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指数构建与实证评估
1
作者 马本 夏天辰 庞军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共9页
高水平的生态资产管理是实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的重要保障。论文突出生态资产的稀缺属性和产权属性,通过梳理“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全链条转化流程界定了生态资产管理的内涵,构建包括生态资源禀赋、政府... 高水平的生态资产管理是实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相得益彰的重要保障。论文突出生态资产的稀缺属性和产权属性,通过梳理“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生态产品”全链条转化流程界定了生态资产管理的内涵,构建包括生态资源禀赋、政府生态资产管理、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价值实现四个维度,由16个一级指标、41个二级指标和72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基于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论文评估了中国城市在生态资产管理上的总体水平及多维进展,得到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综合指数和四个分领域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生态资产管理初具成效,但城市间差异明显,生态资产管理综合水平提升潜力大;生态资源禀赋与政府生态资产管理能力、生态保护资金需求与地方财力存在地区失衡,生态保护补偿与市场化价值实现水平存在空间分异;健全政府生态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是关键抓手。最后,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开展常态化评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管理 指数构建 生态补偿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R模型在青海省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2
作者 李小玲 刘逸瑞 +1 位作者 王成 保长佩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7-766,共10页
为了对青海省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并认识青海省生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生态工作提供相应方向和措施,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青海省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为了对青海省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并认识青海省生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生态工作提供相应方向和措施,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青海省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分析青海省生态安全的状况,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青海省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青海省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等级逐年上升至较安全等级。(2)从关联度来看,在子系统中,状态子系统占主要地位。在各评价指标中,影响青海省生态安全的因素主要集中于经济和环境维度。(3)从障碍度来看,目前阻碍青海省生态安全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为造林面积、治理废气项目完成投资、二氧化硫排放量等要素。在2005—2020年,青海省生态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间。政府需积极落实政策,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生态安全 综合指数法 灰色协调度法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河流生态岸线评价体系研究
3
作者 孙晓初 裴青宝 +1 位作者 刘世思 张振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4,共6页
河湖岸线是河流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针对岸线专项评价主要集中于大江大河,鲜有针对中小河流生态岸线的评价。为精准地开展中小河流生态岸线修复,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中小河流生态岸线评价体系和方法。在分析中小河流岸线现状和存在... 河湖岸线是河流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针对岸线专项评价主要集中于大江大河,鲜有针对中小河流生态岸线的评价。为精准地开展中小河流生态岸线修复,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中小河流生态岸线评价体系和方法。在分析中小河流岸线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将中小河流生态岸线划分为自然生态型岸线和修复生态型岸线两大类,依据全面性、定量性、独立性原则,选择适合于中小河流生态岸线的评价指标;综合相关技术规范,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并制定中小河流生态岸线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①根据自然生态型岸线的自然状况,从自然结构、稳定状况、河岸生态环境和人文管理4个方面出发,选择20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②根据修复生态型岸线的修复后效果,从结构状况、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文管理4个方面出发,选取23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③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生态岸线健康指数(ESHI)计算整条中小河流生态岸线指数,按照优、良、中、差4个等级评价生态岸线健康水平。研究成果可为后续中小河流管理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河流 生态岸线 生态护岸 生态岸线健康指数 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北部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效益及其影响因素
4
作者 周子赫 颜婷燕 +2 位作者 王姣 程金花 王云琦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3,135,共11页
[目的]定量分析小流域的功能结构,探究小流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全面了解北京市北部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成效,为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延庆区的碓臼石小流域、怀柔区的鱼水洞小流域、密云区的古北口小... [目的]定量分析小流域的功能结构,探究小流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全面了解北京市北部山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成效,为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延庆区的碓臼石小流域、怀柔区的鱼水洞小流域、密云区的古北口小流域以及昌平区的葫芦河小流域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区域,结合研究区域的主要特征和治理目标,构建北京市北部山区小流域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指数法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运用系统障碍度模型揭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①各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葫芦河小流域由初级标准提升至中级标准,碓臼石小流域、鱼水洞小流域和古北口小流域综合建设均已达到初级标准。②文中引入障碍度模型,对不同影响因子的贡献度进行量化,提高了评价的精准性。③在北京市北部山区小流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生态效益应关注土壤侵蚀模数,经济效益应关注经济投产比和土地生产率,社会效益应关注恩格尔系数和乡村从业人员比例,水质提升效益应关注COD含量。[结论]①本研究提出的小流域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在北京市北部山区是实用可行的。②通过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工作,北京市北部山区水环境和水土流失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小流域内产业结构逐步完善,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提高,促进了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市北部山区 生态清洁小流域 障碍度模型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系统评价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
5
作者 符蓉 梁玉洁 +5 位作者 谢治国 韩沛东 王绒 温仲明 张伟 刘洋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148,160,共11页
[目的]探究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安全变化的影响,为汉江流域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PSR模型和综合指数法,结合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从时空变化的角度对2001—2020... [目的]探究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安全变化的影响,为汉江流域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PSR模型和综合指数法,结合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指数,从时空变化的角度对2001—2020年汉江流域生态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估。[结果](1)2001—2020年汉江流域主要土地利用方式为森林与草地,占国土总面积的71.82%,主要的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草地转变为森林。相比2001年、2020年森林的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增加了1221.87 km^(2)。湿地、水体及城市用地的面积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耕地面积有所下降。(2)2001—2015年汉江流域生态安全状况呈现逐渐变好的趋势,在2015年生态安全水平达到了20年内最佳水平,一般安全及以上生态安全区面积从2001年的27623.86 km^(2)增加至2020年的38514.67 km^(2)。总体来说,生态安全等级差的区域占比最大,生态安全状况仍需提升。(3)2001—2020年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指数的莫兰指数值分别为0.187,0.174,0.185,0.180和0.133,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及空间聚集性。(4)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内对生态安全指数解释程度最强的因子主要为植被覆盖度、最大斑块指数及景观蔓延度。因子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交互增强效应,年降水量和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时对生态安全指数的解释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结论]汉江流域生态安全水平仍需提升,需要提升植被覆盖度,改善气候条件,优化土地利用模式,促进汉江流域生态安全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指数 综合指数法 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娥江适宜生态流量计算和评价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皇甫欣予 陈星 +1 位作者 田传冲 许钦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66,共7页
保障河流生态流量对维持河流生态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曹娥江流域东沙埠和黄泥桥两个控制断面1961—2017年还原径流量资料进行可靠性、代表性和一致性检验,表明还原径流量可视为天然径流量。选取Tennant法、Qp法、频率曲线法、... 保障河流生态流量对维持河流生态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曹娥江流域东沙埠和黄泥桥两个控制断面1961—2017年还原径流量资料进行可靠性、代表性和一致性检验,表明还原径流量可视为天然径流量。选取Tennant法、Qp法、频率曲线法、年内展布法、月流量变动法共5种水文学方法分别计算两个控制断面各月适宜生态流量。以准确率、满足率和适宜度为指标综合评价了不同方法在曹娥江流域研究区的适用性,最终推荐月流量变动法作为适宜生态流量的计算方法,最小值分别为14.83 m^(3)/s和2.44 m^(3)/s,最大值分别为46.61 m^(3)/s和6.74 m^(3)/s。该研究为流域水库生态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娥江 适宜生态流量 水文学法 月流量变动法 综合指数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南典型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时空演变及生态敏感性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子康 殷晓洁 +2 位作者 刘一飞 唐继敏 王妍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92-1802,共11页
石漠化作为滇东南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为典型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提供依据。为探究石漠化地区生态敏感性变化情况,获取预防和治理岩溶... 石漠化作为滇东南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制约当地可持续发展。生态敏感性评价是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为典型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提供依据。为探究石漠化地区生态敏感性变化情况,获取预防和治理岩溶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有益信息,以西畴县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分析2000-2020年西畴县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结合石漠化、水土流失及生境质量因子,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评估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西畴县石漠化状况整体呈稳中向好的恢复趋势,无石漠化面积增加275 km^(2),占比增加18.3%,各等级石漠化面积下降0.281%-7.49%。2)空间上,西畴县各等级石漠化均向无石漠化转变,其中磨合、三光、长箐等小流域最为明显,反映出部分地区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成效。3)结合石漠化变化对岩溶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西畴县生态敏感性较高,原因有:①石漠化严重地区,植被覆盖度低,坡度大;②土地利用类型约1/4为耕地,生态敏感性较高。③降雨侵蚀力和土壤可蚀性因子较高,土壤质地易被侵蚀,造成水土流失;④越靠近道路,缓冲区等级越高,生态敏感性越高。4)西畴县2000-2020年综合生态敏感性下降,平均综合敏感性指数由4.67(中度敏感)下降至3.26(轻度敏感),尤其以莲花塘乡、柏林乡及兴街镇南部生态敏感性下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喀斯特 GEE 生态敏感性 组合赋权法 综合敏感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生态系统服务与驱动因素阈值效应的生态安全分区研究——以西南地区为例 被引量:6
8
作者 温婉琴 王强 陈田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42-3156,共15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权衡/协同关系已被广泛用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分区研究中。但现有分区研究多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或权衡/协同关系的某一方面,且在分区过程中较少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对驱动因素的非线性响应。基于此,以西南...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和权衡/协同关系已被广泛用于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分区研究中。但现有分区研究多侧重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或权衡/协同关系的某一方面,且在分区过程中较少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对驱动因素的非线性响应。基于此,以西南地区为例,在对区域土壤保持、产水、净初级生产力(NPP)及粮食供应四类服务供给量和权衡/协同关系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关系指数和综合指数。在对三类指数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剖析的同时,重点探讨主要驱动因素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间的约束关系,识别临界阈值,进而明确区域生态安全分区及优化方案。结果显示:(1)2000—2020年,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指数呈上升趋势,体现了生态修复的积极作用;同时,在追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最大化输出的过程中,造成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增强。因此,有必要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权衡/协同关系同时纳入生态安全分区中。(2)空间上,三类指数的低值区高度重合,均位于川西高原;但高值区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供给指数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西南角,而关系指数和综合指数的高值区位于研究区东部。(3)自然⁃社会条件、植被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变化的主要因素,三者与综合指数间呈倒“U”型约束关系,即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且随时间推移,自然⁃社会条件和植被环境条件对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的约束效应略有收紧。(4)研究区以相对修复区为主,其次是重点修复区和相对安全区,生态安全区面积最小。未来可以对不同分区上的限制因素进行调整以实现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最大和关系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综合指数 阈值效应 生态安全分区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王碧莹 李振函 +2 位作者 李海岗 赵强 李扬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3,共7页
为了研究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土壤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沿黄河故道东营段、黄河入海口以及沿海处共设20个采样点进行土壤采集,对铅、镉、铬、铜、锌、镍、汞、砷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 为了研究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土壤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沿黄河故道东营段、黄河入海口以及沿海处共设20个采样点进行土壤采集,对铅、镉、铬、铜、锌、镍、汞、砷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土壤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铅、镉、铬、铜、锌、镍、汞、砷元素的质量比分别为16.4、0.11、57.3、14.0、46.9、20.0、0.014、7.71 mg/kg,均符合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要求;研究区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57,地累积指数为-0.23,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65.54,表明研究区属于无污染土壤,存在轻微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 综合污染指数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黄河口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抚育间伐方式对平原生态林空间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雪凡 金莹杉 +2 位作者 王月容 梁芳 秦贺兰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4年第2期134-142,152,共10页
为探讨不同抚育间伐方式对北京市平原生态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北京市通州区选取旱柳、国槐和白蜡等代表性林分布设9个固定样地。在选取目标树后,每个林分类型分别采取干扰木采伐、群团状采伐以及带状间伐,采用优化后的大小比数、角... 为探讨不同抚育间伐方式对北京市平原生态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在北京市通州区选取旱柳、国槐和白蜡等代表性林分布设9个固定样地。在选取目标树后,每个林分类型分别采取干扰木采伐、群团状采伐以及带状间伐,采用优化后的大小比数、角尺度和密集度3个常用的林分空间结构指标,分析平原生态林空间结构现状以及间伐对目标树及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利用3个指标构建空间结构综合指数(CSSI)来综合评价不同间伐方式对北京市平原生态林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CSSI结合了角尺度、密集度和优化后的大小比数,适用于北京平原生态林的空间结构评价。(2)以国槐、白蜡和旱柳为代表的平原生态林间伐前空间分布格局呈均匀分布,大部分林木呈中庸状态,林分比较密集,白蜡和旱柳的空间结构优于国槐。(3)抚育间伐能显著优化平原生态林空间结构,尤其对于国槐等保留密度较高的林分优化作用明显。(4)对于不同树种来说,改善空间结构的最优间伐方式不尽相同,但对于目标树空间结构单元来说,针对目标树的干扰树采伐优化程度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生态林 空间结构 目标树经营 抚育间伐 空间结构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A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良伟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9期70-76,共7页
本研究基于PS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进行客观赋权,结合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评价A市2006—2021年土地生态安全发展状况并分析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6—2021年该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先缓慢下降... 本研究基于PSR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进行客观赋权,结合综合指数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模型,评价A市2006—2021年土地生态安全发展状况并分析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6—2021年该市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先缓慢下降后迅速上升趋势,安全等级从Ⅲ级提高到Ⅳ级,达到较安全水平;子系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变化较明显,压力指数在2006—2015年呈下降趋势,此后开始回升;状态指数稳步上升,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响应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压力层障碍度持续增加,状态层和响应层障碍度随之下降,障碍度逐渐由状态层、响应层向压力层进行转移,主要障碍因子为农药施用量、化肥施用量和人口密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PSR模型 熵权法 综合指数法 障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资产核算及变化特征评估——以内蒙古兴安盟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博文静 肖燚 +2 位作者 王莉雁 王效科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5425-5432,共8页
生态资产是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资产核算对完善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具有一定的意义。以兴安盟为例,通过对森林、灌丛、草地和湿地生态资产数量、质量和变化情况的评估,核算了兴安盟生态资产综合指数,即反映生态资产数量和质... 生态资产是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资产核算对完善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具有一定的意义。以兴安盟为例,通过对森林、灌丛、草地和湿地生态资产数量、质量和变化情况的评估,核算了兴安盟生态资产综合指数,即反映生态资产数量和质量的综合指标;编制了生态资产实物量变化表和生态资产实物量损益表。结果表明,2000—2010年,兴安盟森林面积增加1.1%,草地、湿地面积分别下降1.7%、3.8%,但森林和草地的质量提高显著,所以生态资产综合指数提高了2.16%。生态资产核算作为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是否落实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要求的有效工具,为推动兴安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资产核算 变化特征 生态资产综合指数 兴安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120
13
作者 乔青 高吉喜 +2 位作者 王维 田美荣 吕世海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7-123,共7页
探讨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提出将生态脆弱度指数、生态弹性度指数和生态压力度指数作为生态脆弱性评价的基本判定指标,构建了"敏感-弹性-压力"的评价模型,其评价体系包括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 探讨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提出将生态脆弱度指数、生态弹性度指数和生态压力度指数作为生态脆弱性评价的基本判定指标,构建了"敏感-弹性-压力"的评价模型,其评价体系包括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4个层次,形成了综合指数方法、层次分析法和RS/GIS相结合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在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川西滇北农林牧交错带为例,根据区域特征选取17个评价指标进行案例研究,定量评价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程度,分析了生态脆弱度的空间差异和不同区域生态脆弱性的主导成因.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对于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评价 综合指数法 生态敏感性 生态弹性 生态压力 川滇农林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管理措施下高寒退化草地恢复效果评估 被引量:27
14
作者 刘延斌 张典业 +6 位作者 张永超 石明明 尚振艳 贺磊 宗文杰 傅华 牛得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68-275,共8页
为了科学评估不同管理措施下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治理的综合成效,该研究采用VOR及CVOR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对甘肃省玛曲退化高寒草甸实施2a的围封、划破、施肥、补播和综合措施等五种不同生态恢复措施,以及自由放牧下的草地生态系统健康... 为了科学评估不同管理措施下退化高寒草地生态治理的综合成效,该研究采用VOR及CVOR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对甘肃省玛曲退化高寒草甸实施2a的围封、划破、施肥、补播和综合措施等五种不同生态恢复措施,以及自由放牧下的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根据两种模型测算结果,用VOR指数评价综合生态恢复措施的效果大致为:综合措施、施肥>划破、补播、围封>放牧,用CVOR指数评价综合生态恢复措施的效果:综合措施>划破>施肥、补播、围封>放牧。综合措施在2种评价体系下均显著优于各单一处理措施,实施2a后其CVOR数值处于健康范围,高达0.917,且放牧导致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健康趋于警戒水平,健康指数值为0.572。结果表明,VOR及CVOR指数模型应用于生态恢复管理措施的效果评价,可反映出不同措施实施后的具体量化效果,可进行更广泛适用。在退化严重亟需生态恢复的草地,可通过综合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以达到全面迅速恢复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的目的。此外,需具体考量每种措施的经济学和生态学双重效益,利用更全面的CVOR指数模型评价草地健康状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 模型 土地利用 健康评价 VOR综合指数 CVOR综合指数 高寒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项赟 刘晓文 +4 位作者 张剑鸣 张玉环 李宇 温勇 方晓航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19,共6页
通过文献统计及客观赋权的方法,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五个方面构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对江苏和广东各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与验证。结果显示通过该方法建立的评价指... 通过文献统计及客观赋权的方法,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和生态制度五个方面构建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对江苏和广东各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与验证。结果显示通过该方法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市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19
16
作者 卢媛媛 邬红娟 +1 位作者 吕晋 张绍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6-68,共3页
采用指标体系法对武汉市14个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系统外的压力指标和系统内的响应指标,综合反映了湖泊生态系统的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同时用湖泊综合健康指标来反映不同湖泊的健康状况。研究表明该评... 采用指标体系法对武汉市14个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态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标包括系统外的压力指标和系统内的响应指标,综合反映了湖泊生态系统的活力、组织力和恢复力;同时用湖泊综合健康指标来反映不同湖泊的健康状况。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不仅能反映不同湖泊的不同健康状况,并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影响湖泊健康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进行多个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阈值及评价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为武汉市湖泊生态系统地管理及修复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泊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综合健康指数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多维特征的粤港澳大湾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孙传谆 王梓辰 +2 位作者 李景刚 李灿 王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61-2073,共13页
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已进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建设阶段。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分区研究,正确认识生态系统的地域组合特征及其分异规律,可以为落实系统治理理念提供空间指导。当前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逐渐重视生态系统的完... 我国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已进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建设阶段。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分区研究,正确认识生态系统的地域组合特征及其分异规律,可以为落实系统治理理念提供空间指导。当前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逐渐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但对于生态系统表征维度相对单一,导致对国土空间系统性综合认知受限。基于此,基于生态安全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综合评估框架,构建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的多维度指标体系,以提升对国土空间的系统性综合认知。以流域为基本单元,在评估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现状本底和退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聚类方法划分两级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结果表明:(1)各流域生态现状质量和退化程度空间分异较为明显。生态现状质量呈现出外部高、中部低的圈层式分异特征。而生态退化空间分布则相对分散。(2)以生态现状综合指数与一级分区指标数据的空间异质性为基础,可将研究区划分为5个在空间上连续的生态保护修复一级区。以生态退化综合指数与二级分区指标数据的空间异质性为基础,可在一级区内部划分出11类29个生态保护修复二级区。研究方案可为国土空间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生态分区优化路径。同时也为研究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空间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分区 生态安全 生态现状综合指数 生态退化综合指数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5
18
作者 姜玉梅 郭怀成 +2 位作者 黄凯 郁亚娟 刘永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8-163,共6页
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DPSIR)模型确定综合评价初始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和离差最大化方法(MDM)分别对指标进行精选及赋权,引入生态综合指数(ECI)对系统进行综合量化评价,利用各方法解决不同... 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采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反应(DPSIR)模型确定综合评价初始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和离差最大化方法(MDM)分别对指标进行精选及赋权,引入生态综合指数(ECI)对系统进行综合量化评价,利用各方法解决不同阶段问题的优势,重新组合,构建城市生态交通系统综合评价模型算法.运用该模型对2000─2005年北京城市交通生态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北京市城市交通生态化水平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不高,ECI维持在0.8以下,处于生态化建设时期;区域经济状况、道路通达性、烟尘控制及城市绿化建设方面生态化水平较高,而大气环境综合控制、绿化带整合、道路建设及物流发展方面生态化水平较低,是制约北京城市交通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交通 DPSIR模型 主成分分析法 离差最大化方法 生态综合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被引量:20
19
作者 沈兴菊 陈治谏 张金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8-21,共4页
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建立了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重庆市1998年和2 0 0 0年农业生态不安全度。简析了重庆市农业生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重庆 农业生态 指标体系 发展对策 层次分析法 主要问题 安全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39
20
作者 高秋生 田自强 +5 位作者 焦立新 丁琳 杨苏文 郝子峰 崔志丹 贾海斌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了解雄安新区核心水系——白洋淀重金属污染情况,在白洋淀布设了15个采样点,对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浓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并结合历史数据对2004—2016... 为了解雄安新区核心水系——白洋淀重金属污染情况,在白洋淀布设了15个采样点,对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浓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并结合历史数据对2004—2016年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及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水体中重金属Cr、Ni、Cu、Zn、As、Cd和Pb平均浓度分别为2. 38、6. 56、5. 57、67. 17、4. 13、0. 034、0. 39μg/L,其中烧车淀点的Cu和Zn浓度,寨南、洛网淀、圈头、枣林庄、光淀张庄、郭里口和安新大桥点的Zn浓度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质标准,其他采样点均优于Ⅰ类水质标准,且Cr、As、Cd和Pb在各采样点均优于Ⅰ类水质标准;沉积物中重金属Cr、Ni、Cu、Zn、As、Cd、Pb平均浓度分别为48. 53、25. 51、28. 83、91. 19、161. 51、3. 21、45. 26 mg/kg,其中Cr和Ni浓度在各采样点均优于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标准,Cu、Zn和Pb浓度在各采样点优于Ⅱ类标准,As和Cd浓度在各采样点显著高于Ⅲ类标准。综合污染指数显示白洋淀水体重金属无污染,地积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表明白洋淀沉积物中Cd污染极为严重,As污染较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004—2016年白洋淀沉积物中As、Cd和Pb浓度急剧增加,尤其是Cd对RI贡献率为83%以上,是主要的污染因子,应加强Cd入湖污染控制和底泥污染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 重金属 综合污染指数 地积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