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InDel标记鉴定典湖1号杂交种纯度 被引量:2
1
作者 方小雪 韦银兰 +3 位作者 张铖锋 廖涵 胡锦彬 吴新胜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120-1125,共6页
典湖1号是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青梗菜新品种,但种子纯度鉴定速度限制了该品种的推广。为实现对该品种杂交种纯度的高通量快速鉴定,在典湖1号父母本(父本EPG-194,母本EPG-168)基因组重测序的基础上开发用于纯度检测的InDel标记。... 典湖1号是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育成的青梗菜新品种,但种子纯度鉴定速度限制了该品种的推广。为实现对该品种杂交种纯度的高通量快速鉴定,在典湖1号父母本(父本EPG-194,母本EPG-168)基因组重测序的基础上开发用于纯度检测的InDel标记。试验以典湖1号及其父母本DNA样品为材料筛选到亲本带型互补、扩增条带清晰和分离速度快的引物D1-7,并用该引物检测田间典湖1号F_(1)群体(EpG-194×EpG-168群体400株,EpG-168×EpG-194群体400株)。试验中,引物D1-7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EpG-194×EpG-168群体和EpG-168×EpG-194群体分别存在非F_(1)杂株146和32株,田间表型鉴定发现EpG-194×EpG-168群体和EpG-168×EpG-194群体分别存在非F_(1)杂株146和32株,对比后二者鉴定的800株单株结果完全一致。结果表明,InDel分子标记引物D1-7准确鉴定了典湖1号群体中混杂的母本自交种,为之后典湖1号杂交种纯度的快速鉴定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梗菜 纯度鉴定 IN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区域耐盐碱冬油菜品种全生育期鉴定筛选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积铭 李爱国 +6 位作者 李和平 管明威 武军艳 孙万仓 翟兰菊 马骊 郭安强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2-412,共11页
为推动冬油菜在环渤海滨海盐碱地的生产,选取20个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材料,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全生育期9个性状的指标变化,鉴定甘蓝型油菜耐盐碱性,筛选耐盐碱指标。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影响冬油菜... 为推动冬油菜在环渤海滨海盐碱地的生产,选取20个强抗寒性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材料,通过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全生育期9个性状的指标变化,鉴定甘蓝型油菜耐盐碱性,筛选耐盐碱指标。结果表明:盐碱胁迫显著影响冬油菜成苗率和越冬率;冬油菜相对产量与相对成苗率、相对根冠比、相对一次分枝数、相对角粒数、相对千粒重等性状均呈正相关,与相对越冬率、相对单株角果数呈显著正相关;盐碱胁迫明显抑制冬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不同冬油菜品种(系)间在9个性状指标间均存在较大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个试验材料被划分为4个耐盐碱等级,高度耐盐碱(Ⅰ级)、较耐盐碱(Ⅱ级)、盐碱弱敏感(Ⅲ级)、盐碱高敏感(Ⅳ级)。通过对20个材料在成苗率、越冬率、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等方面的综合评定,共计筛选出衡油6号、16RTS309轮选6、16QD-15轮选8、衡油8号、JR6与H614共6个适宜河北滨海盐碱地种植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本研究表明,9个指标可作为冬油菜耐盐碱鉴定指标,即相对成苗率、相对越冬率、相对冬前根冠比、相对株高、相对一级分枝数、相对单株角果数、相对角粒数、相对千粒重和相对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全生育期 环渤海区域 耐盐碱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的不同品种芜菁挥发性成分分析
3
作者 岳丽 祖力皮牙·买买提 +3 位作者 王佳敏 于明 毛红艳 热依拉木·海力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9-318,共10页
为探究不同品种芜菁中风味物质的差异,选择不同品种(紫色、黄色、白色)芜菁进行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和分析。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法检测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并建立芜菁挥发性化合物指纹图谱。在芜菁样品中,共检测到109种挥发性化合... 为探究不同品种芜菁中风味物质的差异,选择不同品种(紫色、黄色、白色)芜菁进行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和分析。采用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法检测样品中挥发性化合物,并建立芜菁挥发性化合物指纹图谱。在芜菁样品中,共检测到109种挥发性化合物,鉴定出80种,包括24种醛类(12%~20%)、15种酯类(23%~27%)、13种醇类(10%~16%)、9种酮类(5%~10%)、3种酸类(3%~7%)、5种烯烃类(约1%)、4种硫醚类(2%~7%)、7种其他类(7%~15%),未被定性化合物(17%~18%)。在芜菁挥发性化合物中酯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醛类和醇类。不同品种芜菁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紫色芜菁中挥发性化合物种类最少,白色芜菁中最多。主成分分析和欧氏距离结果表明,3种芜菁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存在明显差异,紫色芜菁的特征挥发性化合物为辛醛、乙酸、壬醛和(E,E)-2,4-庚二烯醛,白色芜菁为莰烯、2-甲基丁酸乙酯-D、乙偶姻-M和(E)-2-己烯-1-醇,黄色芜菁为5-甲基-2-噻吩甲醛、异戊酸丁酯-M、二丙酮醇-M、丁酮和2,3戊二酮-D。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模型并筛选出32种变量投影重要度大于1的差异挥发性化合物,作为区分不同品种芜菁的差异挥发性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芜菁 顶空气相-离子迁移色谱 挥发性化合物 指纹图谱 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主要特征特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婧瑜 杨雯昕 +13 位作者 边靓 刘苗苗 范婷婷 武军艳 蒲媛媛 刘丽君 马骊 王旺田 方彦 郑蕾 李利利 高顺平 杨刚 孙万仓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9-301,共13页
自交不亲和作物保纯困难,为了掌握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的特性,本文通过两年试验,从亲和指数、花粉与柱头互作、苗期主要植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研究参试材料。结果表明,50份强冬性白菜型油菜品系中自交不亲和性表... 自交不亲和作物保纯困难,为了掌握强冬性白菜型油菜自交亲和系的特性,本文通过两年试验,从亲和指数、花粉与柱头互作、苗期主要植物学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研究参试材料。结果表明,50份强冬性白菜型油菜品系中自交不亲和性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幅度,根据亲和程度不同,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高度自交亲和型、自交亲和型、自交不亲和型及高度自交不亲和型。亲和材料与不亲和材料花粉形态无差异,但未授粉的亲和材料柱头乳突细胞表面有较多的絮状附着物;且亲和材料自花授粉后,柱头萌发的花粉粒数量及花粉管数量明显多于不亲和材料。在植物学特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等方面,亲和材料与不亲和材料之间无显著差异,表明亲和材料的亲和性可稳定遗传,且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和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自交亲和性 亲和指数 相对亲和指数 扫描电镜 花粉-柱头互作 农艺性状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地区白菜型冬油菜与春油菜的SSR和InDel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方彦 杨刚 +7 位作者 孙万仓 王丽萍 张树娟 杨建胜 刘林波 刘自刚 曾秀存 武军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1-26,共6页
为了合理评价北方地区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抗寒育种及组合配制提供依据,从252对标记中筛选出9对SSR和36对InDel标记对感温性、抗寒性、品质等性状差异明显的19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5... 为了合理评价北方地区白菜型油菜种质资源,为抗寒育种及组合配制提供依据,从252对标记中筛选出9对SSR和36对InDel标记对感温性、抗寒性、品质等性状差异明显的19份白菜型油菜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95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标记2.15个;有效等位基因变幅为1.05~3.27个,平均为1.70个.Shannon指数的变幅范围在0.1217~1.2695间,平均值为0.5803;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范围为0.0499~0.6377,平均值为0.3081.通过NTSYS计算遗传相似系数GS并按加权配对法(UPGMA)聚类,结果表明19份材料的GS变异在0.52~0.86之间.在GS为0.605水平上可将19份材料按两室与多室性划分为I-1和I-2两大类群,I-1类群在GS为0.655水平上可按冬春性分为II-1、II-2两个亚类群.在GS为0.71水平上,可将冬性材料划分为4个小群.聚类结果表明北方地区白菜型油菜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冬、春性品种间及春性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远,存在较大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遗传多样性 SSR IN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抽薹性状相关基因的cDNA-AFLP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邹艳敏 于拴仓 +3 位作者 张凤兰 余阳俊 赵岫云 张德双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55-762,共8页
先期抽薹严重制约着我国春大白菜及高原或高海拔地区的春夏白菜栽培,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而研究白菜作物低温春化途径抽薹和开花的相关基因对白菜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极早抽薹株系DH-54和极晚抽薹株系DH-43为材料,利用256对引... 先期抽薹严重制约着我国春大白菜及高原或高海拔地区的春夏白菜栽培,给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因而研究白菜作物低温春化途径抽薹和开花的相关基因对白菜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极早抽薹株系DH-54和极晚抽薹株系DH-43为材料,利用256对引物组合进行cDNA-AFLP分析,筛选到与抽薹开花相关的差异表达的转录衍生片段(Transcript-derived fragment,TDF)191条,对其中82个TDF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52个TDF与NCBI或TIGR已有序列同源,功能涉及代谢、胁迫及逆境应答、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等等;22个TDF在NCBI或TIGR找到同源序列,但功能未知;有8个TDF在NCBI或TIGR找不到同源序列,可能是一些新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白菜(brassica rapa l.ssp.pekinensis) 春化 cDNA—AFlP 抽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春化基因BrFLC序列变异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刚 孙万仓 +10 位作者 王丽萍 曾秀存 刘自刚 李学才 方彦 武军艳 王凯音 侯献飞 钱武 马骊 刘海卿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7-172,共6页
为寻找与冬春性相关的变异,以开发冬春性品种分子辅助标记,采用巢式和半巢式扩增法,对感温性和抗寒性强弱不同的5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Br FLC基因的第4外显子至第7外显子进行了特异性扩增。除Br FLC5无扩增结果外,其余3个基因均得到扩增... 为寻找与冬春性相关的变异,以开发冬春性品种分子辅助标记,采用巢式和半巢式扩增法,对感温性和抗寒性强弱不同的5个白菜型油菜品种的Br FLC基因的第4外显子至第7外显子进行了特异性扩增。除Br FLC5无扩增结果外,其余3个基因均得到扩增。序列比对结果发现,3个Br FLC在第4外显子至第7外显子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等位变异,发生的主要等位变异有SNP和Indel两种类型。Br FLC1变异与冬春性相关性不大,与冬春性关系密切的变异主要发生在Br FLC2和Br FLC3上。Br FLC2中检测到1个Indel类型和5个SNP类型变异位点与冬春性有关。Br FLC3中检测到1个Indel类型和16个SNP类型变异位点与冬春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春化基因 BrFlC基因 序列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芜菁花叶病毒广西大化菜心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
8
作者 莫翠萍 陈锦清 +7 位作者 李祐聪 谢慧婷 秦碧霞 崔丽贤 李飞飞 汤亚飞 蔡健和 李战彪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87,共7页
为明确引起广西大化菜心表现花叶斑驳症状的病毒病原,从广西大化采集4个表现典型症状的菜心样品,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DNA分段克隆、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 为明确引起广西大化菜心表现花叶斑驳症状的病毒病原,从广西大化采集4个表现典型症状的菜心样品,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DNA分段克隆、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和遗传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检测鉴定、全基因组序列克隆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利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简并引物从4个菜心样品中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将所得PCR产物克隆并测序,所得序列与NCBI中报道的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分离物具有较高的核苷酸相似性,结果初步证实所采集的菜心样品感染了TuMV;利用7对特异引物和5′/3′RACE引物对TuMV广西菜心分离物的全基因序列进行分段克隆、测序,最终获得一条大小为9834 nt的全长基因组序列。BLAST分析发现,该序列与TuMV其他分离物的基因组序列一致性为77.84%~96.06%,其中与中国云南安宁分离物TuMV_CHN229(登录号:LC537500.1)的一致性最高(96.06%),依据上述结果将该分离物命名为TuMV_GXdh1(GenBank登录号:PP079014)。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TuMV_GXdh1与中国北京、山东、广东、中国台湾等分离物以及美国、日本等14个分离物聚集在一个大分支上,分属于world-B组,其中与中国云南安宁分离物和浙江杭州分离物(TuMV_CHZH33A,GenBank登录号:LC537526.1)聚集在一个小分支,亲缘关系最近。综上,本研究首次获得TuMV广西分离物的全基因序列,并对其遗传进化等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 菜心 芜菁花叶病毒 全基因组序列 world-B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和Na2SO4胁迫对白菜型冬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及其耐盐性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治江 刘自刚 +10 位作者 孙万仓 方彦 武军艳 刘海卿 赵艳宁 蒲媛媛 袁金海 钱武 陈奇 方园 徐梦雪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43-252,共10页
以6个耐盐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种子为材料,将NaCl和Na_2SO_4按摩尔比1:1混合,设浓度为0(CK)、45、90、135、180、240 mmol·L^(-1)6个处理,测定其对种子萌发和生长参数的影响,研究不同冬油菜种子萌发时的耐盐能力,以期为耐盐冬油... 以6个耐盐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种子为材料,将NaCl和Na_2SO_4按摩尔比1:1混合,设浓度为0(CK)、45、90、135、180、240 mmol·L^(-1)6个处理,测定其对种子萌发和生长参数的影响,研究不同冬油菜种子萌发时的耐盐能力,以期为耐盐冬油菜的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45 mmol·L^(-1)和90 mmol·L^(-1)盐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135 mmol·L^(-1)和180 mmol·L^(-1)盐浓度明显抑制了种子萌发,表现为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根长、胚芽长、鲜重和干重均随盐浓度的增大而明显降低。因此,135~180 mmol·L^(-1)盐浓度可认为是耐盐性鉴定的适宜范围。(2)不同指标对盐胁迫的敏感程度差异较大,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和鲜重与盐浓度均为极显著负相关,对盐胁迫最为敏感。(3)3个耐盐冬油菜ky-1、ky-10-191和ky-NDJ的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和鲜重的耐盐临界值显著高于原有品系平油1号、10-191和ky-NDJ。ky-1、ky-10-191、ky-NDJ的耐盐临界值分别为133.895、123.264、107.399 mmol·L^(-1),而平油1号、10-191、NDJ的耐盐临界值分别为117.394、103.947、93.834 mmol·L^(-1)。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耐盐性强弱顺序依次为ky-1>ky-10-191>平油1号>kyNDJ>10-191>NDJ。可见,ky-1、ky-10-191和ky-NDJ的耐盐性较平油1号、10-191和NDJ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 NA2SO4 盐胁迫 白菜型冬油菜 种子萌发 耐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钙及钙离子抑制剂对低温条件下冬油菜种子萌发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王凯祖 李蓉 +7 位作者 李鹏 刘丽君 马骊 孙万仓 蒲媛媛 杨刚 王旺田 武军艳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7-487,共11页
为探明低温条件下外源钙离子对冬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受钙离子调控的与低温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本研究以冬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低温胁迫下外源Ca ^(2+)(CaCl_(2))及钙调蛋白抑制剂(W-7)对不同抗寒性冬油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 为探明低温条件下外源钙离子对冬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以及受钙离子调控的与低温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本研究以冬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低温胁迫下外源Ca ^(2+)(CaCl_(2))及钙调蛋白抑制剂(W-7)对不同抗寒性冬油菜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的处理浓度进行外源喷施,研究调控Ca ^(2+)转运及低温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初步探究了Ca ^(2+)参与冬油菜抗寒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a ^(2+)能够缓解低温对冬油菜种子萌发的影响,与低温胁迫相比较,添加外源Ca ^(2+)能显著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下胚轴及胚根长度,其中20 mmol/L CaCl_(2)处理对种子萌发的缓解作用最大;与低温处理相比,添加钙调蛋白抑制剂(W-7)使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明显降低,下胚轴与胚根长度降低,其中1.0 mmol/L W-7对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大。低温胁迫后,基因CRLK1、MEKK1、MPK3、MPK6在白菜型冬油菜中上调表达幅度较大,而MKK5、CBF1和CBF3在甘蓝型冬油菜中上调表达较大,外源CaCl_(2)处理后所有基因在不同品种中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喷施W-7后,8个基因在所有品种中的表达量均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甘蓝型油菜 外源钙 钙离子抑制剂 低温 种子萌发 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薹与广东菜心及红菜薹的品质初步评价比较
11
作者 肖婕 孔佳涛 +10 位作者 蔡露阳 姜岳 江梓桐 杨铭 徐娟 蒯婕 王晶 徐正华 赵杰 汪波 周广生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6-784,共9页
甘蓝型油菜薹已逐步进入市场,明确甘蓝型油菜作为蔬菜的食用品质及消费者喜好度,可为油菜薹的生产及推广提供重要支撑。本研究以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WH14、中熟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油杂62(HZ62)与市面冬季常见蔬菜广东菜心(GD)和红菜薹(HS)... 甘蓝型油菜薹已逐步进入市场,明确甘蓝型油菜作为蔬菜的食用品质及消费者喜好度,可为油菜薹的生产及推广提供重要支撑。本研究以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种WH14、中熟甘蓝型油菜品种华油杂62(HZ62)与市面冬季常见蔬菜广东菜心(GD)和红菜薹(HS)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比较WH14和GD、HZ62和HS的营养品质,包括菜薹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果胶与木质素等物质含量指标,并进行烹饪后样品的感官评价。营养品质测定结果表明:WH14比GD可溶性糖含量高13.1%,木质素含量高22.7%,纤维素含量低26.2%;HZ62比HS可溶性糖含量高55.2%,木质素含量高9.5%,纤维素含量低4.2%。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于三种菜薹均表现为喜好的情绪;认为WH14的甜度、整体品质和整体喜好度显著优于GD,而HZ62与HS相比,甜度略高、质地略差、整体喜好度没有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薹综合品质较好,具备较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油菜薹 红菜薹 广东菜心 品质比较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胁迫下小白菜叶片基因表达谱的cDNA-AFLP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瑞丽 钟凤林 +3 位作者 林义章 高世超 林俊芳 叶丽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0-490,共11页
本研究以小白菜品种‘上海青’为试验材料,利用Cu2+质量浓度为10mg·L-1的营养液水培小白菜幼苗,通过cDNA—AFLP技术分析小白菜响应铜胁迫相关基因及其表达情况。试验中利用多态性较好的135对引物进行扩增,共获得5800多条转录... 本研究以小白菜品种‘上海青’为试验材料,利用Cu2+质量浓度为10mg·L-1的营养液水培小白菜幼苗,通过cDNA—AFLP技术分析小白菜响应铜胁迫相关基因及其表达情况。试验中利用多态性较好的135对引物进行扩增,共获得5800多条转录衍生片段(TDFs),平均每个5J物组合扩增出30~60条,片段大小主要集中在100~1000bp,根据条带强弱和有无的变化,其表达模式可以分为持续表达、瞬时表达、上调表达和下调表达4种情况。通过筛选获得180条差异表达TDFs,其中上调表达77条(42.8%),下调表达61条(33.9%),瞬时表达42条(23.3%)。选取其中152条差异表达TDFs进行回收测序,最终得到151个有效序列,其中上调表达68条(45%1,下调表达50条(33.1%),瞬时表达33条(21.9%)。Blastx比对结果显示,112条TDFs序列与已知基因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涉及能量代谢、物质合成与运输、逆境响应、信号转导等多种途径,16条TDFs序列与功能未知或假定基因的同源性较高,其余23条TDFs序列与已知功能基因的同源性较低或零匹配,可能是一些新的铜胁迫应答基因。从151条TDFs选取4条TDFs,以小白菜actin基因为内参照,对其在不同胁迫处理时间的表达情况进行荧光定量RT—PCR验证,分析结果与cDNA.AFLP结果基本吻合,表明cDNA—AFLP技术是研究小白菜铜胁迫相关基因差异表达的有效方法。小白菜铜胁迫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较为复杂,涉及多种代谢途径。本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小白菜铜胁迫的分子机理和相关基因的克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菜 铜胁迫 基因表达谱 CDNA-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恰玛古饮料生产工艺优化及品质评价
13
作者 徐欣 杨鑫鑫 +5 位作者 陈彩悦 范蓓 朱靖蓉 李静 孙晶 王凤忠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2-101,共10页
以新鲜恰玛古(Brassica rapa L.)为原料,对具有降尿酸活性的恰玛古饮料生产工艺进行优化,以确定其最佳生产工艺。以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抑制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总糖和总酚含量的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 以新鲜恰玛古(Brassica rapa L.)为原料,对具有降尿酸活性的恰玛古饮料生产工艺进行优化,以确定其最佳生产工艺。以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抑制率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总糖和总酚含量的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活性炭添加量、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对恰玛古饮料降尿酸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XOD抑制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活性炭添加量>灭菌温度>灭菌时间;最优生产工艺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5 mg/mL,70℃加热灭菌30 min。在此条件下,饮料对XOD的抑制率可达60.74%;电子舌和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饮料酸甜适中,含硫挥发物含量降低,刺激性气味显著减弱;此外,该饮料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5.50%±0.20%,总酚含量为(0.019±0.002)mg/mL,总糖含量为(21.72±0.09)mg/mL,还原糖含量为(11.71±0.24)mg/mL,pH值为5.19±0.13,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本研究为降尿酸功能产品的开发及恰玛古的精深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恰玛古 饮料 工艺优化 黄嘌呤氧化酶 降尿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旱寒区冬油菜抗寒性相关指标的QTL定位 被引量:2
14
作者 武军艳 孔德晶 +4 位作者 方彦 孙万仓 刘海卿 刘自刚 李学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5-210,共6页
以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与陇油9号为亲本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相关的生理指标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在白菜型油菜的10条染色体上定位了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 以抗寒性不同的白菜型冬油菜品种陇油7号与陇油9号为亲本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对白菜型冬油菜抗寒性相关的生理指标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在白菜型油菜的10条染色体上定位了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共6个性状的24个QTL位点,可解释表型变异为11.1783%~81.1753%;10个显性效应表现为显性正效应,LOD值在3.2787~163.7958之间。染色体2A的Br ID90127-Br ID10421区、Br ID10421-Br ID10709区及Br ID10709-Br ID101165区,5A的BRMS034(R5)-Ra3-H10区、6A的Ra1-F06-Ra2-D04区、8A的Br ID10839-Ra2-E12区和10A的Br ID90115-Ra2-E07区是多个性状QTL共享的标记区间。研究结果对冬油菜抗寒性基因精确定位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抗寒性 QTl 北方旱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油菜分枝角度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15
作者 裴大妹 赵洪平 +3 位作者 王龙 李华欣 赵志 肖麓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5-753,共9页
分枝角度是决定油菜株型的重要性状之一,与油菜产量密切相关。为揭示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分枝角度的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青海大黄为母本,浩油11和No.952为父本分别配置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的方法对2个... 分枝角度是决定油菜株型的重要性状之一,与油菜产量密切相关。为揭示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 L.)分枝角度的遗传规律,本研究选用青海大黄为母本,浩油11和No.952为父本分别配置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的方法对2个组合各世代(P_(1)、P_(2)、F_(1)、F_(2))单株的顶端连续3个分枝的夹角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西宁组合Ⅰ分枝角度的最适模型为2MG-EAD模型(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4.61%,组合Ⅱ分枝角度的最适模型为2MG-A(2对加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0.71%;云南组合Ⅰ的最适模型为2MG-EA(2对等加性主基因模型),组合Ⅱ的最适模型为2MG-EAD(2对完全显性主基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均为86.05%。以上结果表明,白菜型油菜分枝角度明显受2对主基因遗传因素控制,且主基因间具有加性效应或显性效应;2个组合具有较高的主基因遗传力,说明油菜在分枝角度调控过程中,受多基因与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所以应在早期群体里进行选择。同时,这些结果可以为理想株型的构建和后续分枝角度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和育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油菜 遗传效应 主基因%PlUS%多基因 分枝角度 主基因遗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菜型冬油菜根际耐低温促生菌的筛选及促生效应研究
16
作者 许耀照 张彤 +1 位作者 李彩霞 曾秀存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5-236,共12页
为发掘多功能、作用高效的耐低温根际促生菌(PGPR)菌株,以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根际土壤为研究材料,通过平板划线法分离可培养根际菌株,并根据形态特征及16S rRNA基因确定其分类地位,评价其抗逆性、产酶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促生效果... 为发掘多功能、作用高效的耐低温根际促生菌(PGPR)菌株,以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根际土壤为研究材料,通过平板划线法分离可培养根际菌株,并根据形态特征及16S rRNA基因确定其分类地位,评价其抗逆性、产酶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从‘陇油7号’根际土壤筛选出命名为a-1、c、c-1、d、h、j和z的7株PGPR,其中4株具解钾能力,3株具产铁载体。进一步分析发现,h菌株解钾能力最好,其溶钾量高达217.16 mg/L,c-1菌株产铁载体能力最强,可溶性指数(D/d值)达3.43;分离的7菌株中,仅a-1菌株溶无机磷,其D/d值为1.53。分析菌株的产酶特性发现,j、c、h和z菌株分别具有较强的产果胶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淀粉酶的能力,其D/d值分别为3.23、3.29、2.55和4.14;对菌株抗逆性分析发现,a-1、h和z菌株在聚乙二醇-6000质量浓度25%(水势为-0.73 MPa)干旱胁迫下生长状态较好,c、c-1和d菌株的耐盐(NaCl)质量浓度可达8%~10%,a-1、c-1和h菌株可耐低温(4℃);促生试验结果表明,3株耐低温(4℃)菌株均对冷敏感白菜型冬油菜‘天油4号’种子的萌发有促生作用,其中c-1菌株促生效果最佳,其胚芽、胚根的长度分别增加了27.68%和38.04%;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结果表明,a-1和h菌株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c-1菌株为近芽孢杆菌属(Peribacillus),d菌株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j菌株为尼尔菌属(Niallia),z菌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综上所述,从白菜型冬油菜‘陇油7号’根际土壤中筛选出的a-1、c、c-1、d、h、j和z菌株具解钾、产酶、耐干旱和耐盐胁迫等多种功能,且耐低温菌株有不同程度的促生效果。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白菜型冬油菜菌种资源,为冬油菜的抗寒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菜型冬油菜 根际促生菌 筛选 鉴定 耐低温 促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心cDNA-AFLP分析体系的优化与建立 被引量:2
17
作者 肖旭峰 王恒 +1 位作者 黄敏 雷建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96-300,共5页
以菜心的顶端分生组织为试材,对影响菜心cDNA-AFLP体系的关键因子进行了探讨,以期建立适于菜心转录组差异表达的cDNA-AFLP分析体系。结果表明:Trizol法适用于菜心总RNA提取;SMART双链cDNA合成法效率较高,其中第二链cDNA合成的最佳循环数... 以菜心的顶端分生组织为试材,对影响菜心cDNA-AFLP体系的关键因子进行了探讨,以期建立适于菜心转录组差异表达的cDNA-AFLP分析体系。结果表明:Trizol法适用于菜心总RNA提取;SMART双链cDNA合成法效率较高,其中第二链cDNA合成的最佳循环数为24个;Taq I/Ase I分步各酶切3 h可使双链cDNA酶切完全;预扩增体系以模板稀释20倍,27个循环扩增效果较好,退火温度对扩增结果影响不大,但Mg2+对PCR扩增影响较大,经比较加入2.5μL Mg2+(25 mmoL/L)的预扩及选扩电泳的效果均最佳;预扩产物稀释20倍用于选择性扩增,其PAGE电泳可以获得丰富且重复性好的带型。cDNA-AFLP分析体系的优化与建立为菜心抽薹开花分子机理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心 CDNA-AFlP 分析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cDNA-AFLP分析大白菜、萝卜及其杂交种差异表达基因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庶 李利斌 +4 位作者 王凤德 刘立锋 李化银 高建伟 高玲 《山东农业科学》 2011年第7期1-4,8,共5页
为更好地理解十字花科蔬菜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对大白菜(Brassica rapa L. ssp. pekinensis)、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及其杂交种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cDNA-AFLP技术对杂种F1及其双亲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共得到44个... 为更好地理解十字花科蔬菜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对大白菜(Brassica rapa L. ssp. pekinensis)、萝卜(Raphanus sativus L.)及其杂交种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cDNA-AFLP技术对杂种F1及其双亲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共得到44个在杂种F1特异表达的差异片段,分属40个Unigene;通过Blast搜索,有43个差异片段可以在GenBank数据库中找到同源序列(包括EST序列),其中仅32个序列功能已知。这些已知功能基因参与了碳代谢、激素合成、转录、细胞周期、物质运输、信号转导、逆境响应和花发育等相关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差异表达 大白菜 萝卜 杂种F1 cDNA—A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恰玛古风味品质分析
19
作者 玛尔哈巴·帕尔哈提 宋占腾 +5 位作者 杨睿娜 李静 安静 刘敏 徐贞贞 朱靖蓉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6-315,共10页
对4种恰玛古品种风味品质进行鉴定,为品质评价及改善风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17种氨基酸,使用感官评价... 对4种恰玛古品种风味品质进行鉴定,为品质评价及改善风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检测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使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17种氨基酸,使用感官评价法评定恰玛古风味。4种恰玛古品种疏附白色恰玛古(SFB)、若羌黄色恰玛古(RQH)、柯坪紫色恰玛古(KPZ)和柯坪白色恰玛古(KPB)挥发性风味物质有差异,共定性检测出68种挥发性风味物质,酯类、醇类、醛类、含硫化合物为主要风味物质,叶醇、二甲基二硫、3-戊酮(D)、丙酮、丙醛、2-苯基乙基异硫代氰酸酯为主要风味贡献物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合GCIMS能区分不同品种恰玛古。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和7种必需氨基酸,SFB的鲜味氨基酸占比较高,KPZ的甜味氨基酸占比较高。感官评价综合得分最高的品种是KPZ,其次是RQH。基于挥发性风味物质、呈味氨基酸及感官评价探讨了恰玛古风味品质,明晰了不同品种恰玛古风味品质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恰玛古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 呈味氨基酸 感官评价 风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高原反应牦牛乳功能饮料制备工艺的研究
20
作者 贾心怡 王程玥 +4 位作者 李雯婧 周姝含 钟佳薇 苏钰婷 于景华 《中国乳业》 2025年第4期118-125,132,共9页
[目的]将青海特色乳源牦牛乳与藏区特殊药食同源植物芫根相结合,研制具有抗高原反应潜力的芫根牦牛乳饮料。[方法]以牦牛乳粉、芫根为主要材料,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牦牛乳粉、白砂糖、芫根、γ-氨基丁酸添加量对芫根牦... [目的]将青海特色乳源牦牛乳与藏区特殊药食同源植物芫根相结合,研制具有抗高原反应潜力的芫根牦牛乳饮料。[方法]以牦牛乳粉、芫根为主要材料,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牦牛乳粉、白砂糖、芫根、γ-氨基丁酸添加量对芫根牦牛乳饮料风味的影响。以黏度和离心沉淀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果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对芫根牦牛乳饮料稳定性的影响。测定最终产品的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结果]芫根浸提液具有较强的抗氧化特性,可提高芫根牦牛乳饮料的抗氧化活性。按配方(牦牛乳粉添加量10%、白砂糖添加量6%、芫根浸提液添加量20%、γ-氨基丁酸添加量30 mg、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2%)制备的芫根牦牛乳饮料酸甜适中,营养丰富,符合乳饮料标准。[结论]芫根牦牛乳饮料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可为抗高原反应饮料的研发及牦牛乳饮料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乳粉 芫根 品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