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4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基因组Survey及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1
作者 赖洁 叶树政 +6 位作者 黄文炜 李斯迅 邓彬华 韩崇 龚剑 桂林 李强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3-432,共10页
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是我国南部重要经济鱼类,为了解其基因组特征及线粒体基因组结构,首次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珠江和赣江水系光倒刺鲃基因组进行Survey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取出两者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果显示珠江和赣... 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是我国南部重要经济鱼类,为了解其基因组特征及线粒体基因组结构,首次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珠江和赣江水系光倒刺鲃基因组进行Survey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取出两者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果显示珠江和赣江水系光倒刺鲃基因组大小分别为1769.91 Mb和1846.46 Mb,均为简单杂合型基因组。珠江和赣江水系光倒刺鲃线粒体基因组长度分别为16543 bp和16546 bp,除16S rRNA、tRNA-Leu(UUA)和D-loop区外,两水系其他线粒体基因长度一致。光倒刺鲃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中出现不完整的密码子T/TA。tRNA中除tRNA-Ser(GCT)外,其他均能折叠形成正常二级结构。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计算各水系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使用邻接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赣江和桐江水系光倒刺鲃亲缘关系最近,台湾水系光倒刺鲃与大陆水系的亲缘关系较远,台湾种群光倒刺鲃可能是有效种。该研究旨在为研究光倒刺鲃群体遗传学和分子系统学提供基础信息,为今后其种质鉴定、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倒刺鲃 基因组survey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胎生睡莲保罗蓝基因组大小及Survey测序分析
2
作者 苏群 赵家惠 +7 位作者 王虹妍 喇燕菲 方明雅 盛威 石林 唐毓玮 田敏 王凌云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7-415,共9页
【目的】研究热带胎生睡莲保罗蓝基因组大小等特征,为开展睡莲全基因组图谱绘制、重要性状功能基因挖掘及加快热带胎生睡莲分子育种进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保罗蓝睡莲2~3 cm长的幼嫩根尖和3~5 cm长幼嫩未展开的叶片为试验材料,以... 【目的】研究热带胎生睡莲保罗蓝基因组大小等特征,为开展睡莲全基因组图谱绘制、重要性状功能基因挖掘及加快热带胎生睡莲分子育种进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保罗蓝睡莲2~3 cm长的幼嫩根尖和3~5 cm长幼嫩未展开的叶片为试验材料,以已知基因组大小的玉米为内参植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并估算保罗蓝睡莲的基因组大小,并与已公开发表的二倍体睡莲蓝星进行比较,初步判断保罗蓝睡莲的染色体倍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保罗蓝睡莲染色体数目、长度等,并结合基于K-mer分析的全基因组Survey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进一步明确保罗蓝睡莲基因组大小、倍性、杂合率、重复率等信息。【结果】流式细胞术估算保罗蓝睡莲基因组大小为0.82 Gb,对比二倍体蓝星睡莲基因组,可初步判断出其为四倍体。利用基因组DAPI荧光染色及荧光原位杂交进一步证明保罗蓝睡莲基因组为四倍体,具有56条染色体,长度为0.45~1.50μm,核型公式为2n=4x=56。利用BGI测序平台对保罗蓝睡莲进行Survey测序分析,获得原始序列615552560条,有效碱基共92.33 Gb,其中GC含量为39.45%,Q20为97.08%,Q30为91.97%;有效序列(Clean reads)615552500条,有效碱基共89.17 Gb,其中Clean reads中GC含量为39.00%,Q20为97.11%,Q30为92.05%。Survey总测序深度为106.9X,通过K-mer(K=19)分析修正后的保罗蓝睡莲基因组大小为834.12 Mb,杂合率为1.95%,重复率为68.48%。Smudgeplot分析结果也表明保罗蓝睡莲为四倍体,其中以四倍体AAAB出现的频率最高,为0.43。【结论】保罗蓝睡莲基因组属于高杂合高重复的复杂四倍体基因组,推测其基因组结构为AAAB,具有3套同源单倍型基因组,组装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蓝睡莲 流式细胞术 荧光原位杂交 survey测序 K-mer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式细胞术和基因组Survey测定川滇无患子基因组大小
3
作者 尹月 周美君 张永洪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25-132,共8页
【目的】测定川滇无患子基因组大小,为川滇无患子全基因组测序和无患子属中其他物种的基因组大小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在进行全面深度测序前,采用流式细胞术和K-mer分析法评估川滇无患子基因组的特征信息。【结果】基于流式细胞... 【目的】测定川滇无患子基因组大小,为川滇无患子全基因组测序和无患子属中其他物种的基因组大小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在进行全面深度测序前,采用流式细胞术和K-mer分析法评估川滇无患子基因组的特征信息。【结果】基于流式细胞术估算的川滇无患子基因组大小为450Mb;K-mer分析法估算的川滇无患子基因组大小为331.04Mb,杂合度为1.67%,重复序列占比约为40.0%,基因组GC含量约为36.57%,其基因组为低重复高杂合的二倍体基因组。【结论】川滇无患子基因组为低重复高杂合的二倍体基因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无患子 基因组 流式细胞术 基因组survey 杂合度 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鲫的全基因组survey分析与微卫星分布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郑思旭 陈诗逸 +5 位作者 梁旭东 王云鹏 沈豪迪 黄文化 柳意樊 刘炳舰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93-100,共8页
对黄鲫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了survey分析和微卫星特征研究,旨在评估其基因组基本信息并为进一步研究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提供重要信息。研究表明,黄鲫基因组大小约为815Mb,重复序列比例为39.69%,杂合率为1.77%;通过初步组装... 对黄鲫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了survey分析和微卫星特征研究,旨在评估其基因组基本信息并为进一步研究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提供重要信息。研究表明,黄鲫基因组大小约为815Mb,重复序列比例为39.69%,杂合率为1.77%;通过初步组装,得到的ContigN50为35836bp,ScaffoldN50为107605bp。此外,在全基因组范围内,检测出了14.562379个微卫星位点,相对丰度约1713个·Mb^(-1);其中,二碱基重复最常见(90.64%),其次为单碱基重复(5.52%),6碱基重复较少(0.24%)。微卫星重复拷贝数主要分布在6~15次之间,AC/GT和AG/CT是最常见的2碱基重复类型。这些研究结果为黄鲫的遗传学及进化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并且为黄鲫的遗传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用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鲫 高通量测序 全基因组survey 微卫星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鳓鱼全基因组survey分析及微卫星位点分布 被引量:2
5
作者 高鲁修 陈诗逸 +5 位作者 冯桃波 刘炳舰 柳意樊 沈豪迪 黄文化 梁旭东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5期283-289,共7页
为研究鳓鱼(Ilisha elongata)的遗传演化概况,对鳓鱼基因组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并开展了survey分析和基因组范围内的遗传标记开发。K-mer分析结果显示,鳓鱼基因组大小约为692.8 Mb,杂合率为0.18%,重复序列比例为39.6%。基因组初步组装Scaff... 为研究鳓鱼(Ilisha elongata)的遗传演化概况,对鳓鱼基因组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并开展了survey分析和基因组范围内的遗传标记开发。K-mer分析结果显示,鳓鱼基因组大小约为692.8 Mb,杂合率为0.18%,重复序列比例为39.6%。基因组初步组装Scaffold N50为27694 bp,Contig N50为6306 bp。利用MISA软件对鳓鱼基因组的微卫星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进行检索和分析,总共检测到786123个SSR位点,相对丰度为1204个/Mb。在所有类型中,重复最多的是二碱基,占SSR总量的75.94%,其SSR重复频率主要集中在6~28次;其次为单碱基和四碱基,分别占SSR总量的15.31%和4.25%。对二碱基类型而言,AC型具有最多的重复数量,为131732个,单碱基重复数量最多的则是A型,有48775个。研究结果表明,鳓鱼基因组经组装后可得到高质量的全基因组序列,经过筛选的SSR位点可为后续的遗传分子标记开发提供有力支持,研究结果可为鳓鱼种质资源管理和保护、生物进化和群体遗传等研究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鳓鱼 全基因组survey 微卫星标记 高通量测序 生物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多倍体猕猴桃基因组Survey分析及系统进化研究
6
作者 周嘉 王飞飞 +7 位作者 仲伟敏 齐勇 刘青 史斌斌 张晟 牛歆雨 郑乾明 唐冬梅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214-2223,共10页
[目的]全面了解多倍体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和基因组特征,并分析其在猕猴桃属植物中的系统进化关系,以期为多倍体猕猴桃全基因组组装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流式细胞术分析中华猕猴桃AcD2301(Actinidia chinensis)、软枣猕猴桃AcD23... [目的]全面了解多倍体猕猴桃种质资源的染色体倍性和基因组特征,并分析其在猕猴桃属植物中的系统进化关系,以期为多倍体猕猴桃全基因组组装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流式细胞术分析中华猕猴桃AcD2301(Actinidia chinensis)、软枣猕猴桃AcD2302(Actinidia arguta)、对萼猕猴桃AcD2303(Actinidia valvata)染色体倍性,利用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开展基因组Survey分析,并基于SNP构建15种猕猴桃属植物系统进化树。[结果]中华猕猴桃AcD2301、软枣猕猴桃AcD2302、对萼猕猴桃AcD2303的染色体倍性分别为四倍体、四倍体、六倍体,与survey分析结果一致。Kmer分析预测中华猕猴桃AcD2301、软枣猕猴桃AcD2302、对萼猕猴桃AcD2303单套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626 Mb、668 Mb、585 Mb,杂合度为3.00%、3.30%、8.06%,重复序列比例为43.70%、45.30%、40.70%。系统进化树显示软枣猕猴桃与对萼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近,且均从中华猕猴桃独立进化而来。[结论]分析了中华猕猴桃AcD2301、软枣猕猴桃AcD2302、对萼猕猴桃AcD2303的染色体倍性、基因组大小和系统进化关系,为将来开展多倍体猕猴桃全基因组测序提供了参考,也为深入研究猕猴桃多倍化和系统进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基因组survey分析 基因组大小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挑战、机遇与图景:时代语境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论绎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洪珅 胡帅 +1 位作者 陈家明 唐明欢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6,共12页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增强文化自信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有助于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界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增强文化自信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有助于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界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概念,并确定其构成要素为族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功能和意义,着重分析其在时代语境下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图景。研究分别从族群层面、自然环境层面、社会环境层面和文化传统层面指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如文化认同代际递减、活动场所与氛围遭受冲击、制度安排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仪式异化等。同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迎来了发展机遇:乡村文化振兴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重构和优化带来契机;文化产业崛起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提供资源转化空间;文化保护意识增强催生相关支持政策出台;新兴技术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注入创新和创造动力。据此,从人本化、生活化、多元化和社会化4个方面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未来发展图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过程中,族群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其文化选择和创造力将受到更多重视,族群发展将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协同共进;民族传统体育也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族群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并以生活化的形式实现活态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将会赢得更多尊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将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社会化代理、个体文化适应和跨领域渗透也将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社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 族群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理论基础、历史源流与价值意蕴 被引量:4
8
作者 高永久 杨龙文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作为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性概念“,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形塑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共同体导向,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奠定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概念形成逻辑,习近平... 作为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的创新性概念“,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形塑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共同体导向,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奠定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概念形成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决定了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理论内核。伴随着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再到自为的发展脉络,各民族在互嵌式发展的历史源流中得以共创中华、参与再塑中华,并在新时代里共同复兴中华。对于区域层次、各民族层次和中华民族整体层次而言,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价值意蕴在于,它既是促进东西部之间区域均衡协调发展的创新举措,亦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效手段,更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模式探索。当前,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实践推进中,需要进一步优化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主体结构,有效规范和科学调节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矛盾纠纷,推动各民族互嵌式发展历史经验的汲取借鉴。最终,使得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路径与创新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民族互嵌式发展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地区 东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贵州清水江流域的地域化宗族形态演变 被引量:1
9
作者 龙泽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4,155,156,共12页
从雷公山苗族中心区到清水江中下游流域,苗、侗少数民族宗族形态依次体现了原生型、融合型和汉化型三种类型。苗族原生宗族形态以子父连名口传世系为特征,宗族规模小,一村或数村为一宗族,无文字家谱,也无宗祠祭祀。过渡型宗族形态则以... 从雷公山苗族中心区到清水江中下游流域,苗、侗少数民族宗族形态依次体现了原生型、融合型和汉化型三种类型。苗族原生宗族形态以子父连名口传世系为特征,宗族规模小,一村或数村为一宗族,无文字家谱,也无宗祠祭祀。过渡型宗族形态则以苗汉融合为特征,即保持了苗族子父连名的传统,但祖源叙事却是一位汉族祖公,形成汉父苗母融合的祖先谱系。融合型宗族的联宗规模扩大,同姓联宗跨越数县,其文字家谱的编写历史较短。汉化型宗族形态的特征是以一位汉族英雄祖先为始迁祖,在清代便普遍建祠修谱,其联宗规模更大,可以跨越数省。三种宗族形态是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融合进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少数民族 宗族形态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进路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崔榕 田晓梦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 旅游业发展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有效方式和重要载体。当前,民族地区旅游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民族地区旅游业要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包括:如何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等。为破解这些难题,民族地区旅游业应当着重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挖掘、中华文化符号运用以及中华文化共同性话语提炼等方面的工作,进而实现以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旅游业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逻辑进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生发逻辑——基于“两个结合”视域的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金鑫 代宏丽 李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8,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党的民族工作以及习近平在地方主政期间的民族工作实践为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土壤,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党的民族工作以及习近平在地方主政期间的民族工作实践为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土壤,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发展沃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供了魂脉,构成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供了根脉,构成了这一重要思想的中国特色。三者共同在“两个结合”的理论界域内,形成并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工作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广西少数民族IP及衍生品创新设计 被引量:3
12
作者 梁晓宇 解晓帆 窦浩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4-376,共13页
目的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本文旨在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广西少数民族IP形象及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策略,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实现IP设计的高效转化生成,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 目的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审美观念。本文旨在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广西少数民族IP形象及衍生品的创新设计策略,拓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实现IP设计的高效转化生成,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以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从而为广西旅游文化产业的提质升级与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方法首先梳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概念、逻辑和模式。然后整理出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等典型民俗文化符号特征,从传承、传播、设计、创新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运用基于扩散模型的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算法生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IP形象及创意衍生品。结论将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于设计流程,活化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与广西少数民族IP形象及衍生品的创新路径,有助于获得区域民族文化数字艺术的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广西少数民族 文化基因 IP形象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绿色共富:逻辑、障碍与路径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剑波 樊国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2,共9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民族地区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也是民族地区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背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有助于推动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民族地区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绿色引擎,也是民族地区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基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背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实现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绿色共富,体现理论逻辑、技术逻辑、制度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内在统一。然而,当前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动绿色共富面临多重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认知不充分、技术支撑不充足、制度体系不健全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为此,亟须深化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的价值认知,加快技术研发,优化制度环境,完善市场机制,从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力绿色共富目标的达成,为民族地区乡村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共富 乡村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民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职前教师数学焦虑与教师效能感的关系——数学教学焦虑的中介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静 周玉 +2 位作者 敬滨 罗朝阳 马红亮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84,共8页
教师效能感是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中的主观判断和信心,对教师的教学表现和职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为深入探讨民族地区职前教师数学焦虑与教师效能感的关系,以及数学教学焦虑的中介作用,对新疆3所不同层次师范院校的1153名职前数... 教师效能感是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育活动中的主观判断和信心,对教师的教学表现和职业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为深入探讨民族地区职前教师数学焦虑与教师效能感的关系,以及数学教学焦虑的中介作用,对新疆3所不同层次师范院校的1153名职前数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民族地区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焦虑不能直接预测教师效能感,但可以通过数学教学焦虑间接影响其教师效能感;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数学焦虑能够通过数学教学焦虑中的内容知识和自信维度间接影响职前数学教师的教师效能感.应关注民族地区职前数学教师的数学焦虑及数学教学焦虑,夯实民族地区职前数学教师的内容知识,增强民族地区职前数学教师的教学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前教师 数学焦虑 数学教学焦虑 教师效能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基本逻辑、要素特征与路径依循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永久 张泽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3,共9页
数字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面向,数字技术对于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赋能意义。数字技术在民族事务治理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工具服务价值”的结构共驱逻辑和“多元聚合中心”的过程同频逻辑,这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民族事务治理... 数字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面向,数字技术对于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赋能意义。数字技术在民族事务治理的应用过程中具有“工具服务价值”的结构共驱逻辑和“多元聚合中心”的过程同频逻辑,这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数字资源的共享性、数字空间的开放性、数字算法的精准性等要素特征,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的主体联动、场域拓展与方式升级。在治理主体层面形成民族事务治理的数字化协同机制,在治理资源层面加快民族事务治理数字平台建设与监管,在治理实践层面丰富和完善民族事务治理场景的技术嵌入设计,将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机制-平台-算法”与民族事务治理“主体-资源-实践”之间的过程协同,有利于数字技术深度赋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治理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数字化赋能 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价值、模式与路径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艳琼 张亚文 +1 位作者 谭燕玲 韦石珍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85,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价值、模式,并提出路径。价值: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兴旺;发挥生态效应,实现生态宜居;传承民俗文化,助力乡风文明;集聚治理主体,带动治理有效;强...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价值、模式,并提出路径。价值: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兴旺;发挥生态效应,实现生态宜居;传承民俗文化,助力乡风文明;集聚治理主体,带动治理有效;强化经济发展,促进生活富裕。五种模式:民俗节庆型、户外运动型、文化内涵型、赛事活动型、休闲康养型。路径:强化政策供给,健全规划机制,打造市场载体,畅通产业资源共享渠道,加强复合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经济 文体旅产业 融合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夷之辨·华夷之辩·华夷之变——关于中华民族形成的再思考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玉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9-149,共11页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观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儒家经典学说中的华夷之辨内涵非常清晰,即“文(明)野(蛮)之辨”——崇尚、保护和发展文明,贬斥、抵制和改变野蛮。由于民族交融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不...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华夷之辨”观念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儒家经典学说中的华夷之辨内涵非常清晰,即“文(明)野(蛮)之辨”——崇尚、保护和发展文明,贬斥、抵制和改变野蛮。由于民族交融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者和儒士们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对华夷之辨的发挥也是众说纷纭。这就导致后世对华夷之辨的评价存在分歧甚至截然对立。本文意在正本清源,通过分析儒家学说的真正内涵(华夷之“辨”)、不同政治立场下对华夷之辨的阐发和实践(华夷之“辩”)、华夷之辨观念主导下的深入民族交融(华夷之“变”),致力于澄清华夷之辨有多个标准,华夷之辨弊大于利,华夷之辨曾被淡化或消弭等种种误解。只有充分了解华夷之辨观念崇尚文明、包容开放的精神内核以及儒家知识分子对“大一统”理想的孜孜以求,才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和统一多民族中国何以能够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之辨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民族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望衡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66,共12页
对于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华美学的民族性。中华美学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中华民族文化以汉文化为灵魂,却绝不只是汉族文化,它熔铸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 对于中华美学史的性质及内在逻辑,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中华美学的民族性。中华美学是中华民族的美学,中华民族文化以汉文化为灵魂,却绝不只是汉族文化,它熔铸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诸多民族的文化精神,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念、精神、传统。第二,中华美学的国家性。中华美学的国家性奠基于周朝,周朝的礼乐文化既是政治文化,又是审美文化。中华文化中的主要学派儒、道、墨等的美学思想均见出鲜明的国家性。第三,中华美学的文化骨架。其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三大流派:儒、道、释。儒家美学重社会,道家美学重自然,释家美学重心性。三者相对而又互补,共同构成中华美学的文化骨架。第四,中华美学的诗性品位。《诗经》《楚辞》和唐诗的巨大影响构建了中华美学的诗性品位。第五,中华美学的基本精神。其体现在对审美本体论的认识上,道家的美在自然与儒家的美在文明的统一,构成了中华美学的基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 民族性 国家性 文化骨架 诗性品位 基本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韦文华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7,共9页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差距缩小、推动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助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关键动能,可赋能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但碍于政策发展规划与政府支持异位、新质人才引育留工作存在不足、数字资源利用不足以及服务供给不畅...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与差距缩小、推动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助力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关键动能,可赋能民族地区共同富裕。但碍于政策发展规划与政府支持异位、新质人才引育留工作存在不足、数字资源利用不足以及服务供给不畅、生态环境履责压力较大以及发展脆弱性较高的四维困境,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路径受阻。为此,立足政府扶持困境、人才源生困境、要素配置困境与产业转型困境,要找准新质生产力赋能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基准点、核心点、发力点、落脚点,通过健全宏观顶层设计、培养新质人才、借助数字技术与构筑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增强新质生产力对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更好地推进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民族地区 共同富裕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汉共居村落共同体的形塑路径——基于云南大理上村的调查 被引量:1
20
作者 胡曼云 李若青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8,共10页
村落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云南大理上村白汉共居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赖于共同地域上的相邻关系和族际通婚实现的血统混合,也是共同... 村落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基础,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践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云南大理上村白汉共居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赖于共同地域上的相邻关系和族际通婚实现的血统混合,也是共同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经济交往、文化基础和党的民族政策产生的趋合力与趋同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进而形成了超越宗族意识的村落认同,超越民族边界的深度交融,超越文化差异的文化共享,超越个体利益的经济共生等,为村落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发现,村落主体自觉的内部行动逻辑和国家在场的外部制度逻辑合力形塑了村落共同体的中国化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共居 村落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