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出水黄铜器制作工艺分析
1
作者 姜婷婷 于海明 郁永彬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1-219,共9页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发现了大量造型精美的外销黄铜器,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对提取的出水铜器开展金相组织、合金成分以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沉船出水铜器的成形方式以锻制为主,薄壁器物占比大,制造水平较高;合金材质均为黄...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遗址发现了大量造型精美的外销黄铜器,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对提取的出水铜器开展金相组织、合金成分以及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沉船出水铜器的成形方式以锻制为主,薄壁器物占比大,制造水平较高;合金材质均为黄铜,根据技术和原料特征分析,此批铜器应为矿炼黄铜,并很有可能来自南方地区,分布集中的锌含量和较少的硫化物夹杂反映出工匠已经具备比较成熟的矿炼合金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陆坡一号沉船 黄铜器 矿炼黄铜 工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陆坡次表层异常反气旋涡声传播特征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曾飞鸿 谢玲玲 +3 位作者 吴开明 李强 李明明 刘思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36,共18页
基于2018年4月温盐流断面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式再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坡海区一个异常反气旋涡的声场特性与声传播效应。结果表明,该反气旋具有透镜式温盐结构、表层冷核和更浅的混合层深度,流速次表层强化。不同于正常反气... 基于2018年4月温盐流断面观测、卫星遥感和模式再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南海西北部陆坡海区一个异常反气旋涡的声场特性与声传播效应。结果表明,该反气旋具有透镜式温盐结构、表层冷核和更浅的混合层深度,流速次表层强化。不同于正常反气旋涡声速等值线的下凹,异常反气旋涡声速分布呈现上凸下凹的透镜式结构。涡心表层声速小于涡外,呈现负异常(<-2 m/s),次表层则为正异常(>11 m/s),这使得原有海区声速双跃层厚度上下延伸共47 m。当声源位于涡外陆架向外海传播时,与正常反气旋涡旋相反,异常反气旋涡破坏表面声道,减小声传播距离;声源在涡外深海向陆架传播时,异常反气旋涡则与正常反气旋涡类似,声能汇聚区的位置相比无涡旋时后移和下移,最大距离分别超过24 km和0.3 km。声源位于涡旋内部向外海传播时,异常反气旋涡使得声线反转深度加深,声能汇聚区间距加大1倍,正常反气旋涡中则未见这一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反气旋涡 水下声传播 汇聚区 南海西北陆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次海盆新生代构造-沉积特征及伸展模式探讨 被引量:28
3
作者 丁巍伟 黎明碧 +2 位作者 赵俐红 阮爱国 吴振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7-156,共10页
通过对穿越西北次海盆的3条地震测线以及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对其新生代的构造-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伸展模型,并进而对其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北次海盆在30Ma时开始发育,断层的活动期集... 通过对穿越西北次海盆的3条地震测线以及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对其新生代的构造-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伸展模型,并进而对其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北次海盆在30Ma时开始发育,断层的活动期集中在渐新世,并大致以海盆中部的岩浆岩凸起为轴对称分布,对渐新统的沉积起控制作用。海盆扩张东强西弱,西部显示出更多的陆缘裂谷盆地的特征。25Ma后扩张轴向南跃迁,西北次海盆的海底扩张运动停止,进入裂后沉降阶段。构造展布方向受到其南侧的中—西沙地块的影响,大致沿其北部边界展布。深反射地震剖面所反映的深部地壳结构也显示出大致沿海盆中轴对称的特征,显示研究区很可能为纯剪的变形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次海盆 新生代 构造-沉积特征 纯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次海扩张时代和洋壳性质:沉积地层及重磁依据 被引量:9
4
作者 魏喜 祝永军 +4 位作者 陈亦寒 胡礼国 武金云 姜建群 李振远 《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3-388,共6页
利用沉积地层被动超覆和基底重磁异常特征对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时代和洋壳性质进行了探讨。推断南海西北次海初始扩张时间为早渐新世,结束扩张时间为晚渐新世早期。地层变形、被动超覆特征、洋壳基底形态及对称性特点反映出两期洋壳扩张... 利用沉积地层被动超覆和基底重磁异常特征对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时代和洋壳性质进行了探讨。推断南海西北次海初始扩张时间为早渐新世,结束扩张时间为晚渐新世早期。地层变形、被动超覆特征、洋壳基底形态及对称性特点反映出两期洋壳扩张事件。第一期发生在早渐新世。由于洋壳扩张,上始新统被拉断,在洋壳边界处上始新统突然终止现象明显。受洋壳横向扩张推挤和纵向沉降作用影响,上始新统明显变形,并向扩张中心倾覆。第二期洋壳扩张发生在晚渐新世早期。该期洋壳扩张持续时间短,扩张幅度小,下渐新统被拉开的距离有限。由于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期间不同部位地壳伸展减薄程度不同,南海西北次海洋壳基底呈北东部较宽,向南西方向变窄,并逐渐尖灭的不规则三角形。根据盆地边缘上始新统向海盆中心方向的断点/线和重磁异常资料,推测西北次海南西侧洋壳边界位于海盆基底坡角处附近,洋壳较窄;而北东侧洋壳边界位于海底坡角处附近,洋壳相对较宽。另外,重磁异常表明,在洋壳基底中有陆壳残留块体存在。上述这些现象说明南海西北次海在洋壳萌芽阶段就先天夭折,停止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壳性质 扩张时代 重磁异常 沉积地层 南海西北次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水扇系统沉积演化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睿 周江羽 +5 位作者 张莉 刘晓峰 韦振权 钱星 帅庆伟 廖锦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06-716,共11页
基于高品质二维地震资料的分析解释,在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识别出大规模深水扇系统。深水扇系统上扇为限制性水道复合体发育区,中扇为多期扇体垂向叠置区,下扇则以水道—朵体沉积为主。琼东南中央峡谷—水道是本区深水扇系统的主... 基于高品质二维地震资料的分析解释,在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海平原区识别出大规模深水扇系统。深水扇系统上扇为限制性水道复合体发育区,中扇为多期扇体垂向叠置区,下扇则以水道—朵体沉积为主。琼东南中央峡谷—水道是本区深水扇系统的主要物源通道,沉积物主要来源于红河、北部陆架—陆坡以及中西沙隆起区。本区深水扇系统可基本划分为晚中新世(Ⅰ)、中新世(Ⅱ和Ⅲ)以及第四纪(Ⅳ和Ⅴ)五期。各期深水扇的空间展布受到先存地形和物源供给强度的控制,双峰海山将深水扇系统分隔为南北两部分,早期沉积的扇体改变了后期扇体沉积地形。在丰富物源供给下,水道的冲溢频率较高,各个深水扇之间存在明显的侧向上叠迁移特征。沉积物源和南海北部"三段式"陆坡地形控制着整个南海北部深水扇系统的发育和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扇 琼东南中央水道 西北次海盆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次海盆构造演化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6
6
作者 钱星 张莉 +3 位作者 吴时国 易海 林珍 杨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8-257,共10页
通过对南海西北次海盆新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和层序地层分析,揭示了海盆中的沉积对构造演化阶段的响应。始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期,盆地以对称裂谷形式,发育地堑裂谷层序,沉积以近物源为特征,相变大,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湖... 通过对南海西北次海盆新获得的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和层序地层分析,揭示了海盆中的沉积对构造演化阶段的响应。始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期,盆地以对称裂谷形式,发育地堑裂谷层序,沉积以近物源为特征,相变大,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湖相沉积,沉积体系的配置受同沉积断裂控制明显,快速沉降和充分的物源供给决定了沉积体系的构成特征。晚渐新世海底扩张期,岩石圈破裂,陆缘进一步拉开并开始海底扩张,出现海相沉积,来自陆坡的陆架边缘三角洲越过陆坡进入海盆,在海盆内沉积了一套向海盆中部逐渐减薄的楔状地层,并伴有大量的火山碎屑沉积物。早-中新世以来热沉降期,随着构造沉降增大,相对海平面总体不断上升,进入深水盆地,形成陆架陆坡体系,大量的碎屑物质以重力流、深水底流等深水作用方式进入海盆;沉降晚期陆架-陆坡物源供应减弱,琼东南中央峡谷成为其主要的物质供应来源通道,在此期间二次海平面下降、回升的综合作用下,海盆内发育了多期以下切水道为特征的低水位域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北次海盆 层序地层 海底扩张 沉积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西北太平洋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海洋中尺度涡统计特征 被引量:24
7
作者 林宏阳 胡建宇 郑全安 《台湾海峡》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05-113,共9页
采用AVISO提供的卫星高度计融合数据,对南海及西北太平洋(5°~35°N,105°~150°E)1993~2009年17a间的中尺度涡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尺度涡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每年观测到产生的中尺度涡个数平均为21... 采用AVISO提供的卫星高度计融合数据,对南海及西北太平洋(5°~35°N,105°~150°E)1993~2009年17a间的中尺度涡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海中尺度涡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每年观测到产生的中尺度涡个数平均为21~22个,标准差约为4个,占年平均值的20%;而西北太平洋中尺度涡个数的年际差异不大,平均每年观测到150~151个中尺度涡产生,标准差约为14个,仅占年平均值的9%.中尺度涡的逐月统计结果表明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中尺度涡活动均有明显季节变化,1993~2009年间的各月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分别观测到30~31个和213~214个中尺度涡产生,标准差分别约为6个和41个,均占各自月平均值的19%.中尺度涡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海东北部、越南东部和黑潮流轴附近海域.涡动能、海面高度距平均方根以及涡度均方根的空间分布大致与涡旋个数分布一致,但在西北太平洋的低纬海区和黑潮延伸体区域则不甚吻合.在相同的涡旋判别标准下,西北太平洋低纬海区(5°~15°N)观测到的中尺度涡个数比中高纬海区要少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中尺度涡 统计特征 卫星高度计 南海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内陆架表层沉积物的重矿物分布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正刚 初凤友 +2 位作者 张富元 陈灵 张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9-96,共8页
对2008年取自于南海西北部内陆架40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重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重矿物可划分为3个重矿物组合区,各分区的优势重矿物组合分别为锆石-钛铁矿-赤铁矿,白钛矿-锐钛矿-绿帘石以及辉石-角闪石-绿帘石。3个区域在沉... 对2008年取自于南海西北部内陆架40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重矿物研究。结果表明:本区重矿物可划分为3个重矿物组合区,各分区的优势重矿物组合分别为锆石-钛铁矿-赤铁矿,白钛矿-锐钛矿-绿帘石以及辉石-角闪石-绿帘石。3个区域在沉积环境、水动力状况、沉积物粒度、氧化还原条件方面都存着明显的差异,反映重矿物的分布受到物源和水动力条件的共同控制。受水动力影响,研究区重矿物分布的总体趋势表现为:从水动力强的Ⅰ区到水动力相对弱的Ⅲ区,重矿物组合由河口三角洲高密度、强稳定性矿物组合逐步向浅海内陆架和半封闭海湾低密度、弱稳定的矿物组合转变。研究区重矿物具有多源性,分为陆源、近源和自生三大类。海南岛和粤西的云开地块是研究区重矿物的主要来源。另外,珠江的碎屑物质以及广东沿岸海岛的风化剥蚀物也是重要的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矿物 矿物组合 水动力 物源 南海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个世纪来热带海洋风暴对中国大陆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王金博 钱维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92-999,共8页
本文利用美国海军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1945~2002年热带风暴路径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NWP)和中国南海(SCS)风暴生成及登陆中国大陆热带风暴的时空演变特征.季节变化上,NWP风暴登陆主要集中于6~11月,SCS风暴影响主要集中在6~... 本文利用美国海军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1945~2002年热带风暴路径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NWP)和中国南海(SCS)风暴生成及登陆中国大陆热带风暴的时空演变特征.季节变化上,NWP风暴登陆主要集中于6~11月,SCS风暴影响主要集中在6~9月,但后者登陆总数比前者少.西北太平洋风暴在东南沿海(27°N,120°E)附近登陆的频次最高,在此以北随纬度急剧下降.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上,登陆大陆的风暴年总数与来自南海的年风暴数成正比.登陆我国的热带风暴年频数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显著的2~7年振荡.长期趋势上,两个海域的风暴年生成频数和登陆大陆的年风暴频数在58年中总体呈线性增长趋势,其中登陆频数增长趋势相对缓慢,但近几年登陆风暴数与生成风暴数都表现出减少的趋势.生成频数和登陆频数都呈现出年代际变化,其年代转换发生在1960、1970年和1990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风暴 年际-年代际变化 南海 西北太平洋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壳体新构造运动及其演化模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詹文欢 朱俊江 +2 位作者 孙宗勋 唐诚 丘学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3-360,共8页
本文根据南海西北部壳体的地形地貌、重磁场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对穿过莺歌海盆地和西沙海槽的地震剖面进行解释。把本区新构造运动类型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平移剪切型和旋动型,并对其构造演化模式进行了初步分... 本文根据南海西北部壳体的地形地貌、重磁场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对穿过莺歌海盆地和西沙海槽的地震剖面进行解释。把本区新构造运动类型划分为拉张型、挤压型、平移剪切型和旋动型,并对其构造演化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南海西北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曾经历复杂的动力学演变过程,从中生代到新生代,本区在周缘岩石圈壳体作用下,经历挤压、拉张、复杂应力调整和现代挤压收缩四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动力学 壳体 南海 地壳结构 地形 地貌 重磁场异常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西北太平洋10~30d振荡对南海夏季风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春晖 刘燕 +1 位作者 李霞 潘蔚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采用1958—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ERSST海温资料,分析热带西太平洋夏季对流10~30 d振荡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在年际变化尺度上,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10~30 d振荡强度指数(TWPI)与南海夏季风强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在TWPI增强... 采用1958—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ERSST海温资料,分析热带西太平洋夏季对流10~30 d振荡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在年际变化尺度上,热带西北太平洋夏季10~30 d振荡强度指数(TWPI)与南海夏季风强度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在TWPI增强年份,海温主要呈El Ni?o分布,南海周边区域增强的异常西风产生强的正涡度切变,导致异常气旋性环流,为季风槽的增强提供了热量和水汽,从而增强南海夏季风强度。反之,在TWPI减弱年份,海温主要呈La Ni?a分布,南海夏季风强度减弱。在不同的年代际背景下,垂直切变和水汽-对流的总体变化是影响TWPI总体变化的重要因子,但不能影响南海夏季风强度的总体变化。海陆热力对比的总体变化是导致南海夏季风强度总体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西北太平洋 10~30 d振荡 南海夏季风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频数及其水汽条件的分类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伟军 胡瑞卿 徐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4-353,共10页
对1961-2010年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频数的时空分布及水汽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TC活动划分为活跃期(6-11月)和平静期(上年12—当年5月)两个时段.在TC活跃期和... 对1961-2010年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不同时段生成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频数的时空分布及水汽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TC活动划分为活跃期(6-11月)和平静期(上年12—当年5月)两个时段.在TC活跃期和平静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上TC频数的EOF第一特征向量都表现为一致的增加或减少.活跃期EOF的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南海与西北太平洋中西部的TC频数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平静期EOF的第二特征向量则表现为130°E以西海域的TC频数与130~150°E范围内生成热带气旋存在相反的变化趋势.活跃期和平静期西北太平洋TC的生成频数与水汽通量散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在活跃期南海TC频数与水汽通量散度仅在南海中北部有弱的负相关,在平静期南海东部到菲律宾附近海域有显著的负相关.因此,水汽条件的影响使得在活跃期南海和西北太平洋TC高频年中,南海北部和西北太平洋中东部TC频数明显偏多,而平静期高频年中,南海东部以及西北太平洋中西部TC频数明显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水汽通量 南海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11
13
作者 谷德军 纪忠萍 林爱兰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利用1958—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RSST资料,采用Lanczos时间滤波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交叉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来源与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冬(12—2月)热带西南印... 利用1958—201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ERSST资料,采用Lanczos时间滤波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合成分析和交叉检验等方法,研究了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海温异常的来源与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前冬(12—2月)热带西南印度洋和热带西北太平洋是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年际变化的关键海区。冬季热带西南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异常增暖是由前一年夏季El Ni?o早爆发(强印度季风异常驱动的行星尺度东-西向环流)触发、热带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气正反馈过程引起并维持到春季。冬季热带西北太平洋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及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暖海区局地海气相互作用使得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维持到春末。春季,逐渐加强北移到10°N附近的低层大气对北印度洋(热带西北太平洋)暖海温异常响应的东风急流(异常西风)及南海-热带西北太平洋维持的反气旋性环流(气旋性环流)异常,使得南海夏季风晚(早)爆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爆发 年际变化 关键海区 机制 热带西南印度洋 热带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陆缘新型多金属结核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振国 高莲凤 +2 位作者 沈鹏飞 王瑜 史国媛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2-35,共4页
近年南海西北陆缘西沙东北海域发现大型多金属结核,尽管其外观与大洋结核别无二致,具有个体大、外部形态规整、层状结构清晰的特点,但其地球化学组成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存在明显差别:TMn/TFe的比值小,仅为0.73,富Fe、Si、Al、稀土元素而... 近年南海西北陆缘西沙东北海域发现大型多金属结核,尽管其外观与大洋结核别无二致,具有个体大、外部形态规整、层状结构清晰的特点,但其地球化学组成与大洋多金属结核存在明显差别:TMn/TFe的比值小,仅为0.73,富Fe、Si、Al、稀土元素而贫Mn、Cu、Co、Ni。Be同位素质谱法测年和钙质超微生物地层学方法研究表明,结核生长速度达7.41~15.38 mm/Ma,远大于大洋多金属结核的平均生长速率和以前发现于南海北部的多金属结核。依据其综合特征,初步认定其为边缘海区域赋存的一种新型多金属结核。该类型结核所蕴含丰富的边缘海区域古海洋、古气候、古环境信息,有助于探讨新生代末期青藏高原隆升、东亚季风加强、北半球冰期发生等重大地质事件所引起的区域沉积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 多金属结核 南海西北陆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潜平台疲劳波浪载荷的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鹏 顾学康 《船舶力学》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74-1282,共9页
为了评估疲劳载荷计算过程中波浪载荷的不确定性,首先给出了考虑不确定影响因素的S-N曲线方法下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表达式,然后建立了平均跨零周期、海况发生概率和浪向等引起的波浪载荷不确定性的评估方法和公式。重点对西北太平洋和... 为了评估疲劳载荷计算过程中波浪载荷的不确定性,首先给出了考虑不确定影响因素的S-N曲线方法下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表达式,然后建立了平均跨零周期、海况发生概率和浪向等引起的波浪载荷不确定性的评估方法和公式。重点对西北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海况进行了分析,定量统计回归出了西北太平洋的波浪周期修正公式,以及中国南海不同季节海况和浪向分布规律对某半潜平台波浪载荷和疲劳寿命的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寿命 波浪载荷 不确定性 半潜平台 西北太平洋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培 钱粤海 +1 位作者 李向军 柳乃林 《海洋预报》 2011年第4期30-34,共5页
利用2009年热带气旋资料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海温等特征量数据,分析了2009年热带气旋活动特点。结果表明: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具有生成数较常年偏少,登陆我国较常年偏多,登陆的热带气旋偏弱及登陆地点偏南的特点。热带气... 利用2009年热带气旋资料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海温等特征量数据,分析了2009年热带气旋活动特点。结果表明: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具有生成数较常年偏少,登陆我国较常年偏多,登陆的热带气旋偏弱及登陆地点偏南的特点。热带气旋的这些活动特点与西太平洋副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中纬度大气环流及赤道辐合带的变化等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南海 热带气旋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夏季南海西北部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8
17
作者 李冬融 戴鑫烽 +1 位作者 陆斗定 夏平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7-96,共10页
根据2012年8—9月在南海西北部海区的采样调查,对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206种(包括变种及变形),隶属于4门55属,其中硅藻门40属114种,占总种数的55.3%;甲藻门10属86种,占总种数的41.7%。浮游植物平... 根据2012年8—9月在南海西北部海区的采样调查,对网采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206种(包括变种及变形),隶属于4门55属,其中硅藻门40属114种,占总种数的55.3%;甲藻门10属86种,占总种数的41.7%。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66.67×104cells·m-3,硅藻平均细胞丰度为65.79×104cells·m-3,甲藻平均细胞丰度为0.88×104cells·m-3。优势种为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nenfeldii、翼根管藻Rhizosolenia alata和菱形海线藻Halassionema nizschioides。调查海区的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67,高值区位于西沙群岛和调查区东部。对比分析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环境因子可知,浮游植物细胞丰度高和种类多的区域,其水体营养盐含量也高,说明营养物质与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布和群落结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南海西北部 营养盐 上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时空变化及与海洋上层热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志伟 康建成 +1 位作者 顾成林 汤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2-133,共12页
使用1982—2014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最优插值(1/4)°逐日海温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数据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ic Data Center,NODC)提供的海洋上层700 m热含... 使用1982—2014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最优插值(1/4)°逐日海温分析资料、美国国家海洋数据中心(National Oceanographic Data Center,NODC)提供的海洋上层700 m热含量数据和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路径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地区(0°~30°N,105°~155°E)TC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TC与海洋上层热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C频数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82—1992年和2003—2014年皆为低频期,而1993—2002年则为高频期,33年来TC发生频数表现为缓慢增加—快速增加—减少的特征。最近15年(2000—2014年),TC数量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在西北太平洋,TC有3个明显的源地,分别为源地1(10°~22°N、110°~120°E);源地2(8°~20°N、125°~145°E);和源地3(5°~20°N、145°~155°E)。源地1、源地2的频数呈上升趋势,而源地3呈下降趋势。海洋上层热状态的变化给TC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TC频数对上层热含量(heat content)的响应较明显,而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不是影响TC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伴随着海洋上层的增暖,TC的年持续时间有减少趋势,TC强度正在增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TC活动给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带来的潜在威胁极有可能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南海 热带气旋 海洋上层热状态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部夏冬季浮游介形类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彤晨 尹健强 +1 位作者 李开枝 谭烨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7-87,共11页
海洋浮游介形类(Ostracods)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海洋浮游动物采样常使用505μm网目孔径的浮游生物网,从而导致个体较小的介形类被忽略。文章根据2006年7—8月(夏季)和2006年12月—2007年1... 海洋浮游介形类(Ostracods)是一类分布较广的小型甲壳动物,在海洋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海洋浮游动物采样常使用505μm网目孔径的浮游生物网,从而导致个体较小的介形类被忽略。文章根据2006年7—8月(夏季)和2006年12月—2007年1月(冬季)在南海西北部海域分别使用网目孔径为505μm和160μm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样品,比较不同网目所获浮游介形类种类和丰度的差异,分析介形类种类和丰度的分布特征,探讨环境因素对其时空分布的影响。160μm网目采集的浮游介形类种类和丰度均高于505μm。基于160μm网目数据分析浮游介形类群落结构:1)鉴定浮游介形类32种,其种数由近岸向外海递增,等深线100m以浅海域的种数显著高于100m以深海域(p<0.01);2)夏季浮游介形类的丰度高于冬季,夏季丰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雷州半岛东部和琼东近岸,显著高于外海(p<0.05),冬季介形类丰度分布较为均匀;3)优势种针刺真浮萤(Euconchoecia aculeata)是近岸高丰度的主要贡献种;4)介形类种数与温度和水深呈显著正相关,丰度与叶绿素a浓度呈正相关,而与温度和盐度呈负相关。夏季琼东沿岸上升流和粤西沿岸流有助于浮游介形类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东部近岸海域形成较高的丰度,最高达1252个·m^-3。同时,建议今后研究浮游介形类采用网目孔径小的浮游生物网进行采集以便全面评估其群落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介形类 群落结构 网目孔径 南海西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中层水盐度时空变化及盐量输送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莉 康建成 +1 位作者 孟祥春 华宇彤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2-42,共11页
为探讨南海北部中层水盐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外海水的交换,选用1871—2010年共140年的月平均海洋同化数据(SODA2.2.4),利用EOF、小波等分析方法,分析南海北部中层水盐度的时空分布、变化周期、盐通量等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北部中层... 为探讨南海北部中层水盐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外海水的交换,选用1871—2010年共140年的月平均海洋同化数据(SODA2.2.4),利用EOF、小波等分析方法,分析南海北部中层水盐度的时空分布、变化周期、盐通量等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北部中层水的盐度月际变化特征为:1—3月,南海北部中层水受到越南东部沿岸向东北方向延伸出的高盐舌的影响(>34.45 psu),盐度偏高,中部盐度较低;4月南海北部中层水的盐度分布均一,盐度范围在34.40~34.45 psu;5—8月,夏季南海北部的中层气旋式环流将北太平洋中层水(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NPIW)携带至南海中部,在南海中部偏北形成一低盐水团(<34.42 psu),并在此时间段内低盐水团逐渐向东北方向移动,直至9—10月,上述低盐水团与NPIW混合;11—12月,NPIW东撤,收缩至吕宋海峡西北侧。(2)过去140年,南海北部中层水的盐度值波动上升,其中,1985年中层水盐度值最高,可能与当年夏季风爆发早且强有关。1963—2002年,存在较强的16~21 a的周期性,小波系数的实部正相位的峰值和负相位的谷值所对应的年份,与ENSO冷事件具有较好的对应。(3)对EOF第一模态分析显示,整个研究海域为单极子变化特征,呈一致性变化。第二模态的空间分布呈偶极子形态,一正一负相位中心沿NW-SE走向对称分布。(4)南海北部中层水全年的净盐通量均由南海向东流入太平洋,夏季最少,冬季最多。1871—2010年的140年间,中层水的盐通量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下降的趋势十分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层水 西北太平洋 海水盐度 盐通量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