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多源遥感数据的黄土高原(甘肃区)森林覆盖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博 牛全福 +3 位作者 王刚 刘明志 王浩 雷姣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6,共13页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屏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黄土高原(甘肃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为监测2008—2018年黄土高原(甘肃区)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基于云平台,联合Lan...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生态屏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黄土高原(甘肃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修复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为监测2008—2018年黄土高原(甘肃区)森林资源变化情况,基于云平台,联合Landsat、PALSAR及地形数据,探究光谱指数、后向散射、纹理及地形特征在森林资源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运用随机森林特征优选算法获取研究区10年间森林覆盖时空分布并基于地理探测器进行因子探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特征优选算法可以有效筛选特征重要信息,总体精度可达91.88%,Kappa系数为0.91。联合Landsat、PALSAR及地形数据的实验方案精度明显高于使用单一数据源的森林分类结果,四期分类结果总体精度分别为86.65%、88.23%、90.15%、89.86%。10年间研究区森林面积净增加0.60×10^(4) km^(2);森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庆阳市中东部、平凉市东部、天水市中部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西部地区,而森林退化主要出现在定西市西南部和临夏回族自治州中东部地区。单因子探测中土地利用类型是森林覆盖变化的主导因子,适宜性的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和降雨量的辅助作用,为植树造林成活率和森林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甘肃区) 特征优选 遥感监测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黄土高原沟壑区产流模式探究
2
作者 王雪 宋孝玉 +1 位作者 孟鹏飞 魏婉茵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16,共9页
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降雨径流、洪水资料和1980、200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对不同时期流域内降雨产流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及降雨径流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雨洪特征、洪水过程线以及产流综合判别指标辨析流... 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南小河沟流域降雨径流、洪水资料和1980、200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法对不同时期流域内降雨产流特征、土地利用变化及降雨径流关系进行分析,并根据雨洪特征、洪水过程线以及产流综合判别指标辨析流域在1981—2020年期间产流模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南小河沟流域年降雨径流、雨洪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导致流域内产流模式发生转变的重要因素。(2)流域内46场典型洪水整体以超渗和混合产流为主,占洪水总场次的80.4%。基准期到变化期超渗产流的占比减少了57.5%,混合产流占比增加了87.1%,而蓄满产流变化较小。(3)结合流域内影响产流模式的多个指标综合分析,基准期是以超渗产流为主导的混合产流模式,变化期是以混合产流模式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产流规律研究及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土地利用 雨洪特征 产流模式 黄土高原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屯字镇为例
3
作者 杨路 惠策 虞志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2-832,共11页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域人口聚集的主要形态,其空间布局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GIS分析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途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最后,评价该...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域人口聚集的主要形态,其空间布局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GIS分析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途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最后,评价该地区的居民点分布适宜性,进而提出乡村发展规划建议。研究发现:①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分布为中部密度高、南北密度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总体呈现显著的聚集趋势;②海拔高度和地形坡度是影响乡村居民点分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③屯字镇适宜居住面积仅占9.86%,适宜性分布以基本适宜为主,面积占比接近40%。建议屯子镇建设发展以源面为主,川道、沟坡以恢复生态为主;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乡村聚落(乡村居民点) 空间特征 驱动机制 GIS空间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塬区土壤饱和导水率对果园还耕的响应特征
4
作者 李舒怡 袁遥遥 +4 位作者 张晨晨 乔江波 朱元骏 贾小旭 邵明安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目的]为探明果园还耕后土壤饱和导水率(Ks)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黄土塬区衰老期果园(AO)和果园不同还耕年限(2 a、4 a、6 a、10 a)农田为研究对象,纯农田(CK)作为对照,测定不同样地0~200 cm土层Ks和土壤基本性质,利用Pearso... [目的]为探明果园还耕后土壤饱和导水率(Ks)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黄土塬区衰老期果园(AO)和果园不同还耕年限(2 a、4 a、6 a、10 a)农田为研究对象,纯农田(CK)作为对照,测定不同样地0~200 cm土层Ks和土壤基本性质,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揭示黄土塬区Ks对果园还耕的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随着还耕年限增加,农田0~200 cm土层黏粒和粉粒质量分数平均值呈减小趋势;砂粒质量分数平均值呈增大趋势。不同样地Ks平均值大小为(2.25±1.19)cm/h(6 a)>(1.60±0.71)cm/h(AO)>(1.49±0.29)cm/h(4 a)>(1.46±0.44)cm/h(2 a)>(1.40±0.40)cm/h(CK)>(1.04±0.61)cm/h(10 a),整体上随还耕年限的增加,Ks平均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不同样地Ks均呈减小趋势。0~40 cm土层Ks影响因素是有机质质量分数,40~100、100~200 cm土层Ks影响因素是土壤体积质量和有机质质量分数。[结论]果园还耕显著影响Ks的时空分布特征,且不同深度影响因素不同,具有深度依赖性。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果园还耕后土壤水循环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及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导水率 果园还耕 土壤理化性质 剖面分布 黄土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和塑料残膜对农田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5
作者 余小玲 白晨赟 +3 位作者 刘琦 韩晓阳 乔江波 朱元骏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6,共8页
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中秸秆残体与地膜广泛共存,为探究其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开展室内土柱入渗模拟研究。设置2个秸秆添加水平(分别占土重的0%和1.2%)和4个残膜含量水平(分别占土重的0%、0.04%、0.08%和0.12%),分析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湿润... 黄土高原旱作农田中秸秆残体与地膜广泛共存,为探究其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开展室内土柱入渗模拟研究。设置2个秸秆添加水平(分别占土重的0%和1.2%)和4个残膜含量水平(分别占土重的0%、0.04%、0.08%和0.12%),分析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湿润锋运移、入渗时长、累积入渗量、入渗总量和入渗速率。结果表明:秸秆和塑料残膜共同掺入增强了残膜对湿润锋垂直运移的阻滞作用,残膜含量为0.08%时二者共存对湿润锋运移的阻滞作用最强;土壤中残膜含量低于0.08%时,掺入秸秆可显著降低累积入渗量和初始入渗速率(P<0.05),土壤中残膜含量为0.12%时,掺入秸秆可使累积入渗量和初始入渗速率显著提升(P<0.05);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拟合的决定系数R^(2)均接近1,拟合效果较好。综上,土壤中塑料残膜低含量时秸秆会降低入渗能力,而塑料残膜含量较高时秸秆能减轻塑料残膜对入渗的负面影响,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对研究黄土高原地区秸秆和塑料残膜共存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过程模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入渗 秸秆 残膜 Kostiakov模型 Philip模型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法评价覆膜方式对旱地谷子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王志豪 龙佳文 +5 位作者 杨双双 周天游 刘钦惠 王小林 张雄 纪晓玲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8-14,60,共8页
为探讨不同覆膜方式对黄土高原地区旱地谷子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谷子为研究对象,对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M1)、渗水地膜覆盖种植(M2)、黑色地膜覆盖种植(M3)、白色地膜覆盖种植(M4)、双垄沟地膜覆盖种植(M5)与裸地种植(CK)六种处... 为探讨不同覆膜方式对黄土高原地区旱地谷子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谷子为研究对象,对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M1)、渗水地膜覆盖种植(M2)、黑色地膜覆盖种植(M3)、白色地膜覆盖种植(M4)、双垄沟地膜覆盖种植(M5)与裸地种植(CK)六种处理的土壤水热环境、叶绿素含量、株高、地上部生物量累积及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使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M4和M5覆膜处理在拔节期和成熟期显著提高了12.0%~23.8%的土壤含水量和1.0%~23.8%的土壤温度(p<0.05);(2)M5覆膜处理显著提高了谷子全生育期12.4%~34.9%的株高、8.3%~11.7%的叶绿素含量、25.7%~241.6%的地上部生物量累积及118.4%的千粒重(p<0.05);(3)M4和M5处理分别较CK增产77.7%和121.0%;(4)灰色关联综合评价值为CK(0.57)、M1(0.74)、M2(0.67)、M3(0.61)、M4(0.75)和M5(0.88)。因此,各覆膜处理均能够调节旱地谷子的生长及促进产量的形成,其中覆膜表现效果依次为M5、M4、M1、M2和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方式 旱地谷子 产量 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生物结皮对退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7
作者 付立桥 赵允格 +1 位作者 高丽倩 乔羽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共9页
生物结皮在黄土丘陵区广泛发育,显著影响0~10 cm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属性。为明确不同发育年限的生物结皮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利用土壤质量指数(SQI)综合评价该区发育年限为1~30年的生物结皮及其下层0~2、2~5、5~10 cm土层土壤质量,采... 生物结皮在黄土丘陵区广泛发育,显著影响0~10 cm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属性。为明确不同发育年限的生物结皮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利用土壤质量指数(SQI)综合评价该区发育年限为1~30年的生物结皮及其下层0~2、2~5、5~10 cm土层土壤质量,采用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确定了生物结皮改善土壤质量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1)随着发育年限的增加,生物结皮层及下层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属性明显改善。生物结皮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和磷酸酶活性,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含量。(2)生物结皮对土壤质量的提升作用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年限下,生物结皮层与0~2 cm土层SQI相差0.11~0.30,而0~2与5~10 cm土层SQI相差0.03~0.06。(3)生物结皮对土壤质量的改善与其发育年限有关。生物结皮层SQI在其发育前3年提升至0.64,0~2 cm土层SQI在生物结皮发育前5年提升至0.56,较撂荒地提高了48.82%;生物结皮层、0~2 cm土层SQI均在第13年左右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85和0.67,而后趋于稳定。(4)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的提高是生物结皮改善土壤质量的关键因子。研究明确了不同发育年限的生物结皮对土壤质量的综合影响,强化了生物结皮生态功能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 发育年限 土壤质量 关键因子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3年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时空演变特征
8
作者 张昕晗 赵文婷 +3 位作者 焦菊英 马晓武 杨波 凌麒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3-1166,共14页
全球变暖趋势下,黄土高原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明确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对区域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23年黄土高原111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数据,通过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法确定极端降水阈值来识别极端降水事件,采用M... 全球变暖趋势下,黄土高原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明确黄土高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特征对区域灾害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23年黄土高原111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数据,通过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法确定极端降水阈值来识别极端降水事件,采用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黄土高原全区及生态分区的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各气象站的极端降水阈值介于27.4~89.1 mm,有54%站点的阈值>50 mm,各生态分区的平均阈值介于35.0~59.6 mm之间,呈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2)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及强度分别从西北部的10.6 mm·a^(-1)3.0 mm·d^(-1)增至东南部的71.5 mm·a^(-1)、133.0 mm·d^(-1),其发生频率则从北部的0.3 d·a^(-1)增至南部的0.8 d·a^(-1)。极端降水日数更接近于暴雨日数,特别是在黄土丘陵沟壑区B2副区。(3)黄土高塬沟壑区、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是极端降水事件的高发区,应作为灾害防治重点区域。(4)近64 a的极端降水事件具有明显的年际波动特征,全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多,集中在7、8月。(5)近10 a来,黄土高塬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及频率有所增多;沙地和农灌区的极端降水事件下降趋势减缓,而土石山区及河谷平原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在2020年发生突变且增多。研究结果为黄土高原各生态分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防灾减灾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阈值 极端降水事件 时空变化 生态分区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束与增长双向引导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城“三生”空间优化--以米脂县城中心城区为例
9
作者 贾若楠 吴左宾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344,共12页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本底强约束及城镇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探讨“三生”空间优化为促进该地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约束与城镇增长的双向引导,提出生态基底辨识与城镇增长模拟相结合的集成性研究方法。...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本底强约束及城镇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探讨“三生”空间优化为促进该地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约束与城镇增长的双向引导,提出生态基底辨识与城镇增长模拟相结合的集成性研究方法。以米脂县城中心城区为例,采用MCR模型评价中心城区生态基底条件,利用FLUS-Markov模型模拟2035年中心城区“三生”空间分布,基于此识别生态基底条件与2035年“三生”空间分布的冲突激烈区、冲突中度区与冲突微弱区,并对各冲突区域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米脂县城中心城区生态基底条件划分为3个等级: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和一般生态区,其中生态保护区面积最大,一般生态区面积最小。(2)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米脂县城中心城区生态空间面积减少803.33 hm^(2),生产与生活空间面积均呈增长态势,增长面积分别为612.03 hm^(2)、191.30 hm^(2)。(3)米脂县城中心城区有40.80%的用地在未来存在冲突风险,冲突激烈区面积1606.54 hm^(2),约占城区的23.29%,冲突中度区面积968.19 hm^(2),约占城区的14.04%,冲突微弱区面积239.32 hm^(2),约占城区的3.47%,针对各冲突分区特点,提出生态优先、适度融合和兼容发展的“三生”空间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三生”空间 生态约束 城镇增长 冲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和连通性指数的小流域植被格局减沙效应研究
10
作者 石晨雨 秦伟 +3 位作者 谢瑾如 丁琳 王根柱 张勤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44,共12页
优化植被空间布局是提升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海拔与坡度梯度,设置6种40%覆盖率的典型植被配置情景,结合SWAT模型和改进泥沙连通性指数(IC_(ZQ))分析植被格局的减沙效应。结果显示:1)SWAT模型对流... 优化植被空间布局是提升水土保持功能的重要途径。笔者以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对象,依据海拔与坡度梯度,设置6种40%覆盖率的典型植被配置情景,结合SWAT模型和改进泥沙连通性指数(IC_(ZQ))分析植被格局的减沙效应。结果显示:1)SWAT模型对流域月际径流和输沙的模拟精度满足要求,可用于植被格局情景的输沙模拟分析;2)流域较高海拔或缓坡集中区域布设植被的减沙效果更优,且降雨显著影响减沙量;3)按海拔配置的植被呈带状连续分布,形成大面积泥沙连通性低值区;按坡度配置的植被呈破碎块状分布,泥沙连通性低值区较分散,但所有植被配置情景的年输沙量都与IC_(ZQ)均值呈显著负指数相关(P<0.01);4)子流域尺度上,IC_(ZQ)变化量与输沙模数变化量存在极显著正线性关系(P<0.001)。研究表明,优化植被空间配置可调控泥沙连通性,从而增强减沙效益,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泥沙连通性指数 植被格局 流域输沙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农业区蒸散发时空演变与环境因子贡献研究
11
作者 郑美君 查元源 杜帅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2-61,共10页
黄土高原农业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其水资源紧张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使得蒸散发(ET)的时空演变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对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5—2020年MODIS卫星数据,结合叶面积指数(LAI)、降... 黄土高原农业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其水资源紧张与生态环境脆弱的特点使得蒸散发(ET)的时空演变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对水资源管理与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5—2020年MODIS卫星数据,结合叶面积指数(LAI)、降水量(PRE)、气温(Ta)、土壤含水量(SM)、地表太阳辐射(SSR)等环境因子,系统分析了黄土高原农业区ET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全年ET和夏季ET的空间分布呈现自西北至东南递增的趋势,且分别有91.46%和88.41%的区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0.05);ET变化的上升趋势具有较强持续性,且夏季ET变化主导全年ET变化;LAI和SM在全年及夏季ET变化中主导作用显著,LAI在全年贡献55.92%,SM在夏季贡献23.28%,此外,全年SSR对ET的影响大于PRE和Ta,而夏季PRE对ET影响更大,表明主导因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有所不同;植被恢复有助于生态修复,但可能加剧水资源短缺,未来策略需考虑水资源承载力,以确保生态与水资源的协调发展。本研究揭示了黄土高原农业区ET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ET) 黄土高原农业区 环境因子 时空演变 岭回归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区乡村居住环境径流特征与景观优化途径
12
作者 刘华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39,共8页
黄土高原丘陵区地貌破碎,水力侵蚀剧烈,乡村居住环境地表过度硬化和雨水系统建设的不完善,使得坡面径流成为目前水土流失及洪涝灾害的诱发动力。为保障丘陵地区乡村居住环境的水土安全,提升人居环境水土保持服务功能,运用景观生态学景... 黄土高原丘陵区地貌破碎,水力侵蚀剧烈,乡村居住环境地表过度硬化和雨水系统建设的不完善,使得坡面径流成为目前水土流失及洪涝灾害的诱发动力。为保障丘陵地区乡村居住环境的水土安全,提升人居环境水土保持服务功能,运用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作用关系原理,主要通过ArcGIS空间分析,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对降雨-地表径流概化模拟,探讨各丘陵乡村侵蚀地貌影响下的径流特征,乡村居住环境毗邻关系以及居住环境现状格局影响下的径流特征,提出适应侵蚀地貌的居住环境选址原则、基于居住环境毗邻关系的径流控制要点以及居住环境景观优化途径,这是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居住环境景观因地制宜的解读,为镇村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丘陵区 乡村居住环境 径流特征 景观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的杨家沟建设规划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晓丹 白钰 周庆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8-365,共8页
以杨家沟为代表的一类特殊乡村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紧缺等特征,长期面临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压力.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评估框架,诊断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发展水平及问题... 以杨家沟为代表的一类特殊乡村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地处偏远、对外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土地资源紧缺等特征,长期面临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重压力.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理论与评估框架,诊断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发展水平及问题,结果表明:杨家沟乡村子系统呈两极化发展水平,虽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在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资源紧缺、遗产保护要求约束的影响下,该村农业和旅游业难以充分发展,导致人口外流、产业空心化、经济发展缓慢,进一步加剧遗址维护人员及资金短缺、遗址保护管理不善等问题.对此,规划提出“红色文化+X”的发展模式,形成文化遗产带动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反哺遗产保护、促进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并采用“枝状网络分形”的空间布局,解决遗址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移民搬迁安置的潜在用地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保护 乡村地域系统 分形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河谷城镇“川—沟”融合单元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达睿 卫雨欣 +1 位作者 白钰 席佳榕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4-111,共8页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河谷城镇独特的城乡关系与发展困境,认为川道与次沟空间结构一体化、功能结构差异化发展是振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出“川—沟”融合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方法。以榆林市绥德县为例,打破镇域行政边... 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河谷城镇独特的城乡关系与发展困境,认为川道与次沟空间结构一体化、功能结构差异化发展是振兴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重要突破口,由此提出“川—沟”融合单元的概念内涵与划定方法。以榆林市绥德县为例,打破镇域行政边界和小流域镇村体系,基于川道城镇和次沟乡镇的空间关联关系划定10个融合单元,并从用地形态结构、产业经济地理、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对融合单元的空间构型、功能类型和服务水平进行剖析,探讨川道与次沟协同视角下以融合单元为抓手推动黄土高原河谷城镇高效发展和管控治理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沟”融合单元 城乡发展路径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河谷城镇 榆林市绥德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次沟流域样条分区谱系建构与规划设计导控研究
15
作者 田达睿 钟琪 +1 位作者 邢晓越 杨晓丹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7-56,共10页
次沟流域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的重要潜在区域,但其狭长的沟谷空间内地形复杂、多系统复合,孕育出了复杂的人地关系,城市规划的一般经验与方法较难适用于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导致该区域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将“城乡空间样条... 次沟流域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的重要潜在区域,但其狭长的沟谷空间内地形复杂、多系统复合,孕育出了复杂的人地关系,城市规划的一般经验与方法较难适用于这种独特的地域环境,导致该区域规划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将“城乡空间样条断面”方法引入次沟流域规划,遵循人地和谐共生理念并从“自然环境生态性、聚落建设适宜性、人居发展程度”3个维度绘制次沟流域样条分区谱系图,定义“T3-a发展成熟区、T3-b发展潜力区、T2-a适度收缩区、T2-b维持平衡区、T1-a生态治理区、T1-b生态服务区、T1-c生态保育区”7类样条分区;基于次沟流域样条分区的不同特征与问题,确定各分区的职能定位与发展导向,从聚落空间秩序、营建模式、功能设施及生态景观等方面对次沟分区规划设计提出差异化的导控规则与指标,以促进次沟流域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健康良性发展,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规划设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空间样条分区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次沟流域规划 规划设计导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9年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气象数据集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中琦 房凤如 +3 位作者 周玲 张万红 韩晓阳 朱元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 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武站)所在区域代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农田,在研究站内设置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对气象要素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对该区气候变化背景下农田生态系统水、土、气、生过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对2005–2019年长武站的原始气象数据进行处理、质量控制和评估,对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大气压、总辐射、反射辐射、紫外辐射、净辐射、光合有效辐射、日照时数和各土层土壤温度(0 cm、5 cm、10 cm、15 cm、20 cm、40 cm、60 cm和100 cm)18项气象观测指标,以180条月尺度和15条年尺度的格式进行信息公开,以期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研究、天气灾害预警和气候生产潜力模拟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塬沟壑区 农田生态系统 气候生产潜力 气象观测 长武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0—2020年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研究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黎珩 朱冰冰 +2 位作者 边熇 王蓉 唐馨怡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9-548,共10页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作为中国北方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因其独特地形和气候条件,极端降雨事件对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突出。选取水蚀风蚀交错区28个气象站点,结合RClimDex模型计算11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Mann-Kend...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作为中国北方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因其独特地形和气候条件,极端降雨事件对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突出。选取水蚀风蚀交错区28个气象站点,结合RClimDex模型计算11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相关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小波交叉法,分析了1970—2020年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极端降水事件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70—2020年水蚀风蚀交错区持续干燥日数(CDD)呈下降趋势,其余10个指数呈上升趋势,反映出近50a研究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量级和强度不断增加。交错区年降水量增加和极端降水事件增加具有密切关系,且极端降水事件增加主要是由中雨日数(R10)和大雨日数(R20)引起。(2)1970—2020年极端降水事件在全区整体为增加趋势,交错区中部和西南部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发生,陕西段极端降水量和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且极端化程度更显著。(3)湿日总降水量(PRCPTOT)、暴雨日数(R25)、5d最大降水量(R5d)3个极端降水指数,与影响因子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东亚夏季风(EASM)和太阳黑子(SN)具有不同的功率,与SN的交叉小波变换功率最大,说明影响因子中SN和极端降水指数的相关性最高,SN对极端降水事件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风蚀交错区 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交叉小波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近30年降水集中度分析及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泽国 郑德凤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期73-77,共5页
选取近30年的黄土高原地区5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年降水以及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在50~900 mm,空间分布上东南高西北低。降水高值区分布在三门峡站与武功站... 选取近30年的黄土高原地区58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数据,分析了黄土高原年降水以及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在50~900 mm,空间分布上东南高西北低。降水高值区分布在三门峡站与武功站附近以及五台山站,年均降水量为900 mm;低值区位于临河站附近,年均降水量为50 mm;(2)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集中度分布于0.43~0.76,自东南向西北递增;而降水集中期的变化则不太明显,多集中于夏季的7-8月份。因此在降水集中的7-8月份,水土流失会比较加重,应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在降水量大的月份做好灾害防护,为工农业生产提供预警,减少工农业生产损失与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年均降水量 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沟道类型和坡面组成对重力侵蚀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林 薛丽萍 +2 位作者 崔峰 刘韵 王小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71,共9页
重力侵蚀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发生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其存在和发生环境的研究仍不充分。为探究沟道形态和坡面组成对重力侵蚀的影响,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遥感解译、现场调查等方法,系统研究山西省吕梁市王家沟... 重力侵蚀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发生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其存在和发生环境的研究仍不充分。为探究沟道形态和坡面组成对重力侵蚀的影响,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遥感解译、现场调查等方法,系统研究山西省吕梁市王家沟流域内78处滑坡、26处崩塌和108处泻溜的空间分布、侵蚀数量特征及与沟坡的关系。结果表明:1)沟道类型影响重力侵蚀危害程度。沟道分类有助于识别重力侵蚀活跃区域,冲沟和干沟的重力侵蚀量及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量的88.5%和81.4%。2)重力侵蚀与沟道坡度存在紧密关系,在不同类型沟道中的表现差异显著。坡度30°~60°区域分别是切沟和冲沟中重力侵蚀最严重区域,发生率约是其他区域的2.57倍和1.19倍;干沟和河沟的重力侵蚀主要发生在坡度0~30°区域。3)坡面组成方式对重力侵蚀危害程度和发生类型存在显著影响,土壤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是重要影响因素。该研究可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重力侵蚀精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侵蚀 沟道类型 坡面组成 土层组合 黄土丘陵沟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残塬沟壑区苹果园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研究
20
作者 台辉 秦富仓 +3 位作者 张茂林 李龙 杨振奇 任小同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2,共7页
为评价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典型林果经济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服务状况,以陕西省永寿县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咨询、频度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包含涵养水源、抗侵蚀性等10个方面17个生态服务指标评价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 为评价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典型林果经济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服务状况,以陕西省永寿县苹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专家咨询、频度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包含涵养水源、抗侵蚀性等10个方面17个生态服务指标评价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构建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模型,对苹果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可得,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生产功能权重分别为0.6753、0.0715、0.2532,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是影响果园生态系统服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度隶属度评价矩阵表明,林田灌水量、土壤侵蚀强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苹果产是影响果园生态功能服务状况主要影响因子。残塬沟壑区苹果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指数0.5535,评价结果为Ⅲ等级。主要原因是人为干扰所致,导致林田施肥量过高,不合理经营导致土壤养分较低,根系土壤层含水率低,林分结构单一负离子浓度较低,导致了隶属度评价值较低。研究结果为残塬沟壑区林果经济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功能 AHP 模糊度综合评价法 残塬沟壑区 苹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