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9篇文章
< 1 2 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螺旋扫描激光功率对双脉冲CMT电弧热场的影响
1
作者 张刚 刘忠义 +2 位作者 蒙旭 石玗 樊丁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54,共10页
为了探究螺旋型扫描激光功率对铝合金双脉冲冷金属过渡(cold metal transfer, CMT)增材电弧热场、熔滴过渡行为及气孔缺陷的影响规律,设计变功率激光电弧复合增材制造对比试验,并利用红外热成像、光谱测量和高速摄像技术研究分析引入扫... 为了探究螺旋型扫描激光功率对铝合金双脉冲冷金属过渡(cold metal transfer, CMT)增材电弧热场、熔滴过渡行为及气孔缺陷的影响规律,设计变功率激光电弧复合增材制造对比试验,并利用红外热成像、光谱测量和高速摄像技术研究分析引入扫描激光后近熔池表面电弧径向温度场分布、复合交叉区等离子体行为以及对熔滴过渡和气孔缺陷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脉冲CMT近熔池表面电弧径向温度场变化剧烈,温度梯度大,电弧稳定性较低.当引入600~1 200 W扫描激光时,电弧径向温度分布趋于均匀化,温度梯度明显减小,近熔池表面电弧温度显著提高(最高温度可提高约900℃),促使Mg,Al原子电离产生更多数量的Mg Ⅱ,Mg Ⅲ,Al Ⅱ及Al Ⅲ离子,提高电弧稳定性;当激光功率为600 W和1 200 W时,电子密度分别增加6%和17%,电子温度分别提高400 K和800 K.激光金属蒸气有效降低熔滴过渡频率,减弱熔滴对熔池的冲击作用,使熔池趋于稳定;同时,增材件气孔数量明显减少、分布趋于分散化,当激光功率为1 200 W时,气孔几乎消失殆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振镜扫描激光-双脉冲CMT复合 温度场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_(2)MgTiO_(6):Tm^(3+)/Ho^(3+)/Yb^(3+)荧光粉上转换发光和温度传感特性
2
作者 孙顶 张宇 +3 位作者 张玉红 刘航 张力 逄金波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124,共9页
双钙钛矿材料因其出色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上转换发光和温度传感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不同浓度Tm^(3+)、Ho^(3+)、Yb^(3+)掺杂的Gd_(2)MgTiO_6新型双钙钛矿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上转换... 双钙钛矿材料因其出色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上转换发光和温度传感领域展现出显著的应用潜力。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不同浓度Tm^(3+)、Ho^(3+)、Yb^(3+)掺杂的Gd_(2)MgTiO_6新型双钙钛矿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上转换发光光谱分析,对样品结构、微观形貌、发光原理进行研究,并选择发光强度最佳的荧光粉应用于温度传感。实验结果表明,在980 nm红外激光激发下,Gd_(2)MgTiO_6:1%Tm^(3+)/0.5%Ho^(3+)/5%Yb^(3+)样品展现出最佳的发光强度。该样品的发射峰位于477 nm、545 nm、654 nm、759 nm和800 nm分别对应^(1)G_(4)→^(3)H_6(Tm^(3+))、^(5)F_(4),^(5)S_2→^(5)I_(8)(Ho^(3+))、^(5)F_5→^(5)I_(8)(Ho^(3+))、^(5)F_(4),^(5)S_2→^(5)I_(8)(Ho^(3+))以及^(3)H_(4)→^(3)H_6(Tm^(3+))能级跃迁。基于荧光强度比技术,在293~573 K温度范围内,对I_(545)/I_(700)、I_(654)/I_(700)、I_(477)/I_(700)、I_(800)/I_(700)非热耦合能级对的温度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样品在573 K处的最大相对灵敏度为1.72%K^(-1),优于多数稀土掺杂双钙钛矿的温度传感材料,显示出在温度感应技术领域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 高温固相法 荧光强度比 灵敏度 双钙钛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网络上临界溶液温度型深部调剖缓膨凝胶颗粒的制备及性能
3
作者 王犁 曾燚 +3 位作者 黄晶 钱洪芳 周利华 武元鹏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49-1856,共8页
以甲基丙烯酰胺(MAAm)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2,2-二乙氧基苯乙酮(I-2959)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和浸泡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酰胺/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MAAm/PDMAA)双网络上临界溶... 以甲基丙烯酰胺(MAAm)和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为交联剂、2,2-二乙氧基苯乙酮(I-2959)为引发剂,通过自由基聚合和浸泡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酰胺/聚(N,N-二甲基丙烯酰胺)(PMAAm/PDMAA)双网络上临界溶液温度(UCST)型水凝胶,将其用于调剖堵水。采用SEM、FTIR、高温流变仪对水凝胶的形貌、氢键作用和温度响应性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其温度响应下的溶胀性能以及氢键供体(胺基)和氢键受体(羰基)比例对水凝胶的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MAAm)∶n(DMAA)=2∶1时,制备的双网络UCST型水凝胶(PMAAm/PDMAA-2.0)具有较高的转变温度(90℃),拉伸强度最大可达13.8 MPa,拉伸断裂伸长率为100.9%,压缩应变在80%时的压缩强度最大可达4.0 MPa。PMAAm/PDMAA-2.0的UCST响应能力主要来源于聚合物链之间氢键的缔合与解离,其能够在低温下抗溶胀,高温下吸水膨胀倍数可达40倍,并且拥有0.65 MPa的突破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临界溶液温度 深部调剖 缓膨颗粒 氢键缠结 双网络凝胶 油田化学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电池包液冷系统结构设计及流道结构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庆云 周鹏 +1 位作者 刘竹丽 秦东晨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2,共9页
针对不同放电倍率下电池包对液冷系统的温控需求,设计了单进双出并联流道,并提出四置液冷板的冷却方案,以压降和流量均匀性为目标对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冷却时,电池包模组间最大温差的差值... 针对不同放电倍率下电池包对液冷系统的温控需求,设计了单进双出并联流道,并提出四置液冷板的冷却方案,以压降和流量均匀性为目标对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冷却时,电池包模组间最大温差的差值不超过0.08℃,冷却效果均衡,电池间温度一致性高。采用四置液冷板冷却时,2.5 C放电倍率下,模组间放置冷板相较于电池包侧面放置冷板最高温度低1.27℃,最大温差低1.1℃。对流道结构优化后,各流道流量最大偏差从20%下降到2.4%,压降下降了30%。优化后流道结构与蛇形流道散热性能相比,最高温度降低了2.22℃,最大温差降低了1.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单进双出并联流道 温度一致性 四置液冷板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客车中层客室温度场数值模拟及优化
5
作者 周智 张继业 李田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4-279,共6页
为分析双层客车中层客室温度场的分布特性,建立了双层客车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发现在冬季环境情况下,中层客室底部区域温度较低,经分析是由于上送上回的气流组织方式引起的。于是提出了两种优化方案:方案一是增设支风... 为分析双层客车中层客室温度场的分布特性,建立了双层客车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发现在冬季环境情况下,中层客室底部区域温度较低,经分析是由于上送上回的气流组织方式引起的。于是提出了两种优化方案:方案一是增设支风道,从而将主风道的部分风量引入客室底部区域;方案二是在方案一的基础上再在侧窗夹层增设导流板。将两种优化方案与原始方案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方案一对客室底部区域温度有一定改善作用,但仍有部分区域未达标准,方案二的优化效果比方案一更佳,中层客室主要区域温度场基本能满足相关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客车 温度场 数值模拟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光梳吸收光谱的燃烧气体温度测量方法
6
作者 马涛 王景辉 +2 位作者 孟飞 黄昂 张建伟 《计量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8-534,共7页
火焰温度测量是备受关注的测试技术问题,从接触式测量到非接触式测量,激光光谱诊断方法正在被广泛应用。其中双光梳吸收光谱法因其宽光谱范围,测量速度快,信噪比高,无需机械结构而成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测量技术。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在用... 火焰温度测量是备受关注的测试技术问题,从接触式测量到非接触式测量,激光光谱诊断方法正在被广泛应用。其中双光梳吸收光谱法因其宽光谱范围,测量速度快,信噪比高,无需机械结构而成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测量技术。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在用该技术测量甲烷等气体温度,未能直接测量火焰。通过对双光梳光谱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使整体光谱稳定性在2%以内,再配合燃烧吸收装置,对火焰吸收的信号进行连续式采集,并结合双线吸收法,初步计算了吸收路径平均温度,得到温度分布。将其与热电偶对照,温度趋势基本一致,为火焰温度测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焰温度测量 双光梳 吸收光谱 双线吸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
7
作者 龙美玲 杜嘉华 +3 位作者 孔博 解云云 张平冬 康向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6-36,共11页
【目的】建立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的技术体系,为林木三倍体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山西朔州的毛白杨为研究对象,利用醋酸洋红染色法,在掌握雄花芽减数分裂规律的基础上,施加4℃低温处理毛白杨雄花芽,诱导产生2... 【目的】建立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的技术体系,为林木三倍体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山西朔州的毛白杨为研究对象,利用醋酸洋红染色法,在掌握雄花芽减数分裂规律的基础上,施加4℃低温处理毛白杨雄花芽,诱导产生2n花粉;利用免疫荧光技术研究低温胁迫处理条件下花粉母细胞微管骨架动态变化,探索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的内在机制;利用获得的低温诱导型2n花粉与毛白杨雌株进行授粉杂交,通过流式细胞仪和体细胞染色体计数法检测倍性,筛选获得三倍体。【结果】(1)毛白杨花粉母细胞在温室水培条件下完成减数分裂需4~5 d,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进程与雄花芽外部形态和花药颜色变化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2)减数分裂时期和持续处理时间对毛白杨2n花粉诱导率具有显著影响;处理时期与持续处理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毛白杨2n花粉诱导率无显著影响。(3)利用4℃低温对发育至减数分裂Ⅱ中期的花粉母细胞进行2 d的持续处理是低温诱导毛白杨花粉染色体加倍,获得2n花粉的最佳处理组合,最高可获得9.51%的2n花粉。(4)利用获得的低温诱导型2n花粉与毛白杨雌株进行授粉杂交,筛选获得1株三倍体。(5)4℃低温处理可干扰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Ⅱ末期辐射状微管的形成,导致四分体时期相邻子核之间的微管部分缺失。【结论】本研究首次利用低温诱导获得毛白杨2n花粉,并通过低温诱导型2n花粉杂交成功筛选获得三倍体1株,验证了利用低温诱导杨树花粉染色体加倍选育三倍体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白杨 低温胁迫 染色体加倍 2N花粉 微管 三倍体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双切圆锅炉垂直水冷壁出口汽温偏差分析及设计运行对策
8
作者 周妍君 郭泽瑞 +3 位作者 卫子钰 杨冬 毛玉鹏 王永杰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62-1172,共11页
为改善1000 MW超超临界双切圆锅炉在低负荷运行时垂直管圈水冷壁出口汽温偏差大的问题,将水冷壁等效为流动网络系统,建立了水动力计算数学模型。利用400 MW负荷下实验炉测量数据,多次反推迭代计算出炉内实际吸热偏差分布,并验证了该模... 为改善1000 MW超超临界双切圆锅炉在低负荷运行时垂直管圈水冷壁出口汽温偏差大的问题,将水冷壁等效为流动网络系统,建立了水动力计算数学模型。利用400 MW负荷下实验炉测量数据,多次反推迭代计算出炉内实际吸热偏差分布,并验证了该模型的精密性。经分析指出低负荷时干湿态转态不同步是造成出口汽温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运行对策;设计了2种节流圈调整方案,计算了节流圈调整后水动力特性并校核流动不稳定性。结果表明:2种调整方案下出口汽温均更加均匀,出口汽温偏差减小,且不会发生流动不稳定现象;采用节流圈调整方案二后,四面墙整体出口汽温更加均匀,该方案对四面墙出口汽温偏差的改善作用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锅炉 双切圆燃烧 吸热偏差 水动力特性 出口汽温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Q学习的温差发电系统电压动态补偿
9
作者 张子健 杨博 +2 位作者 李鸿彪 郜登科 陆海 《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354-3361,I0097-I0104,共16页
针对温差发电系统在非均匀温度条件下的输出功率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Q学习的温差发电系统电压动态补偿方法。通过引入双Q学习机制和自适应探索率与学习率设计,有效降低了传统Q学习算法因Q值高估导致效率下降的问题,同时结合启发... 针对温差发电系统在非均匀温度条件下的输出功率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Q学习的温差发电系统电压动态补偿方法。通过引入双Q学习机制和自适应探索率与学习率设计,有效降低了传统Q学习算法因Q值高估导致效率下降的问题,同时结合启发式动作策略提升了搜索效率,使算法能够更准确地找到最优电压补偿方案。在10×15模型的仿真中,双Q学习算法在对角线、外部、内部及随机4种温差分布条件下,分别实现了43.00、62.29、47.59和58.89W的功率提升,相比初始功率提升了8.11%~15.79%。在15×15模型中,双Q学习算法在上述4种条件下分别提升了59.97、48.69、59.18和73.22W,功率提升幅度达6.26%~11.38%。所有仿真均通过MATLAB/Simulink及SimuNPS软件实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多种温差条件下显著提高了发电效率,且优于其他对比算法及动态重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差发电 电压补偿 双Q学习 不均匀温度分布 SimuN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冷轧制备Fe-3.5%Si无取向硅钢组织织构演变研究
10
作者 王伊南 鲁辉虎 +5 位作者 林媛 顾祥宇 乔卫东 杨胜超 祁成哲 李泽阳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109,共8页
目的以3.5%(质量分数)Si无取向硅钢热轧板为对象,研究采用二次冷轧法制备0.25 mm厚无取向硅钢过程中微观组织与织构的演变规律。方法通过冷轧与热处理实验、EBSD及室温拉伸实验,研究了制备过程中无取向硅钢的微观组织织构及性能。结果... 目的以3.5%(质量分数)Si无取向硅钢热轧板为对象,研究采用二次冷轧法制备0.25 mm厚无取向硅钢过程中微观组织与织构的演变规律。方法通过冷轧与热处理实验、EBSD及室温拉伸实验,研究了制备过程中无取向硅钢的微观组织织构及性能。结果热轧板表层发生部分再结晶,由剪切带、回复组织与细小等轴晶组成,中心层存在大量剪切带与变形带;表层以Goss织构为主,中心层由锋锐α纤维织构组成。经950℃×3 min常化后发生完全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为(147.6±1.9)μm;α纤维织构转变为α^(*)纤维织构。一次冷轧板中存在完整α纤维织构与γ纤维织构,经950℃×3 min中间退火后发生完全再结晶,平均晶粒尺寸为(119.3±6.9)μm。二次冷轧板中为锋锐{001}110织构与γ纤维织构。经960℃×3 min再结晶退火后,平均晶粒尺寸为(145.4±4.4)μm,织构组分主要为立方、旋转立方与Goss织构,退火后试样屈服强度为515.6 MPa,断后伸长率为11.6%。结论通过二次冷轧法获得了高强无取向硅钢,其中屈服强度强化机制以固溶强化为主,贡献值为357.63MPa,占比67.63%;最终退火试样磁感值B5000为1.690T;铁损值P_(1.0/400)为13.37 W/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取向硅钢 二次冷轧 退火温度 微观织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轴承的表面改性与耐蚀耐磨性能研究
11
作者 李静娇 李凤蛟 +3 位作者 杨翠蕾 王玉彩 王聪 李超峰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5,共7页
为提高机械轴承的表面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双辉等离子改性技术在机械轴承钢表面制备了Ta过渡层和SiC表面层形成的改性层,研究了制备温度对改性层表面和截面形貌、物相组成、耐磨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温度的升高会使表面... 为提高机械轴承的表面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采用双辉等离子改性技术在机械轴承钢表面制备了Ta过渡层和SiC表面层形成的改性层,研究了制备温度对改性层表面和截面形貌、物相组成、耐磨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温度的升高会使表面改性层从花瓣状形态向颗粒堆积形态演变;温度为725℃~875℃时,双辉等离子改性技术在机械轴承钢基体表面都成功制备了Ta过渡层和SiC表面层构成的改性层,但是改性层厚度和内部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机械轴承基体的摩擦曲线波动幅度较大且摩擦系数较高,而改性层的摩擦系数相对波动幅度较小、平均摩擦系数降低;随着温度从725℃增加至875℃,改性层的磨损体积、比磨损率和腐蚀电流密度先减少后增加,在温度为775℃时获得磨损体积、比磨损率和腐蚀电流密度最小值,分别为2.13×10^(-3)mm^(3)、5.16×10^(-5)mm^(3)/(N·m)和1.92×10^(-6)A/cm^(2),此时改性层具有最佳的耐磨和耐蚀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轴承钢 双辉等离子改性 植被温度 耐磨性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重本征正交分解的干式变压器温度场降阶建模方法
12
作者 张泽懿 蓝海娟 唐文虎 《广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67,共12页
本征正交分解法(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因其计算物理场的快速性和准确性,被应用于建立变压器温度场的降阶模型中。现有的POD降阶模型不能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变压器瞬态温度场,为此,提出一种可适应变压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温... 本征正交分解法(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因其计算物理场的快速性和准确性,被应用于建立变压器温度场的降阶模型中。现有的POD降阶模型不能模拟不同工况下的变压器瞬态温度场,为此,提出一种可适应变压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场降阶建模方法,建立基于双重本征正交分解(double 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DPOD)的变压器温度场降阶模型。首先,在额定工况下建立基于POD的干式变压器温度降阶模型;其次,在变负载和变入口风速的情况下计算该降阶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分别建立在负载变化和入口风速变化情况下基于DPOD的干式变压器降阶模型,验证降阶模型在这些状况下的准确性,并与POD降阶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DPOD降阶模型能够在变压器运行状况发生变化时保持温度场计算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式变压器 温度场 降阶方法 双重本征正交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角影响下双坡式建筑顶棚羽流射流行为研究
13
作者 许楚楚 郭世恩 +1 位作者 王继贇 黄萍 《消防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3-789,共7页
本文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双坡式建筑顶棚羽流射流火灾行为特性,分析了顶棚夹角对顶棚下方温度分布及羽流流动卷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平顶棚条件下,射流温度从撞击点开始向外围逐渐降低。随着顶棚夹角减小,射流温度的变化趋... 本文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双坡式建筑顶棚羽流射流火灾行为特性,分析了顶棚夹角对顶棚下方温度分布及羽流流动卷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平顶棚条件下,射流温度从撞击点开始向外围逐渐降低。随着顶棚夹角减小,射流温度的变化趋势表现为:随着与撞击点距离的增加,无论是在屋脊还是斜坡方向上,射流温度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特征,即双坡式顶棚在羽流撞击点区域出现局部低温区的现象。特别是在火源功率较大、顶棚夹角较小时,该低温区现象更加明显。此外,双坡式顶棚结构会限制羽流沿斜坡方向的流动,角度越小,羽流在斜坡方向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导致羽流更多沿屋脊方向扩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量化揭示了双坡式顶棚对空气卷吸的限制作用,发现随着角度减小,顶棚下方单位长度空气卷吸量不断降低。研究对于双坡式顶棚建筑防火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坡式顶棚 顶棚羽流射流 数值模拟 低温区 羽流流动卷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冷却结构优化及其温度场分析
14
作者 刘鹏宇 吴娟 寇少凯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6-1614,共9页
为了解决大型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损耗大、温升高和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大型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JKN-3x2.2p为例,对其温度场和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改进优化提升机内部结构来降低其最高温度,并研究了风速与风道对提升机温度的影... 为了解决大型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损耗大、温升高和散热能力不足的问题,以大型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JKN-3x2.2p为例,对其温度场和流场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改进优化提升机内部结构来降低其最高温度,并研究了风速与风道对提升机温度的影响。首先,建立了双风道流动与传热耦合三维模型,根据基本假设与边界条件,使用有限元法得到了提升机热源部分的损耗,并将其转化成生热率,对提升机温度场进行了仿真计算;然后,在定子端部设计通风槽钢来降低绕组最高温度,并对提升机定子通风孔数量进行了优化,对比了优化前后整体温度变化,分析了不同风速与风道对提升机温度场的影响;最后,为保证提升机内部气流均匀分布,对其冷却流场进行了模拟仿真;为了验证流-固耦合仿真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提升机温升实验,并对比分析了仿真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安装通风槽钢使绕组最高温度降低了约7℃,永磁体最高温度下降了约5℃;选择定子通风孔数量85以及双风道、入口风速为24 m/s时散热效果更好。该研究结论揭示了定子结构改进对提升机温度场的影响,得到了冷却效果最佳方案,可为矿用永磁外转子提升机的冷却系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重机械 双风道 温度场和流场分析 气流均匀 通风槽钢 通风孔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煤自燃“温—气”双指标循环反馈预测技术研究
15
作者 李尚国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4,共5页
为提升王才伙盘煤矿煤自燃“温—气”双指标循环反馈预测技术,利用程序升温实验,采用现场测定方法分析了煤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气体产物,确定了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范围,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计算了回风隅角CO体积分数(φ(CO))。结... 为提升王才伙盘煤矿煤自燃“温—气”双指标循环反馈预测技术,利用程序升温实验,采用现场测定方法分析了煤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气体产物,确定了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范围,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计算了回风隅角CO体积分数(φ(CO))。结果表明:CO和CO_(2)在常温下产生,C_(2)H_(4)在98.50℃产生,加速氧化临界温度为170.89℃;2202工作面散热带宽39.38 m,氧化带宽74.03 m,回风隅角φ(CO)平均为6.4×10^(-6);采空区内的最高温度与回风隅角φ(CO)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可根据二者中的任意一个参数值推测另外一个参数值,即可根据采空区内的最高温度确定φ(CO),亦可在已知φ(CO)的情况下推测采空区内的最高温度,大大提高了煤自燃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气”双指标 煤自燃 采空区 回风隅角 循环反馈 最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双层舱室结构热载荷参数试验及仿真研究
16
作者 顾颖宾 林一 敖雷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15-120,共6页
针对损管事故过程中船舶双层舱室结构热载荷特性问题,本文基于相似理论建立了主尺度比为1∶8的缩比模型,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热载荷作用下双层舱室结构的温度场分布规律。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数值模型对舱室三维流场热参数进行分析,数值... 针对损管事故过程中船舶双层舱室结构热载荷特性问题,本文基于相似理论建立了主尺度比为1∶8的缩比模型,通过试验方法研究了热载荷作用下双层舱室结构的温度场分布规律。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数值模型对舱室三维流场热参数进行分析,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显示出较好的相似性。研究发现恒温热源作用下,舱室内顶板温度远高于底板温度,加筋温度升高主要依靠内壁的热传导效应且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分布。研究结果可为船舶复杂舱室结构的热应力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舱室结构 热载荷 模型试验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出温度对双层绝缘结构电缆线芯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王阳 秦轩杰 宋言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5,共7页
通过双层共挤工艺制备0.6/1 kV双层绝缘结构电缆线芯,研究不同挤出温度对双层绝缘结构线芯表面质量、偏心度、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制备的双层绝缘结构线芯进行多项性能测试和耐热寿命评定。结果表明:随着挤出温度从温度... 通过双层共挤工艺制备0.6/1 kV双层绝缘结构电缆线芯,研究不同挤出温度对双层绝缘结构线芯表面质量、偏心度、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对制备的双层绝缘结构线芯进行多项性能测试和耐热寿命评定。结果表明:随着挤出温度从温度Ⅰ升高至温度Ⅱ时,制备的双层绝缘结构线芯表面平整,光亮度较好且内外绝缘层偏心度较小(≤15%),此时双层绝缘结构线芯断裂伸长率从109%增加至221%。当挤出温度从温度Ⅱ升高至温度Ⅲ时,制备出的双层绝缘结构线芯表面质量恶化,绝缘线芯形状出现扭曲和收缩,且纵截面可观察到许多大小不一的气孔,此时双层绝缘结构线芯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下降至10.7 MPa和140%。通过挤出温度Ⅱ制备的双层绝缘结构线芯经电子辐照交联后,其20℃绝缘电阻常数、老化前后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热延伸性能显著优于JG/T 442-2014标准中规定值,表明该双层绝缘结构线芯绝缘性能、力学性能、老化性能和热延伸性能较为优异。此外,双层绝缘结构线芯经165℃/168 h老化后,其断裂伸长率保留率达到98%,表明该双层结构的绝缘线芯具有较好的耐热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结构 双层共挤 挤出温度 表面质量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动态建模与仿真
18
作者 谢衍 曾德良 +3 位作者 胡勇 朱岩松 李瑞连 刘吉臻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6841-6853,I0019,共14页
二次再热技术是当今国际领先的高效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然而,额外增加的再热器及配套设备使得机组热惯性增加,过程控制复杂。为了提高机组灵活性,设计更加智能的控制系统,建立一个能简洁准确描述二次再热机组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是首要... 二次再热技术是当今国际领先的高效清洁的燃煤发电技术。然而,额外增加的再热器及配套设备使得机组热惯性增加,过程控制复杂。为了提高机组灵活性,设计更加智能的控制系统,建立一个能简洁准确描述二次再热机组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是首要前提。该文基于质量、能量守恒定律对宽负荷运行下的1000 MW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进行分析与建模,并通过正交设计的烟花算法辨识模型参数。闭环仿真结果表明,在所使用的数据集中,协调系统与主蒸汽温度系统输出误差不超过0.7%,再热蒸汽温度误差不超过1.3%;开环仿真表明,模型能够反映机组的动态特性,可以作为协调与主、再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器设计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再热 超超临界机组 动态数学模型 协调控制系统 主/再热蒸汽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温耐盐双尾型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
19
作者 郭光范 曹孟菁 +1 位作者 张玉平 刘也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6-1123,共8页
采用单体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SAMPS)、丙烯酸钠(SA)、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双癸基甲基烯丙基氯化铵(DC10MAAC),通过自由基聚合得到双尾型疏水缔合聚合物(PASSDD)。利用IR、1H NMR、AFM、黏度测试等方... 采用单体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SAMPS)、丙烯酸钠(SA)、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和双癸基甲基烯丙基氯化铵(DC10MAAC),通过自由基聚合得到双尾型疏水缔合聚合物(PASSDD)。利用IR、1H NMR、AFM、黏度测试等方法对PASSDD的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合成PASSDD适宜的反应条件为:n(AM)∶n(SAMPS)∶n(SA)∶n(DMDAAC)∶n(DC_(10)MAAC)=71.25∶7.5∶20∶1∶0.25,引发剂加量0.15%(w),反应温度45℃,单体总用量25%(w),OP-10加量1.2%(w),在此条件下得到的PASSDD溶液增黏能力最好。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相比,不同水解度的PASSDD在高温、高矿化度下表现出良好的增黏能力和抗剪切能力。PASSDD具有良好的抗老化能力,老化90 d后黏度最低为39.2 mPa·s;PASSDD可提高采收率15.40%,远高于HPAM,驱油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尾疏水缔合聚合物 增黏能力 抗温抗盐 抗剪切 老化稳定性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生育期的影响
20
作者 章起明 郭水连 +2 位作者 欧阳冬梅 李鹰 汪建军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7期46-53,共8页
利用江西省1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双季稻生育期资料和1994—202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对江西省不同地区双季稻生育期的时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江西省双季稻各生育阶段的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 利用江西省1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双季稻生育期资料和1994—2023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对江西省不同地区双季稻生育期的时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江西省双季稻各生育阶段的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以早稻播种—移栽期和晚稻移栽—抽穗期最明显。自2011年以来,早稻播种、移栽和抽穗期均表现为提前的趋势,成熟期变异较大,但主要表现为推迟的趋势,晚稻各生育期均表现为推迟的趋势。对各生育阶段持续时间的年际变化而言,早稻播种—移栽期、抽穗—成熟期和全生育期主要表现为延长的趋势;移栽—抽穗期的差异较大,赣北、赣中地区呈缩短的趋势,赣南地区呈延长的趋势;晚稻移栽—抽穗期和全生育期呈延长的趋势,播种—移栽期和抽穗—成熟期主要表现为缩短的趋势。随着气候的变暖,早稻的播种—移栽期、移栽—抽穗期和晚稻的播种—移栽期、抽穗—成熟期、全生育期均呈缩短的趋势,且与该阶段的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但早稻的抽穗—成熟期、全生育期,以及晚稻的移栽—抽穗期之间的变异较大。因此,江西省早稻可适时提前播种,晚稻可适当推迟收割,并选用推广生育期较长且耐高温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双季稻 平均气温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