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13篇文章
< 1 2 1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
作者 郭屹立 刘绮 +2 位作者 陆雪干 刘铭 李先琨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3-425,共13页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还是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深刻影响着土壤肥力、碳储存与释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还是构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深刻影响着土壤肥力、碳储存与释放以及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性地总结归纳了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素,具体包括凋落物的化学组成、物理结构等质量特征,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土壤分解者的种类与活性等。同时,该文还深入梳理了近些年来国内外在凋落物分解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热点话题,这对深化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推动物质循环研究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未来研究应在整合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化对主场效应、土壤动物作用、光降解等话题的认识,并建立系统的分解机制研究框架。此外,构建一个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不同凋落物处理(包括添加与去除)的长期固定实验网络平台,对于深入揭示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转化与稳定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该文为进一步探索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响应机制提供了生态学视角的见解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凋落物分解 凋落物质量 气候 土壤分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性荒漠植物生活型和多样性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2
作者 赵红梅 胡桂清 +2 位作者 胡雨彤 程军回 杨卫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899-6911,共13页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通常以混合在一起分解状态存在,但以往研究多关注单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而凋落物多样性对分解的影响效应仍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分解网袋法,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对梭梭(Ha)、小果白刺(Ni)、花花柴(Ka)和苦豆子...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通常以混合在一起分解状态存在,但以往研究多关注单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而凋落物多样性对分解的影响效应仍不明确。本研究利用分解网袋法,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对梭梭(Ha)、小果白刺(Ni)、花花柴(Ka)和苦豆子(So)4种植物的单种及其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及养分动态进行研究,探讨温性荒漠植物生活型和多样性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化学组成影响了单种及混合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其分解速率与初始木质素/N、C/N、木质素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初始N含量显著正相关。不同生活型凋落物的分解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灌木的叶凋落物质量损失和养分释放快于多年生草本。混合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无显著混合效应,仅在分解1个月时,Ka-So和Ha-Ni-Ka-So组合出现了短暂的协同效应,即相比于单种凋落物分解具有更快的质量损失。然而,凋落物混合对N、P养分释放则具有拮抗效应,尤其是,在分解初期显著抑制了Ha-Ni-So、Ha-Ka-So组合的N释放,在分解后期显著抑制了Ka-So、Ha-Ni-So组合的P释放,但并未发现高的凋落物多样性导致养分释放拮抗效应的增强。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多样性对分解过程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而凋落物混合虽然对分解过程中质量损失的影响微弱,却显著抑制了分解过程中养分的释放,意味着凋落物物种组成的改变而非凋落物多样性可能对荒漠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生态系统 凋落物分解 混合效应 凋落物多样性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D_SeGAN的断奶前仔猪实例分割方法
3
作者 李鹏 沈明霞 +4 位作者 刘龙申 陈金鑫 薛鸿翔 衡熙 孙玉文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2-491,共10页
在猪只智慧养殖中,猪只实例分割方法是实现猪只自动化检测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在实际分割场景中,存在猪只遮挡粘连等现象,易导致分割困难。针对产房中仔猪分割困难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YOLO v5s和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的... 在猪只智慧养殖中,猪只实例分割方法是实现猪只自动化检测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在实际分割场景中,存在猪只遮挡粘连等现象,易导致分割困难。针对产房中仔猪分割困难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YOLO v5s和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的实例分割模型OD_SeGAN。该方法通过目标检测算法YOLO v5s提取出仔猪目标,并输入至语义分割算法GAN实现分割,并使用空洞卷积替换GAN中的普通卷积,扩大网络感受野;其次,使用挤压-激励注意力机制模块,增强模型对仔猪全局特征的学习能力,提高模型的分割精度。实验结果表明,OD_SeGAN在测试集上IoU为88.6%,分别比YOLO v5s_Seg、Cascade_Mask_RCNN、Mask_RCNN、SOLO、Yolact高3.4、3.3、4.1、9.7、8.1个百分点。将OD_SeGAN应用于仔猪窝均质量估测任务中,测得仔猪窝均质量和仔猪像素点数之间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956。OD_SeGAN在实际生产场景中具有良好的仔猪分割性能,可为仔猪窝均质量估测等后续研究提供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仔猪 实例分割 注意力机制 GAN 窝均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什地区绵羊品种中多羔主效基因FecB的分布
4
作者 贺小云 肖国亮 储明星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7-100,共4页
为分析FecB基因在喀什地区不同绵羊群体中的分布情况,以喀什地区广泛分布的多浪羊、巴尔楚克羊、叶城羊、塔什库尔干羊、诺维什羊和湖羊等9个主要养殖品种(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TaqMan探针技术对3 756只不同群体绵羊FecB基因进行了分型... 为分析FecB基因在喀什地区不同绵羊群体中的分布情况,以喀什地区广泛分布的多浪羊、巴尔楚克羊、叶城羊、塔什库尔干羊、诺维什羊和湖羊等9个主要养殖品种(群体)为研究对象,利用TaqMan探针技术对3 756只不同群体绵羊FecB基因进行了分型检测。结果显示,湖羊含有最高的B等位基因频率,叶城羊、多浪羊、诺维什羊、巴尔楚克羊和塔什库尔干羊母羊中均含有FecB突变,但B等位基因频率都较低,均在0.12以下;以湖羊为母本的杂交后代中FecB突变的频率也较高,杜泊羊种公羊不含有FecB突变。说明可以通过FecB基因检测和早期选择来增加喀什地区地方绵羊品种的群体产羔数,进而达到增加出栏率、提升养殖效益的目标,同时为地方绵羊品种的提纯复壮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什地区 绵羊 FECB基因 产羔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黑山羊GDF9基因nsSNP功能性预测及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
5
作者 管凇 施力光 +3 位作者 林雨 蒋剑箫 武洪志 彭维祺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6-2176,共11页
【目的】探究海南黑山羊产羔性状的分子遗传信息以及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山羊多胎育种提供有用的分子标记。【方法】以海南黑山羊为研究对象,采集222只山羊的血液... 【目的】探究海南黑山羊产羔性状的分子遗传信息以及生长分化因子9(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9,GDF9)基因多态性与产羔数间的相关性,以期为山羊多胎育种提供有用的分子标记。【方法】以海南黑山羊为研究对象,采集222只山羊的血液样本进行GDF9基因非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non-synonymou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nsSNP)筛选。采用SnaPshot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利用SPSS 19.0软件中一般线性模型对GDF9基因多态位点与海南黑山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并对nsSNP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GDF9基因共检测到15个变异位点,其中错义突变位点7个:T755C、G1264T、G2296A、G2335A、C2730T、G2773A、C3330T;同义突变位点6个:G888A、T951G、A972C、T2631C、A2871C、G3101A;插入位点2个:3101G3102和3140T3141。755 bp处发生的T→C突变导致蛋氨酸(Met)变为苏氨酸(Thr);1264 bp处发生的G→T突变导致丙氨酸(Ala)变为丝氨酸(Ser);2296和2335 bp处发生的G→A突变导致缬氨酸(Val)变为异亮氨酸(IIe);2730 bp处发生的C→T突变导致亮氨酸(Leu)变为苯丙氨酸(Phe);2773 bp处发生的G→A突变导致丙氨酸(Ala)变为苏氨酸(Thr);3330 bp处发生的C→T突变导致脯氨酸(Pro)变为亮氨酸(Leu);而在3101~3102、3140~3141 bp处G与T的插入使得氨基酸完全改变。海南黑山羊T755C位点TT和CC基因型个体的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TC基因型(P<0.05),G2335A和G2773A位点AA基因型个体的平均产羔数均显著高于GG和GA基因型(P<0.05),C2730T位点TT基因型个体的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CC和CT基因型(P<0.05)。nsSNP功能性预测及高级结构分析结果显示,T755C→M252T、C2730T→L912F、G2335A→V780I、G2296A→V767I、G2773A→A926T 5个nsSNPs位点均属于有害突变,其中,T755C→M252T、C2730T→L912F位点的mRNA二级结构和蛋白三级结构变化较大,可能对蛋白功能有较大影响。【结论】本研究预测到海南黑山羊GDF9基因的5个有害突变位点,结合与产羔数的关联分析和蛋白功能预测,推测T755C→M252T、C2730T→L912F 2个位点可作为海南黑山羊多胎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为山羊多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黑山羊 GDF9基因 nsSNP 产羔数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
6
作者 王倩 苏连波 +2 位作者 王克勤 宋娅丽 张继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98,共15页
【目的】明确森林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厘清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关系。【方法】以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20(中氮)和25(高氮)g/(m... 【目的】明确森林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厘清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关系。【方法】以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20(中氮)和25(高氮)g/(m2·a) 4个氮沉降处理,每2个月采集1次土壤(0~10和10~20 cm)和凋落物(叶和枝)样品,共采集2年,测定凋落物和各土层C、N、P含量,以及各土层微生物C(MBC)和微生物N(MBN)含量、微生物计数和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计算相关化学计量比,并对不同氮沉降处理间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氮沉降处理下,凋落物C、N、P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27.61%~51.89%,19.61%~108.64%和1.99%~71.33%;在第2年施氮期间,凋落物C/N较CK显著降低15.72%~43.24%,N/P则显著增加23.36%~97.65%,凋落叶C/P变化不显著;从不同凋落物组分上看,各氮处理下的凋落物C含量、C/N、C/P和N/P均表现为凋落枝>凋落叶,而N和P含量则为凋落枝小于凋落叶(P<0.05)。土壤C含量、N含量、C/P与CK相比在不同氮沉降处理下总体分别增加7.85%~52.22%,6.48%~44.82%和6.21%~85.37%,低氮和中氮处理下不同土层的C/N、0~10 cm土层的N/P较CK分别增加7.85%~20.24%和10.50%~91.16%,而土壤P含量则降低8.10%~61.89%;从不同土层看,0~10 cm土层土壤C、N含量和N/P显著(P<0.05)高于10~20 cm土层。与CK相比,土壤MBC含量在氮沉降处理下显著降低3.82%~60.15%,MBN含量在中氮和高氮处理下显著降低15.91%~62.31%,0~10 cm土层土壤MBC/MBN仅在低氮处理下显著降低15.70%~20.54%(P<0.05);微生物计数表现为低促高抑;10~20 cm土层土壤的MBC、MBN及MBC/MBN和微生物计数均显著低于0~10 cm土层(P<0.05)。相较于CK,低氮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0.93%~30.69%,5.13%~88.11%和11.92%~44.73%(P<0.05),中氮和高氮处理抑制了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而促进了脲酶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凋落物C/N与土壤C和N含量、凋落物C含量与土壤MBC和MBN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氮沉降处理下凋落物分解被抑制,土壤N素有效性提高,N限制得到缓解,但养分限制开始向P限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土壤-微生物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氮沉降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厚朴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7
作者 陈文志 安阿落 +1 位作者 黎彦希 李德会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2-17,共6页
凋落物分解对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过多的氮进入陆地生态系统,改变了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动态。以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设置6个氮沉降水... 凋落物分解对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由于人为因素导致过多的氮进入陆地生态系统,改变了凋落物分解及养分动态。以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凋落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设置6个氮沉降水平,测定经过120 d自然降解后凋落叶质量和各养分元素含量,探究模拟氮沉降对厚朴凋落叶降解及降解过程中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1)伴随降解过程的持续,厚朴凋落叶质量损失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氮沉降促进了厚朴凋落叶的降解;2)C元素表现为释放模式,各施氮组对C含量的影响不显著;3)N元素表现为富集模式,各施氮组对N含量的影响不显著;4)P含量变化整体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表现为富集—释放模式,氮沉降对P含量有促进作用;5)在整个模拟氮沉降期间K含量变化趋势呈波动状,但总体来看表现为释放模式,氮沉降对K含量有促进作用;6)Ca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表现为释放模式,氮沉降对Ca含量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120 d的模拟氮沉降促进厚朴凋落叶降解,促进或无明显影响营养元素释放,这为厚朴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 氮沉降 厚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
8
作者 李玲 王玉杰 +4 位作者 张远彬 蒋豪 李平 补春兰 涂卫国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5、5.89、4.03、8.13 a,凋落物最终质量残留率在20%~60%之间;(2)草本、阔叶和混合分解速率在初期最大,并呈季节性变化,柳杉分解速率在后期最大,无季节性变化;(3)混合凋落物分解呈非加和效应,各组分在1.0 a之前表现为协同效应,1.0 a之后表现为拮抗效应,其分解速率在秋冬季降幅最大,出现了C、N、P、K的积累,对季节变化最敏感;(4)4种凋落物的分解具有质量与营养元素双重释放格局,C、N、P最终残留率在20%~60%之间,C、N、P浓度随着时间增加基本呈波动性变化;(5)凋落物初始分解速率与初始C/N不完全相关,但从总的分解过程来看,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与C/N呈极显著正相关,N在该区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凋落物分解 季节变化 非加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线B辐射增强和酸氮沉降复合作用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郑立津 戴渊 +1 位作者 陈水兰 刘爱琴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为了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复合作用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凋落物分解机制的影响,以杉木人工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环境控制试验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紫外线B辐射增强、酸沉降和氮沉降试验处理,进行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酸氮沉降... 为了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复合作用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凋落物分解机制的影响,以杉木人工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环境控制试验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紫外线B辐射增强、酸沉降和氮沉降试验处理,进行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酸氮沉降复合作用对杉木凋落物分解过程处理1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处理后,杉木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氮沉降处理(0.69)、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氮沉降复合处理(0.64)、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酸氮沉降复合处理(0.59)、酸沉降与氮沉降复合处理(0.58)、对照(0.56)、紫外线B辐射增强处理(0.55)、酸沉降处理(0.54)、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酸沉降复合处理(0.52)。氮沉降处理、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氮沉降复合处理会促进凋落物分解,缩短凋落物分解的周期;酸沉降处理会减缓杉木凋落物分解的速率。紫外线B辐射增强、紫外线B辐射增强和酸沉降复合处理、酸沉降和氮沉降复合处理、酸沉降氮沉降和紫外线B复合处理,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酸沉降 紫外线B辐射增强 杉木凋落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藏北高寒草原典型物种根系木质素降解的影响
10
作者 李锦梅 洪江涛 +1 位作者 庞博 王小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71-2581,共11页
木质素是植物残体分解中最顽固的组分,其降解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限速步骤。然而,目前关于氮沉降对高寒草原植物根系木质素降解率的研究十分匮乏。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基于连续4年氮沉降模拟实验平台,对藏北高寒草原4个典型物种... 木质素是植物残体分解中最顽固的组分,其降解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限速步骤。然而,目前关于氮沉降对高寒草原植物根系木质素降解率的研究十分匮乏。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基于连续4年氮沉降模拟实验平台,对藏北高寒草原4个典型物种根系凋落物分解及木质素降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模拟氮沉降对藏北高寒草原植物根系质量损失率和木质素降解率均无显著影响。(2)根系质量损失率随分解时间的推移逐渐上升,而木质素降解率呈现初期较低-中期上升-末期下降的特征。(3)根系质量损失率受初始木质素/氮的调控,高初始木质素/氮根系的质量损失率显著低于低初始木质素/氮的根系。木质素降解率受初始木质素浓度的调控,初始木质素浓度较高的根系表现出更快的木质素降解率。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氮沉降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根系分解与物质循环提供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凋落物分解袋法 凋落物质量 分解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小流域典型植物群落水源涵养功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平宗 张峰 +3 位作者 冯滔 王定斌 杨澜 陈晓燕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显著影响区域生态水文和土壤侵蚀过程,三峡库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明确其典型植物群落的水源涵养功能,对于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 水源涵养功能的变化显著影响区域生态水文和土壤侵蚀过程,三峡库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明确其典型植物群落的水源涵养功能,对于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库区典型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特征、持水过程以及枯落物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量(0.43~5.76 t/hm^(2))和持水能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库区湿热的气候条件导致未分解枯落物蓄积量均小于半分解枯落物,且未分解层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均小于半分解枯落物(除桉树和草地外)。此外,未分解和半分解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随浸水时间的增加分别呈对数函数增加和幂函数减小的趋势。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层(0~20 cm)有效蓄水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桉树林的有效蓄水量最大(208.42 t/hm^(2)),灌木最小(63.90 t/hm^(2))。综合来看,库区各植物群落枯落物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桉树、草地、柏树、马尾松、柑橘、坡耕地、灌木,且其大小主要受控于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枯落物水文效应 土壤水文效应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自然改造对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的影响
12
作者 魏书蒙 陈详腾 +2 位作者 焦如珍 董玉红 张雄清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目的]杉木人工林长期的单一树种经营造成地力衰退和养分循环缓慢等问题,而近自然改造是改善杉木人工林林分稳定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经营措施。本文通过探究近自然改造后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的变化,揭示近自然改造对杉木人工林生... [目的]杉木人工林长期的单一树种经营造成地力衰退和养分循环缓慢等问题,而近自然改造是改善杉木人工林林分稳定和土壤肥力的重要经营措施。本文通过探究近自然改造后杉木人工林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的变化,揭示近自然改造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以31年生杉木人工林(CLP)、31年生杉木-11年生闽楠改造林(MPC)和31年生杉木-11年生刨花楠改造林(MMC)为研究对象,每月收集3种林型凋落物并测定其养分含量,为期1 a。[结果]杉木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提高了凋落物产量,其中MPC和MMC的年凋落物量分别是CLP的1.24倍和1.69倍。凋落叶为3种林型的凋落物主要组分。凋落物峰值集中出现在11月—12月和次年4月,CLP和MPC的月凋落物量全年有2个峰值,MMC有3个峰值。凋落物养分归还量的月动态与凋落物量的月动态保持一致,凋落物的年养分归还量表现为C>Ca>N>其它养分。近自然改造后,MMC的7种(碳、氮、磷、钾、钙、镁、锰)养分年归还量显著高于CLP,MPC的磷年归还量显著高于CLP,养分输入增加可有助于缓解杉木生长过程中面临的N、P养分的限制问题。[结论]杉木人工林近自然改造有助于提高凋落物量和养分归还量,进而改善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土壤质量,减缓单一树种种植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近自然改造 凋落物量 凋落物养分归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分-流域森林凋落物持水能力空间尺度上推模型构建——以河南宝天曼蛮子庄流域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恩旭 刘世荣 +3 位作者 张明芳 侯怡萍 孙美荣 邓诗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1-922,共12页
森林凋落物持水能力是森林生态水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在样地或林分尺度。如何将林分实测结果上推至流域或更大空间尺度一直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难点之一。以典型暖温带天然林流域河南宝天曼蛮子庄为例,基于林分调... 森林凋落物持水能力是森林生态水文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在样地或林分尺度。如何将林分实测结果上推至流域或更大空间尺度一直是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难点之一。以典型暖温带天然林流域河南宝天曼蛮子庄为例,基于林分调查和凋落物持水特性测定,结合遥感植被指数和树种组成比例等植被结构和环境因子构建凋落物持水能力林分-流域尺度上推模型,量化流域尺度森林凋落物持水能力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与坡度、树高和锐齿槲栎占比显著相关,凋落物层有效拦蓄量与多年平均地上生物量和锐齿槲栎占比显著相关。其中,锐齿槲栎比例是凋落物层持水量最为关键的因子。随着锐齿槲栎比例由0%增加到100%,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显著提升59.2和55.6%(P<0.05)。(2)植被结构特征因子引入锐齿槲栎占比后,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尺度上推模型拟合优度显著提升,R^(2)分别达到0.918和0.857,模型预测效果显著提升。(3)根据尺度上推模型估算结果,流域凋落物平均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分别为17.69、17.13t/hm^(2)。流域中部凋落物最大持水量较高;流域北、南部的凋落物有效拦蓄量较高。(4)流域低海拔缓坡地带、NDVI最大值越高、多年平均地上生物量较小和锐齿槲栎占比越高的区域凋落物层持水能力更强。研究结果可为林业部门制定林水资源适应性森林经营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锐齿槲栎 凋落物 持水特性 尺度上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凋落物可溶性有机质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李婷 陈宜均 +4 位作者 徐佳文 常梦琦 肖胜生 余林 毛瑢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从生物降解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研究方法、关键影响因素等3个方面综述森林凋落物可溶性有机质(Litter-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LDOM)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生物降解过程中LDOM性质的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 从生物降解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研究方法、关键影响因素等3个方面综述森林凋落物可溶性有机质(Litter-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LDOM)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了生物降解过程中LDOM性质的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情景;重点探讨了LDOM化学组成、凋落物性质、微生物分解者、凋落物混合、全球环境变化对LDOM生物降解的影响。基于LDOM降解过程、凋落物性质、森林结构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1)建立一套统一且科学的研究方法,深入揭示LDOM生物降解的过程机制;(2)研究凋落物不同分解阶段LDOM的生物降解特征,提升对凋落物生物降解和淋溶过程相互关系的认知;(3)探讨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变化对LDOM混合降解的影响,深入阐明LDOM的生物降解动态;(4)探究多个环境变化因素对LDOM生物降解的共同作用,全面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LDOM生物降解的生态反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质 凋落物淋溶 凋落物性质 微生物分解者 光谱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对枯落物添加的响应
15
作者 杨建庆 王静 +3 位作者 李治国 那亚 王忠武 韩国栋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8,共9页
为探究枯落物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功能群的影响,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连续十余年过度放牧的退化草原进行枯落物添加野外控制试验,处理包括不添加(CK)、添加83.3 g/m^(2)、添加166.6 g/m^... 为探究枯落物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功能群的影响,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连续十余年过度放牧的退化草原进行枯落物添加野外控制试验,处理包括不添加(CK)、添加83.3 g/m^(2)、添加166.6 g/m^(2)枯落物。结果显示,添加枯落物对群落高度、盖度、密度以及地上生物量均有正向影响。添加83.3 g/m^(2)处理下群落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 cm、3%和9 g/m^(2),植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添加枯落物加剧了多年生丛生禾草与多年生根茎禾草和多年生杂类草间的竞争关系,植物通过改变功能群占比来适应环境变化,其中添加83.3 g/m^(2)枯落物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的影响更为显著。综上,适量的枯落物输入通过影响群落多样性以及功能群间的关系使草地正向生长,有助于退化草地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 荒漠草原 群落 功能群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城镇河流凋落物分解对城镇化率的响应
16
作者 王程成 韦冰 +7 位作者 姚婧梅 林敦梅 何强 钱深华 智悦 韩乐 邓连森 谭秋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05-2917,共13页
凋落物分解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城镇化对河流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有待揭示。为探明不同城镇化率河流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分解者类群相对贡献的变化,以3条不同城镇化率的三峡库区典型城镇河流为研究地,选取2种不同初... 凋落物分解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但城镇化对河流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有待揭示。为探明不同城镇化率河流凋落物分解规律及分解者类群相对贡献的变化,以3条不同城镇化率的三峡库区典型城镇河流为研究地,选取2种不同初始理化性质的河岸带常见凋落叶,原位设置2种孔径(0.05mm和1mm)的分解袋开展实验。结果表明:(1)高城镇化河流中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了约30%(构树与小叶榕分别下降了约1/4和1/3),难分解树种小叶榕的下降更显著;(2)分解者群落中微生物在城镇河流中均占80%以上的主要贡献;高城镇化率河流中细菌分解者的相对贡献大于真菌,底栖动物中耐污种占比上升至90%,对分解起主要作用的撕食者消失,对易分解和难分解树种的相对贡献分别下降了45%与15%。凋落物分解速率在中低城镇化率河流无明显改变,在高城镇化率河流中显著降低。为阐明亚热带城镇河流凋落物分解的退化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城镇化 河流 底栖动物 微生物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对凋落物难降解物质分解的影响
17
作者 林泓宇 朱静 +4 位作者 江蓝 刘金福 何中声 邢聪 王雪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3-81,共9页
【目的】凋落物中难降解物质含量是影响其分解速率的重要内在因素,同时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核心。林窗通过调节森林冠层内外的微气候条件,对凋落物难降解物质的分解产生影响,但其具体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格氏栲天... 【目的】凋落物中难降解物质含量是影响其分解速率的重要内在因素,同时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核心。林窗通过调节森林冠层内外的微气候条件,对凋落物难降解物质的分解产生影响,但其具体响应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格氏栲天然林林窗对凋落物难降解物质分解的影响,为深入理解森林养分循环提供新视角。【方法】2018年5月底,在三明格氏栲天然林保护区设置林窗与非林窗样地,以格氏栲林混合凋落叶与凋落枝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大小林窗对凋落物难降解物质(单宁、总酚)含量的影响,并揭示其主要驱动因子。【结果】(1)林窗大小显著影响了凋落物难降解物质含量(p<0.001)。大林窗凋落叶单宁分解最快,而非林窗最慢;小林窗凋落枝单宁分解最快,中林窗最慢;大林窗凋落叶总酚分解最快,小林窗最慢;中林窗凋落枝总酚分解最快,非林窗最慢。(2)林窗冠层开阔度和土壤温度对难降解物质分解的影响显著(p<0.05),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作用相对较弱。【结论】林窗通过调控林下微环境,包括开阔度和土壤温度等,显著影响了凋落物单宁和总酚的分解。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森林土壤生态平衡和物质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窗 凋落物分解 单宁 总酚 格氏栲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的增温对草地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18
作者 光睿琳 武帅楷 +3 位作者 韩菲 王常慧 董宽虎 苏原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6-1162,共7页
凋落物分解能够为土壤提供养分,是土壤有机质形成的主要贡献者。为探究增温对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主要影响因素,筛选国内外已发表的30篇相关文献,共收集到189组有效数据,然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增温幅度是影响凋落物分... 凋落物分解能够为土壤提供养分,是土壤有机质形成的主要贡献者。为探究增温对草地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及主要影响因素,筛选国内外已发表的30篇相关文献,共收集到189组有效数据,然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增温幅度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因子,增温幅度<1℃时,凋落物分解速率显著(P<0.05)增加,而增温幅度>1℃时,凋落物分解速率则会降低。年平均降水量(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MAP)会调节增温对凋落物分解的效应;MAP≤300 mm时,增温会促进凋落物分解,MAP>600 mm时,增温有抑制凋落物分解的作用。此外,土壤生物和凋落物质量也会对凋落物分解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中型土壤生物(0.5~1 mm)增强了增温对凋落物分解的效应,增温加速了高木质素含量凋落物的分解。以上结果表明增温会显著影响凋落物的分解,影响大小和方向与MAP、土壤生物和凋落物质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草地 凋落物分解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管理对三峡库区不同类型马尾松林枯落物层持水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施蕾 王晓荣 +4 位作者 史玉虎 费永俊 杨佳伟 庞宏东 辜忠春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1,共7页
以三峡库区不同类型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树种组成差异和抚育管理等因素,选择抚育型马尾松+杉木混交林(Ⅰ)、抚育型马尾松+油茶混交林(Ⅱ)、未管理型马尾松纯林(Ⅲ)、未管理型马尾松+杉木混交林(Ⅳ) 4种马尾松林分,采用野外调查... 以三峡库区不同类型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树种组成差异和抚育管理等因素,选择抚育型马尾松+杉木混交林(Ⅰ)、抚育型马尾松+油茶混交林(Ⅱ)、未管理型马尾松纯林(Ⅲ)、未管理型马尾松+杉木混交林(Ⅳ) 4种马尾松林分,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法,比较分析不同类型马尾松林枯落物层持水特性和持水能力。结果表明:4种类型马尾松林分枯落物储量变化范围为16.45~24.67 t/hm^(2),枯落物储量由大到小排序为Ⅳ>Ⅱ>Ⅲ>Ⅰ,且半分解层枯落物储量均高于未分解层储量。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48.59~85.18 t/hm^(2),最大持水率为301.68%~360.08%;枯落物有效拦蓄量为31.49~52.18 t/hm^(2),有效拦蓄率为173.74%~227.77%,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由大到小排序为Ⅱ>Ⅳ>Ⅲ>Ⅰ,有效拦蓄率为Ⅱ>Ⅰ>Ⅳ>Ⅲ。除未管理型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外,其余3种林分类型的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和有效拦蓄率均表现为半分解层>未分解层。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W=alnt+b,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V=atb。可见,4种类型马尾松林以抚育型马尾松+油茶混交林的枯落物持水效果最好,加强抚育管理的马尾松针阔混交林能更有效地发挥枯落物层水源涵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马尾松 枯落物层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异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20
作者 李小聪 司浩宇 +7 位作者 李静尧 邱开阳 张硕 黄业芸 刘王锁 鲍平安 苏云 崔璐瑶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9,共10页
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与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揭示山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元素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贺兰山东坡浅山灌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4个典型植被类型(海拔1464—2947 m)为研究... 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凋落物与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对揭示山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及元素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以贺兰山东坡浅山灌丛、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4个典型植被类型(海拔1464—2947 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植被凋落物及表层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凋落物全碳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全磷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全碳在1562 m存在拐点,有最小值为336.80 g·kg^(-1),全磷在2947 m有最大值为0.92 g·kg^(-1);凋落物全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1562 m存在拐点,有最大值为13.73 g·kg^(-1)。而土壤有机碳、全磷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116 m存在拐点,有最大值为79.57 g·kg^(-1)、0.87 g·kg^(-1),土壤全氮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2947 m有最大值,为7.77 g·kg^(-1)。(2)随着海拔的升高,凋落物氮磷比(N:P)、碳磷比(C:P)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碳氮比(C:N)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土壤碳氮比(C:N)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氮磷比(N:P)、碳磷比(C:P)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3)凋落物全氮与土壤有机碳、碳磷比(C:P)呈显著负相关(P<0.05),凋落物全磷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凋落物氮磷比(N:P)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氮磷比(N:P)、碳磷比(C:P)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凋落物碳磷比(C:P)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该研究结果可为探明贺兰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凋落物养分循环及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特征 凋落物 垂直地带性 贺兰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