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vertical load on deep rectangular jacked pipe considering tunnelling-induced ground loss
1
作者 LI Jian-ye FANG Qian +4 位作者 LIU Xiang WANG Gan HUANG Jun DU Jian-ming ZHANG Zi-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5期1855-1872,共18页
Determining earth pressure on jacked pipe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lining safety and calculating jacking force,especially for deep-buried pipes.To better reflect the soil arching effect resulting from the excavation... Determining earth pressure on jacked pipe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lining safety and calculating jacking force,especially for deep-buried pipes.To better reflect the soil arching effect resulting from the excavation of rectangular jacked pip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 pressure on jacked pipes,we present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predicting the vertical earth pressure on deep-buried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tunnels,incorporating the tunnelling-induced ground loss distribution.Our proposed analytical model consists of the upper multi-layer parabolic soil arch and the lower friction arch.The key parameters(i.e.,width and height of friction arch B and height of parabolic soil arch H 1)a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and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K l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angle.With consideration for the transition effect of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abolic arch zone,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soil load transfer is derived.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our analytical solution are compared with test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to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nalytical solution.Finally,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on the soil pressure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tunnel vertical load multi-layer parabolic soil arch model soil ar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rtical vibration of a large diameter pipe pile considering transverse inertia effect of pile 被引量:10
2
作者 郑长杰 刘汉龙 +1 位作者 丁选明 周航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4期891-897,共7页
Considering the transverse inertia effect of pile, the vertical soil layer is studied. The wave propagations in the outer and inner soil dynamic response of a large diameter pipe pile in viscoelastic are simulated by ... Considering the transverse inertia effect of pile, the vertical soil layer is studied. The wave propagations in the outer and inner soil dynamic response of a large diameter pipe pile in viscoelastic are simulated by three-dimensional elastodynamic theory and those in the pile are simulated by Rayleigh-Love rod theory. The vertical and radial displacements of the outer and inner soil are obtained by utilizing Laplace transform technique and differentiation on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of soils. Then, based on the continuous conditions between the pile and soils, the displacements of the pile are derived. The frequency domain velocity admittance and time domain velocity response of the pile top are also presented. The solution is compared to a classical rod model solution to verify the validity. The influences of the radii and Poisson ratio of pile on the transverse inertia effect of pile are analyzed. The parametric study shows that Poisson ratio and outer radius of pil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transverse inertia effect of large diameter pipe piles, while the inner radius has little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 diameter pipe pile vertical vibration Rayleigh-Love rod transverse inertia eff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s of vertical pipe in deep-ocean mining system 被引量:3
3
作者 禹宏云 刘少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4期552-556,共5页
A 3-D geometrical nonlinear model for the entire lift system of 1000-m sea trial system of China Ocean Mineral Resources R&D Association was established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The model was utilized to analyze... A 3-D geometrical nonlinear model for the entire lift system of 1000-m sea trial system of China Ocean Mineral Resources R&D Association was established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The model was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rtical pip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oving velocity,current direction and wave.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xial stress is dominant on the vertical pipe,its maximum is located at the pipe top,all stresses are much less than the allowable value of the vertical pipe and joint;the heave motion leads to violent fluctuation of the force and stress,but a period of 8 s is not likely to resonate the present pipe;against the current,0.50 m/s is the suggested moving velocity of the ship and miner,while along the current,the moving velocity can be slightly higher than 0.75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ocean mining DYNAMICS vertical pipe finite element method geometrical nonlinear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utational study of fluid-borne noise in vertical inline pump
4
作者 CHRISTOPHER Stephen YUAN Shouqi +1 位作者 PEI Ji CHENG Xing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3-99,共7页
The objective of present work is to find out the sources of fluid-borne noise in vertical inline pump for various flow rates. The three-dimensional unsteady Reynolds Average Navier Stokes equation was solved using com... The objective of present work is to find out the sources of fluid-borne noise in vertical inline pump for various flow rates. The three-dimensional unsteady Reynolds Average Navier Stokes equation was solved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ode to predict the acoustic distribution. The pump chosen for study was of low specific speed and the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 was very well matched with computational head developed. PROUDMAN sound power contour analysis showed the critical zone of noise in inlet pipe,impeller,and volute. Based on this,the variations of acoustic power were depicted over the cross section of inlet pipe,along the mean streamline of inlet pipe,as well along the volute circumference. The result concludes that the predominant flow noise is at tongue region and followed by noise generated due to turbulence in inlet pipe which occurs by the sudden variation in flow passage as well it depends on the operating condition of pump. The frequency analysis gives a glimpse of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broadband noise distribution due to flow phenomenon over a frequency r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tical inline PUMP fluid-borne noise return flow INLET pipe PROUDM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entley Hammer的系留无人机载竖直管缆水锤效应研究
5
作者 李聪 侯乐乐 +3 位作者 金衍科 武卓琦 周睿 姚一娜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2-132,共11页
为解决系留无人机(UAV)高层灭火中竖直管缆内压力和流量的骤变影响UAV稳定性的问题,利用Bentley Hammer软件模拟竖直管缆在启停泵过程中的水锤效应,改变管缆竖直高度(160~220 m)及输运流量(260~320 L/min),分析地面泵端和UAV端的压力、... 为解决系留无人机(UAV)高层灭火中竖直管缆内压力和流量的骤变影响UAV稳定性的问题,利用Bentley Hammer软件模拟竖直管缆在启停泵过程中的水锤效应,改变管缆竖直高度(160~220 m)及输运流量(260~320 L/min),分析地面泵端和UAV端的压力、流量以及水锤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启停泵过程中,水锤现象可划分为静止/稳态阶段、骤升/骤减阶段、稳态/振荡减弱阶段。启泵时,地面泵端水锤力与管缆高度成正比,水锤力峰值从7176.502 N升至8413.785 N,冲击更强但响应延迟;UAV端水锤力受管缆高度影响小。停泵时,地面泵端水锤力峰值随管缆高度增加而增大,从4316.401 N升至7219.388 N,管道破裂风险增加;UAV端反向水锤力与管缆高度成反比,从10616 N降至8158.870 N,表明管缆高度越低更易导致UAV姿态失控。输运流量方面,启泵时流量对水锤力峰值影响小;停泵时,地面泵端水锤力峰值与流量成正比,从6693.8 N升至7541.606 N,破坏风险增加;UAV端反向水锤力峰值随流量增加而减小,从9866.063 N降至8471.582 N,流量越小越易导致系留系统损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tley Hammer 系留无人机(UAV) 竖直管缆 水锤效应 停泵水锤 水锤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竖埋管钻孔新型回填材料抗冲刷性能试验研究
6
作者 楼杰 罗文龙 +2 位作者 曾召田 刘宗辉 刘兆强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9-488,共10页
岩溶区地源热泵竖埋管钻孔回填时,膨润土-细砂回填材料易被地下水流冲刷带走,导致工程成本大大增加。针对以上缺陷,以膨润土、细砂、高岭土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回填材料,采用自制的抗冲刷试验装置,考虑岩溶区地下水流速、回填材料初始干... 岩溶区地源热泵竖埋管钻孔回填时,膨润土-细砂回填材料易被地下水流冲刷带走,导致工程成本大大增加。针对以上缺陷,以膨润土、细砂、高岭土为原料制备一种新型回填材料,采用自制的抗冲刷试验装置,考虑岩溶区地下水流速、回填材料初始干密度及冲刷时间的影响,对不同配比的新型回填材料试样进行了抗冲刷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自制的抗冲刷试验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准确等优点;高岭土质量分数、初始干密度能显著提高试样的抗冲刷能力,而冲刷流速、冲刷时间则强化水流的冲刷效应;与传统的膨润土-细砂回填材料相比,新型回填材料的抗冲刷性能显著提高,当回填材料中高岭土质量分数达35%时,其试样相对冲刷率始终保持在1.5%以内,能满足岩溶地区竖埋管钻孔回填材料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地区 竖直地埋管 回填材料 抗冲刷性能 地下水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量学习的储气库井底压力快速计算方法 被引量:2
7
作者 郭海伟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299,共8页
针对储气库井底压力预测的效率和精度问题,文中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增量学习的井底压力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垂直管流方程,深入分析注气、采气和关井3种不同工况下决定井底压力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随后,运用极致梯度提升(XG... 针对储气库井底压力预测的效率和精度问题,文中创新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增量学习的井底压力快速计算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垂直管流方程,深入分析注气、采气和关井3种不同工况下决定井底压力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随后,运用极致梯度提升(XGBoost)模型融合了这3种状态下的传统理论计算方法,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增量学习策略,并结合实际测量的井底压力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优化。该方法在计算速度上远超传统技术,能够实时处理井口压力和流量数据,模拟了一个虚拟的井下永久压力计,大幅减少了测压成本。在中原油田卫11储气库的注采井中进行了验证。该方法成功构建了一个融合数据和传统理论的井底压力综合计算代理模型,显著提升了预测的效率和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量学习 垂直管流 井底压力 储气库 极致梯度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载和冲击荷载作用下直立式柔性加筋生态护岸结构模型试验
8
作者 彭承鉴 舒实 +3 位作者 李晓璇 吴珣 花全 曹岚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1-411,共11页
本研究针对内河深水航道,提出一种新型柔性加筋土挡墙生态护岸结构,并通过1∶3缩尺模型试验,深入分析该结构在竖向静载和水平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和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竖向静载的逐步增加,护岸结构顶部的竖向土压力显著增长,... 本研究针对内河深水航道,提出一种新型柔性加筋土挡墙生态护岸结构,并通过1∶3缩尺模型试验,深入分析该结构在竖向静载和水平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和变形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竖向静载的逐步增加,护岸结构顶部的竖向土压力显著增长,尤其当荷载增至15 kPa时,相比未施加荷载时,增幅最大可达3.5倍。在H=1.6 m(H为墙高)处,随着与墙面距离的增大,土工格棚变形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其他层的变形峰值则主要集中在排水盲管面板后方,最大变形发生在0.5 H处,为2.15 mm。在整体变形方面,护岸结构面板水平位移呈现出“S”形分布特征,最大位移为58.95 mm,位于0.5 H处;而模型顶部的竖向平均沉降量达到25.0 mm。在水平冲击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水平向和竖向土压力在冲击范围内显著增大,尤其在撞击点高度处,距离墙面0.4 m的水平向土压力可达232.2 kPa;同时,土工格栅和面板的最大变形均集中在撞击点附近,竖向变形主要发生在靠近面板区域的土体,并随着与撞击点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至0。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内河深水航道直立式生态护岸结构的设计、施工及安全运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河航道整治 生态护岸 排水盲管 土工格栅 模型试验 竖向静载 水平冲击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复杂地层PHC管桩和灌注桩承载性能对比研究
9
作者 付利军 白晓宇 +4 位作者 张亚妹 徐福龙 胡俊 马付章 闫楠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504,共10页
基于青岛市滨海地区某基础工程,开展了PHC管桩与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现场试验,结合工程复杂地层的特点,分析了两种类型桩基础的竖向承载特征,评估了指数模型和双曲线模型在预测本试验中试桩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适用性。研究... 基于青岛市滨海地区某基础工程,开展了PHC管桩与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压静载现场试验,结合工程复杂地层的特点,分析了两种类型桩基础的竖向承载特征,评估了指数模型和双曲线模型在预测本试验中试桩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PHC管桩的承载力高、承载性能更稳定,能更好的适用于临海复杂地层条件;灌注桩的承载性能受桩长及长径比的影响较大;采用指数模型和双曲线模型分别预测PHC管桩和灌注桩的Q-s曲线,选取指数模型预测PHC管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双曲线模型预测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精度更高。研究成果为青岛沿海地区桩基础的优化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C管桩 灌注桩 承载特性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 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套环空垂直上升环状流压降预测模型研究
10
作者 刘自龙 钱萧 +2 位作者 何佳 廖锐全 成晨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5,共10页
针对高气液比环空多相流试验研究不充分且压降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以水和空气为试验介质,选择2种油套管组合(油管外径和套管内径分别为38.5 mm×62.0 mm、38.5 mm×76.0 mm),在长11.5 m的测试管内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对于... 针对高气液比环空多相流试验研究不充分且压降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以水和空气为试验介质,选择2种油套管组合(油管外径和套管内径分别为38.5 mm×62.0 mm、38.5 mm×76.0 mm),在长11.5 m的测试管内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发现,对于垂直向上的环状流,随着气液表观流速增大,总压降增大,且总压降增长幅度随着气相速度增大而一直增大;气液表观流速相同时,管道的截面积越小,摩阻压降越大。考虑环空环状流内外管两层液膜流速的差异,基于文献[1]建立了环空环状流压降计算方法,计算了液膜与管壁及液膜与气芯之间的摩阻系数;结合液膜和气芯之间的动量平衡条件,利用文献[4]给出的内外管液膜厚度比相关式,建立了新的环空环状流压降预测模型。用试验数据对新模型和现有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预测误差小于10%,结果较为可靠,可为油套环空压力预测、气举管柱设计及油井生产工况分析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套环空 气液两相流 环状流 环空压力 垂直上升管 压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颗粒固液两相流流动特性及叶轮磨损特征
11
作者 乔金宇 徐生玮 +3 位作者 李明辉 史连 刘磊 滕爽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72-778,共7页
在闭式循环试验台上对不同流量条件下垂直管道内大颗粒的运动特性展开研究,同时分析泵在输送固液两相流时的叶轮磨损特征.运用高速摄像技术捕捉颗粒在透明管段内的运动图像,分析颗粒的运动轨迹、轴向速度、径向速度等参数.此外,通过在... 在闭式循环试验台上对不同流量条件下垂直管道内大颗粒的运动特性展开研究,同时分析泵在输送固液两相流时的叶轮磨损特征.运用高速摄像技术捕捉颗粒在透明管段内的运动图像,分析颗粒的运动轨迹、轴向速度、径向速度等参数.此外,通过在叶轮表面涂上油漆并记录不同时间点的油漆脱落情况,研究了叶轮的磨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流量增大,垂直管道内颗粒的平均轴向速度和平均绝对径向速度呈上升趋势,同时颗粒与流体之间的速度差逐渐减小;叶轮磨损首先出现在叶片前缘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展至叶轮的前盖板、后盖板以及叶片上,其中后盖板的磨损最为严重;在叶轮中,科氏力相较于离心力对颗粒运动特性起主导作用,这使得颗粒更倾向于紧贴叶片的压力面运动,从而导致较为显著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液两相流 垂直管道 磨损 高速摄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桩竖向裂缝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综述 被引量:4
12
作者 孙超 汪鹏 郭浩天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464,共10页
管桩因承载力高、稳定性强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各领域服役过程中出现了竖向裂缝问题。为充分阐明管桩竖向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裂缝产生机理提供有效防治措施,提高管桩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寿命,解决由管桩开裂产生的各种工程问题... 管桩因承载力高、稳定性强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各领域服役过程中出现了竖向裂缝问题。为充分阐明管桩竖向裂缝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裂缝产生机理提供有效防治措施,提高管桩在不同环境下的使用寿命,解决由管桩开裂产生的各种工程问题。通过总结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对不同使用领域的管桩竖向裂缝的产生机理、裂缝危害、裂缝防治措施及裂缝检测技术进行综述,为管桩工程裂缝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桩 竖向裂缝 机理 防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防护措施下梭梭根系生物量及形态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范严伟 史金红 +3 位作者 唐兴鹏 李泽林 王延祥 石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278-7289,共12页
梭梭是防风固沙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树种,但在种植过程中存在成活率偏低和生长缓慢的瓶颈问题,科学合理的灌溉防护是保障梭梭幼苗成活并健康生长的关键。多年来,关于梭梭灌溉防护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的灌溉方法或防护措施上,对于... 梭梭是防风固沙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树种,但在种植过程中存在成活率偏低和生长缓慢的瓶颈问题,科学合理的灌溉防护是保障梭梭幼苗成活并健康生长的关键。多年来,关于梭梭灌溉防护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一的灌溉方法或防护措施上,对于多种灌溉防护措施的综合比较和差异分析缺乏足够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们对灌溉防护措施的优化选择和合理应用。鉴于此,设置了4种灌溉防护措施:传统地表滴灌(TSDI)、无灌溉竖管防护(NIPP)、竖管地表滴灌(PSDI)和无灌溉无防护(NINP),通过野外筒栽试验,比较了不同措施下土壤水分分布及梭梭幼苗成活率的差异,分析了不同措施及竖管参数(管径和埋深)组合下梭梭根系性状特征。结果表明,4种措施下土壤水分均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时期相同深度处土壤含水率大小表现出PSDI>NIPP>TSDI>NINP的规律;移栽1年后,梭梭在不同措施下其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SDI措施下的成活率最高,达到88.9%,NINP措施下的成活率最低,仅为11.1%,而NIPP和TSDI措施下的成活率介于PSDI和NINP之间,分别为81.5%和44.4%;4种灌溉防护措施中,PSDI的梭梭根系生物量、主根增长量及各形态指标(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根尖数)均为最大值,NIPP的根系生物量、主根增长量及各形态指标优于TSDI但不及PSDI,而NINP措施的均为最小值;PSDI措施下竖管参数对梭梭根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相同管径时,根系生物量、主根增长量及根系形态指标均随埋深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根冠比则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规律;同一埋深时,根系生物量、主根增长量及根系形态指标均随管径的增大而增大,而根冠比则随管径的增大而减小。综合分析,4种措施下PSDI措施最有利于1年生梭梭根系的生长发育,3种管径(9、11 cm和16 cm)和埋深(10、15 cm和20 cm)下竖管参数最优组合为管径16 cm、埋深15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竖管地表滴灌 根系生物量 形态指标 竖管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分层的双U型地埋管出口温度及土壤温度场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宏伟 于川淇 +2 位作者 安瑞 张芸栗 于磊鑫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8-344,共7页
目的 探究在土壤分层和地下水渗流条件下地埋管的出口温度以及传热规律。方法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建立分层岩土体瞬态三维模型,分析土壤的初始温度、地下水渗流、回填材料种类对地埋管出口温度及土壤温度场的影响。结果 土壤初始温度为290... 目的 探究在土壤分层和地下水渗流条件下地埋管的出口温度以及传热规律。方法 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建立分层岩土体瞬态三维模型,分析土壤的初始温度、地下水渗流、回填材料种类对地埋管出口温度及土壤温度场的影响。结果 土壤初始温度为290.15 K时,热泵运行30 d后地埋管的出口温度最高,达到280.43 K;三种常用的回填材料中沙土的换热效果最好,黏土作为回填材料时,地埋管附近出现明显的冷量堆积;地下水渗流速度达到200 m/a时,地埋管出口温度为280.85 K,相较于不存在地下水渗流时的出口温度增加了0.51 K。结论 土壤初始温度、地下水渗流速度均与地埋管出口温度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场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回填材料的种类及热物性;地下水渗流的存在能够消除土壤冷量的堆积,在地埋管敷设时应适当增加沿着渗流方向管间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直双U型地埋管 出口温度 回填材料 地下水渗流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的立管横焊机器人辅助焊接工艺设计与实现
15
作者 罗雨 高萌萌 +4 位作者 许耀波 任飞燕 于俊杰 田文鹏 刘铂洋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10-115,236,共7页
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对焊接质量有重要影响。针对立管J型铺设窄坡口横焊熔池下淌特性,提出基于横焊焊道厚度及热输入恒定策略的焊接工艺参数匹配算法。基于Unity3D开发平台和工艺参数匹配算法,通过C#开发了立管横焊CAPP模块,扩展了虚拟... 焊接工艺参数的选择对焊接质量有重要影响。针对立管J型铺设窄坡口横焊熔池下淌特性,提出基于横焊焊道厚度及热输入恒定策略的焊接工艺参数匹配算法。基于Unity3D开发平台和工艺参数匹配算法,通过C#开发了立管横焊CAPP模块,扩展了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系统的功能模块;开展立管横焊计算机辅助焊接工艺实验,焊后焊缝成形良好,无焊接缺陷。实验结果表明:CAPP模块可有效获取匹配的焊接工艺参数,能缩短焊接工艺开发周期,降低工艺开发成本,有效提升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P 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系统 焊道规划算法 立管横焊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口管桩循环打入过程及竖向承载特性大比尺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怀龙 朱碧堂 +1 位作者 罗如平 徐长节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173-3184,共12页
深入认识桩打入过程的桩-土作用机制对准确计算打入桩的竖向承载力十分重要。为探究砂土中开口管桩在循环打入时桩-土作用机制及打桩结束后的竖向承载特性,开展了直径为0.273 m的开口钢管桩静压循环打入过程的大比例尺(1:10)模型试验,... 深入认识桩打入过程的桩-土作用机制对准确计算打入桩的竖向承载力十分重要。为探究砂土中开口管桩在循环打入时桩-土作用机制及打桩结束后的竖向承载特性,开展了直径为0.273 m的开口钢管桩静压循环打入过程的大比例尺(1:10)模型试验,砂土的相对密实度约为40%,通过采用光纤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简称FBG)应变传感器和薄膜压力传感器等先进监测手段,研究循环打桩过程中土塞高度、桩身应变、轴力和侧摩阻力以及桩-土界面应力变化规律。打桩结束后,进行了休止时间分别为10d和30d竖向受压静载试验。随后,将基于静力触探试验CPT的ICP-05法和UWA-05法预测桩竖向承载力与静载试验测量的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开口管桩在静压循环打入过程中土塞效应逐渐增强,贯入结束后土塞呈部分闭塞状态;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靠近桩尖的应变会出现“反点”,即由贯入最后阶段的压应变转为静止稳定阶段的拉应变,而桩尖处的应变在两个阶段均为拉应变;桩身径向应力在桩尖处最大,随着h/R(h为传感器距桩尖的高度,R为桩半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具有明显的h/R效应;休止时间为10 d和30 d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289 kN和323 kN,承载力提高约12%,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采用ICP-05法和UWA-05法预测桩尖附近的侧摩阻力被低估,而桩尖以上侧摩阻力与实测值吻合较好,ICP-05法和UWA-05法预测桩基承载力偏保守,UWA-05法更接近实测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口管桩 静压循环打入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 土塞效应 竖向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电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竖向承载特性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冉冉 乔小利 李明玉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0-185,共6页
钢管桩是海上风电工程最主要的基础型式,但针对海上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竖向承载力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结合广东汕头海上风电工程,进行了海上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竖向承载力特性的现场试验研究,对比了桩底沉降和桩顶沉降随上部荷载的变化特... 钢管桩是海上风电工程最主要的基础型式,但针对海上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竖向承载力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结合广东汕头海上风电工程,进行了海上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竖向承载力特性的现场试验研究,对比了桩底沉降和桩顶沉降随上部荷载的变化特点,分析了桩身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随上部荷载的变化规律,并依据试验结果对大直径超长钢管桩极限承载力判定方法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大直径超长钢管桩桩身变形较大,利用桩底沉降随荷载的变化曲线更容易对现场加载量进行控制和调整,也更容易对承载力的极限状态进行判断;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端阻力随桩顶荷载的变化曲线呈“S”形;现行规范中采用Q/Qmax-s/d曲线斜率开始转变为0.2的点所对应的荷载作为极限承载力,将过高的估计大直径超长钢管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钢管桩 竖向承载特性 侧摩阻力 端阻力 桩身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寸矩形截面竖向曲线顶管顶进力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肖尊群 邓名慧 +10 位作者 石银磊 吕振滔 许彩云 郑月鹏 李浦宇 王福琦 王慧 常燕斌 刘海涛 罗科奇 林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12744-12752,共9页
为了解决大尺寸矩形截面竖向曲线顶管在施工过程中顶进力的估算,针对曲线顶管分坡度掘进线路设计与实际施工分管节偏转的差异问题,对管节逐个进行受力分析,累积叠加得到顶进力的计算公式。首先根据顶管的起始点和终点之间的线路估算出... 为了解决大尺寸矩形截面竖向曲线顶管在施工过程中顶进力的估算,针对曲线顶管分坡度掘进线路设计与实际施工分管节偏转的差异问题,对管节逐个进行受力分析,累积叠加得到顶进力的计算公式。首先根据顶管的起始点和终点之间的线路估算出竖向曲线顶管整体偏转角度,进而计算得到每个管节的偏转角度。针对顶管顶进过程中注浆压力与管节周围土压力之间的关系选择管节的受荷方式。当注浆压力大于围岩土压力时,选择注浆压力作为外荷载,反之选择围岩土压力作为外荷载。结果表明:通过对管节逐个建模,并考虑注浆压力与围岩压力之间的关系选择外荷载的形式得到的顶进力更能反映实际的顶管工作状态。同时计算结果还表明:影响顶进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土体重度、初始埋深和侧摩擦因数,同时,管节偏转角度对顶进力的影响不可忽略,并且随顶进距离的增大,影响程度逐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 曲线顶管 偏转角度 管节 顶进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底沉积物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贵章 谢思敏 +3 位作者 张勃 王琳 闫静波 李鸿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4,共7页
湖底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在研究地下水与湖水转化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竖管法测定银川清水湖24个试验点位的垂向渗透系数(K_(v)),结合颗粒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异性。为更准确地表述和分析研究区K_(v)... 湖底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在研究地下水与湖水转化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竖管法测定银川清水湖24个试验点位的垂向渗透系数(K_(v)),结合颗粒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分析其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和空间变异性。为更准确地表述和分析研究区K_(v)的空间变异性,根据结果把研究区划为A、B两个分区。结果表明:K_(v)值主要分布在0.107~5.004 m/d范围内,总体呈正态分布,均值为1.995 m/d,变异系数为0.730,渗透性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A区试验点K_(v)均值为0.926 m/d,明显小于B区试验点的均值3.063 m/d,且变异程度由A区向B区逐渐减小;除个别试验点外,有效粒径d_(10)与界限粒径d_(50)较大的试验点的K_(v)值相对较大,说明沉积物颗粒大小与分布情况是K_(v)值产生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湖水与地下水的水文交互作用影响K_(v)值的大小。研究结论为清水湖湿地的湖水和地下水转换研究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渗透系数 空间变异性 竖管法 颗粒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 kV四回路由垂直排列变为水平排列钢管杆设计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辉 蒋锋 +1 位作者 刘正茂 周嘉勋 《农村电气化》 2024年第2期20-25,共6页
文章以110 kV四回路钢管杆为例,对线路导线由垂直排列变为水平排列进行了研究,旨在满足地方政府的规划要求,同时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工程费用,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对周围环境景观的影响,减少输电线路停电时间等,符合... 文章以110 kV四回路钢管杆为例,对线路导线由垂直排列变为水平排列进行了研究,旨在满足地方政府的规划要求,同时节约土地资源,降低工程费用,避免重复建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减少对周围环境景观的影响,减少输电线路停电时间等,符合建设“两型三新”电网建设理念,该项目可以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并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通过对比分析,由垂直排列变为水平排列的方法切实可行,安全可靠,适用于各种实际情况,值得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回路钢管杆 垂直排列 水平排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