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圆柱壳中不连续管壁对振动功率流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徐慕冰 张小铭 张维衡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1997年第3期50-54,共5页
本文以一无限长弹性圆柱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自由振动特性及壳体中各内力传播的功率流,研究管壁接头对入射波的影响,从能量流的角度分析其振动控制效果.
关键词 振动控制 不连续管壁 功率流 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动汽车双向阻抗源逆变器控制系统设计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玉栋 许海平 +1 位作者 曾莉莉 温旭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01-107,共7页
分析了双向功率流阻抗源逆变器系统工作原理、脉冲调制方式。采用开关信号流图方法建立了统一的控制系统模型,从稳态直流模型推导出系统额定工作点,从动态小信号模型推导出系统传递函数。阻抗源逆变器控制系统是含有二维参数的非线性系... 分析了双向功率流阻抗源逆变器系统工作原理、脉冲调制方式。采用开关信号流图方法建立了统一的控制系统模型,从稳态直流模型推导出系统额定工作点,从动态小信号模型推导出系统传递函数。阻抗源逆变器控制系统是含有二维参数的非线性系统,对相互关联的2个控制变量(直通占空比D和调制系数M)进行动态解耦,对解耦系统设计了电压电流双环控制器以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定程度,基于伯德图分析了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研制了一台55kVA双向功率流阻抗源逆变器,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优良性能,可以有效应用于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功率流 阻抗源逆变器 电感电流断续模式 系统稳定性 控制器设计 电动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估内燃机隔振系统功率流传递的一种新模型(英文) 被引量:3
3
作者 牛军川 葛培琪 +4 位作者 林志华 梁以德 宋孔杰 LIM C W LEUNG A Y T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4-80,共7页
为准确评估弹性复杂隔振基础条件下振动内燃机的功率流传递水平,采用Mindlin板替代传统的Kirchihoff薄板,建立了一种涵盖多种隔振基础形式的普适模型。运用子结构技术和变分理论,推导了隔振系统的控制方程以及传递到较厚甚至不同配置方... 为准确评估弹性复杂隔振基础条件下振动内燃机的功率流传递水平,采用Mindlin板替代传统的Kirchihoff薄板,建立了一种涵盖多种隔振基础形式的普适模型。运用子结构技术和变分理论,推导了隔振系统的控制方程以及传递到较厚甚至不同配置方式的各向异性复杂梁式基础的功率流。与基于各向同性薄板基础的传统模型相比较,研究了普适隔振系统功率流的传递特性。仿真研究表明,所提模型是有效的,可得到比传统模型更加准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流 振动控制 MINDLIN板 柔性隔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筋板振动特性的导纳法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晓利 盛美萍 王彦琴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2,共4页
了解结构内部的能量传递规律是研究复杂系统结构间能量传递的基础。研究了单加筋板和多加筋板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筋的存在改变了板振动能量对称分布的特性,加筋处振动能量呈阶梯状衰减,加强筋阻碍了振动能量的传播。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加筋板 导纳法 振级 振动控制 功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载柴油机浮筏隔振系统的主动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牛军川 宋孔杰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52-256,共5页
针对柴油机等船载动力机械的隔振降噪问题,采用子结构导纳方法建立了船载柴油机浮筏隔振系统的主被动联合控制模型,实现了基于导纳矩阵的浮筏隔振系统的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统一数学描述。给出了浮筏隔振系统的机器控制、浮筏控制和全... 针对柴油机等船载动力机械的隔振降噪问题,采用子结构导纳方法建立了船载柴油机浮筏隔振系统的主被动联合控制模型,实现了基于导纳矩阵的浮筏隔振系统的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统一数学描述。给出了浮筏隔振系统的机器控制、浮筏控制和全控制等各种控制方法的概念,并阐释了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以传递到基础的功率流为价值函数,对比研究了不同控制策略下各种控制形式的主动浮筏隔振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并给出了主动浮筏系统隔振设计的基本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工程 船舶柴油机 浮筏系统 功率流 主动控制 隔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率流的柔性系统振动传递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冯国平 谌勇 +1 位作者 黄修长 华宏星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19-722,共4页
振动控制是振动工程领域的一类重要问题。随着隔振要求的提高,研究考虑系统柔性的分布参数连续体的振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用梁结构模拟振源和基础,建立柔性系统的模型。从系统的传递路径角度,根据功率流法讨论柔性系统的振动传递关系,... 振动控制是振动工程领域的一类重要问题。随着隔振要求的提高,研究考虑系统柔性的分布参数连续体的振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用梁结构模拟振源和基础,建立柔性系统的模型。从系统的传递路径角度,根据功率流法讨论柔性系统的振动传递关系,并讨论弹簧刚度以及不同的基础边界条件对振动及功率流的影响。为柔性系统的振动传递特性的预测以及系统的振动控制提供有效的途径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柔性系统 传递路径 功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隔振系统中功率流的最优化控制策略 被引量:6
7
作者 牛军川 刘玉友 +1 位作者 毛映红 宋孔杰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00年第5期2-5,共4页
用功率流指标描述主动隔振系统中能量的传输 ,以传输到接受体的功率流最小为最优化控制目标 ,推导主动隔振系统中功率流传递的最优控制表达式 ,提出了 SMR主动隔振模型基于功率流的最优化控制策略。针对工程实际中的柔性安装问题 ,对四... 用功率流指标描述主动隔振系统中能量的传输 ,以传输到接受体的功率流最小为最优化控制目标 ,推导主动隔振系统中功率流传递的最优控制表达式 ,提出了 SMR主动隔振模型基于功率流的最优化控制策略。针对工程实际中的柔性安装问题 ,对四边简支矩形薄板的主动隔振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隔振 功率流 最优化控制 SM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声学黑洞对弯曲波的能量聚集效应 被引量:30
8
作者 黄薇 季宏丽 +1 位作者 裘进浩 成利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1-57,92,共8页
声学黑洞(Acoustic Black Holes,ABH)效应是利用结构厚度以一定幂函数形式减小,致使弯曲波的相速度逐渐减小而实现能量逐渐聚集,理想情况下弯曲波波速减小为0从而无法传递到结构边缘,也就不会发生反射。声学黑洞效应使得结构产生高能量... 声学黑洞(Acoustic Black Holes,ABH)效应是利用结构厚度以一定幂函数形式减小,致使弯曲波的相速度逐渐减小而实现能量逐渐聚集,理想情况下弯曲波波速减小为0从而无法传递到结构边缘,也就不会发生反射。声学黑洞效应使得结构产生高能量密度区域,因此能高效应用于能量回收和振动噪声控制。为了研究二维声学黑洞结构具有弯曲波能量聚集效应,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二维声学黑洞模型,从时域上研究弯曲波在声学黑洞区域的传播过程,结合有限元数值结果与振动功率流的结果分析弯曲波能量聚集过程。最后通过激光超声实验系统对二维声学黑洞中弯曲波传播过程进行成像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二维声学黑洞结构对弯曲波能量的聚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黑洞 弯曲波 有限元分析 能量聚集 功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SMR主动隔振模型的功率流控制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牛军川 宋孔杰 Andrew Y T Leung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3-156,共4页
用功率流指标描述主动隔振系统中能量的传输 ,以传输到接受体的功率流最小为最优化控制目标 ,推导主动隔振系统中功率流传递的最优控制表达式 ,提出了一种基于SMR主动隔振模型的主动功率流的最优化控制策略 ,对比分析了被动和主动模型... 用功率流指标描述主动隔振系统中能量的传输 ,以传输到接受体的功率流最小为最优化控制目标 ,推导主动隔振系统中功率流传递的最优控制表达式 ,提出了一种基于SMR主动隔振模型的主动功率流的最优化控制策略 ,对比分析了被动和主动模型下总功率流的传递特性以及主动控制时传递到基础的各功率流分量的分布特性。针对工程实际中的柔性安装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R 主动隔振模型 功率流 控制方法 柔性安装 振动噪声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反馈主动控制的功率流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伍先俊 朱石坚 《船舶力学》 E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98-304,共7页
功率流是评价隔振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但是如何计算主动隔振中的功率流实用方法仍然有限。有限元是工程上实用的方法,文中提出了在有限元分析基础上实现反馈控制的主动减振的功率流计算方法,并举例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 功率流是评价隔振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但是如何计算主动隔振中的功率流实用方法仍然有限。有限元是工程上实用的方法,文中提出了在有限元分析基础上实现反馈控制的主动减振的功率流计算方法,并举例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还给出了优化设计方法,可作为主动控制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主动控制 功率流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双层底结构吸振阻振方案设计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浩然 向阳 +1 位作者 李飞 李著新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0-65,71,共7页
为了解动力吸振器和阻振质量对船舶双层底结构的振动控制效果,设计双层底板架结构模型并建立其有限元模型,搭建以离心泵为激励源的试验台架,通过测试与仿真分析确定吸振器的吸振频率和安装位置,采用有限元功率流法确定主要传递路径并继... 为了解动力吸振器和阻振质量对船舶双层底结构的振动控制效果,设计双层底板架结构模型并建立其有限元模型,搭建以离心泵为激励源的试验台架,通过测试与仿真分析确定吸振器的吸振频率和安装位置,采用有限元功率流法确定主要传递路径并继而确定阻振质量的布置位置,分析吸振阻振方案对试验台架的振动控制效果,发现24 Hz不仅是离心泵振动的主要峰值频率,也是双层底板架结构外底板振动的主要峰值频率;24 Hz下的振动主要传递路径位于离心泵进水口侧下方的实肋板和底桁;实施吸振阻振控制方案后,试验台架外底板在24 Hz处的平均振动加速度级降低了5.84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双层底板架结构 动力吸振器 有限元功率流 阻振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的主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克国 杜清府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4-136,共3页
采用子结构矩阵分析法,研究了复杂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采用输入到基础的功率流最小为目标的最优控制策略,对主动作动器安装在3种方式下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复杂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低频的耦合以刚... 采用子结构矩阵分析法,研究了复杂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采用输入到基础的功率流最小为目标的最优控制策略,对主动作动器安装在3种方式下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复杂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低频的耦合以刚体模态为特征,高频则显示基础动态特性;作动器3种安装方式下的主动控制都能取得较好的隔振效果,其中安装在机器与中间质量之间的隔振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控制 功率流 隔振 作动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屋结构振动控制的功率流方法 被引量:9
13
作者 朱宏平 唐家祥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1994年第1期32-37,共6页
文章将多层房屋结构简化为单耦合的带横梁的无限周期柱结构,有效地运用周期结构理论和波传播常数的概念,推导出多层房屋结构振源输入点阻抗的一般表达式,从而使得分析过程得到大大简化。介绍了导纳功率流方法,并运用振动功率流的概... 文章将多层房屋结构简化为单耦合的带横梁的无限周期柱结构,有效地运用周期结构理论和波传播常数的概念,推导出多层房屋结构振源输入点阻抗的一般表达式,从而使得分析过程得到大大简化。介绍了导纳功率流方法,并运用振动功率流的概念评价基础隔震结构的隔震效率,指出了隔震效率不仅与隔震系统本身的阻抗特性有关,而且还取决于震源特性以及上部房屋结构的点阻抗特性;从功率流的观点出发,必须依据上部房屋结构的频率特性和震源特性来优化隔震器的设计,不仅使由地基震动经过隔震器输入到上部房屋结构的功率流为最小,而且还保证经济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流 振动控制 结构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类复杂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性及其主动控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国会 牛军川 +1 位作者 毛映红 宋孔杰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01年第3期6-9,共4页
综合考虑工程实际中多激励、多支承机组的柔性安装问题 ,建立了主被动复杂柔性隔振系统的统一动力学模型 ,将导纳方法推广到主动隔振分析中 ,采用子结构导纳综合法对弹性板基础上主动隔振系统的传递功率流进行了分析 ,并从插入损失的观... 综合考虑工程实际中多激励、多支承机组的柔性安装问题 ,建立了主被动复杂柔性隔振系统的统一动力学模型 ,将导纳方法推广到主动隔振分析中 ,采用子结构导纳综合法对弹性板基础上主动隔振系统的传递功率流进行了分析 ,并从插入损失的观点探讨了功率流的主动控制策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流 主控制 传递特性 复杂柔性耦合系统 主动隔振系统 主动隔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在浮筏隔振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宋港 陈卫东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2年第3期49-54,共6页
以带有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的浮筏隔振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子结构导纳矩阵法建立混合激励下有、无吸振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给出系统的功率流表达式。以传递到基础的功率流为代价函数,对比研究单频激励作用下不同主动控制策略的控制效... 以带有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的浮筏隔振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子结构导纳矩阵法建立混合激励下有、无吸振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给出系统的功率流表达式。以传递到基础的功率流为代价函数,对比研究单频激励作用下不同主动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总功率流最小化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最为理想,可以实现较宽频带下振动控制。轴向力最小化控制策略在低频段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而轴向速度最小化控制策略在中频段的控制效果较佳。最后,采用总功率流最小化控制策略,验证多频激励作用下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的减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主动式自调谐吸振器 功率流 主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载荷作用下壳体的结构声强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曾国英 赵登峰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0-63,共4页
结构声强矢量图直观地给出了壳体表面各点能量传输的分布特性。首先推导了壳体局部坐标下的结构声强计算公式,应用坐标转换得到了结构声强的全局坐标表达式,用有限元计算了筒体和板壳组合结构的结构声强,并绘制出了矢量图。结果表明用... 结构声强矢量图直观地给出了壳体表面各点能量传输的分布特性。首先推导了壳体局部坐标下的结构声强计算公式,应用坐标转换得到了结构声强的全局坐标表达式,用有限元计算了筒体和板壳组合结构的结构声强,并绘制出了矢量图。结果表明用有限元法对各种壳体的结构声强进行分析是十分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结构声强 有限元 功率流 坐标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率流方法电磁反力混合型主动悬架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昆山 戴建军 胡思明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1-24,共4页
基于功率流方法,研究一种同时含有被动和主动结构的新型主动悬架。在这种结构中,主动控制力由电磁反力作动器产生,并且仅作用于汽车的非悬挂质量上。以某车型两自由度1/4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导纳理论,建立路面输给悬架系统的总功率... 基于功率流方法,研究一种同时含有被动和主动结构的新型主动悬架。在这种结构中,主动控制力由电磁反力作动器产生,并且仅作用于汽车的非悬挂质量上。以某车型两自由度1/4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导纳理论,建立路面输给悬架系统的总功率流、传递给车身的功率流及由电磁作动器耗散的功率流模型。设计以传递给车身的功率流为最小的最优控制策略,分析该电磁反力混合型主动悬架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悬架系统能较好地改善汽车在高频段的平顺性和轮胎的触地性,提高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电磁反力混合型主动悬架 电磁作动器 功率流 最优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率流理论在无砟轨道振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付娜 李成辉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3,共4页
为研究无砟轨道振动的能量特性,应用功率流理论推导了有限元功率流法的计算公式,并以桥上减振双块式无砟轨道为例说明了功率流理论在无砟轨道振动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功率流理论可以解释振动能量在无砟轨道振动系统中... 为研究无砟轨道振动的能量特性,应用功率流理论推导了有限元功率流法的计算公式,并以桥上减振双块式无砟轨道为例说明了功率流理论在无砟轨道振动研究中的具体应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功率流理论可以解释振动能量在无砟轨道振动系统中分布、传递、存储和耗散的机理,为无砟轨道振动控制及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在桥上减振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中,钢轨的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100~2 000 Hz的中高频范围,而道床板和桥梁的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20~200 Hz频率范围内;在简谐荷载作用下,振动能量通过扣件和减振垫时的衰减量各达到24 d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振动能量 无砟轨道 功率流理论 有限元功率流法 振动传递 振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柔性系统功率流的主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克国 林淑霞 宋孔杰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12,22,共4页
采用子结构矩阵分析法,分析了多维柔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以传递到柔性基础的功率流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的主动控制策略下的控制效果,研究表明:多维柔性系统中越过刚体振动模态的频域,是主动控制起作用的频域,在提出的控制策略中,... 采用子结构矩阵分析法,分析了多维柔性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以传递到柔性基础的功率流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的主动控制策略下的控制效果,研究表明:多维柔性系统中越过刚体振动模态的频域,是主动控制起作用的频域,在提出的控制策略中,总功率流最小化控制效果最为理想,能使共振峰值的数量和数值都得到有效衰减;垂向功率流最小化控制几乎无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主动控制 功率流 隔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薄壁筒体对轮旋压技术进展及应用探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立军 杨宁 +4 位作者 李志顺 陶继绍 徐嘉怡 李帆 赵升吨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6-237,共12页
对轮旋压是成形大型高强金属薄壁筒体的关键技术。分别从塑变机理、成形精度影响与控制、组织演变与缺陷、对轮旋压设备等四方面概述了金属薄壁筒体对轮旋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时变非线性特点导致塑性流动控制困难是对轮旋压技术... 对轮旋压是成形大型高强金属薄壁筒体的关键技术。分别从塑变机理、成形精度影响与控制、组织演变与缺陷、对轮旋压设备等四方面概述了金属薄壁筒体对轮旋压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时变非线性特点导致塑性流动控制困难是对轮旋压技术工程化应用的瓶颈。剖析了对轮旋压技术难点,分析探讨了其发展趋势,揭示出多源混动的对轮主动强力柔性旋压工艺对超高强金属、大尺寸薄壁筒体精密旋压成形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薄壁筒体 塑性流动控制 对轮主动强力旋压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