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澜沧江上游积雪演变规律及融雪径流模拟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居嘉 杨明祥 +4 位作者 王贺佳 张利敏 李红刚 管镇 董宁澎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9,共8页
融雪水是澜沧江流域春季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澜沧江上游积雪变化规律,准确模拟融雪径流过程,对澜沧江流域梯级水电站水资源科学调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卫星遥感积雪覆盖率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澜沧江... 融雪水是澜沧江流域春季径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澜沧江上游积雪变化规律,准确模拟融雪径流过程,对澜沧江流域梯级水电站水资源科学调度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9年卫星遥感积雪覆盖率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澜沧江上游积雪覆盖率的时空变化规律,构建了融雪径流模型(SRM),模拟了澜沧江上游2008—2018年融雪期径流过程,并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开展了参数率定。结果表明:①澜沧江上游积雪覆盖率在春季、秋季、冬季呈不显著增大趋势,在夏季呈不显著减小趋势,春、夏、秋、冬四季多年平均积雪覆盖率分别为0.16、0.06、0.13、0.17。②澜沧江源区西南和北部沿界狭长区域积雪覆盖率在四季均呈增大趋势,东南区域积雪覆盖率呈减小趋势;其中,西北部区域积雪覆盖率增幅在冬季达到最大,可达3%/a。③SRM在澜沧江上游具有较好的适用性,1—5月份率定期和验证期确定性系数分别为0.87和0.78。研究结果对高寒区融雪径流模拟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上游 积雪覆盖率 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 融雪径流模型 趋势分析 融雪径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AT模型的澜沧江中游小流域水土流失与NDVI时空动态相关性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世梁 安南南 +2 位作者 尹艺洁 成方妍 董世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2-67,共6页
以澜沧江中游漫湾和大朝山库区的17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与GIS空间分析,利用1999—2009年的SPOT VEGETAION逐旬遥感数据计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分析了梯级水电站库区近11a的植被... 以澜沧江中游漫湾和大朝山库区的17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与GIS空间分析,利用1999—2009年的SPOT VEGETAION逐旬遥感数据计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分析了梯级水电站库区近11a的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趋势,同时应用SWAT模型研究该区域小流域土壤侵蚀变化,进而探究1999—2009年研究区NDVI时空变化及其与径流输沙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9年间整个研究区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进一步对近11a间NDVI趋势分析发现,呈增加趋势的区域占78.41%,只有12.37%的区域发生了减小;在年内,整个研究区月径流输沙集中于5—9月,年内分布极不均匀;在年际变化方面,年均泥沙产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在时间上变化较不明显,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多分布在研究区的中南部;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在空间上,植被NDVI与径流产沙量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尤其植被NDVI与产沙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2=0.611,P<0.01),在时间序列上,植被NDVI与径流产沙量的关系则不显著(r2=0.315,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产沙量 澜沧江中下游 NDVI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河流域的野生种子植物区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罗建 汪书丽 +1 位作者 赵垦田 杨小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30,共9页
报道了我国西藏拉萨河流域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结果。拉萨河流域内共发现有野生种子植物72科、285属、793种(含变种),分别占西藏野生种子植物的43.90%,24.89%,14.97%,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6种,被子植物69科、282属、787种。被... 报道了我国西藏拉萨河流域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的统计分析结果。拉萨河流域内共发现有野生种子植物72科、285属、793种(含变种),分别占西藏野生种子植物的43.90%,24.89%,14.97%,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6种,被子植物69科、282属、787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56科、218属、642种,分别占本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7.78%,76.49%,80.96%,最为丰富;其次是单子叶植物13科、64属、145种,分别占18.06%,22.46%,18.28%。拉萨河流域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具有4个显著特征:1)种类组成较为丰富,属内种系相对贫乏,种属比2.78,分化程度较弱,单种属和寡种属极为丰富。2)种子植物的区系成分复杂,划分为5个科分布区类型和3个科分布亚型;15个属分布区类型及10个属分布亚型,其中温带科18个,占总科数的56.25%,温带属194个,占总属数的82.20%,温带种705个,占总种数的90.38%,说明本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热带成分仅在科级分布型中表现出较大的比例,属、种级热带成分很少,表明本区系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曾经历过与热带相联系的历史渊源。3)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特有性,没有中国特有科,中国特有分布属7个,中国特有分布种324个,证实本区系植物的年青性及其较强的演化、特化性质。4)拉萨河流域植物区系与中国-喜马拉雅植物区系的联系紧密,同时与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植物区系亦有深远的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萨河流域 野生种子植物 区系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区域风沙化土地演变趋势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1
4
作者 袁磊 沈渭寿 +3 位作者 李海东 张慧 邹长新 孙明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1-305,共5页
以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中游河谷区域为研究区,运用RS和GIS技术,对近18a(1990—2008年)来该区域风沙化土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8年雅江中游河岸及山坡风沙化土地面积增长5267hm2,目前总面积达81842hm2,其中1990—2... 以雅鲁藏布江(简称雅江)中游河谷区域为研究区,运用RS和GIS技术,对近18a(1990—2008年)来该区域风沙化土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8年雅江中游河岸及山坡风沙化土地面积增长5267hm2,目前总面积达81842hm2,其中1990—2000年增长3085hm2,年均增长308hm2;2000—2008年增长2182hm2,年均增长273hm2,与前10a相比有所下降。风力吹蚀作用是河谷地区风沙化土地发展、蔓延的主要驱动因素。2000年以后降水量的增加以及雅江日喀则和山南段开展的大规模人工造林是风沙化土地增长速度减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 风沙化土地 演变趋势 遥感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砂生槐种群种子库特征 被引量:27
5
作者 刘志民 赵文智 李志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5-722,共8页
对西藏特有豆科灌木砂生槐种子库特征研究表明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阶地天然砂生槐种群种子库平均密度变化于 6 .8~ 2 5 .2粒 /m2 。相距 1 0 0 km以上的地区、相隔 1 0 0 m以上的样地以及 2 0 cm× 2 0 cm的连续小样方间种子库密... 对西藏特有豆科灌木砂生槐种子库特征研究表明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阶地天然砂生槐种群种子库平均密度变化于 6 .8~ 2 5 .2粒 /m2 。相距 1 0 0 km以上的地区、相隔 1 0 0 m以上的样地以及 2 0 cm× 2 0 cm的连续小样方间种子库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地区的种子库密度的变异 4倍左右 ,而样地间的变异 3倍左右 ,但样地内小样方间的变异则更大 ,在调查的 90 0个小样方中 ,种子库密度为 0、2 5、5 0、75、1 0 0粒 /m2 分别占 6 3%、2 6 %、8%、2 %、1 % ,种子库密度大于 1 2 5粒 /m2 不足 1 %。地区、样地和小样方尺度上的方差分别为总方差的 3% ,2 1 .2 %和 75 .8%。种子库中种子主要集中在地表 ,占 70 %左右 ,0~ 2 cm土层占 1 7.9% ,2~ 5 cm占 1 1 .9% ,5 cm以下基本没有种子存在。在地形较平坦的相对封闭的丘间低地 ,风力、流水和重力对种群的干扰相对较轻 ,可以近似地视为无干扰生境。在这种生境砂生槐种群发育较好 ,以 2 0 cm× 2 0 cm的小样方为单元 ,85 %的小样方都有种子分布。风、流水和重力都不同程度地搬运砂生槐种子 ,其中风力搬运的距离一般在 6 m左右 ,重力搬运的距离一般在 1 0 m左右。流水搬运的距离因地形、水流强度而变化较大。风力和重力搬运的距离虽然相对较短 ,但为流水的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雅鲁藏布江 中游河谷 砂生槐种群 种子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西藏段鱼类优先保护等级评价 被引量:10
6
作者 朱挺兵 胡飞飞 +3 位作者 龚进玲 王旭歌 杨德国 李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0-46,共7页
由于澜沧江西藏段鱼类生存现状不清且历史资料缺乏不利于其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因此,尽快开展澜沧江西藏段土著鱼类的保护等级评价尤为重要。本研究以2017-2019年澜沧江西藏段现场调查所获取的鱼类资源、生态习性、栖息地现状等数据... 由于澜沧江西藏段鱼类生存现状不清且历史资料缺乏不利于其渔业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因此,尽快开展澜沧江西藏段土著鱼类的保护等级评价尤为重要。本研究以2017-2019年澜沧江西藏段现场调查所获取的鱼类资源、生态习性、栖息地现状等数据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系统评价了澜沧江西藏段7种主要土著鱼类的优先保护等级。通过对珍稀性、物种价值和人为干扰3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种型情况、分布范围、资源现状、生态价值、栖息地质量5个二级评价指标进行评价打分,基于各一级指标的权重汇总得到了各评价对象的优先保护综合评价值。结果显示:德钦纹胸[鱼兆](Glyptothorax deqinensis)的分值最高,为0.77,其次为细尾[鱼兆](Pareuchiloglanis gracilicaudata)和无斑褶[鱼兆](Pseudecheneis immaculatus),得分均为0.74,随后依次是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0.60、前腹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anteroventris)0.48、澜沧裂腹鱼(Schizothorax lantsangensis)0.37、光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lissolabiatus)0.35。基于综合评价值,将德钦纹胸[鱼兆]、细尾[鱼兆]和无斑褶[鱼兆]列为一级优先保护鱼类,裸腹叶须鱼列为二级优先保护鱼类,前腹裸裂尻鱼列为三级优先保护鱼类,澜沧江裂腹鱼和光唇裂腹鱼列为四级优先保护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 西藏 土著鱼类 优先保护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澜沧江上游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何友均 杜华 +7 位作者 邹大林 林秦文 路端正 崔国发 郑杰 董建生 李永波 魏俊元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9,共9页
通过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澜沧江上游进行实地野外调查 ,鉴定统计得到种子植物 616种 ,分归 59科 ,2 42属 .对澜沧江上游种子植物区系从科、属、种三级水平统计分析 ,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植物区系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①区系性质 :属级区系分... 通过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澜沧江上游进行实地野外调查 ,鉴定统计得到种子植物 616种 ,分归 59科 ,2 42属 .对澜沧江上游种子植物区系从科、属、种三级水平统计分析 ,初步探讨了该地区植物区系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①区系性质 :属级区系分析表明 ,热带性质的属占总属数的 3 3 5% ,而温带性质的属占总属数的 90 91% ;种级水平组成中 ,区系的温带种有 3 85种 ,占总种数的 62 91% ,几乎没有热带种成分 .属级和种级两个水平都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以温带性质为主 ,几乎没有热带性质 .其中 ,从属级水平来看 ,北温带成分带有明显优势 ,而从种级水平来看 ,东亚成分占有明显优势 .②区系特点 :绝大多数植物为多年生草本 ,灌木和乔木稀少 ;本区系的特有属在种类上缺乏古老、原始的类型 ,大多数为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和唐古特地区所共有 ;高原寒、旱生态环境使得本地区植物区系具有年轻性和衍生性质 ;澜沧江上游植被多为高寒类型 ,具有高寒区系的显著特色 ,植物区系的高山特化作用比较显著 ;澜沧江上游的植物区系由横断山区植物区系和唐古特地区植物区系成分深度融合发展而来 .针对植物物种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上游 三江源保护区 种子植物 植物区系 珍稀濒危植物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吉塘地区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的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才 谢尧武 +2 位作者 蒋光武 施建荣 王生云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654-1658,共5页
察雅县吉塘镇澜沧江以西的酉西和泄巴发现冰海杂砾岩,是藏东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东首次发现的冈瓦纳相沉积岩,其基本特征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相同,而吉塘镇澜沧江以东的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与古生物则是典型的扬子型... 察雅县吉塘镇澜沧江以西的酉西和泄巴发现冰海杂砾岩,是藏东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东首次发现的冈瓦纳相沉积岩,其基本特征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相同,而吉塘镇澜沧江以东的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与古生物则是典型的扬子型的。冰海杂砾岩的分布范围大致代表冈瓦纳大陆塔尔切尔冰期影响的空间,并具有时代对比价值。这些资料可能说明一个事实,藏东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冈瓦纳大陆的东部边界为北澜沧江断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 吉塘镇 澜沧江 冈瓦纳相沉积 冰海杂砾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质综合指数的澜沧江西藏段水质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9
9
作者 朱挺兵 杜红春 +4 位作者 胡晓娜 胡飞飞 龚进玲 李学梅 杨德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4-111,共8页
为了解澜沧江西藏段的水质现状及影响因素,于2017-2019年对澜沧江西藏段4个干流站位(曲孜卡、如美、卡若、扎曲)和4个一级支流站位(麦曲、金河、昂曲、热曲)进行了水质监测。监测水质参数包括水温(WT)、溶解氧(DO)、pH、电导率(EC)、透... 为了解澜沧江西藏段的水质现状及影响因素,于2017-2019年对澜沧江西藏段4个干流站位(曲孜卡、如美、卡若、扎曲)和4个一级支流站位(麦曲、金河、昂曲、热曲)进行了水质监测。监测水质参数包括水温(WT)、溶解氧(DO)、pH、电导率(EC)、透明度(SD)、总悬浮物(TSS)、总磷(TP)、总氮(TN)、氨氮(NH_(4)^(+)-N)、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磷酸盐(PO_(4)^(3-))和CODcr。采用水质综合标识指数(WQI)对澜沧江西藏段水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澜沧江西藏段的水质参数存在明显的时空波动,主要污染物包括TP、TN和CODcr。(2)澜沧江西藏段WQI均值范围72~80,水质总体良好;春季水质优于秋季,支流站位的WQI均值略高于干流站位的WQI均值,2017-2019年水质呈逐年向好趋势。(3)影响澜沧江西藏段WQI值的水质参数有WT、TP、NH_(4)^(+)-N、CODcr和DO。为更好地保护澜沧江西藏段的水环境,建议完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管控污染型企业进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流失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 西藏 水质 水环境 水质综合标识指数(WQ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藏铁路沿线滇藏交界段劈理化带成因探讨及工程效应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加桂 张永双 曲永新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85-892,共8页
滇藏铁路沿线滇藏交界段劈理化带是新近发现的与高山峡谷区河流岸坡密切相关的介于劈理与节理之间的密集破裂构造型式。我们对劈理化带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测绘、统计和分析,由此得出,劈理化带呈带状断续分布,规模与河流岸坡规模有关,... 滇藏铁路沿线滇藏交界段劈理化带是新近发现的与高山峡谷区河流岸坡密切相关的介于劈理与节理之间的密集破裂构造型式。我们对劈理化带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测绘、统计和分析,由此得出,劈理化带呈带状断续分布,规模与河流岸坡规模有关,在金沙江和澜沧江岸坡地带规模巨大,并与微地貌关系密切。另外,"劈理"具有倾角陡、不均匀等特点,"劈理"走向往往与河流方向一致。劈理化带是在内、外动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内动力作用可以形成劈理化带,在内动力作用的基础上,河谷地带的外动力作用也可以形成劈理化带,内、外动力对劈理化带均有后期改造作用。拟建的滇藏铁路将通过许多劈理化带,那里将来可能产生铁路地基大变形、隧道和桥梁大变形、隧道冒顶、隧道渗漏和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因此,在将来铁路等工程建设和运营中要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劈理化带 河床泥化圈层 工程效应 滇藏铁路 金沙江 澜沧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8年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5
11
作者 和春兰 普军伟 沈金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19-227,共9页
[目的]分析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为该流域及流经国家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5,2010,2015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评价流域景观生态安全,... [目的]分析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为该流域及流经国家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5,2010,2015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景观指数和GIS空间分析方法评价流域景观生态安全,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明确城市、道路、河流、高程、坡度、气温和降水等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的驱动作用。[结果]①2005—2018年,澜沧江下游流域的整体景观生态安全度呈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其中,北部和中西部景观生态安全较差,东部、南部和东南部较好,但也有恶化趋势;②各景观类型中,景观生态安全度从大到小为:水域>林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裸地。其中,林地和草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度存在波动,耕地和水域的景观生态安全度一直上升,而建设用地和裸地的景观生态安全度持续下降;③距城市距离、距道路距离、气温和降水等社会和气象因素对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的驱动作用最强,距河流距离也对景观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有一定解释作用,而高程和坡度等地形因素并非澜沧江下游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应尽量降低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负荷,积极发挥气象因素对生态安全的正向效应,促进澜沧江下游流域的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安全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澜沧江下游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糊评判模型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周钜乾 唐川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73-82,共10页
本文以澜沧江中下游流域边坡稳定性评价为实例,对模糊评判模型的应用问题和处理技术进行了论述。认为该模型简便实用、效果稳健、适应性强,是边坡稳定性评价工作中适宜推广的一个实用模型。此外,文中还提出了用于模糊评判模型的信息检验... 本文以澜沧江中下游流域边坡稳定性评价为实例,对模糊评判模型的应用问题和处理技术进行了论述。认为该模型简便实用、效果稳健、适应性强,是边坡稳定性评价工作中适宜推广的一个实用模型。此外,文中还提出了用于模糊评判模型的信息检验法,讨论了这一方法在遴选有效评价因子和优化模型效能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泥石流 灾害预测 模型评判模型 边坡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14
13
作者 蔡晓布 钱成 黄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8-53,共6页
该文分析了西藏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拉萨河、年楚河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成因。并针对该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了战略措施与耕作、生物、工程等具体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 雅鲁藏布江 中游地区 水土流失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上游典型退化山地土壤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宁云 田昆 +2 位作者 陆梅 王高升 何志红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29-32,51,共5页
对澜沧江上游洱源山区的典型退化山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资源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旱冬瓜林>果园>云南松纯林>桉树林,土壤... 对澜沧江上游洱源山区的典型退化山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资源利用方式下,土壤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旱冬瓜林>果园>云南松纯林>桉树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为云南松纯林>旱冬瓜林>果园>桉树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土壤酶之间也存在共性关系,共同推动土壤肥力的发展;综合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6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表明旱冬瓜林土壤质量最优,果园、云南松纯林和桉树林土壤质量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活性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量 退化山地 澜沧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流域主要混农林业类型及其评价 被引量:3
15
作者 赖庆奎 晏青华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38-43,共6页
混农林业在云南山区具有悠久的实践历史,通过介绍和评述澜沧江流域实践的主要混农林业类型,分析总结社区村民在发展混农林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混农林业 类型及评价 澜沧江流域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澜沧江下游地区外向型热区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盛和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8-92,共5页
分析论证了澜沧江下游地区发展外向型热区工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认为在建设中的老缅泰国际经济合作区的宏观背景下 ,澜沧江下游地区应充分利用其独特而又丰富的热区生物资源和显著的边疆优势 ,发展和建立一个以糖、茶、橡胶、南药与香... 分析论证了澜沧江下游地区发展外向型热区工业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认为在建设中的老缅泰国际经济合作区的宏观背景下 ,澜沧江下游地区应充分利用其独特而又丰富的热区生物资源和显著的边疆优势 ,发展和建立一个以糖、茶、橡胶、南药与香料、林等热区资源加工基地为主体 ,进出口加工为指向 ,地域功能分工明确的外向型热区工业体系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下游地区 外向型热区工业 工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杜红春 朱挺兵 +3 位作者 龚进玲 胡飞飞 陈康 杨德国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64,共9页
为了解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的现状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7-2020年对澜沧江西藏段流域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9种,其中原生动物11种,轮虫10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3种。重要种有2种,分别... 为了解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的现状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7-2020年对澜沧江西藏段流域的浮游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9种,其中原生动物11种,轮虫10种,枝角类5种、桡足类3种。重要种有2种,分别为钟虫(Vorticella sp.)和美丽猛水蚤(Nitocra sp.)。浮游动物密度均值为(5.95±2.20)ind./L;生物量均值为(0.0042±0.0020)mg/L。浮游动物种类、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基本上均为春季高于秋季,干流高于支流。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065±0.031)、(0.066±0.031)和(0.093±0.042),多样性指数显示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简单。聚类分析显示,澜沧江西藏段浮游动物可分为3个类群。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悬浮物固体、水温和浮游植物密度是影响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澜沧江西藏段 浮游动物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澜沧江源河床沉积物分布特征——以扎曲囊谦河段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森 周银军 +1 位作者 闫霞 范北林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6-52,共7页
基于对澜沧江源各冲积河段的考察分析,选定扎曲囊谦河段开展沿横断面钻孔采集河床沉积物,分析各沉积层沉积物的几何特性和沉积学特征,探讨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囊谦河段沉积物以砂砾石为主,由跃移质和悬移质成分组成,无... 基于对澜沧江源各冲积河段的考察分析,选定扎曲囊谦河段开展沿横断面钻孔采集河床沉积物,分析各沉积层沉积物的几何特性和沉积学特征,探讨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囊谦河段沉积物以砂砾石为主,由跃移质和悬移质成分组成,无滚动沉积,其分选较差,自然分布频率曲线有2~4个峰度,主峰峰态高而窄,为典型的河床沉积曲线;沉积物粒径由上游至下游沿程减小,反映了峡谷壅水河段的泥沙沿程淤积分选规律;同一断面河槽附近沉积物粒径较粗,与水流动力分布一致,同时其沉积厚度亦较浅;洲滩沉积物粒径的垂向上分布呈现粗细交替、粗厚细薄的基本规律,可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河道水文节律以及青藏高原气候的定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度 澜沧江源 囊谦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系统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昌丽 张继飞 +1 位作者 赵宇鸾 刘春艳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5-42,共8页
为研究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敏感性的影响,首先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近11 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其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测算了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生态系统传统敏感性系数对测... 为研究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敏感性的影响,首先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近11 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其次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测算了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借助生态系统传统敏感性系数对测算结果进行检验;最后利用交叉敏感性系数定量评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程度及方向。结果表明:(1)2000~200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耕地转为森林、灌丛和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约0.46亿元;200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森林、耕地转为灌从、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约0.57亿元。(2)研究期内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其次是灌丛和草地;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中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食物生产和维持养分循环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低。(3)研究期内岷江上游生态系统传统敏感性系数均小于1,大小依次为:C_(森林)>C_(灌丛)>C_(草地)>C_(水域)>C_(耕地)>C_(荒漠)>C_(裸地)。(4)导致岷江上游生态系统交叉敏感性最高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森林和水域、草地和水域的相互转换,交叉敏感性系数均大于1,大部分土地利用转换的生态意义并不明显,但水域和其他地类相互转换的生态意义略有上升。研究结论有望为岷江上游土地利用宏观调控及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生态学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交叉敏感性 岷江上游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1万DEM澜沧江上游地貌形态特征分析——以兰坪县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应跃 沈金祥 +1 位作者 张洪 沈映政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132-136,共5页
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澜沧江上游典型区域(兰坪县)1∶1万DEM进行了分析处理,提取了研究区有关坡度、坡向、地表起伏度等地貌特征因子,并进行了定位表达和定量统计分析,对本区域地貌特征形成了总体认知,为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规划、耕地... 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澜沧江上游典型区域(兰坪县)1∶1万DEM进行了分析处理,提取了研究区有关坡度、坡向、地表起伏度等地貌特征因子,并进行了定位表达和定量统计分析,对本区域地貌特征形成了总体认知,为地质灾害防治、国土规划、耕地资源开发与保护、农业产业扶持,特别是流域内水利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地理空间基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高程模型(DEM) 澜沧江上游 地形地貌特征 GIS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