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内涵、新任务、新要求 被引量:4
1
作者 李林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F0002,共11页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赋予了新时代法治文明新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开辟了广阔前景,赋予了新时代法治文明新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明确了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一系列新任务,并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法治对世界法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法治文明 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法治要义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柏峰 《现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4,共14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之一。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相伴而生,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性。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巩固改革成果,切实做到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衔接。要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新形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健全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法治体系,在法治轨道上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依法治国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法治轨道 法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
3
作者 陈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5,共11页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包含一系列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宪法的核心要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宪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加以...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包含一系列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宪法的核心要义,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和实践,标志着我们党对宪法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宪法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加以研究分析,既有助于从宪法视角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也有利于为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更好开展确立行动指南。“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在我国政法话语体系中历来居于重要位置,贯穿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系统论述里,是理解中国宪法的政治内涵、人民属性和实践指向的关键线索。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宪法的首要政治内涵。中国宪法由此肩负着重要的政治使命,是巩固和保障党的领导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法治保障。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集中彰显中国宪法的人民属性。中国宪法是人民的宪法,宪法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公平正义是宪法实施的崇高追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宪法实施的最终归宿。只有牢牢依靠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宪法才能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宪法全面实施战略布局的实践指向,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有效实现展开。坚持党的领导,是宪法全面实施的根本保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宪法全面实施的根基所在;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既是宪法全面实施的必然要求,也为宪法全面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正是对“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坚持和实现,确保了宪法全面实施不是空洞的宣示,而是有着具体的实践路径和坚实的实施基础,我国宪法所承载的政治内涵、所保障的人民根本利益,才能够切切实实地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对宪法的系统阐释,形成了完全不同于西方宪政话语模式的关于中国宪法的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这为我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宪法提供了科学指引,也为中国宪法学的理论研究树立了正确典范。中国宪法学应当根植于中国宪法的历史与实践之中,将研究的视角和重心真正聚焦在中国真实生动的政法实践中,这是认知中国宪法真实,推动中国宪法实施,建立中国宪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中国宪法 政治内涵 人民属性 宪法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总体格局论”
4
作者 江必新 戢太雷 《法治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5,共13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原创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这一重大论断。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重... 党的二十大报告原创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这一重大论断。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重大论断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与丰富的理论内涵,可以将其概括为“总体格局论”,包括中国特色方向道路格局、理念价值格局、基本任务格局、工作格局、推进格局和法治保障格局等六个理论板块。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总体格局论为根本遵循,坚持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系建构与与时俱进同向发力、宏观设计与微观落实统筹推进、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齐头并进、全民守法与抓住“关键少数”共同推动,使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 总体格局 法治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策略研究
5
作者 王小一 王雨南 宫麟丰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38-41,共4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是完善大思政育人、提升青少年法治素质进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法治教育的核心。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是完善大思政育人、提升青少年法治素质进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在分析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联动机制、增强教师法治教学本领、横纵两维融通资源的实施策略,以期提升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的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 大中小学一体化 价值意蕴 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法制”到“法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4
6
作者 姚佳胜 张慧琳 李颖芳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2,共7页
家庭教育政策是规范与支持家庭教育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推进我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经历了以边缘性探索为中心的萌芽发展阶段、以系统性规划为抓手的改革发展阶段和以体系化建设为重点的深入发展... 家庭教育政策是规范与支持家庭教育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推进我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经历了以边缘性探索为中心的萌芽发展阶段、以系统性规划为抓手的改革发展阶段和以体系化建设为重点的深入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其动力机制、价值取向、实施过程保障及话语规则均有其独特的演进逻辑。家庭教育法治化是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家庭教育从“法制”走向“法治”,可采取以下推进路径:形成强化基础建设、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动力机制,秉持兼顾个体与社会、协调多元利益的政策价值取向,深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建设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体现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的政策话语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 家庭教育政策 教育法制 教育法治 政策动力机制 政策价值取向 政策实施保障 政策话语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分发挥党内法规制度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中的保障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刘昱辉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105,共4页
用制度保障党的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各要素的贯通联动,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必由之路。党内法规制度在管党治党实践中以其特有的政治引领机制、激励驱动机制、网络整合机制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用制度保障党的各方面建设有机衔接、联动集成、协同协调,促进全面从严治党各要素的贯通联动,是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必由之路。党内法规制度在管党治党实践中以其特有的政治引领机制、激励驱动机制、网络整合机制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应持续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促进党内法规制度治理效能转化提升,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从严治党 党内法规 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公募慈善组织监管机制的挑战及其应对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姝楠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71,共11页
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需要代表公众捐赠意愿进行慈善财产处置,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其监管问题事关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和行业公信力。尽管我国已建立了一套链条完整的监管体系,监管力度较大、标准较为严格,但仍存在财产募集管理... 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需要代表公众捐赠意愿进行慈善财产处置,涉及面广、关注度高,其监管问题事关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和行业公信力。尽管我国已建立了一套链条完整的监管体系,监管力度较大、标准较为严格,但仍存在财产募集管理使用不合规、内部治理乱象、信息公开不到位等问题。应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新修改的《慈善法》为契机,以改革破题,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健全综合监管机制、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加强组织内部治理,不断织密织牢监管“安全网”,建立健全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现代慈善组织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募慈善组织 法律规范 慈善法 综合监管 内部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的实施困境及法治进路
9
作者 胡大伟 赵红伟 《农业展望》 2024年第6期18-23,共6页
在农地二轮承包期满再延长30年的关键时期,立足于法律政策文本和试点实践,廓清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的规范机理及实施路径,加快构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的法治运行制度体系意义重大且迫切。对农户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 在农地二轮承包期满再延长30年的关键时期,立足于法律政策文本和试点实践,廓清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的规范机理及实施路径,加快构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的法治运行制度体系意义重大且迫切。对农户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合理补偿具有历史、规范和现实依据。然而,试点实践表明,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依然缺乏完备的法治保障,补偿主体、方式及标准亟待规范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不同于土地经营权流转,更不同于土地征收,其具有独特的法律地位,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因此,不能简单参照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或土地征收补偿的运行逻辑来建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机制。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的法治完善及制度落实,需要坚持公私协同治理理念,着力于建立多元主体协同的利益补偿机制、构建灵活多样的货币补偿模式、建立“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的补偿标准确立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 补偿机制 实施困境 法治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法治建设的主要问题与路径选择
10
作者 冯蕾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14期88-91,共4页
全面依法治国和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乡村振兴必然在法治建设的轨道上运行,而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有赖于乡村法治实践的进步。当前,乡村法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受到村民法治意识不高、涉农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水平待提升和公共法律服... 全面依法治国和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乡村振兴必然在法治建设的轨道上运行,而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有赖于乡村法治实践的进步。当前,乡村法治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受到村民法治意识不高、涉农法律法规不完善、执法水平待提升和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针对此现状,从乡村村民实际需要出发,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式积极寻找推进乡村法治建设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乡村振兴 全面依法治国 乡村法治建设 乡村法治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 被引量:173
11
作者 张文显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24,共20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近年来,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阐释和解读逐渐深入,形成了"三新""三基"...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是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蕴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近年来,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阐释和解读逐渐深入,形成了"三新""三基""六论"等学理范式。全文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其他重要讲话为基本依据,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领导同志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阐释为学理范式,从六个方面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和核心要义作出学理型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法治理论创新 基本精神 核心要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党纪与国法的衔接方式、现实选择和优化路径 被引量:7
12
作者 杨永庚 常利娟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7,共9页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表明,党和国家运用党纪、党规全面从严治党,要向更深层次的'纪法衔接''纪法共治''反腐一体'行进。纪法分开是新时代我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选择,党纪成...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表明,党和国家运用党纪、党规全面从严治党,要向更深层次的'纪法衔接''纪法共治''反腐一体'行进。纪法分开是新时代我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选择,党纪成为我国现阶段治国理政的重要凭借和现实选择。党纪和国法之间具有系统性和联动性,涉及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互动关系,需要从立纪、立法的具体方式、时间适用及时效、处分轻重程度、执行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真正综合运用党纪和国法提升我国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纪律 国家法律 依法治国 全面从严治党 党纪与国法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法理学释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治国 张磊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9-49,共11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大核心要义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成为我国法治模式的规定性因素,同时党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三大核心要义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成为我国法治模式的规定性因素,同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五项基本原则背后的精神和理念指明了法治道路的应有之义,确立了党的领导型、人民主体型、法律平等型、德法共治型、法治本土化"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模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非人们臆想的偶然性选择,而是具有法治综合国情范畴内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重要性。如果背离我们自己的法治道路,就会导致我国本土化的法治实践缺失对应的理论指导和分析工具,严重阻碍我国法治化进程取得实质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道路 法治模式 法治综合国情 法治化进程 法治本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全民健身的宪法地位 被引量:22
14
作者 于善旭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4,共12页
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更加注重发挥宪法作用、提高宪法实施水平的新要求,需要以宪法视野审视全民健身发展,从宪法高度阐明全民健身的法治地位,加强依宪推进全民健身发展的法治自觉。在梳理"全民健身"概念发展与内容涵义以... 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更加注重发挥宪法作用、提高宪法实施水平的新要求,需要以宪法视野审视全民健身发展,从宪法高度阐明全民健身的法治地位,加强依宪推进全民健身发展的法治自觉。在梳理"全民健身"概念发展与内容涵义以及介绍一些国家将大众健身载入宪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全民健身进行宪法探寻的任务,解析了全民健身在我国宪法内容中的各种关联和体现,认为全民健身具有依据宪法而确立的重要地位,并具体阐释了其地位表现为全民健身是体育事业的重心与基础,是依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是实现健康促进的重要途径,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国家的服务促进和保障,进而从逐步增大宪法体现、修改《体育法》、充实相关法以及加大依法推进等方面,提出对落实全民健身宪法地位的期待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全民健身 依法治国 宪法实施 体育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 被引量:67
15
作者 邓建华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1-67,共7页
加强"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面临乡村呈现空心化,乡村主体自治缺位,后备干部资源匮乏,乡村治理权威性减弱,法... 加强"自治法治德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建设面临乡村呈现空心化,乡村主体自治缺位,后备干部资源匮乏,乡村治理权威性减弱,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法治保障不健全,乡村文化内生动力不足以及乡土文化流失严重等困境。以自治为核心内容赋予乡村主体自治,以法治为根本保证夯实乡村法治理念,以德治为内在支撑营造乡村德治氛围,通过"三治合一"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加强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治 法治 德治 乡村治理体系 综合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改革论述 被引量:15
16
作者 公丕祥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16,共13页
关于法治领域的改革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准则,从新时代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把握中国的法治国情特点,科学... 关于法治领域的改革论述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准则,从新时代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把握中国的法治国情特点,科学论述当代中国法治领域改革的政治方向、历史进程、根本目的和内在机理等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内涵丰厚、深刻精辟、系统完备的法治改革论述,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深化法治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推进新时代的法治领域的改革,必须坚持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运用其指导法治改革实践,为开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而不懈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改革论述 法治领域改革 中国法治现代化 全面依法治国 改革与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历史底蕴与时代特色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之胜 高宏贵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6-23,共8页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历史底蕴源于应然的法治,即以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良法善治",强调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它是一套蕴含原则、价值、制度和行动等多要素的理论和实践系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历史底蕴源于应然的法治,即以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良法善治",强调法律至上、民主政治、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它是一套蕴含原则、价值、制度和行动等多要素的理论和实践系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时代特色则是以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核心,坚持党对法治的全面领导,实现宪法之治,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的有机结合、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之治,倡导社会自治和善用统筹综治,从而让权力依法运行,有效释放社会活力,保障我国现行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中国梦"均得以实现的富民强国之治。它是实然的法治,是对近、现代法治理论的重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 法治 “四个全面” 国家法律 党内法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立法中“一园一法”模式之迷思与化解 被引量:40
18
作者 秦天宝 刘彤彤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2,共12页
国家公园立法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法治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立法模式是国家公园立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之一。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似乎对"一园一法"模式情有独钟。应该说,该模式的兴起有其独特的政治背景和法律渊源,其核心功能是... 国家公园立法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法治的重要任务之一,明确立法模式是国家公园立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之一。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似乎对"一园一法"模式情有独钟。应该说,该模式的兴起有其独特的政治背景和法律渊源,其核心功能是对每个国家公园实行差异化管理。但是,我国当前国家公园的政策指引和立法实践要求针对每一个国家公园制定一项内容大同小异的地方性法规,实际上是对该立法模式的异化,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一园一法",并无法真正实现其核心功能。因此,要从形式意义上的"一园一法"模式过渡到实质意义的"一园一法"模式,即由全国人大通过国家公园综合立法来确定国家公园的国家属性、划定方法、保护目标、管理体制机制和主要制度等核心内容,在必要时各地也可以针对特定国家公园的具体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以补充和细化综合立法中的规范事项,再以该国家公园管理规划的形式具体承接"一园一法"差异化的管理目标、要求和任务。这样实质意义的"一园一法"模式才能真正实现差异化管理这一核心功能,最终为我国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的法治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一园一法 差异化管理 实施细则 管理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被引量:15
19
作者 付子堂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8,32,共7页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并阐释了“十一个坚持”。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集中体...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并阐释了“十一个坚持”。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第一个即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坚持法治中国建设正确方向,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国际国内环境越是复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越是繁重,越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依法治国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十一个坚持” 全面依法治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 被引量:26
20
作者 卓泽渊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18,共15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可以从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要保障等方面来把握。其中,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阐释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坚持依宪治国...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可以从政治方向、重要地位、工作布局、重点任务、重要保障等方面来把握。其中,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阐释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阐释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阐释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阐释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阐释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全面依法治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