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1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课程茶树栽培总论的探索
1
作者 张显晨 周子文 李叶云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8期159-162,共4页
研究生课程茶树栽培总论是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和肥料学等理论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是茶树栽培学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茶树生长需肥规律、水肥管理和高效栽培技术。通过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研究生课程茶树栽培总论是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和肥料学等理论基础上开设的专业课程,也是茶树栽培学的基础课程,主要讲授茶树生长需肥规律、水肥管理和高效栽培技术。通过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新农科建设导向,通过引入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等思政元素,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加深茶学研究生对茶树栽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和专业素养,厚植“爱自然、爱生命、爱三农、爱科学”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营养 茶树栽培 课程思政 茶学 茶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草方式对茶树根系内生菌拮抗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严钰萧 杨艳芬 +4 位作者 杨梓泰 王凯博 马玉青 吕才有 杨广容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43,共10页
采用尖端菌丝纯化法,从不除草、人工耕作除草和防草膜覆盖3种不同方式的茶树根系中分离内生菌株,探讨了不同除草方式对茶树根系内生菌的种类多样性及其对病原菌的拮抗活性,旨在为茶树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五点对峙培养法,... 采用尖端菌丝纯化法,从不除草、人工耕作除草和防草膜覆盖3种不同方式的茶树根系中分离内生菌株,探讨了不同除草方式对茶树根系内生菌的种类多样性及其对病原菌的拮抗活性,旨在为茶树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五点对峙培养法,筛选和检测内生菌株对5种常见病原真菌的拮抗活性,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具有较强活性的菌株进行鉴定与分类。在分离的菌株中,共获得24株内生真菌和13株内生细菌,其中11株内生真菌和5株内生细菌对病原菌表现出较强的拮抗活性。尤其是在不除草处理中分离的Aspergillus piperis和Aspergillus brunneoviolaceus,人工耕作除草处理中分离的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以及防草膜覆盖处理中分离的Pseudomonas tolaasii,对茶树轮斑病(Pseudopestalotiopsis camelliae-sinensis)的抑制率均超过80%,为强拮抗菌株。防草膜覆盖处理中分离的Aspergillus aculeatus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病原菌的抑制率也达75%以上,表现出较强的拮抗效果。此外,内生细菌如Achromobacter spanius和Pseudomonas tolaasii同时对卷枝毛霉菌(Mucor circinelloides)、茶树轮斑病、茶树炭疽病(Colletotrichum camelliae)和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中的3种供试病原菌菌株的抑制率均大于50%。在人工耕作除草处理中,分离的Aspergillus flavus、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和Fusarium oxysporum对茶树轮斑病的抑制率在50%到66%之间,而内生细菌的拮抗活性普遍低于50%。不除草处理中的Aspergillus piperis对茶树轮斑病、尖孢镰刀菌和白地霉的抑制率均超过50%,Aspergillus brunneoviolaceus对所有5种病原菌的抑制率也均大于50%。总体来看,3种除草方式均分离出对茶树轮斑病具有强拮抗活性的内生菌株,其中防草膜覆盖方式在防治多种病害,特别是土传性病害如尖孢镰刀菌方面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Pseudomonas tolaasii和Aspergillus brunneoviolaceus分别在防草膜覆盖和不除草处理中表现出强拮抗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除草方式 内生真菌 内生细菌 拮抗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地区古树和乔木普洱茶(生茶)品质差异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汤海昆 杨方慧 +4 位作者 张艳梅 张盼盼 孙云南 张华凤 仝佳音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为探究西双版纳地区古树和乔木型普洱茶品质差异,采用液相色谱和HS-SPME-GC-MS技术对茶样儿茶素组分和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儿茶素组分检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地区分布朗古树、布朗乔木、易武古树、易武乔木。HS-SPME-GC-MS检... 为探究西双版纳地区古树和乔木型普洱茶品质差异,采用液相色谱和HS-SPME-GC-MS技术对茶样儿茶素组分和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儿茶素组分检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地区分布朗古树、布朗乔木、易武古树、易武乔木。HS-SPME-GC-MS检测结果显示,4组茶样共检出138种香气物质,其中正辛醇、香叶醇、1-辛烯-3-醇、β-紫罗兰酮、β-紫罗酮、水杨酸甲酯、右旋萜二烯、十甲基环五硅氧烷与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等9种香气物质可作为区分4组茶样的依据。相对气味活度值(ROVA)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型普洱茶存在4种共同的关键呈香物质;古树普洱茶无论是在组间还是组内,其关键性和修饰性呈香物质没有明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洱茶 古树茶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儿茶素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茶根腐病拮抗真菌的筛选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4
作者 邓玉莲 谭琳 +4 位作者 牛丽 卢前程 周玲红 李桂花 胡秋龙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69-1480,共12页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茶根腐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的真菌,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测定其抑菌谱、代谢物质抑菌能力和产胞外水解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出的菌株FX2为... 采用平板对峙法,从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对茶根腐病病原菌具有拮抗效果的真菌,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测定其抑菌谱、代谢物质抑菌能力和产胞外水解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出的菌株FX2为橘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对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菌率为72.98%。菌株FX2对碳氮比的响应不敏感,最适碳源是乳糖,最适氮源是蛋白胨或酵母提取物,最适硫酸盐为MgSO_(4)或K_(2)SO_(4),对NaCl的耐受范围为0~140 g·L^(-1),最适pH值为6,最高耐受温度为60℃,紫外光照射会对该菌株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该菌株对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大斑病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柑橘间座壳菌(Diaporthe citr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葱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ircinans)、茶炭疽病菌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茶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 theae)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均在50%以上,具有较好的抗菌广谱性。该菌株5%、10%、15%、20%的无菌发酵滤液对茶树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5.12%、45.98%、52.80%、59.46%,非挥发性代谢物、挥发性代谢物对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1.73%、22.14%。此外,该菌株还具有分泌蛋白酶、淀粉酶、几丁质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综上,分离得到的菌株FX2是具有较好前景的茶树根腐病病原菌生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根腐病 拮抗真菌 抑制率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南涧县古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的EST-SSR分析
5
作者 刘娇 杨雄伟 +2 位作者 何胜聪 程小毛 黄晓霞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1-268,共8页
为探究栽培型古茶树阿萨姆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南涧县无量山镇古茶园64份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20对引物共检测出223个等位基因,群体... 为探究栽培型古茶树阿萨姆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南涧县无量山镇古茶园64份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20对引物共检测出223个等位基因,群体间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48个;观测等位基因数(N_(a))为6.25;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2.983;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1.251;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646。POPGENE分析表明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063,居群间存在中度分化,基因流(N_(m))为3.710。AMOVA分子方差分析表明,阿萨姆茶的遗传变异14%发生在居群间,86%发生在居群内,说明阿萨姆茶居群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部,且基因交流丰富。南涧县古茶园古茶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丰富,这为阿萨姆茶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园 古茶树 EST-SSR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州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品质分析
6
作者 唐洁 许彦 +3 位作者 聂青玉 崔俊林 刘玉凌 李翔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0,I0010-I0016,共14页
为深入分析万州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品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多元统计方法对“福选9号”(对照)和5个具有代表性的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为深入分析万州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品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和多元统计方法对“福选9号”(对照)和5个具有代表性的川中小叶种红茶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川中小叶种红茶与“福选9号”在挥发性代谢物组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主要特征代谢组分为β-水芹烯、乙酰吡嗪、5-乙基-2(5H)-呋喃酮、(E)-3,7-二甲基-2,6辛二烯醛、二氢茉莉酮酸甲酯、(+)-柠檬烯;在川中小叶种中,采自柱山镇的C2茶样和燕山乡的C3茶样含有较高的萜类和酯类香气贡献物,其中β-紫罗兰酮、δ-杜松烯、芳樟醇、罗勒烯、香叶醇、月桂烯、苯甲酸甲酯、水杨酸甲酯的rOAV值显著高于其他茶样;C2茶样在香气评价中呈现浓郁持久的花、果香和甜香,非常适合制作花、果香型红茶。该研究初步筛选出花、果香特征显著的茶样,为进一步选育适合加工优质红茶的种质奠定了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川中小叶种 香气品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茶区茶角盲蝽形态发育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7
作者 李文惠 廖永林 +2 位作者 杨太慧 吉训聪 姚其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8-986,共9页
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角盲蝽属(Helopeltis),是海南热区茶园最重要的吸汁类害虫之一。茶角盲蝽主要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茶梢幼嫩组织为害,形成黑斑坏死,导致茶叶产量降低、品质... 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属于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Miridae)角盲蝽属(Helopeltis),是海南热区茶园最重要的吸汁类害虫之一。茶角盲蝽主要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茶梢幼嫩组织为害,形成黑斑坏死,导致茶叶产量降低、品质下降。针对海南茶区茶角盲蝽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描述了茶角盲蝽的外部形态,重点记录卵孵化、若虫蜕皮、成虫羽化以及取食、交尾、产卵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茶角盲蝽卵呈长椭圆形,顶端具两根长短不一的呼吸突,卵初产白色,后逐渐变橙色,临孵化为橙红色;若虫分为5龄,初孵若虫橘红色,后渐变为淡绿色至绿色;成虫头部较小,复眼为黑色,触角呈丝状,分为柄节、梗节、鞭节Ⅰ和鞭节Ⅱ,触角长度约为体长的2倍,背板以淡黄色或黑色为主,腹部呈绿色或蓝绿色。茶角盲蝽孵化过程的时长为(53.25±9.00)min,在室内条件下,卵孵化率仅为69.9%。茶角盲蝽若虫的蜕皮和成虫的羽化主要在叶片的背面,呈倒挂状态,时长分别为(6.20±0.97)min和(8.40±1.33)min;其中,临近蜕皮和羽化时,取食频率明显变少、活动变弱。茶角盲蝽喜欢吸取茶梢嫩叶和嫩茎的汁液,取食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成虫交尾则集中在9:00—10:00和17:00—18:00,每次交尾持续时间为(117.75±18.70)min,此外,当雌虫拒绝雄虫求偶要求时,一般会将腹部向身体内侧卷起。茶角盲蝽孕卵期较短,交尾完成24 h后即可产卵。雌虫产卵时,腹部拱起,头朝下,整个身体呈弯弓状态;卵主要产在嫩茎表皮内,少部分在叶柄和叶脉,卵期为6~8 d。本研究结果为海南茶区茶角盲蝽的形态鉴定与行为生态学相关研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角盲蝽 茶树 形态发育 生物学 行为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重庆市茶树适生区预测及锗富集转运特性分析
8
作者 孙协平 高少兵 +4 位作者 邹喜芳 余飞 罗友进 李宏群 徐国庆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6-1004,共9页
[目的]预测重庆市茶树适生区,分析茶树对锗的富集转运特性,为重庆市优质富锗茶叶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重庆市307个茶树分布位置(包括295个人工种植茶园和12株古茶树)和19个环境变量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茶树适生区进行等级划分,... [目的]预测重庆市茶树适生区,分析茶树对锗的富集转运特性,为重庆市优质富锗茶叶的生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重庆市307个茶树分布位置(包括295个人工种植茶园和12株古茶树)和19个环境变量数据,通过MaxEnt模型对茶树适生区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各环境变量的贡献率和置换率,采用刀切法检验影响茶树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采集重庆市南川区茶树的幼叶、老叶、枝干和根系,测定锗含量并计算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分析富锗茶叶生产潜力。[结果]19个环境变量对重庆市茶树适生区预测均有影响,其中最冷月份最低气温的贡献率最高,降水量季节变化的置换率最高;刀切法检验结果表明,影响重庆市茶树分布的环境变量主要为年平均气温、最冷季度平均气温、最冷月份最低气温、最湿季度平均气温、最干燥季度平均气温。重庆市茶树适生区可划分为4种等级,高适生区和非适生区面积较小,而中适生区和低适生区面积较大,其中南川区大部分地区属于中适生区,少部分属于低适生区和非适生区,极少部分属于高适生区。在南川区随机采集古茶树幼叶和人工种植茶园的茶树幼叶、老叶、枝干、根系,经测定发现人工种植茶园的茶树幼叶锗含量(平均值0.0058 mg/kg)高于古茶树幼叶(平均值0.0047 mg/kg),人工种植茶园的茶树老叶锗含量(平均值0.0119 mg/kg)高于幼叶。茶树对锗的富集系数仅为1.41,从根系到枝干、从根系到老叶、从根系到幼叶的转运系数分别为0.32、0.30、0.14。在南川区茶树中适生区选取土壤锗含量较高的5个地点人工种植茶园,采集茶树叶片测定锗含量,结果发现茶树老叶锗含量(0.0292~0.2840 mg/kg)高于随机采集样品。虽然茶树对锗的富集能力较弱,但以位于茶树适生区和富锗土壤分布区的人工种植茶园茶树老叶为材料较易制成富锗茶叶。[建议]合理规划重庆市茶树种植区,在高适生区、中适生区发展茶树种植;充分利用富锗土壤资源,加快富锗茶叶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适生区 MaxEnt模型 富集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茶树精油抑制炎症的作用机制
9
作者 黄欣欣 陈志安 +6 位作者 翁成桢 章蓓雯 李鸿喜 何敏嘉 李晓冰 邱龙新 陈洪博 《福建畜牧兽医》 2025年第3期18-24,共7页
[目的]本研究以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相结合共同探究茶树精油抑制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PubChem检索茶树精油药理成分和靶点,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分析炎症相关靶点基因,Venny数据库获取成分与疾病的交集靶点,Cytoscape... [目的]本研究以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相结合共同探究茶树精油抑制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PubChem检索茶树精油药理成分和靶点,GeneCards、OMIM、DisgeNET数据库分析炎症相关靶点基因,Venny数据库获取成分与疾病的交集靶点,Cytoscape3.10.2软件绘制“茶树精油成分-靶点-炎症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并进行网络拓扑,鉴定核心基因;利用DAVID数据库分析平台进行GO富集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筛选得到茶树精油主要活性成分为:松油烯-4-醇、1,8-桉叶素、异松油烯、对伞花烃、α-蒎烯、α-松油醇,对应44个靶点基因,去除重复后与炎症基因交集17个,以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糖皮质激素受体、核受体亚家族1H组成员、血红素加氧酶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为关键核心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茶树精油主要作用靶点的生物学功能富集到凋亡过程、炎症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茶树精油主要作用靶点富集主要涉及癌症途径、化学致癌-受体活化通路等。[结论]茶树精油通过松油烯-4-醇、1,8-桉叶素、异松油烯、对伞花烃、α-蒎烯和α-松油醇主要活性成分分别作用于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糖皮质激素受体、核受体亚家族1H组成员、血红素加氧酶1、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等关键分子,实现茶树精油抑制炎症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精油 炎症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茶树精油治疗鸡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10
作者 黄欣欣 何敏嘉 +6 位作者 翁成桢 章蓓雯 李鸿喜 陈志安 李晓冰 陈洪博 邱龙新 《福建畜牧兽医》 2025年第2期1-5,共5页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茶树精油治疗鸡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筛选出已检测出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DisgeNET和OMIM数据库查询鸡肝损伤的相关靶点信息;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和茶树精油...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茶树精油治疗鸡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筛选出已检测出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DisgeNET和OMIM数据库查询鸡肝损伤的相关靶点信息;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和茶树精油-成分-靶点-鸡肝损伤图;绘制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韦恩图,构建交集靶点互作网络图,随后对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String数据库,筛选核心靶点并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TCMSP数据库筛选出4个有效活性成分,对应60个靶点基因。对不同疾病数据库进行搜索,共获得1 656个鸡肝损伤疾病靶点。韦恩图结果显示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共28个,通过界值筛选得到11个核心靶点,其中3个为关键核心靶点,主要为CYP19A1、ESR1、ESR2P53等。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KEGG结果显示靶点主要涉及的信号通路包括PPAR信号通路、化学致癌-受体激活、雌激素信号通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鸡肝损伤 茶树精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P分子标记的福建玳瑁山脉茶树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DNA指纹图谱构建
11
作者 贵文静 于文涛 +6 位作者 刘玲玉 罗华标 罗钦 朱艳宇 王攀 蔡春平 叶乃兴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8,共9页
【目的】分析福建玳瑁山脉茶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并构建其DNA指纹图谱,为玳瑁山脉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鉴定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SNP分子标记对83份玳瑁山脉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G... 【目的】分析福建玳瑁山脉茶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并构建其DNA指纹图谱,为玳瑁山脉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鉴定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SNP分子标记对83份玳瑁山脉茶树种质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GenAlEx 6.503计算遗传距离,并进行主坐标分析(PCoA)。运用MEGA 5.05和DARwin 6.0构建层次聚类树。利用Structure 2.3.4进行群体结构分析,使用Clumpp 1.1.2和Distruct 1.1绘制种群结构图,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从83份玳瑁山茶树种质资源中筛选出51个多态性高的SNP位点,用于鉴定玳瑁山脉茶树种质资源的基因分型。83份玳瑁山茶树种质资源的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为0.530,观测杂合度(Ho)平均为0.312,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352,固定指数(F)平均为0.122,次等位基因频率(MAF)平均为0.261。83份玳瑁山脉茶树种质资源可分为4个产区,基本上每个产区茶树种质均可单独聚为组群,新罗产区和漳平产区的茶树种质各自较独立聚集,上杭产区和连城产区的茶树种质交流较密切。不同产区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090~0.165,属于中度遗传分化,上杭产区与漳平产区的茶树群体间F_(st)最大,为0.165,遗传距离最大,为0.189,茶树基因型差异最大,亲缘关系较远,种群间分化较明显;上杭产区与连城产区的茶树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为0.082,F_(st)最小,为0.090,茶树种质基因型最相近,遗传物质交流最频繁。通过51个有效SNP位点的基因分型,将其扩增位点信息连锁编码构建的DNA指纹图谱,可有效对玳瑁山脉茶树种质资源进行区分。【结论】玳瑁山脉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利用筛选出的SNP分子标记可有效鉴定玳瑁山脉茶树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可用于玳瑁山脉茶树种质资源鉴定及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遗传多样性 SNP分子标记 亲缘关系 玳瑁山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质配比对茶树冬季扦插育苗的影响
12
作者 安丰轩 刘晓薇 +5 位作者 蒋琴杰 鲍遵宇 古能平 陈恩海 黄柳滢 刘迪 《茶叶通讯》 2025年第1期41-46,共6页
短穗扦插是目前茶树繁殖育苗的主要方法,然而影响茶树短穗扦插的因素很多。研究选择‘乌牛早’和‘云抗10号’短穗采取不同扦插基质开展冬季扦插试验,共设4种基质配比,分别为CK(黄壤土)、T1(黄壤土、珍珠岩、甘蔗渣的体积比为2∶1∶2)、... 短穗扦插是目前茶树繁殖育苗的主要方法,然而影响茶树短穗扦插的因素很多。研究选择‘乌牛早’和‘云抗10号’短穗采取不同扦插基质开展冬季扦插试验,共设4种基质配比,分别为CK(黄壤土)、T1(黄壤土、珍珠岩、甘蔗渣的体积比为2∶1∶2)、T2(黄壤土、珍珠岩、甘蔗渣的体积比为2∶1∶4)、T3(黄壤土、珍珠岩、甘蔗渣的体积比为2∶1∶8),旨在探讨不同基质配比对不同茶树品种冬季扦插育苗的影响。结果两个茶树品种除根系活力外,成活率、生根率、根系生长及新梢生长情况各指标从高到低均表现为CK、T1、T3和T2处理,‘乌牛早’短穗扦插苗根系活力最高为T1,而‘云抗10号’的根系活力最大为T2。表明T1适合作为‘乌牛早’短穗扦插的基质,而T2适合作为‘云抗10号’短穗扦插的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扦插 基质 根系活力 成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勐海布朗山茶树干与侧枝构造特征比较
13
作者 胡海波 杨苏苏 +2 位作者 梁涤 邱坚 秦磊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2期65-70,73,共7页
以云南勐海布朗山茶树为研究对象,重点观察分析其宏微观构造特征。结果表明:在宏观特征上,树干和侧枝心边材区别略明显;生长轮较明显,晚材带窄,具青涩气味,纹理通直,波痕未见;侧枝髓心偏离不明显。在微观特征上,茶树为半散孔材,少见管孔... 以云南勐海布朗山茶树为研究对象,重点观察分析其宏微观构造特征。结果表明:在宏观特征上,树干和侧枝心边材区别略明显;生长轮较明显,晚材带窄,具青涩气味,纹理通直,波痕未见;侧枝髓心偏离不明显。在微观特征上,茶树为半散孔材,少见管孔团;梯状穿孔、穿孔板倾斜、横隔丰富;侵填体未见;薄壁细胞呈轮界状及短带状,数量较多,还有少量傍管状;径向纹孔常见;木射线异形Ⅰ型、Ⅱ型、Ⅲ型皆有;导管-射线间纹孔式横向刻痕状,内含物常见。在细胞形态特征上,通过分析和对比茶树树干及两侧枝的导管长度、导管直径、壁厚、木射线高度、木射线宽度、纤维长度6项特征数据得出,树干与侧枝A、B的宏观特征虽略有差别,但侧枝A、B与树干的解剖构造特征区别不明显,采取茶树的侧枝作为研究对象是比较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宏观特征 微观特征 纤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阳10号茶树芽期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14
作者 刘威 王欣楠 +4 位作者 魏宁 邵会欣 罗金蕾 黄双杰 赵亮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56,共6页
为探明不同品种茶树发芽期新梢芽叶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特点,以信阳10号为供试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采用人工模拟低温试验,研究茶树发芽期经历常温(25℃)→低温(0℃)胁迫24 h→常温(25℃)48 h过程中,低温胁迫(DW-0℃处理)及恢复... 为探明不同品种茶树发芽期新梢芽叶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特点,以信阳10号为供试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采用人工模拟低温试验,研究茶树发芽期经历常温(25℃)→低温(0℃)胁迫24 h→常温(25℃)48 h过程中,低温胁迫(DW-0℃处理)及恢复常温后(HF-25℃处理)对新梢芽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0℃低温胁迫24 h后再恢复常温(25℃)处理48 h条件下,‘福鼎大白茶’和信阳10号茶树新梢芽叶S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新梢芽叶CAT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两个品种茶树新梢芽叶GSH-PX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则不同,其中‘福鼎大白茶’均呈下降趋势,信阳10号GSH-PX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遭受低温胁迫后,两个品种茶树新梢芽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显著,信阳10号显著高于‘福鼎大白茶’。总体而言,信阳10号在应对低温胁迫时表现出更强的生理适应性和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新梢芽叶 倒春寒 低温胁迫 保护酶活性 渗透调节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白沙新建茶园主要害虫天敌种群与害虫消长动态分析
15
作者 韩芳滨 于广威 李超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23-32,共10页
为了更系统地探究海南白沙地区茶园中茶树的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类,以及害虫的发生规律,2023年全年对海南白沙一新建茶园内的害虫和天敌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中有害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主要由直翅目、蜚蠊目、半翅目、... 为了更系统地探究海南白沙地区茶园中茶树的主要害虫和天敌的种类,以及害虫的发生规律,2023年全年对海南白沙一新建茶园内的害虫和天敌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茶园中有害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主要由直翅目、蜚蠊目、半翅目、缨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蜱螨目组成;从种群数量来看,以半翅目为主,占害虫总数的43.66%;天敌以蜘蛛为主,占天敌总数的33.33%。共鉴定出茶树害虫为昆虫纲7目,42科69种,蛛形纲1目2科2种;鉴定出天敌:昆虫纲6目16科22种;蛛形纲1目,4科11种。在海南白沙的自然条件下4种害虫[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Matsumurasca)onukii Matsuda、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茶黄蓟马Scirtothripsdorsalis Hood、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全年均发生,茶黄蓟马和绿盲蝽在上半年为害较严重,而小贯小绿叶蝉、茶蚜在下半年为害较严重。调查结果可为海南白沙的茶树虫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沙 海南 茶树害虫 种群动态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茶树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涛林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1期143-146,150,共5页
茶树栽培学是茶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茶树生长发育规律和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茶树栽培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该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出发,探讨如何在茶树栽培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茶树栽培学是茶学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茶树生长发育规律和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茶树栽培学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该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出发,探讨如何在茶树栽培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通过对课程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旨在通过课程思政的改革,切实提升茶树栽培学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和教学质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为茶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学 乡村振兴战略 茶树栽培学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襄阳市茶区主要气象灾害特征与应对措施
17
作者 陈爽 唐前勇 +2 位作者 山亚平 邹从鹏 赵耀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40-45,52,共7页
利用1960—2024年湖北省襄阳市茶区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茶区茶树生长期主要气象灾害倒春寒和高温的特征。结果表明,襄阳市茶区每年倒春寒发生次数以0~3次为主,年累计时间以0~10 d为主;保康县发生倒春寒频率... 利用1960—2024年湖北省襄阳市茶区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该茶区茶树生长期主要气象灾害倒春寒和高温的特征。结果表明,襄阳市茶区每年倒春寒发生次数以0~3次为主,年累计时间以0~10 d为主;保康县发生倒春寒频率最高、次数最多、累计时间最长,南漳县次之,谷城县最少;从出现时间来看,倒春寒主要发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其中4月上旬发生频率最高。襄阳市茶区年平均高温日数为20.7 d,酷热日数为6.6 d,二者均表现为保康县最多、谷城县次之、南漳县最少;高温事件主要发生在6—8月,其中7月最多。针对气象灾害提出应对措施,如建设标准化生产茶园,提升茶园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加强茶园气象的精准监测,做好茶园气象灾害防御的靶向服务;开发和推广茶叶气象指数保险,为茶叶生产提供抗风险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襄阳市茶区 茶树 气象灾害 倒春寒 高温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沧市散生古茶树资源结构组成与分布特征
18
作者 杨启运 何丽蓉 +1 位作者 王华 汤浩藩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4期26-30,40,共6页
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临沧市散生古茶树资源结构组成与分布特征,旨在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管理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临沧市共有散生古茶树16 417株,人工起源14 941株,天然起源1 476株,平均树龄为195 a;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 基于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临沧市散生古茶树资源结构组成与分布特征,旨在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管理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临沧市共有散生古茶树16 417株,人工起源14 941株,天然起源1 476株,平均树龄为195 a;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凤庆县、云县和永德县,生长于海拔1 501~2 000 m,广泛分布于园地、耕地和林地内,不同生境分布和起源的古茶树在生长状况上存在差异;古茶树的数量和树龄呈金字塔形分布,后备资源较为丰富,生长、生产潜力较大。此外,根据散生古茶树资源现状,提出保护管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树资源 结构组成 分布特征 临沧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玉米品种间作遮荫对幼龄茶树农艺性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19
作者 王明释 梁贤智 +7 位作者 骆妍妃 巫虹颖 黄静 吴玲玲 阳景阳 农玉琴 陈杏 陈远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483,共9页
为了筛选适合幼龄茶树间套作的玉米品种,探究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和定植茶树生长特性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设置幼龄茶树间作3个玉米品种处理[‘桂单162’(T162)、‘桂糯231’(T231)、‘桂甜糯228’(T228)],以幼龄茶树单作(CK)为对照,共4... 为了筛选适合幼龄茶树间套作的玉米品种,探究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和定植茶树生长特性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设置幼龄茶树间作3个玉米品种处理[‘桂单162’(T162)、‘桂糯231’(T231)、‘桂甜糯228’(T228)],以幼龄茶树单作(CK)为对照,共4个处理,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调查测定间作玉米生物量和遮荫效果、幼龄茶树生长势及病虫害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幼龄茶树间作的玉米品种‘桂单162’长势较好,其株高、株宽、苞穗重、遮荫效果和产量均优于其他处理;2)幼龄茶树||玉米间作相对茶树单作可提高土壤的水分含量和养分有效性,降低土壤电导率及土壤温度;3)相较于CK,与茶树间作的3个玉米品种处理使幼龄茶树成活率提高9.65%~16.67%、茶树病虫害发生率降低45.49%~47.28%,其中T231处理的茶树成活率最高、T162处理的病虫害总发生率最低,T228及T162处理的幼龄茶树高度分别比CK处理提高20.76%和18.88%。综上所述,幼龄茶树定植初期,种植玉米作为遮荫作物可有效降低炎热气候条件下幼龄茶树冠层的光照强度,从而减轻强光对茶叶的灼伤程度,提高茶树定植成活率;还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幼龄茶园间作模式选择合适的作物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树 玉米间作 遮荫 茶树定植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铝交互处理对茶树生化指标的影响
20
作者 聂传朋 李静 +3 位作者 陈炜 蔡普默 冯法节 李焰焰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95,共3页
为探明磷铝互作对茶树各项品质指标的影响,研究通过水培处理茶树幼苗,测定叶片中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等物质,分析磷铝交互处理下的叶片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 mmol/L和1 mmol/L磷处理与4 mmol/L、6 mmol/... 为探明磷铝互作对茶树各项品质指标的影响,研究通过水培处理茶树幼苗,测定叶片中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等物质,分析磷铝交互处理下的叶片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0 mmol/L和1 mmol/L磷处理与4 mmol/L、6 mmol/L铝处理下,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糖、咖啡碱、黄酮等化合物含量与适磷适铝处理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磷铝元素不合理施用影响茶树与品质相关的初级和次级代谢物的合成,不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水培 磷铝互作 叶片 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