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2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OGENS AND BASINS,LOWER CRUST AND UPPER CRUST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5
1
作者 Li Dewei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12-312,共1页
Uplift\|related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available from 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 detailed structural, tectonic, granitic, volcanic, metamorphic ,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wide\|an... Uplift\|related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data available from 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 detailed structural, tectonic, granitic, volcanic, metamorphic , geochronological studies, deep seismic reflection, wide\|angle seismic experiment, seismic tomography, broadband seismic network, and magnetotelluric sounding of key area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re radically different from models of plate subduction or collision. Key geological features include: (1) obvio us time difference between plate collision and uplift of the plateau; (2) developments of intracrustal low\|velocity layers , low resistivity layers and discontinuous subhorizontal reflectors; (3) similar results between the rate and time of uplif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time and rate of subsidence of its surrounding basins; (4) subhorizontal detachments and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occurred in Himalayan and Longmenshan; (5) weak deformation of late Cenozoic sediments and development of major steeply to gently dipping normal fault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plateau; (6) discovery of high pressure and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Nanbajiawa; (7) young volcanic rocks distributed from the northern plateau to the southern plateau; (8) nearly concordant processes among thrusting , mountain building, horizontal extension and intrusion of leucogranite in Himalay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OGEN basin coupling CRU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EMICAL WEATHERING IN THE BATURA GLACIER BASIN, KARAKORAM MOUNTAINS
2
作者 Wang Ninglian 1, Yao Tandong 1,Fu Zongtang 2,Yang Zhiqiang 3 2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China 3 Xi’an College of Geology, Xi’an 710054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40-440,共1页
Glacially driven chemical weathering could make concentration of CO\-2 in the atmosphere decrease, and the process might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arbon cycle. So the study of chemical compone... Glacially driven chemical weathering could make concentration of CO\-2 in the atmosphere decrease, and the process might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arbon cycle. So the study of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their contents of glacial meltwater in an alpine glacier\|covered catchment has important geochemical and climatological signific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EMICAL WEAtheRING KARAKORAM mountainS Batura GLACIER bas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Y OF GEOLOGY AND GEOMORPHOLOGY OF LUONAN BASIN
3
作者 Zhou Houyun 1, Han Mukang 2, Hou Jianjun 3 2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3 Dep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32-332,共1页
Luonan Basin, formed during Neo\|tectonic movements, is one of the small block basins in East Qinling Mountain. Three faults, Tieluzi Fault, Dajing\|Guojiayuan Fault and Beisi Fault bound it. The west part of the basi... Luonan Basin, formed during Neo\|tectonic movements, is one of the small block basins in East Qinling Mountain. Three faults, Tieluzi Fault, Dajing\|Guojiayuan Fault and Beisi Fault bound it. The west part of the basin is higher than the east part. The elevation, usually more than 1100meters in the west, decreases gradually to less than 800meters in the east. The Cenozoic deposit in Luonan Basin is thin in the west part and becomes increasingly thick towards the east part. The total thickness of both the Eogene and the Neogene is only more than 100meters at Dajing. At Duishan, a place close to Luonan county town, it is about 400meters, and at Gucheng, it becomes nearly 1750meters. The strata crop out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basin, usually the Eogene and the Neogene, are older than those in the east part which are usually the Quaternary deposits. The pattern of the Cenozoic deposits in Luonan Basin is similar to that in Shangzhou Basin (Li Kaoshe, personal communication), a basin locating just to the south of Luonan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st QINLING mountain Luonan basin TOPOGRAPHY CENOZOIC DEPOSITS structural LandFORMS Tieluzi fault eastwards mov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源——储耦合特征及页岩油气甜点优选 被引量:1
4
作者 魏志红 石文斌 +4 位作者 魏祥峰 刘苗苗 陈超 王道军 谢佳彤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52,共16页
为了落实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源—储关系,明确页岩油气甜点层段,基于岩矿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地球化学分析及不同纹层剥离测试、核磁共振分析等多种手段,系统分析了页岩的结构、纹层、矿物、有机质丰度、储集性能及含油气... 为了落实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源—储关系,明确页岩油气甜点层段,基于岩矿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地球化学分析及不同纹层剥离测试、核磁共振分析等多种手段,系统分析了页岩的结构、纹层、矿物、有机质丰度、储集性能及含油气性,并划分了页岩源—储耦合类型,明确了其对页岩油气甜点分布的控制作用,最后落实了侏罗系页岩油气的甜点层段。研究结果表明:(1)侏罗系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于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一亚段(以下简称东一亚段)、凉高山组二段下亚段(以下简称凉二下亚段),并可识别出10种岩相,其中灰黑色富碳粉砂纹层黏土页岩、灰黑色富碳介屑纹层黏土页岩为最有利岩相。(2)东一亚段(4)层、凉二下亚段(6)层—(8)层页岩具有中高总有机碳含量(TOC)、高孔隙度、高含油气性特征。(3)侏罗系页岩中发育黏土矿物纹层、长英质碎屑纹层、介屑/碳酸盐矿物纹层,其中黏土矿物纹层具有最高的生烃能力与含油气性;宏观上夹层起隔挡封闭作用,有利于页岩油气原位滞留。(4)侏罗系页岩中可识别出6种源—储耦合类型,其中,高TOC—高孔型、中高TOC—高孔型、高TOC—高孔/微裂缝型源—储耦合系数最高。结论认为:(1)东一亚段的(2)层、(4)层、凉二下亚段的(6)层、(8)层横向分布稳定,累计厚度大,耦合系数最高,为A类地质甜点,是目前最现实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对象;(2)东一亚段的(1)层、(3)层耦合系数较高,凉二下亚段的(4)层、(7)层脆性高,可改造性强,为B类地质甜点,是下一步页岩油气拓展勘探开发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 侏罗系 页岩 纹层 源—储耦合 页岩油气 甜点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弱膏盐层系滑脱构造变形特征:以库车前陆盆地砂箱物理模拟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莫涛 郭虹兵 +3 位作者 刘恣君 潘杨勇 范坤宇 邓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7-519,共13页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软弱岩层滑脱层构造变形和差异剥蚀作用,从而导致褶皱冲断带系统构造解释多样性和油气勘探的复杂性。本文基于库车前陆盆地系统,针对不同厚度膏岩滑脱层系构造变形作用,通过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受控于软弱岩层滑脱层构造变形和差异剥蚀作用,从而导致褶皱冲断带系统构造解释多样性和油气勘探的复杂性。本文基于库车前陆盆地系统,针对不同厚度膏岩滑脱层系构造变形作用,通过沿走向变化的构造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等研究,揭示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导致软弱膏岩层系滑脱构造变形差异特征。滑脱层变形导致深‒浅部地层变形特征具有差异性,深部层系受挤压缩短基底卷入变形发育逆冲叠瓦断层及其双重构造变形特征,浅部层系沿硅胶滑脱层顺层逆冲滑脱,形成冲起构造。受控多期冲断变形作用中-厚层硅胶砂箱模型滑脱层变形过程具明显的沿前陆盆地向断层断距减小的特征。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坳陷发育厚层新生代膏盐岩,控制形成一系列复杂的盐相关构造和主断层带,软弱盐层对其上覆层系和下伏基底差异性调节作用,导致区域构造带深浅部脱耦作用显著。同构造沉积地层可能抑制膏岩滑脱多期次冲断变形作用,导致盐上层系滑脱变形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箱物理模拟 膏盐滑脱层 构造‒沉积耦合 褶皱冲断带 塔里木盆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苕溪-运河流域乡村景观特征及空间关联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琳 左佑 刘滨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0,共10页
【目的】苕溪-运河流域作为江南运河航道与苕溪自然水系紧密关联、地域乡村聚落动态演进的代表性沿运人居景观空间,其乡村的景观格局肌理、水运系统网络与地方文化基因逐渐式微,乡村景观在江南运河航道与自然水网互动过程中的动态适应... 【目的】苕溪-运河流域作为江南运河航道与苕溪自然水系紧密关联、地域乡村聚落动态演进的代表性沿运人居景观空间,其乡村的景观格局肌理、水运系统网络与地方文化基因逐渐式微,乡村景观在江南运河航道与自然水网互动过程中的动态适应机制与关联模式缺乏深入研究。【方法】在流域尺度:通过多层级要素空间叠加与影像分割,划分流域乡村景观关联特征分区;借助耦合协调分析,探究水-运-村关联耦合模式。在乡村聚落尺度:通过空间最大期望聚类分析乡村景观类型;通过空间模拟算法进行乡村景观类型的空间映射。【结果】识别出西苕溪-頔塘运河流域、东苕溪-江南运河流域及杭州塘-杭嘉运河流域三大景观特征分区及运河水工营造型、地域农业生产型、乡镇聚落联动型、漕运商贸经营型、水利文化汇集与流域水网生境型6种乡村景观类型,并发现流域乡村聚落分布密度、空间布局模式及水-运-村耦合关联强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结论】厘清江南运河人工航道体系与自然水网体系从被动联系到主动互适的过程中,流域乡村景观的空间关联模式及动态适应机理,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流域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韧性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江南运河 水-运-村关联耦合 乡村景观特征 苕溪-运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运河流域人居环境地方性景观演生机制及韧性发展策略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琳 左佑 刘滨谊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8,共8页
运河流域自然文化景观保护与沿运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已成为跨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关键命题。以江南运河流域代表性人居环境为对象,基于“人居环境地方性”理论,探讨运河流域自然水系生境-运河水利工程-沿运聚落空间的层积... 运河流域自然文化景观保护与沿运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协同发展,已成为跨流域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关键命题。以江南运河流域代表性人居环境为对象,基于“人居环境地方性”理论,探讨运河流域自然水系生境-运河水利工程-沿运聚落空间的层积演生机制与“内生-外源”耦合机理,由此提出面向流域“水-运-城乡”生态景观全要素统筹治理、区域多尺度生态优化布局与地域时序性动态调整的韧性规划发展策略。研究表明:1)江南运河流域湖荡塘漾自然水系与人工运道河网共同串联起沿运城乡景观空间,体现了流域生境基底、地域生产需求与区域功能统筹对地方性人居环境的营造智慧;2)“水-运-城乡”内在演生阶序存在波动性渐进、结构性突变与关联性滞后效应,演生关联强度较高的区域集中于主要自然水系与江南运河主航道碰撞交汇处及沿运重点城镇邻域范围,具有自然风险扰动性与地域发展突进性特征;3)生境维育、交通迁移、城乡聚集、生计流转与文化沿袭等外部影响因素在流域、区县与乡镇尺度的响应模式存在显著空间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土空间规划 江南运河流域 人居环境景观 地方性 “水-运-城乡”层积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研究太行山南端的地壳精细结构和构造
8
作者 酆少英 刘保金 +4 位作者 左莹 姬计法 谭雅丽 丁奎 武泉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7-283,共17页
为研究太行山南端地壳精细结构,在太行山南端的辉县—长垣之间布设了一条长约12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性明显,总地壳厚33.5~42.7km。上地壳厚13.3~20.1km,东薄西厚;下地壳有良好的反射性质,由一系列反射... 为研究太行山南端地壳精细结构,在太行山南端的辉县—长垣之间布设了一条长约120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结果显示,该区地壳结构分层特征性明显,总地壳厚33.5~42.7km。上地壳厚13.3~20.1km,东薄西厚;下地壳有良好的反射性质,由一系列反射能量较强的弧状或倾斜强反射构成。壳幔分界面反射能量较强,横向连续性较好,自东向西呈逐渐加深的形态。剖面沿线的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共解释了11条断层,其中10条为上地壳内发育的断层。汤东断裂为汤阴断陷的主控边界断裂,向下以铲形正断层方式切割了沉积地层和基底,约在15~16km深度处归并到上、下地壳分界面上。在汤阴断陷的南东侧,剖面上存在一个近垂直的条带状反射能量减弱带或壳内界面的不连续带,自上而下切割了上、下地壳分界面、下地壳及壳幔分界面,属于地壳尺度的深大断裂。该断裂带记录了与剖面下方软流圈上升流相关的岩浆底侵作用,为深部热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而深部物质的上涌、岩浆底侵或热侵蚀作用导致地壳出现拉张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剖面 太行山南端 汤阴断陷 华北盆地 地壳深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库坝系统渗透破坏孕灾机理与安全防控研究综述
9
作者 柴军瑞 曹靖 +7 位作者 丁卫华 程琳 王婷 许萍 曹成 温立峰 卜鹏 王梦雨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5,共10页
由于黄河流域库坝系统渗透破坏机理日趋复杂,对渗透破坏安全防控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岩/土体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渗透特性演化机理、库坝系统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渗透破坏动态规律、库坝系统渗流监测分析与安全监控方法以及渗... 由于黄河流域库坝系统渗透破坏机理日趋复杂,对渗透破坏安全防控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岩/土体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渗透特性演化机理、库坝系统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的渗透破坏动态规律、库坝系统渗流监测分析与安全监控方法以及渗透破坏风险评估与防控技术等方面,综述了黄河流域库坝系统渗透破坏孕灾机理与安全防控的研究与实践进展,指出了目前黄河流域库坝系统渗流安全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未来应着力于开发岩/土体渗流应力耦合可视化试验装置,构建多重介质、多场耦合条件下的渗透破坏判定体系,建立能够表征环境动态与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及考虑风险因子变异性的动态风险评估与防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坝系统 渗流应力耦合 渗透破坏 安全监测 风险防控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区松花江流域水资源多目标协同调配技术
10
作者 张晓辉 刘冬梅 +3 位作者 陈永明 宋阳 高铭含 赵尉邦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5-42,共8页
针对长白山区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区,生态保护、发电、供水作为调控目标,构建研究区水资源多目标协同调控模型,实现不同时间尺度模型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调控方案的滚动修正,结合水资源多目标... 针对长白山区生态系统退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区,生态保护、发电、供水作为调控目标,构建研究区水资源多目标协同调控模型,实现不同时间尺度模型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调控方案的滚动修正,结合水资源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研究,提出面向生态保护、发电、供水的水资源多目标协同调控方案,为长白山区松花江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其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区 松花江流域 水资源 多目标协同 调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路-环境作用下山区桥隧连接段行车安全分析
11
作者 王露 霍露露 +1 位作者 张子宇 陈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0,共9页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桥隧连接段在强侧风作用下的行车安全风险,基于车-路-环境多维度耦合力学模型展开分析。通过CarSim仿真平台构建了240组工况(涵盖4种典型车速、3种桥梁长度、5级风速梯度及冰雪低附着等复杂环境条件),重点分析了风速、...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桥隧连接段在强侧风作用下的行车安全风险,基于车-路-环境多维度耦合力学模型展开分析。通过CarSim仿真平台构建了240组工况(涵盖4种典型车速、3种桥梁长度、5级风速梯度及冰雪低附着等复杂环境条件),重点分析了风速、车速(60、80、100、120 km/h)、桥梁长度(20、65、100 m)、路面附着系数、超高(0.06)及圆曲线半径等参数对车辆行驶安全性及横向稳定性的影响,并针对不平稳状态提出了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车辆行驶平稳性与风速呈负相关,与超高值呈正相关,当遭遇5级风、桥长为100 m、超高为0.06且为结冰情况时,需将圆曲线半径提升至134、270、466 m才能以抵消横向风荷载,保证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山区强侧风 空气动力学 车-路-环境耦合 CarSim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时空特征与耦合协调机制——基于42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12
作者 刘晓琼 张雪静 +3 位作者 杨华 焦璇 陈佩瑶 胡颖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6-739,共14页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和粮食供应地,探究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促成其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在测算2008—2020年该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用耦合协调度...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和粮食供应地,探究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耦合协调机制是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促成其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文中在测算2008—2020年该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分析了其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及其耦合协调机制。结果显示:①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可持续农村以及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水平皆整体呈低值波动缓增态势,其中可持续农业发展水平波动幅度相对较大且其值高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且三者的空间异质性较明显;②制约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障碍因子虽具有趋同性,但其空间差异性亦较为明显;③研究区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度高于耦合协调度,且分别呈弱降和明显增长趋势,目前依次处于拮抗和低度失调阶段;④2020年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可持续农村发展的高值区及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皆大致沿海西州-鄂尔多斯-南阳-阿坝四地呈“蝶翼状”分布,而两者的低值区则多集中于黄河“几”字湾晋陕豫段部分地级市以及下游地区;⑤影响研究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因子作用类型以交互作用为主,表明导致其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的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复杂性较强,随后依据其作用机理分类构建了促成流域可持续农业发展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耦合协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耦合协调机制 黄河流域资源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土地利用与气候驱动下的北洛河流域降水与径流变化研究
13
作者 刘红英 古明兴 +1 位作者 王健 张鑫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88,98,共10页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变暖的持续,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和水旱灾害频发。准确预测和量化未来水文循环过程对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MIP6中的16种全球气候模式,耦合SWAT模型与未来土地利用预测结果,评估了未来北洛河流域...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变暖的持续,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和水旱灾害频发。准确预测和量化未来水文循环过程对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MIP6中的16种全球气候模式,耦合SWAT模型与未来土地利用预测结果,评估了未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估了2025-2100年降水和径流不同时段的空间变化率。结果表明:在SSP2-4.5情景下,21世纪后期北洛河上游较大范围的农田将转变为草地;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北洛河下游部分农田将逐渐转变为建筑用地,未来建筑用地比例均有所上升;CMIP6多模式集合(MME)和KACE-1-0-G模式在降水和气温模拟中的表现分别显著优于和劣于其他模式;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未来北洛河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上游地区的年均降水变化率和径流变化率普遍较高,随着未来北洛河下游建筑用地比例的上升,21世纪后期北洛河下游区域的径流变化率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土地利用 径流变化率 降水变化率 北洛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水-作物-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与调控潜力研究
14
作者 魏征 李道西 +4 位作者 柳佳奇 张宝忠 潘岩 鞠乐毛毛 任浩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2-151,共10页
针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构建包含12个指标的水资源-作物生长-生态环境系统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进行共线性检验。将贝叶斯网络引入耦合协调... 针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本文以石羊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构建包含12个指标的水资源-作物生长-生态环境系统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进行共线性检验。将贝叶斯网络引入耦合协调度评价,实现从状态描述到因果诊断的方法突破。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反演植被生理参数和环境指标,采用月尺度分析2023年4—10月作物生长周期系统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水资源、作物生长子系统的发展指数均呈先升后降的单峰曲线趋势,分别在6、7月达到峰值0.64和0.89;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指数则持续缓慢上升(由0.43提高至0.62);耦合协调度呈显著月际变化,从4月的0.46(面临失调)升至7月峰值0.80(中级协调),后降至10月的0.57(临界协调),与作物生长周期高度吻合;贝叶斯网络识别出不同生长阶段主控因素的动态转换:4月灌溉主导,5—7月转为肥力限制,8—10月需水肥盐协同调控;空间上中部地区协调度持续较高,下游民勤地区长期处于低值区。研究结果为干旱区农业水资源精准管理提供了“评价-诊断-调控”的完整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水-作物-生态系统 耦合协调度 贝叶斯网络 遥感反演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I方法的流域生态安全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15
作者 王让会 宁虎森 +3 位作者 王海东 刘春伟 张志军 罗青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修复旗舰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产品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耦合原理以及环境效应机制,在分析生态脆弱性...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修复旗舰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产品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耦合原理以及环境效应机制,在分析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由4个子系统20个指标组成的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EFI方法,分析各指标及子系统对EFI的贡献及其生态效应.EFI正指标数值愈大,生态安全性愈低;EFI负指标数值绝对值愈大,生态安全性愈高.采用实际监测、实验分析、模型模拟、遥感制图以及逻辑推理与经验分析等途径,获得了1998年度及2023年度各指标的多源属性数据,并确定各指标权重及其阈值;通过归一化处理等方法,规范生态安全评价的数据基础.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是错综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各个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流域生态安全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滞后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2)阿克苏河流域25年间生态安全处于稳定趋好状态,1998年、2023年EFI值分别为0.08及0.06.通过评价标准可知,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减弱,生态安全程度持续增强.3)各子系统生态安全程度及其对流域生态安全效应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水资源子系统各指标基本维持稳定并逐渐趋好,子系统脆弱性稳中趋弱,生态安全特征表现出稳中趋强的演变规律.土地资源子系统中相关要素的正负效应共存,特别是受盐渍化指数波动的影响,生态安全改善的趋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生物资源子系统及环境子系统的EFI值均在大幅度降低,生态安全程度明显增强.在揭示生态安全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风险防控、格局优化、过程调控、生态修复及管理模式,为促进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指数(EFI) 生态安全 阿克苏河流域 山水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系统 柯柯牙 绿洲-荒漠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耦合协调时空特征研究
16
作者 王帅 张中华 董格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6-911,共16页
提高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具体体现。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耦合协调的理论框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ESDM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2011一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耦合... 提高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与具体体现。通过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耦合协调的理论框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ESDM法、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2011一2020年黄河流域78个地级市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影响因子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各城市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系统间联系密切;②黄河流域整体协调度从2011年的轻度失调状态上升至2020年的濒临失调状态,各城市协调度极高、极低值较少,中间值较多;③协调度的空间极化与集聚特征明显,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与各省会城市,其他地级市协调度相对较低且分布均衡;④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的耦合协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城市的对外开放度是主要障碍因素,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二者的协调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更加注重提升经济的对外开放性,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经济高质量发展 居民生活质量 耦合协调 时空演化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山区铁路设计的“桥梁-环境”耦合协调度优化调控方法
17
作者 鲍学英 曹娅利 +1 位作者 贺振霞 李亚娟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4-167,共14页
为实现对山区铁路桥梁绿色设计要素的协调优化控制,提出一种基于绿色设计要素简化网络的耦合协调度优化调控方法。通过分析并识别山区铁路桥梁绿色设计要素,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和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建立要素双层耦合网络,依托节点综合重要... 为实现对山区铁路桥梁绿色设计要素的协调优化控制,提出一种基于绿色设计要素简化网络的耦合协调度优化调控方法。通过分析并识别山区铁路桥梁绿色设计要素,结合复杂网络理论和要素间的耦合关系,建立要素双层耦合网络,依托节点综合重要度和关联度对耦合网络“瘦身”。以耦合协调度最大化、“桥梁可持续能力≤环境承载水平”分别作为简化网络的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构建山区铁路“桥梁-环境”简化网络优化调控模型,并针对模型特点设计一种粒子群优化(PSO)算法进行求解。以某山区铁路某特大桥为例,对其绿色设计要素构建耦合简化网络并进行优化调控,结果验证了本文构建的耦合协调度优化调控方法的合理性,可为桥梁绿色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铁路桥梁 区域环境 绿色设计要素 耦合网络 耦合协调度 PSO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河流域绿色金融与能源安全耦合协调研究
18
作者 张颖 马寿丰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6,共8页
在深化能源革命、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基于绿色金融与能源安全的耦合机理,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2010—2021年淮河流域绿色金融与能源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借助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了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 在深化能源革命、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基于绿色金融与能源安全的耦合机理,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2010—2021年淮河流域绿色金融与能源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并借助灰色预测GM(1,1)模型预测了其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绿色金融水平总体呈波动增长态势,能源安全水平呈稳步增长趋势,耦合度均处于最大耦合阶段,但耦合协调度较低且大多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从空间来看,淮河流域五省因能源禀赋与金融条件不同,发展存在差异,安徽、江苏省耦合协调发展好、增速快;预计2022—2026年除湖北省以外,淮河流域其余四省绿色金融与能源安全耦合协调度都将进入中级协调阶段。基于上述结论,从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强化能源转型支持、深化区域协同发展等维度提出绿色能源开发等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绿色金融 能源安全 耦合协调 灰色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流域水资源可达性评价
19
作者 李治军 庞博文 郝永刚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5,共7页
水资源可达性是评价区域取用水难易程度的重要标准,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或流域水资源的空间差异,受气候、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选取坡度、相对高差、径流深、水质分布、土地利用类型这5个空间因子指标并耦合最小累计阻力(M... 水资源可达性是评价区域取用水难易程度的重要标准,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或流域水资源的空间差异,受气候、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选取坡度、相对高差、径流深、水质分布、土地利用类型这5个空间因子指标并耦合最小累计阻力(MCR)模型对辽河流域网格尺度水资源可达性进行评价,并对水资源可达性与空间需水量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研究区水资源可达性指数处于0.164~1.0之间,自北向南逐渐递增;研究区水资源可达性与空间需水量的耦合协调度在0.352~0.916之间,以区县为基本单位,流域内耦合协调度轻度失调(0.3~0.4)、濒临失调(0.4~0.5)、勉强协调(0.5~0.6)的区域分别占0.56%、0.46%、0.74%,良好协调(0.8~0.9)和高度协调(0.9~1.0)的区域分别占30.8%和0.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可达性 耦合协调度 MCR模型 辽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
20
作者 侯慧敏 马海华 +1 位作者 王鹏全 王万祯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2,共7页
为探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WFEE)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单一资源的部门割裂式发展对其他资源部门造成危害,以西北内陆河流域之一的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WFEE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赋权... 为探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WFEE)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单一资源的部门割裂式发展对其他资源部门造成危害,以西北内陆河流域之一的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流域WFEE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CRITIC赋权法对各子系统指标赋权,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石羊河流域WFEE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对2020—2030年石羊河流域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0年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处于中等水平,能源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负增长;石羊河流域WFEE系统耦合度等级为高水平耦合;流域WFEE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轻度失调到良好协调共6个阶段;预测结果显示流域耦合协调度在预测期内处于良好协调向优质协调过渡阶段。研究成果可为石羊河流域的可持续管理和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粮食-能源-生态(WFEE)系统 CRITIC赋权法 综合发展指数 耦合协调度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