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in hypersonic vehicles thermal protection 被引量:10
1
作者 白穜 张红 许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278-1284,共7页
In order to develop further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in hypersonic vehicles thermal protection, the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used in hypersonic vehicles thermal... In order to develop further the application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in hypersonic vehicles thermal protection, the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used in hypersonic vehicles thermal protection were introduced. The method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theory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research were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frozen start-up and steady state characteristic of the heat pipe as well as the machining improvement for fabricating irregularly shaped heat pipe which is suitable for leading edge of hypersonic vehicl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rozen start-up time of heat pipe is long (10 min) and there exists larg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along the heat pipe (47 ℃/cm), but the heat pipe can reduce the temperature in stagnation area of hypersonic vehicles from 1 926 to 982 ℃ and work normally during 1 000-1 200℃. How to improve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bility and reduce the time needed for start-up from frozen state of the heat pipe by optimizing thermostructure such as designing of a novel wick with high performance is the key point in hypersonic vehicles thermal protection of heat pi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rmal protection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heat transfer limit start-up ti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with triangular grooved wick 被引量:4
2
作者 沈妍 张红 +2 位作者 许辉 于萍 白穜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86-391,共6页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with triangular grooved wick. The effects of the inclination angle and geometry structure were considered ...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of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with triangular grooved wick. The effects of the inclination angle and geometry structure were considered in the proposed model.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was also investigated experimentally. The model was validated by comparing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increases with the vapor core radius increasing. Compared with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0°, the maximum heat transfer capacity increases at the larger inclination angle, and the change with temperature is larger. The performance of heat pipe with triangular grooved wick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gravity, so it is not recommended to be applied to the dish solar heat pipe rece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temperature heat pipe triangular grooved wick heat transfer capa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 investigation on visualization an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closed loop plate oscillating heat pipe with parallel channels 被引量:1
3
作者 SHI Wei-xiu PAN Li-s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9期2410-2418,共9页
Using ethanol or acetone as the working fluid, visualization of oscillations in steady state was observed visually by high-speed cameras, and temperature oscillating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closed-loop pl... Using ethanol or acetone as the working fluid, visualization of oscillations in steady state was observed visually by high-speed cameras, and temperature oscillating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closed-loop plate oscillating heat pipe with parallel channels(POHP-PC) we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by varying liquid filled ratios(50%, 70%, 85%), section scales(1 mm×1 mm and 1 mm×1.5 mm), inclination angles, working fluids and heating inputs. It was found that during operating there was mixed flow consisting of plug flow and annular flow in channels of oscillating heat pipe at steady-state. There was an equilibrium position for working fluid of condenser during oscillating, and periodic oscillations occurred up and down in the vicinity of equilibrium position. With heat input increasing, equilibrium position rose slowly as a result of vapor pressure of evaporation.Evaporation temperature oscillating amplitude possessed a trend of small-large-small and frequency trend was of small-large during steady-state. It may be generally concluded that temperature, whether evaporator or condenser, fluctuated sharply or rose continuously when oscillating heat pipe coming to dry burning state. Simultaneously, it was found tha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of cooling water possibly dropped with heat input rising during dry burning state. Thermal resistance of No. 2 with aceton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o. 1 during experiments, but No. 2 achieving heat transfer limit was earlier than No. 1. However, with ethanol, thermal resistance of No. 1 and No. 2 were similar with the heating input less than 110-120 W and filling ratios of 50% and 70%. And with filling ratio of 85%, heating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No. 2 was better compared to No. 1 during all the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sed loop with parallel channels plate oscillating heat pipe VISUALIZATION temperature oscillating heat transfer performance filling ratio section sca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斯特林冷端用异型弯曲水热管启动和传热性能试验研究
4
作者 王毅 张亚坤 +4 位作者 柴宝华 韩冶 薛松龄 杨斌 王晨龙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3-587,共15页
斯特林热电转换系统具有广阔的前景,能够高效地将反应堆中的热量转化为电能,是目前空间大功率项目中能源问题的优良解决方案。采用异型水热管作为斯特林冷端的余热排出部分有非常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试验的研究对象是用于斯特林冷端... 斯特林热电转换系统具有广阔的前景,能够高效地将反应堆中的热量转化为电能,是目前空间大功率项目中能源问题的优良解决方案。采用异型水热管作为斯特林冷端的余热排出部分有非常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本试验的研究对象是用于斯特林冷端的异型弯曲水热管,进行了最佳充液量分析、逆重力倾角分析、启动和传热特性试验分析。试验确定了该样件的最佳充液量为130%理论充液量(35.0 g)。探究了热管在工作期间出现逆重力工况时能够正常运行的倾角范围,经试验得出结论:热管在75℃左右完全启动;在85、95、105、115、125℃工作温度下能够正常运行的逆重力倾角范围分别为0°~7°、0°~7°、0°~5°、0°~4°、0°~4°。传热特性试验中让热管在不同冷却条件(真空、纯Ar、50%Ar+50%He、纯He)下达到工作温度区间120~130℃,并取125℃左右时的传热功率为对比分析对象,对应结果分别为51.3、110.7、150.9、221.3 W。本研究验证了该热管的高导热性和高效性,对斯特林冷端用异型弯曲热管正式样件的设计和使用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型热管 完全启动温度 启动特性 逆重力 传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高温钠热管间歇沸腾影响机制研究
5
作者 杨思远 马誉高 +4 位作者 文青龙 文爽 丁书华 贺林峰 袁波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6-857,共12页
热管启动过程中存在的间歇沸腾现象会导致热管温度的振荡,严重时甚至导致热管破裂,对热管反应堆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为评估不同参数对间歇沸腾现象的影响规律,设计了碱金属热管间歇沸腾试验系统,以钠热管为对象开展了加热功率为150~1 3... 热管启动过程中存在的间歇沸腾现象会导致热管温度的振荡,严重时甚至导致热管破裂,对热管反应堆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为评估不同参数对间歇沸腾现象的影响规律,设计了碱金属热管间歇沸腾试验系统,以钠热管为对象开展了加热功率为150~1 300 W、倾角为45°~90°、冷凝段长度为50~60 cm工况下的间歇沸腾试验,分析了加热功率、倾角、冷却能力对间歇沸腾的影响,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间歇沸腾的发生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间歇沸腾发生的功率区间为150~750 W,加热功率对间歇沸腾的影响并不单一;倾角为90°工况下间歇沸腾整体强度最大,温度振荡的周期和幅度分别为8.8~666.7 s和0.5~60.3℃;倾角越小,间歇沸腾强度越低,且发生的功率区间更大;冷却能力较弱时,热管容易从间歇沸腾阶段过渡到稳定运行阶段,间歇沸腾较弱;本试验结果可为热管冷却反应堆的运行工况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反应堆 钠热管 间歇沸腾 温度振荡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管丝网式吸液芯考虑间隙影响的模型改进
6
作者 张嘉睿 牟元坤 +4 位作者 郭凯伦 王成龙 田文喜 秋穗正 苏光辉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245-252,共8页
高温热管依靠吸液芯提供的毛细力使冷凝工质回流,吸液芯传质能力直接影响了热管的传热性能。本文针对高温热管丝网式吸液芯,对渗透率性能展开实验研究,并在考虑层间隙条件下对现有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了更符合实验结果的数学模型。研... 高温热管依靠吸液芯提供的毛细力使冷凝工质回流,吸液芯传质能力直接影响了热管的传热性能。本文针对高温热管丝网式吸液芯,对渗透率性能展开实验研究,并在考虑层间隙条件下对现有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了更符合实验结果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同工艺下的不同种类丝网式吸液芯孔隙率分布在0.433~0.879之间,除50目外,单一目数吸液芯的孔隙率随目数的增加而单调减小,有效毛细半径随目数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渗透率随目数增加而呈现降低-增加-降低的趋势。现有数学模型无法正确表征丝网式吸液芯微观参数,在电子显微镜的观测下提出考虑间隙作用的丝网式吸液芯模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考虑带有间隙的丝网式吸液芯的渗透率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更好,其中50目与400目金属丝网渗透率相对误差分别为33.63%与24.68%,同时渗透率随目数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整体误差相比于原数学模型减少1~2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管 金属丝网 间隙模型 模型改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碱金属钾热管传热性能的数值分析
7
作者 王恩培 胡政豪 +3 位作者 李磊 郭斯茂 陈广亮 于洋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572,共7页
热管冷却反应堆凭借其紧凑、固有安全性好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高温热管作为热管冷却反应堆的关键组件,掌握热管在不同参数下的传热性能具有工程意义。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构建高温碱金属钾热管传热性能模型,深入研究不同参数... 热管冷却反应堆凭借其紧凑、固有安全性好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高温热管作为热管冷却反应堆的关键组件,掌握热管在不同参数下的传热性能具有工程意义。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构建高温碱金属钾热管传热性能模型,深入研究不同参数对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并与相关实验验证其准确性。数值结果表明:随着倾角的增加,蒸发段壁面温度增加,等效热阻减小,但变化不明显;随着管内充液量的增加,等效热阻不断减小,在高充液量下等效热阻在临界倾角处突增,该角度对传热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得出的结果对高温碱金属钾热管传热特性分析及优化热管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研究 高温热管 传热性能 充液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热管丝网吸液芯上碱金属钠润湿特性研究
8
作者 唐松胜 郭凯伦 +7 位作者 田诗雨 孙奇士 王明军 张大林 王成龙 马誉高 田文喜 秋穗正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237-244,共8页
碱金属钠高温热管作为热管反应堆的关键传热元件,其内部钠在丝网吸液芯上的润湿特性直接影响传热性能。本研究通过搭建可视化实验平台,系统研究了碱金属钠在丝网吸液芯上的润湿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钠液滴接触角与测量室环境压力呈负相关... 碱金属钠高温热管作为热管反应堆的关键传热元件,其内部钠在丝网吸液芯上的润湿特性直接影响传热性能。本研究通过搭建可视化实验平台,系统研究了碱金属钠在丝网吸液芯上的润湿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钠液滴接触角与测量室环境压力呈负相关,且不同压力下均存在相同的润湿转变温度点Ttrans。当温度低于Ttrans时接触角几乎不变(600、800和1000 Pa工况下,接触角的平均值分别为128.58°、125.46°、113.57°);达到Ttrans后接触角才开始变小。此外,丝网层数越多接触角越大,而目数越大接触角越小;丝网层数越多或目数越大,Ttrans越高(1层400目、1层600目、3层600目丝网的Ttrans分别为450、500、525℃)。本研究能够为高温热管的优化设计和高精度性能分析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管 丝网吸液芯 碱金属钠 润湿性 接触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板热管的热电制冷热管理系统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9
作者 陈翀 刘克函 史波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5,共9页
为解决有限封闭空间下现存热管理方案存在难以主动高效地创造低温热沉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平板热管的热电制冷复合热管理系统。建立了复合系统的数值仿真模型,并搭建了平板热管耦合热电制冷热管理系统实验台,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为解决有限封闭空间下现存热管理方案存在难以主动高效地创造低温热沉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平板热管的热电制冷复合热管理系统。建立了复合系统的数值仿真模型,并搭建了平板热管耦合热电制冷热管理系统实验台,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提出的复合热管理系统利用热电制冷片在有限空间内为整体热管理系统提供低温热沉,并通过耦合平板热管解决了热电制冷片热端高热量积聚现象。在1~12 A工作电流下,热电制冷片性能均远优于基于铝制翅片的热电制冷系统散热,单片制冷片最佳工况下制冷量有效提升38.35%,COP提升14.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理 低温热沉 平板热管 热电制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及传热极限可视化实验研究
10
作者 杨鑫 纪玉龙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8-565,共8页
高温脉动热管由于其高效传热能力及结构简单等特点在核能领域等高温环境下的高热流疏导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对高温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及传热极限进行深入分析,搭建了高温脉动热管可视化实验台,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首次实现了以... 高温脉动热管由于其高效传热能力及结构简单等特点在核能领域等高温环境下的高热流疏导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对高温脉动热管的传热特性及传热极限进行深入分析,搭建了高温脉动热管可视化实验台,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首次实现了以铯为工质的单弯头高温脉动热管工作状态及传热极限状态的可视化,并结合壁面温度场分析了传热特性,探究了随着加热功率增大脉动热管的性能变化以及流动状态的转变。结果表明,随着加热功率增大工质由脉动转变为单向流动,热阻由250 W时的1.62℃/W减小至400 W的0.84℃/W,并在450 W达到传热极限。传热极限初期液态工质于绝热段及冷凝段之间脉动,最终堆积在冷凝段无法回流,但仍有液膜沿管壁向下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脉动热管 传热极限 X射线 流动状态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温室温度控制系统的夏季降温效果试验研究
11
作者 黄浩 胡自成 +3 位作者 郭屹博 金宇超 张海燕 龚辰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6期60-67,共8页
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地埋管—热源塔的新型温室温度控制系统,利用水作为工作介质,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将温室内热量转移至土壤,并调整水流量和热源塔出风口风速,探究不同管道布置形式、管间距及埋深等运行参数对系统降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地埋管—热源塔的新型温室温度控制系统,利用水作为工作介质,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将温室内热量转移至土壤,并调整水流量和热源塔出风口风速,探究不同管道布置形式、管间距及埋深等运行参数对系统降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埋管并联布置方式优于串联布置,且管间距应大于0.2 m;增加地埋管深度可显著提升温室降温效果,在1.5 m深处时,夜间和日间降温分别达2.04、8.04℃;在风速2.5m/s、水流量1.2 m^(2)/h的工况下系统性能最优,制冷量达到7.59 kW·h,并保持EER值为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温度控制系统 地埋管换热器 热源塔 管道布置 温室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通路并联式脉动热管热开关特性研究
12
作者 毕天朔 吕晏 +1 位作者 邵轩 徐荣吉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8-144,共7页
搭建了多通路并联式脉动热管热开关性能实验台,以氟代醚HFE-7100为工质,充灌率为80%,采用水浴加热、水浴冷却的方式调控脉动热管加热和冷却温度,实验研究了不同冷却温度下脉动热管的热开关特性。结果表明:多通路并联式脉动热管完全启动... 搭建了多通路并联式脉动热管热开关性能实验台,以氟代醚HFE-7100为工质,充灌率为80%,采用水浴加热、水浴冷却的方式调控脉动热管加热和冷却温度,实验研究了不同冷却温度下脉动热管的热开关特性。结果表明:多通路并联式脉动热管完全启动后蒸发段平均温度降低,冷凝段平均温度升高,热阻减小,传热性能迅速提升,温度及热阻变化过程呈现阶梯性骤然变化,可以作为热开关。随冷却温度的升高,热开关闭合时间与开关温度增大,10℃冷却温度下热开关闭合时间为12 s,开关温度为59.3℃。并且更高的冷却温度下,热开关性能更好,开关比与传热功率增量更大,当冷却温度为30℃时,热开关闭合后传热功率增加了26.8 W,开关比为5.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热管 热开关 开关比 冷却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储煤堆重力热棒移热效率参数与应用研究
13
作者 李雄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9-195,共7页
地面储煤堆蓄热区热量有效移除对防治煤堆自燃至关重要。为了掌握重力热棒在大型储煤堆局部高温异常区域的移热效率参数,采用缩尺度实验台和大型储煤堆迎风口高温区域布置重力热棒移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重力热棒在缩尺度煤堆中最优移... 地面储煤堆蓄热区热量有效移除对防治煤堆自燃至关重要。为了掌握重力热棒在大型储煤堆局部高温异常区域的移热效率参数,采用缩尺度实验台和大型储煤堆迎风口高温区域布置重力热棒移热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重力热棒在缩尺度煤堆中最优移热效率参数和范围,现场工业试验验证了储煤堆重力热棒移热有效性。结果显示:重力热棒不同布置方式下的移热效率和范围存在差异性,当储煤堆中热棒全蒸发段(1∶1)插入、角度为90°且风速为2.0 m/s时,储煤堆的恒定热源温度由150℃降至36℃,在平均1.55℃/h降温速率下的最大移热率达到32%,热流密度法确定的最大移热半径达到50 cm。在地面大型煤堆开展了热棒移热试验,重力热棒移热区域储煤堆内部温度明显降低且呈阶段性,相比煤堆高温区域降低至40℃以下,移热效果明显。研究结果可为重力热棒移热技术基础参数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储煤堆 重力热棒 布置方式 降温幅度 移热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松热管的Ib150基础油高温沉积物研究
14
作者 阿合波塔·巴合提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6-190,共5页
为探究Ib150基础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热氧化性能和高温清净性,分别在150~300℃下利用小松热管对Ib150基础油进行高温热氧化模拟试验。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氧化沉积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分... 为探究Ib150基础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热氧化性能和高温清净性,分别在150~300℃下利用小松热管对Ib150基础油进行高温热氧化模拟试验。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氧化沉积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能谱仪(EDS)分析沉积物的表面形貌和元素密度分布,并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进一步分析沉积物的元素组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Ib150基础油氧化程度逐渐加深;温度相对较低时,含硫化合物对Ib150基础油的抗氧化性能有积极影响,Ib150基础油氧化生成含羟基的醇类化合物和烯烃等不饱和双键,随着温度的升高,Ib150基础油中不饱和烯烃断裂,醇类物质最终氧化形成含羰基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b150基础油 氧化沉积物 热管试验 小松热管 高温清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机散热中毛细芯热管等效导热系数演变规律实验研究
15
作者 李雪强 赵萧涵 +3 位作者 张钟垚 刘圣春 张成明 李佳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7-853,共7页
为推动毛细芯热管在电机中的应用并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加热功率、运行角度以及风速对毛细芯热管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管正常运行过程中,加热功率对热管等效导热系数影响不大。不同运行角度下的热管... 为推动毛细芯热管在电机中的应用并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加热功率、运行角度以及风速对毛细芯热管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管正常运行过程中,加热功率对热管等效导热系数影响不大。不同运行角度下的热管等效导热系数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10 W加热功率下,等效导热系数的差异最高可达25%。当风速增大时,热管的等效导热系数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这种现象对高加热功率下的热管运行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冷却 毛细芯热管 等效导热系数 温差 风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热管蓄冷保温箱空载均温性能研究
16
作者 田津津 姚超阳 +1 位作者 王达 徐双喜 《中国果菜》 2024年第3期17-22,27,共7页
针对传统蓄冷箱箱内温度均匀性差的问题,提出环形热管结构蓄冷保温箱的设计,建立了空载均温性能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对比分析了环形热管保温箱与常规结构蓄冷保温箱蓄冷板不同布置方式(四周布置、侧面+顶部+底部布置... 针对传统蓄冷箱箱内温度均匀性差的问题,提出环形热管结构蓄冷保温箱的设计,建立了空载均温性能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对比分析了环形热管保温箱与常规结构蓄冷保温箱蓄冷板不同布置方式(四周布置、侧面+顶部+底部布置、中间布置)保温时间和温度均匀性的差异。结果发现,与常规结构蓄冷箱相比,环形热管结构的蓄冷保温箱的温度场、速度场均表现出较好的均匀性,其温度不均匀度为1.13,保冷时间为23 h。内部的环形热管在箱内形成环形流场,加强了对流换热,使整体温度均匀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形热管 蓄冷保温箱 保温时间 温度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井控温钻井隔热涂层参数影响机制研究
17
作者 宋先知 姚学喆 +2 位作者 许争鸣 周蒙蒙 王庆辰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6-135,共10页
为揭示隔热涂层对超深井井筒温度场的影响规律,针对隔热涂层与钻杆的导热特点,采用传热热阻形式计算钻杆的综合传热系数,构建了考虑钻杆内隔热涂层影响的超深井井筒–地层瞬态传热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离散,利用高斯–赛德... 为揭示隔热涂层对超深井井筒温度场的影响规律,针对隔热涂层与钻杆的导热特点,采用传热热阻形式计算钻杆的综合传热系数,构建了考虑钻杆内隔热涂层影响的超深井井筒–地层瞬态传热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离散,利用高斯–赛德尔算法进行迭代求解。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研究发现,钻杆内隔热涂层的导热系数对井底循环温度影响显著,随着导热系数减小,井筒环空温度迅速降低,出口温度升高;隔热涂层的厚度和长度对井筒温度也有重要影响,隔热涂层厚度越大,井底循环温度越低。这些发现为超深井钻井过程中井筒温度的调控和隔热钻杆参数的优选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井 钻井 井筒温度 隔热涂层 钻杆 综合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热管反应堆电源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逍 王宁 +5 位作者 张开远 齐敏 李仲春 张卓华 谢细明 柴晓明 《火箭推进》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5,共10页
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太阳能电源与化学电源的适用范围较小,环境适应能力不强,而微型核反应堆电源能量密度高,不依赖太阳光照,可应用于轨道运输、高轨探测多场景任务。在微型核反应堆电源技术路线中,... 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太阳能电源与化学电源的适用范围较小,环境适应能力不强,而微型核反应堆电源能量密度高,不依赖太阳光照,可应用于轨道运输、高轨探测多场景任务。在微型核反应堆电源技术路线中,热管冷却核反应堆电源因其系统设备极大简化、模块化设计,高可靠的全固态堆芯、非能动传热及瞬态响应迅速等特性,成为空间核反应堆电源最具可行性的路线之一。通过文献调研总结目前空间热管堆发展现状,从发展历史出发,梳理热管冷却核反应堆电源设计和理论研究,总结热管冷却核反应堆电源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动力 核电源 热管反应堆 高温热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铯热管传热特性的实验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吉隆 郭宇翔 +2 位作者 陈宏霞 袁达忠 杜小泽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11-1719,共9页
近年来,有关中温铯热管的研究较少,主要因为铯热管造价昂贵且铯金属化学性质活泼,开展实验难度较大,因此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铯热管启动特性与内部相变等过程进行分析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开展铯热管冷启动实验,并基于目前的热管... 近年来,有关中温铯热管的研究较少,主要因为铯热管造价昂贵且铯金属化学性质活泼,开展实验难度较大,因此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铯热管启动特性与内部相变等过程进行分析预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开展铯热管冷启动实验,并基于目前的热管模拟模型,利用UDF建立蒸发与冷凝的自适应模型,对比实验热管稳态壁温与数值模拟计算壁温,最大温差小于20K,且较好地呈现了热管末端的温度突降,证明了模型的准确性。其次,基于竖直铯热管变功率冷态启动实验,模拟获得铯热管启动过程中热管壁面温度及内部工质相态分布的演变过程;并利用壁面温度的平均差数值评价有效长度上的均温性。最后,通过模拟研究改变热管蒸发段长度(200mm和120mm)、加热功率(1028.2W和844.4W)及充液率(8.8%、12%和15%),对比分析其相态分布、温度分布及压力分布;综合热管有效工作长度、壁面均温性、蒸发段液相堆积与干烧现象,分析蒸发段长度与充液率的最佳配比,为热管的优化设计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多相流 数值模拟 热管 相分布 均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差热电转换型空间热管冷却反应堆瞬态分析程序开发及验证 被引量:1
20
作者 葛攀和 李敏 +2 位作者 李杨柳 胡古 柯国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83,共15页
热管冷却反应堆采用固态堆芯设计、高温热管传热,具有结构简单、非能动、高可靠性等优点。为研究温差热电转换型空间热管冷却反应堆电源系统的瞬态特性,本文针对该型电源系统中最主要的系统(包括堆本体、高温热管、温差热电转换系统)建... 热管冷却反应堆采用固态堆芯设计、高温热管传热,具有结构简单、非能动、高可靠性等优点。为研究温差热电转换型空间热管冷却反应堆电源系统的瞬态特性,本文针对该型电源系统中最主要的系统(包括堆本体、高温热管、温差热电转换系统)建立了详细的数学物理模型,并开发了系统瞬态分析程序,其中堆本体模型基于OpenFOAM进行模块开发,耦合了点堆动力学模型和反应性反馈模型。通过文献和试验数据分别验证了高温热管及温差热电转换模型,结果与参考值符合较好,其中温差热电转换模块发电功率与试验值的相对偏差小于2.75%。采用该程序对KRUSTY进行了建模分析,开展了反应性引入、热电转换模块失效、负荷跟踪、主动冷却丧失工况下的瞬态分析,并与试验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上述瞬态工况下堆芯燃料表面温度与试验值的偏差小于4.1 K,程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管冷却反应堆 瞬态分析 高温热管 温差热电转换 KRUSTY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