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滤食性贝类贝壳总碳、有机碳含量及其降解速率初探
1
作者 陈杜宇 张继红 +4 位作者 孙威 刘毅 吴文广 宫雪 李兵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7,共9页
海水养殖滤食性贝类的贝壳碳含量占其总生物质碳的63.44%~92.64%,其在固碳和碳封存中的潜力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关于贝壳不同部位的碳含量及贝壳的碳封存效率尚不清晰。本研究于2022年9月在桑沟湾采集紫贻贝(Mytilus edulis)、栉孔扇贝(C... 海水养殖滤食性贝类的贝壳碳含量占其总生物质碳的63.44%~92.64%,其在固碳和碳封存中的潜力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关于贝壳不同部位的碳含量及贝壳的碳封存效率尚不清晰。本研究于2022年9月在桑沟湾采集紫贻贝(Mytilus edul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lippinarum)和毛蚶(Soapharca suberenata)6种滤食性贝类,利用元素分析仪测定了贝壳不同部位(边缘、壳顶和整个贝壳)的总碳和有机碳含量,通过室内自然降解法测定了贝壳总碳和有机碳降解速率。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种类贝壳中总碳和有机碳的含量不同,6种贝壳的总碳和有机碳含量范围分别为11.31%~13.37%和0.53%~2.17%,其中,紫贻贝总碳与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5种贝类,而这5种贝壳的总碳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毛蚶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贝壳(P<0.05)。紫贻贝壳顶部的总碳与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壳边缘部分(P<0.05);毛蚶壳顶部的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壳边缘部分(P<0.05),其他4种贝壳各部位间的总碳、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贝壳总碳和有机碳的降解速率因种类而不同,有机碳含量越高,总碳的降解速率越大。6种贝壳总碳降解速率常数(k445)在0.0219~0.0803 a^(–1)之间,平均值为(0.0511±0.0221)a^(–1)。其中,毛蚶的总碳降解速率最大,菲律宾蛤仔的降解速率最小。贝壳有机碳k445在0.0329~0.6096 a–1之间。毛蚶的有机碳降解速率最大,牡蛎的降解速率最小。研究结果为评估我国海水养殖滤食性贝类的碳封存效应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海水养殖 贝壳有机碳 降解速率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滤片-吸附管串联捕集的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卷烟主流烟气全成分
2
作者 李俊杰 刘百战 +5 位作者 张玮 虞桂君 戚大伟 费婷 吴达 束茹欣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09-1024,共16页
为同时、高效检测卷烟主流烟气全成分,采用自制活性炭吸附管,提出了题示方法,并应用于3R4F参比卷烟的检测。用转盘型吸烟机抽吸卷烟,用直径为92 mm的剑桥滤片捕集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透过滤片的气相部分通过自制活性炭吸附管(内装0.5 g... 为同时、高效检测卷烟主流烟气全成分,采用自制活性炭吸附管,提出了题示方法,并应用于3R4F参比卷烟的检测。用转盘型吸烟机抽吸卷烟,用直径为92 mm的剑桥滤片捕集卷烟主流烟气粒相物,透过滤片的气相部分通过自制活性炭吸附管(内装0.5 g活性炭)捕集。卷烟抽吸完毕后,收集吸附管及滤片,用二氯甲烷淋洗,加入含2 g·L^(-1)乙酸异丁酯、己酸异丁酯、十一酸乙酯、十七烷酸乙酯的异丙醇溶液(内标),振荡萃取30 min后取上层滤出清液,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对检出的未知成分,通过解卷积后采用NIST质谱库检索定性,并辅以保留指数比对确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完全捕集卷烟主流烟气全成分,共准确鉴定出257种成分,包括气相成分65种,粒相成分105种,有机蒸汽相(气粒两相共存)成分87种;251种成分的半定量分析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不大于10%。建立了19种代表性烟气成分(含气相成分、粒相成分及有机蒸汽相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19种代表性烟气成分的质量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和其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比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3.3~22.4 ng·支^(-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79.0%~115%,测定值的RSD(n=6,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流烟气 活性炭捕集 烟气全成分 有机蒸汽相 气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化轮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3
作者 张斯佳 张建恒 +4 位作者 赵帅 杨杰 赵霡 由福英 王贵彦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为阐明多样化作物和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WM-WM)为对照,设置了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SW-WM)、春大豆→冬小麦-夏玉米(SS-WM)和春花生→... 为阐明多样化作物和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本研究基于2018-2022年田间定位试验,以冬小麦-夏玉米两熟(WM-WM)为对照,设置了春甘薯→冬小麦-夏玉米(SW-WM)、春大豆→冬小麦-夏玉米(SS-WM)和春花生→冬小麦-夏玉米(SP-WM)3种轮作模式,2022年小麦成熟期采集各轮作模式下0~40 cm土层土壤,分析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团聚体各粒级对有机碳和全氮累积的贡献。结果表明:3种轮作模式均提高了土壤0~10 cm和20~30 cm大团聚体(R_(>0.25))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其中>2 mm和0.5~2 mm为优势粒级;SW-WM提高了深层土壤(20~40 cm)全氮含量和>0.5 mm(0~10 cm)和20~3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SP-WM显著提高了>2 mm粒级有机碳含量(0~10 cm,20~30 cm)和10~2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SS-WM提高了深层土壤(20~40 cm)全氮含量和20~30 cm土层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P≤0.05);各轮作模式均以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对碳氮积累的贡献为主。华北平原花生、甘薯和大豆多样化作物与小麦-玉米轮作提高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团聚体稳定性和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积累量,对改善土壤碳氮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花生与小麦-玉米轮作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积累的轮作效应大于甘薯和大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样化作物轮作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碳氮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放射虫组合及其烃源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易雨昊 包汉勇 +4 位作者 朱红涛 陆亚秋 孟志勇 李凯 陈发垚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80,共14页
四川盆地东部(川东)红星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但对于该套硅泥质烃源岩的形成机理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认识。除了岩石矿物组成、地球化学成分、宏体化石组合等特征之外... 四川盆地东部(川东)红星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具备良好的页岩气成藏条件,是四川盆地二叠系页岩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但对于该套硅泥质烃源岩的形成机理目前仍缺乏明确的认识。除了岩石矿物组成、地球化学成分、宏体化石组合等特征之外,以放射虫为代表的微体化石对于辨别硅质泥页岩沉积的成因也具有重要意义。放射虫是显生宙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可以指示沉积环境,而其丰度是古海洋生产力的良好指标。利用酸蚀法分离出放射虫化石,从而鉴别化石的形态组合特征并结合薄片镜下统计,分析了放射虫丰度与总有机碳(TOC)含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川东红星地区HY3井吴家坪组吴二段中发育大量放射虫化石,经鉴定为泡沫虫目和内射球虫目分子,属于典型的浅水放射虫组合(Se组合)。镜下统计表明吴二段放射虫丰度与TOC含量呈现较好的相关性。通过放射虫组合特征,结合吴家坪组沉积序列和古地理背景,推断吴二段烃源岩形成于水深小于60 m的较浅水环境。吴二段有机质富集可能受到初级生产力、氧化还原条件、陆源碎屑输入、上升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高古生产力是吴二段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家坪组 红星地区 放射虫组合 有机质富集 古生产力 总有机碳(T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左忠会 刘宪斌 +3 位作者 刘守美 李艳香 马思媛 和银建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71-81,共11页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 人工草坪具有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配置景观、提供户外休闲活动场所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为探究不同种类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见的狗牙根等6种草坪草为试验材料,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试验处理,连续管理养护5年后采集0~10 cm表层土,测定其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土壤微生物碳和氮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转化率6组数据。结果表明,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中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中上述6组数据均达到最大值,均值分别为50.00 g/kg、7.00 g/kg、1.90 g/kg、0.40 g/kg、5.70 g/kg和0.65/cycle;狗牙根草坪上述6组数据均最小。说明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土壤微生物量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较大,匍匐翦股颖和高羊茅次之,狗牙根最小。同一种试验材料,保持自然状态试验处理的上述6组数据均明显高于人工去杂试验处理的。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3种草坪对上述6组数据的影响大部分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因此,草坪建设者和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种类草坪草的植物学特性,结合当地气候因子和土壤条件、草坪使用目的来选择合适的草坪草,以保证草坪质量和提高草坪使用效率的同时,促进其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土壤全碳含量 土壤全氮含量 土壤微生物碳含量 土壤微生物氮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 土壤活性有机碳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92
6
作者 尚杰 耿增超 +3 位作者 陈心想 赵军 耿荣 王森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09-517,共9页
通过安排田间试验,在旱作农田土壤中施用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分层分析不同用量(0、20、40、60、80 t·hm-2)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 通过安排田间试验,在旱作农田土壤中施用果树树干、枝条生物炭,分层分析不同用量(0、20、40、60、80 t·hm-2)生物炭对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T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全氮(TN)、碱解氮(AN)、硝态氮(NO-3-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在生物炭施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分别比对照(B0)显著增加87.22%、33.33%、18.76%、94.79%、178.80%;在10~20 cm土层,TOC、POC、TN、NO-3-N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EOC、MBC、AN均在生物炭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分别比B0显著增加78.05%、23.85%、31.07%,而MBN在40 t·hm-2时达到最大,比B0显著增加50.87%;在20~30 cm土层,并没有直接地施用生物炭,但因为上层生物炭的影响,除NO-3-N外,其余各指标含量多在60 t·hm-2或80 t·hm-2时显著高于B0;此外,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和氮储量在0~30 cm土层分别增加37.92%~108.31%和1.05%~14.94%,其中氮储量在生物炭用量为60 t·hm-2时达到最大。相关分析也表明,土壤TOC、EOC、POC、TN、AN、NO-3-N含量与生物炭施用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因此,适量施用生物炭具有提高旱作农田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增加土壤碳截留,提升土壤养分供应的能力。推荐生物炭施用量为60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有机碳 全氮 旱作农田 储量 分布 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富有机质页岩与泥岩的成藏差异及其在页岩油评价中的意义 被引量:90
7
作者 赵文智 朱如凯 +2 位作者 胡素云 侯连华 吴松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9-1089,共11页
页岩和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决定了二者对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贡献的不同,未来进入源灶区勘探后所倚重的烃源岩评价标准也应有别。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速率低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化学沉积作用;泥岩多形成于滨... 页岩和泥岩的有机质丰度与岩石组构差异较大,决定了二者对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贡献的不同,未来进入源灶区勘探后所倚重的烃源岩评价标准也应有别。页岩沉积于半深湖-深湖环境,沉积速率低并伴有程度不等的化学沉积作用;泥岩多形成于滨-浅湖环境,沉积速率快且多具密度流特征。火山灰沉落与热液注入导致“肥沃效应”、放射性物质促使生物超量超速生长、深水厌氧环境与低沉积速率保护有机物堆积不被稀释等因素促使页岩段有机物富集。页理易剥离成为储集空间,生烃产生的酸性水溶蚀部分颗粒形成增孔效应;泥岩呈块状,黏土矿物含量高,基质孔隙不发育。页岩段总有机碳含量高,页理发育,储集性相对较好,脆性矿物含量相对较高,是页岩油勘探开发最有利的岩相类型。开展页岩与泥岩成藏差异研究,以页岩、泥岩为端元,落实资源分布,确定“甜点”评价参数类型和标准,优选页理发育的“甜点区/段”,使用有效开发技术,对客观评价页岩油资源总量、经济性与规模有效开发都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泥岩 总有机碳含量下限 岩石组构 成藏差异 陆相页岩油 甜点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组织蓄积、分配及排放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元凤 吕景才 +5 位作者 吴益春 宋晓阳 王凡 刘长发 赵冲 郑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45,共7页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 ,研究了海水中Cu在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 ,海水中总有机碳 (TOC)浓度、配体种类对铜吸收的影响及其与海水表观络合容量 (ACuCC)的关系。结果表明 ,Cu浓度为 0 .5mg/L...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 ,研究了海水中Cu在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内吸收、积累和排放规律 ,海水中总有机碳 (TOC)浓度、配体种类对铜吸收的影响及其与海水表观络合容量 (ACuCC)的关系。结果表明 ,Cu浓度为 0 .5mg/L时 ,各组织内Cu蓄积量随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大 ,第 1 3天均达吸收平衡 ,此时Cu蓄积量 (mg/kg)为内脏 971 .89>肌肉 2 0 4 .99>鳃 90 .0 4。染毒 1 3天牙鲆在清洁海水中排放结果表明 :随排放时间增加各组织Cu蓄积量下降 ,第 8天接近排放平衡。此时各组织Cu排出率为 :肌肉 89% >鳃 86.5 % >内脏团 83.7%。海水中TOC浓度、种类对牙鲆Cu蓄积有明显影响 ,当TOC浓度相同时 ,孔石莼分泌物比牙鲆分泌物更能降低Cu在牙鲆组织内吸收和蓄积量 ;当TOC种类相同时 ,随TOC浓度升高 ,各组织铜蓄积量均明显下降 ,表明海水TOC能降低牙鲆组织对Cu的吸收和积累。ACuCC随TOC浓度增加有明显上升趋势 ,并与TOC浓度呈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 蓄积 总有机碳(TO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ODP1148站中新世以来的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7
9
作者 陈晓良 赵泉鸿 翦知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9-74,共6页
对南海北部 ODP 114 8站采自孔深 4 6 5 m以上的 170 0个沉积物样品 ,测定了 Ca CO3含量、Ca CO3堆积速率、非钙质堆积速率、浮游有孔虫丰度、粗组分百分含量 (>6 3μm)、浮游有孔虫破壳率和底栖有孔虫在有孔虫全群中的百分含量。碳... 对南海北部 ODP 114 8站采自孔深 4 6 5 m以上的 170 0个沉积物样品 ,测定了 Ca CO3含量、Ca CO3堆积速率、非钙质堆积速率、浮游有孔虫丰度、粗组分百分含量 (>6 3μm)、浮游有孔虫破壳率和底栖有孔虫在有孔虫全群中的百分含量。碳酸盐百分含量和碳酸盐堆积速率自 2 4 Ma以来的变化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在 2 4 .0~ 15 .8、14 .2~ 11.6、10 .6~ 4 .8和 3.4~ 0 Ma四个时期具有高碳酸盐生产力 ,其中 10 .6~ 4 .8Ma的高生产力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早期的“生物勃发”相对应。非钙质和碳酸盐两者堆积速率变化趋势在总体上相似 ,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对碳酸盐生产力的影响。 3.4 Ma后非钙质堆积速率的大幅度增长主要与青藏高原和台湾岛的隆起有关 ,它们也是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 Ca CO3百分含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2 4 Ma以来南海北部碳酸盐的保存逐渐变弱 ,而碳酸盐溶解作用逐渐增强 ,在 15 .8~ 14 .2、11.6~ 10 .6和 4 .8~ 3.4 Ma存在 3个显著的碳酸盐溶解事件 ,其中 11.6~ 10 .6 Ma的溶解事件与赤道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中—晚中新世“碳酸盐崩溃”事件相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 碳酸盐含量 堆积速率 溶解作用 晚新生代 南海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栲-木荷林凋落叶混合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张晓鹏 潘开文 +1 位作者 王进闯 陈其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582-1593,共12页
用网袋法在20℃条件下将润楠、栲、木荷凋落叶及其混合物(润楠+栲、润楠+木荷、栲+木荷、润楠+栲+木荷)进行室内培养,测定在培养第14、42和84天时凋落叶残留率及其培养下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研究其... 用网袋法在20℃条件下将润楠、栲、木荷凋落叶及其混合物(润楠+栲、润楠+木荷、栲+木荷、润楠+栲+木荷)进行室内培养,测定在培养第14、42和84天时凋落叶残留率及其培养下土壤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培养到14d,润楠+栲、栲+木荷、润楠+栲+木荷混合凋落叶显著提高了土壤TOC;润楠、栲、木荷、润楠+栲凋落叶显著抑制了土壤DOC;润楠+栲+木荷凋落叶显著增加了土壤MBC,润楠+栲和润楠+木荷凋落叶显著降低了土壤MBC。在培养到42d,仅润楠+木荷、栲+木荷混合凋落叶显著提高了土壤TOC和DOC;仅润楠+栲、润楠+木荷和润楠凋落叶显著减少了土壤MBC。在培养到84天,所有凋落叶都对土壤TOC与DOC无显著影响,栲+木荷、润楠+栲+木荷、木荷、润楠+栲凋落叶显著增加了土壤MBC,栲凋落叶显著减少了土壤MBC;凋落叶分解快慢为栲+木荷>木荷>润楠+栲+木荷>润楠+栲>栲>润楠+木荷>润楠。凋落叶分解率和土壤TOC、DOC及MBC在不同培养时期,具有不同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凋落叶种类和混合对凋落叶分解以及对土壤TOC、DOC和MBC的影响效应包括促进、抑制和无显著影响,这种效应与凋落叶的质量及其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质量 分解率 总有机碳 可溶性有机碳 微生物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啃食性端足类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三种大型海藻的摄食选择性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郑新庆 黄凌风 +1 位作者 李元超 林荣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7166-7172,共7页
在室内开展了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3种优势大型海藻,即石莼(Ulva lactuca)、根枝藻(Rhizoclonium sp.)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的摄食实验研究,并以海藻的干湿比、总有机碳、总有机氮、碳氮比和蛋白质含... 在室内开展了强壮藻钩虾对筼筜湖3种优势大型海藻,即石莼(Ulva lactuca)、根枝藻(Rhizoclonium sp.)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liui)的摄食实验研究,并以海藻的干湿比、总有机碳、总有机氮、碳氮比和蛋白质含量为指标,分析了大型海藻的营养价值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性产生的影响。无选择性摄食实验的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摄食率与3种海藻的干湿比和鲜海藻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该端足类存在着明显的"补偿性摄食"行为。选择性摄食实验的结果显示,强壮藻钩虾对石莼和根枝藻有明显的摄食偏好,其摄食率与鲜海藻的总有机碳和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海藻的总氮含量则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海藻的营养价值对强壮藻钩虾的摄食选择性并未产生可以预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壮藻钩虾 干湿比 总有机碳 摄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演化及其对碳与营养成分的扣留 被引量:11
12
作者 丁喜桂 叶思源 +2 位作者 赵广明 袁红明 王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102,共9页
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布设了一口24.6m的浅钻ZK1,对获取的岩芯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观测及含水量、有机碳、总碳和营养成分的实验室分析测试。通过ZK1孔的地层分析,将其划分为7种沉积环境,揭示了滨海湿地地质演化过程。并利用AMS 14C测... 2007年在黄河三角洲布设了一口24.6m的浅钻ZK1,对获取的岩芯样品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观测及含水量、有机碳、总碳和营养成分的实验室分析测试。通过ZK1孔的地层分析,将其划分为7种沉积环境,揭示了滨海湿地地质演化过程。并利用AMS 14C测年方法,结合黄河改道的历史记录,运用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地质学综合分析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沉积环境进行了年代划分,并计算了黄河三角洲不同沉积环境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和碳的加积速率。结果表明:总碳和有机碳与除硫和磷元素以外的各营养成分都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2>0.7,Ρ<0.05);碳、氮、磷的加积速率与沉积物的沉积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95,Ρ<0.01),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是碳、氮、磷的加积速率的主控因素;虽然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机碳浓度较低(<1%),但由于沉积物的高沉积速率,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机碳的平均加积速率达到648.1g/(m2·a),远高于世界其它高有机碳浓度的湿地,因此是很好的碳汇地质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滨海湿地 沉积环境 有机碳 加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培肥黑土有机碳、全氮及玉米产量稳定性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13
作者 张秀芝 高洪军 +3 位作者 彭畅 李强 朱平 高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73-1481,共9页
[目的]探讨东北黑土区长期有机培肥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黑土培肥技术及玉米稳产高效提供指导。[方法]以 38 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选择 6 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 150 kg/hm^2、P2O5 75 kg... [目的]探讨东北黑土区长期有机培肥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产量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黑土培肥技术及玉米稳产高效提供指导。[方法]以 38 年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平台,选择 6 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氮磷钾配施(N 150 kg/hm^2、P2O5 75 kg/hm^2、K2O 75 kg/hm^2,NPK),常量有机肥(有机肥 30 t/hm^2,折纯 N150 kg/hm^2、P2O5 135 kg/hm^2、K2O 45 kg/hm^2,m^2),常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2NPK),高量有机肥(有机肥 60t/hm^2,M4),高量有机肥配施氮磷钾肥(M4NPK)。测定耕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玉米籽粒产量。[结果]玉米籽粒产量以 M4NPK 处理最高,平均产量为 9637 kg/hm^2,其次是 m^2NPK 处理,平均产量为 9422 kg/hm^2,CK 处理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为 3551 kg/hm^2,且显著低于其他各处理。前 10 年试验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升土壤基础地力,降低玉米籽粒产量对化肥的依赖,m^2 与 M4 处理的籽粒产量与 NPK 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之后至2017 年,单施有机肥处理玉米产量较 NPK 处理平均提高 3.8%。拟合方程表明,地力产量每增加 1000 kg/hm^2,肥料贡献率降低 9.2%~12.2%。在培肥 30 年后,肥料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开始下降。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玉米产量变异系数较低,平均为 19.3%,产量可持续性指数 SYI 为 0.58,达到稳定水平。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施肥年限在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逐步变大,且在 10 年后出现显著差异,增施有机肥后,土壤有机碳显著增加,以M4NPK 和 M4 处理最高;土壤全氮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r = 0.826**),土壤有机碳每升高 1 g/kg,土壤全氮含量增加 0.086 g/kg。施用有机肥,玉米籽粒产量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表明长期有机培肥对实现玉米高产稳产具有重要贡献。[结论]在供试黑土条件下,单施有机肥在一段时间内主要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可以提高产量。有机肥配合氮磷钾化肥可以快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提高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有机无机配合施用的土壤有机碳年增加量为 0.35~0.47 g/kg,全氮含量增加 46.3%~84.2%,玉米产量稳定系数(SYI = 0.58)达到较高水平。土壤基础地力的提高可减少玉米产量对外源肥料的依赖,地力产量每增加 1000 kg/hm^2,肥料贡献率降低 9.2%~12.2%。因此,有机肥配施化肥是黑土区保证玉米稳产高产、不断提升土壤肥力、保障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肥料贡献率 土壤有机碳 全氮 产量可持续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中总有机碳(TOC)对牙鲆铜、铅、镉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元凤 吕景才 +5 位作者 吴益春 宋晓阳 王凡 刘长发 邢殿楼 刘靖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4-238,共5页
该文研究了海水中Cu、Pb、Cd浓度分别为0.5mg/L时,总有机碳(TOC)浓度、种类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水TOC种类相同时,随TOC浓度升高,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 该文研究了海水中Cu、Pb、Cd浓度分别为0.5mg/L时,总有机碳(TOC)浓度、种类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水TOC种类相同时,随TOC浓度升高,牙鲆内脏、肌肉、鳃组织Cu、Pb、Cd蓄积量均明显下降;当海水TOC浓度相同时,孔石莼分泌物比牙鲆分泌物更能降低牙鲆各组织Cu、Pb、Cd蓄积量。研究表明:孔石莼、牙鲆分泌物均能降低Cu、Pb、Cd的生物有效性;TOC浓度、种类变化对牙鲆各组织Cu、Pb、Cd蓄积分配均无影响,重金属含量大小顺序均为:内脏>鳃>肌肉。内脏团、肌肉中3种重金属蓄积量大小顺序为Cu>Pb>Cd;鳃中3种重金属蓄积量顺序为Pb>Cu>C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TOC) 牙鲆 重金属 蓄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和邻近海域沉积有机质的来源及其沉积通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凌 陈繁荣 +3 位作者 殷克东 张德荣 杨永强 吕莹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75-881,共7页
分析了珠江口和邻近海域沉积有机质(OM)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等地球化学差数,并对有机质的来源和沉积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有机质来自大陆(52%)和水生(48%)混合来源;... 分析了珠江口和邻近海域沉积有机质(OM)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等地球化学差数,并对有机质的来源和沉积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沉积有机质来自大陆(52%)和水生(48%)混合来源;而邻逝海域沉积有机质主要为水生来源(93%).珠江121陆源有机质含量(W(T-oc)为5.4mg/g]远远高于邻近海域(0.49mg/g),近每来珠江口TOC和陆源有机质(T-Oc)的平均沉积通量分别为5.57和2.2~3.6mg/(cm^2·a),说明珠江河口接受了大量的陆溺有机物的输入,这是由于自20世纪后期的几十年以来,华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造成大量土地开垦,以及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壮水的排放所致.珠江口和邻近海域的水生有机质沉积通量在近年均呈增加趋势,在珠江口达到最大值3.6mg/(cm^2·a),说缈大量的营养物质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促使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碳同位素 陆源和水生来源 沉积通量 珠江口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仓式好氧堆肥中影响有机物发酵降解的主要因素 被引量:13
16
作者 胡天觉 曾光明 +3 位作者 黄国和 谢更新 陈耀宁 刘鸿亮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1-35,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仓式好氧堆肥实验,研究了城市有机固体废物堆肥物料种类、温度、含水率、固体颗粒粒度、碳氮比等因素对堆肥过程中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堆肥实验条件为:温度40~50℃,含水率50%,粒径30mm,C/N质量比30...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仓式好氧堆肥实验,研究了城市有机固体废物堆肥物料种类、温度、含水率、固体颗粒粒度、碳氮比等因素对堆肥过程中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堆肥实验条件为:温度40~50℃,含水率50%,粒径30mm,C/N质量比30∶1.实验结果显示为了保证仓式好氧堆肥反应的顺利进行,上述几个因素应当被严格地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另外,通过正交实验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发现在研究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中含水率的影响作用最大,C/N质量比其次,温度和物料的粒径所起的影响作用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影响因素 总有机碳 正交实验 降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 被引量:66
17
作者 武均 蔡立群 +4 位作者 齐鹏 张仁陟 Yeboah Stephen 岳丹 高小龙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6-284,共9页
以连续进行12年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豌豆一小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 以连续进行12年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探索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措施对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田豌豆一小麦双序列轮作系统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0.25mm团聚体为优势团聚体,且i〉0.25mm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而其他粒径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并无明显规律。较之T处理,TS、NT、NTS处理均可提升≥0.25mm团聚体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NTS处理提升效果最明显。TS、NT、NTS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T处理,其中TS、NTS处理显著高于T处理,NTS处理高于TS处理;各处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增加而减小。较之T处理,NT、TS、NTS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NTS处理的含量最高;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同时,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粒径减小而增加。2-5mm和O.25~2mm和≥5mm团聚体含量与相应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0.25~2mm和≥5mm团聚体含量与相应级别团聚体全氮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T处理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按其大小排序均为(〈0.25mm)〉(≥5mm)〉(0.25~2mm)〉(2~5mm),其他3种耕作措施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贡献率在各土层中的排序各有不同,并无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田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养分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水平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33
18
作者 郭胜利 高会议 党廷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08-814,共7页
施用氮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SOC)、氮(TSN)含量的重要养分管理措施。利用长期田间试验(1984~2007),定量评价了常规耕作条件下5个施氮水平N 0(N0)、45(N45)、90(N90)、135(N135)和180(N180)kg/hm2处理下,小麦... 施用氮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碳(SOC)、氮(TSN)含量的重要养分管理措施。利用长期田间试验(1984~2007),定量评价了常规耕作条件下5个施氮水平N 0(N0)、45(N45)、90(N90)、135(N135)和180(N180)kg/hm2处理下,小麦子粒产量、SOC、TSN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研究了施氮水平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SOC和TS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984~2007年期间,N0、N45、N90、N135和N180处理小麦产量的平均值依次为1.2、2.4、2.9、3.2和3.4t/hm2;N0处理的小麦产量随试验年限而降低,年降低幅度达67 kg/hm2(P〈0.001);但增施氮肥处理小麦产量降低趋势得到显著控制,当施氮水平提高到N 90 kg/hm2时,产量随年限呈现出缓慢升高的趋势。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地上部氮肥利用率由40%(N45)降低到28%(N180)。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SOC含量随年限呈缓慢升高趋势。23年后(2007年),N0、N45、N90、N135和N180处理下,0—20 cm土层SOC储量依次为16.9、18.2、18.7、19.0和19.1 t/hm2;TSN储量依次为2.032、.16、2.24、2.34和2.37 t/hm2。施氮水平与产量呈显著的抛物线关系(R2=0.993)。产量与SOC存在着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997)。增施N 1 kg/hm2,小麦产量可提高29 kg/hm2,SOC提高1.2 kg/hm2,TSN提高0.13 kg/hm2。根茬还田量的增加是导致黄土旱塬区SOC和TSN提高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水平 产量 SOC TS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肥方式对茶园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利民 黄东风 +5 位作者 李清华 何春梅 张辉 刘彩玲 栗方亮 黄毅斌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2-352,共11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100%化肥(CF)和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植物(IF)等3种处理对茶园黄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TOC)和全氮(T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2 mm水稳性团聚体占优势,其质量分数高达54.95%~66.97%;同...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施肥(CK)、100%化肥(CF)和50%化肥+50%有机肥+豆科植物(IF)等3种处理对茶园黄红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TOC)和全氮(TN)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均以≥2 mm水稳性团聚体占优势,其质量分数高达54.95%~66.97%;同时,该级水稳性团聚体中TOC、TN储量分别是相应全土总量的33.31%~45.45%和33.76%~46.60%。其中,不同粒径水稳性团聚体TOC和TN的贡献率在IF和CF处理中的大小排序为(≥2 mm)>(<0.5~0.25 mm)>(<1~0.5 mm)>(<2~1 mm)>(<0.25~0.106 mm),而在CK中为(≥2 mm)>(<1~0.5 mm)>(<0.5~0.25 mm)>(<2~1 mm)>(<0.25~0.106 mm)。与CK相比,IF处理可显著(P<0.05)提升≥2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平均重量直径,增加该粒径水稳性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2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全土TOC、TN含量均呈极显著(P<0.01)的正相关。但是,IF处理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的C:N比值一般比CK低。综上表明,处理IF不仅能增加土壤及其水稳性团聚体中TOC和TN的含量及储量,而且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是茶园黄红壤固碳供氮的合理培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培肥措施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养分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海区有机碳沉积作用与古生产力估算 被引量:9
20
作者 吴时国 涂霞 +1 位作者 罗又郎 郑范 《热带海洋》 CSCD 1995年第4期58-66,共9页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5个沉积柱样和大量表层样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有机碳的沉积作用。深海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2%-1.3%。水柱深度对其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分析结果发现冰期、间冰期,尤其是本次冰期有机碳含量变化明显,4个柱样... 根据南沙群岛海区5个沉积柱样和大量表层样的分析资料讨论了有机碳的沉积作用。深海有机碳含量一般为0.2%-1.3%。水柱深度对其分布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分析结果发现冰期、间冰期,尤其是本次冰期有机碳含量变化明显,4个柱样晚第四纪的质量堆积速率在末次冰期时最大。有机碳保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是溶解氧浓度、粘土矿物含量、水柱深度和底栖混合强度,其中溶解氧浓度是最重要因素。底栖有孔虫的相对丰度,如Uvigerina和Bulimi-na,可用来指示溶解氧和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含量与海洋生产力关系极为密切,它可用来重建海洋古生产力的长期变化。采用Mller和Suess方程以及Sarnthein方程的计算结果与目前生产力值结果比较表明,后一种方法因充分考虑了溶解氧浓度和水柱深度而更接近现代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沉积作用 古生产力 南沙群岛 海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