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朝文士才尽现象析论——以鲍照、江淹、任昉为中心
1
作者 贺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9,共9页
身为南朝著名的文士,鲍照、江淹、任昉生前均曾获才尽之评,原因各不相同,且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宋孝武帝性多猜忌,争强斗胜,好为文章,时任中书舍人的鲍照不敢露才扬己,一改先前的奇丽文风,转而写作鄙俗的乐府民歌;齐东昏侯诛戮大臣,... 身为南朝著名的文士,鲍照、江淹、任昉生前均曾获才尽之评,原因各不相同,且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宋孝武帝性多猜忌,争强斗胜,好为文章,时任中书舍人的鲍照不敢露才扬己,一改先前的奇丽文风,转而写作鄙俗的乐府民歌;齐东昏侯诛戮大臣,任用恩倖小人专掌文翰,即将管知诏令、陪侍左右的江淹,返京前夕编造“张协问锦”“郭璞索笔”的奇幻梦境,借以表露不显同异的出仕态度,以期实现避祸全身的隐秘意图;萧梁社会盛行“诗笔之辨”“诗优笔劣”的文学思想,任昉不满“任笔沈诗”的评价,以笔为诗,大量用典,与五言诗清丽流靡的审美体式风格相背离,遂获才尽之谈。鲍照、江淹才尽主要是政治因素影响的结果,任昉才尽的背后折射出文学观念的发展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文士 才尽现象 鲍照 江淹 任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概述
2
作者 汪群红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120,共8页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 中晚明文学工夫论或承于传统的文学艺术工夫论,或根于朱熹格物致知之工夫论,或鉴于王学致良知的工夫论,或源于禅宗明心见性的工夫论,或合孟子的“知言”“养气”工夫为一体。如李东阳、王世贞、胡应麟、许学夷等人的文体工夫论重视学养、强调对文体规范、篇章字句之法的掌握;唐顺之、李贽、袁宏道等人的文学创作主体工夫论指向心性的修炼、知识的效用,主体精神的大解脱;王阳明倡导在心性本体上下工夫,至刘宗周、黄宗羲等则主张以工夫作为“存养”身心锻炼的本体。这亦势必影响其文学创作观念。充分认识中晚明诸名家文学创作工夫论的价值,对重新建构与阐释明代文学批评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明 文学创作 工夫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元时期的文章学 被引量:14
3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南宋至元代创立并蓬勃发展的文章学,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冷落。这时期的文章学著作甚多,内容极为丰富,学者们解析文章作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可以预言,与诗学、词学、赋学等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一样,文章学应该也必然... 南宋至元代创立并蓬勃发展的文章学,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冷落。这时期的文章学著作甚多,内容极为丰富,学者们解析文章作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可以预言,与诗学、词学、赋学等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一样,文章学应该也必然会成为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元代 文章学 古文评点 文法 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及文学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阳清 吴冬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4,共9页
魏晋以来,汉地僧侣多西行佛国求经巡礼,僧人行记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等著作十种即先后别行于世。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主要体现在写景之简练传神、状物之精致细腻、叙人之真切传情、记事之神秘有验等4个方面,藉此昭示... 魏晋以来,汉地僧侣多西行佛国求经巡礼,僧人行记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等著作十种即先后别行于世。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主要体现在写景之简练传神、状物之精致细腻、叙人之真切传情、记事之神秘有验等4个方面,藉此昭示了作为文学文本的内涵、价值以及张力。其文学意义则集中表现为:彰显叙事文学成就并拓展了传统传记空间,丰富山水游记创作并开阔了眼界和视野,作为民族文学文本而呈现出了某种价值功能,对后来僧人行记和相关叙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僧人行记 文学表征 文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的选学与赋论 被引量:12
5
作者 许结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明代选学兴盛,其选赋之作则有"广、续《文选》"系、"赋集"系与"文总集"系三大类,汇总前人,推崇赋体,充分表现出因辨体而复古的倾向。明人选赋,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由尊"《选》"与辨"选&qu... 明代选学兴盛,其选赋之作则有"广、续《文选》"系、"赋集"系与"文总集"系三大类,汇总前人,推崇赋体,充分表现出因辨体而复古的倾向。明人选赋,其中一个主要特征是由尊"《选》"与辨"选"到辨"体"而宗"汉",多数赋选均以汉赋为鹄的,构建赋学历史观,并树立起辞赋创作之经典。而明人复兴"选学"以及选赋之风的炽盛,是伴随明中叶弘治、嘉靖以后文学复古思潮而来,其对汉赋特别是司马相如赋的推崇、评点汉赋功用与气象所包含的当世精神、以及对赋体脱离科举文战而表现的艺术鉴赏,均体现了当代文人化复古于赋论思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选学 赋论 辨体 复古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诗学声律论之创建、深化及批判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建民 黄春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2-116,共5页
沈约提出的"声律论"标志着我国古代诗学"声律论"的正式创建,其内涵是将汉语的四声运用于诗歌,强调诗歌音律之和谐及丰富多变的声韵美。刘勰的《文心雕龙》有多篇文章论及诗歌的声律问题,从更高的理论层次论述了音... 沈约提出的"声律论"标志着我国古代诗学"声律论"的正式创建,其内涵是将汉语的四声运用于诗歌,强调诗歌音律之和谐及丰富多变的声韵美。刘勰的《文心雕龙》有多篇文章论及诗歌的声律问题,从更高的理论层次论述了音律之生成本源、创作中声律运用不合之原因与解决办法及声律与作品审美韵味之关系等,从而深化了声律论。钟嵘对声律论展开了猛烈批判,指出了声律论对诗歌创作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以自然声韵为本的诗歌声律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声律论 创建 深化 批判 南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道融合与宋代文论的理论自觉 被引量:2
7
作者 温婷婷 张恩普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2-27,共6页
宋代儒、道融合的基本思想形态是儒强道弱。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体系,而是兼容儒、道、释思想的伦理本体论思想体系,因此,其呈现出明显的儒强道弱的倾向。这种儒强道弱的思想形... 宋代儒、道融合的基本思想形态是儒强道弱。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并不完全是儒家的思想体系,而是兼容儒、道、释思想的伦理本体论思想体系,因此,其呈现出明显的儒强道弱的倾向。这种儒强道弱的思想形态对宋代士人,包括文论家的个体独立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明显地影响到宋代文论的理论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道融合 宋代文论 理论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自我法自然:刘将孙张扬个性的文学思想 被引量:5
8
作者 查洪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71-75,共5页
刘将孙是元初重要文论家,他的文学思想已经引起文学批评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给予很高评价,但要准确把握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这应该是认识其文学理论的基点,他的文论也正是建立... 刘将孙是元初重要文论家,他的文学思想已经引起文学批评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并给予很高评价,但要准确把握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这应该是认识其文学理论的基点,他的文论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点上的。他以气论文,以性情和天趣论诗等,其中都贯穿了张扬个性、师法自然、重视自我的文学思想。在那个时代,这无疑具有理论先导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将孙 元代文论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文化、文学观与散文风格 被引量:2
9
作者 阮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7-92,共6页
南朝承续东晋文化而有所发展 ,在世人好清谈的风气之下 ,儒、释、道三教各有所重 ,既相争斗又相融合 ,构成当时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在它们的作用之下 ,孕育了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观念。“原道”的文学观没有造成文风的一律 ,它所... 南朝承续东晋文化而有所发展 ,在世人好清谈的风气之下 ,儒、释、道三教各有所重 ,既相争斗又相融合 ,构成当时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在它们的作用之下 ,孕育了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观念。“原道”的文学观没有造成文风的一律 ,它所推重的文学现实性与重性情、尚变化的文学追求结合在一起 ,影响了南朝散文的多重风格 ,并导致文风在“性情”贯穿中的相互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文化 文学观 散文 艺术风格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文体学的研究路径与学术空间 被引量:3
10
作者 谷曙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3-66,共4页
以文体为关注核心,注意用史学思维从宏观、微观两方面观照研讨宋代文体学中的一些问题,思考了两宋文体学的研究路径,探讨了断代文体学研究的学术范式。宋代文体学应该以文献史料为基础,努力把文体研究和文体批评研究有机地融通结合起来。
关键词 文体 文体理论 宋代 文体学 研究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金元文论“衰落”、“隆起”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书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5,共15页
日本学者曾断言中国文论"衰落于唐宋金元",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中国文论发展至唐宋金元,并不是"衰落",而是"隆起"。唐代诗学文论有自己的重大贡献,如在"唯美"一系,进一步深化魏晋南北朝时期... 日本学者曾断言中国文论"衰落于唐宋金元",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中国文论发展至唐宋金元,并不是"衰落",而是"隆起"。唐代诗学文论有自己的重大贡献,如在"唯美"一系,进一步深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形式运动",提出"对偶说",促成了律诗、绝句的建立;提出"诗境"论,成为中国"诗文评"核心理论思想之一"意境"的起始;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观点,影响深远。在"尚用"一系,则有元白诗论、韩柳文论等等很有特点的思想。至宋,"诗文评"出现了名副其实的大繁荣和再提升:诗话、词话、文话("四六话")如雨后春笋,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此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此类作品如春河开闸,如繁花绽放,成为中国古代"诗文评"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开创了"评点"的新形式,到明清更发展成蔚为壮观的"诗文评"重镇;古文理论(欧苏甚至包括理学家的极端论调)也有新的拓展;尤其是对诗文自身性质特点的把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沧浪诗话》尤为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唐代文论 宋代文论 金代文论 元代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文学理论发展述略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文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4-131,共8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文学意识日趋明确,文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已取得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时期是文学观念从模糊到比较明确和自觉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转型期。而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可以...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时,文学意识日趋明确,文学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已取得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这时期是文学观念从模糊到比较明确和自觉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转型期。而魏晋时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说是实现这个转型的过渡阶段。曹丕的《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风气;陆机的《文赋》是文学创作理论专著;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音乐理论;挚虞、李充、葛洪等的文学思想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艺主张。深入研究这个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对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来龙去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文学理论 曹丕 陆机 嵇康 挚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诗诗与南宋后期诗学批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飞 赵厚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6-163,287,共8页
有宋一代,论诗诗是与诗话同等重要的诗学批评形式,研究宋代尤其是南宋后期的诗学批评及其审美建构,论诗诗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考察领域。文章着重从数量、诗学批评价值及繁盛原因等几个方面对宋代论诗诗作出考察。
关键词 论诗诗 诗学价值 繁盛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本色”到“妙悟”:两宋诗学发展的逻辑进程——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梁道礼 汪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4,共8页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宋代诗学 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人关于文学本体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查洪德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59-165,共7页
元代文论家从哲学高度对文学本体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形成了文学本于“理”和本于“气”两种文学本体论 ,这成为考察元代文学思潮不可回避的一个既复杂又重要的问题。元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也深化了对一些文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在元代 ... 元代文论家从哲学高度对文学本体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形成了文学本于“理”和本于“气”两种文学本体论 ,这成为考察元代文学思潮不可回避的一个既复杂又重要的问题。元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也深化了对一些文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在元代 ,文学“气”本论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且形成了理论体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文学本体论 "理"本论 "气"本论 古代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忻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8-161,共4页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是建立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之上的。以仁义的"本心"为核心,延伸出该派基本的文学观,即立心为本,作文为末;抒写"无邪"之思;直抒胸襟,平夷闲雅。他们是将道德绝对地置于文学之上,从而形成了道德然后...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是建立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之上的。以仁义的"本心"为核心,延伸出该派基本的文学观,即立心为本,作文为末;抒写"无邪"之思;直抒胸襟,平夷闲雅。他们是将道德绝对地置于文学之上,从而形成了道德然后文章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心学家 文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文论中的文质观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悦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2,共5页
本文认为"文""质"是南朝文论中的核心概念,刘勰,钟嵘,沈约,裴子野及三萧文论中都体现了各有偏重的文质观。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文质兼备的观念贯穿全篇且富于创见;钟嵘的《诗品》也以文质兼备的标准论五言诗人;... 本文认为"文""质"是南朝文论中的核心概念,刘勰,钟嵘,沈约,裴子野及三萧文论中都体现了各有偏重的文质观。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文质兼备的观念贯穿全篇且富于创见;钟嵘的《诗品》也以文质兼备的标准论五言诗人;沈约的重文与裴子野的尚质有别;萧统主张典丽相济与萧纲崇文弃质不同,萧绎则介乎其间。可以说,刘勰所标举的文质兼备的文学理念,成为南北文学融合的取法标准,也昭示了汉唐文学发展的正确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文论 文质观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古文运动者对北宋古文运动的反思与超越——以叶适为中心考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马茂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4-170,192,共7页
传统的观点以为唐宋古文运动完成于苏轼之手,这种看法是一个误解。苏轼解构了古文运动,南宋朱熹、吕祖谦、叶适在对唐宋八大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命题,掀起了新一轮的南宋古文运动,他们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明清古文运动。叶... 传统的观点以为唐宋古文运动完成于苏轼之手,这种看法是一个误解。苏轼解构了古文运动,南宋朱熹、吕祖谦、叶适在对唐宋八大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命题,掀起了新一轮的南宋古文运动,他们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明清古文运动。叶适对古文提出了义味和典雅的高要求,将唐宋古文运动思想推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古文运动 义味说 典雅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文学审美特征刍议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芹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8-111,124,共5页
南北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长期分裂造成南北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呈现出来的文学审美风尚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对这种差异及其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认为清轻纤巧与重浊刚健是南北朝文学在审美特征上的主要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南北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长期分裂造成南北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呈现出来的文学审美风尚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对这种差异及其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认为清轻纤巧与重浊刚健是南北朝文学在审美特征上的主要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造成南北朝文学审美特征差异的客观原因,而南北朝士人和统治者不同的生活状况和审美情趣则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文学 清轻纤巧 重浊刚健 审美特征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初文学复古现象之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秋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6-130,共5页
明初文学复古现象的形成,既缘于这时期文人对新王朝盛世的认同和期望,更由传统文学自身的发展趋势使然。明初文学保持着元末割据状态下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各个文学流派的复古理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呈现为多元化中有所趋同的现象:当... 明初文学复古现象的形成,既缘于这时期文人对新王朝盛世的认同和期望,更由传统文学自身的发展趋势使然。明初文学保持着元末割据状态下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各个文学流派的复古理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呈现为多元化中有所趋同的现象:当时文人有的标举以情为诗,但同时也有人倡导继承道统,文以载道;有的主张转益多师,但同时取法汉魏盛唐的呼声也很高;有的要求师其意不师其辞,但同时掇拾词语意象的摹拟风气已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初文学 文学实践 复古倾向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