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1篇文章
< 1 2 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论 被引量:1
1
作者 陈望衡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对于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华美学的民族性。中华美学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中华民族文化以汉文化为灵魂,却绝不只是汉族文化,它熔铸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 对于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华美学的民族性。中华美学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中华民族文化以汉文化为灵魂,却绝不只是汉族文化,它熔铸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念、精神、传统。第二,中华美学的国家性。中华美学的国家性奠基于周朝,周朝的礼乐文化既是政治文化,又是审美文化。中华文化中的主要学派儒、道、墨等的美学思想均见出鲜明的国家性。第三,中华美学的文化骨架。其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三大流派:儒、道、释。儒家美学重社会,道家美学重自然,释家美学重心性。三者相对而又互补,共同构成中华美学的文化骨架。第四,中华美学的诗性品位。《诗经》《楚辞》和唐诗的巨大影响构建了中华美学的诗性品位。第五,中华美学的基本精神。其体现在对审美本体论的认识上,道家的美在自然与儒家的美在文明的统一,构成了中华美学的基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 民族性 国家性 文化骨架 诗性品位 基本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栖居:从物性到灵性的未来家居生活设计范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昀 王小雅 张玲燕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73,共17页
目的旨在突破工业时代功能主义设计范式的约束,提出适应于智能时代的未来家居生活整体性设计范式,以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家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老龄化加快与人口结构调整的社会变革。方法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消费社会... 目的旨在突破工业时代功能主义设计范式的约束,提出适应于智能时代的未来家居生活整体性设计范式,以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渗透、家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老龄化加快与人口结构调整的社会变革。方法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消费社会、符号主义与现代主义设计之间的关系并梳理学理脉络。结果通过反思技术物化现象,揭示物的三种属性,即工具性、符号性与灵性。该视角剥离了传统范式对物相对单一的认知,重构以本我认知为基础的家居生活系统,建立以身体感知为原点、以情感交互为路径、以意义建构为愿景的家居生活设计范式。结论通过与工业时代设计范式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智能时代家居生活设计范式在导向上与前者重心不同并强调“从物性到灵性”在智能时代家居设计中思想的重要性——通过技术赋能与人文浸润,实现从“物性的效率”到“灵性的共鸣”的范式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意栖居 家居生活设计 具身认知 物性 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体系构建
3
作者 方长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10,共14页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是以百余年新诗传播接受史实、传播接受相关话语为依据,对新诗传播接受特征、运行规律、诗学功能的理论总结。作为一种诗学,其理论体系由概念谱系、理论空间、核心观念与认识功能所构成。“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是以百余年新诗传播接受史实、传播接受相关话语为依据,对新诗传播接受特征、运行规律、诗学功能的理论总结。作为一种诗学,其理论体系由概念谱系、理论空间、核心观念与认识功能所构成。“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作为母概念,由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四大基点性本源概念组成,它们决定了该诗学体系的基本属性;理论空间包括百余年新诗传播接受观念谱系、传播接受的诗性特征、传播接受与新诗创作关系论、传播接受与新诗形象生成论,以及传播接受与新诗价值论;诗学体系的核心是传播接受机制。该诗学具有四大理论功能:一是揭示新诗创作演变规律,二是彰显新诗理论生成特征,三是敞开新诗形象塑造过程,四是提供估衡新诗价值的尺度。构建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体系,应处理好历史诗学与进行时态诗学、历史沉淀与未来发展、主观精神与客观现实、传媒特性与诗性创造以及理论思辨与新诗实践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体系 诗学理论 传播接受诗学 诗歌价值论 中国新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诗歌的诗学形态与特征
4
作者 王泽龙 薛雅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8,205,共15页
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 1931年至1945年间的中国抗战诗歌生动映现了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具有鲜明的政治诗学话语修辞特征。从“五四”到抗战,新诗实现了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的文学伦理转向,从自我解放到民族解放的诗学境界升华,从人的自觉到捍卫人类正义的文学价值拓展。政治诗学实践使诗歌突破传统抒情诗的审美范畴,具有行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诗学特质。抗战诗歌通过广场传播完成了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想象性构建。抗战朗诵诗是呼吁行动的语言艺术,是抗战诗歌十分流行的“行动诗”,将诗歌从私人书写的“视觉文本”转化为群体共享的“视听事件”;诗人在流动与战地行走中,以具身化经验书写民族抗战,体现了文学实践与民族救亡之间的深层互动。抗战诗歌以最大限度的声音感召力达成战争动员,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探索多元开放的力量型节奏,建构了文化抗战的大众声音诗学。在全球动荡不安的世界大变局时代,诗歌政治话语与修辞特征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政治的诗学 行动的诗学 声音的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城市:历史进程中人居环境营建的自然愿景
5
作者 王向荣 张晋石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92,共11页
【目的】厘清“自然城市”概念的理论根基与实践价值,探讨其作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可行路径。【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分析法,结合自然观的发展阶段,通过系统梳理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领域出现的经典理论和代表性模型,总结其... 【目的】厘清“自然城市”概念的理论根基与实践价值,探讨其作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可行路径。【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分析法,结合自然观的发展阶段,通过系统梳理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领域出现的经典理论和代表性模型,总结其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当代意义的认知视角。【结果】研究表明,自然是人居环境营建和理想城市模型的内在属性和永续内涵,自然城市的核心特征可以从空间布局、城市文化、环境健康、发展模式、社会公平和城市美学6个方面加以构建。【结论】自然城市可以作为一种融合历史营城经验与前瞻性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模式,为推动城市的可持续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城市 紧凑 地域 生态 有机 共享 诗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话体制之发展与宋代诗学的融摄
6
作者 雷恩海 张方星懿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6,共12页
宋诗的发展以及诗学理论的兴盛,催生了一种新的批评体裁——诗话。诗话的定名,由欧阳修创作《诗话》而来,以记事为主,结构松散,乃介于诗论和笔记之间的一种漫谈式的随笔;当然也孕育了理论意识的萌芽。此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始于南北... 宋诗的发展以及诗学理论的兴盛,催生了一种新的批评体裁——诗话。诗话的定名,由欧阳修创作《诗话》而来,以记事为主,结构松散,乃介于诗论和笔记之间的一种漫谈式的随笔;当然也孕育了理论意识的萌芽。此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始于南北宋之际。诗话篇幅较大,渐具专书的面目,内容上也相对集中于某一中心议题、理论,理论性、系统性日益加强;同时也出现了宣扬某一流派诗歌理论的诗话,呈现出多样性的互动。第三阶段,诗话呈现体制的稳定和诗学理论探讨的相对系统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见,诗话体制的成熟与宋诗及其理论的发展相辅相成,二者之融摄,促进了诗话体制的定型,也增强了诗话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宋诗的发展有较强的反拨。而《沧浪诗话》以其结构的严谨、主旨的明确和理论的深透,以及对古典诗学的全面观照,成为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总结一代诗学,开启后来诗学理论的大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诗话 诗学 融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信念的诗性——儒学视角下爱默生超验主义思想的美学探究
7
作者 徐岱 李芳凝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5-133,143,159,共11页
19世纪上半期,爱默生在广泛吸收包括儒学思想在内的多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超验主义思想,并引领了“美国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美国文化的独立。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众多美国学者和文化创造者,而且至今仍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 19世纪上半期,爱默生在广泛吸收包括儒学思想在内的多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美国超验主义思想,并引领了“美国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美国文化的独立。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众多美国学者和文化创造者,而且至今仍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显现在普通美国人身上。时至今日,重审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核心让我们看到,只有打破西方中心视角,站在中国文化本位上给予它一种“还原”解读,才能真正把握这位“美国精神领袖”的思想核心。在对爱默生思想进行重新阐释的基础上,借助对“爱默生与儒学中国”这一命题的再思考,有助于我们别开生面地获取对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根基所在的崭新理解。在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的“轻文明时代”,这种理解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默生 超验思想 个体精神 诗性 儒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词情境视域下的虚拟现实空间疗愈与智慧交互设计研究
8
作者 孔帅 王艺淳 +3 位作者 何理 王竞广 李岳佳妮 李香豫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68-480,共13页
目的基于虚拟现实疗愈空间与智慧交互设计,创新传统诗学的文化情境服务,推动其应用场景的创造性转化。方法通过挖掘诗词的情感疗愈特质与空间叙事基因,采用数字情境活化策略,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集意境沉浸、情感交互、身心疗愈于一体... 目的基于虚拟现实疗愈空间与智慧交互设计,创新传统诗学的文化情境服务,推动其应用场景的创造性转化。方法通过挖掘诗词的情感疗愈特质与空间叙事基因,采用数字情境活化策略,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构建集意境沉浸、情感交互、身心疗愈于一体的智慧化空间场域,并进行用户体验成效评价。结果不仅强化了诗词美学与情感疗愈的数字传播效能,更开辟了“情感计算+空间叙事”的双向疗愈通道,有效缓解了用户的负面情感效应。结论这种虚实共生、智慧交互的诗境重构模式与文化传承路径,为数字人文视角下诗性基因的空间转化与情感表达提供了新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空间疗愈 情感关怀 诗词情境 智慧交互 APP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茫昧诗思与雾绡文本:“无端诗学”下唐代无题诗的诗道转关
9
作者 程维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0-158,共9页
从“有端”到“无端”,是唐代诗歌发生学的一大转关。佛教东渐后,其思理浸淫中土诗道,影响深远。佛教论本体之空性、心性之幽微、生发之无端、诠解之多歧,都对传统的缘事、感兴诗学提出了挑战。“无端”指向诗歌情感的不可溯源性与超逻... 从“有端”到“无端”,是唐代诗歌发生学的一大转关。佛教东渐后,其思理浸淫中土诗道,影响深远。佛教论本体之空性、心性之幽微、生发之无端、诠解之多歧,都对传统的缘事、感兴诗学提出了挑战。“无端”指向诗歌情感的不可溯源性与超逻辑性。无端诗学消解了感兴诗学中诗歌与外在事、物相对简单的对应性,而将诠释语境引入深层空间。它的重要呈现形式是唐代无题类诗歌的新变。唐人无题诸作,或无为而作,或无故而作,或无意而作,或无住而作,更兼联章组诗之体式,正是对于积弊渐滋的缘事徇物诗学的矫枉与反拨。唐代诗学对于“端”的淡化,是诗学的一大转关,开启了宋代诗学的新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端诗学 佛教内核 无题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作为方法:从早期文字记录看汉语诗学的当代价值
10
作者 张晶 刘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3,共7页
汉语兼具“文”与“言”的双重属性,与以“言”为主的印欧语相区别。语法与逻辑的同根同源使印欧语在理论表述中陷入了概念与经验的争执,而汉语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质使汉语表述本身即构成一种方法。作为“道”之文的载体,中国早期... 汉语兼具“文”与“言”的双重属性,与以“言”为主的印欧语相区别。语法与逻辑的同根同源使印欧语在理论表述中陷入了概念与经验的争执,而汉语贯通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质使汉语表述本身即构成一种方法。作为“道”之文的载体,中国早期记录及其文法结构提供了关键信息,甲骨卜辞的体例制式为“易”类文献的结构提供了可追溯的原型,也为探索“论出于易”对汉语诗学功能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线索。其中,干支配伍的宇宙纪日为“以时系事”的话语表述提供了超线性时空结构;“正反对贞”以对言的形式表现语义的动态平衡与赋形必变的道理;“主题+阐释”的体例结构以逐层累积的文本层次为断言的疑难提供了积极的方案。汉语文法能够在表述判断的同时保持对“变”的关切,这为建构既能规范描述艺术经验又能直面人类自身处境的理论话语提供了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早期文字记录 文法结构 汉语诗学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滁皆山也——从海德格尔的处身情态思想看《醉翁亭记》
11
作者 陈小文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3,共9页
海德格尔的“处身情态”理论揭示了此在在世的基本方式,强调情绪并非主观感受,而是存在者向世界敞开的源始状态。这一理论为解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提供了新的视角。“环滁皆山也”不仅描绘地理景观,更以“环顾”的视角展现了太守与... 海德格尔的“处身情态”理论揭示了此在在世的基本方式,强调情绪并非主观感受,而是存在者向世界敞开的源始状态。这一理论为解读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提供了新的视角。“环滁皆山也”不仅描绘地理景观,更以“环顾”的视角展现了太守与滁州共在的整体性,体现其在世存在的展开状态。“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则通过“尤美”的聚焦,暗含被贬者的被抛境遇,情绪在此既遮蔽又揭示了个体命运的负担。“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中的“望”既是远眺,又隐喻希望,世界的敞开性在此显现为一种对未来的期待。《醉翁亭记》通过诗性语言道说存在的意义,这与海德格尔的诗性哲学形成了深刻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处身情态 在世 《醉翁亭记》 诗性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反腐题材戏剧创作的新突破——莫言话剧《鳄鱼》的空间诗学
12
作者 黄大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0,共8页
《鳄鱼》是当代著名剧作家莫言的一部反腐题材的话剧新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与象征主义意味。该剧讲述了在逃贪官单无惮海外十年的生活变迁与心路历程,是一份有关贪腐分子个体与群体的自供状与忏悔录。剧本通过异邦、家宅与幻境三... 《鳄鱼》是当代著名剧作家莫言的一部反腐题材的话剧新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与象征主义意味。该剧讲述了在逃贪官单无惮海外十年的生活变迁与心路历程,是一份有关贪腐分子个体与群体的自供状与忏悔录。剧本通过异邦、家宅与幻境三重空间设置,形成立体多元的空间架构,将主人公的十年生活压缩在别墅内的三次寿诞庆典之中,并透过单无惮在爱情与亲情方面的双重溃败,展现其由善入恶的灵魂蜕变;同时,剧本反腐主题又经由幻境指涉,扩展为对人类欲望的诘问与反思。《鳄鱼》作为一部关于人性发掘与欲望解码的话剧精品,必将在中国当代话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话剧《鳄鱼》 身份困境 身份危机 空间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丽莎白·毕晓普的博物学式观察诗学
13
作者 黄小平 张跃军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3,共9页
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创作深受英国博物学的影响。毕晓普长期研读达尔文的作品,其“无用的专注”的诗学观念继承了达尔文融理性观察与感性抒情于一体的自然书写特质,并契合了唯美主义思潮与美国实用主义诗学理念。“无用... 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的诗歌创作深受英国博物学的影响。毕晓普长期研读达尔文的作品,其“无用的专注”的诗学观念继承了达尔文融理性观察与感性抒情于一体的自然书写特质,并契合了唯美主义思潮与美国实用主义诗学理念。“无用的”指创作者葆有素心,对自然进行朴素纯粹的观察和再现,呈现唯美主义所倡导的艺术去功利化的理念旨趣;“专注”则坚持对物体描写应遵循客观精确的原则,力求还原“事物的技能”,侧重对物质形式的经验形塑,从逻辑上承袭了美国实用主义的物本理念。“无用的专注”彰显了毕晓普对物体原始形式的尊重与热爱,折射其以艺术修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晓普 观察诗学 博物学 “无用的专注” 唯美主义 实用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栖居:符号学视域下的书斋空间户牖意象
14
作者 王道静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99,共5页
本文旨在解析传统文人书斋空间中,户牖蕴含的诗意栖居的符号意象。研究以文人诗词绘画为素材,从符号学与图像叙事学维度展开。栖居的诗意是文人生命本真最炽热的追求和自我观照。书斋空间的户牖以诗意栖居的原初物象形式,在诗词绘画中... 本文旨在解析传统文人书斋空间中,户牖蕴含的诗意栖居的符号意象。研究以文人诗词绘画为素材,从符号学与图像叙事学维度展开。栖居的诗意是文人生命本真最炽热的追求和自我观照。书斋空间的户牖以诗意栖居的原初物象形式,在诗词绘画中构建出丰富的意象。古诗词中以“北窗”“卷帘”“光影”等语符指涉户牖,转喻傲视高蹈的高士气节,抒发“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意境,以及托物言志的心境。图像叙事中,户牖作为建筑上的开孔,隐喻人与环境居游行望的互动交流,是人居环境和谐共生诗意的表述;在“羲皇上人”般的隐逸生活情境叙事,以及坐穷泉壑等情景图式表达中,户牖是具有本己属性的书斋空间诗意存在与被感知的窥口。因此,书斋空间的户牖,是赋予人与环境以意义的重要建筑元素,是传统文人栖居的诗意美学与生态美学的符号。现代建筑设计可借此获取人居环境生态美学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户牖 诗意 生态美学 生命符码 书房家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前后服饰变革与诗体解放的同构关系
15
作者 汪云霞 蒋雨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93,共8页
在“五四”前后的历史语境中,现代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服饰变革与诗体革命同向而行,相互影响。白话新诗人不仅是诗体解放的实践者,也是西式服制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新诗中赋予西服以“物-词-人”三重面向的丰富隐喻。一方面... 在“五四”前后的历史语境中,现代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服饰变革与诗体革命同向而行,相互影响。白话新诗人不仅是诗体解放的实践者,也是西式服制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新诗中赋予西服以“物-词-人”三重面向的丰富隐喻。一方面,服饰变革与诗体解放体现了诗人对传统“言词秩序”和“身体秩序”的反叛。另一方面,诗人又不得不面临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双重文化夹缝的尴尬处境。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随着“打倒西服”运动与“反欧化诗”潮流的兴起,诗人意识到捍卫民族文化身份和重建主体的必要性。“五四”前后服饰变革与诗体解放这一双线同构的历史图景表明,现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主体性始终处于不断生成和重构的流变状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诗 服饰变革 诗体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英诞谐诗观及其实践
16
作者 王泽龙 温琳舒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1,共12页
“谐”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广泛存在于文学创作中。朱英诞的诗与“谐”存在不解之缘。朱英诞谐诗观,推重真实平淡的诗质,寓庄于谐的诗意,谐隐结合的诗语。依据谐诗的成分构成、情感色彩与书写内容,朱英诞谐诗呈现为典型性谐诗... “谐”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审美范畴,广泛存在于文学创作中。朱英诞的诗与“谐”存在不解之缘。朱英诞谐诗观,推重真实平淡的诗质,寓庄于谐的诗意,谐隐结合的诗语。依据谐诗的成分构成、情感色彩与书写内容,朱英诞谐诗呈现为典型性谐诗与渗透性谐诗、谐谑性谐诗与讽刺性谐诗、梦幻性谐诗与现实性谐诗。朱英诞谐诗实践表现出的特质为:反常合道、曲径通幽的诗思建构,雅俗结合、新鲜陌生的诗语选取,以奇取胜、以怪致笑的修辞手段。朱英诞将“谐”从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转化为趣味性的诗学营养,其诗呈现出庄谐杂陈、奇趣盎然的独特美学风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英诞诗歌 谐诗观 谐隐结合 乖讹消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谢安“雅人深致”说新解
17
作者 刘强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5,181,182,共14页
《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谢安“雅人深致”一说,因为蕴藏着经学与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双重张力,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诗学争议。历来学者如宋祁、刘辰翁、王士禛等多激赏谢玄而质疑谢安。事实上,“雅人”并非泛指“高人雅士”... 《世说新语·文学篇》所记谢安“雅人深致”一说,因为蕴藏着经学与文学、“言志”与“缘情”的双重张力,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诗学争议。历来学者如宋祁、刘辰翁、王士禛等多激赏谢玄而质疑谢安。事实上,“雅人”并非泛指“高人雅士”,而是特指“诗人”,具体说就是与“风人”相对的“雅诗的作者”。正确理解“雅人深致”,既要注意《诗》有《风》《雅》二体、《雅》有小大正变的大背景,又要在“赋诗言志”的意义上体察谢安与谢玄人格气象和生命境界的内在差异。王夫之认为二谢所引《毛诗》“同一达情之妙”,无形中掩盖了“风人之致”与“雅人深致”这两种不同审美趣味的差别,故仍有一间之未达。晚清大儒沈曾植则立足儒家诗学的风雅传统,以人学论诗学,既还原了“雅体尊,风体卑”的礼乐诗教的真实生态,又以“雅人”为“敦善行而不怠之君子”,深刻揭示了谢安风流名士背后的儒者情怀和大臣心曲,堪称谢安的隔代知音。要之,对“雅人深致”的正确解读,既是诗学问题,也是人学问题,既关乎诗教和诗品,更关乎人教与人品。谢安是《世说新语》中记载最多的魏晋名士,他对于中国“雅文化”的形成厥功至伟,其“雅人深致”的诗学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阐释空间,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世说新语》的诗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诗学价值 谢安 雅人深致 沈曾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者的同情与诗家的共鸣——杜甫与王维相关四诗笺解
18
作者 查屏球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奉赠王中允》是在公开集体写作活动中的作品,杜甫因有过陷贼经历,对王维因陷贼而被关押受辱之事公开表达同情,在朝议之时,表达了与李岘一致的立场,多仁恕之道。《早朝大明宫》是杜甫与王维同台竞技之作,在这次宫中集体创作活动中,王... 《奉赠王中允》是在公开集体写作活动中的作品,杜甫因有过陷贼经历,对王维因陷贼而被关押受辱之事公开表达同情,在朝议之时,表达了与李岘一致的立场,多仁恕之道。《早朝大明宫》是杜甫与王维同台竞技之作,在这次宫中集体创作活动中,王维诗水平最高,杜甫近距离地感受到这位诗坛领袖诗艺的高妙,晚年作《秋兴八首》多有取资。杜甫所说“西庄王给事”之西庄,不是据地理方位而言,而是用典,是借谢灵运之宅代指王维辋川山庄。杜甫寻其宅,还缘于两人母亲都是博陵崔氏家族人,他们有表亲关系。这一亲缘推进杜甫与王维的诗缘关系,杜甫对王维秀句的肯定,表达了他对王维诗学指向的认可,杜甫对王缙、裴迪的认可也是缘于对王维诗才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王维 母系亲缘 同情降官 律体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实践场域、诠释路径和数字诗学
19
作者 蒋济永 王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8,共14页
持续更新迭代的数字人文技术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诠释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理论适用性与实践可能性的讨论。本文围绕“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探讨其理论话语、实践场域及诗学建构路径。首先,通过梳理... 持续更新迭代的数字人文技术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诠释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理论适用性与实践可能性的讨论。本文围绕“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探讨其理论话语、实践场域及诗学建构路径。首先,通过梳理文学数字人文批评的现状与问题,指出传统批评范式在数字语境下的局限性,并分析其话语体系从文本中心向数据驱动的转变趋势。其次,设置人-机具身交互情境下文学数字人文批评的实践场域,应关注技术中介性、主体协同性与文本生成性的动态融合,强调人机协作对批评范式的重构作用。最后,提出“生成式数字诗学”的批评进路,构建虚实共生与动态协商的智能生态,推动批评实践从静态分析转向制作、解释与批判性并重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数字人文批评 人-机交互 数字诗学 人-机共生批评 生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话自序与诗话特性生成论
20
作者 肖砚凌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8-175,207,共9页
诗话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论诗之体,诗话自序可为其特性生成的讨论提供线索。第一,诗话作者在创作时多处于“甘老林泉”的时空背景,老而有成的人生审美境界、退隐林泉的自然审美体验,形成了诗话作者特殊的诗歌审美境界和言诗方式。第二... 诗话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论诗之体,诗话自序可为其特性生成的讨论提供线索。第一,诗话作者在创作时多处于“甘老林泉”的时空背景,老而有成的人生审美境界、退隐林泉的自然审美体验,形成了诗话作者特殊的诗歌审美境界和言诗方式。第二,诗话作者在创作时所拥有的“不挂一丝”审美心胸,使其以真情、真乐与诗相遇,获得诗之真意、真境;而诗话作者的“感旧之思”,使其在创作时将深刻的人生体验蕴含于诗话之中,因此这一理论性著作具有审美情感诗化的形态特征。第三,诗话作品多形成于胜游与对话中,这种不拘于一人一时一地的成书方式,使得诗话具有了包容性的内容和灵便的体例。但在这种“轻松”、“活泼”、“自由”、“随意”、“灵便”的论诗之体背后,暗藏着诗话作者对于世事的洞明,对于人生悲欢离合的体验,故诗话之情、之意又是隐约、含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话自序 诗话特性 诗话创作背景 诗话成书过程 诗歌审美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