,与糖苷水解酶(glycoside hydrolase,GH)32、GH43在其基因组中的存在相印证,4株菌(A47X1、A79X4、A79X3、S19X4)能够利用木糖。菌株B.infantis S8X8、S5X8_2能最有效地抑制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鼠伤寒血清型肠沙门氏菌肠亚种、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血清型肠炎沙门氏菌,但不能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B.infantis的基因组中检测到利福平抗性基因、莫匹罗星抗性基因、氨基糖苷类抗性基因等内源性抗性基因,未检测到致病性毒力因子。所有B.infantis分离株对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敏感。本研究对中国不同地域人群B.infantis菌株进行了有效分离,通过基因型及表型特征分析揭示了菌株的安全性及功能特性,可为针对不同地域婴幼儿开发个性化益生菌制剂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 比较基因组学 益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11
作者 李金荣 张伟 +8 位作者 郝宝山 王馨 高函雅 徐李依娜 揭郑昊 赛福丁·阿不拉 阿得力江·吾斯曼 况玲 刘丹丹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7-345,共9页
为探究新疆喀什某驴场驴腺疫病的病原菌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应用绵羊鲜血培养基对采集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及PCR扩增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利用MEGA 7.0生物软件绘制分离菌的遗传进化树;绘制分离菌生长曲线,通过... 为探究新疆喀什某驴场驴腺疫病的病原菌及其相关生物学特性,应用绵羊鲜血培养基对采集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及PCR扩增对分离菌进行鉴定,并利用MEGA 7.0生物软件绘制分离菌的遗传进化树;绘制分离菌生长曲线,通过分离菌体内致病性试验、毒力基因检测试验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对分离菌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显示,获得一株具有β溶血特性且革兰氏染色阳性的链球菌,测序结果通过GenBank的Blast比对,与已注册马链球菌马亚种同源性高达99.01%,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分离菌与新疆马链球菌马亚种HTP133(MT815602.1)遗传距离最近,命名为LXY019株;从生长曲线可以看出该分离菌在培养8 h后达到平台期,18 h后走向衰亡;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小鼠的LD_(50)为1.58×10^(7)CFU/mL,毒力基因鉴定结果提示该分离菌携带fneB和seM;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氨基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相对较低。以上结果表明,分离纯化的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对小鼠具有明显的致病性,临床治疗可优先选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果可以为驴源马链球菌马亚种感染引起的驴腺疫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驴腺疫 马链球菌马亚种 致病性 毒力基因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细胞损伤的机制
12
作者 冯海红 王然 +5 位作者 葛绍阳 张永祥 赵亮 李晓霞 姚凯 桑跃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68,共7页
为明确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细胞损伤的主要阶段和损伤原因。该研究测定了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68S在真空冷冻干燥不同阶段,包括预冻阶段、升华干燥阶段和解吸干燥阶段菌体细胞的存活性、水分变化、细胞壁完整性和细胞膜通... 为明确真空冷冻干燥过程中长双歧杆菌长亚种细胞损伤的主要阶段和损伤原因。该研究测定了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B68S在真空冷冻干燥不同阶段,包括预冻阶段、升华干燥阶段和解吸干燥阶段菌体细胞的存活性、水分变化、细胞壁完整性和细胞膜通透性等特征。结果表明,预冻阶段自由水在低温下形成冰晶,挤压细胞,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结构受损,降低了细胞壁完整度,细胞存活性下降14.1%;升华干燥阶段水分大量散失,导致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脱水后结构改变,通透性增加,致使乳酸脱氢酶、β-半乳糖苷酶等胞内代谢关键酶渗漏到细胞外,细胞活性剧烈降低49.7%;解析干燥阶段水分和细胞存活性变化均较小。因此,BB68S冻干过程中菌体细胞损伤的主要阶段为预冻阶段和升华干燥阶段,主要是由于水分变化引起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损伤,降低了其功能性,最终导致细胞活性下降。该研究解析了长双歧杆菌长亚种在冻干过程中细胞损伤的机制,为控制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提高菌株冻干存活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 真空冷冻干燥 细胞壁 细胞膜 关键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猕猴海南亚种体质量与血液生化参数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13
作者 刘保臻 王军 +4 位作者 孙瑞萍 伍乘风 赵鑫源 赵建国 袁靖丽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77,共11页
目的比较猕猴海南亚种(Macaca mulatta brevicaudus)的体质量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后续实验动物培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陵水南湾猕猴自然保护区内的180只野生猕猴海南亚种(雌性和雄性)为对象,使用电子秤测量其体质量,同时采集猕猴... 目的比较猕猴海南亚种(Macaca mulatta brevicaudus)的体质量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为后续实验动物培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陵水南湾猕猴自然保护区内的180只野生猕猴海南亚种(雌性和雄性)为对象,使用电子秤测量其体质量,同时采集猕猴血液样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指标(RBC、HGB、WBC、PLT等),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生化指标(ALT、AST、GLU、BUN等)。数据分析通过SPSS 1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并运用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猕猴的体质量及血液指标差异。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在成年野生猕猴海南亚种中,雄性体质量显著高于雌性(P<0.05)。然而,雌性和雄性猕猴的全血细胞计数结果未见显著差异(P>0.05)。在血液生化指标方面,雌性和雄性猕猴海南亚种之间乳酸脱氢酶(LDH)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差异显著(P<0.05),而其他生化指标则无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获得了野生猕猴海南亚种体质量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基础数据,为后续猕猴海南亚种实验动物化培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海南亚种 野生动物 体质量 血液生化 乳酸脱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采集大蹄蝠指名亚种特征描述及亚种分类的探讨
14
作者 苏浩晖 刁海欣 +8 位作者 詹夏沁 何敏怡 黄泽锋 吴毅 林良恭 陈中正 蒋学龙 王晓云 余文华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4,共10页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隶属于翼手目蹄蝠科,目前划分指名亚种(H.a.armiger)、福建亚种(H.a.fujianensis)、台湾亚种(H.a.terasensis)和越南亚种(H.a.traninhensis)4个亚种,其中前3个亚种在我国广东、云南等16个省区广泛分布,但... 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隶属于翼手目蹄蝠科,目前划分指名亚种(H.a.armiger)、福建亚种(H.a.fujianensis)、台湾亚种(H.a.terasensis)和越南亚种(H.a.traninhensis)4个亚种,其中前3个亚种在我国广东、云南等16个省区广泛分布,但也有学者对其亚种的有效性存在争议。为进一步明确大蹄蝠的亚种分类状况,本研究以中国区域内最接近模式产地(尼泊尔)的西藏样本为切入点,结合历年采集于各省区的形态学数据和分子序列,对大蹄蝠的亚种分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该种外形、头骨特征及测量数据均未发现指名亚种、福建亚种和台湾亚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系统发育树提示福建、台湾地区在内的多地大蹄蝠序列聚为高支持度的一支,未见明显分化,3个亚种间遗传距离仅0.002~0.013;单倍型网络图亦未发现各亚种间存在明显的种群遗传结构与地理差异。基于上述证据,本研究认为中国区域内的大蹄蝠应归为同一亚种——大蹄蝠指名亚种(H.a.armiger),该结果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国内大蹄蝠的亚种分类地位,也为深入理解该种的演化历史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大蹄蝠 亚种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塔吉克族儿童肠道拮抗糖尿病长双歧杆菌长亚种优势菌株筛选及其体外益生特性
15
作者 李思 安美玲 +3 位作者 李珑珑 张瑞瑞 孙海龙 倪永清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28-138,共11页
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方面已被证实具有积极作用。不同人群的肠道菌群蕴含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菌株多样性,本研究旨在探索塔吉克族儿童肠道中的潜在新益生菌资源,以期发现可用于糖尿病防治的新菌株。从新疆塔吉克族健康儿童肠道中分... 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方面已被证实具有积极作用。不同人群的肠道菌群蕴含了极其丰富的物种和菌株多样性,本研究旨在探索塔吉克族儿童肠道中的潜在新益生菌资源,以期发现可用于糖尿病防治的新菌株。从新疆塔吉克族健康儿童肠道中分离双歧杆菌菌株,并采用特异的groEL基因测序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结合其体外益生特性筛选潜在的抗糖尿病菌株。结果显示,从62名儿童肠道中共分离纯化出1 579株双歧杆菌,其中长双歧杆菌长亚种(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 longum)为优势菌株(591株)。从33个分离出长双歧杆菌的不同样本中,每份样本至少挑选1株已测序的长双歧杆菌长亚种菌株(共76株)进行体外益生特性分析。其中长双歧杆菌长亚种TXX165-6、TXX127-13、TXX13-17、TXX51-1和TXY63-27在模拟胃肠液中的存活率均超过60%,并具有良好的碳源利用能力,其无细胞上清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超过82%,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的清除率均在68%以上。菌株TXX165-6的表面疏水性(78.46%)和表面自聚性(49.15%)最强。菌株TXX51-1表面疏水性(67.30%)次之,但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高达68.75%,明显高于对照组模式益生菌菌株鼠李糖乳酪杆菌GG(20.15%)。因此,长双歧杆菌长亚种TXX165-6和TXX51-1可作为潜在干预糖尿病作用菌株进一步用于动物实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双歧杆菌长亚种 抗氧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益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豚鼠源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16
作者 陈巧丹 陈怡洁 +7 位作者 程菊芬 袁秀芳 余斌 苏菲 叶十一 徐丽华 张晖 李军星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496-1500,共5页
为鉴定引起某豚鼠养殖场发生急性死亡的病原,对疑似细菌感染的豚鼠进行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并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16S rDNA序列分析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死亡豚鼠多脏器中均能分离到同一种致病菌,该菌具有明... 为鉴定引起某豚鼠养殖场发生急性死亡的病原,对疑似细菌感染的豚鼠进行临床观察、病理剖检,并进行细菌分离纯化,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16S rDNA序列分析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死亡豚鼠多脏器中均能分离到同一种致病菌,该菌具有明显的β溶血环,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该分离菌株与马链球菌兽疫亚种(MK614224)16S rDNA同源性高达99.77%。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对头孢噻呋、多西环素等4种药物敏感;对红霉素、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头孢噻肟、青霉素等15种药物耐药。本试验结果确定了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是引起豚鼠急性死亡的病原,该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为后期豚鼠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豚鼠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分离鉴定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Probio-M8混合发酵对褐乳饮料在贮藏周期代谢图谱的影响
17
作者 武思汗 王丹丹 +3 位作者 李伯海 杨成聪 陈永福 李建立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25,31,共8页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因其健康促进作用,在乳制品发酵剂筛选中呈现竞争优势。文章通过对比单菌(副干酪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PC-01)与混合(PC-01+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Probio-M8(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lactis Pro...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因其健康促进作用,在乳制品发酵剂筛选中呈现竞争优势。文章通过对比单菌(副干酪乳酪杆菌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PC-01)与混合(PC-01+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Probio-M8(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lactis Probio-M8))发酵制备褐乳饮料,评估了其在贮藏周期产品品质及代谢组学特征变化。结果表明,2组pH值与可滴定酸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添加Probio-M8混合发酵组在贮藏周期的感官评分有所提升。代谢组学分析显示2组代谢物空间分离明显,混合发酵组差异代谢物富集于氨基酸代谢及应激响应通路(如能量代谢、DNA修复),而单菌发酵组富集于核黄素与磷脂代谢,表明Probio-M8可通过调控特定代谢途径增强贮藏稳定性。本文证实了PC-01与Probio-M8混合发酵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领域的可行性,为开发兼具优良风味与健康功能的发酵乳制品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Probio-M8 褐乳饮料 代谢组学 贮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 XLTG11对小鼠便秘的预防及缓解作用
18
作者 姜海莘 陶冠宇 +2 位作者 岳菊 张婉莹 李柏良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27,50,共9页
为探究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对洛哌丁胺构造小鼠便秘模型的缓解作用及机制。将100只健康Balb/c雄性小鼠随机平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低、中、高剂量组。通过观察粪便基础指标、组织学形态、短链... 为探究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对洛哌丁胺构造小鼠便秘模型的缓解作用及机制。将100只健康Balb/c雄性小鼠随机平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低、中、高剂量组。通过观察粪便基础指标、组织学形态、短链脂肪酸和微生物群组成分等比较不同剂量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对便秘小鼠的影响以及缓解机制。结果表明,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加小鼠首粒排黑便时间、5 h粪便粒数、粪便含水率和小肠推进率;下调促炎因子,上调抗炎因子;升高兴奋型神经递质,降低抑制型神经递质;修复受损结肠屏障;改善肠道菌群,增加有益菌丰度。表明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其润肠通便机制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提高便秘小鼠粪便中乙酸含量进而影响胃肠调节肽和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文章为拓展益生菌研究方向、开发新型缓解便秘功能性乳制品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XLTG11 便秘 消化吸收 洛哌丁胺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胸织雀burmanicus亚种的筑巢行为、巢特征及巢址选择
19
作者 李琴 范仕祥 +2 位作者 翁智伟 陈兴莲 罗旭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7,共9页
黄胸织雀Ploceus philippinus的巢复杂且精巧,国内仅有burmanicus亚种分布,但其巢结构、编织过程和筑巢地偏好等研究缺乏。2022年和2024年对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湾甸乡枯柯河流域的黄胸织雀繁殖地进行了调查,发现雌鸟通过雄鸟建造的盔状... 黄胸织雀Ploceus philippinus的巢复杂且精巧,国内仅有burmanicus亚种分布,但其巢结构、编织过程和筑巢地偏好等研究缺乏。2022年和2024年对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湾甸乡枯柯河流域的黄胸织雀繁殖地进行了调查,发现雌鸟通过雄鸟建造的盔状巢进行配偶选择,配对之后雌雄个体共同完成筑巢。对11个巢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发现巢分为巢悬挂、巢室和巢口通道3个部分,巢悬挂的长度为(32.38±16.97)cm、宽度为(8.26±2.23)cm;巢室的长度为(24.10±2.96)cm、宽度为(17.12±1.74)cm、厚度为(1.10±0.22)cm;巢口通道的长度为(20.30±5.22)cm、宽度为(8.16±0.80)cm、厚度为(0.50±0.23)cm;巢室内腔的内径为(6.34±0.70)cm、深度为(9.76±1.85)cm;巢的总重量为(67.50±18.51)g。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150个繁殖巢的巢址特征,结果发现黄胸织雀倾向于在水面侧、巢下植被覆盖度大、距居民点较远且靠近农田的高大乔木上筑巢。本研究详细报道了黄胸织雀burmanicus亚种的筑巢行为、巢特征及巢址选择,为物种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织雀burmanicus亚种 筑巢行为 巢特征 巢址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良发酵性能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的筛选及特性研究
20
作者 刘绒梅 孙金威 +8 位作者 吕雪鹏 付永猛 梁文星 刘雨萱 曹珺 高达 胡师齐 魏枫染 李启明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0,共7页
为获得性能良好的酸奶发酵菌株,文章研究了云南地区不同传统发酵食品中10株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的生长及产酸能力,检测了10种发酵乳样品的黏度、持水力、质构、风味物质及货架期酸度和活菌数变化。结果表明,菌株NFS-554、NFS-564和NFS-56... 为获得性能良好的酸奶发酵菌株,文章研究了云南地区不同传统发酵食品中10株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的生长及产酸能力,检测了10种发酵乳样品的黏度、持水力、质构、风味物质及货架期酸度和活菌数变化。结果表明,菌株NFS-554、NFS-564和NFS-567生长及发酵速率快,制备的发酵乳样品在黏度和质构上具有优势,初始活菌数均大于109 CFU/g,15℃储存28 d后,活菌数仍维持在106 CFU/g以上,整体酸度上涨不超过7°T。表明以上3株菌株具备优良发酵潜力,可用于发酵乳产品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链球菌嗜热亚种 活菌数 电子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