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2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epSeek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 被引量:10
1
作者 罗生全 李霓 +6 位作者 宋萑 荣晴 李洪修 王萌萌 雷浩 马玉林 曾文婕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共14页
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DeepSeek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其在教育领域的多模态处理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功能,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教师能力提... 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DeepSeek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其在教育领域的多模态处理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功能,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教师能力提升应着重将培养模式向“思维发展导向”转型、实践场域向“技术嵌入型”重构、制度环境创新向弹性化动态化转变等;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数据智能推动个性化教学的规模化、人机协同重构师生互动的深度、人文关怀守护教育本质的温度;三是应对课程知识形态变化需重塑知识选择标准、重构知识组织方式、规范知识表达过程、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四是DeepSeek驱动的教师教材使用需基于“思维过程可视化——文化认知与伦理嵌入——生成性交互积累”的三维智能要素,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特色化地运用教材、协同化地反思教材使用等;五是DeepSeek赋能深度学习评价需关注评价指标生成的众智叠加、评价方法的教学融入和评价数据处理中的算力支持,以此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不断增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数字化赋能 教育强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能力 课程知识形态 教师教材使用 深度学习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足学科做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三个关键问题 被引量:6
2
作者 郭华 江笑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89,F0002,共8页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课程改革新措施。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必须把握好其与学科的关系。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主动“跨出去”以加强学科间的关联,还要“跨回来”以促进学科学习的拓展和深化。跨学科主题学...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的课程改革新措施。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必须把握好其与学科的关系。跨学科主题学习要主动“跨出去”以加强学科间的关联,还要“跨回来”以促进学科学习的拓展和深化。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要关注真实问题的解决,又要关注是否承载了学科的重要内容。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要自觉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支持学生在综合学习和运用人类历史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主题学习 学科课程 学科教学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以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2
3
作者 巩立超 《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2期142-146,共5页
“课程思政”背景下,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当前高校教育重点内容。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育人的核心力量,肩负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新的思政教育环境下,加快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让高校辅导... “课程思政”背景下,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当前高校教育重点内容。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作为高校育人的核心力量,肩负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在新的思政教育环境下,加快协同育人机制建设,让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实现“三全育人”的必要途径,还能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育人的精度,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文中概述协同育人的基本内涵,阐述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作用,探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原则,分析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问题,探究“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路径,旨在为高校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高校辅导员 专业课教师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跨学科实施研究
4
作者 王兆璟 王禛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8,共8页
当前,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载体,必须重新审视并构想如何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未来教师。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表征为课程目标、内容、情境等寻求标准化,如此虽然确保了课程的专业深度,却隐含控制性导向与规... 当前,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载体,必须重新审视并构想如何培养具备跨学科素养的未来教师。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表征为课程目标、内容、情境等寻求标准化,如此虽然确保了课程的专业深度,却隐含控制性导向与规范性特质。知识的内在联系不能被阻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要突破学科限度。跨学科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应然诉求、实然过程和必然结果。为此,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跨学科实施亟待开发跨学科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建立跨学科课程管理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 跨学科 课程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学科视阈下师范生计算思维发展现状与培养策略
5
作者 郭锂 胡钦太 +1 位作者 王姝莉 陈颖珊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4-111,122,共9页
计算思维教育是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石,居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之列。在国内外日益重视K-12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背景下,各学科职前教师的计算思维普适能力和计算思维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成为国际研究热点。该研究从K-12跨学... 计算思维教育是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石,居于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之列。在国内外日益重视K-12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背景下,各学科职前教师的计算思维普适能力和计算思维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成为国际研究热点。该研究从K-12跨学科教学和计算思维教育的互生性这一视角切入,分层剖析跨学科与师范生计算思维的逻辑关系;以我国多地区师范生计算思维的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呈现师范生计算思维发展现状;以83项国际相关实证研究的结论为启示并结合该研究团队所开展的侧重于培养师范生“计算思维教育融入跨学科主题学习”职业能力的专门课程的本土化教学实践经验,给出我国师范生计算思维培养的实操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学科 计算思维 师范生 职前教师 新课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标下教师教科书使用的困境及其纾解
6
作者 石鸥 张靖卉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7,共8页
依循新课标的教科书必然有新的变化,这也对教师的教科书使用提出了新挑战。当前教师在传统教科书使用惯习的影响下面临多维困境,具体表现在教师对教科书设计意图的识别、对教科书文本的理解和对教科书功能的开发等方面。教师使用新教科... 依循新课标的教科书必然有新的变化,这也对教师的教科书使用提出了新挑战。当前教师在传统教科书使用惯习的影响下面临多维困境,具体表现在教师对教科书设计意图的识别、对教科书文本的理解和对教科书功能的开发等方面。教师使用新教科书的困境可归因为:新课标理念在目标定位、育人取向、教学过程等方面对传统教科书使用观提出全新挑战,教师内在认知失调和外在资源供给滞后导致教科书使用存在适应性障碍,教科书设计与教科书使用的互动机制缺失。教科书使用的预期目标的有效达成应从三方面着手:提升教师教科书使用的专业能力、建立教师教科书使用的保障机制、完善新课标下教科书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教科书使用 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研究
7
作者 王燕 刘涛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1,共9页
文章提出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课程思政能力和工作绩效的三级指标体系。通过问卷在对各二级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性别、年龄段和职称等个人属性变量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课程思政能力和工作绩效的差异... 文章提出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课程思政能力和工作绩效的三级指标体系。通过问卷在对各二级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性别、年龄段和职称等个人属性变量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数字素养、课程思政能力和工作绩效的差异性分析,确定了控制变量。通过多元层级回归效应分析,证实工作绩效与职称、数字素养和课程思政能力相关。研究表明要特别重视高校公共体育教师数字教学能力、课程思政素养能力和课程思政评价与反思能力的发展,助力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从而确保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育人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 数字素养 课程思政能力 工作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理论视角下英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中的矛盾与行动——以中国文化课程建设为例
8
作者 薛丽娜 王永亮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8-144,共17页
外语教育界已经对课程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鲜有研究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选取由普通英语教师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探究其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中面临的主要... 外语教育界已经对课程建设开展了广泛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但鲜有研究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从活动理论视角出发,选取由普通英语教师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探究其在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并介绍其为化解矛盾所采取的行动。研究发现,专业学习共同体在课程建设中主要面临四重矛盾:团队成员对于课程建设的目标意见不同的矛盾、团队成员文化知识储备不足与课程内容博大精深之间的矛盾、先进的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方法之间的矛盾以及共同体与邻近活动系统之间的矛盾。为了应对矛盾,专业学习共同体采用的主要行动包括求助专家、创新性的文献共读会、同伴情感和认知支持等中介工具。有效的课程建设活动不仅提升了共同体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也反哺赋能了他们的生活,使其成长为文化知识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及一线英语教师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学习共同体 活动理论 课程建设 英语教师 中国文化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育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樊三明 董翠香 +2 位作者 李梦欣 宋雨婷 季浏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0,共8页
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探究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育的价值、困境,并提出策略。价值:增强思政认知能力,夯实知识活化能力,优化思政设计能力,提升思政实施能力,发展反思研究能力。困境:深度熏陶不足,多元思维缺乏,师生... 运用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探究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育的价值、困境,并提出策略。价值:增强思政认知能力,夯实知识活化能力,优化思政设计能力,提升思政实施能力,发展反思研究能力。困境:深度熏陶不足,多元思维缺乏,师生对话不畅,言行表达生硬,自主驱动薄弱。策略:系统推进,实现深度熏陶;深挖价值,强化多元思维;创新方法,注重师生对话;转变形象,升级言行表达;协同组织,促进自主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课程思政 高校体育教师 教学能力 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的价值导向:从举证到赋能 被引量:4
10
作者 蒋成香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9-114,共6页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产出导向的师范人才培养内部评价体系的起点和重要内容,其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和人才培养全周期,需要从认证体系和人才培养两个视角探究其实质。将外部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内化为师范人才内部培养要求,将有助于实现...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产出导向的师范人才培养内部评价体系的起点和重要内容,其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和人才培养全周期,需要从认证体系和人才培养两个视角探究其实质。将外部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内化为师范人才内部培养要求,将有助于实现从举证导向到赋能导向评价的价值转变。在赋能评价建构路径上,建立以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为核心的培养体系是赋能评价的基础,以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教学评价任务、教师将评价融入教学研究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师范生将参与评价融入学习是实施赋能评价的切入点,以适切的评价取向实施赋能评价是其评价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类专业认证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价值导向 举证 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洪亮 许文鑫 +2 位作者 郭永波 于永晖 姚蕾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2,共9页
基于新课改背景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量化评价。运用文献资料法厘定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提出其核心要素,并据此采用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初始量表... 基于新课改背景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实现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量化评价。运用文献资料法厘定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基本内涵和提出其核心要素,并据此采用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编制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初始量表;选取784名中小学体育教师(样本1)的问卷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选取833名中小学体育教师(样本2)的问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信效度以及恒等性检验;间隔4周后,对来自样本2的12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样本3)的问卷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信度重测。结果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素养量表由评价知识、评价技能、评价态度、评价习惯、评价品格5个分量表构成,共22个题项。二阶五因子结构模型各项拟合指标达到统计学意义;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重测信度系数、内容效度系数、收敛效度系数均介于标准值区间;量表具有跨性别、跨学段、跨地区的测量等值性。研究认为,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量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测量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素养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中小学体育教师 评价素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量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课程领导力发展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屈曼祺 李宝敏 宫玲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07,共12页
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展是助力高质量课程改革深化落实的迫切需求,教师课程领导力发展的影响机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课程领导... 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双重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展是助力高质量课程改革深化落实的迫切需求,教师课程领导力发展的影响机制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构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影响路径假设,从教师课程领导力内部结构、教师个人特质和学校组织环境三个维度探究九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并验证构建的影响路径模型和假设,并据此提出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课程领导力内部结构中,课程领导认知和课程领导认同都对课程领导实践有显著且正向的影响;个人特质方面,数字素养和技术接受均对课程领导认知和课程领导认同有显著且正向的影响;组织环境方面,课程领导认同作为技术环境影响课程领导实践的完全中介,组织文化分别对课程领导认知和课程领导认同有显著且正向的影响。基于研究发现,从教师课程领导力内部结构、教师个人特质和学校的组织环境三个层面提出了数字化时代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发展策略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中小学教师 课程领导力 发展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融入学科教师教育课程:意蕴、机理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3
作者 欧阳修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教师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是塑造教育家精神的基础;教师教育课程作为育师载体,对教师素质提升意义重大。学科是教师教育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依托。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学科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是涵养学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重要途径。教... 教师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是塑造教育家精神的基础;教师教育课程作为育师载体,对教师素质提升意义重大。学科是教师教育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依托。将教育家精神融入学科教师教育课程建设是涵养学科教师教育家精神的重要途径。教育家精神不仅能促使学科教师教育课程聚焦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教师教育理论体系的创新,更能推动教育公平理念的深化落实,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学科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灵魂与动力源泉。根据教育家精神涵盖的六方面内容,结合学科教师教育职前、入职和职后三个重要专业发展阶段,可以构建出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学科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1+X”运行架构。“1”代表教育家精神这一核心价值的一致性,“X”代表不同阶段课程建设的特殊性,具体包括“第一课”(职前培养)、“入职课”(入职培训)和“终身课”(在职进修)三个阶段性课程,并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由此,学科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应设定彰显教育家精神的课程目标,整合关涉教育家精神的内容,运用体现教育家精神的教学方法,构建契合教育家精神的综合评价体系,以引领学科教师全面专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学科教师 学科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课教师承担多重角色的内在机理与实践构造 被引量:4
14
作者 顾云湘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09,共5页
各类课程在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探索中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文章分析课程思政推行效果不佳的问题成因,寻求解决策略,提出思政课教师须承担多重角色,助推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围绕思政课教师承担多重角色的原因、可能性与可行性、... 各类课程在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探索中出现了各自为政的现象。文章分析课程思政推行效果不佳的问题成因,寻求解决策略,提出思政课教师须承担多重角色,助推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围绕思政课教师承担多重角色的原因、可能性与可行性、具体表现以及实践路径等多个维度,为思政课教师找准角色定位、优化职能职责,推进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价值实现,为推动课程思政深入发展提供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思政课教师 多重角色 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课程改革背景下西藏初中数学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关系研究
15
作者 桑比东周 宋乃庆 陈婷 《数学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1,89,共8页
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是影响西藏学生数学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以西藏216名初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化访谈等方法研究了西藏初中数学教师信念、课堂教学实践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西藏初中数学教... 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是影响西藏学生数学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以西藏216名初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化访谈等方法研究了西藏初中数学教师信念、课堂教学实践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西藏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本质持有静态取向的混合信念,对数学教与学持有建构主义信念;第二,教师在课堂中倾向于采用探究取向的混合教学法;第三,教师信念与课堂教学实践之间呈显著相关,且互相具有显著预测作用.上述结果进一步证实,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动态互惠的关系.为深化西藏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数学教师迫切需要聚焦于数学教学实践的专业培训,以引领教师反思教学实践,发展教师信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西藏初中数学教师 教师信念 课堂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教师实践的现实审视与行动路向
16
作者 郭宇婧 白欣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6-141,共6页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关于科学史的十余项知识点及教学策略,彰显出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体系中日益显著的地位与作用。但在一线实践中,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仍面临教学目标完成度低、教学内容与新课标不匹配、教学方法选...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关于科学史的十余项知识点及教学策略,彰显出科学史在科学教育体系中日益显著的地位与作用。但在一线实践中,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仍面临教学目标完成度低、教学内容与新课标不匹配、教学方法选取不当等问题。鉴于此,在解读与分析新课标中关于科学史内容的隐性引导与显性要求的基础上,倡导教师应传授史学教育真谛、严择科学史素材、推动素养本位教学革新,以实现科学史融入科学教育从理论认知到教学实践的有效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新课标 科学史 科学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物理教师新课程实施水平、类型与影响——基于多维多类模型建构的混合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海波 彭佳 +1 位作者 冯利 王艳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共8页
了解“新课标”颁布后初中物理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类型、特征与影响,对于调控教师课程实施有效性,推动“新课标”落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混合研究中的解释性序列设计,对课改实验区初中物理教师课程实施实然样态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了解“新课标”颁布后初中物理教师的课程实施水平、类型、特征与影响,对于调控教师课程实施有效性,推动“新课标”落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混合研究中的解释性序列设计,对课改实验区初中物理教师课程实施实然样态与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发现:(1)教师整体课程实施水平较高,个人教学“观念-能力”是影响教师实施的关键因素;(2)教师群体可以划分为“低-实施低效型、中-顺势扮演型、高-实施高效型、高-迎难而上型”四类实施类型,不同类型教师的课程实施各维度呈现多重异质性,在性别与教龄之间的分布呈现峰谷交叠态势,在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式方面呈现显著差异;(3)不同类型教师课程实施主观影响因素各具特点,分别呈现“注重学校课改环境、强调课程资源支持、提升实施自我效能、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四大特征。为推进“新课标”的有效落地,建议根据初中物理教师课程实施类型进行分类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物理教师 课程实施 多维多类模型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标视野下英语教师培训的理论依据、层次类型与实施路径
18
作者 邵艳红 梅德明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3,共6页
新课标视野下的英语教师培训可依据问题式学习理论、项目式学习理论和跨界学习理论三类基础理论开展。在培训的层次类型方面,培训形式可以分为校本培训、省(市、县)级自主选学培训、省(市、县)级专项培训;培训对象可以按照专业理念、专... 新课标视野下的英语教师培训可依据问题式学习理论、项目式学习理论和跨界学习理论三类基础理论开展。在培训的层次类型方面,培训形式可以分为校本培训、省(市、县)级自主选学培训、省(市、县)级专项培训;培训对象可以按照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潜在发展方向等要素进行分组、分类,并依据发展阶段、培训内容和知识领域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即初级培训者、中级培训者和高级培训者;培训内容可依据英语课程的不同层次分模块进行选择,也可以依照培训对象的不同需求进行选择。在开展培训时,可以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开展课例研究;分解培训项目,开展长期教学研讨;基于跨界学习理论,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课标 英语教师培训 问题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 跨界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的教师教育课程布局:价值跃迁、现实困囿及优化路径
19
作者 周向伟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6-168,共13页
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的重要战略部署。教师教育课程作为师范人才培养的灵魂,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教育家精神重新布局。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教师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走向四重跃迁:信念与... 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的重要战略部署。教师教育课程作为师范人才培养的灵魂,需要与时俱进融入教育家精神重新布局。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教师教育课程的育人价值走向四重跃迁:信念与责任方面从注重“会教”品格走向“乐教”品质;知识与能力方面从培养“合格”教师走向“卓越”追求;实践与体验方面从具有“育人”经历走向“树人”体悟;文化与认同方面从着眼“师道”传承走向“弘道”自信。反观当前的教师教育课程布局,存在职业信仰教育课程不足、课程滞后于时代变局而僵化、跨时空的课程实践阻隔以及本土课程及功能挖掘不够等问题,导致其育人价值未能充分释放。面向未来,教育家精神引领下教师教育课程布局的优化路径包括:思政引领,聚焦课程体系对师范生职业信仰的培育力;要素创新,关注超越物化的课程形态与卓越育人根基;关系重构,走向跨时空的课程整合及终身教育正义;功能升级,挖掘本土特色课程的弘道自信培育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教师教育课程 课程布局 师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任力导向和功能定向的中小学融合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
作者 武爱红 张青 +2 位作者 吴佳洺 谢俊霞 武砀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39-547,共9页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康复胜任力架构(RCF),构建胜任力导向和功能定向的中小学融合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方法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融合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根据中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 目的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康复胜任力架构(RCF),构建胜任力导向和功能定向的中小学融合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方法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融合教育相关政策文件,根据中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国家政策文件,运用RCF和ICF,系统分析中小学融合教育教师所需的核心胜任力,构建胜任力导向和功能定向的融合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结果融合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核心胜任力由4个维度构成。在专业认同与伦理维度,教师需要建立坚定的融合教育价值观,能够运用ICF框架全面理解学生的功能表现和发展需求。在融合性教学与支持实践维度,强调基于功能评估的包容性教学设计能力,包括灵活运用通用设计原则、创设无障碍学习环境以及实施多元评估。在协同合作与沟通维度,要求教师善于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支持网络,并具备跨专业团队协作的沟通技巧。在持续反思与专业发展维度,关注教师的持续学习与专业成长。基于这一胜任力模型,研究构建了包含理念与基础、教学与支持核心技能、协作与拓展、实践反思与研究4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结论基于ICF和RCF,建立了胜任力导向和功能定向的培训课程体系,为提升我国融合教育师资质量提供了理论架构和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教育 教师胜任力 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康复胜任力架构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