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北疆地区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量化分析及研究
1
作者 杨浩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1-112,共12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指出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推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工作方向。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疆北疆民众的民族互嵌状态和中华民族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指出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推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工作方向。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新疆北疆民众的民族互嵌状态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两者各维度的均值、相关性及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北疆地区的民族互嵌实践提升了当地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互嵌和心理互嵌对当地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效果显著,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具有整体性。研究认为:应以空间互嵌优化各民族生活环境,以文化互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经济互嵌提升各族群众互动需求和能力,以社会互嵌搭建各族群众社会交往平台,以心理互嵌培育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提升各民族全方位嵌入,更好地实现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特点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艺工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9-114,共6页
习惯法是历史上形成的通行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以习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具有约束力的民间规则。首先提出了习惯与习惯法的概念,继而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特点,最后对民族习惯法的价值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中国 少数民族习惯法 民间规则 约束力 原始民主制 宗教 调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中的民族传记及其特点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文光 王玖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5-90,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民族迁徙最剧烈的时期,众多的民族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而且还与诸多的海外民族发生联系,所有这些内容都被记载在《魏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北史》《南史...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民族迁徙最剧烈的时期,众多的民族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而且还与诸多的海外民族发生联系,所有这些内容都被记载在《魏书》《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北史》《南史》等正史的民族列传当中,研究这些民族传记及其特点,对于民族史的研究乃至于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正史 民族传记 民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民歌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其调式特点——陕北民歌探究之一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智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7-20,共4页
贫瘠的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动荡不安的生活现实,人种血缘的融合重组,造就了神奇的陕北民歌。优美的抒情与凄苦的咏叹构成了永远的“交响”。纯四度与一个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歌词上二句体的句式,构成了陕北民歌特有的音乐与... 贫瘠的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动荡不安的生活现实,人种血缘的融合重组,造就了神奇的陕北民歌。优美的抒情与凄苦的咏叹构成了永远的“交响”。纯四度与一个大二度或两个纯四度的叠置,歌词上二句体的句式,构成了陕北民歌特有的音乐与文学的个性。特别是表达哀伤、凄苦情感时,清角和闰两音的运用与西北地区丧葬礼俗的“哭腔”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民歌 自然环境 人种血缘 优美的抒情 凄苦的咏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的法律思考 被引量:4
5
作者 薛全忠 张淑芝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38-45,共8页
无论在当代社会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史学研究领域,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都是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这里集中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通过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概况,研究少数民族婚俗与现行婚姻法之冲突,洞析二者之... 无论在当代社会学研究领域,还是在史学研究领域,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都是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这里集中居住着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12个少数民族。通过分析新疆少数民族婚姻习俗概况,研究少数民族婚俗与现行婚姻法之冲突,洞析二者之间融合点,以期为党和国家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少数民族 婚姻习俗 法律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关民族与“民族性法”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宋海彬 蔡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2年第6期4-9,共6页
建构于近代民族国家基础上的世界格局,从根本上将民族的演进历程区分为王朝帝国的民族阶段与民族国家的民族阶段。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人类的民族形态与民族关系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后民族时代"。王朝帝国的民... 建构于近代民族国家基础上的世界格局,从根本上将民族的演进历程区分为王朝帝国的民族阶段与民族国家的民族阶段。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人类的民族形态与民族关系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后民族时代"。王朝帝国的民族阶段的法是宗族性法,民族时代的法是"民族性法"尽管民族性法在当下世界各国国际国内都还有着现实基础和实际影响,但"后民族时代"的民族与法律的总体关系已经出现了对民族性法的一系列新的修正和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民族性法 后民族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法律法规中对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误用 被引量:5
7
作者 田烨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4-137,共4页
目前,在国家的一些立法机关和相关行政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文件中对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使用非常不规范,例如"少数民族省"、"民族县"、"民族区"等不符合国家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建制。本文对... 目前,在国家的一些立法机关和相关行政部门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文件中对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使用非常不规范,例如"少数民族省"、"民族县"、"民族区"等不符合国家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划建制。本文对民族地区相关概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规范使用民族地区相关概念的有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法律法规 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朝北部边疆高纬度地区民族述论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文光 孙雪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共6页
唐朝北部边疆以贝加尔湖为中心的高纬度地区分布着的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白霫、鞠等民族群体,这些民族群体与回纥有源流关系,他们的文化表现出较为独特的特点;从唐朝在北部边疆对上述民族的治理可以看到唐朝的北... 唐朝北部边疆以贝加尔湖为中心的高纬度地区分布着的骨利干、多览葛、仆骨、拔野古、同罗、浑、白霫、鞠等民族群体,这些民族群体与回纥有源流关系,他们的文化表现出较为独特的特点;从唐朝在北部边疆对上述民族的治理可以看到唐朝的北部边疆比汉代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向北推进到了靠近北极的高纬度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北部边疆 高纬度民族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角色 被引量:5
9
作者 赵现海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101,共10页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加强防御,在北部边疆长期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明代在海洋空间面临实质性挑战后,在东部近海地区也开始构建了长城防御体系。长城一方面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被动特征,无法彻底解决来自北方族群与东部...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加强防御,在北部边疆长期建立了长城防御体系,明代在海洋空间面临实质性挑战后,在东部近海地区也开始构建了长城防御体系。长城一方面起到了有效的防御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被动特征,无法彻底解决来自北方族群与东部海域的威胁,反而产生“反噬效应”,造成巨大的财政负担与社会动荡,甚至带来全方位的政权危机,这是影响中国古代历史变迁的重要因素。长城虽然是政权之间的界限,却并非族群之间的界限,而是一条生态过渡区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城 北方族群 “反噬效应” 生态界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考释 被引量:7
10
作者 高然 苑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1-78,共8页
Discovered in the Ning country of Gansu province during July 2004, the ‘Daidai chijie binzhou cishi shangong sibei’ (the temple stele made by Dadai chijie and Bin state governor Shanlei) was erected in Zhenshi first... Discovered in the Ning country of Gansu province during July 2004, the ‘Daidai chijie binzhou cishi shangong sibei’ (the temple stele made by Dadai chijie and Bin state governor Shanlei) was erected in Zhenshi first year (504 A.D)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by Shanlei, to memorize the achievement of Emperor Xiaow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overnor Shanlei, the ethnic groups distributed within the Bin state (modern Ningxian)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period,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 mentioned in this stele. Further it proposes that the historical information included in this record, such as religious activities in the Bin state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and Sui Dynasties, the organization of ethnic groups, loc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Shanlei’s family and calligraphy in this period, was remarkably valu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 北魏 豳州 民族构成 行政建制与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苗族侗族水资源利用习惯法规则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晓光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6-153,共8页
黔东南苗族侗族人民很早就有自己传统的种植水稻用水管理规则和"灌溉法",并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饮用水和木材水运等方面的习惯法规则,这些规则在维护人们的健康、生产生活和经济利益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黔东南 苗族侗族 水利 习惯法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怒江流域的民族 被引量:1
12
作者 龙晓燕 彭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53-57,共5页
本文结合汉代及唐宋时期的有关史料 。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怒江流域 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北方族群法与东亚法文化圈的关系:以盗罪倍赃制的传播为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春海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9-121,共13页
文化圈的形成,必有一些纽带与媒介起作用,北方族群法在古代东亚法文化圈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如此。北方族群法与中原法的关系相当复杂,有彼此交融混合的一面,而有些日本学者却过于强调它们的“冲突”。以北方族群法为纽带,在东至日本列... 文化圈的形成,必有一些纽带与媒介起作用,北方族群法在古代东亚法文化圈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是如此。北方族群法与中原法的关系相当复杂,有彼此交融混合的一面,而有些日本学者却过于强调它们的“冲突”。以北方族群法为纽带,在东至日本列岛,西至中亚,北到草原大漠,南到中南半岛之内的诸文明,联合而成一个东亚法文化圈。在此文化圈内,由于具体文化、环境、社会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同源性制度又发生变化,在同一性中发展出多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族群法 东亚法文化圈 中华法系 盗罪倍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突与回应:建国初少数民族地区婚姻问题研究——以贵州省为例(1949年~1956年)
14
作者 伍小涛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8-23,共6页
建国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姻具有下列四个异质特征:1.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除了同宗不婚和特殊的"还娘头"外,相对汉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数民族的婚姻还是比较自由的;3."还娘头"... 建国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姻具有下列四个异质特征:1.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除了同宗不婚和特殊的"还娘头"外,相对汉族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数民族的婚姻还是比较自由的;3."还娘头"与同宗不婚或同姓不婚;4.通婚禁忌与婚姻神判。建国后在《婚姻法》的冲击下迅速嬗变:1.离婚案件呈上升趋势;2.处理婚姻问题的权利由传统的三老四少转移到国家政府手里;3.对女性是一次重大的解放。从而终于纳入到了国家预设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婚姻 贵州省 《婚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西北边区民族法规中的罚则制度
15
作者 陈武强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84-88,共5页
北宋西北边区位居宋夏边防要冲,民族分布众多、成分复杂。为了加强对西北缘边的统治,政府制定了许多针对西北边区诸族的民族法律法规,但其处罚原则与内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本文试从处刑原则与刑罚实施、法律政策与民族政策相参为用等... 北宋西北边区位居宋夏边防要冲,民族分布众多、成分复杂。为了加强对西北缘边的统治,政府制定了许多针对西北边区诸族的民族法律法规,但其处罚原则与内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本文试从处刑原则与刑罚实施、法律政策与民族政策相参为用等四个方面,探讨北宋西北边区民族法律法规中的罚则制度及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西北边区 民族法规 罚则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夷夏一体:丁谓经略夔州与宋初羁縻统治的转型 被引量:4
16
作者 裴艾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8-168,共11页
宋代是南方族群治理制度逐渐从羁縻转向土司的重要阶段,虽宋代仍施行羁縻制度,但自北宋前期开始,南方边地治理实践中已萌发出一些转型的要素。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宋朝借鉴内地治理经验,重新建立边疆族群地区的经济、军事体系,形成夷夏一... 宋代是南方族群治理制度逐渐从羁縻转向土司的重要阶段,虽宋代仍施行羁縻制度,但自北宋前期开始,南方边地治理实践中已萌发出一些转型的要素。其突出表现之一,是宋朝借鉴内地治理经验,重新建立边疆族群地区的经济、军事体系,形成夷夏一体的边地共同体。宋真宗时期担任夔州路转运使的丁谓,堪称宋初羁縻统治转型中的官方代表。丁谓所施行的“以盐易粟”和“土兵联防”等举措,皆受北宋前期内地与西北沿边治理政策的启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这可以表明宋初进行的政治、军事、经济政策改革,是影响宋代羁縻制度转型的重要原因。对丁谓经略夔州路为代表的宋初羁縻统治实态的考察,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唐宋羁縻制度变革的认识,理解古代南方治边策略从羁縻制向土司制转变历程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南方族群 治边策略 丁谓 夔州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互动与“南北朝”现象:一个体制问题的政治学思考 被引量:2
17
作者 阎步克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4-101,共8页
北方族群对中国制度史留下了多方面影响,其中包括其所建立的若干异族王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政治体制的形态与方向。从政治学上说,其影响可简要归结为强化专制集权和激活官僚体制。学者提出了一个"两个南北朝"的概念。在&q... 北方族群对中国制度史留下了多方面影响,其中包括其所建立的若干异族王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政治体制的形态与方向。从政治学上说,其影响可简要归结为强化专制集权和激活官僚体制。学者提出了一个"两个南北朝"的概念。在"两个南北朝"的时代,南系王朝的某些政治变迁,令中国史的另一些可能性显露出来了。而在这时,北系由少数民族入主建立的王朝,构成了一个"矫枉过正"的分力。这个分力的基础是"部族武力的体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族群 制度史 “两个南北朝” “部族武力的体制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瑶族过山榜的生成、流转及其历史解读——以桂北地区过山榜文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建敏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6期48-58,154,共12页
在桂北现存的三种类型的瑶族过山榜文中,综合了瑶人自身流传的盘瓠传说、盘瑶十二姓来历、历代官府的招抚榜文等元素的正本型榜文,形成时间最早,大约成形于明中后期,其背景是瑶人以此强调其免除赋役的权利。清中叶出现的建立在桂北地区... 在桂北现存的三种类型的瑶族过山榜文中,综合了瑶人自身流传的盘瓠传说、盘瑶十二姓来历、历代官府的招抚榜文等元素的正本型榜文,形成时间最早,大约成形于明中后期,其背景是瑶人以此强调其免除赋役的权利。清中叶出现的建立在桂北地区瑶人自身的历史脉络基础上的非牒型榜文,整合了不同来源的本地官方文书和地方历史记忆。其目的是论证瑶人对当地土地的所有权及地方赋役分配问题。清末到民国年间产生的融合瑶人的迁徙故事、本支家族的历史记忆的编修型榜文,则是当地瑶人仿效桂北汉人社会的宗族叙事模式,构建瑶人自身的历史谱系。通过桂北瑶族过山榜的历史解读,能提供一个官方文献记载之外、瑶族自身视角认识下瑶族社会变迁的历史解释,为存世的大量难以利用的民间文献提供一个基于区域史研究分析框架下的解读思路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族群 历史记忆 过山榜 瑶族 桂北 评皇券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地区汉代“胡人”墓考察
19
作者 王欣亚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5,共9页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两汉时期陕北地区多个游牧民族在此长期融合的事实,本文统称其为“胡人”。通过对陕北地区241座汉墓的考察,可以辨析出29座“胡人”墓葬。随葬带孔陶罐、戳记陶器、铜镜残片和骨箸、骨刷、骨勺等骨器及... 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了两汉时期陕北地区多个游牧民族在此长期融合的事实,本文统称其为“胡人”。通过对陕北地区241座汉墓的考察,可以辨析出29座“胡人”墓葬。随葬带孔陶罐、戳记陶器、铜镜残片和骨箸、骨刷、骨勺等骨器及装饰有波浪纹、弦纹的小口弧腹罐是匈奴族的常见做法,在墓道中用盛肉的陶罐来献祭可能是羌人的葬仪,随葬动物是这两支“胡人”墓葬的共同特征。29座“胡人”墓中,既有文化内涵较为单纯的“胡人”墓,又有两者共存一墓的情况,对墓主族属的辨析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解读墓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 汉代 胡人 匈奴 羌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