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地“占补平衡”新机制下规模化茶产区整治路径
1
作者 李润杰 赵小风 +2 位作者 王瑾 王柏源 戴劲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90-298,共9页
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新机制下,针对规模化茶产区耕地保护及茶园提质增效的双重需求,该研究以安溪县为研究区,构建了包含土壤、地形、气候、区位、经济、景观6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开展了种茶、复耕2项适宜性评价,通过四象限分区划定整... 在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新机制下,针对规模化茶产区耕地保护及茶园提质增效的双重需求,该研究以安溪县为研究区,构建了包含土壤、地形、气候、区位、经济、景观6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开展了种茶、复耕2项适宜性评价,通过四象限分区划定整治区并提出治理路径。结果表明:1)安溪县种茶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海拔适中的龙涓乡、虎邱镇和西坪镇,复耕适宜区主要在东部低海拔的蓬莱镇、金谷镇;2)全县茶园可划分为退茶还耕区(2 613.48 hm^(2))、协同发展区(7 506.18 hm^(2))、提质增效区(40 620.64 hm^(2))以及改造修复区(25 962.77 hm^(2))4类;3)退茶还耕区应通过政策引导与技术服务破解“退、种、管”难题;协同发展区合理推行套种、轮作等种植模式,并通过“示范片”建设引领种植观念转变;提质增效区推行绿色生产与产业融合实现转型发展;改造修复区分类实施土壤改良、治水保土与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为规模化茶产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促进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占补平衡 茶园整治 生态修复 安溪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茶园生产机械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
作者 陈佳 蒋清海 +4 位作者 韩余 占才学 陈彬 孙翔灵 宋志禹 《中国茶叶》 2025年第8期1-9,共9页
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2024年国内外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研究概况,重点突出国内技术装备研究重点,归纳当前发展瓶颈与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建立机械化、智能化并行发展的茶园生... 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2024年国内外茶园生产管理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研究概况,重点突出国内技术装备研究重点,归纳当前发展瓶颈与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建立机械化、智能化并行发展的茶园生产管理技术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茶园机械化 茶园智慧管控 茶园耕作 茶园施肥 茶园采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定鸟王种育苗及茶园管护采收关键技术研究
3
作者 胡家琴 李府鹏 +2 位作者 张琼 罗玉红 张羽丽 《南方农机》 2025年第8期18-20,29,共4页
【目的】现存的鸟王茶产量与品质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需解决贵定鸟王种育苗及茶园管护采收关键问题,以提升鸟王茶产量与品质,促进鸟王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田间生产实践和野外调查,深入阐述了贵定鸟王种的定义、原产地、选... 【目的】现存的鸟王茶产量与品质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需解决贵定鸟王种育苗及茶园管护采收关键问题,以提升鸟王茶产量与品质,促进鸟王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田间生产实践和野外调查,深入阐述了贵定鸟王种的定义、原产地、选育情况,总结了鸟王种育苗栽培技术和茶园管护关键技术,明确了鸟王茶鲜叶采收的方法和时间等关键技术。【结果】结合鸟王种生长规律,采取不同的育苗栽培及茶园管护措施并用于实际生产,有助于鸟王种的产量提高和品质保证,助力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结论】本研究可为鸟王茶的茶叶生产和技术推广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当地茶叶产业技术推广人员及广大种植者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定鸟王种 育苗 茶园管护 采收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管理方式对古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薇 周晓 蓝增全 《茶叶通讯》 2024年第2期181-189,共9页
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景迈山大平掌古茶园为试验对象,设置不同管理方式(大量疏枝、免耕,少量疏枝、浅耕,不疏枝、浅耕,不疏枝、免耕),分别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分别测定p 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有... 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景迈山大平掌古茶园为试验对象,设置不同管理方式(大量疏枝、免耕,少量疏枝、浅耕,不疏枝、浅耕,不疏枝、免耕),分别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分别测定p 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有效磷、氨态氮、硝态氮含量及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蛋白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少量疏枝、免耕管理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效磷(13.55 mg/kg)、速效钾(171.44 mg/kg)、全钾(13.27g/kg)等养分的含量,更有利于古茶树的生长和发育;不疏枝、浅耕管理方式对提高古茶园土壤脲酶与蛋白酶的活性效果最佳,更利于提高古茶园的土壤肥力。古茶园的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的酶活性变化直接相关,其中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更适宜评价古茶园多数土壤性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茶园 栽培管理方式 土壤 理化性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陈佳 蒋清海 +4 位作者 韩余 占才学 陈彬 任彩红 宋志禹 《中国茶叶》 2024年第4期8-17,共10页
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推广选用合适的机械装备与建立适宜的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模式可提高茶园生产管理效率,节本增效。文章对近年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茶园生产全程机... 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我国茶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推广选用合适的机械装备与建立适宜的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模式可提高茶园生产管理效率,节本增效。文章对近年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瓶颈与挑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茶园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研究与体系建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茶园机械化 茶园耕作 茶园施肥 茶叶采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高产栽培系列技术研究——配方施肥试验 被引量:103
6
作者 陈永忠 彭邵锋 +3 位作者 王湘南 杨小胡 贺军辉 王德斌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0-655,共6页
以油茶优良无性系成林和幼林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对油茶优良无性系成林和幼林产果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油茶成林对产果量最大的影响因子是施肥总量,其次是微量元素肥、施肥频率和施肥配比;较合理... 以油茶优良无性系成林和幼林为材料,通过随机区组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对油茶优良无性系成林和幼林产果量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油茶成林对产果量最大的影响因子是施肥总量,其次是微量元素肥、施肥频率和施肥配比;较合理的施肥配比组合应为:施肥总量(200 kg.hm-2)+微量元素肥(Zn 10 g.株-1)+施肥频率(连续3年施肥)+施肥配比(5∶1∶5),增产幅度可达58.69%。油茶成林鲜果出籽率最大影响因子是微量元素肥、其次是施肥总量,施肥配比和施肥频率;而每500 g鲜果数最大影响因子是施肥配比、其次是微量元素肥、施肥频率和施肥总量等因子;油茶优良无性系新造幼林施肥也能明显提高油茶单株产果量,其中以间年施肥、每年施肥量为N∶P2O5∶K2O为2∶1∶2;平均单株产果量达1.16 kg,比对照增产136.4%。增施磷肥能明显促进油茶幼林早期挂果。配方施肥对油茶幼林鲜果出籽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优良无性系 高产栽培 配方施肥 正交试验 成林 幼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北茶园土壤活性铝的形态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7
作者 秦樊鑫 魏朝富 +3 位作者 黄先飞 姜鑫 刘文政 吴迪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3-950,共8页
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的质量分数决定了铝毒性的强弱,为了解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采集于贵州西北部的106个茶园土壤样品为材料,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的质量分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 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的质量分数决定了铝毒性的强弱,为了解茶园土壤中活性铝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采集于贵州西北部的106个茶园土壤样品为材料,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的质量分数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中w(Tac-Al)(Tac-Al为活性铝)表现为黄壤>黄棕壤>棕壤>褐土;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质量分数分布略有差异,表现为w(Hy-Al)(Hy-Al为铝的水合氧化物与氢氧化物)>w(Ha-Al)(Ha-Al为腐殖酸螯合态铝)>w(Ex-Al)(Ex-Al为可交换态铝)>w(Or-Al)(Or-Al为有机结合态铝)>w(In-Al)(In-Al为无机吸附态铝),其中,结合较稳定的Hy-Al和Ha-Al占优势,二者质量分数之和在w(Tac-Al)中所占比例接近70.0%.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中各形态活性铝质量分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w(Hy-Al)与w(Tac-Al)之间的R高达0.975(P<0.01),接近线性关系;w(Tac-Al)随着土壤p H的降低而升高,随着w(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土壤中w(Tac-Al)并不由w(总Al)决定,而是受土壤p H和w(有机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活性铝 形态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云南栽培型普洱茶树大规模种植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30
8
作者 杨洋 何春阳 李晓兵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3-40,共8页
本文选取普洱茶树的起源地云南作为研究区,综合考虑普洱茶树的自然立地条件与大规模种植的便利条件,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栽培型普洱茶树大规模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而划分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适宜地区的土地数量和空间分布规... 本文选取普洱茶树的起源地云南作为研究区,综合考虑普洱茶树的自然立地条件与大规模种植的便利条件,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建立栽培型普洱茶树大规模种植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进而划分适宜性等级、分析统计适宜地区的土地数量和空间分布规律,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普洱茶树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建立的适宜性评价模型能定量、直观地获取适宜地区的土地数量与空间信息,可操作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2)云南省内,共有面积约为6400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68%的土地比较适宜大规模种植栽培型普洱茶树,还具有较大的规模化种植潜力;3)自然立地条件是决定普洱茶品质及其价值的至关重要因素,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模型 栽培型普洱茶树 大规模种植 GIS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垦植模式茶园土壤性状及团聚体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林绍霞 张清海 +3 位作者 张珍明 杨鸿波 文锡梅 林昌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5-49,共5页
为探索山区茶园垦植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促进茶产业经济与水土保持的协调发展,对云雾贡茶产地不同垦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及团聚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研究区内灌木林地土壤相比,茶园土壤黏粒含量、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随茶树... 为探索山区茶园垦植对土壤性状的影响,促进茶产业经济与水土保持的协调发展,对云雾贡茶产地不同垦植模式下茶园土壤物理性质及团聚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研究区内灌木林地土壤相比,茶园土壤黏粒含量、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随茶树种植年限的延长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土壤容重逐渐减少,土壤物理结构得到改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主要是粒径>5mm的团粒,平均含量为43.45%,茶树种植年限越长,含量越高,横坡成行种植模式下>5mm的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高于离散种植,其余粒级的团聚体含量均小于20%。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中粒径<2mm的团聚体占70%以上,土壤结构破坏率均小于20%,以陡坡垦植茶场、新垦茶园土壤结构破坏率较高,离散种植模式土壤结构破坏率大于横坡成行种植模式。山区茶园垦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区域土壤结构和性状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垦植模式 土壤团聚体 结构破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敏 王洪涛 +2 位作者 王丽丽 栾炳辉 王英姿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8-204,共7页
为明确北方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2016年—2017年于山东烟台系统研究了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日光温室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均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1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严重。日光温... 为明确北方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2016年—2017年于山东烟台系统研究了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日光温室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均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1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严重。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发生早28 d左右,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模式下黑刺粉虱发生期差异不显著。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成虫全年均有4次发生高峰期,第1次高峰期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较日光温室早20 d左右,日光温室较露地早30 d左右。黑刺粉虱发生量依次为日光温室>露地>日光温室盖保温被,均于10月上旬陆续以3龄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刺粉虱 3种栽培模式茶园 发生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理模式对4类茶园节肢动物群落时空格局和多样性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潘铖 韩善捷 韩宝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6-322,共7页
选择树龄相同、品种为安吉白茶而栽培管理模式不同的有机茶园、三行密植茶园和丰产茶园,以及种植安吉白茶和龙井43等40多个品种的茶树品种园,通过在1周年内每2月1次的调查,发现:1从品种园、有机茶园、三行密植茶园至丰产茶园,天敌种数... 选择树龄相同、品种为安吉白茶而栽培管理模式不同的有机茶园、三行密植茶园和丰产茶园,以及种植安吉白茶和龙井43等40多个品种的茶树品种园,通过在1周年内每2月1次的调查,发现:1从品种园、有机茶园、三行密植茶园至丰产茶园,天敌种数和个体数递减;三行密植茶园总个体数最大。2在垂直分层上:天敌种数和个体数在丰产茶园、三行密植茶园和品种园中皆以中层最多,在有机茶园中则以上层最多;害虫种数在丰产茶园、三行密植茶园和品种园中以中层最多,在有机茶园中以上层最多;害虫个体数在丰产茶园和三行密植茶园以下层最多,在品种园和有机茶园以中层最多;3在水平分布上,除了品种园,其他3类茶园东、西向天敌种数之和、个体数之和分别大于南、北向天敌种数之和、个体数之和;4在茶丛内、外层,4类茶园皆以内层害虫种数和个体数略多;外层天敌种数和个体数略多;512月至翌年2月的越冬期间,物种数相对较少;4月、6月和10月物种数相对较多;6从有机茶园、品种园、丰产茶园至三行密植茶园,多样性指数递减。分析认为:尽管树龄、品种等相同,但是一个时期以来的不同管理模式可导致4类茶园节肢动物群落时空格局和多样性的显著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调控着昆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田间管理模式 节肢动物群落 时空格局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景观与生态茶园构建模式探讨——以雅安和龙茶园为例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帆 石锦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7期14873-14875,共3页
根据雅安和龙茶园现状和优势,研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景观与生态茶园的构建模式,为其今后茶园建设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乡村景观 生态茶园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扁枝槲寄生在茶树群落中分布的影响因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青 张媛 +2 位作者 陈剑 Sailesh Ranjitkar 沈立新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7-124,共8页
基于单数茶树与样方尺度对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因子进行回归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扁枝槲寄生的平均寄生株率达40%,株高频度分布为生态分布,分支数为左偏正态分布,常分布在树高的1/3-3/4处;扁枝槲寄生的分布对茶树因子的依赖程度高... 基于单数茶树与样方尺度对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因子进行回归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扁枝槲寄生的平均寄生株率达40%,株高频度分布为生态分布,分支数为左偏正态分布,常分布在树高的1/3-3/4处;扁枝槲寄生的分布对茶树因子的依赖程度高于环境因子。2)基于单株茶树尺度,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因子大小顺序为:冠幅〉地径〉树高〉枝下高〉苔藓/地衣覆盖率。具有较大冠幅、地径≥11 cm、树高≥3.1 m、枝下高在23-55 cm且苔藓覆盖率较高的茶树上寄生较多。3)基于群落样方尺度,影响扁枝槲寄生分布的环境因子大小顺序为:海拔〉坡向〉郁闭度〉坡度。扁枝槲寄生在调查地区主要分布海拔1 420 m以上,山顶或山谷并无分布,西北、东南坡及郁闭度高的环境下更适合生长,坡度越大越有利于其生长。4)光照、水分是影响扁枝槲寄生的主导环境因子,寄主群落因子导致了光照、水分的再分配,从而影响着扁枝槲寄生在茶树上的分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枝槲寄生 古茶园群落 分布 TREE Net2T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胶合板材林栽培与无性系早期选择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光友 徐建民 +6 位作者 彭仕尧 吴世军 陈文平 简明 欧生 韩超 胡新贤 《桉树科技》 2014年第3期22-27,共6页
对GR518等10个桉树无性系胶合板材测定林1.5年生生长及栽培模式进行选择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生长中修枝对生长影响较小,各修枝水平间生长差异不显著,而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无性系生长性状有增加的趋势;不同无性系树高、胸径、单... 对GR518等10个桉树无性系胶合板材测定林1.5年生生长及栽培模式进行选择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早期生长中修枝对生长影响较小,各修枝水平间生长差异不显著,而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无性系生长性状有增加的趋势;不同无性系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单位面积蓄积生长水平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而生长性状除树高外,另外3个指标在无性系与区组的交互效应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经单位面积蓄积的多重比较,KC29、GR518和DH32-28在10个无性系中生长最优、保存率高,是今后胶合板材优化培育模式研究中值得重视的无性系;不同性状无性系重复力较高,说明选择在该地进行示范的所有参试无性系能较好地保持亲本优势且稳定遗传,符合进行示范的选择要求,在30%入选率下,性状遗传增益在11.29%~51.80%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无性系 胶合板材培育 栽培模式 早期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林式橡胶园栽培试验初报 被引量:6
15
作者 谢贵水 蒋菊生 +2 位作者 陈俊明 蔡明道 曾宪海 《热带农业科学》 2002年第1期1-5,8,共5页
进行了建立丛林式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可行性及构建形式研究。结果表明:与纯橡胶林生态系统(常规胶园)相比,丛林式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胶树茎围增长率、胶园土壤化学性质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共生树种———竹柏生长正常。在1.5、2.0、3.0m... 进行了建立丛林式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可行性及构建形式研究。结果表明:与纯橡胶林生态系统(常规胶园)相比,丛林式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胶树茎围增长率、胶园土壤化学性质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共生树种———竹柏生长正常。在1.5、2.0、3.0m这3种株距之间,竹柏的株高、茎粗增长量均无显著差异,故竹柏株距以1.5m为宜。竹柏的高生长和粗生长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4a中株高Y和离地5cm处的直径X的关系式为Y=90.71+61.25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橡胶园 栽培模式 丛林式 复合生态系统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密植茶园和茶林间作茶园虫生真菌群落结构和动态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宝瑜 陈世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1996年第S1期42-43,共2页
本文记述了皖南丘陵密植茶园和茶-林问作茶园虫生真茵种类,分析了虫生真菌群落的垂直分层格局、水平分层格局,以及季节变化.
关键词 皖南 密植茶园 茶-林间作茶园 虫生真菌群落 空间格局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不同栽培模式效益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柴春燕 郑世伟 +1 位作者 王天飞 王岳善 《浙江林业科技》 2004年第5期56-59,共4页
杨梅在常规栽培模式下,栽植密度为330 ~ 400株/hm2,第4年开始少量投入产出,第8年开始获取纯利润,第13年产值达8.0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26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3.43.杨梅-茶-桃混交林模式,初植密度为杨梅200株/hm2,茶18 00... 杨梅在常规栽培模式下,栽植密度为330 ~ 400株/hm2,第4年开始少量投入产出,第8年开始获取纯利润,第13年产值达8.0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26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3.43.杨梅-茶-桃混交林模式,初植密度为杨梅200株/hm2,茶18 000株/hm2,桃600株/ hm2,造林后第3年少量产出,第5年即可获取纯利润,投资回收期比纯林栽培模式缩短3a,第13年产值达10.5万元/hm2;投资年平均效益系数为0.35元,年平均投入产出比1∶4.56.可见,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模式具有投入产出早、投本少、投资回收快、投资效益系数高等特点.混交林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 栽培模式 效益评价 混交排列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山地不同种植方式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健 徐明 +2 位作者 陈驰 张姣 陈进 《茶叶学报》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揭示黔中山地不同种植方式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选择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3种不同种植方式的茶园(新茶园Tx、普通茶园Tp和碾茶园Tn)作为研究对象,以周边植被马尾松林作为对照,采用高通量测序对土壤真菌ITS扩增片段进行... 揭示黔中山地不同种植方式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选择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久安乡3种不同种植方式的茶园(新茶园Tx、普通茶园Tp和碾茶园Tn)作为研究对象,以周边植被马尾松林作为对照,采用高通量测序对土壤真菌ITS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分析不同种植方式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不同种植方式茶园土壤真菌OTUs丰富度表现出:Tx(1636)>Tp(1281)>Tn(1197),茶园土壤真菌群落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优势门类群,未分类刺盾炱菌目(unclassified_o__Chaetothyriales)、曲霉菌科(Aspergillaceae)、三型霉菌科(Trimorphomycetaceae)和黏毛菌科(Myxotrichaceae)等为优势科类群;层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茶园土壤真菌群落间存在显著差异;CCA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是影响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的重要因子;FUNGuild功能预测结果表明未定义腐生真菌、真菌寄生-未定义腐生生物和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等是茶园土壤真菌群落中的优势功能类群。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方式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真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种植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林和白茶园后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与评价
19
作者 吕玉龙 周秀峰 何莹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6-661,共6页
旨在探讨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和白茶Camellia sinensis园后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趋势,评价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肥力质量。在浙江省安吉县分别采集并分析了10年生和40年生的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并与40年生常绿阔叶林... 旨在探讨常绿阔叶林改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和白茶Camellia sinensis园后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趋势,评价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肥力质量。在浙江省安吉县分别采集并分析了10年生和40年生的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并与40年生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个土壤剖面的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常绿阔叶林改为白茶园和毛竹林10 a后,各个土层的土壤pH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白茶园和毛竹林的0~10 cm和10~30 cm土层的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0年生白茶园0~10 cm和10~30 cm土层碱解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26.1 mg·kg^(-1)和11.9 mg·kg^(-1),白茶园和毛竹林0~10 cm和10~30 cm土层的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呈现随种植年限增加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和速效钾质量分数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而与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没有显著相关性。根据林地和园地土壤肥力的分级标准,毛竹林和白茶园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属于缺乏水平,而速效磷质量分数属于极度缺乏水平。从土壤肥力质量的演变趋势看来,在毛竹林和白茶园的施肥管理中应适当增加有机肥和化肥的用量,以确保土壤肥力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学 常绿阔叶林 毛竹林 白茶园 肥力质量 土地利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不同栽培模式下橡胶林灌草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黄先寒 兰国玉 +2 位作者 杨川 吴志祥 陶忠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5-120,共6页
海南已存在多种栽培模式的橡胶林,因此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海南橡胶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十分必要。通过样地调查,运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Sorensen指数以及CCA排序,分析海南不同栽培模式橡胶林的主要植物物种、物... 海南已存在多种栽培模式的橡胶林,因此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海南橡胶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十分必要。通过样地调查,运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Sorensen指数以及CCA排序,分析海南不同栽培模式橡胶林的主要植物物种、物种多样性、林分相似性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模式下橡胶林林下较常见的植物物种有淡竹叶、飞机草、弓果黍、玉叶金花和酸模芒等,其中玉叶金花和弓果黍为橡胶林纯林与橡胶林间作林的植物重要值排名前10位的共同优势种;2)在不同栽培模式橡胶林和对照林的灌草物种多样性中,橡胶林间作林的物种多样性总体最低和橡胶林纯林的物种多样性在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上大体高于桉树林纯林的多样性,而在Simpson指数上相反;3)林分相似性系数最高的是橡胶林纯林与橡胶林间作林的林分相似性系数,达0.541;而林分相似性系数最低的是橡胶林间作林与桉树林纯林的林分相似性系数,为0.404。另外,不同栽培模式下橡胶林灌草的物种分布,随着郁闭度、年平均降水量和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多再减少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海南不同栽培模式下灌草物种多样性并不低,并且橡胶林纯林的灌草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橡胶林间作林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橡胶林 栽培模式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