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方缺水地区“四水四定”创新管理战略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浩 周祖昊 +8 位作者 褚俊英 王花兰 熊伟 周添红 左芸 张旭昇 马凯 马明月 邓全成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给甘肃省、黄河流域乃至北方缺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以甘肃省黄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为给甘肃省、黄河流域乃至北方缺水地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及贯彻落实“四水四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以甘肃省黄河流域为北方缺水地区代表,分析了存在的主要水问题,以及面临的新形势和所处的战略地位,剖析了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新形势下甘肃省黄河流域“四水四定”创新管理的战略对策,包括开展顶层设计、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以及推进开展试点建设等。北方缺水地区实施“四水四定”的核心在于要把水资源作为刚性约束,优化生态、能源和粮食发展格局,建立与水资源条件相协调的人口、城市、灌溉和产业发展规模,提升水与“城-地-人-产”的适配性,从根本上促进人水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甘肃省 刚性约束 体制创新 管理机制 北方缺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业水权分配的山东省沿黄区域水资源承载阈值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仕玉治 赵立杰 +4 位作者 李福林 黄继文 王锐 刘莉莉 黎明扬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4,共8页
以山东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6项指标,采用AHP-TOPSIS法对2025年沿黄9个地级市进行行业水权分配,并结合定额法分析2025年各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阈值,对现状承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9个地级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行业水... 以山东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6项指标,采用AHP-TOPSIS法对2025年沿黄9个地级市进行行业水权分配,并结合定额法分析2025年各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阈值,对现状承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9个地级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行业水权分别为98.28亿、25.15亿、27.52亿、14.77亿m^(3),各行业用水量较现状年(2022年)分别提升10.1%、20.5%、27.5%、13.5%。2)9个地级市人口规模承载阈值为4519.55万~5956.20万人,其中济南承载阈值上限最大;工业增加值阈值为16540.37亿~19353.23亿元,整体提升15%~35%;灌溉耕地面积承载阈值为228.55万~379.54万hm^(2),只有菏泽、东营超出阈值上限;城镇建设用地阈值为38.42万~62.55万hm^(2),现状年滨州超出阈值上限,淄博接近上限,整体有较大承载空间。3)2022年9个地级市中人口规模、灌溉耕地面积承载能力鲁西南地区最弱;工业增加值较现状年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上升,均处于可承载状态;城镇建设用地承载能力鲁西南地区最强,滨州、淄博承载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水权分配 “四水四定” 水资源承载力 山东省沿黄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模式比较与路径实践--基于政策文本分析视角
3
作者 肖华斌 朱琳霄 +2 位作者 盛硕 曹情情 夏甜甜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9,共8页
山东省地处黄河流域的河海交汇区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防洪减灾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等关键任务的主战场。为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沿黄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规划,全力推动规划纲要的落地落实。文... 山东省地处黄河流域的河海交汇区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防洪减灾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等关键任务的主战场。为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山东省沿黄地区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与规划,全力推动规划纲要的落地落实。文章选取山东省及其沿黄地区52份相关政策文本,利用LDA主题模型构建了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主体三维评价体系,借助NVivo 11质性分析工具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政策目标层面聚焦生态资源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福祉提升3大方面,其中,生态资源保护强调了河道防洪与滩区治理,经济社会发展体现了不同区域的发展战略,居民福祉提升关联了黄河文化与民生保障;政策工具层面,表现出内部分配不协调、与政策目标不匹配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落实规划纲要的要求,山东省省级层面应增加供给型政策工具的具体实施,地市层面应稳定政策内容并拓宽焦点,县(区)层面应增加需求型政策工具制定与落实。通过各层级政府的协同联动以及各类政策工具的有机整合与高效运用,助力山东省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政策文本 三维量化 战略模式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节水水平评价及空间均衡分析
4
作者 张修宇 未志豪 +3 位作者 时梓尧 韩笑恬 郝林钢 韩春辉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3-109,120,共8页
为科学评价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节水水平的时空特征、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揭示其空间均衡性,给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制定差异化节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包含综合、农业、工业、生活、生态5个维度共12项量化指标的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 为科学评价河南省引黄受水区节水水平的时空特征、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揭示其空间均衡性,给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制定差异化节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包含综合、农业、工业、生活、生态5个维度共12项量化指标的节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法对2014—2023年河南省引黄受水区14个地级市的节水水平进行了动态评估,并基于DEMATEL法与空间均衡分析方法,系统解析了节水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14—2023年,河南省引黄受水区平均节水水平为Ⅳ级,处于较低水平,各地级市节水水平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2)利用DEMATEL法分析识别出5个主要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高低排序为计划用水覆盖率(C2)>万元GDP用水量(C1)>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C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C7)>节约用水量占比(C3);3)研究区节水空间均衡度总体保持相对稳定,但随时间推移呈现轻微弱的下降趋势,反映出区域节水发展存在潜在失衡风险,应加强节水政策引导并优化水资源配置以保障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水平评价 TOPSIS模型 DEMATEL法 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河南省引黄受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黄河文化研学旅行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5
作者 傅小芳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84-391,435,共9页
目的将河南黄河文化研学旅行内容与文创产品开发相结合,可助推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使河南旅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河南黄河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对河南黄河文化发展历程做简要论述;采用文献综述法... 目的将河南黄河文化研学旅行内容与文创产品开发相结合,可助推河南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使河南旅游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河南黄河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对河南黄河文化发展历程做简要论述;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实证研究法,对河南研学旅行相关政策梳理,阐述其发展现状和研究价值;采用调查研究法和分析综合法,归纳河南黄河文化研学旅行资源类别和精品线路。结果将河南黄河文化内涵融入研学路线,设计出符合文旅文创融合特点的河南黄河文化研学旅行文创产品。结论将河南黄河文化精神、研学旅行内容、文创产品设计三部分相结合,以历史文化、非遗民俗、故事传说、历史典故、水利水工、红色文化等为切入点,进行内容性创新图形与文创产品设计,让丰富而厚重的黄河文化以更加多样的形式进行表达,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文创融合 河南黄河文化 研学旅行 文创产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黄河文化符号的国际形象塑造与传播路径
6
作者 邱丽君 孙倩 张建宇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8期121-124,共4页
河南黄河文化深深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深厚土壤之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与价值。河南黄河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在国际形象塑造方面,农耕文明特色彰显不够,文化符号识别度欠缺,文化形象塑造较为单一;在国际传播路径方面,渠道较为狭... 河南黄河文化深深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深厚土壤之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与价值。河南黄河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在国际形象塑造方面,农耕文明特色彰显不够,文化符号识别度欠缺,文化形象塑造较为单一;在国际传播路径方面,渠道较为狭窄,传播内容同质化,传播受众定位模糊,国际合作机制有待完善。为此,要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提升河南黄河文化符号识别度;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拓展河南黄河文化国际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明 河南黄河文化符号 国际形象塑造 国际传播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青海段2000-2020年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兴宇 宋宏利 +1 位作者 李润杰 朱文彬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59,共9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青海段2000-2020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采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模型,结合水文站点实测数据,对研究区土壤侵蚀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其面积呈逐渐增长趋势,而中度及以上侵蚀等级... 为探究黄河流域青海段2000-2020年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采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模型,结合水文站点实测数据,对研究区土壤侵蚀进行定量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其面积呈逐渐增长趋势,而中度及以上侵蚀等级面积持续减小;高等级土壤侵蚀多聚集于东北部人类活动密集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面积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耕地,其中耕地的土壤侵蚀情况变化显著,中度、强度和极强度侵蚀面积分别下降了3.63%、3.14%和2.71%;15°~25°坡度是土壤侵蚀相对集中区域,是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区域。黄河流域青海段土壤侵蚀强度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未来应将土地利用结构单一、人类活动频繁或地形坡度较大区域作为土壤侵蚀重点防治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土壤侵蚀 RUSLE 地形因子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黄河流域水沙动态及其归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逸飞 武磊 +6 位作者 杨致远 高祖桥 申娜 李美静 张旭阳 刘源文 李常斌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9,共9页
以甘肃黄河流域中洮河、祖厉河和泾河流域3个支流典型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对典型流域的水沙过程进行模拟。采用双累积曲线划分水沙变化特征时段,通过对比分析各特征时段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3个典型流域水... 以甘肃黄河流域中洮河、祖厉河和泾河流域3个支流典型流域为研究区,基于SWAT模型对典型流域的水沙过程进行模拟。采用双累积曲线划分水沙变化特征时段,通过对比分析各特征时段SWAT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3个典型流域水沙过程影响的贡献分离。结果表明:SWAT模型对3个典型流域水沙模拟精度较好,不同典型流域径流深和输沙模数空间分异显著,洮河流域水多沙少,祖厉河和泾河流域水少沙多;3个典型流域降水-径流和径流-泥沙双累积曲线的斜率存在明显变化,以斜率表征的径流系数和输沙量均呈减小趋势;1980—2020年,3个典型流域水沙俱减,气候和下垫面因素对各特征时段水沙变化的贡献存在差异,前期气候因素影响显著,后期下垫面因素贡献有所提升;人类活动参与改造的下垫面因素是甘肃黄河流域水沙俱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动态 SWAT模型 双累积曲线 气候因素 下垫面因素 甘肃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豫鲁地区创新网络时空演化及环境效应研究
9
作者 刘建华 赵鼎 +2 位作者 葛世帅 黄亮朝 崔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F0002,共13页
创新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网络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黄河下游豫鲁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来构建城市间的创新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2014-2022年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化与特征,并探析黄河下游... 创新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网络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黄河下游豫鲁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来构建城市间的创新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2014-2022年空间关联网络的演化与特征,并探析黄河下游豫鲁地区创新网络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来看,黄河下游豫鲁地区整体创新网络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但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明显,创新网络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分区域来看,河南省创新网络水平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在空间上呈“米”字形分布.山东省整体创新网络水平高于河南省,创新资源分布较为均衡;研究期内,郑州、济南、青岛等城市是网络中的溢出主体,其中郑州、青岛是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影响整个网络稳定性.此外,研究区凝聚子群呈现出以郑州、济南、青岛为引领的“三核心”创新网络格局,但子群倾向于“抱团”,行政壁垒尚未消除;黄河下游豫鲁地区创新网络与环境污染呈倒“U”型关系,当创新网络水平跨过“拐点”时,才会对环境污染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在创新网络发展初期,开放程度、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扩大会加剧环境污染程度,而环境治理支出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能有效抑制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豫鲁地区 空间联系网络 引力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西岸陕西段2010—2019年各县(市)林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10
作者 张园圆 卫新东 +6 位作者 王筛妮 员学锋 林良国 张舒媛 孙硕 汪浩敏 李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3-401,共9页
[目的]评价黄河西岸陕西段各县(市)的林地资源承载力并分析其内在规律,为制定林地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模型,借助ArcGIS软件对2010—2019年黄河西岸陕西段各县(市)林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目的]评价黄河西岸陕西段各县(市)的林地资源承载力并分析其内在规律,为制定林地资源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模型,借助ArcGIS软件对2010—2019年黄河西岸陕西段各县(市)林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结果](1)2010—2019年,林地资源支持力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与各县(市)林地资源结构及生态系统功能价值的高低相关;高达62%的县(市)林地资源支持力低于平均标准,林地资源发展不均衡。(2)2010—2019年,黄河西岸陕西段13个县(市)中,宜川县的社会经济压力明显偏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合阳县、清涧县和府谷县的社会经济压力不断增加,林地资源利用压力亟待缓解。(3)2010年、2014年和2019年的林地资源承载力均值为0.73,0.78,0.71,宜川县显著高于其他县(市)的2倍。整体而言,各县(市)的承载力状态较差,仅宜川县和潼关县较好,为富足和平衡有余状态。[结论]黄河西岸陕西段各县(市)的林地资源承载力水平较低,应提高林地覆盖率与林地蓄积量,优化林地资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资源 承载力 社会经济压力 黄河西岸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河南段1980—2020年生态系统格局动态研究
11
作者 贾佳 张展硕 +5 位作者 江恩慧 田世民 常静怡 夏梦 王弯弯 赵凌栋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835-2845,共11页
推进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解析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社会经济和自然因子数据,运... 推进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解析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能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基于土地利用/覆盖、社会经济和自然因子数据,运用生态系统变化率、转移矩阵、景观指数和随机森林模型,解析了1980—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各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河南段形成了以农田为优势(54.98%)、林地为主要类型(22.56%),兼有小比例的草地(10.36%)、聚落(8.58%)、水域(3.36%)、荒漠裸地(0.16%)生态系统的基本格局;(2)在1980—2020年,除聚落生态系统外,草地、农田、水域、荒漠裸地、林地等生态系统面积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3)2000年后的生态系统间转化频繁,主要表现为由农田向聚落、林地和水域转化;(4)近40 a,生态系统格局呈现出连通性、聚集性减弱,破碎化、多样性增加的演变特征;(5)人口、GDP等人为因子和高程、降水等自然因子是影响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2000年后人为因子对格局变化的驱动作用增强。研究表明,在人口、经济和自然因子的共同作用下,黄河流域河南段生态系统格局发生显著变化,聚落生态系统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河南段 黄河流域 景观格局指数 斑块级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12
作者 盖莹莹 赵衡 +1 位作者 王富强 张红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6,共7页
解析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与协同的时空特征,是可持续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以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为研究区域,采用InVEST模型和市场价值法,评估了2011年和2021年碳储量、生境质量、产水量和食物供给4项生态系统服务,并利用Spearma... 解析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与协同的时空特征,是可持续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以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为研究区域,采用InVEST模型和市场价值法,评估了2011年和2021年碳储量、生境质量、产水量和食物供给4项生态系统服务,并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了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①2011年与2021年生境质量、碳储量和食物供给服务的空间分布变化不大,生境质量和碳储量服务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太行山地、豫西山地生态区以及黄河沿岸,低值区集中于各市辖区;食物供给服务高值区集中于平原区。②与2011年相比,2021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均有所变化,平均生境质量下降了0.011,碳储量减少了236.19万t,产水量增加了54.21亿m^(3),食物供给服务价值增加了1218.82亿元。③从权衡关系看,碳储量、生境质量、产水量和食物供给4项生态服务两两之间均为显著相关关系,其中食物供给、生境质量和碳储量之间为互相增益的协同关系;产水量与生境质量、碳储量、食物供给服务表现为相关系数不稳定的协同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Spearman相关性 权衡/协同关系 河南省沿黄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黄河河南段浮游植物数据集
13
作者 唐媛媛 王飞虎 +9 位作者 袁璐 张淑稳 沙渊璞 袁华涛 张景晓 高肖飞 高云霓 宋东蓥 董静 李学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48-57,共10页
浮游植物个体较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迅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组成常用于水生态学研究和水质评价中。本数据集源自2021年6月黄河流域河南段16个样点,共涉及11条支流、3个水库以及2条干流。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藻类155种,隶属于7门67属... 浮游植物个体较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十分迅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组成常用于水生态学研究和水质评价中。本数据集源自2021年6月黄河流域河南段16个样点,共涉及11条支流、3个水库以及2条干流。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藻类155种,隶属于7门67属,数据内容包含了位点、经度、纬度、藻类所属的门、纲、目、科、属、种、拉丁文、丰度和生物量字段,且数据经严格质量控制(含采样点科学布设、器具清洗、现场样品处理及鉴定质控等流程)。本数据集可为黄河流域的水生态调查、黄河生态保护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丰度 生物量 黄河流域河南段 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黄河河南段浮游动物数据集
14
作者 刘谦 李辰林 +8 位作者 卢思泽 周志国 袁华涛 张景晓 高云霓 董静 宋东蓥 高肖飞 李学军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2期39-47,共9页
浮游动物是水生食物网关键功能类群,是水生态评价的重要指标。本数据集原始数据为2021年黄河流域河南段野外调查获得,采样位点包含黄河流域河南段干流、支流和湖库共计16个。其中干流2个位点,伊洛河和沁河2条支流共计11个位点,小浪底水... 浮游动物是水生食物网关键功能类群,是水生态评价的重要指标。本数据集原始数据为2021年黄河流域河南段野外调查获得,采样位点包含黄河流域河南段干流、支流和湖库共计16个。其中干流2个位点,伊洛河和沁河2条支流共计11个位点,小浪底水库3个位点。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3门32属47种。数据内容包含浮游动物物种名录、丰度、生物量、优势种等。样品采样严格按照SC/T9402-2010的规定执行,以确保数据准确性。本数据集为黄河流域下游水生态评价提供基础资料,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黄河河南段 优势种 水生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沿黄核心区城市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分析
15
作者 吴冰洁 文广超 +2 位作者 陈俊 冯雅杰 邓晓颖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0,共7页
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遥感影像,融合区域气象、地质和社会经济等相关数据,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调研情况,综合运用图像分类、遥感反演、地统计分析等方法,选取18个指标构建了ED-GRA-TOPSIS模型,分析了河南沿黄核... 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遥感影像,融合区域气象、地质和社会经济等相关数据,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调研情况,综合运用图像分类、遥感反演、地统计分析等方法,选取18个指标构建了ED-GRA-TOPSIS模型,分析了河南沿黄核心区城市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5—2020年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除郑州市外,其他各市均有所提升,但总体水平不高,介于0.302 1~0.593 1之间,生态地质环境所能承受人类活动阈限有所增长;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的区域主要为开封、濮阳和洛阳市,能源、工业发展和沿黄生态建设对该区域承载力影响深远;生态环境子目标层和社会经济环境子目标层的变化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影响较大,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变化对人类活动较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沿黄核心区 城市发展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 ED-GRA-TOPSI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20年豫东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区夏玉米产量特性数据集
16
作者 任文 刘婷婷 +10 位作者 雍蓓蓓 谢坤 陈金平 王广帅 郭成士 王玉红 李光宗 赵永鉴 刘安能 丁大伟 李中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3期638-648,共11页
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作物之一,是我国重要的食品及工业原料,其稳产高产对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商丘站)地处黄淮海平原核心地带,在玉米产量特性的长期监测过程中,依托国家野... 玉米作为三大主粮作物之一,是我国重要的食品及工业原料,其稳产高产对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具有战略意义。河南商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商丘站)地处黄淮海平原核心地带,在玉米产量特性的长期监测过程中,依托国家野外站标准化观测体系,严格执行《陆地生态系统生物观测指标与规范》,确保所获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数据集基于商丘站2008–2020年期间6处典型农田耕地玉米产量特性的观测结果,系统梳理了包含株高、结穗高度、茎粗、果穗长度、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地上部总干重、百粒重、籽粒干重、单位面积产量、直接成本及作物价值等多项关键指标。本数据集可为解析气候变化与田间管理对玉米产量的协同影响、评估玉米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构建区域尺度玉米产量预测模型及审定推广优势品种等方向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东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区 玉米产量特性 长期定位监测 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0—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生境质量时空演变
17
作者 贾佳 田世民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53-158,共6页
基于1980—2020年7期30 m精度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以具有中下游双重属性的黄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对象,利用InVEST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冷热点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探讨近40 a黄河流域河南段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规律、集聚特征和空间分... 基于1980—2020年7期30 m精度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以具有中下游双重属性的黄河流域河南段为研究对象,利用InVEST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冷热点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探讨近40 a黄河流域河南段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化规律、集聚特征和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0—2020年,黄河流域河南段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548 9,整体呈现下降趋势,降幅8.12%,较低和高生境质量等级是主要类型;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聚集特征,表现为“西南高东北低”的分布特征,高值区集中在西部丘陵区,低值区集中在东部平原区,而2000年后,高值聚集区范围不断紧缩,降低的生境质量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区、中东部建设用地等区域,以高和中等生境质量等级类型损失为主;坡度、气温和高程是影响生境质量空间分异的重要驱动因子,人口是重要的人为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河南段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九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
18
作者 刘浩然 党素珍 +3 位作者 任玉玲 凌牧午 管亚硕 连炎清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7-276,共10页
为捋清沿黄九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WRUE)的现状,明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助力该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基于全局超效率模型(global super efficiency slack based model,SBM)、层次分析法(... 为捋清沿黄九省(区)水资源利用效率(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WRUE)的现状,明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助力该地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基于全局超效率模型(global super efficiency slack based model,SBM)、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和Tobit模型,从农业、工业、生活、生态和综合5个方面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沿黄九省(区)农业、工业、生活、生态和综合水资源利用效率在2003−2022年的均值分别为0.417、0.511、0.635、0.465和0.506,总体均呈上升趋势。黄河中下游省(区)的农业、工业、生活和综合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于上游省(区),黄河上游省(区)的生态水资源利用效率略高于中下游省(区)。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比、R&D经费投入强度与综合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正相关,人均水资源量、人口城镇化率、农业工业用水占比与其呈负相关。对沿黄九省(区)提出如下发展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和用水结构;加强水资源禀赋较好地区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的节水管控;沿黄西部省(区)加强与节水相关的科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黄九省(区) 全局超效率SBM模型 水资源利用效率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NPP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19
作者 赵曼宇 马泉来 +1 位作者 孙晓兵 周浩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5-396,共12页
[目的]揭示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子,为有效协同区域耕地生产能力挖掘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集(CLUD)、MOD17A3H NPP数据集等多源数据,采用变异系数、T... [目的]揭示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子,为有效协同区域耕地生产能力挖掘和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覆盖数据集(CLUD)、MOD17A3H NPP数据集等多源数据,采用变异系数、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Hurst指数等方法,揭示2000—2023年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NPP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影响因子进行探测。[结果]①2000—2023年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NPP年均值为383.04 g/(m^(2)·a),以4.35 g/(m^(2)·a)的速度显著增加;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空间变异以较低波动和中度波动为主。②耕地NPP变化趋势以极显著增加为主,面积比例为43.61%,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西部;显著增加和不显著增加的耕地NPP面积分别为20.83%和22.76%。③耕地NPP的Hurst指数平均值为0.44,正向持续和负向持续面积比例分别为22.87%和77.13%;未来耕地NPP由增到减的区域面积最大,其面积比例为59.65%,广泛分布于各个地市。④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和高程是影响耕地NPP的主要因子;气候条件、地形状况、社会经济等不同因子之间以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的交互作用方式共同影响耕地NPP。[结论]2000—2023年河南省黄河流域耕地NPP总体呈现波动增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该区域耕地NPP;有效调控各因素以协同耕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共同发展,对河南省黄河流域尤为重要,特别是在耕地NPP由增到减区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净初级生产力(NPP) 时空变化 驱动因子 黄河流域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
20
作者 邓晓颖 简康 +6 位作者 齐玉峰 宋高举 王帅 王佳珍 王一鸣 宋会香 宋雪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143,共9页
为了解河南省沿黄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离子主要来源,沿黄河流向在其中游段、过渡段和下游段选取5个典型剖面布设了14个采样点,于2023年进行了3次样品采集。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离子比图、Piper图、Durov图和Gibbs图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 为了解河南省沿黄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离子主要来源,沿黄河流向在其中游段、过渡段和下游段选取5个典型剖面布设了14个采样点,于2023年进行了3次样品采集。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离子比图、Piper图、Durov图和Gibbs图等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水化学特征和主要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影响水化学组成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研究区优势阴离子为HCO_(3),主要阳离子为Na^(+)和Ca^(2+),地下水pH值范围为6.02~7.75,整体处于弱酸性至弱碱性之间,属于低矿化度水;沿黄河流向自中游到下游5个典型剖面地下水水化学主要类型分别为HCO_(3)-Na型、HCO_(3)-Na·Ca型、HCO_(3)-Na·Ca和HCO_(3)·SO_(4)-Na·Ca·Mg型、HCO_(3)-Na·Ca和HCO_(3)·Cl-Na·Ca·Mg型、HCO_(3)-Na·Ca和HCO_(3)-Na·Ca·Mg型;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到水岩作用和蒸发浓缩作用的影响,离子交换作用是区域地下水中Na^(+)相对丰富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农业活动,工矿活动对部分研究区域地下水水化学组成影响更大,人为活动对地下水水化学组成的影响沿黄河流向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沿黄区 地下水 水化学特征 水岩作用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