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1篇文章
< 1 2 1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ing Henry Ⅴ: A Model of the Ideal Kingship
1
作者 周朝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3期264-269,共6页
William Shakespeare was a patriotic song and heroic epic in praise of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Henry V (1387-1422) made to England, who represents Shakespeare’s ideal of a good king and aspiration for the national uni... William Shakespeare was a patriotic song and heroic epic in praise of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Henry V (1387-1422) made to England, who represents Shakespeare’s ideal of a good king and aspiration for the national unity of England under a powerful and efficient mon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G Henry the FIFTH IDEAL kingsH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DYNAMICS OF SUPERLARGE DEPOSITS IN CHINSES YUNNAN-GUIZHOU-GUANGXI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ZANG PLEAUTAN
2
作者 Fang Weixuan, Hu Ruizhong, Su Wenchao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13-415,共3页
Interest in the ore\|forming histories of basins has grown rapid since 1960 and is now intensive. The main reason behind the acceleration is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that the natural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 Interest in the ore\|forming histories of basins has grown rapid since 1960 and is now intensive. The main reason behind the acceleration is the increasing awareness that the natural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generating metal deposits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the beneath the basin and intensively hydrothermal activity in the basin. Observations made in different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systems and superlarge deposits in Chinese Yunnan\|Guizhou\|Guangxi Province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zang (Himalaya—Karakoram—Tibet) were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geodynamics of basin formation. Geotectonically, the area is situated in the conjoint between the Tethys—Himalaya and the Marginal\|Pacific tectonic domain, characterized by very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typical basin\|mountain tectonics, abundant Superlarge depos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PERLARGE deposits geodynamics EXTENSIONAL tectonics sedimentary basin mantle plume extension of LITHOSPHERE Chinese Yunnan\|Gui zhou\|Guangxi Provi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君主宝鉴与王者之恶
3
作者 张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6-269,共14页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在1606年首演于詹姆斯一世宫中。四幕一场中女巫向麦克白展示的“八王之兴”幻象貌似恭维詹姆斯,但通过分析詹姆斯《自由君主国的真实法律》《王者的馈赠》等著述中的王室世系叙事和当时史料的矛盾,可知其微讽王...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在1606年首演于詹姆斯一世宫中。四幕一场中女巫向麦克白展示的“八王之兴”幻象貌似恭维詹姆斯,但通过分析詹姆斯《自由君主国的真实法律》《王者的馈赠》等著述中的王室世系叙事和当时史料的矛盾,可知其微讽王权神话之实。四幕三场中马尔康对麦克达夫的“试探”更隐含了对绝对王权主义的批评,事实上向观众展示了一面反写的“君主之镜”。与之相应,下文马尔康对忏悔者爱德华治疗“国王之恶”(瘰疬)的报道——影射广为传播的“国王—医师—神迹制造者”神话——亦可视为莎士比亚对詹姆斯的警策(或曰莎士比亚的“君主宝鉴”):专制君主才是国家真正的“恶疾”。剧终麦克白的斩首作为“恶疾”双重内涵的最终注脚,即闪烁其辞而又若有灵犀地预言了斯图亚特王朝的未来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白》 君主宝鉴/国王之镜 国王之恶/王者之疾 政治身体 詹姆斯一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荥阳车庄两周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
4
作者 韩国河 赵海洲(执笔/绘图/摄影) +3 位作者 赵紫晗 赵丹 陈建伊(摄影) 朴康楠(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8,共16页
车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车庄村西北。2014年,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车庄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面积共1000平方米,发现灰坑、墓葬、道路等各类遗迹400余个,出土各类型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少量铜器、玉器等... 车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车庄村西北。2014年,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车庄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面积共1000平方米,发现灰坑、墓葬、道路等各类遗迹400余个,出土各类型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少量铜器、玉器等丰富遗物。根据相关遗存可将车庄遗址分为四期,第一至三期为商周之际至西周中期晚段,第四期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车庄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郑州西北郊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荥阳市 车庄遗址 周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变的仁学 多变的礼学——“先王之道”“新王之道”对比研究
5
作者 吴天明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石器九代多行“先王之道”,铁器后九代多行“新王之道”。两种王道,君子治国富民的仁学思想完全相同,但合理获取私利的礼学思想却大相径庭:在政治体制上,九代实行政教合一,后九代则推行世俗政治;在君子治国的看法上,...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石器九代多行“先王之道”,铁器后九代多行“新王之道”。两种王道,君子治国富民的仁学思想完全相同,但合理获取私利的礼学思想却大相径庭:在政治体制上,九代实行政教合一,后九代则推行世俗政治;在君子治国的看法上,九代认为君子均可治国,后九代则认为君子如难治国,可以宽恕自己,同理亦可宽恕他人;在君子身份的认定上,九代认为贵族官僚均为君子,后九代则认为真诚利人且合理利己者才是仁德君子,否则便是自私小人;在治国理念上,九代推崇所有的“先王之道”,后九代则否定不取私利的五帝之道和自私虚伪的春秋之道,只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利人利己之道;在君子获取私利的方式上,九代实行论功行赏,后九代则要求按位取酬。由此可见,“新王之道”更能维护财富暴增的铁器时代治国君子和普通民众双方的根本利益,故成为汉唐经学、宋明理学心学、清代朴学的理论核心,儒家文化因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古代礼学思想虽多变,但时常严重滞后,国家民族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其根本原因在于,古代治国者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私利,往往不惜牺牲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从而迟滞了君子获利方式的礼学思想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王之道 新王之道 仁学 礼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神佑血缘到天命归德——论西周“德”观念的确立
6
作者 乔健 王睿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德”是殷周之变间由周人确立的政治合法性依据,它源自周人先王先公施德于“民”而获得政治权力的历史传统。在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后,周人在思想领域将信仰的最高对象从殷商时期具有血缘性质的祖先神变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天”,并利用... “德”是殷周之变间由周人确立的政治合法性依据,它源自周人先王先公施德于“民”而获得政治权力的历史传统。在取得天下共主的地位后,周人在思想领域将信仰的最高对象从殷商时期具有血缘性质的祖先神变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天”,并利用信仰对象的普遍性将“得天命”的依据从特殊性的血缘转变为体现于民情民意的更具普遍意义的“德”。“德”由此指向对在上者的约束,即统治者需要首先践履“德”的规范以维系“天命”。当在上者被纳入“德”的价值框架,“德”便获得了超越阶层局限的普遍适用性。在思想建构的同时,周人通过封邦建国、制礼作乐等制度化安排,推动“德”观念从政治领域向社会生活各层面广泛渗透。经过思想确立和制度推广,“德”最终凝练为一种自上而下贯穿社会、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核心价值标准,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重“德”的思维习惯和中国文化重“德”的思想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周之变 西周 天命 礼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华简《四告》与周公制礼新探
7
作者 宁镇疆 鲍彦东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155,161,共13页
《四告三》中的“野”“野心”可以和后世文献特别是礼书中的“野”相衔接。“野”是“礼”的对立面,代表着不谙教化的粗鄙无文、贪婪无度,周人强调“礼”显然要对此加强控驭。《四告三》中的“■”实即“抑”,义谓克抑、克制自己,此与... 《四告三》中的“野”“野心”可以和后世文献特别是礼书中的“野”相衔接。“野”是“礼”的对立面,代表着不谙教化的粗鄙无文、贪婪无度,周人强调“礼”显然要对此加强控驭。《四告三》中的“■”实即“抑”,义谓克抑、克制自己,此与文献所谓“克己复礼”正合。《四告二》与《四告三》非常强调“威仪”,而“威仪”只有自我克抑才能达成,这表明周人很早就有清醒的道德自觉。文献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说明“威仪”与“礼”密切相关。《四告一》周公说“创兴立谋惟猷”,这是迄今关于“周公制礼”的最直接证据。周公所制之“礼”既非《周礼》一书,也非《仪礼》一书。他鉴于殷亡的教训,要求周之统治者能够克制心欲,从而威仪抑抑、行事有法。这不仅奠定了周人的政治轨范,对后世儒家的政治伦理也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告》 威仪 周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穆天子传》的文体学价值
8
作者 刘伏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穆天子传》具有较高的文体学价值。该书包含了“碑”“戒敕”“策”“谣”“吟”“诗”等文体,为人们了解古代文体的使用环境、功能等提供参照与借鉴。“白云谣”“西王母吟”“黄竹诗”是古人学习的范本,多收入类书、文学作品集。从... 《穆天子传》具有较高的文体学价值。该书包含了“碑”“戒敕”“策”“谣”“吟”“诗”等文体,为人们了解古代文体的使用环境、功能等提供参照与借鉴。“白云谣”“西王母吟”“黄竹诗”是古人学习的范本,多收入类书、文学作品集。从“白云谣”等诗的历代接受中可以窥见“谣”“吟”文体的发展流变。瑶池赋诗不仅成为古典小说重要母题,还成为经典结构,被唐传奇吸收后,促进了小说向雅正发展。环形结构让人物有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使小说呈现出空间深广、恢弘雄放的气象。其正型与奇型让读者产生稳定与神秘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穆天子传》语言风格质朴、典雅,因其由不同篇章组合而成,故简洁、赡缛两种语言风格共存。其经典的细节描写意味着小说与诗歌、史书具有不同的叙述风格,呈现出别样风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天子传》 文体 小说 结构 语言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礼入诗:《诗经》训诫辞令蜕变与西周君臣秩序变动
9
作者 李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28,共6页
《诗经》中保留了大量西周时代的训诫辞令。早期、中期的训诫辞令多依附于典礼中的训诫仪式而存在,是君对臣的单向训诫,以此宣示王权至上的君臣秩序。西周晚期训诫辞令逐渐淡出典礼仪式语境,出礼入诗,转向臣对君的讽谏,实现了由典礼仪... 《诗经》中保留了大量西周时代的训诫辞令。早期、中期的训诫辞令多依附于典礼中的训诫仪式而存在,是君对臣的单向训诫,以此宣示王权至上的君臣秩序。西周晚期训诫辞令逐渐淡出典礼仪式语境,出礼入诗,转向臣对君的讽谏,实现了由典礼仪式的附属辞令向独立存在的诗歌话语的转变。训诫辞令脱胎于训诫仪式的典礼根壤而独立诗化,蜕变为《诗经·大雅》中的训诫诗,指向了君臣秩序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贵族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雅》 训诫 君臣秩序 讽谏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时期河南青铜文明的辉煌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0
作者 李金玉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125,共8页
青铜器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从青铜器的铸造质量、数量等方面来看,河南青铜文明在商周时期超越其他地区走向辉煌,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翘楚。商周时期河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其青铜器的辉煌奠定坚实基础... 青铜器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从青铜器的铸造质量、数量等方面来看,河南青铜文明在商周时期超越其他地区走向辉煌,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翘楚。商周时期河南优越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其青铜器的辉煌奠定坚实基础,使得河南青铜文明在这一时期处于领先地位。而青铜文明的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是在探讨人类文明时更需关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周时期 河南 青铜文明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昭王毁室”新解
11
作者 张振谦 刘宏宇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6-118,共3页
自《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出版伊始,《昭王毁室》篇的“毁室”就被释为毁掉宫室,这与事实不符。本文认为“毁”有“改造”之义,“毁室”是指通过祈祷除殃把鬼魅邪祟污秽过的宫室改造为干净的吉宅,“至(致)俑毁室”意思是送来人... 自《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出版伊始,《昭王毁室》篇的“毁室”就被释为毁掉宫室,这与事实不符。本文认为“毁”有“改造”之义,“毁室”是指通过祈祷除殃把鬼魅邪祟污秽过的宫室改造为干净的吉宅,“至(致)俑毁室”意思是送来人俑为新落成的宫室举行毁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昭王 毁室 除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周文化比较研究的新思路
12
作者 张懋镕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63,共14页
本文分析了一百年来商周文化比较研究的得失,其症结在于:没有认清楚导致商周之际制度文化变革的主体是谁,误将殷遗民的作为与周人的作为相混淆,从而得出周承殷制变化不大的结论。本文从周人不用日名、族徽说的理念出发,提出鉴别西周墓... 本文分析了一百年来商周文化比较研究的得失,其症结在于:没有认清楚导致商周之际制度文化变革的主体是谁,误将殷遗民的作为与周人的作为相混淆,从而得出周承殷制变化不大的结论。本文从周人不用日名、族徽说的理念出发,提出鉴别西周墓葬和青铜器资料的族属的标准,通过将殷遗民遗存与周人遗存的对比研究,认为商周之际确实有过深刻的社会历史变革,所以需要重新审视王国维先生的《殷周制度论》,其所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的观点包含有真理性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名 族属 殷遗民 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周秦两汉的官吏功赏及其流变
13
作者 蒋波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2,共8页
给予有功官吏奖赏是古代一大“治吏”手段。金文资料显示,至迟商朝晚期已存在功赏行为,西周逐渐多见,形式包括军功奖励、功勋追赏等,它与其他礼仪性赏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法色彩浓厚,“治吏”意味还不明显。春秋以降,功赏成为最引人... 给予有功官吏奖赏是古代一大“治吏”手段。金文资料显示,至迟商朝晚期已存在功赏行为,西周逐渐多见,形式包括军功奖励、功勋追赏等,它与其他礼仪性赏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法色彩浓厚,“治吏”意味还不明显。春秋以降,功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奖励方式,也是诸子论议的主题。法家按功论赏、无功不赏、功赏相当的思想为秦国采用,是其崛起并完成华夏一统的重要因素。秦朝未能及时调整刑赏政策,仍然赏功不赏贤,重吏治不重教化,加速了王朝的崩溃。汉代改变了单一的功赏模式,赏功之外也赏贤;功赏中不仅有实物性奖赏,亦有赐嘉号、特殊礼遇、“图画形象”等荣誉性、精神性奖赏。汉代的官吏功赏开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治吏”措施,标志着官吏功赏制度趋于成熟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两汉 官吏功赏 治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尉迟乙僧在武周中央佛画风格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14
作者 杨效俊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6,共12页
尉迟乙僧在武周革命中登场,担任重要佛寺长安光宅寺的绘画使命,发挥尉迟画派擅长的具有“奇、险”特征的风格,以逼真的画面、震撼的艺术效果表达出武则天上台所要营造的新奇、大胆、崭新的政治、宗教氛围。武周政权建立后,尉迟乙僧在地... 尉迟乙僧在武周革命中登场,担任重要佛寺长安光宅寺的绘画使命,发挥尉迟画派擅长的具有“奇、险”特征的风格,以逼真的画面、震撼的艺术效果表达出武则天上台所要营造的新奇、大胆、崭新的政治、宗教氛围。武周政权建立后,尉迟乙僧在地位最重要的官寺——东都洛阳大云寺绘制壁画,形成武周主流和中央佛画风格。武周晚期尉迟乙僧在长安皇家寺院慈恩寺大雁塔内壁描绘的杂密变化观音被作为武周长安年间宫廷佛画的典范和样本而广泛传播。尉迟乙僧在武周中央佛画风格形成中具有主导作用。武周中央佛画风格对武周国家和东亚地区佛教和世俗绘画产生了广泛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尉迟乙僧 武周 中央佛画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殷商至西周汉字偏旁划一性演变再研究
15
作者 刘志基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24,共19页
基于合理抽样前提下的穷尽量化调查,就汉字偏旁划一性演变趋向问题进行特定断代范围的再研究后,认为在殷商西周时段,偏旁演变的主要趋向是与“划一性”相反的“分化性”演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该时段“偏旁化”是文字构形演变... 基于合理抽样前提下的穷尽量化调查,就汉字偏旁划一性演变趋向问题进行特定断代范围的再研究后,认为在殷商西周时段,偏旁演变的主要趋向是与“划一性”相反的“分化性”演变。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首先是该时段“偏旁化”是文字构形演变的主流;其次是西周文字相对殷商文字的地域分歧扩大;三是文字构形的成熟性演变缺乏自觉性的内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商至西周 文字 偏旁 划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问》“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句新探
16
作者 罗维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共8页
《天问》“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句历来众说纷纭,是楚辞学史尚无定论的难点之一。将《楚辞》与出土文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参互考证可知,此句穆王之问与先民神话思维及原始巫术观念有关:“梅”是“周流”的前奏,即西周王室祭祀仪礼... 《天问》“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句历来众说纷纭,是楚辞学史尚无定论的难点之一。将《楚辞》与出土文献汲冢竹书《穆天子传》参互考证可知,此句穆王之问与先民神话思维及原始巫术观念有关:“梅”是“周流”的前奏,即西周王室祭祀仪礼中的枚筮,为上古先民占问吉凶的方式之一;“周流”一词源于原始神话巫术观念中对水的崇拜,是一种在祭祀仪式中可上天入地、观览六漠的特定想象活动,反映了早期先民的神话宇宙观。神话化历史叙事中的穆王周流天下是出于强化王权神圣性的目的,《楚辞》中诗人“周流乎天”则是为了在自由美好的神话之境中实现自我慰藉与自我确证,呈现出鲜明的楚文化特色,成为后世古典美学范畴中“流观”意识的滥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巧梅 周流 汲冢书 神话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史墙盘》《逨盘》的历史叙事成就
17
作者 许兆昌 徐星华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7,共9页
西周铜器铭文《史墙盘》《逨盘》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述史作品。其王朝史叙事与家族史叙事具有连贯性,不仅将中国早期史学出现连贯性历史叙事的时间由春秋末期上溯至西周中期,而且其前后叙事所呈现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纵深体现出中... 西周铜器铭文《史墙盘》《逨盘》是迄今所见中国古代最早的述史作品。其王朝史叙事与家族史叙事具有连贯性,不仅将中国早期史学出现连贯性历史叙事的时间由春秋末期上溯至西周中期,而且其前后叙事所呈现的长达数百年的历史纵深体现出中国早期史家在连贯性历史叙事方面,很早就形成了宏大格局。《史墙盘》《逨盘》在提供两篇首尾完整的王朝史和家族史作品的同时,还分别开创了王朝史、家族史分述与合述的两种叙事模式。这种述史实践的多样性尝试,反映出中国早期史家在历史叙事领域极富创造精神。此外,《史墙盘》《逨盘》家史、国史并述的叙事结构,借由周之史官传统对秦汉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两篇述史铭文体现了沟通历史与现实的“通史”意识,是传统史学的重要学术遗产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铭文 历史叙事 王朝史 家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古学视野下周文明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泾河廊道”
18
作者 豆海锋 宋阿倩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8,共13页
自史前时期以来,泾河流域显示出独特的文明特征,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明因素交融是区域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史前文明基因的传承,商周时期“泾河廊道”的作用更加凸显,其成为周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 自史前时期以来,泾河流域显示出独特的文明特征,是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明因素交融是区域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史前文明基因的传承,商周时期“泾河廊道”的作用更加凸显,其成为周文明形成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探索周文明演进轨迹的关键。先周时期周人在泾河流域有长时间的活动,考古揭示出区域资源、聚落、技术、文化与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与开拓,为周文明发展提供了结构性动力。作为“文化廊道”的泾河,为阐释周文明突出提供了独有的考古学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流域 周文明 文化廊道 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下之天下”:东周秦汉社会“天下”意识的升格
19
作者 王子今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8,共12页
周秦社会“天下”意识的文献反映,见于百家之说。“天下”归“一”,成为当时的时代追求。然而“一天下”与“天下一”的实现路径,王霸之学有深刻的歧见。而实际历史走向,与《韩非子》“进兼天下”“强匡天下”的设计主张一致。“秦并天... 周秦社会“天下”意识的文献反映,见于百家之说。“天下”归“一”,成为当时的时代追求。然而“一天下”与“天下一”的实现路径,王霸之学有深刻的歧见。而实际历史走向,与《韩非子》“进兼天下”“强匡天下”的设计主张一致。“秦并天下”以及后来的“汉并天下”之后,一种新的涉及“天下”主题的政治理念出声,并产生历史反响。这就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的帝权至上的时代,“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的开明的政治意识有合乎理性的历史意义。“天下之天下”说,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文明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周 秦汉 天下观 政治意识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天下之天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蓝孢孔菌新种Fomitiporia yanbeiensis S. Guo&L. Zhou液体发酵培养条件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晓钢 周林 +4 位作者 徐莉娜 李艳婷 周伟 郭尚 侯雷平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76,共6页
[目的]本研究是对Fomitiporia yanbeiensis S.Guo&L.Zhou液体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源和培养条件进行探索。[方法]以发酵培养液中的菌球生物量、菌丝生长速度和菌球萌发活力指数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工艺的培养的... [目的]本研究是对Fomitiporia yanbeiensis S.Guo&L.Zhou液体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源和培养条件进行探索。[方法]以发酵培养液中的菌球生物量、菌丝生长速度和菌球萌发活力指数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发酵工艺的培养的温度、pH值、碳源、氮源、接种量进行优化筛选,研究最佳的发酵培养基配方,并对发酵菌丝体和子实体的功能性成分测定对比。[结果]液体发酵培养中最佳的发酵培养条件为:温度27℃、起始pH为8.0、接种量为11%、碳源是海藻糖、氮源是豆粕粉,最佳的培养基配方为海藻糖2.0%、豆粕粉3.5%、KH_2PO_4(0.05%)、MgSO_4(0.025%),该条件下菌球生物量最高为2.36g·100mL^(-1)。发酵菌丝体的三萜类化合物、β-葡聚糖和黄酮含量均高于子实体。[结论]通过对发酵工艺的筛选优化,为该菌的人工驯化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mitiporia yanbeiensis S. Guo&L. zhou 液体发酵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