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冬小麦主产区40年干旱变化特征及影响风险评估 被引量:12
1
作者 姚小英 张强 +3 位作者 王劲松 王莺 周忠文 马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32,共7页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运用1971-2010年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8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40 a 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干旱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对冬小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 干旱是影响甘肃省冬小麦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运用1971-2010年甘肃省冬小麦主产区8县(区)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40 a 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了干旱影响冬小麦产量的风险评估指数,对冬小麦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等级干旱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春旱以陇东黄土高原出现频率最高,为0.35~0.39次?a -1;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出现频率最少,为0.18次?a -1;初夏旱出现频次最高的地区为环县,为0.35次?a -1,最少为西峰、成县及秦安;伏旱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环县及麦积,最低为张家川;秋旱出现频率最高为环县,最低为武都。各地干旱均以轻旱为主,其次为中旱。40 a 中,20世纪90年代干旱出现频次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秋旱发生频次明显减少,春旱则有相对增多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徽成盆地及两江流域受旱灾影响风险最小,种植保险率最高,为92%~93%;其次为关山区,种植保险率为91%,干旱风险较小;渭河流域及渭北旱区风险较大,种植保险率为88%~89%;陇东黄土高原种植保险率最低,为83%~85%,冬小麦生长受干旱胁迫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主产区 干旱灾害 变化特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冬小麦拔节期的时空变化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钟秀丽 王道龙 +3 位作者 李玉中 赵鹏 闫旭宇 孙忠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2-25,共4页
依据黄淮麦区及其周边地区的3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0a的观察资料,分析了影响冬小麦拔节期的主要因子;建立了已拔节概率随时间变化的方程,分析其重要参数的地区分布。并讨论了造成地区差异的原因和生产应用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冬小麦 拔节期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再生水灌溉制度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增进 柴红敏 李宝萍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74,共4页
通过桶栽冬小麦的再生水灌溉试验,探讨了不同再生水灌溉制度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再生水灌溉制度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再生水灌溉制度下,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281.3~348.1mm)和日耗水量(1.3~1.6mm)变化不大,冬小麦... 通过桶栽冬小麦的再生水灌溉试验,探讨了不同再生水灌溉制度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再生水灌溉制度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再生水灌溉制度下,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281.3~348.1mm)和日耗水量(1.3~1.6mm)变化不大,冬小麦水分生产率变化(0.9~1.9kg/m3)较大;播前及全生育期采用2/3清水+1/3再生水混灌时,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冬小麦产量比清水灌溉处理提高42.1%;纯再生水灌溉和半再生水半清水混灌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再生水灌溉制度 水分生产率 叶面积 株高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南旱地小麦主产区几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郭平毅 苗果园 +1 位作者 尹钧 高志强 《生态农业研究》 CSCD 1996年第3期25-29,共5页
郭平毅,苗果园,尹钧,高志强。晋南旱地小麦主产区几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探讨。生态农业研究,1996,4(3):25~29。 探讨了山西省南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的农业生态问题,在总结研究多种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不同土地资源、生产... 郭平毅,苗果园,尹钧,高志强。晋南旱地小麦主产区几种生态农业模式的探讨。生态农业研究,1996,4(3):25~29。 探讨了山西省南部黄土高原旱作农区的农业生态问题,在总结研究多种旱区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不同土地资源、生产条件的旱地高效农业生态系统,分析了这些农业系统的结构、功能与适应条件,并提出了组建旱地农业生态系统需要遵循的共同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主产区 农业 生态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一次性底肥的产量和效益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振兴 张树林 +1 位作者 刘自华 龚振平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3-15,共3页
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视为一系统整体来研究只施一次底肥,在保证单产不降低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结果表明,在滦河流域沙区土壤上冬小麦施用适量底肥,种夏玉米不施底肥,比两茬作物均施底肥两种作物的产量变化... 将"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视为一系统整体来研究只施一次底肥,在保证单产不降低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结果表明,在滦河流域沙区土壤上冬小麦施用适量底肥,种夏玉米不施底肥,比两茬作物均施底肥两种作物的产量变化不明显,但效益却明显提高。进而提出一个较完善的平衡施肥技术方案:在上茬冬小麦,底施纯N69kg/hm2,K2O165kg/hm2,P2O5150kg/hm2,P、K肥1次性底施。在冬小麦孕穗期、拔节期分别追施纯N34 5kg/hm2,在夏玉米的小喇叭口、大喇叭口期追施纯N207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种植模式 底肥 产量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丘陵区节水栽培技术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
作者 赵小蓉 赵燮京 王昌桃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14,43,共6页
水分不足是限制川中丘陵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因子。通过不同节水栽培措施条件下耗水特性、潜在蒸散量与作物系数的研究成果,对冬小麦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①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常规灌溉(保证田间持水... 水分不足是限制川中丘陵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因子。通过不同节水栽培措施条件下耗水特性、潜在蒸散量与作物系数的研究成果,对冬小麦的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①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常规灌溉(保证田间持水量75%)耗水量最高,达到421 mm;依赖于降雨耗水量最低,仅为348 mm。②川中丘陵区冬小麦生育期逐日的潜在蒸散量(ET0)的平均值在0.93~3.81 mm/d幅度内变动,并呈现出前期平稳、中后期逐渐增加的特征。③在冬小麦全生育期,各处理措施的Kc值幅0.23~1.92之间,并呈现一抛物线特征。在拔节期达到最大值,成熟期达到最低值;且秸秆覆盖+常规灌溉栽培措施平均Kc值最大,对照平均Kc值最小。④冬小麦产量以秸秆覆盖+常规灌溉处理最高,达到6 222.53 kg/hm2,而以对照(A)最低,仅为3 852.00 kg/hm2;冬小麦的水分生产率与灌水生产率则均表现为秸秆覆盖+节水灌溉处理最高,分别达到0.55 kg/m3和3.62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丘陵区 节水栽培 冬小麦 水分生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复合干旱指数在我国三大农业主产区的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思琪 张翔 陈能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254,265,共13页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通过与SPI-3的线性相关分析及实际旱情的对比,研究了三种复合干旱指数(PADI、OVDI、TVDI)在我国三类(冬小麦、夏玉米、水稻)农业主产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三种复合干旱指数不适用于水稻区的干旱监测;在三类农业区的... 利用多源遥感数据,通过与SPI-3的线性相关分析及实际旱情的对比,研究了三种复合干旱指数(PADI、OVDI、TVDI)在我国三类(冬小麦、夏玉米、水稻)农业主产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三种复合干旱指数不适用于水稻区的干旱监测;在三类农业区的干旱监测中,指数PADI、TVDI对干旱量化结果较为准确(干旱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空间分布等),OVDI对旱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偏重;指数TVDI、OVDI适合大范围的旱情监测,且TVDI监测结果更为准确;PADI指数由于结合了作物信息,对干旱的量化更全面,适宜于小范围的旱情监测,但对输入信息的要求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复合干旱指数 农业主产区 冬小麦 夏玉米 水稻 适用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半干旱地区不同类型区冬小麦的节水灌溉制度 被引量:3
8
作者 王拴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85-93,共9页
在河北省半干旱地区不同类型区的藁城、临西、望都灌溉试验站。采用田测法进行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水次数和水量较少的情况下,冬小麦产量与耗水量成正比,其最高产量的相应耗水量为适宜耗水量,超过适宜耗水量,再增... 在河北省半干旱地区不同类型区的藁城、临西、望都灌溉试验站。采用田测法进行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水次数和水量较少的情况下,冬小麦产量与耗水量成正比,其最高产量的相应耗水量为适宜耗水量,超过适宜耗水量,再增加灌水次数和水量,产量下降,根据适宜耗水量,经济灌溉定额及亏水情况下的减产系数,确定不同类型区的灌水依据和节水灌溉制度。示范与推广证明,推荐的冬小麦节水灌溉制度是可行的,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区,平均亩节水92m^3,增产率为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节水 灌溉 干旱地区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