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部分规模化牛场犊牛腹泻病毒性病原检测与流行特点分析
1
作者 丁鼎 丁晓军 +7 位作者 穆萨·热合曼 甄杰 萨拉麦提·斯拉吉丁 李娜 孙亚伟 陈如龙 姚刚 马雪连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2-1280,共9页
【目的】了解新疆养牛业主产区规模化牧场犊牛腹泻主要病毒性病原感染现状及动态变化,为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PCR技术对新疆博乐、伊犁、喀什、昌吉4个地区11个规模化牧场367份腹泻样本进行牛病毒... 【目的】了解新疆养牛业主产区规模化牧场犊牛腹泻主要病毒性病原感染现状及动态变化,为制定精准防控措施提供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PCR技术对新疆博乐、伊犁、喀什、昌吉4个地区11个规模化牧场367份腹泻样本进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BNoV)、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牛纽布病毒(Bovine nebovirus,BNeV)和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V)5种病毒性病原检测,分析不同季节、地区和不同用途犊牛的5种病原感染差异性。【结果】犊牛腹泻病毒性病原以BVDV检出率最高(26.7%);存在11种混合感染情况,其中二重感染5种,以BVDV+BNoV混合感染为主(11.4%);三重感染5种,以BVDV+BRV+BNoV混合感染为主(3.5%);四重感染仅为BVDV+BRV+BNoV+BNeV混合感染(0.2%)。春夏季BVDV、BRV和BNoV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秋冬季(P<0.05),而BCV和BNeV检出率均显著低于秋冬季(P<0.05)。伊犁与昌吉地区5种病原均有检出,且伊犁地区BVDV检出率最高(92.3%),BNoV次之(52.7%)。昌吉地区以BNoV检出率最高(19.5%),BVDV次之(17.8%)。奶用犊牛仅BNeV检出率高于肉用犊牛(P<0.05),奶用犊牛以BNoV感染为主(18.6%);而肉用犊牛以BVDV感染为主(31.1%)。【结论】调查结果表明,新疆博乐、伊犁、喀什、昌吉4个地区5种腹泻病毒感染存在明显的季节、地区和不同用途牛之间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为这些地区犊牛腹泻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牛腹泻 病毒性病原 混合感染 病毒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廊坊市牛主要病毒性腹泻病原感染状况检测及牛冠状病毒演化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思远 付新成 +10 位作者 袁雪松 毛立 蔡旭航 孙心如 黄金 谢玲玲 王府 周华 张琪 李基棕 李彬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9-659,共11页
牛病毒性腹泻病原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BVDV、BoAstV、BCoV、MRV、BKoV、BoNeV、BNoV、BRV、BToV被认为是引起牛群腹泻的病原,不仅如此,BVDV、BCoV和BToV除了能引起消化道症状外还能引起呼吸道症状,BVDV不仅能引起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还... 牛病毒性腹泻病原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BVDV、BoAstV、BCoV、MRV、BKoV、BoNeV、BNoV、BRV、BToV被认为是引起牛群腹泻的病原,不仅如此,BVDV、BCoV和BToV除了能引起消化道症状外还能引起呼吸道症状,BVDV不仅能引起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还会导致母牛生殖功能异常,这些疾病对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牛主要病毒性腹泻病原流行情况,本次试验通过PCR检测方法对我国河北地区323份腹泻牛粪样品进行常见9种病毒性牛腹泻病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BVDV阳性检出率1.85%(6/323)、BCoV阳性检出率14.24%(46/323)、BRV阳性检出率57.89%(187/323)、BoAstV阳性检出率0.31%(1/323)、BoNeV阳性检出率10.84%(35/323)、BNoV阳性检出率4.33%(14/323)、MRV阳性检出率2.48%(8/323)、BToV阳性检出率4.64%(15/323)、BKoV阳性检出率11.76%(38/323)。混合感染共有76份,占比23.53%(76/323)。HBLF2302株的全基因序列、S、HE、N、M和E基因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HBLF2302与BCoV/NMG1/2022基因同源性最高,为GIIb亚型。基于氨基酸序列比对和HBLF2302的S蛋白三级结构预测发现,在S蛋白中157号位突变为157T,854号位点突变为854I。318V为独特突变,改变了与侧链残基的作用力,与631C形成氢键连接。并发现中国株区别于其它地区的GⅡb亚型,位于ORF1a区域有三个独特位点。本研究丰富了牛腹泻病原的流行病学数据,为牛腹泻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腹泻 牛冠状病毒 流行病学调查 腹泻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遗传多样性与防控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志 孟茹 +4 位作者 付永 韩元 尚佑军 高闪电 殷宏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6-112,共7页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引起牛的一种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BVDV可分为BVDV-1、BVDV-2和BVDV-3基因型和众多的基因亚型,宿主范围比较广泛,... 牛病毒性腹泻(Bovine viral diarrhea)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引起牛的一种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BVDV可分为BVDV-1、BVDV-2和BVDV-3基因型和众多的基因亚型,宿主范围比较广泛,而且可形成持续感染,抑制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给防控带来困难。虽然在北欧一些国家利用监测淘汰实现了BVD净化,但在BVD流行率较高的地区,免疫控制策略现实可行。目前我国各地均有BVD报道,基于BVDV-1毒株的灭活疫苗已用于该病的防控,但用于预防多病原引起牛腹泻或牛呼吸道综合征的联合疫苗匮乏,多联多价疫苗的创制将有助于我国BVD防控和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基因型与生物型 致病性 免疫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N-十二烷基吡啶-1-乙酰胺杀灭或抑制病原体的活性研究
4
作者 苏思雨 陈楠楠 +4 位作者 赵志博 朱战波 周玉龙 张泽财 刘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27-33,共7页
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是一类低毒、高效的广谱消毒剂,能杀灭多种细菌和病毒,在养殖业和医学等领域的消毒中应用前景广阔。研究旨在明确自主合成的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氯化-N-十二烷基吡啶-1-乙酰胺(C12cmpC)对禽源致病菌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是一类低毒、高效的广谱消毒剂,能杀灭多种细菌和病毒,在养殖业和医学等领域的消毒中应用前景广阔。研究旨在明确自主合成的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氯化-N-十二烷基吡啶-1-乙酰胺(C12cmpC)对禽源致病菌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的抗菌抗病毒活性。通过MIC、MBC和时间杀菌试验,明确C12cmpC的体外杀灭、抑制革兰阴性和阳性细菌的效果。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细胞活性检测和BVDV m RNA的qRT-PCR检测,初步明确C12cmpC的抗病毒活性。结果表明,C12cmpC对鹅大肠杆菌(QS195313)的MIC为250 mg·L^(-1),MBC为500 mg·L^(-1)。C12cmpC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MIC为31.25 mg·L^(-1),MBC为62.5 mg·L^(-1)。此外,C12cmpC对MDBK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为5 mg·L^(-1)。其与BVDV作用1、5、30、60 min后,MDBK细胞中病毒m RNA水平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新型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氯化-N-十二烷基吡啶-1-乙酰胺具有较好的抗菌抗病毒活性,研究为新型消毒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 消毒剂 抗菌效果 禽源致病菌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进口胎牛血清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小鼠致病性分析
5
作者 刘照 董倩倩 +4 位作者 吴澳迪 王凯月 梁成哲 Adnan Ali 盛金良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52-4059,共8页
【目的】对进口胎牛血清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进行分离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到实验室购买的某进口胎牛血清中存在BVDV核酸污染,将污染血清接种MDBK细胞,传代培养至第7代,... 【目的】对进口胎牛血清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进行分离鉴定和遗传进化分析。【方法】通过RT-PCR方法检测到实验室购买的某进口胎牛血清中存在BVDV核酸污染,将污染血清接种MDBK细胞,传代培养至第7代,对每一代细胞的培养物进行BVDV 5′-UTR扩增,PCR扩增产物连接pMD19-T载体并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进行分离株抗原检测和病毒滴度测定;将分离株接种BALB/c小鼠,采集眼眶血进行血常规检测和RT-PCR检测。【结果】该病毒分离株在培养MDBK细胞时未能引起细胞病变效应,细胞培养物RT-PCR扩增为阳性;基于5′-UTR序列的相似性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与BVDV UDEC-COY7-17(OL860952.1)毒株5′-UTR序列相似性为99.6%,同属BVDV-1e亚型;IFA检测到感染分离株的MDBK细胞细胞质中出现特异性绿色荧光信号,而对照组无信号;半数培养感染剂量(50%tissue culture infectivedose,TCID 50)为10-4.7/0.1 mL;接种BALB/c小鼠后第7天血常规检测其血液中白细胞(WBC)和淋巴细胞(LYM)数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提取血液总RNA进行5′-UTR RT-PCR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扩增产物大小为298 bp,与预期相符。【结论】本研究在进口胎牛血清中分离得到1株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1e亚型毒株,证明进口胎牛血清中存在BVDV抗原污染,为进一步研究BVDV的相关分子机制提供试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 胎牛血清 分离 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症状类型苜蓿病毒病AMV病原检测及其寄主范围测定
6
作者 周建玲 梁巧兰 +5 位作者 魏列新 周其宇 田龙 陈应娥 王存颖 张国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为明确采自田间不同症状类型苜蓿病毒病病样中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的带毒情况、症状表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及AMV的寄主范围,本试验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症状归类、丙酮乙醇混合液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 为明确采自田间不同症状类型苜蓿病毒病病样中苜蓿花叶病毒(alfalfa mosaic virus,AMV)的带毒情况、症状表现与叶绿素含量的相关性及AMV的寄主范围,本试验通过田间调查采样、症状归类、丙酮乙醇混合液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法对不同病样的叶绿素和AMV含量进行测定和检测,并对提纯至不同症状类型病样中AMV对9科32种植物的致病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田间苜蓿病毒病病样有轻花叶、重花叶、叶片边缘褪绿黄化型和叶片畸形皱缩花叶矮化型4种症状类型,均带有AMV,且叶绿素含量、AMV含量与症状表现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症状表现最严重的叶片畸形皱缩花叶矮化型病样的叶绿素a、b、总叶绿素含量均比对照低58.00%以上,类胡萝卜素含量比对照高134.06%,AMV含量最高,为252.96 pg·mL^(-1);寄主范围测定表明AMV可侵染7科27种植物,对西葫芦致病性最强,症状表现为局部枯斑,30 d时AMV浓度为316.19 p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病毒病 苜蓿Detection of AMV pathogen of alfalfa virus diseases with different symptom types and its host ranges花叶病毒 寄主植物 叶绿素 致病性 症状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19年广西部分猪场仔猪病毒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6
7
作者 段群棚 李晓玉 +10 位作者 赵硕 秦毅斌 卢冰霞 李斌 苏乾莲 赵武 何颖 梁家幸 蒋冬福 周英宁 陈忠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4-574,共11页
本研究旨在了解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毒性病原感染情况及流行特点,为有效防控广西仔猪腹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RT-PCR/PCR检测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广西14个地级市366个规模猪场送检的914份仔猪腹泻病料样品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 本研究旨在了解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毒性病原感染情况及流行特点,为有效防控广西仔猪腹泻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采用RT-PCR/PCR检测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广西14个地级市366个规模猪场送检的914份仔猪腹泻病料样品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Delta冠状病毒(PDCo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检测,并分析其阳性率在不同年份、季节、地区之间的差异及病原混合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PEDV、PDCoV、PRRSV、PoRV、PCV2、CSFV、PRV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其样品平均阳性率分别为59.74%、8.32%、7.77%、4.92%、3.72%、3.28%和2.08%,未检测出TGEV;PEDV已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高发,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在感染猪群中也持续存在,PDCoV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广西仔猪腹泻PEDV阳性率高,单一感染高达50.55%,仔猪腹泻混合感染情况也较多,其中以二重感染情况较为常见,同时也存在四重感染现象。结果表明,广西腹泻仔猪存在7种病毒性病原不同程度感染情况,其中以PEDV导致的仔猪病毒性腹泻尤为严重,新发PDCoV阳性率仅次于PEDV,需重视并加强对新发PDCoV的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腹泻 病毒性病原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赏百合病毒病原形态及内含体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梁巧兰 魏列新 +2 位作者 徐秉良 师桂英 谢忠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5-98,共4页
通过带病组织汁液和带病组织超薄切片负染电镜技术对侵染观赏百合的病毒粒子和内含体进行观察,证明在表现不同症状的5个品种中存在球状、短线状、长线状、短杆状4种病毒粒子和晶体状、风轮状、束状、卷筒状、正六边形5种内含体,通过EL... 通过带病组织汁液和带病组织超薄切片负染电镜技术对侵染观赏百合的病毒粒子和内含体进行观察,证明在表现不同症状的5个品种中存在球状、短线状、长线状、短杆状4种病毒粒子和晶体状、风轮状、束状、卷筒状、正六边形5种内含体,通过ELISA检测及病毒粒子形态、大小及内含体形态分析,确定球状病毒粒子(直径29.5nm)为黄瓜花叶病毒,短线状病毒粒子(593.29~639.97nm×12.15~14.12nm)为百合无症病毒,长线状病毒粒子(757.58~846.25nm×12.12~12.75nm)为马铃薯Y病毒,短杆状病毒粒子(500-807.69nm×153.85~192.31nm)为烟草脆裂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赏百合 病毒病原 形态 内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及周边地区散养猪主要病毒病的流行状况调查 被引量:5
9
作者 张维谊 鞠厚斌 +3 位作者 周锦萍 陈琦 刘健 卢军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8年第7期36-38,共3页
采用PCR方法对上海及周边地区散养临床发病猪进行主要病毒病的病原学检测,主要包括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2005年检测病死猪病料97份,4种病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23.81%、35.90%、40.00%;2... 采用PCR方法对上海及周边地区散养临床发病猪进行主要病毒病的病原学检测,主要包括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2005年检测病死猪病料97份,4种病的阳性率分别为33.33%、23.81%、35.90%、40.00%;2006年检测357份,4种病的阳性率分别为15.91%、33.33%、10.53%、23.61%;2007年检测1050份,4种病的阳性率分别为13.92%、35.20%、7.78%、20.57%。2005年-2007年的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3.09%、4.48%、3.62%,表明这些病原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散养猪中普遍存在,成为猪病防疫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病 病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养殖患病泥鳅两种病毒病原的电镜观察初报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文枝 范玉顶 +3 位作者 江南 赵建青 周勇 曾令兵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71,共4页
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湖北荆州池塘养殖患病泥鳅的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患病泥鳅的脾脏、肾脏、心脏及肠道组织中观察到大量球形和杆状两种形态的病毒颗粒。球形病毒颗粒无囊膜,直径约50~75 nm;杆状病毒颗粒... 利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湖北荆州池塘养殖患病泥鳅的组织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患病泥鳅的脾脏、肾脏、心脏及肠道组织中观察到大量球形和杆状两种形态的病毒颗粒。球形病毒颗粒无囊膜,直径约50~75 nm;杆状病毒颗粒有囊膜,形态多样,大小约为(50~100)nm×(300~500)nm;细胞培养分离病毒结果显示,球状病毒可在鲫鱼脑组织细胞系(Gi CB)中增殖,可导致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PE,cytopathic effect),但没有观察到Gi CB细胞中杆状病毒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病毒病原 电镜观察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奶仔猪腹泻病因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郑龙龙 朱玲云 +6 位作者 陈关雄 刘萍丹 唐宁 赵德育 刘佳 杨贵树 白卫兵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772-2778,共7页
为了解云南省断奶仔猪腹泻的致病性原因,通过对30个发生断奶仔猪腹泻猪场的210份粪便、60份饮用水,总计270份样品,进行病毒及致病性细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致病性大肠杆菌严重污染饮用水,致病性大肠杆菌在饮用水中检出40株,阳性率为66.... 为了解云南省断奶仔猪腹泻的致病性原因,通过对30个发生断奶仔猪腹泻猪场的210份粪便、60份饮用水,总计270份样品,进行病毒及致病性细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致病性大肠杆菌严重污染饮用水,致病性大肠杆菌在饮用水中检出40株,阳性率为66.7%,粪便中检出100株,阳性率47.6%;致病性沙门氏菌在饮用水中检出10株,阳性率为16.7%,粪便中检出24株,阳性率为11.4%,均对亚胺培南敏感。在粪便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ous type 2,PCV2)、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及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oRV)的PCR扩增阳性率为5.2%~13.0%,在饮用水中未检出。通过对云南省断奶仔猪腹泻进行病因分析,了解断奶仔猪腹泻的具体原因,本试验结果为从病因入手防制该病提供更合理、更切合实际情况的理论依据与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奶仔猪腹泻 病毒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 致病性 肠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圆环病毒3型的分离及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库旭钢 于学祥 +5 位作者 孙琪 李盼盼 张梦佳 罗锐 钱平 何启盖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8-1578,共11页
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是2016年由美国首次报道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一种新型猪圆环病毒,该病毒的致病性尚不完全清楚。为研究PCV3对断奶仔猪的致病性,本研究用PK-15细胞自临床病料分离到1株PCV3毒株,命名为PCV3/... 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是2016年由美国首次报道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一种新型猪圆环病毒,该病毒的致病性尚不完全清楚。为研究PCV3对断奶仔猪的致病性,本研究用PK-15细胞自临床病料分离到1株PCV3毒株,命名为PCV3/CH/HB/XY/2018,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PCV3a-IM基因亚型。分别用PCV3阳性病料初始匀浆液和第8代细胞培养物采用滴鼻和肌肉注射2种方式感染28日龄断奶仔猪,每组试验猪5头,并设置空白对照组。通过观察和分析试验猪的临床表现、体温、增重、病毒血症、各组织的病毒载量和病理变化等方面评价仔猪感染试验结果。结果显示:PCV3阳性病料初始匀浆液和细胞培养物在感染断奶仔猪后均会引起仔猪出现体温上升、消瘦、皮炎和生长缓慢等现象;病毒血症时间超过14 d,但21 d消失,病毒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PCV3主要感染扁桃体、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在脾、肺和扁桃体等组织中的病毒载量最高;感染猪可出现间质性肺炎、淋巴小结增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病理变化。本研究表明PCV3/CH/HB/XY/2018毒株对断奶仔猪有致病性,为PCV3的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圆环病毒3型 分离 致病性 病毒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肉、鸭肝及鸭蛋中人畜共患病毒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傅光华 侯东军 +8 位作者 陈雷 程龙飞 万春和 陈红梅 施少华 陈翠腾 林建生 林芳 黄瑜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2年第5期481-484,共4页
目的对福建省部分地区的鸭肉、鸭肝和鸭蛋开展人畜共患病毒的检测。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间从不同采样点采集的鸭肝、鸭肉等样品开展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及鸭坦布苏病毒的检测。结果对... 目的对福建省部分地区的鸭肉、鸭肝和鸭蛋开展人畜共患病毒的检测。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2011年3月至2012年4月间从不同采样点采集的鸭肝、鸭肉等样品开展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及鸭坦布苏病毒的检测。结果对所采集的529份样品检测结果表明,样品中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和鸭坦布苏病毒检出率分别为0%、0.76%和1.1%。结论所采集的鸭肉等样品的人畜共患病毒污染情况很轻,但农村早市等地方来源样品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地方,应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鸭粗加工制品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肉 鸭肝 鸭蛋 人畜共患病毒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某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生物型的鉴定 被引量:7
14
作者 郭燕 王新华 +5 位作者 邓宇 陈琛 荣光 夏伦斌 王运宏 钟发刚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1期50-52,共3页
从临床怀疑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奶牛的血液中用RT-PCR方法检测BVDV,目的片段回收克隆测序,经Blast分析,与匈牙利疫苗致弱株同源性99%,并用PCR方法鉴定基因型,均为BVDV-Ⅰ型。用MDBK细胞鉴定生物型,不致细胞病变,为非致细胞病变... 从临床怀疑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感染奶牛的血液中用RT-PCR方法检测BVDV,目的片段回收克隆测序,经Blast分析,与匈牙利疫苗致弱株同源性99%,并用PCR方法鉴定基因型,均为BVDV-Ⅰ型。用MDBK细胞鉴定生物型,不致细胞病变,为非致细胞病变(nCP)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非致细胞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SV RNA检测在中医药治疗小儿RSV肺炎的病原学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小蓉 高峰 +2 位作者 任现志 汪受传 杨学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6期373-375,共3页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进行病原学疗效评价。方法中医药治疗小儿RSV肺炎的临床试验按照GCP规范进行,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RSV RNA。结果对67例入选病例治疗4、71、0 d的鼻咽部分泌物进行RSV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 目的对中医药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进行病原学疗效评价。方法中医药治疗小儿RSV肺炎的临床试验按照GCP规范进行,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RSV RNA。结果对67例入选病例治疗4、71、0 d的鼻咽部分泌物进行RSV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RSV d 4d、7转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 10全部转阴。结论中医药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其病毒阴转率与对照组(西药组)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实时荧光PCR 病原学评价 病毒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JLS-01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淑琴 谭斌 +4 位作者 刘泽余 王超 郭利 孙娜 程世鹏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57-564,共8页
为了解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本研究利用RT-PCR从吉林省某猪场出现严重腹泻症状的仔猪病料中检测到BVDV核酸阳性,将处理后的BVDV阳性样品接种于MDBK细胞,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BVDV... 为了解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本研究利用RT-PCR从吉林省某猪场出现严重腹泻症状的仔猪病料中检测到BVDV核酸阳性,将处理后的BVDV阳性样品接种于MDBK细胞,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BVDV JLS-01。通过免疫荧光检测、5′UTR与Npro RT-PCR扩增对其分子进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毒株在MDBK细胞上盲传至8代未出现细胞病变,在免疫荧光试验中呈阳性荧光信号。RT-PCR扩增获得大小分别为280和735bp的5′UTR和Npro片段。BVDV JLS-01株5′UTR与Npro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LN-1和ZM-95亲缘性最近,与牛源毒株LN-1基因同源性达99.3%,提示该毒株可能来源于牛源毒株。将BVDV JLS-01株F8代细胞培养液人工感染BVDV和猪瘟病毒(CSFV)抗体阴性猪,感染猪未表现出明显的体温升高,但白细胞数量下降,并在感染猪的白细胞提取物中分离到该毒株,表明该毒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该毒株的成功分离对进一步开展BVDV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BVDV) 进化分析 分离鉴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江医家邹德琛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经验
17
作者 姜德友 张东帅 孙许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621-624,共4页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因其初期表现易被误诊误治,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致使贻误病情。龙江医派著名医家邹德琛教授认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辨治可基于东垣脾胃之论及叶桂温病之说,从小儿脏腑发育不充,脾胃本弱及小儿常因外受温热病邪而患本病两...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因其初期表现易被误诊误治,错过最佳治疗时间,致使贻误病情。龙江医派著名医家邹德琛教授认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辨治可基于东垣脾胃之论及叶桂温病之说,从小儿脏腑发育不充,脾胃本弱及小儿常因外受温热病邪而患本病两方面进行辨证论治。邹德琛用药高妙,善于运用经方及药对,用药简而轻灵,且结合辨证对经方进行加减化裁。通过总结邹德琛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辨治思路及用药规律,配以验案,欲为中医临证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江医派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心瘅 邹德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体识别病毒核酸的几种分子模式及途径 被引量:13
18
作者 景志忠 何小兵 +3 位作者 房永祥 陈国华 曾爽 贾怀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11-322,共12页
近些年机体病原相关模式受体及其识别分子机制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先天性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免疫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作者通过机体识别病毒核酸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 近些年机体病原相关模式受体及其识别分子机制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先天性分子免疫学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免疫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作者通过机体识别病毒核酸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RIG-I样受体(RIG-I like receptors,RLRs)、NOD样受体(NOD-like receptors,NLRs)和DAI(DNA-dependent activatorof interferon-regulatory factors,DAI)等模式识别分子的细胞定位、分子结构及其识别病毒核酸途径的介绍,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宿主机体如何全方位识别和消除入侵病毒的分子免疫防御途径,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设计以及抗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模式识别受体 病毒核酸 先天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喀什地区安格斯犊牛腹泻主要病毒性病原调查及牛诺如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静 史晋成 +7 位作者 萨妮耶·库尔班 纳曼·阿卜杜拉 孙磊 姚刚 钟旗 骆梁涛 赵红琼 马雪连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420-4428,共9页
【目的】调查新疆喀什地区安格斯犊牛腹泻主要病毒性病原流行情况及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BNoV)全基因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分别对2021年不同季节在喀什4个牛场采集的363份犊牛腹泻粪便样品进行牛轮状病毒(Bovine ... 【目的】调查新疆喀什地区安格斯犊牛腹泻主要病毒性病原流行情况及牛诺如病毒(Bovine norovirus,BNoV)全基因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RT-PCR技术分别对2021年不同季节在喀什4个牛场采集的363份犊牛腹泻粪便样品进行牛轮状病毒(Bovine rotavirus,BR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BCo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和BNoV 4种病毒性病原检测,并对扩增获得的BNoV全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BCoV和BNoV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6.09%(131/363)和25.07%(91/363),混合感染中BCoV+BNoV检出数量最多,阳性率为44.00%(22/50)。对喀什地区4个场区进行检测,其中A场主要检测出BCoV和BNoV,检出率分别为43.52%(47/108)和32.41%(35/108);B场主要检测到BCoV,检出率为52.21%(71/136);C、D场病原检出率普遍较低。秋、冬季检出量最多的病毒分别为BNoV和BCoV,检出率分别为66.67%(50/75)和77.59%(90/116)。对BNoV全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本试验检测到的新疆喀什地区BNoV Bo/XJ-KS/01/CHN株(登录号:ON076888)属于GⅢ.2型BNoV,与中国CN/HB-SJZ和CH/HB/BD/2019毒株在进化树中处于同一分支,且与CN/HB-SJZ-2毒株核苷酸相似性最高,为93.70%;与英国分离到的Jena/1999/UK毒株核苷酸相似性最低,为72.49%。进一步对3个开放阅读框(ORF)比对分析发现,测得的BNoV全基因组序列与国内参考株CN/HB-SJZ-2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主要是在ORF1区域最高,分别为94.24%和98.69%;与国外参考株Jena/1999/UK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相似性主要是在ORF3区域最低,分别为63.59%和64.57%。与国内外毒株比对结果显示,未出现基因重组现象。【结论】南疆地区犊牛腹泻流行情况因季节、场区不同有一定的差异。病毒性病原主要在秋、冬季感染率较高,以单一BCoV、BRV和BNoV感染为主。本研究测定分析的BNoV GⅢ.2型Bo/XJ-KS/01/CHN全基因序列与中国CN/HB-SJZ-2参考株亲缘关系最近,与国内外全基因组参考序列比对未出现基因重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犊牛腹泻 病毒性病原 流行病学调查 遗传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对虾养殖场的多病原跟踪 被引量:4
20
作者 武和英 王秀华 +2 位作者 杨冰 于党辉 黄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4-114,共11页
本研究通过对一对虾养殖场定期采样,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分别对对虾体内及水环境中弧菌(Vibrio sp.)、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及主要病毒性病原进行了跟踪检测,同时,检测了水环境中的氨氮及亚硝基氮含量的变... 本研究通过对一对虾养殖场定期采样,采用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分别对对虾体内及水环境中弧菌(Vibrio sp.)、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 EHP)及主要病毒性病原进行了跟踪检测,同时,检测了水环境中的氨氮及亚硝基氮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该对虾养殖场中存在的主要病原为多种致病弧菌和EHP,未检测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及传染性皮下和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该养殖场中弧菌检出种类达到16种,其中,主要的弧菌种类有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欧文氏弧菌(V.owensii)、创伤弧菌(V.vulnificus)、哈维氏弧菌(V.harveyi),且存在导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的副溶血弧菌(VPAHPND);养殖中期大棚养殖池水体氨氮及亚硝氮浓度分别达到(3.5±2.0)、(8.2±0.7) mg/L,显著高于室外养殖池水体氨氮及亚硝基氮浓度(P<0.05)。养殖期跟踪的7个虾池中,出现严重对虾病害的大棚养殖池比例达到100%,而室外养殖池仅出现轻度对虾病害,发病池比例为25%。根据研究结果推测,造成大棚养殖池对虾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养殖对虾感染弧菌及虾肝肠胞虫,同时,养殖密度大、水体氨氮及亚硝基氮浓度过高等在对虾病害发生中起到了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当前对虾养殖病害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病原 弧菌 虾肝肠胞虫 病毒病 病原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