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精准施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春山 李梦月 +5 位作者 陈思羽 刘洪义 王春光 张艳 陈苏 李志昂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4-300,共7页
化肥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之一,低效施用和未吸收的肥料导致其利用率低下,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土地质量,无法保证作物产量。为了形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了解精准施肥技术发展现状对我国农业有着重要... 化肥是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之一,低效施用和未吸收的肥料导致其利用率低下,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土地质量,无法保证作物产量。为了形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了解精准施肥技术发展现状对我国农业有着重要意义。在国家政策扶持的背景下,阐述了精准施肥国内外发展情况,论述了国内外土壤检测技术,主要从车速监测、施肥量监测、施肥机位置监测、处方图生成方面讲述了我国精准施肥涉及的几大技术,并阐述了优点和局限性,提出了技术研究中的问题并给出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施肥 土壤检测 车速监测 施肥机位置 处方图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西瓜连作土壤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张娟琴 白娜玲 +5 位作者 张海韵 张月 张翰林 吕卫光 李双喜 郑宪清 《上海农业学报》 2025年第4期87-95,共9页
解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探索障碍土壤的生态调控过程,旨在为连作障碍土壤的修复与科学施肥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以连作2年的设施西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CK(无肥)、CF(化肥)、OF(... 解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探索障碍土壤的生态调控过程,旨在为连作障碍土壤的修复与科学施肥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以连作2年的设施西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了CK(无肥)、CF(化肥)、OF(有机肥)、OC(有机肥与化肥配施)、BO(生物有机肥与化肥配施)5个定位施肥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组(CF、OF、OC、BO)碳源代谢能力、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及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无肥处理(CK),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谢能力为BO>OF>OC>CF>CK;在6类碳源中,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碳源的代谢能力最强,对酚酸类碳源的代谢能力最弱;主成分分析显示,6类碳源对主成分1(PC1)的贡献度为-0.4270~-0.3686,其中贡献度最大的为酚酸,其次为羧酸。综上所述,施肥显著提升了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能力、功能多样性及养分含量,酚酸、羧酸是导致不同施肥处理间碳源代谢差异的主导碳源。配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强碳源的代谢能力,从而促进养分转化,尤其是添加了抗病功能菌的BO处理,说明有机质及微生物多样性与碳源的代谢能力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施肥 土壤 碳源代谢特征 Biolog-ECO微平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军 胡川 +6 位作者 周起晖 任开明 董誓言 刘傲寒 吴金芝 黄明 李友军 《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20,共14页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 探究减氮及有机肥替代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实施化肥减量和有机肥替代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21-2023年度,基于2019年开始设置在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交汇处典型旱地冬小麦产区(河南洛宁和河南孟津)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特性、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经济效益。试验设置不施氮肥(NN)、农户施氮(FN)、基于FN减氮20%(RN)和RN基础上20%氮肥用有机肥替代(OSN)4个处理。结果表明:(1)与FN相比,RN处理降低了小麦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干物质转运量以及成熟期茎鞘、穂轴+颖壳和籽粒的干物质分配量,但对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2)与FN和RN相比, OSN处理提高了各生育阶段的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了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而且提高了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进而使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量均得到显著提高,最终使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5.03%和17.12%,经济效益增加3.84%和4.23%。(3)小麦产量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在雨养条件下,小麦季施氮量为172kghm^(–2) (夏休闲-冬小麦)和192kg hm^(–2) (夏玉米-冬小麦)的基础上,OSN处理提高了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增加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其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协同增加使其获得了最高产量,实现增产增收,适宜在产量水平为5000kghm^(–2)的雨养旱地冬小麦高产栽培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冬小麦 减氮 有机肥替代 干物质积累转运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U-Net++模型的油菜pol TCMS温敏两系育性等级鉴定及温度育性关系的量化研究
4
作者 李世鹏 陈才武 +3 位作者 张晶 吕恬 傅廷栋 易斌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23-1434,共12页
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其杂种优势的利用在提升产量与环境适应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TCMS)因其育性受温度影响,具备一系两用的独特优势,已成功应用于两系育种。雄蕊、雌蕊... 油菜(Brassica napus L.)是全球重要的油料作物,其杂种优势的利用在提升产量与环境适应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TCMS)因其育性受温度影响,具备一系两用的独特优势,已成功应用于两系育种。雄蕊、雌蕊长度是生产实践中进行育性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然而育性等级的主观划分方法易受人为因素干扰,最终影响表型考察及精细定位的结果。为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育性等级鉴定的新方法,即基于改进U-Net++深度学习模型的图像语义分割法。以pol TCMS温敏两系及pol CMS稳定不育系构建F2分离群体,首先,获取分离群体中不同育性等级花器官的图像,标注构建数据集;其次,选取U-Net++图像语义分割方法,通过优化编码器和解码器结构并引入通道注意力模块,提升模型的分割精度;最后,以不同育性等级的图像进行训练和测试。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在不同育性等级花器官的分割任务中,平均交并比为92.02%,精确率为98.94%,召回率为98.84%,F1分数为98.87%,优于其他分割模型方法,该模型能很好识别出不同育性等级的花器官。基于分割结果获得原位实际长度,与人工测量的长度相比,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989,均方根误差(RMSE)为0.142 mm,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83,可以实现不同育性等级表型参数的准确测量。此外,通过分析量化温度与育性(雄蕊/雌蕊比值)的关系发现,育性随单花开花前9 d的温度变化而波动。本研究验证了温度对油菜育性的关键影响,为深入解析油菜温敏特性及相关基因定位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Pol TCMS U-Net++分割模型 温度 育性等级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黄绵土区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喜平 杨志奇 +2 位作者 王娜 魏志平 周喜旺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569-573,共5页
为了探讨西北黄绵土区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40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西北黄绵土区施用有机肥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氮肥和磷肥是限制... 为了探讨西北黄绵土区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40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西北黄绵土区施用有机肥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氮肥和磷肥是限制小麦产量和生长的重要因素,钾肥对小麦的增产作用不明显。施用化肥能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单施氮肥、在有机肥和氮肥配施的基础上配施磷肥和钾肥都会降低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单施氮肥会提高小麦籽粒沉降值,磷肥、钾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均会降低小麦籽粒沉降值;单施氮肥、有机肥和氮肥配施能延长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施用化肥会降低抗延伸阻力,有机肥对抗延伸阻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综上,该试验条件下,有机肥与氮肥配施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长期施用钾肥会制约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小麦 产量 品质 西北黄绵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年长期施肥对潮土中微量元素演变及小麦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丁世杰 郭斗斗 +6 位作者 张水清 宋晓 张珂珂 郭腾飞 岳克 黄绍敏 周囯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58-1871,共14页
【目的】在华北平原典型潮土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全量与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以及小麦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为实现农田地力提升与作物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始于1990年,已连... 【目的】在华北平原典型潮土区,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全量与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以及小麦微量元素吸收的影响,为实现农田地力提升与作物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始于1990年,已连续进行了31年。种植制度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选取不施肥(CK),氮钾化肥(NK),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化肥+秸秆还田(NPKS),氮磷钾化肥+有机肥(NPKM)5种施肥处理,分析每年土壤样品中全量与有效态铁、锰、锌、铜含量,以及作物秸秆与籽粒中相应微量元素含量。【结果】连续施肥31年后,各施肥处理土壤全量铁、锰含量与试验前无显著差异,全量锌、铜含量较试验前显著增加;NPKM处理土壤全量铁、锰、锌、铜含量均高于其它施肥处理。与CK相比,NPKM、NPKS与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降低了土壤pH值,有利于土壤中微量元素向有效态转化。NPKM与NPKS处理下土壤有效态铁、锰、锌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施肥处理。NPK处理下土壤有效铁含量分别比CK和NK处理提高52%与49%;有效锰含量分别比CK和NK处理提高39%与11%。NPKM、NPKS与NPK处理下小麦地上部铁、锰、锌、铜吸收量与各微量元素收获指数显著高于CK与NK处理。但增产对籽粒中微量元素的稀释效应导致NPK、NPKS与NPKM处理下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显著降低,其中铁、锌含量分别为推荐量下限的71%~74%、60%~63%。【结论】化肥与秸秆或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全量与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的提高可促进小麦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但增产对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的稀释效应导致小麦籽粒中的铁、锌含量显著低于推荐量的下限。因此,在培肥潮土地力、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要考虑优化施肥策略或筛选适宜品种,以提高小麦籽粒中铁、锌含量,消除铁、锌元素缺乏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施肥模式 潮土 小麦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料穴施位置、深度及间距对春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炳浩 玉素甫江·玉素音 +7 位作者 马红友 史转辉 张佑银 王火焰 张小龙 王晓春 张燕 张国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99-1605,共7页
为探寻春小麦根区一次施肥最佳施肥位置的技术参数,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行间居中施肥(肥料距种子7.5 cm、深10 cm、穴间距15 cm,L_(7.5)H_(10)D_(15))、偏行施肥(肥料距种子5 cm、深10 cm、穴间距15 cm,L_(5)H_(10)D_... 为探寻春小麦根区一次施肥最佳施肥位置的技术参数,在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行间居中施肥(肥料距种子7.5 cm、深10 cm、穴间距15 cm,L_(7.5)H_(10)D_(15))、偏行施肥(肥料距种子5 cm、深10 cm、穴间距15 cm,L_(5)H_(10)D_(15))、加深施肥(肥料距种子7.5 cm、深15 cm、穴间距15 cm,L_(7.5)H_(15)D_(15))、减小穴间距施肥(肥料距种子7.5 cm、深10 cm、穴间距12 cm,L_(7.5)H_(10)D_(12)),以行间居中施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分析了不同施肥位点及穴间距对春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和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根区施肥条件下施肥位置对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显著,其中L_(5)H_(10)D_(15)处理的产量较其他处理分别增加了3.7%~24.7%,穗粒数的增加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L_(5)H_(10)D_(15)处理提高了籽粒和植株氮积累量及籽粒钾积累量,L_(7.5)H_(10)D_(12)处理提高了成熟期籽粒和植株磷积累量及茎叶、植株钾积累量;L_(5)H_(10)D_(15)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最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38.8%、8.7 g·kg^(-1)和44.2 g·kg^(-1),与L_(7.5)H_(10)D_(15)、L 7.5 H_(15)D_(15)和L_(7.5)H_(10)D_(12)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9.2~28.8个百分点、20.8%~148.6%和3.8%~13.6%。土壤养分表观平衡中,L_(5)H_(10)D_(15)处理的氮表观平衡和盈余率均最低,但磷钾表观平衡和盈余率均较高,说明该处理在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同时保证了土壤养分不损失。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根区一次穴施位置对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平衡有显著影响,施肥点距种子5 cm,深10 cm,穴间距15 cm最有利于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促进养分积累和高效利用,在获得小麦高产、稳产的同时保证土壤养分不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根区一次施肥 施肥位置 养分 产量 土壤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施用深度及比例对夏玉米光合特征、磷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石佳玉 王泽鹏 +3 位作者 郭靖 张浩文 付鑫 彭正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8,共8页
为提升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磷肥效率、减少农田磷素固定和提高籽粒产量,试验采用田间微区及大区两种试验方法,分别设置了7个磷肥施用深度及比例:不施磷肥MP_(0:0)、FP_(0:0);一层施磷0~20 cm(MP_(1:0)和FP_(1:0)),一层施磷20~40 cm(MP_(0:1... 为提升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磷肥效率、减少农田磷素固定和提高籽粒产量,试验采用田间微区及大区两种试验方法,分别设置了7个磷肥施用深度及比例:不施磷肥MP_(0:0)、FP_(0:0);一层施磷0~20 cm(MP_(1:0)和FP_(1:0)),一层施磷20~40 cm(MP_(0:1)和FP_(0:1)),0~20和20~40 cm两层施磷(MP_(4:1)、MP_(3:2)、MP_(2:3)、MP_(1:4);FP_(4:1)、FP_(3:2)、FP_(2:3)、FP_(1:4))。结果表明:与其他施磷处理比,MP_(2:3)的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分别提高2.1%~23.3%、1.4%~10.0%、1.2%~20.7%;成熟期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2.7%~30.1%;磷积累量及磷肥利用率、农学效率、偏生产力均最高,MP_(3:2)次之。MP_(2:3)、MP_(3:2)产量较其他施磷处理产量显著增加4.26%~29.26%、6.75%~23.98%。成熟期20~40 cm土层中MP_(2:3)、FP_(2:3)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0~40 cm土壤磷含量分布更趋于均衡。因此,0~20 cm和20~40 cm两层施磷且比例2∶3(MP_(2:3)、FP_(2:3))处理可以均衡土壤磷素空间分布,促使作物根系向下生长吸收充足磷养分,提高玉米叶片光合能力,提升磷素吸收利用,增加玉米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并更多地向籽粒转移,提高籽粒产量,是生产中值得推广的可实现机械化的一种高效施磷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施用位置及比例 夏玉米 光合特征 产量 土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 被引量:45
9
作者 宇万太 姜子绍 +2 位作者 周桦 马强 沈善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54-58,共5页
通过17年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N、P、K的施用均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其增产率分别为32.10%、15.06%、10.95%;循环回田的农家肥养分对作物增产有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且具有... 通过17年的长期定位肥料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作物产量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N、P、K的施用均能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其增产率分别为32.10%、15.06%、10.95%;循环回田的农家肥养分对作物增产有明显的残效叠加作用,且具有良好的稳产作用,可以满足作物对不同气候年景的适应性。在本试验中,若将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基础上施用NPK化肥视为最佳施肥制度,则在保持其他农业技术不变条件下,最大施肥贡献率为0.44。在下辽河平原土壤、气候和生产力水平等条件下,为保证作物持续高产,应同时施用化肥和循环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NPK肥 循环肥 施肥制度 产量 肥料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长期肥料效率和土壤养分平衡 被引量:18
10
作者 唐旭 陈义 +5 位作者 吴春艳 杨生茂 刘玉学 吕豪豪 马义兵 李菊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65-672,共8页
基于19年田间定位试验,通过测定氮、磷、钾肥不同配施处理下,大麦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各养分含量,研究了大麦生长期土壤和环境养分供应状况、肥料效率和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结果表明,不施肥条件下,平均每年大麦可从土壤和... 基于19年田间定位试验,通过测定氮、磷、钾肥不同配施处理下,大麦地上部生物量、产量及籽粒和秸秆中各养分含量,研究了大麦生长期土壤和环境养分供应状况、肥料效率和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结果表明,不施肥条件下,平均每年大麦可从土壤和环境中吸收氮、磷和钾素44.5、10.7和52.5kghm-2;大麦籽粒中氮、磷、钾含量平均为17.3、3.48和4.18gkg1,秸秆中为4.85、0.64和17.50gkg1。所吸收的氮素和磷素分别有75.7%和83.5%被转运至籽粒中,但钾的转运率仅为18.8%。大麦生产单位籽粒所需的氮素和钾素相当,约为吸磷量的5~6倍。每生产1000kg籽粒,需要吸收氮素22.3kg、磷素4.0kg和钾素20.5kg。19年平均氮、磷和钾肥的表观利用率分别为29.0%、12.8%和71.8%,累积回收率为75.3%、63.6%和203.2%。在氮磷钾平衡施肥条件下,每年土壤氮素和磷素可盈余18.4kghm-2和6.9kghm-2,但是土壤钾素平均每年亏缺43.8kghm-2;这种基础养分供给处理可维持每年大麦产量2350kg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大麦 籽粒产量 养分供应能力 肥料效率 平衡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产效应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302
11
作者 刘杏兰 高宗 +1 位作者 刘存寿 司立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38-147,共10页
本文根据13年的定位研究资料,较系统的阐述了不同量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合施用,及关中灌区两熟制粮食产量、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的影响。初步揭示了关中楼土的基本生产力持续时间较短;土壤的供肥能力是玉米高于小麦。作者认为采用... 本文根据13年的定位研究资料,较系统的阐述了不同量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合施用,及关中灌区两熟制粮食产量、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的影响。初步揭示了关中楼土的基本生产力持续时间较短;土壤的供肥能力是玉米高于小麦。作者认为采用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施,才是该区粮田持续高产和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肥 化肥 增产效应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轮作制下长期施肥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张翔 朱洪勋 +1 位作者 孙春河 崔转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26-29,共4页
借助长期轮作肥料定位试验资料,系统研究了施肥对小麦籽粒粗蛋白质、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是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重要营养因子。施肥处理对氨基酸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大于对必需氨基酸总量及产... 借助长期轮作肥料定位试验资料,系统研究了施肥对小麦籽粒粗蛋白质、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是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及氨基酸含量的重要营养因子。施肥处理对氨基酸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大于对必需氨基酸总量及产量的影响。还探讨了施肥与小麦籽粒氮磷钾含量以及面筋、沉淀值、淀粉含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定位试验 有机肥 化肥 施肥 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兆顺 吴俊强 +1 位作者 钱芳 楼辰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08-212,共5页
在潮土上进行了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均衡施肥(NPK、M、NPKM),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等肥力指标以及玉米产量,尤以M处理增幅最大,与本底值相比,土壤全氮、... 在潮土上进行了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均衡施肥(NPK、M、NPKM),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等肥力指标以及玉米产量,尤以M处理增幅最大,与本底值相比,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5.00%,24.81%,18.97%和21.43%;而不均衡施肥(N、NK、NP)导致相应的营养元素的含量降低。分析表明,在潮土上施氮肥和磷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施肥制度 定位试验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长期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7
14
作者 彭耀林 朱俊英 +1 位作者 唐建军 张美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85-490,共6页
在21年(1981~2002)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结构对水稻产量和水稻干物质生产均有显著影响。与长期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使水稻产量增加2.... 在21年(1981~2002)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的条件下,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结构对水稻产量和水稻干物质生产均有显著影响。与长期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使水稻产量增加2.69%~11.16%,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长率明显提高(主要在生育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无机肥配施 产量 水稻 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皇甫湘荣 杨先明 +4 位作者 黄绍敏 宝德俊 许为钢 胡琳 介晓磊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7-80,共4页
在“国家潮土肥力监测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15年不同施肥制度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和NPK处理的小麦产量、穗粒数、穗数、蛋白质组分含量和蛋白质产量、湿面筋产量较其... 在“国家潮土肥力监测与肥料效益长期定位监测基地”15年不同施肥制度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P和NPK处理的小麦产量、穗粒数、穗数、蛋白质组分含量和蛋白质产量、湿面筋产量较其他处理有明显的提高,且形成时间明显缩短,稳定时间较长,弱化度减小;N和NK处理的小麦千粒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较其他处理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小麦产量、蛋白质和湿面筋产量最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均与NPK处理差异不显著,千粒重、穗数、蛋白质含量均较NPK处理高,以增施有机肥料(1.5MNPK)处理表现最为明显;秸秆还田(SNPK)能够增加蛋白质组分含量。在生产实践中,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合理配施,不仅能够改良土壤,还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改善品质,是保证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小麦 品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被引量:17
16
作者 王英 王爽 +3 位作者 李伟群 魏丹 周宝库 王玉峰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32-636,共5页
文章针对哈尔滨黑土27年长期定位施肥现状进行微生物数量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施用肥料不仅可使土壤微生物总量提高,而且也使细菌、真菌数增加。其中,施用有机肥是引起微生物数量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 文章针对哈尔滨黑土27年长期定位施肥现状进行微生物数量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施用肥料不仅可使土壤微生物总量提高,而且也使细菌、真菌数增加。其中,施用有机肥是引起微生物数量增加、有机质含量提高的主要因素。微生物总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正相关的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量也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微生物区系 土壤肥力 施肥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料定位还田对烟叶品质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8
17
作者 石屹 姜鹏超 +3 位作者 赵兵 窦玉青 郭先锋 元建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共5页
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肥料连续还田对烟叶产量、质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田连续4年使用有机肥料,土壤容重降低0.1 g/cm3,土壤中放线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数量分别增加6.1倍、12.2倍、11.5倍;烟田连续5年使... 通过5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肥料连续还田对烟叶产量、质量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田连续4年使用有机肥料,土壤容重降低0.1 g/cm3,土壤中放线菌、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数量分别增加6.1倍、12.2倍、11.5倍;烟田连续5年使用有机肥料,烟叶产量增加38.9%,产值增加23.9%,烟叶化学成分更趋协调,烟叶感官评吸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6个百分点;有机肥料连续还田土壤、烟叶中氯离子含量略有增加并稳定在适宜范围内,烟叶能够正常成熟。烟田长期使用有机肥料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料 土壤 烟叶 定位试验 品质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位施肥对紫色菜园土磷素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孙倩倩 王正银 +3 位作者 赵欢 王小晶 吕慧峰 陈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539-2549,共11页
基于紫色菜园土壤莴笋-白菜轮作3a的12季连续定位施肥试验,研究施肥对土壤磷素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紫色土上以化肥为基础增施有机肥(泥炭或菜籽粕)既提高土壤磷含量,又增加无机磷组分中有效磷源和缓效磷源的比例,且不会增加磷素淋... 基于紫色菜园土壤莴笋-白菜轮作3a的12季连续定位施肥试验,研究施肥对土壤磷素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紫色土上以化肥为基础增施有机肥(泥炭或菜籽粕)既提高土壤磷含量,又增加无机磷组分中有效磷源和缓效磷源的比例,且不会增加磷素淋失的风险,是所有处理中最优者;增磷、增钾处理虽然提高了土壤磷含量,但未能提高速效磷源与缓效磷源的比例;增氮、增硼及常规施肥降低土壤磷含量和提高无效磷源的比例;无肥处理磷含量最低,无效磷源比例最高。紫色菜园土无机磷约为有机磷的4—6倍,无机磷各组分以钙磷为主,占I-P总量的60.89%—67.92%,显示紫色土风化程度较低。各形态磷素呈Ca10-P>Ca8-P>Fe-P≈Al-P≈OC-P>Ca2-P序列变化,其中Ca2-P和Al-P总共仅占无机磷总量的11.47%—19.43%,表明紫色土中对植物最有效的磷源不足;而Ca10-P和OC-P共占无机磷总量的42.48%—59.55%,意味着紫色土无机磷有一半左右是以作物不可利用的形态存在的。紫色土全磷与无机磷、有机磷、Ca2-P、Ca8-P、Al-P、Fe-P、OC-P及Ca10-P呈显著正相关;无机磷与多种形态磷呈显著正相关(除有机磷、Ca2-P、有效磷外);有机磷与全磷、Ca2-P显著正相关;有效磷与全磷、Ca2-P、Al-P、Fe-P显著正相关;无机磷组分间也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OC-P与Ca10-P间有极显著正相关,但它们与其它无机磷组分无相关性)。表明在土壤磷的整个循环系统中,不同组分无机磷与有机磷之间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制约。土壤pH与各形态磷关系密切。对土壤有效磷与无机磷组分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简单相关分析结果土壤有效磷与Ca2-P、Fe-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Al-P呈显著正相关,与Ca8-P、OC-P、Ca10-P正相关但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对土壤有效磷直接影响较大的无机磷组分是Al-P、Ca8-P与Ca2-P,其中Ca8-P的直接影响为负效应;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一致。综合分析得出,Ca2-P、Al-P是最有效的磷源,Fe-P、Ca8-P次之,Ca10-P与OC-P是非有效磷源。莴笋和白菜产量与紫色土壤Ca2-P、Ca8-P、Al-P、Fe-P呈显著正相关,与OC-P、Ca10-P无相关性。紫色土各形态无机磷与两种蔬菜产量的相关系数r大小依次为Ca2-P>Fe-P>AL-P>Ca8-P>Ca10-P>OC-P,这与各形态无机磷与有效磷简单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菜园土 定位施肥 磷素有效性 磷素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6
19
作者 任顺荣 邵玉翠 +1 位作者 高宝岩 王德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6-99,共4页
在25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无肥、N、NP、NPK、N+有机肥和N+秸秆6个不同施肥处理的0~20 cm土壤重金属Cu、Zn、Cd、Cr、Hg和As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6种元素含量都呈现增加趋势.N+有机肥处理的Zn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级(p... 在25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无肥、N、NP、NPK、N+有机肥和N+秸秆6个不同施肥处理的0~20 cm土壤重金属Cu、Zn、Cd、Cr、Hg和As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6种元素含量都呈现增加趋势.N+有机肥处理的Zn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2级(pH6.5~7.5)的限界,Hg含量增加幅度较大,比试验基础值增加了114%.单施N肥(尿素)对土壤重金属影响不大,施用P肥使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垃圾或畜禽排泄物为原料的有机肥,可使土壤重金属含量提高,特别是Cu、Zn、Hg增加幅度较大.对垃圾或畜禽排泄物为原料的有机肥也要合理施用,施肥是影响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潮土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及群体受光态势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举华 林荣芳 +2 位作者 刘兆丽 王建林 刘树堂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9-212,共4页
为了研究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群体的影响,揭示实现冬小麦高产的条件,试验分析了长期定位施肥条件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及受光态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越大,群体越繁茂,叶面积指数也就越大,而群体内部光照强度就... 为了研究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冬小麦群体的影响,揭示实现冬小麦高产的条件,试验分析了长期定位施肥条件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及受光态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有机肥的施用量越大,群体越繁茂,叶面积指数也就越大,而群体内部光照强度就会降低,表征群体受光态势的半消光深度与叶面积指数极显著负相关。叶面积指数与氮肥(N)和有机肥(M)施用量之间的关系:LAI=4.41×10-3N+5.93×10-5M+0.888,通过合理施肥可以创造出具有最适叶面积指数的冬小麦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定位施肥 叶面积指数 受光态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