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后北槽水沙输移变化研究
1
作者 路川藤 朱显博 +1 位作者 韩玉芳 李肖肖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4,共9页
基于2010-2021年北槽地形和同步水文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实施后的水沙输移变化。三期工程完成后,北槽中上段水深整体增大,-8 m等深线的展宽主要发生在2010-2017年,-10 m等深线持续展宽,北槽下段水深变化相对较小。北槽中... 基于2010-2021年北槽地形和同步水文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工程实施后的水沙输移变化。三期工程完成后,北槽中上段水深整体增大,-8 m等深线的展宽主要发生在2010-2017年,-10 m等深线持续展宽,北槽下段水深变化相对较小。北槽中下段涨落潮平均流速趋势性变化不明显,各水层含沙量大都呈下降趋势,中层水体平均含沙量减小近50%。北槽纵向水沙通量远大于横向通量,自2010年以来,水沙横向通量占比下降。北槽水流净通量表层大、底层小,中下段多年来均存在水通量的垂向环流,即表层水体横向净通量向北,而底层向南。悬沙净通量底层大、表层小,在纵向上,表层水体悬沙净通量指向下游,底层水体规律性较差。在横向上,2015年后,北槽中下段表层水体悬沙净通量大都指向航道北侧,底层水体指向航道南侧,表底层悬沙净通量形成垂向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 水沙通量 深水航道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水沙结构对三维斜压效应的响应
2
作者 朱显博 路川藤 +1 位作者 罗小峰 张功瑾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52,67,共10页
入海河口水体密度受盐水和淡水共同影响,形成不同水域密度梯度,进而产生斜压作用,对河口水沙结构存在明显影响。为探究密度梯度产生的斜压作用对长江口北槽水沙结构影响,构建了三维水沙盐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了长江口北槽不同水层流速和... 入海河口水体密度受盐水和淡水共同影响,形成不同水域密度梯度,进而产生斜压作用,对河口水沙结构存在明显影响。为探究密度梯度产生的斜压作用对长江口北槽水沙结构影响,构建了三维水沙盐耦合数学模型,研究了长江口北槽不同水层流速和含沙量对斜压作用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北槽水体密度斜压作用主要由盐度引起,斜压会增大底层涨潮流速,中下段水域尤为显著,对表层涨潮流速影响相对较小,对不同水层的落潮流速均呈现出减弱作用;斜压对航槽和两侧边滩水体的流速影响趋势一致,但航槽内水体流速影响更为明显。斜压作用会明显减小底层落潮平均含沙量,增大底层涨潮平均含沙量,使涨潮平均含沙量垂向梯度增大,落潮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槽 三维模型 密度梯度 斜压效应 潮流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资源配置的稳健博弈研究
3
作者 韩琦 付湘 +1 位作者 张翔 赵小丹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199,共7页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以来汉江中下游径流量大幅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基于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准则,以生活、工业、农业3个用水部门水量分配满意度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水资源配置稳健博弈模型,分析了中线工程调水前后各...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以来汉江中下游径流量大幅减少,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基于水资源配置空间均衡准则,以生活、工业、农业3个用水部门水量分配满意度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水资源配置稳健博弈模型,分析了中线工程调水前后各主体水量分配满意度变化,并将稳健博弈模型与多目标优化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稳健博弈模型通过降低目标值来提高可靠性,得到的稳健均衡解劣于纳什均衡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用水部门整体水量分配满意度下降幅度为9.4%,生活、工业、农业用水部门满意度分别下降4.9%、10.4%、12.9%;需水量最大的农业用水部门水量分配满意度目标值对稳健参数的变化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配置 稳健博弈优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汉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库及引调水工程影响下汉江中下游水位和流量演变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雪 李雨 +1 位作者 刘秀林 蒋正清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3,共10页
受丹江口等梯级水库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综合影响,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演变对于工程的调度运用、水旱灾害防御和水资源管理等均至关重要。选择汉江中下游干流4个典型水文站历史水文序列,通过特征因子统计分析、IHA-RVA水文特征改变... 受丹江口等梯级水库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综合影响,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演变对于工程的调度运用、水旱灾害防御和水资源管理等均至关重要。选择汉江中下游干流4个典型水文站历史水文序列,通过特征因子统计分析、IHA-RVA水文特征改变度评价等方法,分析工程综合影响下汉江中下游水位和流量演变。研究表明:(1)南水北调中线运行后,沿程各水文站水位整体呈降低趋势,水位年内分布整体趋于坦化;(2)受丹江口建库和中线调水影响,各站年均流量和极值比均呈逐期递减趋势,减幅最大的黄家港站达33.5%,各站流量年内分布整体呈坦化趋势;(3)丹江口建库后,黄家港站、皇庄站的水文整体改变度分别为55%、53%,中线运行后两站水文整体改变度分别增加至67%、58%,两站水文整体改变度均为中度改变。本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可为流域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引调水工程科学调度等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汉江中下游 水文情势 IHA-RVA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流域的文化界说——兼论华北平原在黄河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5
作者 王志民 宋宁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10,共13页
黄河下游流域与文化的界定,是黄河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论者将黄淮海平原的广阔区域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的传统看法是不恰当的。淮河作为一条大河,自有其独立的流域范围,“夺淮入海”时期,黄河夺占淮河支流和主河道,主要系人为因... 黄河下游流域与文化的界定,是黄河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论者将黄淮海平原的广阔区域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的传统看法是不恰当的。淮河作为一条大河,自有其独立的流域范围,“夺淮入海”时期,黄河夺占淮河支流和主河道,主要系人为因素改道和维持所致,且多为河道游移、水系混乱的“地上河”,并未形成自己的“集水区”;在文化上,淮河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亚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长江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无论从流域还是文化上看,淮河流域都不能作为黄河下游流域看待。泰沂山西延伏脉以北的华北平原,是黄河天然形成的入海之地;在秦汉以前,是中华文明起源、三代文明奠基的重要区域之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化重心,是实现秦汉“大一统”的经学繁荣基地和思想库。该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基的重要历史时期作出了突出贡献,是奠定黄河文化为中华民族“根”与“魂”的核心区之一。华北平原及其文化就是黄河下游的流域与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文化界说 华北平原 黄河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安徽段江湖连通性及生物通道恢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宏高 熊昱 +3 位作者 李德旺 包琦琳 林国义 储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4,81,共7页
江湖阻隔是导致长江中下游江湖复合生态系统衰退的最主要原因,江湖连通和生物通道恢复是流域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现场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华阳河湖群、菜子湖、升金湖和安庆西江古道等与长江干流的阻隔现状及连通性特征,在此基础... 江湖阻隔是导致长江中下游江湖复合生态系统衰退的最主要原因,江湖连通和生物通道恢复是流域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现场调查等方法研究了华阳河湖群、菜子湖、升金湖和安庆西江古道等与长江干流的阻隔现状及连通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技术和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发现:依托涉水工程建设开展恢复河湖生物通道的做法可以有效缓解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衰退,尤其是以“过鱼设施建设、季节性灌江纳苗、生态水网建设”相结合的生物通道恢复方案具有技术可行性。相关成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江湖连通性及生物通道恢复、国家水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湖连通 生物通道 生态水网 灌江纳苗 过鱼设施 生态修复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北干流水沙时空变化特征及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黄建雄 冶运涛 +3 位作者 曹引 顾晶晶 关昊哲 蒋云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3,共9页
为了解黄河北干流河段径流和输沙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趋势,基于2002—2021年黄河北干流水沙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突变点检验、小波分析、水沙关系协调性分析等方法,对黄河北干流河段的头道拐、龙门、潼关3个水文站2002—2021年的水... 为了解黄河北干流河段径流和输沙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趋势,基于2002—2021年黄河北干流水沙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突变点检验、小波分析、水沙关系协调性分析等方法,对黄河北干流河段的头道拐、龙门、潼关3个水文站2002—2021年的水沙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北干流河段的输沙年内不均匀程度和集中度均大于径流,并且年内特征变化更加显著;各站径流集中期主要出现在9月,而输沙集中期主要在8月和9月;流域内水沙变化的显著突变年份多发生在2005年和2017年,可能与近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控影响相关;3个水文站水沙序列主要时间尺度对应的周期分别为13、10、9 a;黄河北干流的水沙不协调性在2008年之前主要表现为水少沙多,而在2008年之后则表现为水多沙少,其中头道拐的来沙系数始终小于0.009,一直处于水多沙少的状态。总体上,研究期内黄河北干流河段径流量在不断上升,而输沙量明显减少,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多沙少的趋势愈发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北干流 水沙变化 小波分析法 Mann-Kendall检验法 不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汊段河床演变 被引量:48
8
作者 刘杰 陈吉余 徐志扬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5-612,共8页
利用1998-2006年的水深测图和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测量资料,研究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流比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与分汊口河床冲淤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北槽落潮分流比总体呈减小... 利用1998-2006年的水深测图和南北槽分流、分沙比测量资料,研究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后南、北槽分流比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与分汊口河床冲淤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北槽落潮分流比总体呈减小的趋势,南槽落潮分流比呈增加的趋势。伴随着南、北槽落潮分流比的南增、北减,南槽进口段(长约18 km)的主槽发生了冲刷,北槽进口段(长约12 km)的主槽发生了淤积,南、北槽进口段河槽总过水断面面积呈下降趋势。北槽落潮分流比与北槽河槽总容积、南北槽落潮分流比与各自进口段的河槽断面平均水深之间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据此,预测了未来南、北槽的落潮分流比和进口段河槽冲淤的平衡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槽 北槽 深水航道 分汉河段 河床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前后泥沙运动特性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张国安 虞志英 +2 位作者 何青 包四林 金镠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1-38,共8页
利用长江口徐六泾、横沙和佘山三站三年逐日表层含沙量、盐度和气象观测资料 ,以及北槽河段沿线含沙量洪、枯季准同步观测资料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前后北槽河段含沙量沿程分布规律和垂向变化特征 ,以及滩槽泥沙交换的机... 利用长江口徐六泾、横沙和佘山三站三年逐日表层含沙量、盐度和气象观测资料 ,以及北槽河段沿线含沙量洪、枯季准同步观测资料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前后北槽河段含沙量沿程分布规律和垂向变化特征 ,以及滩槽泥沙交换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北槽河段高含沙区分布位置在一期工程后适量下移 ;风浪对浅滩泥沙的掀动作用和滩槽间泥沙交换是造成工程区河段含沙量增加的主要动力因素 ;滩槽泥沙交换及输移途径取决于滩槽间流场变化 ,南北导堤在二期工程继续下延后 ,将进一步削弱滩槽泥沙交换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深水航道 泥沙运动 风浪作用 滩槽泥沙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九段沙的形成演变及其与南北槽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24
10
作者 杨世伦 贺松林 谢文辉 《海洋工程》 CSCD 1998年第4期56-66,共11页
根据1842~1995年的地形图和1996、1997年的野外观测,探讨了九段沙和南北槽的形成历史及形成后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九段沙是原铜沙浅滩南沿经涨、落潮槽对切贯通后形成的,北槽和北港一样最初原形是涨潮槽;南槽的... 根据1842~1995年的地形图和1996、1997年的野外观测,探讨了九段沙和南北槽的形成历史及形成后的演变过程。研究表明:九段沙是原铜沙浅滩南沿经涨、落潮槽对切贯通后形成的,北槽和北港一样最初原形是涨潮槽;南槽的前身是南港下段。九段沙形成以来具有趋势性和非趋势性两种冲淤变化。前者表现为扩大、淤高和位置向下游移动,后者反映在南北两侧的频繁冲淤。九段沙和南北槽在冲淤上存在相互制约关系。目前,南北槽河势已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 南槽 北槽 冲淤演变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冲淤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刘杰 陈吉余 +1 位作者 乐嘉海 曹勇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22,共8页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的地形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论述了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 :一期工程实施后 ,整治工程段北槽河床普遍冲刷 ,平均水深增幅达 1 2m ,断面平均水深最大增幅超过2m ,坝田明显淤积 ,河床断面比较对...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后北槽的地形资料进行分析计算 ,论述了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 :一期工程实施后 ,整治工程段北槽河床普遍冲刷 ,平均水深增幅达 1 2m ,断面平均水深最大增幅超过2m ,坝田明显淤积 ,河床断面比较对称 ,航槽回淤减少。北槽进口段和北槽中段的深槽发生较为明显的淤积 ,北槽纵向河床断面面积和平均水深趋于均匀 ,形成了一条上、下段平顺衔接的微弯深泓线。工程实施后北槽的河床总容积基本保持不变。整治建筑物完成一年后河床基本达到冲淤平衡 ,工程引起河床大幅度冲淤调整完成后 ,北槽仍具有明显的洪淤枯冲规律 ,主槽季节性冲淤幅度平均在 30cm~ 5 0c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深水航道 治理工程 北槽 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影响下北槽河床冲淤变化分析 被引量:29
12
作者 潘灵芝 丁平兴 +1 位作者 葛建忠 胡克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1-59,共9页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前后(1998年1月与2008年2月)的地形测图,定量分析工程影响下的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内泥沙淤积总量高达3.37亿方,平均淤积厚度1.03m,其中入口段、上段、中段及下段的淤积量分别占淤...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前后(1998年1月与2008年2月)的地形测图,定量分析工程影响下的北槽河床冲淤变化,结果表明:1)10年间,研究区域内泥沙淤积总量高达3.37亿方,平均淤积厚度1.03m,其中入口段、上段、中段及下段的淤积量分别占淤积总量的16.5%、32.1%、29.6%与21.8%,淤积厚度分别为1.23m、1.12m、1.39m与0.65m;2)坝田泥沙淤积总量3.50亿方,其中航道北侧淤积量占58.3%,淤积分布特征为上段淤积厚度最大,下段次之,中段最小,分别为3.94m、2.44m和0.92m,航道南侧从上游向下淤积厚度逐渐减小,分别为3.32m、3.10m与1.87m;3)主槽整体净冲刷,泥沙冲刷总量0.68亿方,其中航道北侧冲刷量占87.9%,主槽上段冲刷深度最大,平均1.40m,下段次之(南侧0.10m北侧0.79m),中段淤积(南侧1.28m北侧0.59m)。此外,还发现北槽河床冲淤分布,主要受整治工程影响,疏浚抛泥仅影响贮泥坑和抛泥区附近的局部区域,流域来沙量变化对北槽淤积量变化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航道工程 长江口北槽 河床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对北槽盐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范中亚 葛建忠 +1 位作者 丁平兴 潘灵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81-189,共9页
基于改进的三维数值模式FVCOM,聚焦于北槽盐度在工程一、二、三期建设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考虑径流、潮汐和风场的共同作用,数值模拟和定量分析在各工程阶段特征时刻和半月潮周期平均盐度分布特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一期工程后,等盐线显... 基于改进的三维数值模式FVCOM,聚焦于北槽盐度在工程一、二、三期建设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考虑径流、潮汐和风场的共同作用,数值模拟和定量分析在各工程阶段特征时刻和半月潮周期平均盐度分布特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一期工程后,等盐线显著下移.二期工程后,等盐线继续下移;1‰~5‰低盐水控制范围增大;中下段垂向混合变弱,部分时刻盐淡水混合类型从部分混合类型变成高度分层型.三期工程后,1‰~5‰低盐水控制范围继续增大;下段高盐水上溯,相比工程前有少许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北槽 深水航道工程 盐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对九段沙冲淤影响研究 被引量:35
14
作者 杜景龙 杨世伦 +2 位作者 张文祥 李鹏 赵华云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78-83,共6页
根据1989~2003年长江口九段沙附近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的支持下,分析了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对九段沙冲淤演变的影响.在长江来沙减少总的情势下,九段沙总的淤积速率在明显下降,但北槽深水航道工程使局部冲淤形势发生逆转:九... 根据1989~2003年长江口九段沙附近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Info的支持下,分析了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对九段沙冲淤演变的影响.在长江来沙减少总的情势下,九段沙总的淤积速率在明显下降,但北槽深水航道工程使局部冲淤形势发生逆转:九段沙顶端到江亚南沙大片区域淤积速率显著增强,沿北槽深水航道南导堤外缘形成一个10 km长的淤积带;九段沙东侧水下三角洲受工程的影响不大,淤积速率持续降低并底端发生冲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段沙 北槽 深水航道工程 冲淤演变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期长江河口南、北槽分流口河床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冯凌旋 李九发 +1 位作者 刘新成 李占海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9-45,共7页
基于大量现场水沙观测及海图资料,首先分析总结了南、北槽分流口历史演变规律;其次,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以来南、北槽分流口河段水流动力特征,近期分流口演变规律及分流潜堤工程建设对分流口河段河道演变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进... 基于大量现场水沙观测及海图资料,首先分析总结了南、北槽分流口历史演变规律;其次,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以来南、北槽分流口河段水流动力特征,近期分流口演变规律及分流潜堤工程建设对分流口河段河道演变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港下游至南、北槽分流口河段深泓线位置经历了南-北-南的换位过程;南、北槽分流沙洲的方位角受外海上溯潮波控制,基本保持在305°,但由于分流口上提至江亚南沙及分流潜堤的建设,分流沙洲洲头逐渐北偏,目前分流沙洲方位角在314°左右,伸入到分流潜堤北侧河道,与此同时,南、北槽进口过水断面(0m以下)总面积维持稳定的前提下,北槽过水断面持续减小,南槽相应增加;目前,南港下游水流流向出现南偏,落潮主流偏向南槽,南槽进口断面平均潮流速大于北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 北槽 分流口 河床演变 深水航道整治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北槽黏性细颗粒泥沙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扬 庞重光 +1 位作者 金鹰 周晶晶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4,共7页
选用长江口北槽黏性细颗粒泥沙,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通过静水沉降、动水沉降等各种试验手段了解其基本特性。在静水沉降管中观测了胶粒的电化学絮凝过程和重力碰并过程,于不同盐度条件下找出最佳絮凝盐度;并通过黏性细颗粒泥沙在... 选用长江口北槽黏性细颗粒泥沙,在不同盐度的人工海水中通过静水沉降、动水沉降等各种试验手段了解其基本特性。在静水沉降管中观测了胶粒的电化学絮凝过程和重力碰并过程,于不同盐度条件下找出最佳絮凝盐度;并通过黏性细颗粒泥沙在流动海水中絮凝的试验研究,揭示其在动水中絮凝的机理和规律,及不同条件下的起动流速、不淤流速、沉降速度等特征值,从而分析其落淤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北槽细颗粒黏性泥沙的最佳絮凝盐度约为15,起动流速为15~20cm/s,这与泥沙的淤积固结时间有关,而不淤流速约为60cm/s。并由试验得到了挟沙力与流速之间的经验关系,以及用于估算不同流速条件下泥沙沉降速度及淤积量的经验公式。这些结果可用于长江口航道的疏浚、整治工作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北槽 细颗粒泥沙 絮凝 沉速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横沙东滩近30年来自然演变及工程影响的GIS分析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杜景龙 姜俐平 杨世伦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3-48,共6页
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实施前后的地形资料,在GIS软件及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治理工程对横沙东滩冲淤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横沙东滩在长期的自然演变过程中滩地面积相对稳定,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长... 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实施前后的地形资料,在GIS软件及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治理工程对横沙东滩冲淤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横沙东滩在长期的自然演变过程中滩地面积相对稳定,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长江来沙量减少,滩地面积出现减小的趋势;深水航道北导堤工程(1998—2000年5月)使横沙东滩的冲淤形势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横沙东滩窜沟扭曲、萎缩,白条子沙及其以东浅水区域淤积加剧;促淤工程实施后,形成了一个有利泥沙沉积的环境,过境泥沙的大量淤积及人工吹泥上滩使得横沙东滩淤长速度显著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沙东滩 北槽 深水航道工程 冲淤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北槽水沙过程对航道整治工程的响应 被引量:19
18
作者 蒋陈娟 李九发 +3 位作者 吴华林 付桂 李为华 刘高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9-141,共13页
北槽大型航道整治工程确定了南北槽分汊口分流界线,阻碍了北槽和邻近滩槽的水沙自由交换过程,使北槽水沙动力过程发生调整。基于工程前后北槽主槽纵向同步水沙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入口段落潮优势显著减弱;上段枯季时落潮优势显著减... 北槽大型航道整治工程确定了南北槽分汊口分流界线,阻碍了北槽和邻近滩槽的水沙自由交换过程,使北槽水沙动力过程发生调整。基于工程前后北槽主槽纵向同步水沙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入口段落潮优势显著减弱;上段枯季时落潮优势显著减弱,而洪季时落潮优势有所增强;中段(弯曲段拐点附近)落潮优势略有减弱;下段落潮优势明显加强。北槽主槽水沙纵向输移机制分析表明:欧拉余流、潮泵作用、斯托克斯效应和垂向环流为悬沙输移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欧拉余流输沙指向海,斯托克斯输沙和垂向环流输沙指向陆,而潮泵输沙随着季节而变化。洪季,欧拉余流输沙和潮泵输沙在工程前后的变化使大潮期河床冲淤由中段和下段普遍落淤转化为中上段集中落淤。枯季,工程前后稳定的潮流辐散输沙作用使大潮期河床以冲刷为主,但工程后在入口段和上段潮泵的向上游输沙占优势,使悬沙在入口段落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北槽 水动力 泥沙运动 水沙输移机制 冲淤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河口北槽河道悬沙絮团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文武 李九发 +1 位作者 姚弘毅 张晓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8-97,共10页
利用多种先进室内外测量仪器进行河口现场观测和室内电镜扫描获得相关资料,对长江河口北槽河道细颗粒泥沙絮凝的水沙环境、絮团的微观形态结构、絮团的粒径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北槽河道具有非常适宜细... 利用多种先进室内外测量仪器进行河口现场观测和室内电镜扫描获得相关资料,对长江河口北槽河道细颗粒泥沙絮凝的水沙环境、絮团的微观形态结构、絮团的粒径组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北槽河道具有非常适宜细颗粒泥沙絮凝的潮流、盐度、含沙量和悬沙颗粒粒径等基本环境条件。北槽河道悬沙絮团形态多样,主要包括松散状絮团、蜂窝状絮团和密实状絮团。絮团主要由细粉砂和黏土类细颗粒泥沙组成,表面多粗糙不平,结构或密或疏。絮团粒径变化与潮周期动力过程密切相关,具有周期性变化特征。涨、落憩时絮团粒径较大,涨、落急时絮团粒径较小。絮团粒径涨憩大于落憩,小潮大于大潮。垂向上,絮团粒径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增大。周期性潮流流速对北槽河道悬沙絮团粒径变化起到了控制作用。北槽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是导致疏浚航道发生回淤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河口 北槽 潮流 悬沙 絮凝 絮团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一、二期工程建设以来北槽河段的冲淤演变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兆华 杜景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62,84,共9页
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实施前后的水下地形资料,在GIS软件及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治理工程对北槽拦门沙河段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工程使得河道平均水深增加,河床上下平顺相接,河床横断面形态趋于均匀,河势... 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实施前后的水下地形资料,在GIS软件及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分析了治理工程对北槽拦门沙河段的影响。结果表明:整治工程使得河道平均水深增加,河床上下平顺相接,河床横断面形态趋于均匀,河势趋于稳定。至2005年初,北槽河道上段水深比工程前的1998年初平均增加了1.34m,中段则淤浅0.63m,下段刷深0.81m,河床纵向上变得和缓、平顺;丁坝段的冲刷南侧的强度较北侧大,中下段河槽北偏,深泓从原来的东南-西北走向改呈东西向,全槽形成了一条上下段平顺相接的微弯自然深泓线,河槽的形态也从工程前的宽缓或陡峭形变为均匀的“V”字形;下游河段没有产生新的航道拦门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北槽航道 治理工程 拦门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