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8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guidance strategy for rendezvous and docking to the space station in the Earth-Moon NRHO orbit
1
作者 XIE Yongchun CHEN Changqing +1 位作者 LI Xiangyu LI Zhenyu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39,共11页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technology,it is possible to build a space station in Earth-Moon space as a transit for Earth-Moon round-trip and entering in the deep space.Rendezvous and docking is one of the key tech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technology,it is possible to build a space station in Earth-Moon space as a transit for Earth-Moon round-trip and entering in the deep space.Rendezvous and docking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for building an Earth-Moon space station.A guidance strategy for rendezvous and docking from the Earth orbit to the space station in the Earth-Moon NRHO orbit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which is suitable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Firstly,the rendezvous and docking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i.e.,the large-range orbit transfer section,far-range guidance section,and close-range approaching section.The suitable terminal of large-range orbit transfer is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eigenvalue of NRHO orbit state transition matrix.The two-impulse guidance method based on the relative motion equation in the three-body problem is adopted for the far-range guidance section.The impulse time and amplitude are solved with the optimization algorithm.The linear constant three-body relative motion equation is proposed for the close-range approaching section,and the rendezvous and docking is completed by a two-stage linear approximation.Finally,a simulation analysis is carried out,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opted dynamics equations and the designed guidance law are effective,and the three flight phases are naturally connected to accomplish the rendezvous and docking mission from the Earth orbit to the space station on the Earth-Moon NRH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Moon space station rendezvous and docking NRHO orbit relative motion guidance strate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ingHuo-1——Martian Space Environment Exploration Orbiter 被引量:4
2
作者 ZHAO Hua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5-401,共7页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YingHuo-1(YH-1),a Chinese Martian Space Environment Exploration Orbiter.YH-1 is a micro-satellite developed by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and will be launched together with Rus... 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YingHuo-1(YH-1),a Chinese Martian Space Environment Exploration Orbiter.YH-1 is a micro-satellite developed by Chinese Aerospace Industry,and will be launched together with Russian spacecraft,Phobos-Grunt,to orbit Mars in September,2009.Four payloads are selected for the mission,plasma package,including of electron analyzer,ion energy and mass analyzer;sat-sat occultation receiver;flux-gate magnetometer;and optical monitor.YH-1 mission focus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evolution of the Martian space Environment,and identifying major plasma processes,which provide channels for Martian volatiles escap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火计划 火星 空间环境 探测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camera calibrating model to space manipulator with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3
作者 王中宇 江文松 王岩庆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1937-1943,共7页
The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MOGA) is proposed to calibrate the non-linear camera model of a space manipulator to improve its locational accuracy. This algorithm can optimize the camera model by dynamic balan... The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MOGA) is proposed to calibrate the non-linear camera model of a space manipulator to improve its locational accuracy. This algorithm can optimize the camera model by dynamic balancing its model weight and multi-parametric distributions to the required accuracy. A novel measuring instrument of space manipulator is designed to orbital simulative motion and locational accuracy test. The camera system of space manipulator, calibrated by MOGA algorithm, is used to locational accuracy test in this measuring instrum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absolute errors are [0.07, 1.75] mm for MOGA calibrating model, [2.88, 5.95] mm for MN method, and [1.19, 4.83] mm for LM method. Besides, the composite errors both of LM method and MN method are approximately seven times higher that of MOGA calibrating model.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OGA calibrating model is superior both to LM method and MN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manipulator camera calibration multi-objective genetic algorithm orbital simulation and measur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s and nonlinear control of space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4
作者 Yuanwen Zhang Leping Yang +1 位作者 Yanwei Zhu Huan Hua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3年第3期454-462,共9页
Space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technology, free of propellant and plume contamination, offers continuous, reversible and synchronous controllability, which is widely applied in the future routine on-orbit servicing mis... Space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technology, free of propellant and plume contamination, offers continuous, reversible and synchronous controllability, which is widely applied in the future routine on-orbit servicing missions. Due to the inherent nonlinearities, couplings and uncertainties of an electromagnetic force model, the dynamics and control problems of them are difficult. A new modeling approach for relative motion dynamics with intersatellite force is proposed. To resolve these control problems better, a novel nonlinear control method for soft space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is proposed, which combines merits of artificial potential function method, Lyapunov theory and extended state observer. In addition, the angular momentum management problem of space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and approaches of handling it by exploiting the Earth's magnetic torque are investigated. Finally, nonlinear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dynamic model and the novel nonlinear control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electromagnetic docking dynamic model soft docking control angular momentum management inter-satellite electromagnetic force on-orbit servic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ift control method for the local time at descendi ngnode based on sun-synchronous orbit satellite 被引量:5
5
作者 Yang Yong'an Feng Zuren +1 位作者 Sun Linyan Tan Wei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9年第1期141-145,共5页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hift factors of the descending node local time for sun-synchronous satellites and proposes a shift control method to keep the local time shift within an allowance range. It is found that th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hift factors of the descending node local time for sun-synchronous satellites and proposes a shift control method to keep the local time shift within an allowance range. It is found that the satellite orbit design and the orbit injection deviation are the causes for the initial shift velocity, whereas the atmospheric drag and the sun gravitational perturbation produce the shift acceleration. To deal with these shift factors, a shift control method is put forward, through such methods as orbit variation design, orbit altitude, and inclination keeping control.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have prove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control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ce engineering sun-synchronous orbit satellite local time of descending node drift control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trieval strategy for failed satellite on tether’s optimal balance swing angle 被引量:1
6
作者 HAN Yanhua HONG Junti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9年第4期749-759,共11页
A retrieval control strategy for failed satellite,which is connected to a servicing spacecraft by a tether,is studied.The Lagrange analytical mechanics based dynamics modeling for the system composed of a servicing sp... A retrieval control strategy for failed satellite,which is connected to a servicing spacecraft by a tether,is studied.The Lagrange analytical mechanics based dynamics modeling for the system composed of a servicing spacecraft,a tether and a failed satellite,is presented under the earth center inertia coordinate system,then model simplification is conducted under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failed satellite’s mass is far smaller than the servicing spacecraft’s,meanwhile the tether’s length is far smaller than the size of the servicing spacecraft’s orbit.Analysis shows that the retrieval process is intrinsically unstable as the Coriolis force functions is a negative damping.A retrieval strategy based on only the tether’s tension is designed,resulting in the fastest retrieval speed.In the proposed strategy,firstly,the tether’s swing angle amplitude is adjusted to 45?by deploying/retrieving the tether;then the tether swings freely with fixed length until it reaches negative maximum angle–45?;finally,the tether is retrieved by the pre-assigned exponential law.For simplicity,only the coplanar situation,that the tether swings in the plane of the servicing spacecraft’s orbit,is studied.Numerical simulation verif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rategy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hered space tug(TST) RETRIEVAL control STRATEGY FAILED SATELLITE space debris on-orbit serv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润滑轴承运转行为的在轨飞行试验
7
作者 王德生 吕宏宇 +2 位作者 胡明 孙嘉奕 翁立军 《轴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5,共6页
高真空、微重力、极端温度、原子氧以及其他辐照的空间环境因素会对润滑材料的综合性能产生影响。空间润滑材料在轨环境效应的研究对发展具有良好空间环境适应性的润滑材料,满足服役可靠性高、运动寿命长的空间机械运动部件均具有十分... 高真空、微重力、极端温度、原子氧以及其他辐照的空间环境因素会对润滑材料的综合性能产生影响。空间润滑材料在轨环境效应的研究对发展具有良好空间环境适应性的润滑材料,满足服役可靠性高、运动寿命长的空间机械运动部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介绍了我国空间站舱外暴露平台下开展的润滑轴承的在轨飞行试验装置的设计与研制,在轨试验过程,试验样品的下行回收以及分析方法,明确了润滑轴承空间摩擦学行为研究的意义,并对空间润滑薄膜材料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滚动轴承 固体润滑轴承 空间站 在轨测试 舱外活动 空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径空间相机结构优化设计
8
作者 邵明东 郭疆 +3 位作者 崔永鹏 杨利伟 周龙加 王浩 《光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67,共9页
针对大口径空间相机成像质量受重力影响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调整结构变形量来减小光学系统在轨失调量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在分析某空间相机光学系统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相机主框架和反射镜柔性支撑的结构形式。其次,以减小次镜、三... 针对大口径空间相机成像质量受重力影响的问题,提出了通过调整结构变形量来减小光学系统在轨失调量的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在分析某空间相机光学系统特点的基础上,确定了相机主框架和反射镜柔性支撑的结构形式。其次,以减小次镜、三镜、双反镜、调焦镜与主镜在重力作用下的相对刚体位移、相对倾角及面形误差为优化目标,以光学系统对各反射镜的稳定性公差要求为约束条件,得到了主框架桁架杆、承力筒和反射镜柔性支撑结构的最优尺寸。最后,对相机的模态、各反射镜面形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对相机进行了正弦扫频试验和系统波像差测试,结果表明相机的一阶频率为36.7 Hz,在装调和翻转180°两种状态下,相机各视场平均波像差分别为0.0655λ和0.0701λ(λ=632.8nm),可以推测,相机入轨重力影响消失后,系统波像差能够满足光学设计要求。该相机支撑结构的优化设计方法可以作为空间相机结构设计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相机 结构变形量 在轨失调量 结构优化 装调与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任务设计工业软件ATK通用轨道机动规划设计方法
9
作者 杨震 金柯 +2 位作者 郭祥 王华 罗亚中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22,共13页
轨道机动规划是交会对接、月球探测等复杂航天任务设计的重要环节,但不同任务对轨道机动的变轨位置、机动量、瞄准量的配置需求不同,给机动规划通用建模与求解带来巨大挑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轨道段的通用轨道机动规划建模方法,将... 轨道机动规划是交会对接、月球探测等复杂航天任务设计的重要环节,但不同任务对轨道机动的变轨位置、机动量、瞄准量的配置需求不同,给机动规划通用建模与求解带来巨大挑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轨道段的通用轨道机动规划建模方法,将不同场景轨道机动需求抽象建模为轨道段、停止条件组件与约束条件组件,形成了积木式航天器飞行任务描述模型,将轨道机动需求转换为统一的非线性规划问题,采用微分修正、序列二次规划、智能优化三种方法求解。进一步开发了软件工具,作为自主航天任务工具箱(aerospace tool kit, ATK)的核心轨道模块。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高精度轨道等不同模型与应用场景下的通用化轨道机动规划建模与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机动 航天动力学 航天任务设计 工业软件 AT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人因与工效学研究
10
作者 王春慧 姜昌华 +5 位作者 王波 于洪强 田雨 丁少闻 刘梁 陈善广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301,共9页
空间站长期飞行任务类型复杂、驻留时间长、安全风险高,面临诸多人因与工效学挑战。根据中国空间站建设运营实际,以确保航天员安全、高效工作为目标,开展了系列人因与工效学研究。建立了长期飞行下航天员体力、认知和人服作业能力基线;... 空间站长期飞行任务类型复杂、驻留时间长、安全风险高,面临诸多人因与工效学挑战。根据中国空间站建设运营实际,以确保航天员安全、高效工作为目标,开展了系列人因与工效学研究。建立了长期飞行下航天员体力、认知和人服作业能力基线;构建了面向空间站常态化运行的跨任务、跨周期、跨人员的适居性数据收集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形成了覆盖不同任务、不同飞行阶段的人因与工效问题和建议库;研发了适于在轨飞行场景的一体化人因测试范式及工具,探索了人员能力维持与增强技术。研究成果直接支撑了飞行任务规划、航天员状态评估、空间站持续优化设计与安全高效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长期空间飞行 人因与工效学 人的能力 在轨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月空间单程测量观测建模与算法实现
11
作者 曹建峰 满海钧 +3 位作者 黄勇 王文彬 刘山洪 周之金 《深空探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7,共8页
针对地月空间星地、星间链路观测建模与应用算法开展研究。根据测量原理,在广义相对论参考框架下详细推导了单程测量的观测建模方法;通过求和组合与求差组合给出了钟差消去与钟差解算的方法;根据求和组合观测模型的特征,推导了原时与坐... 针对地月空间星地、星间链路观测建模与应用算法开展研究。根据测量原理,在广义相对论参考框架下详细推导了单程测量的观测建模方法;通过求和组合与求差组合给出了钟差消去与钟差解算的方法;根据求和组合观测模型的特征,推导了原时与坐标时差异变化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具体的算法实现;结合典型轨道算例分析了相对论效应对单程测量建模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论效应引起的地月空间位置转换差异在10 m量级,原时与坐标时的差异每天变化数10μs,是高精度导航建模必须考虑的因素,提出的建模算法可服务地月空间高精度导航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月空间 星间链路 观测建模 精密定轨 原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轨大规模星座的航天测控随遇接入技术
12
作者 董光亮 郝万宏 +2 位作者 张国亭 汤达 郭洁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72-2182,共11页
大规模低轨小卫星星座近年来在卫星通信、遥感观测等领域已成为各国商业公司发展的重点,我国也正在发展各类低轨卫星星座,在轨卫星数量急剧上升,航天测控运控系统作为卫星在轨平稳运行的管理操作者,针对大规模低轨卫星的高效测控正面临... 大规模低轨小卫星星座近年来在卫星通信、遥感观测等领域已成为各国商业公司发展的重点,我国也正在发展各类低轨卫星星座,在轨卫星数量急剧上升,航天测控运控系统作为卫星在轨平稳运行的管理操作者,针对大规模低轨卫星的高效测控正面临着重大挑战。借鉴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思想,该文设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面向低轨大规模星座的航天测控随遇接入技术。该技术利用全空域天线设备,构建形成低功耗的全时全景波束,通过专用接入信道,可形成地面站对大批量过境低轨卫星的“基站式”自动随遇接入,基于随遇接入技术构建的航天测控网将能够为各类低轨卫星测控、运控用户提供分布式端到端的高效服务能力。该文全面介绍了航天测控随遇接入系统的工作原理、体系架构、技术体制设计与关键技术,建立了随遇接入系统的用户容量模型。通过系统分析设计,可实现20000颗以上卫星在轨接入和测运控管理的服务能力,将有力支撑我各类低轨星座的建设与在轨高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卫星 航天测控 随遇接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空间站的桁架平台在轨建造技术研究
13
作者 许焕宾 刘宇彤 施丽铭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6-343,共8页
面向未来载人航天任务,在对国际空间站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空间站特点,对大型桁架平台在轨构建方案进行研究。梳理了桁架快速构建关键技术,通过桁架平台构型设计、接头设计、组装方案优化、人工组装及人机协同试验,验证了中国空... 面向未来载人航天任务,在对国际空间站进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空间站特点,对大型桁架平台在轨构建方案进行研究。梳理了桁架快速构建关键技术,通过桁架平台构型设计、接头设计、组装方案优化、人工组装及人机协同试验,验证了中国空间站桁架平台在轨扩建的可行性。试验表明:拼装快速桁架组装速度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便于着航天服状态下进行在轨人工或人机协同组装,可以为空间站大型桁架平台在轨扩建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 桁架平台 在轨构建 人机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地通信中基于压缩感知的OTFS信道估计
14
作者 邵凯 聂芝荣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2,共9页
针对低轨卫星星地通信高动态信道特点,采用正交时频空(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 OTFS)调制方式,提出一种低导频开销、高精度的两阶段信道估计方法,实现对时延、多普勒频移和信道增益3个参数的精细估计。所提TP-CSIE(Two Phase ... 针对低轨卫星星地通信高动态信道特点,采用正交时频空(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Space, OTFS)调制方式,提出一种低导频开销、高精度的两阶段信道估计方法,实现对时延、多普勒频移和信道增益3个参数的精细估计。所提TP-CSIE(Two Phas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Estimation)方案采用时域训练序列为导频结构,解决时延-多普勒(Delay-Doppler, DD)域嵌入式导频方案在高动态星地链路下导频开销过大的问题。由于DD域信道的固有稀疏性,OTFS信道估计问题被转化为稀疏信号的恢复问题。在算法第一阶段,选用稀疏信号恢复算法进行信道参数的初始估计,利用重叠相加法获得部分先验信息以提高压缩采样匹配追踪(Compressive Sampling Matching Pursuit, CoSAMP)算法的准确性。在算法第二阶段,设计增强型旋转不变子空间算法实现信道参数的准确估计。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案相比,所提算法归一化均方误差性能约有7 dB性能的提升,误码率性能约有10 dB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卫星 星地通信 正交时频空(OTFS) 信道估计 压缩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热环境对空间反应堆电源系统SP-100正常运行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金露 王成龙 +4 位作者 刘天才 郭春秋 田文喜 苏光辉 秋穗正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7-336,共10页
空间反应堆电源从地球发射到在轨运行期间,处于复杂的空间热环境中,主要包括来自太阳的直接照射、地球反照和地球红外照射等。本文以SP-100堆芯-斯特林能量转换型空间反应堆电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借助热分析软件Thermal Desktop的SINDA/FL... 空间反应堆电源从地球发射到在轨运行期间,处于复杂的空间热环境中,主要包括来自太阳的直接照射、地球反照和地球红外照射等。本文以SP-100堆芯-斯特林能量转换型空间反应堆电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借助热分析软件Thermal Desktop的SINDA/FLUINT和RadCAD模块开展了空间反应堆电源在轨运行期间的热分析计算,研究了空间热环境对空间反应堆电源正常运行的影响。根据空间反应堆电源轨道平面β角和轨道高度,确定电源在轨期间最热和最冷工况并开展热分析计算。结果表明,SP-100反应堆电源系统在轨满功率运行期间,温度随时间周期性变化,高温的一回路锂冷却温度随轨道周期波动变化较小,几乎无温差,而低温的二回路锂冷却剂温度随轨道周期波动变化较大,周期内辐射器进出口管道最大温差达25 K。空间热环境对空间反应堆电源温度的影响还同电源的轨道平面β角、轨道高度和轨道姿态有关。所以,需确定空间反应堆电源的轨道运行参数及姿态,以确保空间反应堆电源各部件都运行在可接受的温度以内,保障电源的运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反应堆电源 空间热环境 thermal Desktop 轨道运行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地多波束链路载荷控制方法设计及时序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世层 刘小勇 +3 位作者 张冬 孙艳红 崔子卿 谢松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6,共5页
低轨卫星多波束链路载荷对于提升卫星任务灵活性、能效比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分析了低轨卫星在轨工作应用模式,提出了一种星地多波束链路载荷多维控制方法及波束组独立调度的时序方法,... 低轨卫星多波束链路载荷对于提升卫星任务灵活性、能效比等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构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分析了低轨卫星在轨工作应用模式,提出了一种星地多波束链路载荷多维控制方法及波束组独立调度的时序方法,支持快速且独立配置各个波束工作参数,可在时隙保护间隔内完成工作频点调整,适应在轨后不同阶段应用需求和使用约束;同时,通过波束组零耦合时序设计解决载荷轻型化约束下的波束组间调度耦合问题。时序仿真结果表明,该时序方法支持在24.94μs内完成波束组内捷变波束指向更新和在65.86μs内完成凝视波束指向更新,可适应5G通信网络和各种专用网络的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卫星 天地一体化网络 多波束链路 波束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rassmann流形的多聚类特征选择 被引量:3
17
作者 蔺广逢 朱虹 +2 位作者 范彩霞 张二虎 罗磊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2年第16期178-181,共4页
在无监督聚类特征选择过程中,局部欧氏度量可能置乱局部流形的拓扑结构,影响所选特征的聚类性能。为此,提出一种基于Grassmann流形的多聚类特征选择算法。利用局部主成分分析逼近数据点的切空间,获取局部数据的主要变化方向。根据切空... 在无监督聚类特征选择过程中,局部欧氏度量可能置乱局部流形的拓扑结构,影响所选特征的聚类性能。为此,提出一种基于Grassmann流形的多聚类特征选择算法。利用局部主成分分析逼近数据点的切空间,获取局部数据的主要变化方向。根据切空间构造Grassmann流形,通过测地距保留局部数据的流形拓扑结构,以L1范数优化逼近流形拓扑,选择利于聚类的原本数据特征。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监督聚类 特征选择 GRASSManN流形 切空间 子空间 正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碰撞碎片云探测识别与快速编目能力评估
18
作者 曹利颖 桑吉章 +3 位作者 李彬 刘磊 雷祥旭 赵有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771-1781,共11页
随着天地一体化空间监测技术的发展,监测覆盖范围扩大、目标重访间隔缩短,较短时间内有可能获得新碎片的多个观测弧段,使新碎片的快速编目成为可能。因此,本文对天基光学监测碎片云的探测和快速轨道编目能力进行了评估。以COSMOS-2251/I... 随着天地一体化空间监测技术的发展,监测覆盖范围扩大、目标重访间隔缩短,较短时间内有可能获得新碎片的多个观测弧段,使新碎片的快速编目成为可能。因此,本文对天基光学监测碎片云的探测和快速轨道编目能力进行了评估。以COSMOS-2251/Iridium-33卫星碰撞事件为例,基于美国空间目标编目库二行根数,分析COSMOS-2251/Iridium-33卫星碰撞新碎片的可识别分离和快速编目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光学监测手段,对于COSMOS-2251和Iridium-33碎片,在碰撞20 min后,能够有效识别出99%以上的新碎片。选择COSMOS-2251和Iridium-33的各100个新碎片,基于24颗卫星组成的天基光学监测星座,碰撞后一天内81%的COSMOS-2251和87%的Iridium-33新碎片有至少10个可测弧段。采用一天内的观测弧段进行新目标编目,70%的COSMOS-2251新碎片和73%的Iridium-33新碎片可成功编目。由此表明,基于合理设计的天基光学监测星座,有能力在一天内对70%以上碰撞新碎片进行轨道编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碰撞 碎片云 目标识别 轨道编目 天基光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环境自由分子流与壁面动量适应系数研究
19
作者 郭占平 商圣飞 +4 位作者 唐振宇 郑慧奇 章潜 李馨洁 贺碧蛟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80,共10页
超低轨道飞行器已经成为空间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超低轨环境下,空间分子对飞行器产生的气动阻力会使飞行器速度衰减,从而需要频繁进行速度补偿.超低轨环境下的气体流动属于稀薄流动,气体分子与固体壁面的相互作用对气动阻力的评估至... 超低轨道飞行器已经成为空间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在超低轨环境下,空间分子对飞行器产生的气动阻力会使飞行器速度衰减,从而需要频繁进行速度补偿.超低轨环境下的气体流动属于稀薄流动,气体分子与固体壁面的相互作用对气动阻力的评估至关重要.基于气固相互作用的Maxwell模型,重点开展了适应系数的评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超低轨空间分子流对卫星表面材料(聚酰亚胺)的正向入射适应系数为0.98,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变化区间约为0.67~0.98.通过圆柱绕流试验进行了气动力的校验,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本项研究可以为超低轨飞行器大气气动力和力矩仿真的适应系数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轨 空间大气 气动力 Maxwell模型 适应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站在轨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20
作者 石佳卉 王冀莲 +1 位作者 徐嘉 杜辉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0-388,共9页
随着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在轨任务不断增多、国际合作逐步展开以及轨道环境日益复杂,空间站系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安全挑战,在轨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已刻不容缓。在总结国外载人空间系统在轨安全保障能力演化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 随着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在轨任务不断增多、国际合作逐步展开以及轨道环境日益复杂,空间站系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安全挑战,在轨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已刻不容缓。在总结国外载人空间系统在轨安全保障能力演化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空间站重大工程实际情况,开展空间站在轨安全需求分析,提出安全保障体系构成与协同运行方案;创新性提出法律制度、运行管理及装备技术等方面协同一致、高效可行的体系发展建议,为中国空间站系统在轨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站安全 在轨安全保障 在轨运行法律制度 安全保障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