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厦门本岛城市森林树冠覆盖与热岛效应关系
被引量:27
- 1
-
-
作者
高美蓉
贾宝全
王成
孙朝晖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局城市林业研究中心
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68,共6页
-
基金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1BAD38B03)
-
文摘
用Landsat TM卫星影像为基础数据反演厦门本岛亮温。通过相对亮温分布及变化来定量描述厦门本岛的热场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结合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目视解译所得的厦门岛城市森林树冠覆盖数据,利用GIS的空间统计功能,对城市不同树冠覆盖类型与城市相对亮温、绝对温度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城市森林树冠覆盖对热岛效应的减缓作用。结果表明:1)厦门本岛热岛效应显著,热场类型以中等热岛和强热岛为主,集中连片分布在本岛中心正北-西北区域的城市商业中心、居住区、工业区;2)1993—2009年间,厦门本岛热场强度普遍提高,热岛效应不断增强,中等热岛和强热岛从1993年的散点状分布发展到2009年在厦门本岛北部区域大规模集结成片分布;3)地表覆盖类型与城市热岛效应分布区域具有对应的关系。公园树冠覆盖斑块体较大,连续集中分布,破碎化程度较低,77.86%的面积集中分布在绿岛区域。道路和居住区树冠覆盖的主要分布区域在弱热岛和中等热岛区,斑块体较小,破碎化程度高,连续性差,造成区域的植被盖度低,不能明显减缓热岛效应。草地则在绿岛、弱热岛和中等热岛区有较均匀分布;4)植被盖度高、斑块体大的城市森林对热岛效应有明显的减缓作用。
-
关键词
热岛效应
城市森林
树冠覆盖
相对亮温
厦门
-
Keywords
heat island effect
urban forest
tree canopy coverage
relatively brightness temperature
Xiamen
-
分类号
S731.2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基于树冠覆盖的广州市中心区绿化格局分析
被引量:7
- 2
-
-
作者
朱耀军
王成
贾宝全
粟娟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城市林业研究中心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
-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72,共8页
-
基金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06BAD03A06)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所长基金资助项目
-
文摘
基于城市森林功能分类和斑块等级的思想框架,对高空间分辨率航片数据进行解译,以广州市中心区作为研究区,对其树冠覆盖景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树冠覆盖率为19.5%,其中天河区最高达26.5%,芳村区最低仅6.6%。生态公益林在5个类型组(生态公益林、公共园林、居所林、生产林和防护林)的树冠覆盖斑块中面积最大,占55.4%,其次为生产林,占19.9%。各类型的平均面积以生态片林最大,行道树最小。2)树冠覆盖斑块以面积大于1hm2的特大型为主,占总斑块面积的78.8%,小斑块(<0.1hm2)、中斑块(0.1~0.5hm2)和大斑块(0.5~1hm2)分别占9.2%,7.9%和4.2%。生态片林在特大型斑块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生产林,其他面积等级斑块均以居所林所占比例最大。3)特大斑块主要位于中心区北部的白云山和城市发展东部拓展区的天河、黄埔的丘岗林地区域,以及海珠区南部,而荔湾区、越秀区和东山区均以小斑块数量占优。面积在0.5~1hm2的斑块多分布于特大型斑块周边,主要是由人为干扰引起的破碎化表现。树冠连续覆盖是实现生态过程与格局连续性的有效途径,行道树类型斑块数量最大,相对破碎,但最具形成连续覆盖的潜力。通过对航片数据中树冠覆盖数据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城市绿化质量,了解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在更小尺度上的城市森林相关的生态过程研究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
关键词
广州
树冠覆盖
功能分类
城市森林
-
Keywords
Guangzhou
tree canopy coverage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urban forest
-
分类号
S731.2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北京六环内校园林木树冠覆盖与森林结构分析
被引量:4
- 3
-
-
作者
李晓婷
马杰
刘佳
贾宝全
姜莎莎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
河南科技学院
-
出处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0-118,共9页
-
基金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301)。
-
文摘
【目的】校园是青少年群体的主要活动场所,本文旨在通过探究校园城市森林的数量与质量基础现状,为进一步丰富城市森林内涵,提高未来的校园环境绿化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使未来校园城市森林的建设及城市森林功能的拓展得到重视,真正满足城市青年群体的需求。【方法】本论文以2013年北京城区0.5 m分辨率的World-View-2卫星影像以及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为数据源,对北京市六环内984所学校校园林木树冠覆盖率进行统计;并随机抽取了126所学校,对其城市森林结构进行典型样地调查,记录调查样地内乔灌木植物种类、胸径(乔木)或地径(灌木)、树高、冠幅指标,据此进行校园森林群落结构分析。【结果】大学、中学、小学树冠覆盖率分别为31.91%、16.52%、17.08%,潜在树冠覆盖率分别为4.81%、0.62%、0.42%。学校整体物种丰富度指数(R)、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J)分别为6.30、1.55、0.91,大学新校区物种多样性低于老校区。校园内树木平均胸径、冠幅和树高分别为23.93 cm、6.02 m和7.80 m。【结论】北京市校园森林群落林木树冠覆盖低于北京市整体林木树冠覆盖水平,且潜在绿化空间不足。大学物种丰富度高于中小学,同类校园内部物种多样性差异也较大,校园绿化水平参差不齐。胸径在10~20 cm,冠幅在4~6 m以及树高在5~10 m等级的青、壮年树木在学校城市森林中的数量占比最多,树冠自然扩展的潜力较强,是今后提高校园林木树冠覆盖的后备力量。校园城市森林树冠覆盖率,树冠覆盖斑块大小,树木胸径平均值均与校园面积显著正相关。
-
关键词
学校
北京
林木树冠覆盖
城市森林
森林结构
多样性
-
Keywords
school
Beijing
tree canopy coverage
urban forest
forest structure
species diversity
-
分类号
S731.8
[农业科学—林学]
Q14
[生物学—生态学]
-
-
题名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变化特征
被引量:3
- 4
-
-
作者
刘秀萍
贾宝全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20,共9页
-
基金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40430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52031)
-
文摘
【目的】 分析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时空变化特征,揭示北京城区居住区森林建设成效,并从多方面探讨居住区树冠覆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北京及其他城市居住区城市森林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方法】 以北京城区2013年7—9月份 World View 2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eCognition 9.0软件解译的林木树冠覆盖栅格与矢量图层为数据源,根据分层抽样和生态梯度取样法,按照空间均衡原则,选取居住区样地,在Arcgis平台下提取研究单元区域的林木树冠覆盖的空间信息,结合实地样地调查,探讨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北京城区居住区林木树冠覆盖率为29.67%,且单位附属居住区(33.96%)>商品房(30.06%)>安置房(20.77%);在不同时间阶段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从1980年前的29.21%增长到了2010年后的30.7%;居住区树冠覆盖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北京西北部地区最高(40.22%)、东部地区最低(24.96%),环路分区呈现出从二环内的21.99%到五—六环外1 km升高至31.04%,行政分区表现为远郊区居住区的现实树冠覆盖率高于北京中心区;植被潜在树冠覆盖率为0.22%,只有城郊区存在极小的潜在树冠覆盖区域;从树冠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来看,居住区的类别、建成时间、分布位置以及房地产发展、城市绿化发展过程和水平均影响着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同时居住区的容积率、房屋价格以及城市森林结构等指标也对其树冠覆盖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 北京城区居住区树冠覆盖水平与北京市整体水平(39.53%)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其潜在树冠覆盖也很低,故树冠覆盖增长空间较小;在空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着环路的扩张梯度化增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区域其树冠覆盖率越低;在时间上居住区树冠覆盖率随时间阶段推近逐渐升高,体现出北京市绿化建设成效。
-
关键词
北京城区
居住区绿地
树冠覆盖
变化特征
影响因素
-
Keywords
Beijing urban area
vegetation land in residence
tree canopy coverage in urban area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fluence factors
-
分类号
S731.5
[农业科学—林学]
Q14
[生物学—生态学]
-
-
题名上海浦西建成区城市森林树冠覆盖特点及格局
被引量:4
- 5
-
-
作者
汤婧雅
吴泽民
-
机构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
出处
《中国城市林业》
2013年第3期1-4,8,共5页
-
基金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课题资源节约型城镇景观防护林培育技术研究(2011BAD38B0304)
-
文摘
应用ArcGIS判读2012年上海的遥感影像,分析上海浦西外环线内建成区(360 km2)树冠覆盖特征;判读样方218个、面积3 420 hm2,占研究区的9.5%。结果表明,现有树冠覆盖总面积为8 241.82 hm2、树冠覆盖率22.89%。浦西建成区内55所公园的平均覆盖率为53.72%;不同功能区的树冠覆盖率有显著差异,其中公园最高(53.72%),其次是外环林带(50.72%)、一般绿地(34.60%)、校园(24.13%),住宅最低(21.87%)。按树冠覆盖估算,研究区共有乔木810万余株,潜在的树冠覆盖率可达24.56%~25.67%,至少可增植乔木60万株。
-
关键词
树冠覆盖率
城市森林
公园
浦西建成区
上海
-
Keywords
tree canopy cover, urban forest, park, Puxi built - up area, Shanghai
-
分类号
S732
[农业科学—林学]
-
-
题名广州3种树冠覆盖度绿地的微气候与人体舒适度研究
被引量:2
- 6
-
-
作者
郭浩轩
易慧琳
吴友炉
李银
谭广文
-
机构
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出处
《热带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123-130,共8页
-
文摘
城市绿地能有效调节局部微气候及缓解城市热岛。研究绿地的微气候与人体舒适度可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参考。以广州市二沙岛为例,在夏季日间对岛上3种不同树冠覆盖度绿地的风速、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等微气候因子进行连续3天的实测,并采用热舒适度预测不满意率(predictive dissatisfaction rate,PPD),将其作为人体舒适度评价指标。结果表明,树冠覆盖度越大,越舒适,其影响因素如下。(1)空气温度,高树冠覆盖度的绿地降温作用最明显,其日均温度比低树冠覆盖度的绿地低1.38℃,其中10:00-16:00高树冠覆盖度与低树冠覆盖度绿地的温度差异达显著水平,而低树冠覆盖度的绿地在18:00时温度在三者中最低;(2)相对湿度,高树冠覆盖度的绿地增湿和保湿作用最明显,其日均相对湿度比低树冠覆盖度的绿地高5.98%,3种类型绿地全天的相对湿度差异均不显著;(3)风速,树冠覆盖度越低的绿地风速越大,高树冠覆盖度的绿地与低、中树冠覆盖度的绿地风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4)PPD值,其与温度和风速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调节城市微气候功能最佳的是高树冠覆盖度型绿地,且其人体舒适度最好,适宜人们在夏季高温天气进行户外活动。
-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微气候
人体舒适度
树冠覆盖度
-
Keywords
urban green space
microclimate
human comfort
tree canopy coverage
-
分类号
TU986
[建筑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