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朝文士才尽现象析论——以鲍照、江淹、任昉为中心
1
作者 贺伟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49,共9页
身为南朝著名的文士,鲍照、江淹、任昉生前均曾获才尽之评,原因各不相同,且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宋孝武帝性多猜忌,争强斗胜,好为文章,时任中书舍人的鲍照不敢露才扬己,一改先前的奇丽文风,转而写作鄙俗的乐府民歌;齐东昏侯诛戮大臣,... 身为南朝著名的文士,鲍照、江淹、任昉生前均曾获才尽之评,原因各不相同,且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宋孝武帝性多猜忌,争强斗胜,好为文章,时任中书舍人的鲍照不敢露才扬己,一改先前的奇丽文风,转而写作鄙俗的乐府民歌;齐东昏侯诛戮大臣,任用恩倖小人专掌文翰,即将管知诏令、陪侍左右的江淹,返京前夕编造“张协问锦”“郭璞索笔”的奇幻梦境,借以表露不显同异的出仕态度,以期实现避祸全身的隐秘意图;萧梁社会盛行“诗笔之辨”“诗优笔劣”的文学思想,任昉不满“任笔沈诗”的评价,以笔为诗,大量用典,与五言诗清丽流靡的审美体式风格相背离,遂获才尽之谈。鲍照、江淹才尽主要是政治因素影响的结果,任昉才尽的背后折射出文学观念的发展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文士 才尽现象 鲍照 江淹 任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元时期的文章学 被引量:14
2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南宋至元代创立并蓬勃发展的文章学,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冷落。这时期的文章学著作甚多,内容极为丰富,学者们解析文章作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可以预言,与诗学、词学、赋学等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一样,文章学应该也必然... 南宋至元代创立并蓬勃发展的文章学,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冷落。这时期的文章学著作甚多,内容极为丰富,学者们解析文章作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当然也有局限。可以预言,与诗学、词学、赋学等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一样,文章学应该也必然会成为传统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元代 文章学 古文评点 文法 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及文学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阳清 吴冬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6-124,共9页
魏晋以来,汉地僧侣多西行佛国求经巡礼,僧人行记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等著作十种即先后别行于世。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主要体现在写景之简练传神、状物之精致细腻、叙人之真切传情、记事之神秘有验等4个方面,藉此昭示... 魏晋以来,汉地僧侣多西行佛国求经巡礼,僧人行记应运而生。支僧载《外国事》等著作十种即先后别行于世。魏晋南北朝僧人行记之文学表征,主要体现在写景之简练传神、状物之精致细腻、叙人之真切传情、记事之神秘有验等4个方面,藉此昭示了作为文学文本的内涵、价值以及张力。其文学意义则集中表现为:彰显叙事文学成就并拓展了传统传记空间,丰富山水游记创作并开阔了眼界和视野,作为民族文学文本而呈现出了某种价值功能,对后来僧人行记和相关叙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僧人行记 文学表征 文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文化、文学观与散文风格 被引量:2
4
作者 阮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7-92,共6页
南朝承续东晋文化而有所发展 ,在世人好清谈的风气之下 ,儒、释、道三教各有所重 ,既相争斗又相融合 ,构成当时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在它们的作用之下 ,孕育了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观念。“原道”的文学观没有造成文风的一律 ,它所... 南朝承续东晋文化而有所发展 ,在世人好清谈的风气之下 ,儒、释、道三教各有所重 ,既相争斗又相融合 ,构成当时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在它们的作用之下 ,孕育了文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学观念。“原道”的文学观没有造成文风的一律 ,它所推重的文学现实性与重性情、尚变化的文学追求结合在一起 ,影响了南朝散文的多重风格 ,并导致文风在“性情”贯穿中的相互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文化 文学观 散文 艺术风格 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忻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8-161,共4页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是建立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之上的。以仁义的"本心"为核心,延伸出该派基本的文学观,即立心为本,作文为末;抒写"无邪"之思;直抒胸襟,平夷闲雅。他们是将道德绝对地置于文学之上,从而形成了道德然后...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是建立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之上的。以仁义的"本心"为核心,延伸出该派基本的文学观,即立心为本,作文为末;抒写"无邪"之思;直抒胸襟,平夷闲雅。他们是将道德绝对地置于文学之上,从而形成了道德然后文章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心学家 文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古文运动者对北宋古文运动的反思与超越——以叶适为中心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马茂军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4-170,192,共7页
传统的观点以为唐宋古文运动完成于苏轼之手,这种看法是一个误解。苏轼解构了古文运动,南宋朱熹、吕祖谦、叶适在对唐宋八大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命题,掀起了新一轮的南宋古文运动,他们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明清古文运动。叶... 传统的观点以为唐宋古文运动完成于苏轼之手,这种看法是一个误解。苏轼解构了古文运动,南宋朱熹、吕祖谦、叶适在对唐宋八大家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深刻的命题,掀起了新一轮的南宋古文运动,他们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明清古文运动。叶适对古文提出了义味和典雅的高要求,将唐宋古文运动思想推向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古文运动 义味说 典雅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文学审美特征刍议 被引量:1
7
作者 马芹芬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8-111,124,共5页
南北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长期分裂造成南北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呈现出来的文学审美风尚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对这种差异及其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认为清轻纤巧与重浊刚健是南北朝文学在审美特征上的主要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南北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长期分裂造成南北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呈现出来的文学审美风尚也有明显的差异。本文对这种差异及其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认为清轻纤巧与重浊刚健是南北朝文学在审美特征上的主要差异,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是造成南北朝文学审美特征差异的客观原因,而南北朝士人和统治者不同的生活状况和审美情趣则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文学 清轻纤巧 重浊刚健 审美特征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游艺”之学入圣贤之域——南宋理学家的文艺美学精神 被引量:1
8
作者 杨万里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6-221,共6页
南宋理学家将志道精神贯彻于"游艺"活动之中,除诗文外,于书画和琴乐亦颇多致力,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理学文艺美学。强烈的正统观念与复古意识使其推崇雅正醇古的文艺风貌;崇阳抑阴的哲学思想及对君子人格的追摹令其提倡清劲雄健的文艺... 南宋理学家将志道精神贯彻于"游艺"活动之中,除诗文外,于书画和琴乐亦颇多致力,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理学文艺美学。强烈的正统观念与复古意识使其推崇雅正醇古的文艺风貌;崇阳抑阴的哲学思想及对君子人格的追摹令其提倡清劲雄健的文艺笔力;对闲淡简远与洒落冲融心境的向往又促使其推许自然淡泊的文艺意境;对浑成无迹、从容中道之圣贤气象的尊崇则形成了其对于浑然天成的文艺气象的祈尚。唯有以理学思想为根柢,才能彰显其文艺美学区别于传统文人的特征;只有对他们的诗美理想与书画艺术美学作通观阐释,始得深入认识理学文艺美学的基本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学家 文艺美学 朱熹 书画 游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文论中的文质观及其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悦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2,共5页
本文认为"文""质"是南朝文论中的核心概念,刘勰,钟嵘,沈约,裴子野及三萧文论中都体现了各有偏重的文质观。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文质兼备的观念贯穿全篇且富于创见;钟嵘的《诗品》也以文质兼备的标准论五言诗人;... 本文认为"文""质"是南朝文论中的核心概念,刘勰,钟嵘,沈约,裴子野及三萧文论中都体现了各有偏重的文质观。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文质兼备的观念贯穿全篇且富于创见;钟嵘的《诗品》也以文质兼备的标准论五言诗人;沈约的重文与裴子野的尚质有别;萧统主张典丽相济与萧纲崇文弃质不同,萧绎则介乎其间。可以说,刘勰所标举的文质兼备的文学理念,成为南北文学融合的取法标准,也昭示了汉唐文学发展的正确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文论 文质观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庾信的后期文学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吉定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7-60,共4页
作为集六朝大成的作家庾信 ,虽有众多作品传世 ,却没有较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从庾信作品中的片言只语及其创作实践去探索他的文学思想 ,庾信的文学观包括文学创作应“含吐性灵”、“以悲为主”和追求“词高意远”三方面。这对南北朝以... 作为集六朝大成的作家庾信 ,虽有众多作品传世 ,却没有较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从庾信作品中的片言只语及其创作实践去探索他的文学思想 ,庾信的文学观包括文学创作应“含吐性灵”、“以悲为主”和追求“词高意远”三方面。这对南北朝以前的文学主张虽有继承 ,但更多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朝 庾信 文学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文艺批评的拟社会化机制及基本模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文浩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0-75,共6页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品评随时序发生功能移转,经由道德素养移至政治清议再转向审美旨趣;文艺批评随之体现出拟社会化特征,其客体论和主体论也初建起来。此期的文艺批评借鉴社会品评之"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形成具体的"比兴象...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品评随时序发生功能移转,经由道德素养移至政治清议再转向审美旨趣;文艺批评随之体现出拟社会化特征,其客体论和主体论也初建起来。此期的文艺批评借鉴社会品评之"取象比类"思维方式,形成具体的"比兴象喻"批评法,并分流出重视感性审美体验的《诗品》"直寻"模式与追求客观公正效果的《文心雕龙》"妙鉴"模式。《诗品》遂构建起一个诗人社会,对后代诗话、词话、曲话的形成产生内在的影响;《文心雕龙》把社会品评的道德标准转换成了艺术标准,使文艺批评走向自觉和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评机制 魏晋南北朝 文艺批评 拟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溯源流与经典化:魏晋南北朝文论对汉代五言诗史的重构 被引量:1
12
作者 翟新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6期116-120,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兴盛时期,五言诗也于此时进入繁盛期并逐步确立其重要地位。在此一时期文论著作中,学者们开始有意识地对五言诗进行推溯源流,通过确立古诗的源头地位及对汉代五言作品的实名化来实现对汉代五言诗史的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论发展的兴盛时期,五言诗也于此时进入繁盛期并逐步确立其重要地位。在此一时期文论著作中,学者们开始有意识地对五言诗进行推溯源流,通过确立古诗的源头地位及对汉代五言作品的实名化来实现对汉代五言诗史的构建。而其背后,则有着经典化诗史构建的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论 五言诗史 推溯源流法 经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文学批评与序体论作
13
作者 刘涛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3-127,共5页
随着文学独立地位的确立及文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南朝文风日趋兴盛,相应地,文学批评著述亦纷纷涌现。文士的文学批评观念不仅体现在专门的批评著作中,还体现在诸多序体文论中。此类序文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来看... 随着文学独立地位的确立及文人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南朝文风日趋兴盛,相应地,文学批评著述亦纷纷涌现。文士的文学批评观念不仅体现在专门的批评著作中,还体现在诸多序体文论中。此类序文在文学批评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来看,这些序文或对前人作品加以评论,或表达对某种文体或某部文集的看法,或阐释自己的创作风尚等。从形式上来看,句式骈散兼行,灵活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文学批评 文学观念 序体文 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北朝社会对入北南朝士人文学的改造
14
作者 周建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5-60,共6页
南北朝时,北朝社会独特的政治氛围、地理风物是北方文学生成的重要因素。只要进入北朝社会,无论怎样的文学都会被改造,南朝入北的士人文学就是这样。南朝士人的文学只有经过北朝社会的洗礼,才能更臻完善。
关键词 南北朝 文学风格 南朝 士人文学 社会 文学研究 庚倍 宫体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晋南朝山水记的文学转向及其地位和影响
15
作者 张帆帆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0-156,共7页
东晋南朝山水记从地记中脱胎而来,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州郡记-区域性山水记-单篇山水记三个阶段。山水记的发展过程中,其文本形态经历了从偏重征实性的地学散文到偏重艺术性的文学散文的转向。释慧远《游庐山记》开辟了山水记以游踪为主线... 东晋南朝山水记从地记中脱胎而来,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州郡记-区域性山水记-单篇山水记三个阶段。山水记的发展过程中,其文本形态经历了从偏重征实性的地学散文到偏重艺术性的文学散文的转向。释慧远《游庐山记》开辟了山水记以游踪为主线写山水的新模式;谢灵运等人的山水记首开山水记中用"序"的先例;释慧远及其周围僧团创作的《庐山记》系列作品,又开山水游记"同题共作"的先河。东晋南朝山水记已经具备了游记文学的常见文体要素,并对后代山水游记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晋南朝山水记可视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开端,是游记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记 东晋南朝 文学性转向 新创 文学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隐与显
16
作者 赵迎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7-122,共6页
"隐"和"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审美形态。在外在形式上,"隐"是单纯质朴的,而"显"是鲜明华丽的;在内在意蕴上,"隐"是蕴含丰富深厚的,而"显"是意义单纯明确的。阮籍和陶... "隐"和"显"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审美形态。在外在形式上,"隐"是单纯质朴的,而"显"是鲜明华丽的;在内在意蕴上,"隐"是蕴含丰富深厚的,而"显"是意义单纯明确的。阮籍和陶渊明的作品表现出"隐"的特征,刘勰和钟嵘则在理论上对"隐"的内涵有所揭示,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理想并不是"隐",而是显性的"风骨"、"风力"。刘勰所说"隐秀"的主要意义相当于"隐显"。很多学者把"隐秀"理解成同一审美对象或同一作品的内在意蕴和外在表现,这是一种误解。"隐"和"秀"指的是同一层面的两个对象或两种形态,而不是是同一个对象的内外两个层面。也就是说,"隐"和"秀",指的是两个审美对象或两种作品的不同形态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初期诏令与文风的演变
17
作者 彭民权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2-81,共10页
诏令不应该仅仅是研究文学历史语境的史料来源,它与文学的深层纠葛更应该受到重视。在两宋之交的历史语境下,南宋初期与文学相关的诏令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文学摆脱了北宋后期的封禁枷锁,开始恢复生气,诗赋取士重新成为国家的基本政... 诏令不应该仅仅是研究文学历史语境的史料来源,它与文学的深层纠葛更应该受到重视。在两宋之交的历史语境下,南宋初期与文学相关的诏令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文学摆脱了北宋后期的封禁枷锁,开始恢复生气,诗赋取士重新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南宋初期由于皇帝对苏轼的偏爱,全国上下掀起崇苏热潮,促使江西诗派勃兴并成为文坛主流,对南宋文学影响深远。绍兴年间,朝廷实行严厉的言禁制度,尤其是震惊朝野的多起诗文获罪案例,对全国的诗文作者形成了强大的震慑力,这种高压的文艺政策促使献赋颂成为一代文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初期 江西诗派 南宋文论 诏令 诗赋 苏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问“永嘉平淡之体”
18
作者 王澧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4-90,共7页
"永嘉平淡之体"是南朝诗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久为人所忽略。附和、盲从固不可取,回避、搁置也无益于学术创新。在引经据典之前,更需要深入细致的探索与追问它的意义指向、作者好尚、作品存佚;而南朝文论的正本清源,官私选... "永嘉平淡之体"是南朝诗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久为人所忽略。附和、盲从固不可取,回避、搁置也无益于学术创新。在引经据典之前,更需要深入细致的探索与追问它的意义指向、作者好尚、作品存佚;而南朝文论的正本清源,官私选本对玄言诗作的扬弃,则是中古五言诗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嘉平淡之体 作品存佚 南朝文论 选本取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经》审视 被引量:2
19
作者 佘斯大 陆理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7-110,133,共5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诗经》研究史上一个成果繁夥的时期 ,不仅在经学方面有所进展 ,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学方面的审视已进入了一个自觉阶段 ,特别注重其文学上的抒情特点 ,而不再过分地强调秦汉时的“诗言志”,从而揭开《诗经》研究的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诗经》研究史上一个成果繁夥的时期 ,不仅在经学方面有所进展 ,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学方面的审视已进入了一个自觉阶段 ,特别注重其文学上的抒情特点 ,而不再过分地强调秦汉时的“诗言志”,从而揭开《诗经》研究的新的一页。本文是从经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诗经》 审视 经学 抒情 文学性 新局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性审美风格与晚明文学现代性
20
作者 妥建清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0-158,共9页
晚明中国,作为载道文体的诗歌由宰制文学中心地位的滑落表明,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业已勃然兴起。通俗文体不仅依托晚明蓬勃的消费文化广泛播散,而且,晚明文士将通俗文体抬举至与诗歌等量齐观之境,此种"以浮华代自制"正表现... 晚明中国,作为载道文体的诗歌由宰制文学中心地位的滑落表明,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业已勃然兴起。通俗文体不仅依托晚明蓬勃的消费文化广泛播散,而且,晚明文士将通俗文体抬举至与诗歌等量齐观之境,此种"以浮华代自制"正表现出颓废风格的原始之义。同构于晚明颓废的社会审美风格,以描写世情为主的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因晚明情欲社会的表达需要,其作为文人文化的表征亦使用音乐、绘画等多种审美形式,表现出具有间性之美的颓废文学审美风格。此种间性审美风格不断挑战宋明宰制儒家所标举的崇高审美风格传统,在文人文化的形式之美的极致性追求中,表现出晚明中国人与文的审美自觉,以及中国"生活美学"新的实践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代降 南朝文学 间性审美风格 通俗文体 晚明文学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