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8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analysis and modal test of long-span cable-stayed bridge based on ambient excit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常松 颜东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1期135-139,共5页
To study the stiffness distribution of girder and the method to identify modal parameters of cable-stayed bridge, a simplified dynamic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el named three beams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gird... To study the stiffness distribution of girder and the method to identify modal parameters of cable-stayed bridge, a simplified dynamical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el named three beams model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girder with double ribs. Based on the simplified model four stiffness formulae were deduced according to Hamilton principle. These formulae reflect well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flexural, shearing, free torsion and restricted torsion deformation, respectively. An identification method about modal parameters was put forward by combining method of peak value and power spectral density according to modal test under ambient excitation. The dynam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alysis and modal test were carried out in a long-span concrete cable-stayed brid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rrors of frequencies betwee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test results are less than 10% mostly, and the most important modal parameters for cable-stayed bridge are determined to be the longitudinal floating mode, the first vertical flexural mode and the first torsional mode, which demonstrate that the method of stiffness distribution for three beams model is accurate and method to identify modal parameters is effective under ambient excitation modal t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idge engineering cable-stayed bridge dynam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ambient excitation modal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浆纤维/Modal纤维提花织物生产实践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博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95-97,共3页
介绍了竹浆纤维和Modal纤维的性能和特点,通过工艺试验,就竹浆纤维与Modal纤维混纺提花织物生产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提高织物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 竹浆纤维 modal纤维 工艺 测试 织造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Measurement of Dynamics of Testing Gun Mount
3
作者 Zhang Jian He Lei Zhou Kedong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197-202,共6页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impact on shooting accuracy caused by human factors in the machine gun type approval testing,a new type testing gun mount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replace gunner to conduct the automatic shooti...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impact on shooting accuracy caused by human factors in the machine gun type approval testing,a new type testing gun mount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replace gunner to conduct the automatic shooting.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first established and then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were obtained by calculation.On basis of calculation results,the modal testing system was set up and the experimental points,including the exciting points and the measure points were determined.Finally,modal experiment of the system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experimental modal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have a rational matching with the shooting frequency and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were well demonstrated.The study provides a new way for shooting accuracy test in type approval testing of firearms and possesses reference value for dynamic mod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sting GUN MOUNT structure design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al analysis vibration te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of a Powertrain Test Bed in the Context of Virtual Validation of Drivability
4
作者 Schmidt HENRIK Prokop GÜNTHER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19,共11页
Technological trend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toward a software-defin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 require a reassessment of today’s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The validation process soaringly shapes after starting wi... Technological trend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toward a software-defin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 require a reassessment of today’s vehicle development process.The validation process soaringly shapes after starting with hardware-in-the-loop testing of control units and reproducing real-world maneuvers and physical interaction chains.Here,the road-to-rig approach offers a vast potential to reduce validation time and costs significantly.The present research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aneuver reproduction of drivability phenomena at a powertrain test bed.Although drivability phenomena occur in the frequency range of most up to 30∙Hz,the design and characteristics substantially impact the test setup’s validity.By utilization of modal analysis,the influence of the test bed on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 is shown.Furthermore,the sensitivity of the natural modes of each component,from either specimen or test bed site,is determined.In contrast,the uncertainty of the deployed measurement equipment also affects the validity.Instead of an accuracy class indication,we apply the ISO/IEC Guide 98 to the measurement equipment and the test bed setup to increase the fidelity of the validation task.In conclusion,the present paper contributes to a traceable validity determination of the road-to-rig approach by providing objective metrics and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wertrain test bed virtual validation modal analysis powertrain-hardware-in-the-loop DRIVABILITY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领域多模态融合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李道亮 赵晔 杜壮壮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共15页
多模态融合技术通过结合多源数据,可以克服单一模态的局限性。近年来,传感器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为作物监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据源,光谱数据、图像数据、雷达数据以及热红外数据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监测中。通过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数... 多模态融合技术通过结合多源数据,可以克服单一模态的局限性。近年来,传感器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为作物监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据源,光谱数据、图像数据、雷达数据以及热红外数据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监测中。通过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方法,可以从中获取作物的表型参数、理化特征等信息,从而有助于评估作物的生长状况、指导农业生产管理。现有研究多数是基于单一模态数据展开,而单一模态的数据仅有一种类型的输入,缺乏对整体信息的理解,且容易受到单模态噪声的影响;部分研究虽然采用了多模态融合技术,但仍未能充分考虑模态间的复杂交互关系。为了深入分析多模态融合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潜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业领域中多模态融合的先进技术与方法,重点梳理了多模态融合技术在作物识别、性状分析、产量预测、胁迫分析及病虫害诊断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分析了多模态融合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存在的数据利用程度低、有效特征提取难、融合方式单一等问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以期通过多模态融合的方法推动农业精准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融合 传感器 遥感技术 作物监测 计算机视觉 农业精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损检测的隐框玻璃幕墙服役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郭超 张渡 +1 位作者 候世伟 吕寻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08,共8页
为了探索玻璃破碎、结构胶老化对幕墙玻璃服役性能的影响,本文提出一种无损检测评价幕墙玻璃服役性能的方法.首先,通过加速度计分别对完好与破损的幕墙玻璃进行摆锤激励加速度时程检测,得到各测点的加速度时程曲线.然后,通过傅立叶变换(... 为了探索玻璃破碎、结构胶老化对幕墙玻璃服役性能的影响,本文提出一种无损检测评价幕墙玻璃服役性能的方法.首先,通过加速度计分别对完好与破损的幕墙玻璃进行摆锤激励加速度时程检测,得到各测点的加速度时程曲线.然后,通过傅立叶变换(FFT)得到幕墙玻璃频域特征.最后,通过ABAQUS对比试验结果分析不同服役状态下幕墙玻璃加速度振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值分析与试验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幕墙玻璃破损会导致其固有频率下降;结构胶损伤老化也会导致其固有频率降低;频谱曲线中波峰相对高度可作为识别结构胶老化程度的依据.因此,通过加速度无损检测得出幕墙玻璃频率及振型,评价其服役性能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墙玻璃 无损检测 模态分析 服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度分段船模低频模态试验方法研究
7
作者 周庆云 司海龙 +3 位作者 陆晔 王君翔 朱世革 陆天奇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2,共5页
针对某大尺度分段船舶模型,进行低频模态试验方法研究。在船模干模态试验中,通过试验分析悬挂刚度、悬挂位置等对模态试验结果的影响,并进行船模垂向弯曲干模态的测试和计算比较。试验研究表明,大尺度船模悬挂点的位置与低频干模态测量... 针对某大尺度分段船舶模型,进行低频模态试验方法研究。在船模干模态试验中,通过试验分析悬挂刚度、悬挂位置等对模态试验结果的影响,并进行船模垂向弯曲干模态的测试和计算比较。试验研究表明,大尺度船模悬挂点的位置与低频干模态测量的准确性有关,为减少悬挂对低频模态结果的影响,应将弹性绳悬挂在振动模态节点位置。该试验模态与有限元计算模态结果比较后确认真实有效,该试验方法能大大提高低频模态的测试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模型 模态试验 低频模态 模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振动弛张筛的小阻尼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研究
8
作者 赵啦啦 李赛 +4 位作者 何德艺 范国帅 刘初升 杨亚东 刘泽平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53,共9页
双层振动弛张筛(double-deck vibration flip-flow screen,DDVFFS)是一种新型筛分设备,解决了传统单层振动弛张筛无法同时获得多个粒度产品的难题。现有的DDVFFS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振动不稳定和实际振幅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问题。基于此,建立... 双层振动弛张筛(double-deck vibration flip-flow screen,DDVFFS)是一种新型筛分设备,解决了传统单层振动弛张筛无法同时获得多个粒度产品的难题。现有的DDVFFS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振动不稳定和实际振幅不符合设计要求的问题。基于此,建立了DDVFFS的小阻尼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利用复数法获得了动力学模型的解析解。研制了DDVFFS试验台,根据动力响应中参与度较高的两阶模态获得了构建瑞利阻尼矩阵的比例系数α和β,并将阻尼矩阵代入动力学模型,求解得到了试验台在正常工作过程中振幅的理论值。试验台的振幅测试值与理论值之间的最大误差为3.13%,固有频率的测试值与理论值之间的最大误差为9.33%,验证了所建立的小阻尼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振动弛张筛(DDVFFS) 动力学建模 瑞利阻尼计算 模态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五号”卫星高光谱相机结构设计与验证
9
作者 刘书锋 刘银年 +2 位作者 曹开钦 柯有龙 贾晓伟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80,共11页
“高分五号”卫星搭载的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AHSI是我国高分专项的核心载荷之一。现有离轴三反相机结构设计多应用于可见光相机及多光谱相机,而高光谱相机则由望远镜、光谱仪及探测器组成特殊架构,AHSI光路长达3 m,包含3套离轴系统... “高分五号”卫星搭载的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AHSI是我国高分专项的核心载荷之一。现有离轴三反相机结构设计多应用于可见光相机及多光谱相机,而高光谱相机则由望远镜、光谱仪及探测器组成特殊架构,AHSI光路长达3 m,包含3套离轴系统及22个离轴光学元件,导致系统在有限空间内复杂度及敏感性高,结构设计需解决复杂光路布局与空间环境稳定性挑战。研究基于新材料的相机一体化结构构型,是AHSI结构设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首次系统性揭示了AHSI材料选型、结构设计、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全流程。高光谱相机采用55%高体分SiCp/Al复合材料作为光机系统主支撑结构材料,结构设计采用将离轴三反望远镜、奥夫纳光谱仪及探测器等一体集成于复合材料光机框架上,实现了复杂紧凑系统布局、高刚性、高稳定性与轻量化的协同优化,采用超声波辅助梯度钎焊工艺完成光机框架组合焊接,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力学试验验证了相机结构设计强度和刚度特性。高光谱相机在轨成像质量及辐射特性测试结果与地面保持一致,充分证明了高光谱相机结构设计有效性和稳定性。AHSI是国际上首台同时兼顾宽覆盖和宽谱段的高光谱相机,为我国国土资源调查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五号”卫星 高光谱相机 结构设计 高体分SiCp/Al复合材料 模态分析 力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态试验的螺旋锥齿轮预紧面接触刚度的修正
10
作者 曹雪梅 李伟东 +1 位作者 韩文超 魏麒华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0-66,共7页
接触刚度对结构固有特性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准确建立螺旋锥齿轮与连接件之间接触面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态试验提取了齿轮与连接件装配体的模态频率及模态振型。建立了齿轮与连接件装配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预紧力接触压力的分布规律... 接触刚度对结构固有特性具有重要影响。为了准确建立螺旋锥齿轮与连接件之间接触面的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态试验提取了齿轮与连接件装配体的模态频率及模态振型。建立了齿轮与连接件装配体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不同预紧力接触压力的分布规律,划分了接触主区域与接触副区域,并分别建立3向等效刚度弹簧单元。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接触主区域与接触副区域的刚度,对结构整体的模态频率均有很大的影响。分别对弹簧刚度进行模态频率灵敏度分析,找出了影响结构模态频率的主要弹簧刚度。以试验模态频率为目标对主要弹簧刚度进行修正,修正后模态频率的最大相对误差由4.25%降低到1.83%,显著提升了模型精度。研究方法为准确的螺旋锥齿轮动态特性分析及进一步的结构优化和减振避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试验 等效弹簧单元 模型修正 螺旋锥齿轮 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跨模态信号的无线资源管理策略
11
作者 王丽娜 李科 +1 位作者 刘向南 张海君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97-1108,共12页
随着超第五代(Beyond Fifth Generation,B5G)及第六代(Sixth Generation,6G)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跨模态数据的共存问题已逐步成为重要挑战,其中视觉数据要求高吞吐量,而触觉数据需满足1 ms端到端时延与极低的丢包率,不同需求下的资... 随着超第五代(Beyond Fifth Generation,B5G)及第六代(Sixth Generation,6G)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跨模态数据的共存问题已逐步成为重要挑战,其中视觉数据要求高吞吐量,而触觉数据需满足1 ms端到端时延与极低的丢包率,不同需求下的资源竞争导致资源分配的严重碎片化。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重叠架构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联合优化方案,结合移动边缘计算的低时延特性,设计高效资源分配策略。首先,构建移动边缘计算场景下的跨模态数据共存模型,将非凸优化问题分解为子信道匹配与功率分配两个子问题。随后,通过匈牙利算法实现低复杂度用户配对,并推导功率分配的闭式解以最小化触觉用户能耗。最后,提出动态迭代算法,适配信道时变性与业务突发性。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保障视觉数据速率约束与触觉数据时延约束的前提下,可降低触觉平均化能耗达20%,且在高用户密度场景中表现稳定。与穷举搜索相比,该算法在保证性能的同时显著降低计算复杂度,为B5G/6G网络中多业务共存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模态通信 无线资源管理 非正交多址接入 移动边缘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子空间法的振动台试验模态参数识别——以超高层建筑缩尺模型为例
12
作者 张国伟 李建赢 +2 位作者 张宏 秦昌安 杨昕雨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5,共9页
白噪声激励是振动台试验获取模态参数常用的识别方法,但其长时间激励可能对主频较低(如缩尺超高层)的模型造成轻微损伤,间接影响后续地震波工况抗震性能的计算。针对这一问题,该文在振动台试验的地震波工况中,基于随机子空间法识别了模... 白噪声激励是振动台试验获取模态参数常用的识别方法,但其长时间激励可能对主频较低(如缩尺超高层)的模型造成轻微损伤,间接影响后续地震波工况抗震性能的计算。针对这一问题,该文在振动台试验的地震波工况中,基于随机子空间法识别了模型的模态参数,并与对应震级后的白噪声工况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现象及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7度小震、中震及大震的地震波工况下,随机子空间法能够稳定、有效识别缩尺超高层建筑结构模型的模态参数,为同类模型振动台试验的模态参数识别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参数识别 随机子空间法 超高层缩尺模型 相似关系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化视觉注意力的富语义视频对话生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倩 郭斌 +3 位作者 刘宇博 孙卓 王豪 陈梦琦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5-322,共8页
视频对话是多模态人机交互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视频对话中包含大量时空视觉信息和复杂的多模态关系,这给相关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有的视频对话模型利用跨模态注意力机制或图结构捕捉视频语义和对话上下文之间的相关性,然而,所有视... 视频对话是多模态人机交互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视频对话中包含大量时空视觉信息和复杂的多模态关系,这给相关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有的视频对话模型利用跨模态注意力机制或图结构捕捉视频语义和对话上下文之间的相关性,然而,所有视觉信息均是在单一粗粒度下处理的,这导致模型容易忽略一些细粒度时空信息,如同一物体在时间上的持续运动或图像不显著位置的物体信息,从而降低了视频对话性能。同时,细粒度处理全部视觉信息又将增加处理时延,降低视频对话的流畅性。因此,提出了一种层次化视觉注意力的富语义视频对话生成方法。首先根据对话上下文,利用全局视觉注意力捕捉全局视觉语义信息,并定位到对话输入关注的视频时间序列/空间范围,其次利用局部注意力机制进一步捕捉细粒度视觉信息,结合多任务学习方法,生成对话回复。在DSTC7 AVSD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现有基准方法,所提方法生成的对话具备更高的准确性和多样性,其中METEOR指标提高了23.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人机交互 层次化注意力机制 多任务学习 场景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大型桁架结构模型试验与动力相似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清歌 骆海涛 +2 位作者 何凤霞 李玉新 李延斌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静力学和模态测试是空间桁架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空间桁架结构尺寸较大,进行全尺寸原型试验受到试验场地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空间大型桁架结构缩比模型试验不仅可以降低试验成本和风险,而且可以对空间桁架结构的静力... 静力学和模态测试是空间桁架结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空间桁架结构尺寸较大,进行全尺寸原型试验受到试验场地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空间大型桁架结构缩比模型试验不仅可以降低试验成本和风险,而且可以对空间桁架结构的静力学和振动特性分析提供新的手段。以空间大型桁架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相似理论,运用方程分析法和量纲分析法推导了空间桁架原型和1/3缩比模型之间的静力学相似关系和模态响应的相似关系。最后,对原型桁架和1/3缩比模型桁架进行静力学和模态仿真分析,并进行了模态试验,验证模态相似关系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通过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预测大型结构体原型的静力学和振动特性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桁架 缩比模型试验 模态 相似关系 量纲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MSTest.Lab的小型农业作业机振动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25
15
作者 张立彬 蒋帆 +1 位作者 王扬渝 张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0-104,共5页
为分析小型农业作业机的模态振型及可靠性,应用LMS Test.Lab测试系统,对JSX5D小型农业作业机进行模态试验与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阻尼比以及相应的振型等模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基频较高,而阻尼比较低,分别为196.72 Hz和不大于4.4... 为分析小型农业作业机的模态振型及可靠性,应用LMS Test.Lab测试系统,对JSX5D小型农业作业机进行模态试验与分析,得到其固有频率、阻尼比以及相应的振型等模态参数。试验结果表明该机基频较高,而阻尼比较低,分别为196.72 Hz和不大于4.41%,说明该机具有很好的刚度。但扶手部分阻尼比仅为0.57%,为降低工作时的振动强度,应加入合适的阻尼材料;发动机和齿轮箱机械接口的振动方向与该类接口的法线方向一致,说明该类接口的连接刚度较弱,应加强接口的连接刚度,保证作业机的动力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模态分析 小型衣业作业机 模态参数 LMS test.L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预试验(Pre-test)的车身动态性能模态试验方法 被引量:10
16
作者 徐猛 杨志永 +2 位作者 翟乃斌 何伟举 张理萍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87-190,213,共5页
介绍一种基于预试验(Pre-test)的车身动态性能试验方法。首先介绍了Pre-test的理论及激励点与响应点选取原则和流程,通过Lms.Virtual.Lab的预试验功能实际确定车身试验模态中响应点的数目,位置及激励点位置和方向,并通过与Lms.Test.Lab... 介绍一种基于预试验(Pre-test)的车身动态性能试验方法。首先介绍了Pre-test的理论及激励点与响应点选取原则和流程,通过Lms.Virtual.Lab的预试验功能实际确定车身试验模态中响应点的数目,位置及激励点位置和方向,并通过与Lms.Test.Lab的接口功能,导入到Test.Lab进行模态试验,通过合适的试验模态方法与参数的选取,得到准确清晰的模态辨识结果,验证了基于Pre-test的车身动态性能试验模态分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试验 激励点 车身 试验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载大口径望远镜跟踪架的稳定性分析
17
作者 李英杰 杨立保 +1 位作者 陈涛 李洪文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18,共9页
为深入了解船载大口径望远镜跟踪架结构的稳定性,以典型的地平式望远镜跟踪架为基础,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根据设备在船载、舰载情况下所承受的外部载荷,将外部载荷参数化并输入有限元软件。利用前处理软件联合有限元软件对其在静态风... 为深入了解船载大口径望远镜跟踪架结构的稳定性,以典型的地平式望远镜跟踪架为基础,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根据设备在船载、舰载情况下所承受的外部载荷,将外部载荷参数化并输入有限元软件。利用前处理软件联合有限元软件对其在静态风载下的结构变形进行分析。然后对结构固有频率进行求解,提出一种计算简单的响应谱分析,计算代替冗杂的随机响应分析,进而对动态风载和海浪激励下的设备进行稳定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的应力和形变值,确保船载望远镜跟踪架在理论上满足船载条件下的强度要求和设计精度要求。在静态风载作用下,求解得到跟踪架结构的最大应力值约为14.07 MPa,小于钢的屈服强度355 MPa;最大形变量约为0.02 mm,小于设计精度误差同轴度ϕ0.1 mm;求解1~6阶固有频率模态值为40.15、49.65、66.86、82.93、91.38、115.89 Hz;在动态风载作用下,求解得到结构应力峰值为3.92 MPa,最大形变量为0.01 mm;在海浪激励作用下,结构应力峰值为5.88 MPa,最大形变量为0.02 mm;均小于钢的屈服强度和设计精度误差同轴度。模态测试试验得到的模态值与计算模态值误差均在10%内,结合理论仿真和实际试验,该跟踪架结构可在船载条件下正常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载望远镜 跟踪架 有限元分析 模态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Test.Lab进行高速车体线路模态试验 被引量:9
18
作者 邱飞力 张立民 王学亮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2012年第2期67-70,共4页
针对高速列车的振动问题,通过线路模态试验进行车体结构模态参数研究,采用LMS test.lab振动噪声测试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后处理。基于环境激励模态试验方法及模态参数识别理论,运用PolyMax模态提取法,获取了车体的前三阶弹性模态参... 针对高速列车的振动问题,通过线路模态试验进行车体结构模态参数研究,采用LMS test.lab振动噪声测试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后处理。基于环境激励模态试验方法及模态参数识别理论,运用PolyMax模态提取法,获取了车体的前三阶弹性模态参数和对应的模态振型,为车体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高速列车 模态试验 模态参数 振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瓜病害智能识别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杨振东 骆巍 +9 位作者 罗晨 姜鸿勋 张英 宋淑敏 史一鸣 于艳玲 杨田亮 马中杰 冯晓 杨凡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利用智能识别技术及时、准确识别黄瓜病害,进而积极防治、合理施药对于保障黄瓜高质量生产及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黄瓜病害智能识别主要采用基于传统专家系统和知识图谱的专家知识,以及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可见光图像处... 利用智能识别技术及时、准确识别黄瓜病害,进而积极防治、合理施药对于保障黄瓜高质量生产及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黄瓜病害智能识别主要采用基于传统专家系统和知识图谱的专家知识,以及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可见光图像处理、叶绿素荧光和高光谱等光谱分析、多模态数据融合技术。综述了基于上述技术的黄瓜病害智能识别研究进展,以及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展望了黄瓜病害智能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旨在为黄瓜病害智能识别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病害 计算机视觉 多模态数据融合 专家知识 智能识别 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应力的车体底架横梁焊缝疲劳寿命分析
20
作者 李凯 阳光武 +2 位作者 肖守讷 杨冰 朱涛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113,共7页
为了对某动车组车体底架横梁焊缝疲劳寿命进行分析,采用ANSYS软件对车体有限元模型进行主自由度缩减,并通过模态分析验证模型缩减后满足精度要求,再用缩减模型在SIMPACK软件中生成柔性体,建立刚柔耦合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模态应力... 为了对某动车组车体底架横梁焊缝疲劳寿命进行分析,采用ANSYS软件对车体有限元模型进行主自由度缩减,并通过模态分析验证模型缩减后满足精度要求,再用缩减模型在SIMPACK软件中生成柔性体,建立刚柔耦合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模态应力恢复法仿真获得车辆空调机吊挂处横梁与地板之间焊缝的动应力-时间历程。分析焊缝动应力功率谱密度发现,关注位置的焊缝动应力响应可能与车体的1阶菱形、1阶横弯及刚体模态有关。对比分析台架试验与仿真结果发现:二者的疲劳寿命计算结果均满足车辆行驶1500万km要求,且仿真疲劳寿命偏于保守,可通过该仿真方法对关注位置的疲劳损伤及安全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应力恢复法 疲劳寿命 台架试验 刚柔耦合 动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