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禾本科作物联合固氮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艾超 赵远征 +4 位作者 张俪予 张美玲 黄抒语 王诗雨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07-1321,共15页
生物固氮是唯一能将空气中“免费”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的生物学过程。一般认为豆科作物具有共生固氮能力,间套种豆科作物已成为补充农田氮素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禾本科作物也具有较高的联合固氮潜力,大量联合固氮菌不仅定... 生物固氮是唯一能将空气中“免费”的氮气转化为化合态氮的生物学过程。一般认为豆科作物具有共生固氮能力,间套种豆科作物已成为补充农田氮素的重要方式。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禾本科作物也具有较高的联合固氮潜力,大量联合固氮菌不仅定殖在根际、根内,还可以定殖在植株地上部如茎维管束、叶际中,表明禾本科作物固氮微生物可能为避免复杂的土壤环境,开辟了一条“体内高效固氮”的新途径。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玉米、小麦、水稻、甘蔗等禾本科作物在联合固氮部位、调控途径、菌群构建等方向取得的创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固氮菌除了与宿主植物存在互作关系外,还与其他功能细菌、真菌和病毒之间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基于生物固氮多功能合成菌群在植物营养和促生等领域表现出的巨大应用前景和潜力,提出了当前禾本科作物联合固氮研究的前沿热点和难点,即如何综合利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策略,筛选关键功能类群并结合基因组尺度代谢模型,构建群落稳定、功能多样、效果显著的合成菌剂,为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作物 生物固氮 固氮菌 秸秆分解 合成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燕麦根际联合固氮菌研究 Ⅲ固氮菌对燕麦生长的影响及其固氮量测定 被引量:38
2
作者 姚拓 蒲小鹏 +1 位作者 张德罡 李金花 《草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5期101-105,共5页
利用稳定性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了接种固氮菌株对燕麦生长的影响及固氮量。结果表明,接种不同供试固氮菌株对燕麦生长的影响不同,大多数菌株明显促进燕麦生长(株高、根长、根表面积和生物量),部分菌株则对燕麦生长影响不明显。菌株固氮... 利用稳定性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了接种固氮菌株对燕麦生长的影响及固氮量。结果表明,接种不同供试固氮菌株对燕麦生长的影响不同,大多数菌株明显促进燕麦生长(株高、根长、根表面积和生物量),部分菌株则对燕麦生长影响不明显。菌株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差异较大,固氮百分率为13.78%~63.96%,大于50%的有5株(Azotobactersp.ChO7、Pseudomonassp.ChO3、Azotobactersp.ChO4、Azotobactersp.ChO5和AzospirillumlipoferumChO6);固氮量为0.0653~0.3158mg/株,Azotobactersp.ChO4最高,其次是Pseudomonassp.ChO3、Azotobactersp.ChO7、Azotobactersp.ChO5和A.lipoferumChO6等。综合固氮量和对燕麦生长影响认为,菌株A.lipoferumChO6、Azotobactersp.ChO4、Pseudomonassp.ChO3、Azotobactersp.ChO5和Azotobactersp.ChO7等可作为燕麦固氮菌肥研制的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根际 联合固氮菌 固氮量 ^15N同位素稀释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固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海洋生产力的氮、碳贡献 被引量:13
3
作者 董俊德 王汉奎 +2 位作者 张偲 黄良民 王肇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741-1749,共9页
固氮生物及其共生体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氮素供给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贫营养盐海域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新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就海洋固氮生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以及在世界不同海域和海洋生态环境条件下 ,海洋固氮生物的物种... 固氮生物及其共生体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氮素供给和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中有重要作用。是贫营养盐海域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新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就海洋固氮生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以及在世界不同海域和海洋生态环境条件下 ,海洋固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生存方式、共生互作关系多样化 ,作较全面的概述。综合分析了海洋固氮生物的固氮能力 (活性 )、在光合固碳中的作用和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固氮生物 多样性 海洋生产力 碳贡献 氮需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内生固氮菌对不同基因型甘蔗农艺特性的效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吴凯朝 梁俊 +3 位作者 罗霆 邢永秀 杨丽涛 李杨瑞 《广西农业科学》 CAS CSCD 2010年第6期528-530,共3页
把内生固氮菌株Y-1a分别接种到6个不同甘蔗材料GT24、GT9、YC84/153、GT18、CP65/357和F172中,在温室无氮栽培条件下,分别调查甘蔗株高、茎径、平均节间长度和单茎重,探讨接种内生固氮菌对不同基因型甘蔗农艺特性的效应。结果表明,与对... 把内生固氮菌株Y-1a分别接种到6个不同甘蔗材料GT24、GT9、YC84/153、GT18、CP65/357和F172中,在温室无氮栽培条件下,分别调查甘蔗株高、茎径、平均节间长度和单茎重,探讨接种内生固氮菌对不同基因型甘蔗农艺特性的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接种内生固氮菌可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不同基因型甘蔗植株的生长,增加株高、茎径、平均节间长度和单茎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固氮菌 接种 农艺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燕麦根际固氮菌固氮量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席琳乔 张德罡 姚拓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17-420,共4页
用15N同位素稀释法对接种到燕麦上的不同固氮菌的固氮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固氮菌处理的地上植株15N原子百分超为1.0871%~1.3791%,其中Pseudomonas spN4最低(1.0871%);植株地下部分为1.0921%~1.2751%,Pseudomonas spN4也是最低(1.... 用15N同位素稀释法对接种到燕麦上的不同固氮菌的固氮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固氮菌处理的地上植株15N原子百分超为1.0871%~1.3791%,其中Pseudomonas spN4最低(1.0871%);植株地下部分为1.0921%~1.2751%,Pseudomonas spN4也是最低(1.0921%)。Pseudomonas spN4、A.lipoferumO6和Zoogloea spW6固氮能力较好。植株全氮含量增加2.08%~39.58%,A.lipoferumO6处理的全氮含量最高(39.58%)。接种固氮菌能够提高燕麦的全氮含量、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固氮菌 固氮量 ^15N同位素稀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固氮菌接种对甘蔗生物固氮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罗霆 欧阳雪庆 +1 位作者 杨丽涛 李杨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26-1031,共6页
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接种固氮菌klebsiella L03对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生物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B8的固氮百分率最高为31.28%Ndfa,从苗期开始就显著高于ROC22,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固氮量和固氮百分率与ROC22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利用15N同位素稀释法,研究接种固氮菌klebsiella L03对甘蔗品种B8和ROC22的生物固氮的影响。结果表明:B8的固氮百分率最高为31.28%Ndfa,从苗期开始就显著高于ROC22,分蘖期和伸长初期的固氮量和固氮百分率与ROC22相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B8和ROC22的根、茎、叶都可发生固氮,以伸长初期(60d)叶片中的固氮能力最强。接种L03能显著提高B8和ROC22各器官的含氮量,其中对ROC22叶片和B8茎的含氮量提高作用最明显。不同甘蔗品种、相同品种的不同器官甚至相同器官的不同生长时期固氮作用有很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固氮 ^15N同位素稀释法 固氮百分率 含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氨氧化固定床反应器脱氮性能和过程动力学特性 被引量:20
7
作者 金仁村 郑平 唐崇俭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518-2525,共8页
进行了厌氧氨氧化固定床反应器的运行性能试验,分析了其过程动力学特性。接种反硝化污泥,用模拟废水可成功启动该反应器。当进水总氮浓度为608mg·L-1,水力停留时间为2h,总氮负荷为7.34kg·m-3·d-1时,反应器获得最大基质... 进行了厌氧氨氧化固定床反应器的运行性能试验,分析了其过程动力学特性。接种反硝化污泥,用模拟废水可成功启动该反应器。当进水总氮浓度为608mg·L-1,水力停留时间为2h,总氮负荷为7.34kg·m-3·d-1时,反应器获得最大基质去除速率6.11kg·m-3·d-1。二级动力学模型和改进的Stover-Kincannon模型均适用于非基质抑制状态下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过程模拟。Stover-Kincannon模型动力学分析表明,这种反应器的最大基质去除速率可达12.4kg·m-3·d-1,具有较大的脱氮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固定床 Stover-Kincannon模型 二级动力学 生物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N同位素稀释法评估甘蔗的生物固氮量 被引量:3
8
作者 周晓舟 李杨瑞 杨丽涛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7-773,共7页
为评估甘蔗生物固氮量,采用15N同位素稀释法,以木薯为参比植物,进行温室桶栽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全生育期植株固氮11.3514%Ndfa,固氮量每桶0.9269g。甘蔗根、茎、叶的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大小依序为叶>茎>根。叶的固氮百分率(13.26... 为评估甘蔗生物固氮量,采用15N同位素稀释法,以木薯为参比植物,进行温室桶栽试验。结果表明:甘蔗全生育期植株固氮11.3514%Ndfa,固氮量每桶0.9269g。甘蔗根、茎、叶的固氮百分率和固氮量大小依序为叶>茎>根。叶的固氮百分率(13.2668%Ndfa)略高于植株,但两者差异不显著。甘蔗植株全氮量中来自空气氮(生物固氮)、肥料氮和土壤氮的比例分别为11.3514%、7.6857%、80.9629%。甘蔗的氮肥利用率为58.7583%。甘蔗根、茎、叶各部位均有固氮现象,生产上可以用叶代替植株来评估甘蔗的生物固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木薯 15N同位素稀释法 固氮百分率 定量 生物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曝气模式下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持续稳定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方茜 张可方 +1 位作者 杜馨 林金銮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73-77,共5页
为研究反应周期内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过程的持续稳定性,试验以模拟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于恒定气量连续曝气的SBR反应器内,在反应周期内恒定不同曝气量的条件下,考察氮转化规律和DO、ORP及pH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ND持续稳定的时间和T... 为研究反应周期内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过程的持续稳定性,试验以模拟城市污水为研究对象,于恒定气量连续曝气的SBR反应器内,在反应周期内恒定不同曝气量的条件下,考察氮转化规律和DO、ORP及pH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ND持续稳定的时间和TN去除率随曝气量的增加而减少和降低,DO、ORP和pH曲线上出现的折点可预示SND过程的结束和完全硝化反应的开始,而pH曲线上的"谷点"可预示硝化反应的结束。由此可知,在恒定气量连续曝气模式下,SND的持续稳定时间是有限的,不能延续到反应周期结束,但可用DO、ORP和pH值作为SND过程持续稳定程度的控制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同步硝化反硝化 恒定气量 连续曝气 持续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菌草一株内生固氮菌的分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叶文雨 谢序泽 +5 位作者 杨林青 邱学鸿 牛晓庆 胡红莉 余文英 鲁国东 《热带农业科学》 2018年第12期69-74,共6页
菌草(JUNCAO)是可作为栽培食用菌、药用菌的草本植物。内生固氮菌具有生物固氮的功能,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采用无氮培养基、乙炔还原法等方法从巨菌草根中分离纯化到1株具有较强固氮酶活性的菌株,固氮酶活性... 菌草(JUNCAO)是可作为栽培食用菌、药用菌的草本植物。内生固氮菌具有生物固氮的功能,可以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采用无氮培养基、乙炔还原法等方法从巨菌草根中分离纯化到1株具有较强固氮酶活性的菌株,固氮酶活性值为270.20 nmolC2H4/(mL·h)。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进一步确定该菌株属于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内生固氮菌株fjg102对稻瘟病菌Guy11和Ku70的抑菌率分别为40.25%和44.30%,具有一定的抑制病原菌的作用。菌株fjg102革兰氏染色阳性,具有溶磷作用、触酶反应为阳性、明胶液化为阳性等生理生化特性。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fjg102菌株后对大麦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其中叶长增加37.26%,根长增长9.40%,根重增加66.16%,鲜重增加96.40%,干重增加80%。可见,该内生固氮菌株具有生物固氮和促生的效果,可进一步研究开发成为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内生固氮菌 理化性质 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处理下大豆生物固N能力及对系统N素的贡献 被引量:4
11
作者 谢田玲 沈禹颖 +2 位作者 高崇岳 南志标 Murray Unkovich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72-1780,共9页
2002年至2003年在黄土高原研究了4个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下大豆的生物固N百分率(%Ndfa)、固N数量及其对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中N素的贡献。结果表明,在tt、s、nt和nts... 2002年至2003年在黄土高原研究了4个耕作处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覆盖(ts)、免耕(nt)和免耕+秸秆覆盖(nts)下大豆的生物固N百分率(%Ndfa)、固N数量及其对春玉米-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中N素的贡献。结果表明,在tt、s、nt和nts处理下2002年的生物固N百分率为17.6%、34.3%、22.4%和19.3%,2003年则为58.5%、62.4%、54.9%和43.8%,其中2003年的生物固N百分率比2002年分别高出69.9%、45.0%、59.3%和56.1%,固N数量高出56.2%、33.8%、49.5%和43.1%。大豆生物固N百分率、生物固N数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在ts处理下显著相关。土壤NO3-N含量和大豆固N数量呈负相关,大豆植株吸N量占土壤NO3-N的百分比在2002年为:t(88.1)>ts(84.6)>nts(78.7)>nt(63.6),2003年为:t(115.5)>ts(104.2)>nts(99.8)>nt(95.8)。2002年大豆对该轮作系统的N素贡献分别为6.6(t)、11.6(ts)6、.5(nt)和6.1(nts)kg/hm2,生物固N量占总N输入量的百分比为14.6(t)、21.5(ts)、14.9(nt)和12.9(nts);2003年大豆对系统的N素贡献分别为14.9(t)1、7.6(ts)、12.9(nt)和10.7(nts)kg/hm2,生物固N量占总N输入的百分比为63.2%(t)、58.5%(nt)、47.7%(ts)和39.9%(nts)。年际变异造成了大豆生物固N的年际差异,秸杆覆盖+耕作因改善水分状况,而促进了大豆的生物固N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自然丰度技术 生物固N N素贡献 N平衡 N亏缺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固氮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多英 雒江菡 +1 位作者 刘红 戴宗仁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55-60,共6页
1975年,Dbereiner实验发现与禾本科植物联合共生的固氮菌并提出根际联合固氮的概念。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研究手段包括化学分析、遗传工程、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的运用,推进了联合固氮领域的研究深度。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联合固氮... 1975年,Dbereiner实验发现与禾本科植物联合共生的固氮菌并提出根际联合固氮的概念。近年来,随着一些新的研究手段包括化学分析、遗传工程、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方法的运用,推进了联合固氮领域的研究深度。综述了近年来发现的联合固氮菌的种类;联合固氮体系的形成过程(趋化、结合和侵入);影响联合固氮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土著微生物的竞争、植物基因型差异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结合态氮(氨、亚硝酸盐、硝酸盐等)和氧。并从固氮联合作用测定方法、联合固氮菌的资源筛选、联合固氮工程菌的研究、联合固氮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4个方面,论述了联合固氮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氮 联合固氮 固氮细菌 固氮工程菌 分子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氮菌接种对不同甘蔗品种NPK积累的影响
13
作者 邢永秀 莫遥 +4 位作者 罗丽静 刘灵 魏春燕 杨丽涛 李杨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甘蔗是需氮量较大的重要糖料作物,为了探讨固氮菌对不同甘蔗品种生长过程中的硝态氮、氮、磷和钾含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固氮菌DX120(A)、固氮菌296(B)和固氮螺菌(C)处理桶栽甘蔗品种ROC22和B8。主要结果表明:不同固氮菌及组合处理后2个... 甘蔗是需氮量较大的重要糖料作物,为了探讨固氮菌对不同甘蔗品种生长过程中的硝态氮、氮、磷和钾含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固氮菌DX120(A)、固氮菌296(B)和固氮螺菌(C)处理桶栽甘蔗品种ROC22和B8。主要结果表明:不同固氮菌及组合处理后2个甘蔗品种叶片的硝态氮含量在8—11月总体上高于对照却低于肥料处理;接种固氮菌提高了2个甘蔗品种叶片中氮素的含量,且A和AB处理对ROC22的效果较好,A、C和AC处理对B8氮素含量的影响效果较好;磷元素含量在生长期不断提高,固氮菌处理有利于2个甘蔗品种磷素含量的积累;单个及多个组合固氮菌处理对2个甘蔗品种叶片钾元素的含量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生物固氮 固氮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水化合物和H_2对Gunnera/Nostoc共生体固氮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辉民 王澜芳 +1 位作者 蒋家慧 梁永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6,共6页
以Gunnera/Nostoc共生体为材料,研究、比较了碳水化合物和H2对其固氮活力及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条件下,外源H2可提高Gunnera/Nostoc共生体固氮活力近100%,却使其呼吸速率下降近5... 以Gunnera/Nostoc共生体为材料,研究、比较了碳水化合物和H2对其固氮活力及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正常条件下,外源H2可提高Gunnera/Nostoc共生体固氮活力近100%,却使其呼吸速率下降近50%;而碳水化合物(葡萄糖)也可使其固氮活力提高约100%,并使其呼吸速率提高近160%。表明碳水化合物及H2均可为Gunnera/Nostoc共生体提供固氮过程的还原力。由于H2的循环利用降低了呼吸速率,所以就间接地节约了Gunnera/Nostoc共生体固氮过程中对碳水化合物的消耗。结果还表明,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对恢复饥饿后的Gunnera/Nostoc共生体固氮活力的作用优于外源H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固氮 固氮共生体 固氮活力 碳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稻田固氮蓝藻挥发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定煌 周伊薇 +3 位作者 李盛安 包江桥 冯敏铃 贺鸿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分析稻田固氮蓝藻挥发性成分,评估其应用潜力。[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5株稻田固氮蓝藻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固氮蓝藻挥发性成分中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的烷烃、酚类和酯类物质,具有抗动... [目的]分析稻田固氮蓝藻挥发性成分,评估其应用潜力。[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5株稻田固氮蓝藻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固氮蓝藻挥发性成分中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的烷烃、酚类和酯类物质,具有抗动植物病原微生物、抑制有害藻类、抗草、杀虫等作用。[结论]稻田固氮蓝藻在生物源药物、杀藻剂和农药等生产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氮蓝藻 挥发性化学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固态复合微生物菌肥发酵及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郑世浩 程琪 包永明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8-498,共11页
通过对固氮、释磷能力以及对层出镰孢菌抗病能力的测定,筛选得到固氮菌N3(Arthrobacter sp.ZSH N3)、水解土壤有机磷细菌Y1(Enterobacter asburiae ZSH Y1)、释放不溶性无机磷细菌W3(Enterobacter hormaechei ZSH W3)和生防菌KY2(Bacill... 通过对固氮、释磷能力以及对层出镰孢菌抗病能力的测定,筛选得到固氮菌N3(Arthrobacter sp.ZSH N3)、水解土壤有机磷细菌Y1(Enterobacter asburiae ZSH Y1)、释放不溶性无机磷细菌W3(Enterobacter hormaechei ZSH W3)和生防菌KY2(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KY2)。采用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以活菌数为指标,优化玉米秸秆固态发酵工艺的参数,在温度30.4℃、初始pH 7.8、初始含水量100%、接种量15.5%、接种间隔时间24 h、发酵时间120 h,菌肥中N3、Y1、W3和KY2实际有效活菌数分别达到2.27×10^9、3.11×10^9、7.10×10^8和3.21×10^9 CFU·g^-1,总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为原材料的6.07倍和11.43倍。盆栽试验表明,菌肥能够显著促进烟草的光合作用,并有效防治层出镰孢菌引起的枯萎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肥 固氮菌 释磷菌 生物防治 固态发酵 玉米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生物固氮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志红 李劲尤 刘甲星 《生态科学》 CSCD 2021年第5期215-230,共16页
海洋生物固氮因可以支持初级生产所需的氮而在全球碳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分子生物学和15N2同位素示踪法应用于固氮研究领域以来,逐渐发现了单细胞固氮蓝藻和异养固氮细菌的重要性,是近年来海洋固氮研究领域的最大... 海洋生物固氮因可以支持初级生产所需的氮而在全球碳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分子生物学和15N2同位素示踪法应用于固氮研究领域以来,逐渐发现了单细胞固氮蓝藻和异养固氮细菌的重要性,是近年来海洋固氮研究领域的最大进展之一,表明以前基于束毛藻为主要固氮生物估算的固氮量可能低估了生物固氮在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传统的海洋生物固氮研究仅局限于热带亚热带的寡营养盐区域,对高营养盐区域如上升流、河口等高营养盐区域较少关注,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区域的生物固氮进行重新评估和再认识。综述了国际固氮研究的最近进展,主要包括固氮生物多样性及分布特征、生物固氮的限制性因素、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综述了南海生物固氮方面的最新进展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固氮 单细胞固氮蓝藻 异养固氮细菌 分子生物学技术 高营养区域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