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韩国TAC制度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1
作者 徐静静 李伟鹏 +2 位作者 马玉洁 吴琼 马德林 《渔业研究》 2024年第4期384-392,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借鉴韩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中国渔业总可捕量(TAC)制度的管理方向,提高中国TAC制度管理的实效,实现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进展】TAC制度是重要的产出控制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对于促进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目的】本研究旨在借鉴韩国的经验和做法,探讨中国渔业总可捕量(TAC)制度的管理方向,提高中国TAC制度管理的实效,实现中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进展】TAC制度是重要的产出控制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对于促进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从2017年开始实施海洋渔业限额捕捞试点,由此开启对海洋渔业实行TAC管理的积极探索。目前中国渔业TAC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存在法制不够健全、配额设定过高、监管力量不足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选取了与中国情况类似的韩国TAC制度开展对比分析研究,阐述目前形势下中国实施TAC制度的必要性,介绍中韩两国TAC制度的实施现状,深入剖析韩国TAC制度的发展历程、实施过程、经验与不足。【结论】借鉴韩国的实践经验,有效地解决中国TAC初级阶段已存在的问题,同时汲取韩国TAC实施过程中的教训,提前做好中国TAC制度设计,避免因制度漏洞引发新的问题。基于中国国情与TAC实施现状,提出加强中国TAC管理的建议,包括建立系统的TAC法律法规体系,实施长期渔业资源监测,建立严密的TAC监管体系,以及提高公众对TAC制度的认识、教育和培训等,以期推动TAC制度在中国顺利实施,有效助推中国渔业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可捕量(tac) 渔业资源管理 韩国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区带鱼限额捕捞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汉祥 刘子藩 周永东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1-6,共6页
根据历年带鱼资源的调查和监测资料,运用数理模式和以往带鱼研究成果,计算了东海区带鱼的资源量、可捕量、最大持续渔获量,分析了资源状况,确定了东海区带鱼的总许可渔获量,探讨了东海区实行带鱼限额捕捞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东海 带鱼资源 数理模式 可捕量 最大持续渔获量 限额捕捞 总许可渔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利用国际法律制度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白洋 朱伯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1-176,共6页
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利用的国际法应当是建立在资源生物特性之上的一种法律规范,只有符合资源生物特性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应对世界渔业危机。实践证明,将投入控制和产出控制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是对资源生态整体特性的有力回应,能有效遏制... 公海渔业资源养护和利用的国际法应当是建立在资源生物特性之上的一种法律规范,只有符合资源生物特性的制度安排才能有效应对世界渔业危机。实践证明,将投入控制和产出控制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是对资源生态整体特性的有力回应,能有效遏制资源衰退。从制度的本质来看,不得超越总可捕量的共同义务是制度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一旦突破总可捕量底线,权利的实现便不能得到保障,这是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逻辑关系;其次,海洋渔业权制度公法色彩浓厚。无论是准入制度还是监管层面,离不开公权力的有效干预和保障;此外,渔业权权利束中的配额权和捕捞权亦非等同,没有获得配额并不意味着捕鱼权的消灭,有捕鱼权也并不意味着能够获取配额。权利的持续实现以遵守自然规律的捕捞为前提。最后,从制度整体看,公海渔业危机的化解,应是一个基于不同产权实施模式的综合管理问题,不仅仅是私人财产权,还应包括公共财产权、混合财产权等。只有牢牢把握制度实质,在科学确定总可捕量的前提之下,通过落实有限准入、健全分配机制、加强监管、深化合作等手段互相配合,才能实现公海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海渔业 国际法 总可捕量 有限准入 公平分配 强化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10
4
作者 郭守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92-97,共6页
集权管制的失败 ,引导人们探讨自然资源管理的替代形式。文章在分析海洋渔业资源的政府集权管理的基础上 ,对分权管理方案的几种形式进行了阐述 ,并试图建立一种地方化的资源管理结构———社区资源管理公司 ,扩展对分权管理的研究。
关键词 海洋渔业 自然资源管理 分权管理 总允许捕捞量 个人可转让配额 社区资源管理公司 政府集权管理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后向预报方法分析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资源评估模型 被引量:5
5
作者 官文江 吴佳文 曹友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59,共8页
当前,对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诊断与选择,主要依赖于模型对观察数据的拟合度,很少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将其作为评价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质量的依据。为此,本文利用后向预报方法评价了印度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资源评估模型... 当前,对渔业资源评估模型的诊断与选择,主要依赖于模型对观察数据的拟合度,很少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将其作为评价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质量的依据。为此,本文利用后向预报方法评价了印度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资源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印度洋黄鳍金枪鱼的资源评估与管理质量。研究表明,在利用贝叶斯剩余产量模型对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进行资源评估时,存在如下问题:(1)拟合较好的模型其预测能力较差;(2)利用不同时段数据拟合模型时,采用DIC(Deviance Information Criterion)选择的最佳模型缺少稳定性;(3)不同模型估计的TAC (Total Allowable Catch)存在较大差异。据此可以判断,利用贝叶斯剩余产量模型对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进行资源评估与管理效果较差。本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后向预报方法可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DIC选择模型的稳定性,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模型模拟的种群演化动态是否正确、资源评估结果是否存在问题;(2)利用后向预报方法可揭示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引起的渔业管理风险,从而有利于避免渔业管理风险、实现渔业管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渔业管理 渔业资源评估 剩余产量模型 资源评估与管理 预报方法 模型估计 观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斗船位数据的渔业信息解译与应用研究——以中国毛虾限额捕捞管理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国东 仲霞铭 +4 位作者 熊瑛 龚海翔 汤建华 施金金 吴磊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6-753,共8页
2020年6月15日—7月15日,我国首次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限额捕捞试点于江苏连云港实施。本研究提取62艘毛虾网船在限额捕捞期间的421700条北斗船位数据经纬度、航速、航向等信息,运用缓冲区叠加分析法、DBSCAN密度聚类算法、平均... 2020年6月15日—7月15日,我国首次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限额捕捞试点于江苏连云港实施。本研究提取62艘毛虾网船在限额捕捞期间的421700条北斗船位数据经纬度、航速、航向等信息,运用缓冲区叠加分析法、DBSCAN密度聚类算法、平均中心算法、核密度估计以及数据库查询对捕捞努力量等管控要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毛虾网船累计作业239个航次、1942个网次,捕捞过程分为航行、抛锚布网、等待渔获、收渔获、停航等5个状态,中国毛虾捕捞状态船位点呈直线分布,总捕捞时长为4413.73 h,82.4%的单网次捕捞时长为1.5—3.5 h,各网次捕捞产量呈现多核心空间分布模式,总捕捞努力量为108106343 m^(2)·h,计算62艘的捕捞总产量值约为2328 t,比上报产量高12.6%;本文通过北斗船位数据解译和提取捕捞努力量以计算中国毛虾捕捞产量及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有效应用于中国毛虾限额捕捞,为解决我国单品种限额捕捞难点积累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船监控系统 毛虾网 捕捞努力量 产量计算 限额捕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海鳗资源利用状况评估 被引量:6
7
作者 莫奇龙 胡世森 +2 位作者 谢君君 罗进辉 冯波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2年第1期27-33,共7页
实施限额捕捞制度,需要对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加以评估。根据2008—2019年南海北部17个渔港的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海鳗资源的可捕量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海鳗主要来自于钓具、刺网和拖网3种作业方式,其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46.20%... 实施限额捕捞制度,需要对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加以评估。根据2008—2019年南海北部17个渔港的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海鳗资源的可捕量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海鳗主要来自于钓具、刺网和拖网3种作业方式,其产量分别占总产量的46.20%、30.50%和21.55%。基于这3种作业方式的CPUE数据,采用6种剩余产量模型评估出南海北部海域海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80366.15~122500.29t,平均为100963.70t。根据Kobe图分析认为,自2017年实施史上最严休渔制度以来,捕捞压力得到缓解,海鳗产量出现下降,已低于最大可持续产量水平,未发生资源过度利用的情形,当前南海北部海鳗的总允许渔获量可设定为7.6×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鳗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总允许渔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羽鳃鲐资源利用状况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吕健 王自灵 冯波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0年第3期184-189,共6页
随着限额捕捞试点工作逐步展开,预示着中国海洋渔业管理从生产要素投入控制的模式向投入和产出控制并重的管理模式转变。根据2008—2017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出南海北部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的产量主要来... 随着限额捕捞试点工作逐步展开,预示着中国海洋渔业管理从生产要素投入控制的模式向投入和产出控制并重的管理模式转变。根据2008—2017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出南海北部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的产量主要来自于刺网、双拖和围网,分别占总产量的54.81%、20.72%和6.52%。剩余产量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南海北部羽鳃鲐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10217.51~23517.33 t,平均为15588.63 t。2017年的产量超过了平均最大可持续产量,表示当年发生了过度捕捞,该鱼种的总可捕量宜下调为1×10^4 t。本研究结果可为该鱼种的捕捞配额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羽鳃鲐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总可捕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眼镜鱼资源利用状况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贺文珑 胡世森 +4 位作者 孔令成 江珈敏 沈泽恩 王自灵 冯波 《江西水产科技》 2021年第1期3-7,共5页
根据2008-2019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南海北部的眼镜鱼(Mene maculata)产量主要来自于灯光围网,占其总产量的93.38%。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对围网作业功率在300 kW以上、功率在200~300 kW和功率在100~200 kW的CPUE数... 根据2008-2019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南海北部的眼镜鱼(Mene maculata)产量主要来自于灯光围网,占其总产量的93.38%。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对围网作业功率在300 kW以上、功率在200~300 kW和功率在100~200 kW的CPUE数据进行了分析。模型计算出南海北部眼镜鱼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151128.99~163139.34 t,平均为155298.09 t。依据处于优势地位的围网作业功率在200~300 kW的CPUE数据的模型评估认为,2019年发生了过度捕捞。该鱼种的总可捕量宜下调为3.6×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镜鱼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总可捕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剩余产量模型评估南海北部鲔资源
10
作者 吴永烈 罗进辉 +1 位作者 陈文洋 冯波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3年第4期291-298,共8页
根据2008—2020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鲔(Euthynnus affinis)资源的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鲔被围网、罩网、刺网和拖网捕捞,分别占其总产量的69.01%、10.98%、17.77%和2.23%。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2个单位捕捞努... 根据2008—2020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鲔(Euthynnus affinis)资源的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鲔被围网、罩网、刺网和拖网捕捞,分别占其总产量的69.01%、10.98%、17.77%和2.23%。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2个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平衡Schaefer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为56 493.19 t,平衡Fox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为49 888.98 t,非平衡产量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为50 012.00 t。罩网201~300 kW、围网50~100 kW和刺网151~200 kW 3种作业方式与功率段在2020年被判断为捕捞努力量水平投入过度,即捕捞型过度捕捞,但这3种作业方式与功率段的产量只占总产量的13.73%,因此,当前鲔资源的利用状况整体上较为乐观。综合推断南海北部鲔资源总可捕捞量可设定在4.9×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剩余产量模型 总允许捕捞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