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9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种期对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化和自交结实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康洪灿 李国生 +5 位作者 王锦艳 张义 段浩平 尹正钦 何荣满 钏兴宽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05,共6页
选取7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作为试验材料,在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开展播种期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点,并确定不育系高产繁殖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播种期对不育系育性转换和自交结实率的... 选取7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作为试验材料,在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开展播种期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点,并确定不育系高产繁殖的适宜播期。结果表明,播种期对不育系育性转换和自交结实率的影响较大,不同不育系育性转换和自交结实率峰值随着播期的变化呈现出较大差异,参试不育系均存在适宜播期。光敏型粳稻不育系育性转换主要受光长影响,在确保安全齐穗的前提下,推迟播种有利于其育性转换,提高自交结实率,进而提高繁殖产量;温敏型早籼不育系由于生育期短,生长发育迅速,因此在保证秧龄的条件下,通过早播利用6月初的短时低温可获得基本产量;不同温敏型中籼不育系的生长发育和育性转换差异大,找准最佳播期是实现其高产高效繁殖的关键。通过分析施甸县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育基地多年气温变化情况,我们发现该地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出现高温的概率较高,不育系繁殖育性敏感期应尽量错开该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两用核不育系 亲本繁殖 播期 育性转化敏感期 自交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杂种优势群分析
2
作者 丁明亮 李宏生 +6 位作者 杨忠慧 刘琨 尹健 唐雄 唐耀 杨木军 李绍祥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为分析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群,利用15K SNP小麦育种芯片对K43S、K47S、K63S、K64S、K66S和K78S共6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及不同来源的302份恢复系进行分子标记聚类分群。结果表明,6份不育系和302份恢复系... 为分析云南温光敏雄性核不育两系法杂交小麦的杂种优势群,利用15K SNP小麦育种芯片对K43S、K47S、K63S、K64S、K66S和K78S共6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及不同来源的302份恢复系进行分子标记聚类分群。结果表明,6份不育系和302份恢复系被划分为10个类群。在已知19个强优势组合中,3个不育系与所有类群都可以产生强优势组合,但以恢复系含近缘种质(6/19)或地理远缘恢复系(10/19)产生强优势组合的概率更高,这两种类群将是今后构建小麦杂交优势群的重点。聚在同一类群的不育系与恢复系之间杂交能产生超标优势的组合数(6/19)远少于不同类群间的超标优势的组合数(13/19)。SNP芯片能有效用于小麦杂种优势群划分;基于SNP标记的遗传相似度可指导强优势组合测配和构建小麦杂种优势群;不育系和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不一定能产生杂种优势,但能产生强优势的杂交组合,其不育系和恢复系之间必定有足够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小麦 杂种优势群 温光敏核不育系 SNP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对小麦温敏雄性育性的影响
3
作者 刘海英 黄康兴 +7 位作者 茹振钢 陈向东 董娜 陈芸 孔陈源 苏晨 吕怡婷 王亚楠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68-1275,共8页
为探究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小麦温敏雄性育性的影响,以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366及其近等基因系郑麦366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和2022-2023年生长季,在正常秋季播种(10月10日-10月13日)和晚播(12月1日)条件下,自小麦雌雄蕊原基... 为探究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小麦温敏雄性育性的影响,以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366及其近等基因系郑麦366为试验材料,于2021-2022和2022-2023年生长季,在正常秋季播种(10月10日-10月13日)和晚播(12月1日)条件下,自小麦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至开花期,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幼穗和花药中内源SA含量;于2023-2024年生长季,自药隔期至开花期前,采用0、0.1、0.5、1.0、1.5和2.0 mmol·L^(-1)SA水溶液对小麦进行全株喷施处理,用I_(2)-KI法测定了花粉可育率,用国内法和国际法测定了自交结实率。结果表明,在2021-2022和2022-2023年生长季,在正常秋季播种(2021-2022和2022-2023)和2021-2022年生长季晚播条件下BNS366花粉全不育或高不育,其幼穗中SA含量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至四分体期低于同播期的郑麦366,花药中SA含量在单核中位期和三核期相比同播期的郑麦366较高;在2022-2023年生长季晚播条件下,BNS366花粉可育,其药隔期幼穗和单核中位期花药中SA含量均高于郑麦366。在2023-2024年生长季,与CK(0 mmol·L^(-1)SA)相比,2.0 mmol·L^(-1)SA处理下,正常秋季播种和晚播的郑麦366的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28.16和31.25个百分点),正常秋季播种的BNS366的国内法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也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25和1.76个百分点);在0.5 mmol·L^(-1)SA处理下,晚播的BNS366的花粉可育率降低37.97个百分点,变化显著;在两个播期下,郑麦366和BNS366其他浓度SA处理的上述3个指标与CK差异均不显著。由此说明,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至四分体期BNS366幼穗中内源SA含量的不足可能促使其雄性不育;外源SA对郑麦366可育植株和BNS366不育植株的自交结实率可能具有升高效应,对BNS366可育植株的花粉可育率具有降低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敏雄性不育 水杨酸 花粉可育率 自交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兴1S的选育及其应用
4
作者 秦元忆 伍祥 +4 位作者 蒙秀菲 张上都 彭菊 石邦志 周乐良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12,共6页
【目的】选育配合力强、优质、不育起点温度低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为两系杂交水稻选育提供优质亲本。【方法】用1892S作母本与Y58S杂交,再与360S复交,经4年8代选育出优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兴1S。【结果】2022年9月兴1S通过贵州省农作... 【目的】选育配合力强、优质、不育起点温度低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为两系杂交水稻选育提供优质亲本。【方法】用1892S作母本与Y58S杂交,再与360S复交,经4年8代选育出优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兴1S。【结果】2022年9月兴1S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技术鉴定,其株型紧凑,花时集中,花粉不育度99.45%,套袋自交不育度99.99%,不育起点温度低(23.5℃),稻米品质优,达部标优质一等食用稻标准,测配组合产量表现优。兴1S与自育恢复系贵香578配组的迟熟籼型杂交水稻兴两优578,口感好、食味佳、米质优,宜在贵州省海拔1100m以下区域种植,2023年兴两优578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230021)。【结论】兴1S配合力强,异交结实率高、柱头外露率高,米质达部标一级,属于优质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遗传育种 光温敏核不育系 兴1S 兴两优578 配合力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温敏两系不育系‘稆S’的选育与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小玲 蒋云林 +3 位作者 钱子燕 王泓超 程祖锌 林荔辉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选育优良的光温敏两系不育系,以提高其杂种后代的产量和品质。[方法]采用光温敏两系不育系‘RGD-7S’为母本与三系保持系‘中浙B’杂交,经5年9代的系谱法选育,育成不育性稳定、稻米品质优、异交特性好、株叶形态优良的光温敏两系... [目的]选育优良的光温敏两系不育系,以提高其杂种后代的产量和品质。[方法]采用光温敏两系不育系‘RGD-7S’为母本与三系保持系‘中浙B’杂交,经5年9代的系谱法选育,育成不育性稳定、稻米品质优、异交特性好、株叶形态优良的光温敏两系不育系‘稆S’,并分析了其主要特征特性及杂种优势。[结果]‘稆S’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临界温度<23℃,稳定不育期127 d左右。该不育系制种产量高,异交特性好,柱头外露率78.62%,其中双边外露率39.74%。采用‘稆S’配组的高产、优质两系杂交稻组合‘稆两优质美’先后通过了福建省和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结论]光温敏两系不育系‘稆S’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低,稻米品质优,配合力强,应用前景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两系不育系 优质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型温敏核不育系皖香22S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德文 张伟 +1 位作者 汪婉琳 台德卫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38-41,114,共5页
皖香22S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1892S为母本、湖南湘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香型籼稻亲本常香39S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香型温敏核不育系,2023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皖香22S株高85.0 cm,平均每穗总颖花数193.5粒,千粒重24.... 皖香22S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1892S为母本、湖南湘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的香型籼稻亲本常香39S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的香型温敏核不育系,2023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皖香22S株高85.0 cm,平均每穗总颖花数193.5粒,千粒重24.0 g,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叶片直立内卷,有香味,冷水池育性鉴定在14.5 h、23.5℃、6 d条件下,花粉不育度99.95%,套袋自交结实率0.25%。皖香22S在合肥5月20日播种,播始历期为84 d,比近似品种常香39S短5 d左右,主茎叶龄13.2叶。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较高。稻瘟病、稻曲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较好;米质较优;所配组合杂种优势强,其中皖香22S/银月丝苗在2023年的小区优势鉴定中,较丰两优4号增产9.3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型 温敏核不育系 选育 繁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研究
7
作者 秦志列 梁玉龙 +6 位作者 刘丽华 李宏博 张风廷 娄鸿耀 李翰霖 赵昌平 张胜全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5-422,共8页
为了解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的育性恢复状况,评估恢复系人工定向改良对其恢复能力的效果,在不育生态区对以55份定向改良的恢复系和33份非改良恢复系(常规小麦)为父本配制的杂种一代的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S366和... 为了解小麦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BS366和BS1086的育性恢复状况,评估恢复系人工定向改良对其恢复能力的效果,在不育生态区对以55份定向改良的恢复系和33份非改良恢复系(常规小麦)为父本配制的杂种一代的结实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变化范围为15.42%~140.34%和20.28%~119.07%(国际法),平均结实率分别为73.02%和72.21%,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2份母本的育性恢复能力差异不显著。BS366和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主要分布于40%~110%和60%~100%间,BS1086杂种一代结实率分布更为集中。BS366和BS1086与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平均结实率分别为84.45%和78.97%,与非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平均结实率分别为53.97%和60.95%,改良父本的平均恢复力高于非改良父本,表明定向改良有利于提高恢复系的恢复力。BS366和BS1086与相同父本的杂种一代结实率差异在-41.66%~61.93%之间,表明相同父本对不同母本的育性恢复力存在差异。BS366和BS1086与相同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中有61.82%的结实率差异分布于-10%~20%之间,与相同非改良父本的杂种一代中有51.52%的结实率差异在-30%~0%之间,表明同一改良父本对不同母本的育性恢复力差异小于非改良父本。BS366与14份父本、BS1086与7份父本的杂种一代结实率高于对照,其中父本14YH261、14YH551、SD036与2份母本杂种一代的结实率均高于对照,说明具有可用恢复力的父本不仅数量极少,而且对不同母本的恢复力存在较大差异。杂种一代主茎穗的平均结实率极显著大于分蘖穗。因此,建议对不同母本分别开展强恢复力的恢复系筛选,并以中选强恢复系为亲本进行定向改良,有效增加杂种一代结实率达对照水平的组合数量,为获得更多强优势杂交组合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 杂交种 恢复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BNS366雄性育性的影响
8
作者 刘海英 陈芸 +6 位作者 茹振钢 陈向东 孔陈源 黄康兴 冯必得 马峥鸣 杨轩林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9-566,共8页
为探究外源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对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366雄性育性的影响,以BNS366及其近等基因系郑麦366为试验材料,在正常秋季播种(2020年10月12日)和晚播(2020年12月2日)条件下,分别于2021年3月22日和3月31日开始至... 为探究外源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对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BNS366雄性育性的影响,以BNS366及其近等基因系郑麦366为试验材料,在正常秋季播种(2020年10月12日)和晚播(2020年12月2日)条件下,分别于2021年3月22日和3月31日开始至开花期前,设置0(清水,对照)、50、100、200、300、400和500μmol·L^(-1) MeJA(水溶液,喷施)7个处理,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花粉可育率和自交结实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郑麦366花粉可育率、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分别为86.31%、70.36%和112.22%,在晚播条件下分别为82.53%、92.53%和166.18%,均正常可育;在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200μmol·L^(-1) MeJA处理的国际法自交结实率为70.15%,比对照显著降低了42.07个百分点;在晚播条件下,200、300和500μmol·L^(-1) MeJA处理的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分别为74.71%、74.01%和73.45%,比对照显著降低了17.82、18.52和19.08个百分点;在两个播期下,郑麦366其他浓度MeJA处理的上述3个指标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在正常秋季播种条件下,BNS366花粉可育率为零,达到全不育水平,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均为0.24%,100μmol·L^(-1) MeJA处理的花粉可育率为88.25%,达到正常可育水平,国内法自交结实率和国际法自交结实率分别为56.41%和94.01%,能正常结实,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晚播条件下,BNS366的上述3个指标分别为51.72%、41.23%和93.08%,正常可育,100μmol·L^(-1) MeJA处理的国际法自交结实率为39.72%,比对照显著降低了53.36个百分点;在两个播期下,BNS366其他浓度MeJA处理的上述3个指标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由此说明,在2020-2021年,外源MeJA对郑麦366和BNS366可育植株的雄性育性可能具有降低效应,对BNS366不育植株的雄性不育性具有较强恢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温敏雄性不育 茉莉酸甲酯 花粉可育率 自交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开颖规律研究
9
作者 岳洁茹 秦志列 +7 位作者 侯起岭 郝小聪 白秀成 杨吉芳 白建芳 张风廷 赵昌平 孙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4-1261,共8页
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异交性能直接影响杂交小麦的制种产量,而开花习性是衡量不育系异交性能的重要指标。为了明确开颖率、开颖角度对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影响,本研究以15个不育系为材料,同时选取3个配合力好、制种性状优良的恢复... BS型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异交性能直接影响杂交小麦的制种产量,而开花习性是衡量不育系异交性能的重要指标。为了明确开颖率、开颖角度对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影响,本研究以15个不育系为材料,同时选取3个配合力好、制种性状优良的恢复系作为父本,分析了不育系在开花过程中开颖率和开颖角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开花过程中,不育系开颖率基本都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中部和上部穗位开颖较早,但在盛花期,下部穗位开颖角度较大且开颖主要集中在中部穗位,开颖性状较好的不育系为BS278-2、BS185、BS126、BS163、BS136。相关性分析表明,开颖率与开颖小花异交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开颖角度与异交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开颖性状是影响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选育开颖性状好的不育系对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 开花习性 开颖 异交结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机理及两系杂交稻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5
10
作者 汪邑晨 朱本顺 +2 位作者 周磊 朱骏 杨仲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3-474,共12页
本文回顾了中国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历史;介绍了两系法中光/温敏型核不育系遗传资源的发现和选育;总结了植物中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的遗传学和细胞学机制;并对水稻两系法中光/温敏型雄性不育系的遗传资源优化及育种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水稻 两系杂交稻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荃时S的选育与应用
11
作者 丁友奇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8期94-95,98,共3页
介绍了荃时S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配组应用及繁殖技术要点。荃时S是以银312S为母本,与配合力好的优良恢复系YR0822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具有育性转换起点温度较低、不育性稳定、异交率高、抗倒伏、米质优等特... 介绍了荃时S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配组应用及繁殖技术要点。荃时S是以银312S为母本,与配合力好的优良恢复系YR0822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具有育性转换起点温度较低、不育性稳定、异交率高、抗倒伏、米质优等特点,2021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该不育系与恢复系银泰香占配制的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时两优泰香具有中抗稻瘟病、米质达部标优1级、丰产等特点,并获得2022年(第四届)安徽省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籼稻金奖,2022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荃时S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籼型特色水稻两系不育系红17S的选育
12
作者 马妙明 石良文 +2 位作者 张振斌 彭吕清 王怀富 《福建稻麦科技》 2024年第2期11-13,共3页
红17S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广占63S为母本与南平当地优质特色红米美人红杂交,后又与籼型两系不育系K12S复交,经福建建阳及海南三亚等地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4 a 8代培育成的特色红米温敏核不育系,202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 红17S是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广占63S为母本与南平当地优质特色红米美人红杂交,后又与籼型两系不育系K12S复交,经福建建阳及海南三亚等地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条件,4 a 8代培育成的特色红米温敏核不育系,202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总结了红17S的选育过程、配组应用及配套繁殖、制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水稻 红17S 温敏核不育系 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基本特性与不同生态类型的适应性 被引量:36
13
作者 元生朝 张自国 +4 位作者 卢开阳 曾汉来 梁建洪 王本宣 李玉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35-342,共8页
作者根据光敏核不育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二个性质不同的光周期反应的基本特性,对当前14个主要的核不育水稻品系,进行了较全面的光温生态鉴定。其结果证明,农垦58S、双8-2S、31111S、N5047S、6334S、5-12S、鄂粳ⅡS、WD-1S、及W7415... 作者根据光敏核不育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二个性质不同的光周期反应的基本特性,对当前14个主要的核不育水稻品系,进行了较全面的光温生态鉴定。其结果证明,农垦58S、双8-2S、31111S、N5047S、6334S、5-12S、鄂粳ⅡS、WD-1S、及W7415S等属于光敏核不育类群,而W6154S、W6184S、5460S、8801S、鄂籼IS等,则可能属于温敏核不育类群。与此同时,作者探讨了有关光敏核不育水稻品系光温生态分类的依据和项目:熟期、第一感光性(P_1)第一感温性(T_1)、第二感光性(P_2)、第二感温性(T_2)及其鉴定指标。比较了不同光温生态类型光敏核不育系的地理适应性。据此作者建议:①加速选育熟期早、第二感光性(P_2)强或中而第二感温性(T_2)弱的优良不育系;②把光温生态类型鉴定列为新不育系必要鉴定的项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敏核不育 生态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光温敏核不育系玉兔S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被引量:60
14
作者 赵海军 吴殿星 +2 位作者 舒庆尧 沈圣泉 马传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15-521,共7页
以我国主栽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为起始材料 ,利用 30 0Gy的6 0 Co γ射线辐照干种子 ,经多代选择选育了一个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的新型不育系玉兔S。该不育系苗期性状明显比原亲本培矮 6 4S差 ,但成熟期的主要农艺性状、... 以我国主栽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为起始材料 ,利用 30 0Gy的6 0 Co γ射线辐照干种子 ,经多代选择选育了一个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的新型不育系玉兔S。该不育系苗期性状明显比原亲本培矮 6 4S差 ,但成熟期的主要农艺性状、育性特征、配合力、抗病性及稻米品质均与培矮 6 4S相仿。补偿性生理机制研究表明 ,在分蘖、拔节和开花阶段玉兔S叶绿体内腺苷酸激酶和RuBP羧化酶的活性要比培矮 6 4S高。遗传研究表明 ,白化转绿型突变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控制 ,并在幼苗阶段特异性表达。对不育系玉兔S在两系杂交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前景作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 光温敏核不育系 水稻 玉兔S品种 选育 特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在云南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杨木军 顾坚 +6 位作者 刘琨 李绍祥 田玉仙 杨和仙 周金生 刘大钧 陈佩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618-1624,共7页
自1992年我国育成C49S和ES系列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以来,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即成为我国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C49S-87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2002年首先在云南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应用,2001年育成... 自1992年我国育成C49S和ES系列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以来,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即成为我国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C49S-87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2002年首先在云南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应用,2001年育成了改良的第二代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以其组配的云杂5号于2004年通过审定,云杂6号正进入大面积生产示范。为确定K78S的安全制种范围,2001--2004年在云南不同海拔的5个生态区对K78S的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78S在上述5个生态区均可安全制种,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其套袋不育度均达98%以上,不育期18~43d,较C49S-87至少长18d,育性稳定。初步研究表明,K78S的不育临界温度和临界光长分别比C49S-87高2.1qC和长0.93h,因此K78S的安全制种区域比C49S-87更广,适应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异交结实潜力的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陈雄辉 万邦惠 +3 位作者 陆燕鹏 彭海峰 梁克勤 赵静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共4页
异交结实潜力是指不育系在保证有充足外源花粉供应的条件下的最高结实率 .本研究表明 ,不同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具有不同的异交结实潜力 ,异交结实潜力的高低受遗传、环境及遗传与环境互作的共同影响 ;环境对不育系异交结实潜力影响的... 异交结实潜力是指不育系在保证有充足外源花粉供应的条件下的最高结实率 .本研究表明 ,不同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具有不同的异交结实潜力 ,异交结实潜力的高低受遗传、环境及遗传与环境互作的共同影响 ;环境对不育系异交结实潜力影响的主因是温度 ,其作用的敏感时期是异交籽粒灌浆充实的前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异交结实潜力 遗传 环境 开花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敏核不育水稻go543S育性对温、光的反应 被引量:15
17
作者 吴厚雄 李必湖 +3 位作者 向阳 梁满中 徐孟亮 陈良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63-470,共8页
以新型光温敏核不育 ( PTGMS,Photo- thermo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水稻 go5 4 3S为材料 ,通过自然生态条件下和人工温、光处理条件下的育性观察 ,对其育性转换与温度和光周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go5 4 3S育性主要受... 以新型光温敏核不育 ( PTGMS,Photo- thermo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水稻 go5 4 3S为材料 ,通过自然生态条件下和人工温、光处理条件下的育性观察 ,对其育性转换与温度和光周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go5 4 3S育性主要受温度控制 ,表现为低温条件下不育、高温条件下可育 ,育性转换的不育临界温度值为 2 9.5℃ ,对温度敏感的部位是幼穗 ,敏感时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 ,对应的剑叶叶枕距变化范围为 - 1 2 .2~ + 0 .7cm;育性敏感期在人工恒温 2 8.0℃条件下 ,无论长日 ( 1 4~ 1 6h)或短日 ( 1 0~1 2 h)处理均表现不育 ,其不育性不受光周期影响 ,在人工恒温 31 .5℃条件下 ,无论长日还是短日处理均表现可育 ,但短日可明显提高其可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温敏核不育系 育性 温度 光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对低温持续时间的敏感性差异比较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李必湖 吴厚雄 +3 位作者 徐孟亮 梁满中 张振华 陈良碧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30-936,共7页
培矮 6 4S、810S、株 1S、陆 18S、72 9S、139S、康 2 0 1S、179S、香 12 5S等是一类高温条件下不育、低温条件下可育的高温敏型核不育水稻 ,它们的临界不育温度为 2 3~ 2 4℃左右 ;go5 4 3S是一类高温条件下可育、低温条件下不育的低... 培矮 6 4S、810S、株 1S、陆 18S、72 9S、139S、康 2 0 1S、179S、香 12 5S等是一类高温条件下不育、低温条件下可育的高温敏型核不育水稻 ,它们的临界不育温度为 2 3~ 2 4℃左右 ;go5 4 3S是一类高温条件下可育、低温条件下不育的低温敏感核不育水稻 ,其临界不育温度为 2 9 5℃。分别在自然长日 (光长 14 2~ 13 7h)、高温 (日均气温 2 9 0~ 34 1℃ )条件下和短日 (光长 13 0~ 12 4h)、较低气温 (日均气温 2 3 9~ 2 8 1℃ )条件下对处于育性敏感期的温敏核不育水稻进行 1~ 6d的冷水 (2 1 5℃ 2 0 5℃ )处理 ,研究不同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对低温持续时间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 :株 1S和陆 18S经 6d低温处理表现为稳定不育 ,对低温反应钝感 ,杂交制种最为安全 ;72 9S、139S、康 2 0 1S在长日、高温阶段经 5d处理表现为不育 ,在短日、较低气温阶段经 4d处理开始转为可育 ,对低温反应较钝感 ;培矮 6 4S和 810S在长日、高温阶段经 4d处理 ,在短日、较低气温阶段经 2d处理开始转为可育 ,对低温反应较敏感 ;179S、香 12 5S在长日、高温阶段经 3d处理 ,在短日、较低气温阶段经 2d处理就会出现可染花粉和自交结实 ,对低温反应敏感 ,杂交制种风险大 ;短暂低温和高温都会引起go5 4 3S的育性发生变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敏核不育水稻 育性 持续低温 持续时间 敏感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药培养遗传纯化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效果初步分析 被引量:18
19
作者 周元昌 林荔辉 +4 位作者 江树业 季彪俊 毛大梅 陈启锋 李维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应用生物技术对培矮 6 4S核心种子进行花药培养 ,获得了 91个加倍单倍体植株。在福州 (2 6°0 5′N)自然条件下对花培后代的H2 、H3、H4进行连续的育性追综观察。结果表明 ,(1 )H2 代株系间育性发生分离 ,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归为三类 ... 应用生物技术对培矮 6 4S核心种子进行花药培养 ,获得了 91个加倍单倍体植株。在福州 (2 6°0 5′N)自然条件下对花培后代的H2 、H3、H4进行连续的育性追综观察。结果表明 ,(1 )H2 代株系间育性发生分离 ,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归为三类 :完全不育 (简称培矮 6 4HS) ,不育期间其花粉不育度均在 99 8%以上 ,且不育期长 ,育性稳定 ;基本可育 (培矮 6 4HF) ,可染花粉率很高 ,几乎没有稳定不育期 ;中间类型 (培矮 6 4HM) ,育性波动大 ,不育期较短。 (2 )培矮6 4HS、培矮 6 4HF和培矮 6 4HM在H3、H4代各自的育性表现与在H2 代的育性表现一致。 (3)培矮 6 4HS比培矮 6 4S核心种子具有不育期更长 ,不育性更稳定以及更高的不育度。说明培矮 6 4S核心种子中有关育性的基因型并不纯合 ,花药培养对培矮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药培养 遗传纯化 育性 温敏核不育化 培矮64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温敏核不育系GD-8S的稻瘟病抗性 被引量:31
20
作者 金素娟 柳武革 +7 位作者 朱小源 王丰 李金华 刘振荣 廖亦龙 朱满山 黄慧君 刘宜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9-604,共6页
以含有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1的籼稻材料BL122为供体,优质感病温敏核不育系GD-8S为受体,通过杂交、多次回交和自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Pi-1基因导入GD-8S中。综合目标基因的分子检测、育性镜检、田间农艺性状表现以及遗传背景... 以含有广谱稻瘟病抗性基因Pi-1的籼稻材料BL122为供体,优质感病温敏核不育系GD-8S为受体,通过杂交、多次回交和自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Pi-1基因导入GD-8S中。综合目标基因的分子检测、育性镜检、田间农艺性状表现以及遗传背景的回复率,筛选获得5个改良株系RGD8S-1、RGD8S-2、RGD8S-3、RGD8S-4和RGD8S-5。采用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33个菌株进行人工接种抗性鉴定,5个改良株系的抗性频率为75.76%~100.00%,而对照仅为9.09%。农艺性状分析表明,除剑叶长和每株穗数外,其余性状改良株系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这些改良株系可用于进一步测配选育高抗稻瘟病杂交稻新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抗性 温敏核不育系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育种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