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文化情境下价值感知对农户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采纳的影响
1
作者 薛彩霞 侯广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8,共11页
混农林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缓气候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户的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对其贡献“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陕南秦巴山区864份调研数据,运用多元Probit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中国文化情境下价值感知对农户混农林低... 混农林是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减缓气候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户的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对其贡献“双碳”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陕南秦巴山区864份调研数据,运用多元Probit模型以及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中国文化情境下价值感知对农户混农林低碳增汇措施采纳的影响,并分析不同措施之间的关联效应以及社会权威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农户的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减少非合意产出、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提高经营强度、减少含碳要素投入与加强森林保护以及提高经营强度与加强森林保护措施之间均存在互补效应;(2)功利感知对各低碳增汇措施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合群感知对减少含碳要素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颜面感知对减少含碳要素投入和提高经营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社会权威在合群感知、颜面感知与减少含碳要素投入,功利感知、颜面感知与提高经营强度,功利感知与加强森林保护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作用。建议政府从中国本土文化特征入手,激发农户响应“双碳”目标的内生力量,同时发挥不同措施与技术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农林减排增汇的长效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秦巴山区 价值感知 中国农村社会特征 混农林 关联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乡村循环产业“三生共融”发展的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
2
作者 程哲 余侃华 +1 位作者 罗平平 李照熠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8-257,共10页
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乡村,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循环产业成为欠发达地区突破经济滞后与生态脆弱双重约束、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该研究以中国秦巴山区陕南3市为研究范围,对乡村产业演化过程及... 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乡村,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发展循环产业成为欠发达地区突破经济滞后与生态脆弱双重约束、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该研究以中国秦巴山区陕南3市为研究范围,对乡村产业演化过程及其特征展开研究,识别陕南秦巴山区“人-地-产-废”四要素间的驱动与制衡关系,并进一步探寻“三生共融”引导下乡村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之后构建了“人-地-产-废”四要素为框架的乡村循环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因子模型,实现了陕南秦巴山区28个县(区)2016—2020年乡村循环产业发展水平的测度和障碍因子的识别。结果表明:1)研究区乡村循环产业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从高到低呈现出安康市、汉中市、商洛市的发展态势;2)各区县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两极分化的现象不断减弱,组间差异为3市间差距的主要来源;3)机械科技、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和人员投入是阻碍陕南秦巴山区乡村循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4)未来陕南秦巴山区应强化与高校、研究所、企业的合作关系,补足当前循环产业发展在从业人员、设施、技术和产业结构上的不足,研究结果可为面临经济与环境双重制约地区的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秦巴山区 乡村循环产业 三生共融 人-地-产-废 高质量发展 发展水平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阈下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研究——以陕西秦巴山片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苏卉 傅康佳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118,共6页
紧密契合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以陕西秦巴山片区为例,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进行测度,明确其演变特征,识别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陕西秦巴山... 紧密契合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以陕西秦巴山片区为例,运用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进行测度,明确其演变特征,识别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陕西秦巴山片区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综合效率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各县域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2)2016—2021年陕西秦巴山片区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通过旅游发展来带动县域脱贫振兴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交通、人均财政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旅游发展助推县域脱贫振兴的效率存在显著影响。最后,从合理配置旅游投入产出要素、构建旅游共享发展新格局、改善基础设施及旅游产业经济基础等方面提出了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旅游发展 脱贫振兴 效率测度 陕西秦巴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2
4
作者 乔亚玲 刘政鸿 +2 位作者 郝文芳 张枭将 李凤娇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0-210,共11页
采用样方法对陕南秦巴山区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药用植物共计105科268属361种,其中药用裸子植物5科6属7种,药用被子植物92科254属344种,药用蕨类植物7科8属10种;含1属的科、含2~5属的科和含1种的属的药... 采用样方法对陕南秦巴山区药用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药用植物共计105科268属361种,其中药用裸子植物5科6属7种,药用被子植物92科254属344种,药用蕨类植物7科8属10种;含1属的科、含2~5属的科和含1种的属的药用植物数量较多,所占比例较高;该地区各植被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各具特点,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及Simpson多样性指数(D)表现为:乔木层最小、灌木层较大、草本层最大,但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较为复杂;药用植物群落总的物种丰富度、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均随海拔的升高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物种丰富度最大值出现在海拔1000~1200 m的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和温性针阔混交林的过渡区域,但灌木层物种丰富度与海拔之间无相关关系。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山地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提供了基础资料,也为该区域药用植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植被类型 秦巴山区 陕西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现状评价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小英 刘芬 +1 位作者 同延安 赵佐平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0-195,共6页
在陕南秦巴山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6-2009年)11个县2 576户调查数据基础上,对该地区油菜施肥现状及农户养分资源投入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平均产量为2 355kg/hm2,产量中等的农户占60.68%。总氮(N)、磷(P2... 在陕南秦巴山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6-2009年)11个县2 576户调查数据基础上,对该地区油菜施肥现状及农户养分资源投入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平均产量为2 355kg/hm2,产量中等的农户占60.68%。总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179、80、54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钾(K2O)养分投入量分别为145、62、34kg/hm2。整体化肥氮磷钾施用量与产量都有显著的相关性,且各养分投入均表现出报酬递减趋势。根据养分分级等级,农户化肥氮磷钾肥投入合理比例分别为38.55%、27.60%和25.89%,过量的比例分别为15.22%、26.24%和10.33%,不足比例分别为46.23%、46.16%和63.78%。将化肥养分投入不足的农户施肥量增加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可增产5.62万吨。另外,施用有机肥和硼肥的农户比例分别只有45.26%和41.73%;施用硼肥平均增产101kg/hm2,说明通过合理施肥,该区油菜产量仍有较大增产潜力。该区域油菜施肥存在的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硼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比较普遍。今后该区域油菜施肥的重点是平衡氮肥和磷肥用量;增加钾肥、硼肥和有机肥用量;增加追肥的施用,尤其是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秦巴山区 油菜 产量 化肥 有机肥 平衡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中低海拔山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海拔及坡向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丛晓峰 陈昊 +3 位作者 李丹 张宇军 李为民 柏国清 《生态科学》 CSCD 2023年第4期39-47,共9页
为了研究陕南中低海拔山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坡向、海拔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区内设置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样方91处,统计分析了每150 m海拔区间内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29科、31... 为了研究陕南中低海拔山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坡向、海拔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区内设置并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样方91处,统计分析了每150 m海拔区间内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共有维管束植物129科、312属、460种;阴坡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物种数均多于阳坡;相同坡向内草本植物的科、属、种数量最多,灌木次之,乔木最少。(2)除草本植物的H、D值外,其他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异系数阴坡均大于阳坡;阳坡海拔1250 m以上草本植物物种数逐渐降低,优势种逐渐显现;在阴坡,海拔500—650 m处草本植物物种数最多,而海拔1400—1550 m灌木的个体数量最多。(3)回归分析中,多样性指数与海拔之间大多能呈现较好的拟合效果。阴、阳坡向内乔木层的多样性指数均先降低再升高,海拔950 m以上,阴坡乔木层的H、M值大于阳坡,差异显著(P<0.05);而D、J值差异不显著。阴坡灌木层的H、J、M值在海拔800 m处呈现单峰格局;阳坡灌木层的H、M值在研究区域内单调升高,而J值与海拔之间没有很好的拟合效果。在研究区内,阳坡草本层的H、J、M值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增加再降低趋势,而阴坡草本层各指数与海拔之间没有很好的拟合效果。(4)不同层次间相关性检验中,阳坡乔木层H值与灌木层的H、D、M为显著负相关(0.01<P≤0.05),乔木层的J值与灌木层的J值、灌木层的J值与草本层的J值为显著正相关(0.01<P≤0.05);阴坡灌木的多样性指数与草本层各指数(D值除外)多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他相关性均达不到显著水平。(5)阳坡的种间共同出现率的峰值位于海拔800—950 m、950—1100 m的两个区间内,最低值在海拔1100—1250 m、1250—1400 m两个区间内。阴坡的峰值海拔比阳坡峰值海拔高100—400 m,而最低值所处的海拔区间与阳坡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南山区 植物多样性 海拔 坡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环境设计方法在陕南山区小城镇的规划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王瑾 段德罡 姚博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2-78,共7页
文章结合相关学科已有研究成果,选取陕南山区的龙驹寨镇为研究对象,借鉴气候设计方法,将风环境分析模块、风环境策略模块和风环境反馈模块分别引入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的前期分析、方案设计及方案反馈过程中,即通过建立城镇风环境预期标准... 文章结合相关学科已有研究成果,选取陕南山区的龙驹寨镇为研究对象,借鉴气候设计方法,将风环境分析模块、风环境策略模块和风环境反馈模块分别引入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的前期分析、方案设计及方案反馈过程中,即通过建立城镇风环境预期标准,划定风环境的"作用空间"和"补偿空间",疏通"空气引导通道",最后运用CFD技术对城镇风环境效果进行模拟反馈,以期通过规划使城镇空间布局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镇 风环境 设计方法 规划应用 陕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山区滑坡发育特征与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惠振德 李晓玲 孙虎 《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6年第1期96-101,共6页
在系统分析研究历史文献、遥感信息和实地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陕南山区滑坡发育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研究了岩性与构造、地貌条件、植被因子、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对滑坡发育敏感性的影响;
关键词 滑坡 发育特征 敏感性分析 防御措施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秦巴山片区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被引量:2
9
作者 刘之杨 孙志国 胡再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1期127-130,136,共5页
秦巴山片区横跨豫、鄂、渝、川、陕、甘六省市。本文以陕西秦巴山片区为例,研究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建议:①推行"一县八品"的地理标志特产政策,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②构建地理标志特产的全面质量... 秦巴山片区横跨豫、鄂、渝、川、陕、甘六省市。本文以陕西秦巴山片区为例,研究特产的地理标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建议:①推行"一县八品"的地理标志特产政策,发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②构建地理标志特产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标准化与食品安全;③选地理标志为战略品牌,整合名优特产的区域公用品牌;④申报传统特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传统加工工艺;⑤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地理标志,创建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产 地理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扶贫开发 陕西省 秦巴山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小流域坡面土壤特征分析
10
作者 李亚龙 张平仓 +1 位作者 程冬兵 张海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38-42,共5页
以陕南秦巴山区典型小流域坡面为例,研究了分布在不同坡位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特征、物理性质和养分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层厚度及其受坡度的影响与地表植被高度呈负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地表植被高度也呈负相关,与坡度成... 以陕南秦巴山区典型小流域坡面为例,研究了分布在不同坡位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剖面特征、物理性质和养分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层厚度及其受坡度的影响与地表植被高度呈负相关;土壤全氮含量与地表植被高度也呈负相关,与坡度成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地表植被高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巴山区 小流域 坡面 土壤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秦巴山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陕西省汉中市为例 被引量:14
11
作者 马晓蓉 查小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7-314,共8页
以陕南汉中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点模式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陕南秦巴山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汉中市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呈西北—东南向的椭... 以陕南汉中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点模式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陕南秦巴山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汉中市乡村聚落集中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呈西北—东南向的椭圆分布;聚落为集聚分布模式,且区域分异明显;聚落分布中部密,南北疏,呈现从中东部高密度区向四周低密度区阶梯状递减的特征。汉中市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织作用,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 m以下、坡度小于25°的山地丘陵区和平坝盆地区,在空间上多邻近河流和道路分布。其中,平原盆地区聚落分布受地形、耕地限制影响小,聚落常沿交通和河流呈组团状或带状分布;山地丘陵区聚落分布受地形、河流、交通和耕地等的限制影响大,聚落仅在山间地势平缓的河谷坝地和道路两侧分布较为密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陕南秦巴山区 汉中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扶贫视角下贫困地区农村女性户主家庭能力脱贫实现路径探析——基于陕南秦巴山区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10
12
作者 段塔丽 李玉磊 +1 位作者 王蓉 任灵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0-53,共14页
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个深层次的结构性社会问题。贫困问题的性别差异,其实质是现实社会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在贫困问题上的集中反映。作为贫困山区农村女性贫困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女性户主家庭的贫困具有集结构性、复杂... 贫困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个深层次的结构性社会问题。贫困问题的性别差异,其实质是现实社会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在贫困问题上的集中反映。作为贫困山区农村女性贫困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村女性户主家庭的贫困具有集结构性、复杂性、独特性与脆弱性为一体的特点。关注妇女贫困,特别是贫困女性户主家庭的脱贫,需要转变传统的“救济式”扶贫模式,向以增强人的可行性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扶贫”模式转变。提升贫困农村女性户主家庭能力脱贫的路径,需要从政策支持、社会保障、人力资本、社会网络以及女性户主内生动力与能力建设等方面入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贫困山区 农村女性户主家庭 能力脱贫 陕南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环境约束下连片特困山区农户家庭精准脱贫路径选择——基于陕南秦巴山区农户家庭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段塔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7-49,共13页
连片特困山区是一种典型的区域性贫困与群体性贫困。作为国家级连片特困山区——陕南秦巴山区,受区域性资源环境约束机制的影响,农户家庭不仅收入贫困,而且还伴随着健康贫困、教育贫困、权力贫困、信息贫困与能力贫困等多维贫困。显然,... 连片特困山区是一种典型的区域性贫困与群体性贫困。作为国家级连片特困山区——陕南秦巴山区,受区域性资源环境约束机制的影响,农户家庭不仅收入贫困,而且还伴随着健康贫困、教育贫困、权力贫困、信息贫困与能力贫困等多维贫困。显然,资源环境约束已成为当地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重要诱致因素。破解这一难题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和扶贫工作模式,变资源约束为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引导贫困农户家庭走'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绿色脱贫之路,进而实现农户家庭精准脱贫与区域性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约束 连片特困山区 陕南秦巴山区 农户家庭 精准脱贫 区域性贫困 群体性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2000年“7·13”山地灾害成因分析及防御对策 被引量:3
14
作者 金葆志 苗家房 《灾害学》 CSCD 2001年第2期37-43,共7页
论述了陕南地区中南端紫阳、镇巴两县 2 0 0 0年 7月 11~ 14暴雨降水特征 ,分析了 7月12~ 13日造成 2 36人死亡、 392人受伤、 7.95亿元人民币直接损失特大山地灾害的成因 ,并提出了该区今后防御与减少山地灾害的对策。
关键词 暴雨 山地灾害 成因分析 防御对策 2000年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陕南秦巴山区土地整治方式探索 被引量:3
15
作者 吕妍 岳永胜 +1 位作者 党军勇 罗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0期57-59,共3页
结合陕南秦巴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宜耕后备资源少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宜的土地整治方式,在新形势下,陕南秦巴山区土地整治应综合考虑区域生产、生态、景观功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结合陕南秦巴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宜耕后备资源少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宜的土地整治方式,在新形势下,陕南秦巴山区土地整治应综合考虑区域生产、生态、景观功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实现生态型土地综合整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形势 土地整治方式 陕南秦巴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陕南秦巴山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芳 古梦维 +1 位作者 刘航 常江波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9-780,F0002,共13页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陕南秦巴山区635份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效率,采用莫兰指数分析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陕南秦巴山区635份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测算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效率,采用莫兰指数分析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借助Tobit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农户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偏低,且一兼户效率最高,非农户最低;②农户土地利用效率集聚特征显著,整体呈现汉中市高于安康市以及商洛市最低的“西高东低”空间分布格局;③劳动力健康状况、耕地总面积、土地细碎程度与农业收入均显著影响农户土地利用效率,且不同要素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农户具有差异性。综上所述,建议当地政府从农业保护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利用模式等方面入手提高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影响因素 空间分异 空间聚集 TOBIT模型 莫兰指数 秦巴山区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山区稻—虾种养技术
17
作者 李欢欢 李睿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13期232-232,234,共2页
本文介绍了陕南山区概况和小龙虾的生态习性,阐述了陕南山区水稻—小龙虾种养技术要点,包括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稻田的选择、稻田的改造、合理投喂饲料、驱捕敌害、科学捕捞。水稻—小龙虾种养技术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可实现水... 本文介绍了陕南山区概况和小龙虾的生态习性,阐述了陕南山区水稻—小龙虾种养技术要点,包括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稻田的选择、稻田的改造、合理投喂饲料、驱捕敌害、科学捕捞。水稻—小龙虾种养技术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可实现水稻、小龙虾兼收,并起到改良土壤和增加土地肥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龙虾 种养技术 陕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